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心极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私立教育发展的“秘密武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私立教育发展的“秘密武器”,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私立教育发展的“秘密武器”
私立教育发展的“秘密武器”
近几年来,关于民办教育的争论焦点是,所有权归谁?民办教育是否可以营利?至于民办教育是为高收入阶层服务,还是也要为低收入阶层服务?怎样为低收入家庭服务?怎样提高民办教育的质量?等等,不知为何,讨论者较少谈及。这些问题,对于拥有大量农村人口,部分村、乡、镇迅速城市化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应该成为今天我们探讨教育民营问题的一个重要议题。
近来兴起的流动子女学校等民办学校形式的发展,在不断改变着人们对民办教育的看法。但是,中国为低收入家庭举办的民办学校尚不成规模,无法满足人们的需要。
在这一方面,印度、非洲一些国家的做法也许有一定的借鉴意义。这些国家的私立教育,特别是私立独资教育,在解决低收入家庭子女上学,提高适龄儿童的入学率,提高国民素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这些学校还和公立学校形成了竞争,为国家教育体系带来了活力。
但是,在这些国家,目前仍旧没有有利于私立学校发展的环境,有关研究也在这一方面“失语”。英国教授Tooley先生的新近研究成果不仅描述了这些国家私立教育发展的现状,还对这些国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他的研究,对中国民办教育的发展有一定借鉴意义。
作为一位英国学者,我意识到中国人急于从西方学习教育经验。但是,我相信,在私立学校在教育中的角色,特别是私立学校怎样为穷人服务方面,来自印度和非洲的教育实践更值得借鉴。
私立学校能否承担教育重任
教育要满足穷人的要求,私立学校能从中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吗?,要实现所有人都接受基础教育的千年发展目标,私立学校能从中有所作为吗?
对很多人来说,这些似乎是奇怪的问题。人们的感觉是,私立教育是为精英和中产阶级服务的,穷人无福享受。但是,越来越多的'证据都对这种看法提出了挑战。例如,英国一家名为Oxfam的慈善机构考察了一定范围的发展中国家,其教育报告指出,“私立学校只为少数有钱人服务这一观念是不妥当的”,“花费较少,为穷人举办的私立学校已经应运而生”。另一家名叫TheProbeTeam的民间组织调查了印度北部四个邦的村庄,调查报告中认为,“人们会发现,即使在穷人家庭和弱势群体,家长也会费尽周折,送他们的孩子到私立学校去读书。他们对公立学校的梦想已经幻灭了”。
在这些发现的启发和推动下,我受美国约翰・坦布里特恩基金的资助,一直在四个非洲国家――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和塞拉利昂及印度的三个邦――安得拉邦、德里、北安查尔作研究。我们已经发现,为穷人举办的私立学校虽然通常未被政府认可,但是,它们无所不在。印度和肯尼亚的部分初步研究可以粗略描述这一点。
印度安
[1] [2] [3] [4]
篇2: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篇3: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世界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与现状
洪成文作者单位:北师大教育管理学院
一、引言
本文不拘泥于某一个国家和地区,而是力图从世界背景看私立中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现状,并尽可能地依据 具体数据来说明观点,从而鲜明地区别于我国很多学者在介绍外国私立教育时所常用的定性方法。
写作本文的目的是希望为教育决策提供些许相关决策支持材料。1910月开始实施的国务院《社会力量 办学条例》明确提出:“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这 句话既明确了国家政府对我国民办学校给予鼓励和支持的良好愿望,也对民办学校的“补充”功能作出了原则 性的规范。然而,这里的“补充”是维持民办学校现有办学规模的补充,还是允许其适度发展的补充,尚无明 确说明,只能等待《条例》的“实施细则”来作出规定。而本文可作为“实施细则”的一个小小的注脚,因为 我国民办学校规模的预测和确定,不能完全忽视国外相关领域的实践、发展和经验。
本文数据全部取自于《世界教育报告》里的有效数据。所谓“有效数据”,就是比较系统和完整的,既有 八十年代的数据,也有九十年代的数据。一个国家仅仅拥有一个时期的数据,则不在选择之列,因为无法作前 后对比。在这一原则下,笔者选择了9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初等教育的数据和78个国家和地区的私立中等教育 的数据。数据均为同一个指标,即私立学校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通过对这个比值的对比和分析 ,我们将得出几点结论,并将结论作浅近的`定性分析。
