“生產力”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

篇1: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

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

一、引 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新《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这实际上从一个角度要求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学习。但在实际教学中,还未重视认知结构的研究运用。尤其到了复习阶段,连续不断的向学生发放复习试卷和机械地向学生布置复习题给予强化,以达到反应结果。或者在平时教学中,让学生死记一些结论,不注重“有意义的学习”。学生的学习似乎还停留在“S—R”阶段。这种简单的操作方法在短时间内能使考试成绩上去,但代价是学生沉重的学习负担,并造成学生思维僵化,不利于培养“发展型”人才,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如学生对于绝对值概念,只知道│a│是a绝对值,而不明白它的真正内涵。没有通过学生生活中已建立起来的认知概念与数学内容的新认知结构进行联结。结果是造成对绝对值概念理解的是似而非。本文就数学学习的联结问题及导向策略上作一些探索。

二、关于联结理论

数学学习是什么过程?“人类的学习总是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前提,是在联想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的。”① 数学学习也不例外,这里的联想即为知识的联结过程。

关于联结,理论上的研究,目前有两大派别。一是以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为代表的联结主义的行为学习理论。二是以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和奥苏伯尔为代表的认知学派学习理论。桑代克的主要观点是,学习就是作尝试错误。如果把当今的学习刺激设为S,学习反应设为R,学习就是S—R的联结过程。它是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提出的,是一种盲目的尝试。通过不断尝试,出现错误,不断矫正,从中学会知识和技能。

而认知学派认为,学习就是知觉的重新组合,这种知觉经验变化过程不是简单的“S—R”过程,而是突然的“顿悟”,强调“情景的整体关系”。而以美国心理学家托而曼为代表的观点进一步认为,在 S与R之间应该有一个“中间变量”,即认知和目的,学习是期待,就是对环境的认知。因而,学习过程是一个S—O—R的过程。布鲁纳和奥苏伯尔还把它进行了发展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学习就是类目即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②它不仅批评S—R直接、机械的联结,而且提出学习存在一个认识过程,是认知结构的重新组合。强调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也强调学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把内在联系的材料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联结起来,新旧知识发生作用,新材料在学生的头脑中达成“内化”,学会了对“S—O—R”中的“O”的捕捉,成为真正的意义的联结,或者说学生对新材料有了深刻地理解和超越。

显然,在不同的时代,上述理论对数学教育都有积极的贡献。但时至今日,在数学教育中,我们不能不重视,数学学习重要的应该是认知学习,它是一个建立学生心理内部学习机制的过程。这里要明白三点:学生学习数学,一要利用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二要重视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水平,三要充分考虑不直接参与的情感、意志、兴趣等问题。

三、数学学习的两种联结思想剖析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说明“S—R”与认知结构连结之间的各自意义。

例:如图,已知在⊙O内接△ABC中,D是AB上一点,AD=AC,E是AC的延长线上一点,AE=AB,连结DE交⊙O于P,延长ED交⊙O于Q.求证:AP=AQ.

按“S—R”的行为主义联结理论,可以让学生直接操作。这时,学生可能不去仔细审题。由图形“先入为主”,不断尝试,不断碰壁,然后再回头去审题。在点、线、角、三角形、圆的离散图形中不断产生错误。偶而碰上解题思路,才得到问题的解决。之后,再不去认识、总结。下次在碰上此题,又重新错误尝试。显然,这样的问题解决法,造成精力的极大浪费,所学知识也难以巩固。平时,我们老师经常说:“此题我让学生解过,还做不出!”原因在于“S—R”联结不是“有意义的学习”,没有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结,没有建立学生的新的认知结构。

而利用认知结构理论思考,首先是认真审题,进入“上位学习”③,对自己提问:

1、见过这个问题吗?见过与其类似的问题吗?用到那些基础知识?(图类似?还是条件类似?还是结论类似?)

2、见过与之有关的问题吗?(能利用它的某些部分吗?能利用它的条件吗?能利用它的结论吗?引进什么辅助条件,以便利用?)

以此,把原建立的认知结构中的全等三角形、圆周角性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旧知加以调运。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入“下位学习”④

然后,盯住目标——始终盯住要证的结论AP=AQ。就是要明确方向,哪怕中间状态不断变化,但始终与目标比较,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建立“认知地图”⑤,以不迷失方向。其基本框架如下:

有什么方法能够达到目标?(1、达到的目标的前提是什么?2、能实现其中的某个前提吗?3、实现这个前提还应该怎么办?)

如上题,我们不妨采用逆向分析进行探索。这是认知策略的其中一条有效途径:

AP=AQ(目标)

∠AQP=∠APQ(前提)

以下为实现前提需找中间量,

即∠AQP=中间量=∠APQ.这时, 逆向分析无法进行,此时一般就是添辅助线的时候,转化圆周角∠AQP,连结BP,即有

∠AQP=∠ABP.

因此,只要证明∠ABP=∠APQ.

由于∠ABP=∠ABC+∠PBC,∠APQ=∠E+∠PAC,

而∠PBC=∠PAC,所以,只要证∠ABC=∠E,即证△ABC≌△AED.

