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k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认识与思考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各种各样新的教育理念、制度和模式纷纷出现,使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呈现出一派繁花似锦的局面。从总体上来说,这是相当可喜的事情,因为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正在从不同方面孕育着新的突破,也体现了基础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们可贵的实验精神和革新精神。
但是,从具体方面来说,这又是喜中有忧,甚至是喜忧参半的事情,因为在各种各样被人们广泛宣传和接受的改革主张和措施中,有一些是缺乏深入的理论思考和充分的实践检验的,它们已经影响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效果和整个基础教育的质量。本文主要从认识论的角度对这些主张和措施进行一些反思,求教于同行。
一、掌握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认为随着知识爆炸时代的来临,掌握知识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要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要整个地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等。这些观点初看起来很有道理,也很有“革命”意义,但是冷静思考后却发现,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知识从类型上说不仅包含“事实性的知识”,而且也包含“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所以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知识;另一方面,事实性知识的获得是以一定的程序性知识为条件的,离开了程序性知识,也就没有事实性知识,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
此外,一旦人们掌握某种知识,它就会作为我们进一步掌握和理解其他知识的“视角”,具有一种方法论的意义。所以,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掌握知识与掌握方法彼此之间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无知者必无法。
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也是能力的基础。这是因为,所谓能力,无非是解决某一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熟练程度。这种熟练程度的高低从根本上取决于问题解决者对问题史的熟悉程度,对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的掌握程度,对采用常规的或非常规的方法解决问题可能性大小的理解程度。而所有这些,又都依赖于问题解决者所拥有的有关知识的丰富性程度和结构的合理性程度。
那些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所以,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换为知识问题:一般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换为一般的知识素养问题;特殊的能力问题,最终可以转换为特殊的知识背景问题。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就会重蹈教育思想史上“形式训练说”(17世纪-19世纪的一种教育理论,与“实质教育论”相背离,主要代表人物有洛克、裴斯特洛齐)的覆辙。可以相信,无论什么时候,扎实的知识功底、广博的知识视野、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知识素养,都是教育所要追求的目标,这在知识激增时代也不例外,甚至更加重要。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这算得上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真理。
二、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
看来,当前基础教育改革至关重要的问题并不在于从“知识中心”向“方法中心”或“能力中心”的“转向”问题,而在于新的社会背景下“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的问题。这并不是一个“新”问题,早在19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学家斯宾塞就曾明确提出这一问题,并站在时代的高度进行了回答:“科学知识。”
事实上,从古到今,任何一个时代的教育改革,都不得不根据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要求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可以说,教育不仅意味着知识的传递和掌握,而且首先意味着知识的选择和比较。没有知识的选择和比较,就没有知识的传递和掌握,从而也就没有建立在知识的传递和掌握基础上的其他发展。
那么,该如何对浩如烟海的知识种类的教育价值进行比较和鉴别呢?比较和鉴别的标准又该是什么呢?这些都是颇值得研究的教育基本理论问题。从历史上看,教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标准和答案,例如19世纪的赫尔巴特将儿童的“多方面兴趣”作为选择和组织课程知识的基本标准,斯宾塞则将“科学”及“完满生活的形式”作为确定课程类型的两个主要标准;20世纪的实用主义者认为最有教育价值的知识是能够促使学生经验不断生长和适应环境能力不断提高的知识;要素主义者主张将人类文明的一些“基本要素”作为最有价值的教育知识;当代的批判教育学家强调那些能够唤醒学生解放意识、批判意识和内在力量感的知识,如此等等。
总的来看,比较和判断某种知识教育价值大小的标准无非是有三条:一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这三条标准或三种需要,彼此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而形成了一种三维的、具有适度张力的知识需要结构或知识价值结构。任何课程知识的选择都应该从这种三维的知识需要结构或价值结构出发,而不能只顾及到其中一个或两个维度。
由此看来,当前一些关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观点就值得推敲。例如,有同志主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毫无疑问,这里的“人”实际上就是指的“儿童”或“中小学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人为本”就意味着要从儿童的发展需要出发来选择、组织和传授课程知识。这种主张的“进步性”和“针对性”是不言而喻的,但是这种主张又将社会的与知识的发展需要置于什么位置呢?又与自然主义、实用主义者提倡的“儿童中心”或“经验中心有何实质不同呢?