二、98国私立初等教育的发展与变化
附图{图}
表1的释读和分析:
(1)本表依据的是1980年至1992年间私立初等教育学生数占学生总数的比值的变化情况,例如美国,1980年 的比值为11%,而1992年的比值为10%,其变化特征为下降,尽管下降幅度很小。
(2)在98个国家和地区中,私立初等教育覆盖的学生数占同一阶段学生总数的比值,有所提高的国家和地区 有53个,占54%;有所下降约有28个,占28.6%,而没有变化的有17个,占17.3%
[1] [2] [3] [4]
篇4: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美国私立教育考察报告
20xx年9月15日至9月27日,“中国民办教育美国考察团?,赴美国进行了12天的考察访问。考察团在美国期间先后到了洛杉矶、华盛顿、波士顿。纽约、旧金山等城市。拜会了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纽约州和加州教育厅私立教育办公室;与全国私立高等教育认证协会、私立中小学认证委员会等非政府的私立教育认证机构进行了座谈;考察了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西北理工大学和二所私立中小学(幼儿园);参观了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耶鲁大学、波士顿大学和弗兰克索耶管理学院。此次考察的重点是,美国政府对私主教育的行政职责及其管理体制;非政府的行业协会对私立学校的监督和服务;私立学校的内部管理体制;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和财务管理等。
通过听取介绍、座谈讨论、实地考察使我们对美国的私立教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美国私主教育概况
(—)基本情况
据20xx年的统计,美国有各级各类学校126542所,其中各级各类私立学校22763所,占各级各类学校总数的17.99%;各级各类学校的在校生6809.6万人,教育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27.6%。其中:
——小学共79362所,公立小学为62739所、私立小学为16623所。
——中小学一贯制学校共11412所,公立学校为8292所,私立学校为3120所。
——两年制专科学院共1755所,公立学院为1092所,私立学院为663所(非营利179所,营利484所)。
——普通高等学校共4064所,公立高校为1707所,私立高校2357所,美国的中小学中,私立学校数约占总数的1/4,十年来,其学生数占总数的比例基本保持在]0%——11%之间;美国的高等学校中,私立学校数过半,但学生数约为总数的1/5。因此,总体上看,美国的公立教育规模大于私主教育规模,但私立学校的教育质量好于公立学校,已形成了公立教育为主,私立教育和公立教育并举的格局,私立学校作为美国教育体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美国50个州享有与公立学校同等的合法地位。
(二)美国私立教育的特点
1.办学经费来源较为广泛。有社会捐助、校友捐赠、遗产捐赠、基金滚动、服务销售、出租房屋及土地、政府间接资助、学杂费等。以私立高等学校为例,一些研究型的私立大学可以与公立大学一样申请政府的科研经费,有的私立大学专门设有筹金发展部。政府对得到认证机构认证的私立学校的学生提供助学金、奖学金或贷款等经费的支助。
2.享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办学灵活,课程设置、聘请教师、收费等均可由学校自行确定。学校可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和表现、家庭,收入,宗教等情况,自主选招学生。经过政府注册的私立高中,有权颁发毕业证。书,其学生还可以不参加州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而公立高中的学生则必须参加州政府组织的统一考试。
3、教育大纲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美国私立学校的学生来自不同阶层,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但教育大纲要求对学生一视同仁。重视学生的人格发展,注重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共事,学会求知,不搞千篇 一律,实行小规模教学。如私立夏彼尔高中,在校学生共177人,但该校根据不同的情况和学生的意愿,各年级都编有学生数不尽一致的小班。我们看到有的班才有5至7名学生,对这种小规模、个性化的教学,他们均表示满意.