(以下略)

这样,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思维水平基础上发展他的联想思维,使新旧知识加以联结,找到证题方法,达到解决问题,建立起新的认知结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把精力化在建立学生认知结构的工夫上,善始善终加以引导。少用或不用“S—R”这种“尝试错误”的机械方法,多用科学成功的尝试,引导学生认真寻求“中间变量”,努力使学生的新旧知识加以联结,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不断提高。

四、数学学习联结的教学策略

事实上就学习者对数学问题的解决,无论是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技能的掌握,还是数学能力的培养,都是学习者由未知到已知的联结过程,即“S—R”的联结过程,重要的是寻求“中间变量O”,从而构建数学认知结构。所谓数学认知结构,就是学生通过自己主动的认识而在头脑里建立起来的数学知识结构。可以这样说,数学学习的联结过程,就是数学认知建构的过程,学会自觉主动的寻求“中间变量”。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的过程。那么,在这一过程中数学学习究竟有那些规律可循?说具体一点有那些主要途径,这里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策略之一:以数学知识结构为基础,构建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

学习过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认识活动。因此,数学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首先应明确:数学认知结构是由数学知识结构转化而来的;要建立学生的数学认知结构,首先必须以数学知识结构为基础,进行开发、利用,从而转化为学生的数学的认知结构。着重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1)加强数学知识的整体联系。数学是一个有机整体,各知识相互联系,教学中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组织应能促进学生从前后联系上下照应的角度对数学知识进行整体性构建从而在头脑中形成经纬交织的知识网络,这是一种“情景的整体关系”。对于一个具体的数学问题,应该感知有效的信息。如在本文第二部分的例题分析中提出的第1、第2个问题,就是寻求有效信息,找其联结点;对于“准类”的一块知识,要注意纵向联结。如函数,初一年级学习一次式、一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时,就要向学生渗透函数思想,初二学习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一次函数,要回首前面知识与函数的联系,并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自然与二次函数联结作准备。到了初三,初中数学的“四个二次”(二次式、二次方程、二次不等式、二次函数)有机地综合联结;对于一章知识,要让学生逐步自己小结,构成知识网络,输入大脑,形成数学认知结构。

(2)注意揭示数学思维过程。数学被称为“思维的体操”,但是数学的思维价值和智力价值是潜在的,决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靠教师下达指令能创造出来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其间应注意两个环节:①制造认知冲突——充分揭示学生的思维过程,即使新的需要与学生原有的数学水平之间产生认知冲突。传统的教学在教师分析讨论解题时,往往思路理想化、技巧化、脱离学生的认知规律,忽视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导致学生一听就懂,一做即错。学生无法达到真正的连结。为此,在引导学生学习中,为了使学生联结中,必须充分估计知识方面的缺陷和学的思维心理障碍,揭示他们的思维过程,从反面和侧面引起学生的注意和思考,使他们在跌到处爬起来,在认知冲突中加强联结。②稚化自身思维——充分揭示教师的思维过程。即教师启发引导要与学生的思维同步,切不可超前引路,越俎代疱。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对于各类问题,均能“一想即出,一做就对”,尤其是几何证明题,辅助线新手拈来,或者把自己的解题过程直接抛给学生,使学生产生思维惰性,遇到新的问题情景,往往束手无策。只有通过教师的多种方式的启发,稚化自身,象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一样展开教学,把自己认识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展示,接近学生的认知势态,学生才能真正体会、感受到数学知识所包含的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智慧。③开发解题内涵——充分揭示数学发展的思维过程。在引导学生学习中,除了学生、教师的思维活动外,还存在着数学家的思维活动,即数学的发展思维过程。这种过程与经过逻辑组织的理论体系是不同的。如果将课本内容照搬到课堂上学生就无法领略到数学家精湛的思维过程。学生要吸取更多的营养,必须经自身的探索去重新发现。这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开发数学问题的内涵,努力使学生的整理性思维方式变为探索性思维方式,有效地使学生从数学知识结构出发,构建新的认知结构。

(3)有机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所谓数学思想方法就是数学活动的基本观点,它包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数学思想是教学思维的“软件”,是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提炼、抽象、概括和提升,是对数学规律更一般的认识,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而挖掘的过程就是数学认知结构形成的过程,也就是数学学习的最佳连结过程。数学方法是数学思维的“硬件”,它们是数学知识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如字母代数思想、集合映射思想、方程思想、因果思想、递推思想、极限思想、参数思想、变换思想、分类思想等。数学方法包括一般的科学方法——观察与实验、类比与联想、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还有具有数学学科特点的具体方法——配方法、换元法、属性结合法、待定系数法等等Æ。这就要求在数学知识教学的同时,必须注重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有机渗透,让学生学会对问题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概括和抽象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一个活的数学知识结构的形成。现举一例:

例:如图,在线段AB上有三个点C1,C2,C3,问图中有多少条线段?若线段AB上有99个点,则有多少条线段? A C1 C2 C3 B

探索分析:①如果一条一条数,这是一种思想方法;②如果AB上有99个点就得另辟溪径;③假如一开始要你对后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作出回答,就必须回到简单情况去考虑,这就是一般到特殊、简单到复杂的数学方法,也就是“以退求进”的变换思想;

当有1个点C1时,有线段AC1,AB, C1A,共有2+1=3条;

当有2个点C1C2时,有线段AC1,AC2,AB,C1C2,C1B,C2B,共有3+2+1=6条;

当有3个点C1C2C3时,有线段AC1,AC2,AC3,AB,C1C2,C1C3,C1B,C2C3,C2B,C3B共有4+3+2+1=10条;

当有99个点时,共有线段100+99+98+……+3+2+1=5050条.