实际上,有的人就干脆将“以人为本”直接表述为“儿童中心”或“学习者中心”。又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从内容上说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因而提出要“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反映人类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世界范围内的课程改革也都提出这个观点。单从知识发展或者同时从社会发展的需要角度来说,这个观点都没有多大问题。
但是,如果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这个观点就不一定那么“无可争议”了。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难道“新知识”一定优于“旧知识”吗?课程知识真的是“越新越好”吗?要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科学习惯和科学精神,就非得讲“干细胞学说”或“纳米技术”吗?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就非得使用今人的作品而不能使用古人的作品吗?
篇2: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
关于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论思考
一、掌握知识真的不重要了吗?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中,有一种比较主流的声音,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有的同志甚至提出,当前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要整个地从“知识中心”转移到“能力中心”,从“学会知识”转移到“学会学习”等等。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产物,割裂了知识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就知识与方法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知识包含“事实性的知识”,也包含“程序性的知识”,后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方法”,所以方法范畴包含在知识范畴之中;另一方面,对事实性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也必然地包含了对作为其条件的程序性知识的掌握和了解。掌握知识与掌握方法彼此之间都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有着内在的统一性。无知者必无法。
就知识与能力的关系而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在某一问题上知识贫乏或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人必然缺乏解决那一问题的能力。可以肯定地说,无知者必无能。
因此,在当前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中,强调方法和能力目标重要性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和弱化知识目标,否则就会影响到方法和能力目标的实现。通过知识而获得发展,是一条颠扑不破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真理。
二、什么知识最有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
比较和判断某种知识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大小的标准有三条:一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儿童发展的需要;二是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是多大程度上满足知识发展的需要。这三条标准或三种需要,形成了一种三维的、具有适度张力的知识需要结构或知识价值结构。任何课程知识的选择都应该从这种三维的知识需要结构或价值结构出发,而不能只顾及到其中一个或两个维度。
由此看来,当前一些关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观点就值得推敲。例如,有同志主张,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这种主张将社会的与知识的发展需要置于什么位置呢?又例如,有的同志认为,当前的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从内容上说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因而提出要“更新”课程内容,使之反映人类知识发展的最新成果。如果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要,就不一定那么“无可争议”了。对于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来说,难道“新知识”一定优于“旧知识”吗?课程知识真的是“越新越好”吗?
三、如何学习知识才能实现知识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价值?
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从思想上看待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或权威性。首先,人们应该意识到,课程知识的合法性或权威性并不来源于课程知
[1] [2]
篇3:当前调整工业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出当前调整工业结构,促进两个根本转变,需要研究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抓住当前有利时机,推动工业结构转型。
(二)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坚持发挥优势、依靠科技、外向带动、突出重点原则,实现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
(三)把形成支柱产业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以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以骨干项目为载体,着力培育、择优扶持优势产业。
(四)把发展规模经济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大力组建、完善企业集团,增强技术开发功能、市场开拓功能、资本营运功能和国际经营功能。
(五)把培育高新技术作为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建立自主创新的技术进步机制,发展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战略产品,掌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加快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步伐。
(六)把减债增资、减员增效作为调整工业结构的关键,推进企业兼并、破产,优化资本结构,建立减人增效机制。
内容:从江苏南通的实际看,经济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结构调整尤其是工业结构调整上,以结构调整促进两个根本性转变,推动整体经济素质和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不仅是国民经济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解决经济生活中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篇4:当前调整工业结构的认识与思考