4、私立学校的举办者大都是捐资办教育,把教育作为一项慈善和社会公益事业,不要求回报。学校的积累用于学校的再发展。学校停办或倒闭,政府不负责任。
5、私主学校分营利和非营利(或纳税学校和免税学校)。对营利性私立学校的管理比非营利私立学校的管理严格。
(1)对营利性私立学校的审批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
(2)要求营利性私立学校定期更新许可证(一般是每年)。
(3)政府主要工作之一是接受和处理消费者(学生)的投诉,保护他们的利益。有的州(如俄亥俄和华盛顿)还建立专门基金,用于在学校关闭时补偿学生的学费损失。非营利私立学校要设立董事会,而营利性私立学校不须设董事会。据了解,美国绝大多数的私立学校为非营利学校,此类学校的`许可证由各州政府颁发,并可向联邦政府申请免税,对学校的捐赠可用于抵减应交的所得税,学校也被称之为免税学校;营利性私立学校多为培训机构(美容美发、烹饪等)和少量的幼儿园,此类学校必须缴纳所得税和财产税等,并被称为纳税学校。
二、美国私立教育管理、监督指导和高校设置程序
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成立于19”年。非公立教育办公室现有编制4人,办公室主任是教育部长处理有关非公立学校教育问题的主要顾问。联邦教育部不负责任何学校的开办或变更的审批、学科和专业的设置、教师资格认定、办学条件审核、毕业证和学位证发放等,这些职责都由州教育厅或社区教育行政部门履行。
(一)联邦政府教育部非公立教育办公室职责
1、参与教育立法,实施政府项目,组织活动
——对影响私立中小学发展的问题向国家提供咨询和指导意见。
——参与联邦政府教育立法。
——组织实施联邦政府有关的教育项目。
——对影响私立学校及其教师、学生的管理措施进行评估。
——组织全国和地方私立教育管理部门和团体的有关活动。
2、提供信息咨询等服务
——组织私立中小学有关教育问题的会议。出版相关材料。
(二)州教育厅(纽约、加州)有关部门的主要职责
1、纽约州教育厅非公立学校服务办公室主要职责
——负责全州非公立中学的自愿性注册。
——管理、监督全州不授学位的私立学校。办理和确保这类学校教师的资格证明以及达到适当的标准,
——调查和处理私立学校学生的投诉,
2、加州教育厅根据州的有关法律没有直接管理私立中小学的
职能,但私立中小学必须每年向该教育厅提交学校的基本信息。州消费事务局负责私立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审批与管理。从了解的情况看,美国绝大多数州政府教育部门对私立教育的管理职责大致可概括为:保障权益,提供信息,协调关系,组织交流,解决纠纷。
(三)非政府认证机构的监督指导
认证,是美国保证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措施。认证机构一般为非政府的专业组织。学校的审批是行政行为,而学校是否参加认证是学校自愿的行为。认证的核心是学校的办学质量.认证机构一般既认证公立学校,也认证私立学校。美国的认证机构主要为三种类型,一为地区性的、二为全国性的、三为专业性的。
高等学校认证
1、地区性认证机构。美国有6个地区性的认证机构,即中部、中北部、西北部、南部、西部和新英格兰地区的学校与学院协会.地区性认证机构基本上对本地区的私立学校(也包括中小学)的认证。
2、全国性认证机构.如全国法学院协会、全国音乐学院协会等,其所做的是专业认证。
3、专业性认证机构。如全国建筑学认证委员会,全国临床实验科学认证委员会等,专业性认证机构做的也是专业认证。
中小学校认证
除6个地区性认证机构做中小学的认证外,还有专门认证私立中小学的机构。全国私立学校认证委员会(NCFSA)是对私立中小学认证机构进行认证的机构,联邦教育部定期公布它所认可的认证机构,只有得到联邦教育部认可的认证机构所认证的学校,学生才能参加联邦政府的经费资助项目。
(四)高校设置的有关程序
在美国设立一所学历教育的高等学校,一般要经过如下程序:
1、政府部门对举办者的办学资格进行审核,合格后予以注册。举办者在获得办学执照、帐号(税号)后,才可向社会宣传并招生。
2、州教育厅有关部门按照法律规定,对学校办学的初始条件进行连续5年的跟踪,基本达标后,发给学校长期办学执照.
3、认证机构对学校是否具备颁发学历、学位证书的资格进行认证。按美国法律规定和高等学校运行机制,学校一般在获得办学执照后,即按其中办学校的性质、层次(专科,本科、研究生)及所在地区,选择权威性的认证机构,递交认证申请。认证机构根据学校所提认证申请的内容和项目,组织专家组开展认证考察工作。只有经认证机构认证合格的学校,才能发放相应的学历学位证书。
三、美国私立学校经费来源及管理
(一)经费来源。美国绝大部分的私立学校办学经费较充足,私立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为收取的学费,社会捐助,:遗产捐赠,出租房屋、出租土地。基金本金运作的收益等,政府不直接给私立学校拨款。私立高等学校要取得政府在资金方面的支持,主要通过学校或学校的教授申请项目。私立中小学校,则要通过与公立学校建立一种依存关系,借助公立学校,申请取得政府项目资金。
(二)经费管理及产权。美国私立学校经费管理是在整个社会较健全的会计制度下进行的,私立学校建校舍筹集资金必须依法运行,首先由学校提出申请,经准政府部门(发展办公室)审查:金融部门(投资银行)进行具体操作。如私立高等学校建校舍所需资金,可以向社会筹集;也可通过投资公司向社会发行债券,但筹集办法需按照金融政策规范运作。基本形成了学校、企业、政府间互相制约的机制,并有了一整套较完备的市场运行机构和规则。
私立学校财务管理由会计公司负责收支,所有经费收入支出都有详实的记录,并有专门的审计机构负责不定期的审计;私立学校投入教育的资产,在学校建校之初是明确的,如加州设立学校须向州政府消费事务管理局和教育管理部门申请注册。非营利的私立学校,其所有的资产归属学校;营利性的私立学校,必须按税收的有关规定依法纳税,其资产所有权归投资者所有。
四、思考和借鉴
(一)关于发展私立教育的理念