这里用到了重要的归纳思想。

策略之二:以学生的层次性出发,引导学生构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一方面,认知结构总是在学生头脑中进行建构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是建构认知结构的精神力量;另一方面,认知结构总是不断发生变化的,原有认知结构是构建新认知结构的基础,新认知结构是原认知结构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按层次引导他们去构建数学认知结构。

(1)对整体水平较高的班级集体,由于学生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具有较强的形成“思维链”的能力,因而可采用快(教学节奏)、多(问题系列)、变(习题丰富多变)等思路进行教学,启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独创性。促进以高效快速建构。

(2)对学生基础和发展水平中等的班级集体,教师应以课本为本,按教材本身的内在逻辑有序地组织教学,理清知识体系,形成知识网络,注意方法指导,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整体水平较低的班级集体,重在考虑以下策略:①采用“小步子”方式循序渐进,经常“回头观望”,调整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难易度以符合学生认知结构;②尽可能多地利用多种手段(例如:形象生动的语言或多种教学媒体的辅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③对学生因新旧知识衔接不良难以迁移时,及时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对策,通过提问、书面作业、补充辅导等帮助学生过渡,以取得整体水平的提高。现举一例课堂实录片段,特别适用数学整体水平较低的的学生:

例:课题——无理数。学生学了有理数后,不能有效地容纳无理数概念,即学生用“同化”的过程形成新概念,只能通过“顺应”的过程达到无理数概念的形成。对于基础较差的班级学生,若直接用“无尽不循环小数叫无理数”死灌,感到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我们不妨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从感知着手:教师上课进教室,手拿一个骰子。上课开始,教师问学生:“这是一件什么东西?” 学生感到诧异:“老师怎么把赌具拿到教师里来,这不是搓麻将用的吗!”引起学生一片好奇心。接着教师把一位同学请到讲台前进行抛骰子,教师作好记录,黑板上跳出一串数: 2.25361554261……,这时,教师问学生:“无尽的投下去,结果出现的数能循环出现吗?” 由于这是学生直接感知到的,又贴近实际,学生很自然地得出了无理数的概念。这是一种巧妙的联结,是行之有效的策略。

总之,从数学知识结构本身不同层次学生来说,创设联结的“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乐于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这一导向策略,体现了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

策略之三: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使学生自主地构建新的数学认知结构

根据数学认知结构来构思教学策略较好地解决了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但是,教学的根本问题乃是人的问题。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学数学教师应该看到:学生的学习主要不只是为适应当前的环境,而是为适应今后发展的需要。从当前看,学生的学习容易成为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从未来看,他们的学习又有待于发展到完全独立而主动的自学阶段,因些,数学课堂教学的重点是要培养起独立积极学习的态度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自主的、能动的、创造性的能力。数学认知结构的建立,最后归根到底,不是依赖教师去建构,更不是简单的联结,而是要求学生离开教师后,能自己主动地建构。因此以“人的发展”为主题,进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的探讨和构思是一种趋势。

“人的发展”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而课堂教学如何促进人的发展呢?必须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为突破口,独立学习的实质是强调学生的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即课堂教学在先,学生复习作业在后。然而独立学习将这种天经地义的教学关系(或顺序)颠倒过来,先学后教,即学生首先必须独立学习,然后再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着重解决学生在独立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中央教科所卢仲衡先生倡导的数学自学法、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的自主发展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的“自主教学”、江苏特级教师邱学华先生的尝试教学法、江苏洋思中学的“先练后学”教学模式等等,不失为使学生自觉构建新的认知结构的有效连结途径。因此,此时的课堂教学是在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其教学策略则应侧重在以下几个方面:①通过检查阅读笔记和作业本以及课堂小测验或提问来了解学生独立学习的情况;②反映和解决学生独立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在引导学生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类,将大部分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得以解决,小部分问题则通过质疑,讨论来解决;③教师应充分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让学生充分表现,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同时教师留心寻找学生的创见,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契机,使全班同学共同受益。④小结引导学生对本节内容进行小结,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的方法把小结内容记入阅读笔记。

初看起来,强调学生的独立学习,似乎教师的教学任务轻了。其实不然,在独立学习基础上所进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高水平的教学。就学生而言,课堂上充满求知欲(问题意识)和表现欲(参与意识),课堂教学因此具有了永恒的内在动力。就教师而言,教学再也不能只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上,而须在发现问题、启发思维、培养悟性上下功夫。它客观地要求教师不断地超越学生、超越一般的教学、超越自我,从而真正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根据教学目标包括知识、情感及技能目标来构思教学策略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方法,但从更深层次来说构思教学策略还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求从认知结构的角度,从数学思维规律的培养及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来构思教学策略,使学生在有限的中学学习中从“学会”变会“会学”。同时还应掌握“独立学习”能力,使学校成为从“终结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的场所,因此从教育发展人的功能的角度来分析,设计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的联结策略是一种趋势。

教学活动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合理的课堂教学策略是一种科学的导向,对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能力,全面地促进学生和谐的、创造性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合理的教学策略的选择是一项艺术,这一艺术将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有意义的联结,焕发出学习生命的活力。

