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碗土豆粉”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转型期的经销商,为何高薪不养廉?,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转型期的经销商,为何高薪不养廉?,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转型期的经销商,为何高薪不养廉?

篇1:转型期的经销商,为何高薪不养廉?

案例:最近,一位经销商讲述了一个这样的困惑:他手下的一个骨干业务员,拿着平均每个月3000元以上的基本工资,却不满足,私下更改促销政策、截留促销品,瞒着老板对客户乱承诺,单方面提高销货价格从中渔利等等,事情败露后,业务员一走了之,而他却因此而蒙受了经济损失,并且商业信誉也受到伤害,同时,最让他痛心的是,他失去了苦苦培养出来的一位得力干将,他始终想不开的是:自己对员工不薄,以至拿着那么高的薪水,却依然对他不忠诚,他应该怎样避免这种“赔了夫人又折兵”的“受伤”状况?

分析:类似案例中这位经销商遭遇的状况,在现实生活中是很多见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种:

1、员工心理不平衡。经销商与企业在用人上有很大不同,企业往往可以靠平台、靠文化来吸引人,而作为实力、规模都稍逊一筹的经销商,则往往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招人和用人,同样的薪酬标准,在实体企业,业务员更容易找到平衡感,而在经销商企业,同样作为个体的老板,在业务人员看来每天财源滚滚,而自己虽然工资也不低,但相对于学历、文化水平都不如自己、平时“粗话”连篇的经销商,感觉老板赚的多,自己挣的少,很容易出现心理不平衡,这种心理失衡,很容易造成业务员利用经销商存在的空子投机取巧,从而算是寻求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尤其是对企业有着积怨的业务人员更是如此。因此,经销商要经常反问自己:是否不断地学习并向员工展示自身魅力与企业愿景;自己是否与业务人员走的太近,自己“能吃几个馒头”他们都很知道,以至自己的缺陷也大白于天下,增强他们失衡的心理?

转型期的经销商,为何高薪不养廉?2、转型期管理有漏洞。由于一些经销商转型过快,从“老板、司机、搬运工、业务员”四位一体一跃而转型为领导者、管理者,急速转型下,就难免漏洞百出,比如,各种规章制度虽有建立,但却不完善,甚至由于制定时缺乏与员工沟通而导致没有可操作性,或者是“拿来主义”,或者惧怕企业规范化、制度化,管理太严,员工流失等等,从而让管理制度仅仅是成了“摆设”,没有真正地去实施,从而形成“管理真空”,尤其是对较为信任的个人形成“管理真空”,

案例中的经销商,其实就是因为企业发展快,而管理却没有及时跟上,一直管理存在破绽,而让业务员钻了空子。因此,经销商要不断地反省:企业大了,制度是否是随着企业发展而日渐完善?有没有超前而不适的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业务员是否理解,是否在不折不扣地执行?有漏洞的管理制度是否及时得到了修补?

3、过于信任成纵容。一些经销商虽然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而进行了转型,但仍然没有实行真正的公司化管理,虽有相关部门及管理岗位,但决策仍然是“一言堂”,不是人性化管理,而是人情化管理,没有形成管理习惯,与下属业务人员动辄称兄道弟,过于信任业务员,过于听信业务人员拍胸脯,缺乏对业务员的有效管理和控制,以至象案例中那位经销商一样直到问题出现,才如梦初醒,但损失已经造成,因此,过于信任下属,缺乏有效监管,会让信任变成纵容,最后受伤的,肯定还是自己。因此,经销商要时刻思考几个问题:业绩好的业务员是否对企业忠诚?公司有没有让员工忠诚的保障?公司有没有建立一套内部人才培养机制?如果人员自然流失,有没有候补和后备?自己与核心业务人员到底应该建立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是兄弟关系?雇佣关系?上下级关系?还是事业伙伴?

除此之外,经销商企业流程不健全,业务人员游离“法”之外,缺乏对下游渠道的动态管理与控制,信息传递不畅等等,也是造成经销商对市场、对人员失控的原因。

崔自三:崔自三,著名营销实战培训专家、经销商战略发展研究专家――清华大学、浙江大学总裁班、总监班特约讲师,“营销OJT”现场实战训练模式创造者,曾在《销售与市场》、《销售与管理》、《商界》等各类媒体发表营销与管理文章200多万字,出版《八闪十二翻――超速营销突破法》、营销实战小说《挑战》,经销商专著《做一名会赚钱的赢销商》,历任多家大型企业集团企划总监、营销总监等职。查看崔自三详细介绍 浏览崔自三所有文章 进入崔自三的博客

篇2:经销商为何对促销政策不感冒?