1、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美国的私立学校绝大部分为非营利的,营利性的仅占总数的4%,而营利性私立学校中真正能够获得营利的也仅是一部分。因此,学校普遍认为“营利比不营利更痛苦”。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哥伦比亚等私立大学都坚.持办学的公益性,基金本金运作后的盈余全部用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2.坚持私立学校办学主体的多样化.美国是—个移民国家,其私立学校的创建与发展,是为了满足不同种族、不同宗教,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受教育的多种需求,由此促成了教育多样化的发展。美国私立学校的举办者主要为宗教团体、慈善机构、教育集团,企业等。不同于亚州一些国家的是,美国私立学校绝大多数举办者不将办教育作为一种投资方式。
3、探索并建立私立学校的办学模式。美国的私立学校相当部分设立早于公立学校,并具较明显的办学特色,与公立学校形成了较激烈的竞争局面,尤其是私立学校的选择性招生、小班教学、咱主施教等,符合了美国部分家庭对于女教育的特殊需要。办学不是简单的追求升学率和普及率,而是探索和寻求私立学校独特的办学模式、灵活的运行机制、独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等。
(二)政府对私立学校系统,灵活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
1,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私立学校宏观管理.美国联邦政府教育部专门设立了非公立教育办公室,主要的职责是参与立法、实施政府项目、组织活动。各州教育厅私立教育办公室对私立教育的管理范围和职责虽不尽相同,但主要也是宏观管理。
2、政府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各司其职,井对私立学校依法管理。美国尚没有专门的私主教育法,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根据相关的法规,规章对私立学校行使管理职能,涉及的有法院、消费事务、财税、卫生、消防等部门。由于美国法律、法规健全,有关部门严格执法,私立学校具有较强的依法办学的意识,因此,当私立学校出现重大问题时,并不是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出面协调、干预,而是根据问题性质由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来依法处理、解决。
3、非政府的认证机构对私立学校监督、指导.美国政府扶持并依靠非政府的认证机构实施对私立学校的监督、指导。这些认证机构的特点是成立时间较长,认证范围广,认证过程严格,在国内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未经认证的私立学校“难以入流”.另外,美国有一种特别的认证机构,专事对非政府的认证机构进行认征,确保了认证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4、私立学校依法自主管理.美国的私立学校在国家一系列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较完备的规章制度的保障监督下,拥有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形成了自主办学、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负责任的良性机制,同时私立学校还要主动接受有关认证机构的自律性指导和监督、评价。
美国的私立大学得到了政府对其办学许可后,还需取得高教认证机构专家委员会的审查。学校一旦建立,在人、财、物及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是自主的。但学校的所有规章制度都必须公开,对外宣传的内容必须是经导比准的,不能随意刊登;宣传的和履行的必须一致,否则即被视为欺诈,遭到起诉甚至被法院重判。
(三)严格规范的经费筹集、运作和管理,对私立学校的不断发展起到了保障作用。
1、政府的政策支持,推进了私立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私立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的资金,一是由私立学校提出,政府酌情提供信誉担保,尔后学校可向有关的基金会申请低息贷款;二是政府允许私立学校自筹资金,滚动发展,但依法得承担相应的风险;三是私立学校可运用金融手段,在政府的支持下,委托金融机构向社会发行债券,从而取得低风险、高回报的效益,但所收取的效益必须全部用于学校。
2、私立学校内部建立基金会。美国的私立学校一般都设有基金会,国家规定其。冬金不能动用,金融运作后的增值部分可用于学校的发展,既保证了学校的发展,又避免了学校发生资不抵债的状况。
3、财务税收制度健全,规范。美国私立学校的财务(包括所收学费)必须进入学校的帐户,委托会计公司管理,并由审计公司进行审计。对私立学校的检查、评估,首先和重点部分都是财务管理,一旦发现任何财务上的违规款项,学校法人即戍被告并上法庭。慎密、规范的财务制度,确保了私立学校正常、健康的运行和发展。
(四)可借鉴的做法
1、政府对民办教育的管理要有别于对公办教育的管理。对民办学校的管理则更应强调依法自主管理和社会参与管理。为此建议:各级政府要积极扶持为民办教育发展服务的中介机构,为民办学校提供政策咨询、法律服务,逐步在评估监督等方面做到“行业自律”,同时给下一级政府较大的管理权限,因地制宜地发展民办教育。政府教育部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职责主要为:学校设置标准的制定、办学资格的认定、学校权益的保障,提供必要的服务和沟通信息等。政府的相关部门应依据职责,各司其职,依法行政。民办学校则须依法自主管理、自负责任。
2、对民办学校的资金问题予以政策扶持.允许民办学校依法按照金融政段和金融规律,自筹资金、滚动发展、风险自负。具备条件的民办学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并认定资质后,政府可作信誉担保,银行按照金融政策的规定予以贷款,专门支持民办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民办学校建校初期基建资金困难的问题。
篇5:中日私立大学发展之比较研究
中日私立大学发展之比较研究
吴 蕊(沈阳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沈阳 110034)