--------------------------------------------------------------------------------

注释:

①周明星:《教师工作创新》,中国人事出版社,(8),第46页。

② Æ郑君文、张恩华:《数学学习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2)第16、54页。

③ ④皮连生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第74-75页。

⑤皮连生 邵瑞珍:《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第45页。

Å盛志军:“浅谈数学解题教学中揭示思维过程中的途径”,《中学数学月刊》,江苏,.12,第8-10页

篇2: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教育对文化的作用

1、筛选、传递、保存文化

教育借助公布课程(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程)和隐性课程等形式,为学生提供适应社会生活的见识、技能、规范和价值,有筛选地继承文化遗产,保存社会文化模式。

2、创造、更新文化

教育系统中进行的科学研究、设计,以及教育培养学生具有与文化相关的'个性和创造力,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文化的创造和更新。

3、传播文化

现代教育,特别是现代高等学校的校际交流(学术交流、资料交流、联合培养学生等),直接促进了不同社会或地区文化的传播。

篇3:初探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

初探网络对法律传播的影响

法律传播是法学理论和现实规定与生活的纽带,它像任何其他领域的传播一样,也经历了从口耳相传到借助各种随着推陈出新的介质的过程。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和中国法治进程,法律传播也在循序渐进的发展。

一、法律传播的历史进阶

传播并不是能与其他学科和活动做严格区分的社会行为,人类任何行为都与传播息息相关。春秋末年以代讼为生的邓析,践行法律秉持“律师执业规范”并编了一部适应新兴地主阶级要求的成文法并写在竹简上,即“私做竹刑”,无意间开创了法律传播的先河。从春秋郑国的铸刑书、铸刑鼎突破“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时代后,法律传播开创了一个传播新局面,得到各个朝代统治者的重视。以明代朱元璋为典型,他亲自参与制定《明大诰》,并下令必须人手一册,推行对《明大诰》的教育,使当时的法律达到普及化的程度。近代史上能稍稍抚慰饱受剥削和侵略人心的,便是从传播上得到的收益。民主、法治、人权等西方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的马克思主义都渗透着法律传播。思想的解放使中国人更注重法律传播。 网络的出现使得媒介生态环境呈现出更多元化的趋势,传受关系的交互性、传播内容的多维度和海量化、传播速度的即时性等体现了网络媒体的特质,这些同样深刻影响着法律传播路径和效果。

二、网络时代对法律传播——福音战士还是洪水猛兽

(一)网络对法律传播的积极影响

1. 法律的主动传播到传受交融互动——亲民的路径

法律的严肃性和技术性等特点使它并不太亲民,往往走主动法律传播路径。网络的出现改变了主动传播的格局,互动性一定程度上摆脱了传统传播的羁绊,公民不仅能参与立法、跟进司法信息、对法律问题探讨和辩论,而且能贡献内容。自媒体下人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它并不囿于传统的刺激——反应——回馈的模式,而是制造(创造)——回馈——参与的循环互动。① 《侵权责任法》制定过程是一个体现传受互动的'例证。11月6日,全国人大法工委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在中国人大网公布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截止到月5日结束共征集2655条意见。②通过反馈中的意见和建议,人大常委会对《侵权责任发》进行补充和完善。这其中都贯穿着法律理念和规定的互动传播和融合。

数学对法律文化的影响2. 网络传播带来的多元化视角——沉默螺旋削弱了孤独对于个人的威慑力

网络是畅达民意的平台,在遵守法律规定和道德底线下,多种声音都能找到呈现机会,受众能得到更多思考的角度。话语权的下放和实现使人们对于法律规定的理解和法律理念有了基础。原有的沉默螺旋也在网络中逐渐被颠覆,自有意见市场的建立和原有沉默扩散论导致的沉寂逐渐被打破,对于法律的认知和法律问题的看法呈现多元化的状态。 网络的匿名性使更多人走出传统孤独的威慑。如重庆打黑中“律师造假门”事件,《中国青年报》发表《重庆打黑惊曝辩护律师造假事件近20人被捕》一文,披露了为犯罪嫌疑人龚钢模提供辩护的北京律师李庄涉嫌伪证罪。但文章中有大量法律传播带有相当的主观色彩和对法律的误读,传播界及法学界纷纷有人在网络媒体上及时发表文章征讨。我们听到了多种声音,同时也有渠道发表自己的看法。

3. 多级传播的结点扩散化,意见领袖作用被削弱

“二级传播”理论提出在传媒与受众之间的人际因素是影响传媒和受众互动关系的重要变量。①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意见领袖。虽然这一理论被“多级传播”理论所修正和完善,但意见领袖的概念在网络舆情分析中仍是不可替代的理论工具。网络传播消息源的多样化和去权威性使得多级传播的结点扩散化,这里结点即指向意见领袖。网络环境中意见领袖虽然起着不可小视的作用,但网民内心的服从欲减弱,表达欲望增强,它的作用逐渐被削弱。 沿上文提到的律师造假门事件来说,搜狐、新浪、凤凰等网络对此事的报道和评论,可能影响了一部分网民对于这个法律问题的意见形成和一些法律知识的认知。但在传统媒体中没有太多话语权的专家学者或从业人员通过自媒体的方式,如博客、论坛等,做法律上的解读,这使得意见领袖扩散化。