前不久,我刚刚出差回来,正想上网看看邮件,忽然收到好久没联系的朋友小李的电话,说他正为促销政策执行不下去犯愁呢,希望我能出点主意,通过煲电话粥才得知,原来朋友小李现在已经是某个厨卫品牌产品的区域经理,负责某个经济发达的省份里的部分区域销售。由于该品牌是大家电品牌扩展到小家电的,在厨卫行业里属于新面孔。现在新公司筹建完成不久,人手紧张,大区经理要求辖区内的几个区域经理和所有业务,在各个城市间来回穿梭,尽快扩大战果。小李靠着年轻气盛和工作激情,马不停蹄,东征西战疲于奔命,但销售效果不太理想。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最近,小李又被派到了一个二级市场的中等城市,这是一个消费力、人口数量等综合因素不错的城市。公司为了打开市场缺口也付出一定代价,给了一定金额的铺货来发展当地有实力的某商家为总经销商(公司以前政策一直是坚持现款现货)。其下面有若干比较有为实力的二批商,每个二批下面还有更多潜力的终端零售商。小李正踌躇满志之时,接到大区经理的指令:要求近日乘着“某某节日”搞一次促销活动,务必让经销商多打款进货。

本次活动的缘由是由于公司品牌刚刚介入厨卫行业,在本省知名度不够,品牌拉力不足,市场基础不够牢固。销售旺季一过,业绩快速下滑,形势不容乐观。大区经理压力很大,为了快速出成绩,对公司有个交代,在“某某节日”准备搞一个促销活动,以公司出新品为理由,提供一些礼品,并提示节后涨价的信息给下面经销商,进一步促使他们多打款,多吃货。小李以前在竞争对手品牌公司里工作过,在新公司里属于在行业内有经验的人,也是大区经理比较信任的弟兄,于是这个任务就落在他的肩上。大区经理语气有几分无奈,几分沉重,多少让小李感到不小压力,毕竟是在淡季操作,又没有天时地利人和的的基础和充分的时间准备。

小李与大区经理商议先从二批商的拜访着手,想办法让他们进货,从而倒逼总经销进货,

于是,按照计划,他先后拜访了A、B、C几个大的二批商,

A客户:卖场位置和规模不错,在当地有一定地位,主推本品牌,只是促销员培训还不够,专柜管理不够整洁。老板等管理层很年轻,喜欢学习和实践新的销售的促销方法,目前也正在策划到下面乡镇的大型活动,对计划有兴趣,但提出要多送礼品,消化以前的库存。潜在终端大约15个。

B客户:这个地区电器销售位置分散,没有专门的电器一条街,它在步行街,人流量较好,业务经理对品牌的营销思路比较认可,同时表示愿意吃进一点货。潜在终端数量非常丰富大约30多个,但没有主动引导开发,思路比较保守。

C客户:距离代理商很远,小李自己搭车来回需要几个小时,该客户有自己的数个卖场,老板依仗山高皇帝远,市场监控不力,利用新公司品牌的产品价格的不透明度,获取暴利,缺乏厂商合作意识。

小李在二批商按部就班将公司想法一一告知,临走之时,还不忘反复叮咛商家,由于公司排产期的时间要求,促销计划过了两天后就会取消。他出差从下面回到设在市内的办事处,满以为第二天会有传真过来,就直接去与总经销谈判,可是总经销说:“他们下面没有人要货,我怎么进货,况且我的库存你看看,还有几百台没销出去。现在又是淡季,我有什么办法?”。自己披星赶月式的付出,别人还不领情,委屈的小李这才明白,原来他和公司前任区域经理移交工作时,说总经销库存只有几十台。与实际信息相差很大。他后悔没仔细询问就慌乱采取本次活动。

经验告诉他:“渠道已经堵塞,继续压下去不太可能。必须先疏通渠道,才能引水入渠!”于是立即表示,愿意将新产品促销计划,改为消化库存的促销计划。总经销商原来不屑的神态开始变得真诚起来:“你是来干事情的!”,他感觉到了小李的务实精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