摘 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私立高等教育愈来愈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焦点。日本作为私立大学所占比重较大的国家,已然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私立大学发展模式,对我国私立大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从管理机制、经费投入及质量保证机制三方面对中日私立大学进行比较分析,提出几点启示如下:健全私立大学的管理体制;形成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完善私立大学质量评估估系。
篇6:中日私立大学发展之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302-02
一、发展历程
1.中国私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私立大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创建、发展、停办、恢复、再发展的曲折历史。在我国,私人办学由来久矣!可严格意义上的现代私立大学却萌芽于清末。这一时期创建私立大学的都是仁人志士,他们希望通过兴办学校,培养实用人才,进而实现救亡图存,带有明显的国家主义色彩。
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公立学校的发展受到严重阻力,客观上为私立大学的发展提供契机。加之各种新思想文化的不断涌入,大大冲击了传统封建意识残余,又为私立大学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因此,民国时期私立大学有了初步的发展。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私立大学实现了稳步发展。为了保证大学质量,政府正式颁布了《私立大学及专门学校立案条例》、《私立大学条例》等法令条文,不断加强对私立大学的管理。而这种稳定局面一直维持到1949年。
从20世纪50年代起,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使得私立大学全部改为公办,从此私立大学在我国高等教育史中消失了整整30年,直到改革开放后,私立大学又开始重建,可是复兴之路又何其艰难!
2.日本私立大学的产生与发展
与中国相比,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是一个持续稳定的过程。二战前,日本是一个国家主义盛行的国家,学校教育也是唯国、唯公。虽然在《私立学校令》中已允许私人办学,但是它依旧是作为国立与公立学校的补充而存在,其发展受到种种限制,进程比较缓慢。
二战后,私立学校与国立、公立学校处于平等的地位,各个类型的私立学校得到了振兴与发展。1949年颁布的《私立学校法》确立了私学教育行政组织的自主性,明确了国家与地方要对私立学校进行必要的资助等,从此,日本的私立高等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当前在日本私立高校中,既有享誉世界的名牌大学,如早稻田大学和庆应大学,也有普通四年制本科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和专修学校。在大学、短期大学和专修学校这三种类型中,无论是学校数量还是在校学生人数都占据了日本高等教育的绝对多数,可见,私立大学在日本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1]。
二、管理体制
1.中国私立大学管理体制不健全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等先后颁布了多项民办教育的政策法规。在以前,政府对于民办教育的态度仍旧有所保留,对它的发展提出了种种限制性的规定。自《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颁布后,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态度由谨慎变成支持,尤其是《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其目的就是为了鼓励与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2]。
可这些法令仍存在诸多漏洞,如民办教育机构“可以设立校董事会”,这就是说也可以不设置,没有足够的法律效应;对于校董事会的组成人员、任命限制条件等也没有具体的规定;对于各个管理组织之间职能分配也没有明确具体的规定,从而导致政出多门,多头管理的局面。
就目前而言,我国私立大学的发展还不成熟,政府如何才能有效地管理与规范其发展依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关于私立大学的管理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日本私立大学管理体制较完备
日本私立大学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重视教育立法的传统,依照教育法制的不断完善来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早在18,日本政府就颁布了《私立学校令》,对私利学校的设置、办学、管理等做出了明确的规定[2]。
随着日本私立大学的发展,关于私立大学行政管理的法律条文也不断在更改与完善,如1957年的《关于给予私立大学研究设备国家补助的法律》、1979年的《日本私学振兴财团法》、1975年《私立学校振兴助成法》等,共同构成了日本私立学校教育法规体系。(教育论文 )与我国相比,日本私立大学的管理组织分工十分明确,政府一旦批准一所私立大学成立,那么该学校所有事宜均交予学校法人进行处理,政府只是起到一个监督的作用,因此不会出现“多头处理”的局面。
三、经费投入
1.中国私立大学――以学养学
办大学需要资金投入,而私立大学是“非国家财政收入”的民间办学事业,政府几乎不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因此必须依靠学校自身。在近代中国私立大学校长的筹款视野十分开阔,不仅挖掘国内资源,还尽力号召海外有志之士进行募捐。