篇4:法律的影响

民风是指民众在生活劳作过程中渐渐形成、反复出现并规定相互之间权利义务和利益冲突解决机制的行为规范。它是民间生活秩序的重要基础,体现了民众生活习惯、行为方法、道德见解以及心理结构等方面的特点,是构成民众生活史的主体与核心。

民风习惯出于民众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体验和行为的积累,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心理和行为的默契,使生活于其中的人每日在不知不觉中铸就了他们的行为、见解和情感。这里的民风临时界定为习惯法,它独立于国家法之外,体现了群体成员的意志和利益,而且有着被共同承认的社会力量来保障实在施。

一、习惯法的特征行政法作为国家法的一个构成部分,具有国家法的一般特征。法律作为人类文明的标志是为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而订定的。它具有条理清楚、适用范围广、外在强制力强的特点,但是也有其自身的范围性。即使在本日,我们也无法规避一个实际:国家存在一些经济文化闭塞的地区,在这些边沿地带,由于存在长期的封闭性,国家法无法调控全部的法律关系和社会关系。在这些地区,大概存在某些宗族团体,他们长期形成的约定俗成的不成文规定有时候比成文法更有效。但是仍需注意的是参考系的问题,在印度,寡妇殉葬是合乎情理的民风,在西方却被以为是野蛮的行为。因此这也为国家订定法律时提供了某些背景资料,即是否联合本土资源的习惯风俗,在选择这部分习惯风俗的过程中,应该得到尊重和承认的是广泛得到服从的惯例,而不是某些特别群体的。

其次,趋同于民众的价值取向。民风之所以非常重要,不但由于法律不是万能的,更切合实际的选择趋向是社会习俗对于大众无需很强的理性知识就能被接受,比较符合民众的心理认同。

在由传统向现代社会转变过程中,民风习惯依然有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广大的乡村地区,蕴含着传统道德与情理因子的民风习惯仍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人们的生活与行为。将善良民风、公序良俗有机地运用于司法审判,合情、公道、合法地化解纠纷,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式司法选择。在法律出现立法空缺时,司法人员可以依照自己对法律原则的理解,对案情的观察,运用自由裁量权,对案件做出裁判。

二、习惯法对现代法治的影响习惯法是一定区域内的群众针对一种重复出现的事态,在长期的共同生活过程中渐渐形成的一种自发的习惯大概说是秩序。

这类习惯由于调整领域的特别性和重要性,人们予以认同并公认其不可缺乏性,赋予其权威并共同信守,经过由零星向系统化的完善之后便具有了法的特性,因而称为习惯法。因此,习惯法是一种具有民族精神的自发的社会制度,由此不同于国家法的存在。

社会是由一个个人作为它的构成元素,任何社会的首要目标就是对社会成员行为的制约和对社会秩序的控制。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控制工具,比如成文的法律以及不成文的习俗,宗教,伦理,道德等,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体现着对社会生活的控制。

在一个社会控制的大系统中,各类规范发挥作用的界限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常常相互交叉渗透、共同协作的。它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明人们向社会提出强制程度的不同要求。因此过分侧重于国家法律的控制手段而轻视民族习惯法的作用,社会控制机制就会失衡,将不利于问题的圆满解决。民族习惯法的存在补充了国家控制机制的不足,成为一种有效的补救手段和协同方法。

三、习惯法的发展趋势探求法律的价值意义就是在寻找法律最真实的生命,禁绝这种探求就是在抹杀法律的生命。行政法作为国家法的一个法律部门,负担着调整行政关系的任务,行政关系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实现其行政职能的社会形式。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冲突与互动也属于社会转型期的特定产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如分配财产只分男不分女的情况,这时假如我们仅仅傲慢地斥之为“封建思想”而不屑一顾,那就只会加剧抵牾,而丝毫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虽然,我们并不是主张国家法律应该一味迁就民间习俗,但我们必须认真去面对其中复杂的关系。在民族地区作为外来规范的国家法被人们完全接受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过程中会出现它与民族习惯法不停冲突、调适,旨在寻求二者整合最佳途径的现象。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法规以及现阶段不少民族地区在进入8O年代后所订立的村规民约,实质上即是二者寻求整合过程中不停调适的良好途径。

四、结语传统社会是礼治,现代社会是法治,对立面比较强。但双方并不完全对立,应当在发展中寻求一种契合,这样法治和礼治能够共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这个契合就是内生秩序和问构秩序构成下的民风习惯。内生秩序值得我们存眷,值得我们尊重,尊重社会的原创性。对民风而言,其经济意义、社会意义与当地的社会发展有密切关系,只有全社会真正理解了民风的文化意义、经济意义和法律意义,才有助于运用和谐的立法、司法和守法方法促进社会和谐。

[法律的影响]

篇5:法律文化论文

谈谈中西法律文化和法治的差异

【摘要】

本文从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入手,在分析文化的基础上区分了不同的法治类型,并且总结出二者的区别,目的在于将思想提升到一定的高度,进而为我国的法治提供一种横向上的借鉴。

【关键词】

法律文化;法治;差异

随着中国国力的日渐增强,国人更加希望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归属。

当我们演绎西方法律体系和法律文化的发展路径的时候,越发感到单纯的移植西方的制度并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