其一,从工业经济发展现状来看,结构调整势在必行。当前,南通市传统产业面临着市场竞争激烈、资金短缺、成本增加、工资增加以及负担加重的沉重压力;现行的产业结构是轻纺型,企业结构是中小型,产品结构是加工型,管理方式是粗放型。由此可见,一般性的结构调整已跟不上市场竞争的需要,一般性的转换经营机制已跟不上改革开放的需要,一般性的内部挖潜改造已跟不上发展规模经济的需要,必须实施战略性改组改造。
其二,从市场的发展层次来看,市场机制的形成,需求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对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出了迫切要求。按照经济规律,大凡在经济平稳增长时期,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得以充分暴露,企业出现两极分化。这说明,市场的力量已成为结构调整的客观动力。
其三,从世界工业发展国家发展进程来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美元之间是工业结构转型时期,即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的转变阶段。年,该市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美元,按照这一规律,南通工业正处于结构转型阶段。
把握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
现阶段对工业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改造是深层次调整,必须着眼于整个地区和行业的全局。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客观要求,促进生产要素特别是存量资产跨地区、跨行业的流动和重组,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整个工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增强整体优势和竞争实力。为此,该市的工业结构调整必须围绕两个根本性转变,把握条原则,抓住个升级,实现个目标。
工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原则是:发挥优势原则。依托区位、港口、航运、淡水等比较优势,发展电力、船舶、冶金、石化、材料工业,实现重大项目基础上的结构重型化。依靠科技原则。发展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技术进步基础上的结构高级化。外向带动原则。根据国内外市场多层次需要,大力引进国外和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大力发展适销对路产品,提高工业产品供给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对应度,实现外向带动基础上的结构合理化。突出重点原则。发展支撑工业经济的大行业、大企业,形成工业经济的中流砥柱,实现在企业集团基础上的结构支柱化。
着重围绕技术升级、规模升级、效益升级的要求,实现个基本目标。即,支柱产业的主导产品形成明显优势,主导产品的年增长率为非主导产品的倍,支柱产业的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左右;工业资产得到明显优化,优质资产扩张,劣质资产重组、转移、淘汰,工业资产增值率逐年递增个百分点,负债率逐年下降个百分点以上;工业技术贡献份额得到明显提高,达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逐年递增个百分点以上;市场化经营机制基本建立,形成企业优胜劣汰、能生能死的竞争局面;企业减员增效机制基本形成,形成职工能进能出的再就业环境。
形成支柱产业是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
支柱产业是一个地区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发展支柱产业应当成为工业结构调整的主体内容。“八五”以来,该市的机械及汽车配套业、电子信息及电子元器件、
精细化工及制药、高档纺织及服装、新材料、船舶工业六个产业已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经济规模、技术水平、综合实力的产业,并形成了一批竞争力强、市场覆盖面广的优势产品,涌现出一批实力较强、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在全市工业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上升。年,六个产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
确定培育、发展壮大支柱产业,应以重点企业和主导产品为龙头,突出重点,择优扶强;以骨干项目为载体,增量资产带动存量优化;以加大财力、智力投入为手段,合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支柱产业加快发展。到年,六大支柱产业的增加值要占全市的%以上,支柱产业的重点企业(集团)生产集中度达到%以上;技术进步对支柱产业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以上;大中型企业具备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骨干企业水平。
发展规模经济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
近年来,该市已有工艺帽、衬市、钢球、集装箱、甲霜灵、数控机床、铝电解电容器等个产品进入全国销量前名,这为发展规模经济打下了基础。发展规模经济是工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所在,必须按照“生产集约化、资本规模化、技术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经营国际化”的要求,以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推进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聚集,组建企业集团,培养单体“小巨人”。
大力组建、完善市级重点企业集团。从已建的企业集团或已创省级以上名牌产品、有明显市场、技术、人才优势的企业中选择家企业(集团),重点培育,加快发展,使之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其中有―家超过亿元。同时,从年销售收入超亿元、主导产品具有明显优势的骨干企业中,培植一批单体“小巨人”。
加强企业集团功能建设。一要增加技术开发功能。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加大新技术、新设备的投入力度,逐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优势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二要增强市场开拓功能。建立企业市场部,从长远的战略高度,研究产品的市场定位、营销策略以及现代营销方式,及时调整生产经营策略,提高产品更新换代和市场开拓的速度。三要增强资产营运功能。积极创造条件,进行资本经营,提高投融资能力。四要增强国际经营功能。在生产、贸易、资本等多元化经营的同时,积极拓展海外生产经营,为发展赢得更大的空间。
培育高新技术是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
工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促进技术升级,增加科技的贡献份额。没有高新技术的企业是不能保持竞争优势的企业;没有高新技术的经济结构是缺乏活力和动力的经济结构。培育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是优化工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加快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南通区的建设。抓住江苏省全面启动沿江火炬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的契机,高起点建设南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海门新材料产业基地和海安水利高科技园,建立有利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以自主创新为核心的技术进步机制。同时建设好个技术中心、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个中试基地,组织实施项火炬、星火计划项目和成果推广项目,带动全市工业技术结构升级,形成整体优势。