经过了长达30年的停滞,私立大学又重新建立起来,然而其经费来源状况不尽如人意。政府与社会组织对于私立大学的捐助额所占的比例小,数额少,学校大部分的经费主要依靠学生的学杂费来维持。,中国成人教育协会民办高等教育委员会专门组织了一次规模较大的调查统计,其中办学资金来源主要靠学生学费的学校有42所,靠自筹贷款的学校约有45所,共占调查学校总数的84.5%[3],也就是说大部分的学校必须依靠自己来争取资金,而通过获得政府、主办者捐助、社会组织捐助建立起来的学校只占15.5%,可见,我国私立大学依旧处于“以学养学”的阶段,经费问题仍旧是制约私立大学稳步持续发展的瓶颈。
2.日本私立大学――经费来源多元化
与我国相似,日本私立大学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的学费,所以有人说:“私立大学学费之高是资本主义世界第一位的。”[4]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私立大学入学学生数不断上升,学生人数的增加必然导致开支的加大,市场的变化对人才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一味通过提高学费来维持经费是不可取的。结果大部分私立大学由于经费的短缺而陷入了经营危机,为此,政府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私立大学进行经费资助,这也成为日本私立大学的主要特征。
当前,日本私立大学的经费来源十分广泛,不仅有学费的支持,还有政府财政的捐助、科研收入、团体和个体的捐赠及社会服务收入等[5]。日本政府对于私立大学的财政捐助大大缓解了私立大学的经营危机,促使其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质量保证
1.中国私立大学缺乏完备的质量评价机制
当前,我国私立大学主要分为“学历型”与“非学历型”,其中“学历型”私立大学所占的比例只在少数。私立大学原本是现代大学理念的体现者,必须遵循独立、自主、自由原则,而 “国家考试”力显“大一统”精神,两者互相违背。“学历型”大学的'设立必须通过国家教育部的审批,由政府依据官方设置的质量标准来进行评价;政府出面唱主角,受聘于政府的专家进行实际操作,然后通过一系列量化指标来评价一所私立大学是否合格。可见我国私立大学依旧处于政府独家控制之下,严重抑制了自身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加之缺乏必要的中介监督机构,完备的自我评价机制,因此也难以实现内外结合,保障学校的教学质量。
2.日本私立大学助成与评价有机结合,充分保证教学质量
在日本,政府十分支持私立大学的发展,1975年,日本发布了《私立大学振兴助成法》,其目的就是为了维持与提高私立大学的办学条件,使其减轻经营负担,保证教学质量[6]。虽然,日本政府与我国政府都注重对私立大学的控制,但是日本政府主要是从宏观上进行规划,学校依旧有相当大的自主权,在实际评估过程中政府一般不直接参与,以学校自我评估为主。日本政府还建立了相对独立的中介评价机构――大学基准委员会,它与政府、学校及社会之间都留有一定的距离,所提供的信息比较客观,结果也比较公正。日本具有比较完备的私立大学质量评估体系,政府宏观调控,学校自评与中介评价相结合,为私立大学顺利发展提供保证。
五、启示与借鉴
1.健全私立大学的管理体制
日本具有相对完备的法律保证体系,私立大学的发展早已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对于私立大学的设立、运行乃至管理皆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基本做到了依法治校的地步。所以,当前我国必须建立系统的私立大学法律体系,设立专门的管理组织机构,分工明确,为私立大学的设立、发展、计划等提出可行性意见,从而推进私立大学的健康发展。
2.形成多元化经费筹措机制
经费问题严重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因此只有解决经费问题,才能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借鉴日本经验,努力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使政府明确财政资助私立大学的义务,减轻私立大学经营负担,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除此之外,作为办学者与社会组织机构应正确看待私立大学,不断拓宽经费筹措视野,充分挖掘国内外资源,并吸引外资;而社会组织机构要摆脱传统正统意识的束缚,不要觉得“正统即好,民办即差”,积极资助私立大学,支持私立大学更好地发展。
3.完善私立大学质量评估体系
日本已经具有相当完备的内外质量评价机制,对于私立大学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监督评价,这对于我国有着很大的借鉴意义。在日本,政府并不直接介入评价细节,它主要起着一个宏观规划与指导的作用,而学校和中介组织才是评价过程的主角。因此,政府要学会审时度势,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不断改变管理策略,灵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综合管理私立大学;大学自身则要明确评价目的,结合自身实际与特色,引入评价机制,建立校内评价制度与监督体系;而中介组织一直是我国所稀缺的,因此必须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权威性的中介评估机构,从而实现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苟朝莉。鉴日本私立大学发展史,思中国独立学院办学路[J].中国高等教育,,(Z2)。
[2]董丽敏。中日私立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高教探索,,(2)。
[3]张博树,王桂兰。重建中国私立大学:理念、现实与前景[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16.