因此,我们要想很好的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与理念,在整合多元法律文化的过程中做到有条不紊,有的放矢。

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有句名言:“法典背后有强大的思想运动”,这个思想运动或者说是价值问题是任何时代的文化必然具备的一个核心问题。

武树臣先生将法律文化概括为“法统”、“法体”、“法相”和“法态”,他认为“法统”是法律文化的内核,“法体”则是法律文化的外壳,“法相”是法律文化横截面,“法态”是法律文化的运行状态①。

“法统”是贯穿于法律文化体系的核心概念,其所关涉的是法文化的价值核心问题,衡量法律文化的不同类型主要就是依据“法统”的差异而做出的一种界定。

根据这种划分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简要分析中西法律文化和法治的差异。

1.西方法律文化与西方法治

纵观西方的文明发展史,它的轴心时代就是古希腊和古罗马。

在当时存在两种精神,一个是努斯精神,另一个是逻各斯精神。

努斯精神是一种自由的精神,是灵魂的自由,它可以说是西方自由主义的传统。

另一个逻各斯精神是一种理性和秩序的精神,所以在西方又存在一种理性主义的传统。

在西方还存在着一次大的变迁即启蒙时代,是一个充分张扬人的个性的人类自我解放方式,人真正作为一个个体在理论上摆脱了政府的压制,摆脱了强者的奴役,而真正地获得了理论上的解放。

启蒙时代洛克的自由思想,孟德斯鸠的分权思想等等都在美国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其实第一个提出法治国家概念的是伟大的哲学家伊曼纽尔康德,他说道:摆脱不成熟的状态而真正进入成熟状态的标志就在于“人”。

所以启蒙时代的精神对于西方法治的塑造是一种奠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与中国法治

2.1儒家人治中国是熟人社会,在农耕文化的基础上,人们生活在土质松软气候宜人的中原大地上,孕育了亲亲尊尊长长男女有别的宗法家族秩序和行为规范,这也就是礼。

孔子讲名分,名不正则言不顺,人要按名分行事,名分的不同也是一种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是合理的,如果所有的人都不讲地位,不守礼节就会出现狂妄自大的情况。

孔子在回答如何治理国家时都会谈到为政者首先要做到以礼服人,并且要以身作则,他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根本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能够礼贤下士,把自己放到老百姓的位置去替他们着想。

所以孔子的人治主要体现在对统治者思想上的崇高要求,他没有过多提及律法在国家中的作用,崇尚“德治”、“人治”而不是“刑治”。

2.2法家的法治到了春秋时期,新的社会关系的产生推动了社会的变革,韩非子的观点是国家图治,就要求君主要善用权术,同时臣下要遵守法律。

法治是最符合当下的,强调“以刑止刑”思想,强调“严刑”、“重罚”,这种思想也是法治优先,希望国家制定的严刑峻法能遏制人们犯法的可能,通过重刑对人们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鞭策,让臣民都能听话。

3.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之下法治的差异

我们说西方的文化和法治是以个人和自由为基础的一种法治和文化,而我们中国的法治和文化实际上是家族本位,以家族为核心的一种文化和法治的运行方式,那么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也是不同的法治类型。

3.1依附性和独立性的差异

人的主体自我意识是人对于自身的价值的认可和独立人格的高扬,我们先来看马克思在对人类历史进行划分的时候从人的角度对历史阶段的划分,“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隘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

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

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的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

”②在第一个阶段,人没有主体性始终处于依附性状态,没有任何个性可言。

第二阶段,是独立性阶段,人的独立性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但人却深深的陷进了对物的依赖性当中。

第三个阶段,人的自由得到全面发展的阶段,人摆脱了依赖性完全走向了自由的全面发展的道路。

在传统的中国如果按照这三个阶段的发展模式就属于第一个阶段,在中国传统中儿子依附于父亲、臣下依附于君王,在这个社会中人的独立价值难以得到培育和发展。

而在西方,从它立国的基础,立宪的基础和法治的基础都可以看到那种独立和自由,人的尊严至高无上性。

所以我们的法治要走向独立,体现对人的尊重。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马克思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3.2权力运行机制的差异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贪腐”、“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由此见得,在启蒙圣贤眼中的权力是一个相当可怕的东西。

相对于传统中国君主专制统治的特点来说,西方社会更强调权力分立的运行模式。

立法、行政、司法分属不同的部门,法律的产生是有权主体通过法定程序制定,因此不会出现像传统中国那样法自权出、朝令夕改的情况。

我们传统的时代是一种依附的关系,但是今天,从近代开始尤其是从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在不断地追求一种现代性的法治,在不断的追求一种民主性的法治,在这个路径当中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必须摆脱一系列的对我们的真正的法治国家的建立有阻碍的因素,然后让我们国家的法治真正的得以建立。

只有法治才能够保障每一个个体的尊严。

而法治就必然让权力有所制约,成为一种良好的运行机制,这是一个根本的切入点。

3.3价值本位的差异性

西方的文化它实际上是以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为前提的,它的法治价值前提就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我国的文化价值的前提家族本位,家族本位有优越性,家庭会很稳定,很协调,但是它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会忽略对于社会的关怀,我们会忽略对于国家的关怀,家庭本位实际上使得我们缺乏一种真正的国家责任感,缺乏一种真正的公民意识。