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选择新材料、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产业,进行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合作开发和自主创新,培育一批技术水平高、生产规模大、市场前景广、带动作用强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力求形成富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优势。同时,努力培植海洋、环保个高新技术新兴产业。还要积极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按照“提升老企业、培育新企业、塑造大企业”的要求,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对传统产业改造的推动作用,促进传统产业逐步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力培育一批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和高科技战略产品。全市着重抓好江苏江山公司、申海公司、中天公司等个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到年,其年销售收入超过亿元;抓好活性碳纤维、超细旦涤锦复合纤维、高纯无水溴化锂、莫索尼啶等个高科技战略产品,到年,其年销售收入达到亿元。
减债增资、减员增效是工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当前工业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债务过重,富余人员过多,已成为工业结构调整中的难点问题。紧紧抓住机遇,优化资本结构,推进企业兼并破产、减员增效工作,大力突破企业增资减债和分流人员两个重点。
组建资产经营公司,搞好资产经营。产业主管局改革为资产经营公司,实行公有资产授权经营,抓好资产重组和资本经营;授权大型企业集团为资产经营主体,积极组建资产经营公司,使其成为政府授权的专司资产经营并行使股东权利的法人,通过相互参股、控股,消除行业界线,成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控股公司(集团)。与此同时,建立规范的产权交易市场,促进资产合理流动。还需多渠道增加资本金注入,盘活资产存量,努力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对于小企业,区别不同情况,或者对其兼并、租赁、拍卖,或者引导他们投靠国际大公司、国内大集团或者挂钩大院、大所,或者为大企业配套,向“专、精、活”的方向发展。
抓好再就业工程,多渠道分流企业富余人员。对结构调整中的下岗职工实行培训、再就业,拓宽分流渠道,建立减员增效机制。同时,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为工业结构调整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
篇5:我们走在创新与务实之间--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摭谈(教师中心稿)
我们走在创新与务实之间--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策略选择摭谈(教师中心稿)
周鲁 电子邮箱: wgd_50119@163.com
教育改革正向纵深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与新《课程标准》已经颁布,并在多处地方开辟实验区。各种新观念、新概念的涌现,快于教育的实践。风云际会,各种浮躁的心理也在漫延。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滞后的教育实践,期望狂飚突进,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只是搞一些应时媚俗的表面形式是有害的。诚如鲁迅先生所说,用双手扯住自己的头发,是不能使自己离开地球的。我们在教育的理想和现实之间徘徊,眼睛要盯住理想,双脚却要紧踏地面,要以稳健的姿态面对机遇和挑战。
学校的功能,是传递知识,提供机会,是要为每个学生奠定学力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基础。不论传统教育、素质教育还是未来的什么教育,都不可能改变学校的这一特性。在紧锣密鼓推进课改的当下,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号召中,在强调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要让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传递知识的功能,在一些地方正在被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则仍然强调,要正确评价和坚持“双基”的课程传统,能力的培养需要“双基”的支撑,抽掉“双基”就是抽掉了基础教育的.基础。坚持“双基”是对学生负责的务实的态度。
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素质教育昭示了一种崭新的具有现代意识的理念,是教育发展追求的可以实现的理想目标,而基础教育则规定了现实教育必须达到和完成的目标任务。正确理解和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避免观念的错位和混乱,是当前应该引起高度重视的紧迫问题,要避免简单化的线型思维,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不能以一个矛盾掩盖另一个矛盾。
譬如,新的教学观,倡导主体性教学、探究性教学、建构性教学等,这些现代教学观无疑是值得研究和尝试的;但是,任何方法的选择都必须根据教学的内容、对象、教者的特点、教学环境、教学设施设备等诸多因素决定,在特定情况下,传授性教学未必一定不好,其他教学法未必一定就好,比如学电脑遇到一个障碍,查书本一个小时不能弄懂,请教行家可能几分钟就解决了问题。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不等于放任自流,不能放弃了教师掌控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责任,要尽可能尊重学生,也要尽可能严格要求学生。为了养成学生“动”的能力,活动课盛行,提倡愉快教育。对愉快教育学术界也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 是“安乐死”,因为学习本来是艰苦的,不能让学生以为学习就是游戏,学习一定是轻松愉快的。客观上,学习不只有愉快,也有苦,“学海无涯苦作舟”,有它内在的合理性。
课程改革怎样落实到课堂?实施素质教育中怎样保证“双基”得到落实和加强?这里既需要转变观念,更需要从实际出发加强对教法的研究。教有法而无定法,每堂课的教法可能都会有所不同,任何人都不可能给出一个确定有效的处方,只有靠我们自己本着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科学态度去探索创新。研究教法要考虑学法,要思考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要做到为学而教,寓学于教,为教给学生学法创造教法。切忌一提到课程改革就丧失了变通开放的思维,谨小慎微,只会变“满堂灌”为“满堂问”。要提高教学的专业技术含金量,逐步形成可操作的东西,不要让社会小看了咱们教师。
只要实事求是,求索进取,我们终会把理想变成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