[4]陈永明。日本教育――中日教育比较与展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67.
[5]张倩苇,石勰平。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的发展及其特色[J].比较教育研究,,(3)。
[6]徐国兴。日本高等教育评价制度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108.
篇7: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贝磊
――教育民营化的问题及相关政策[①a]
(贝磊著 阿古智子译 李延成校)
全球范围内业已出现了一种普遍性趋势,即教育向民营化的转变,其核心是趋向于私人更多的对学校办学 、经费及控制与管理的参与。实际上,这一转变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发生的,在有些国家向相反方向的转变更为 明显。但无论如何,民营化浪潮扩展的十分激烈,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从定义上来讲,民营化一“化”一其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地减少和降低学校 的公共所有权、公共财政投入和/或公共控制,进而提高私人对学校的所有权、财政投入和/或私有控制的过 程。尽管这一概念指出了所要变化的方向,但却没有指明变化的起点。笔者认为,民营化的起点有两个,一是 已经十分民营化的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民营化,二是大部分或全部是公立教育体系的民营化。由于上述及其它方 面相关的原因致使民营化问题十分复杂。表一列出了部分国家中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的一些数据。
表一:教育中私立部分的相对规模
(附图 {图})
注:表内数据是指学校的注册生数而不是学校数。数字主要来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关于公立和私 立的定义每个国家并不十分一致。
民营化的`目标
一般而言,民营化之倡导是基于如下所述的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因。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
・提高学校经营管理的效率,
・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提高学校对其消费者的责任感。
有些国家会比另外一些国家更为强调其中某些特别的目标。即使在民营化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由于每个社 会的差异性和教育体制的选择必需基于某些优先发展的目标这一特性,因此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民营化模式。 不过,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总是会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学校类型和政策背景
对教育(www
[1] [2] [3] [4] [5]
篇8: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范围内私立教育发展趋势 贝磊 ――教育民营化的问题及相关政策[①a] (贝磊著 阿古智子译 李延成校) 全球范围内业已出现了一种普遍性趋势,即教育向民营化的转变,其核心是趋向于私人更多的对学校办学 、经费及控制与管理的参与。实际上,这一转变并不是整齐划一地发生的,在有些国家向相反方向的转变更为 明显。但无论如何,民营化浪潮扩展的十分激烈,可以说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现象。 从定义上来讲,民营化一“化”一其所指的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状态。它是一个不断地减少和降低学校 的公共所有权、公共财政投入和/或公共控制,进而提高私人对学校的所有权、财政投入和/或私有控制的过 程。尽管这一概念指出了所要变化的方向,但却没有指明变化的起点。笔者认为,民营化的起点有两个,一是 已经十分民营化的教育体系的进一步民营化,二是大部分或全部是公立教育体系的民营化。由于上述及其它方 面相关的原因致使民营化问题十分复杂。表一列出了部分国家中公立和私立教育机构的一些数据。 表一:教育中私立部分的相对规模 (附图 {图}) 注:表内数据是指学校的注册生数而不是学校数。数字主要来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关于公立和私 立的定义每个国家并不十分一致。 民营化的目标 一般而言,民营化之倡导是基于如下所述的其中一个或几个原因。 ・减轻政府财政支出的负担, ・提高学校经营管理的效率, ・增加教育供给方式的多样化和选择性, ・提高学校对其消费者的责任感。 有些国家会比另外一些国家更为强调其中某些特别的目标。