我们今天的中国,应该构建的法治文化的价值本位或者说价值的前提应该是个人和国家的统一,寻求一种辩证的统一,这种辩证法必然既反对个人主义的法文化价值观,也反对国家主义的法文化价值观,而主张寻求一种良好的统一。

4.中西法律文化对我国法治的精神导向

按照马克思对人类历史阶段的划分,我们的目标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第三阶段。

从中国传统的第一个阶段发展到第三个阶段是一个自由不断获得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当中,精神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精神缺失,在遇到困难时就没有导向,无法引导我们去进行更高的追求,无法从事法治的活动。

而只有通过这样的一种法治活动,才能真正的去促进我们国家法治的实现。

现代性法治在西方依然是一个未尽的事业,真正的要求还是要我们去实践,法治是一种行动,如果我们只是旁观法治的过程,而不参与到这个流动的过程当中,那就很难建成法治。

而当你真正参与到法治的行动过程中就必须要有精神的在场,用现代性的理念的价值和精神去改造我们的现实,真正建成一个法治的国家。

西方的法律制度和法律文明固然重要,同时也需要我们逐本溯源,探究文化和法治的深层关系,以求两者的融合和发展。

篇6:法律文化论

法律文化论

解国臣

【内容提要】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法律的生命是指法律能为社会所实践。又从文化及法律与文化的关系的分析中得出结论,法律要具有强大的生命必须有文化的支持,即法律要深植于文化之中。接着又对法律规避进行分析,指出法律规避的现象其实是文化与文化之间的冲突。而在现实中,创造传统是使法律具有生命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法律的生命 文化 法律文化 法律规避 传统 传统的创造

一、法律的生命

斯芬克斯之迷埋藏在人类及其所有的创造物之中。

“人类选择了法律,便崇尚法律。”①可是法律的创制者们却发现他们的法律总是让他们失望,而善良的老百姓们却总是处在痛苦的高压中。在结束野心勃勃的战争之后,赢政开始自信的制定法律,并且踌躇满志的要使秦王朝万世一系。几十年后,他的敌人发现,赢政的失败,正是由于他所制定的法律,他所创立的王朝连同战马和剑戟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土之后。可令汉王朝的儒者们不解的是何以赢政的祖辈们如此成功?斯芬克斯之迷的又一面?!从悠古的历史积淀中我们发现:法律是有生命的。法律的生命同文化的生命一样源自于人的生命。当我们在论述法的生命的时候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讲述人的生命!

所谓法的'生命,首先应该是法律能够为社会所实践。换句话说,即是法律体现了社会。因为法律是现实理性,是法律的创制主体对社会的理解,用法的形式设定的一个完整的基本的社会秩序,并希望能够在社会发生纠纷时为其提供一套标准和制度以维持正常的秩序。然而正是因为如此,才使得法律于法律之间有了区别,其生命力是强盛的还是短暂的?法律是理性还使得法律的创制主体希望借助法实现一定的社会和政治目的,法律还应承担一定的功能。因此,法的生命还应体现在实现这些功能上,其中之一便是社会变革。

当今中国学术界存在着“法律移植论”与“本土资源论”之争,构成了中国法律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前者主张将西方法律传统中有益的东西经由立法而纳入中国法律制度中,而后者主张将中国各种传统中有益的资源经由立法而容入中国当下的法律制度之中。②事实上,无论是“移植”西方法律传统,还是发掘“本土”资源,其目的都是想赋予法律以更强大的生命力,使其承载中国在法治之路进程中的理想。

然而无论是“法律移植论”还是“本土资源论”,似乎是只要法律具有一些资源,就会自然使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果真如此吗?

二、文化的概念

我相信法律的生命力必须从文化上来理解,因为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从属于文化;文化为法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场景和条件,。然而什么是文化呢?

关于文化的最经典的定义是爱德华・泰勒在1871年所下的,他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与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①这一对文化的较早的界定的确对许多人关于文化的理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至今还存在。可是我们不得不指出其中的不足,最大的不足就是他将文化只限定在包括知识、信仰、艺术等精神领域,这些要素所组成的一个复杂的整体就是文化。后来的学者对这一理论的批判主要就集中在这一点上。

然而,无论文化包括那些要素,它首先是作为一种“生存方式”而对我们有意义。“美国的人类学家所用的文化一词......是指整个人类环境中由人所创造的那些方面,既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所谓‘一种文化’,它指的是某个人类群独特的生活方式,它们整套的‘生存样式’”。②而作为生存方式,文化首先提供给我们的是一整套生活习惯和能力,使我们得以生存于既定的社会中;其次是一种世界观,使我们按照既定的模式去看待社会,理解社会。虽然这一种世界观是在人类群体从事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并且是其反映;但它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且决定着这一群体中的个体的行为,包括对法律及其制度的态度和法律生活。一套完整的文化还应包括一套工具和制度,这是文化运行所必不可少的。

“我主张文化的概念……本质上是符号性的。……人是一种悬挂在由它自己织成的意义之网中的动物,而我所谓的文化就是这些意义之网。

[1] [2]

篇7: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

一、感受文化影响中心发言人

备课时间第一周

上课时间第二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对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思维方式的影响。2、理解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正确地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正确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丰富精神生活。

2、接受优秀文化,促进自身全面发展。

篇8:文化对人的影响教案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导入新课前面我们学习了文化的涵义,知道了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在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它一旦产生就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下面我们就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进行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一、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3页材料,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2、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各种社会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

交往方式中的文化影响,有的取决于价值观念,也有的源于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

3、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人们在认识和实践的过程中,在一定知识、观念、情感和习惯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素养、不同的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体现各种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反过来又影响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教师设问: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具体特点呢?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总要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生活,包括家庭的、学校的、社区的、企业的等。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人们从事文化活动,如阅读文学作品、欣赏艺术表演、外出旅游观光、参加体育活动等,或得到思想的启示、精神的享受,或产生思想的困惑、精神的失落,许多是发生于潜移默化的过程之中的。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三、文化对人的影响还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例如,乡音难改,就是表明经年累月形脆的文化习俗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17页相关连接,并思考所提问题

课堂总结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文化对人的影响及其特点,知道了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的交往方式、认识和实践活动、思维方式等有重大影响。我们要从中体会文化的作用以及发展文化事业,特别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意义。

篇9:道家文化影响对中国的影响

道家文化影响对中国的影响

道家文化影响对中国的影响是怎么样的?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

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 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

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

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

一、人化自然

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现为人对自然的回归渴望,以及人对“道”的体认。

具体地说,人化自然表现为在品茶时乐于于自然亲近,在思 想情感上能与自然交流,在人格上能与自然相比拟并通过茶事实践去体悟自然的规律。

这种人化自然,是道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唯一”思想的典型表现。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不同,中国茶道“人化自然”的渴求特别强烈,表现味茶人们在品茶时追求寄情于山水,忘情与山水,心融于山水的境界。

元好问的《茗饮》一诗,就是天人和一在品茗时的具体写照,契合自然的绝妙诗句。

宿醒来破厌觥船,紫笋分封入晓前。

槐火石泉寒食后,鬓丝禅榻落花前一瓯春露香能永,万里清风意已便。

邂逅化胥犹可到,蓬莱未拟问群仙。

诗人以槐火石泉煎茶,对着落花品茗,一杯春露一样的茶能在诗人心中永久留香,而万里清风则送诗人梦游华胥国,并羽化成仙,神 游蓬莱三山,可视为人化自然的'极至。

茶人也只有达到人化自然的境界,才能化自然的品格为自己的品格,才能从茶壶水沸声中听到自然的呼吸,才能以自己的“天性自然”去接近,去契合客体的自然,才能彻悟茶道、天道、人道。

二、自然化的人

“自然化的人”也即自然界万物的人格化、人性化。

中国茶道吸收了道家的思想,把自然的万物都看成具有人的品格、人的情感,并能 与人进行精神上的相互沟通的生命体,所以在中国茶人的眼里,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石一沙一草一木都显得格外可爱,格外亲切。

在中国茶道中,自然人化不仅表现在山水草木等品茗环境的人化,而且包含了茶以及茶具的人化。

对茶境的人化,平添了茶人品茶的情趣。

如曹松品茶“靠月坐苍山”,郑板桥品茶邀请“一片青山入座”,陆龟蒙品茶“绮席风开照露晴”, 李郢品茶“如云正护幽人堑”,齐己品茶“谷前初晴叫杜鹃”,曹雪芹品茶“金笼鹦鹉唤茶汤”,白居易品茶“野麝林鹤是交游”,在茶人眼里,月友情、山有情、风有情、云有情,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茶人的好朋友。

诗圣杜甫的一首品茗诗写道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全诗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相结合,情景交融、动静结合、声色并茂、虚实相生。

苏东坡有一首把茶人化的诗:

仙山灵雨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莫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正因为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融入了茶道精神之中,在中国茶人心里充满着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中国茶人有着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强烈渴望,所以中国茶人最能领略到“情来爽朗满天地”的激情以及“更觉鹤心杳冥”那种与大自然达到“物我玄会”的绝妙感受。

道家智慧——

美国总统里根上任后宣布“道学原理”为主导思想,立威国际……《道德经》,一部被誉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传世经典,它集商道、兵道、政道、人道、天道……为一体,承载著中华民族最厚重的文化、凝聚著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智慧,为历代帝王将相、文人贤仕所推崇。

和谐世界,以道相通。

掌握“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发挥博大精深的智慧之思,探讨人生之真谛、处世之哲理、经营之“大道”,明天道了人道开启商道,真正实现以道御术、内圣外王。

禅宗智慧与企业伦理——

深刻体会禅宗所蕴含的对本性的关怀,以及由此出发而展开的处世方式、人生追求、审美情趣、超越精神,将禅宗精神澄明高远的境界引入到企业,建立各自企业的伦理体系,真正实现企业治理的至高境界,再现领导艺术的颠峰。

篇10: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文化语境对英汉翻译的影响

翻译是沟通各民族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桥梁,用新的'语言表达另一种语言就要注重文化语境,体现民族风格、时代风格、语体风格,使译文表达得更确切,更完美.

作 者:许红彬 XU Hong-bin  作者单位:平顶山工学院,外语系,河南,平顶山,467001 刊 名: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8 8(1)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文化语境   英汉翻译   习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