即使在民营化呼声极高的情况下,由于每个社 会的差异性和教育体制的选择必需基于某些优先发展的目标这一特性,因此并没有一个普适性的民营化模式。 不过,一个国家的决策者总是会从其它国家的经验中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 学校类型和政策背景 对教育政策进行分析的一个主要困难是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类型的复杂性。大多数学校有共同的主流课程 ,但有些学校有不同的、针对特定的宗教、文化、政治和其它要求的课程。而且在每一类课程体系中都有精英 学校(elite),普通学校(standard)、替补学校(second-chance)和补习学校(supplementary)。笔者将 其归纳如表二。 表二:学校类型 学校性质 精英学校 普通学校 替补学校 补习学校 主流课程 公立学校 课程 私立学校 性质 更新课程 公立学校 私立学校 理解学校类型的`多样性有助于决策者认识到私立学校不一定在质量上胜过公立学校。的确,在许多国家尤 其是非洲和亚洲,大部分私立学校质量都不高。尤其是在替补学校中这种现象更为突出。这些学校主要接受那 些不能进入公立学校的学生,而且通常缺乏设备,教师水平也低。 另外,私立学校类型的多样性还体现在对待私营机构的重视程度上:与不发达国家相比,工业化国家对私 营机构更为重视。私立替补学校在不发达国家是最为常见的,由于在这些国家政府资源特别缺乏,因此影响到 公立学校的数量也十分有限,私立替补学校就大量出现。相反在发达国家中,私立教育的主要类型为精英和/ 或非传统课程的学校。由于这一私立学校结构上的差异,所以对发达国家的研究政策建议应与对不发达国家的 有本质的不同。 民营化的策略 上述论点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框架,由此我们得出在不同的国家中存在有四种民营化策略。它们是: ・公立学校所有权的转移 ・在不对现有制度重新设计的前提下调整公私立学校间的平衡, ・增加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增加私人对公立学校财政等方面的支持。 但是,还要认识到大多数的民营化行为并非是周密计划的结果。实际上在有的国家民营化之发生并不是出 于政府之意愿。这种情况在对中等和/或高等教育有较高需求时尤为普遍,但在部分人强烈要求设立有关针对 特定宗教、文化或其它考虑的课程时也会发生。在许多国家为公立学校的学生提供额外辅导的补习性私立学校 或许是最为典型的非政府计划型教育形式。 民营化的结果 民营化导致5种主要的结果,即效率、责任、多元化、机会和公平。 效率 有些研究表明私立学校的效率比公立学校的高(如Lockheed & Jimenes,1994;Kingdon,1994)。这 其中部分原因是由于私立学校的管理者有更强的效率意识。另外,私立学校通常雇佣兼职教师和工资较低的教 师。但是,上述观点并非必然地意味着将整个教育系统民营化会实现当整个教育系统中只有一小部分是私立的 情况下所具有的效率。在就任何关于私立学校在何种情况下、在何种程度上具有比公立学校更高的效率作出确 定的结论之前,一定要进行大量的研究(Riddell,1993)。 责任 尽管许多研究者认为私立学校会对家长和社区更为负责任,但这一问题仍是十分复杂的。教会和社 区组织附属的学校会给家长更多的机会表达他们的意见,私立学校的所有者认为听取家长和社区的意见对维持 对私立学校的需求是必不可少的话,他们会乐于倾听家长和社区的意见。但是,放长线并非总是能钓到大鱼。 多元化 相反,教育形式的多元化却是不言而喻的。多元化当然也存在于公立学校体系中,但私立教育体 系以其精英的或非传统性课程更易于促进多元化。不过替补学校由于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追随公立学校的,因而 其对多元化的促进作用并不大。 机会 在私立教育几乎不可能代替公立教育的地方,至少在宏观的意义上并不能说私立学校扩大了入学机 会。但一般而言私立学校的确扩大了总入学数。尤其是替补学校更是如此。问题是此类学校的质量往往很低, 机会扩大这一收益亦就成为一个疑问。 公平机会问题与公平问题紧密相连(Anderson,1994)。民营化会造成并扩大不平等这一事实是政府审慎 对待民营化问题的最重要的原因。对现存公立学校进行民营化会降低来自贫穷家庭孩子的入学机会。而且私立 学校总是有一个都市化的基础,这意味着农村人口会处于相对的不利境地。有性别方面,民营化会给男性更多 的机会。所以对这个问题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同时,讨论私立学校的不公平问题不应忘记公立学校同样存在着 不平等现象。 政策建议 启动决策所必需的初始工作包括对现有学校进行认真的分类、定义有关概念,并制定相应的目标。只有具 备了这些前提条件,才有望因地制宜地制定出针对特定目标的政策。 在完成这些初步工作后,决策者即可考虑我们提出的各种不同的策略。每个政府和社会所处的环境是千差 万别的;但仍有可能分辨出每种策略所应考虑主要的问题。 就将现存学校民营化而言,政府必需考虑学校自己是否会决定改变它们的现存地位,或者,关于哪些学校 要实行民营化的决策是否应由中央政府作出。政府还要考虑那些不能或不愿到新民营化学校读书的儿童的受教 育机会。即使在已经实行了全国性的对学校权力下放的情况下,这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为了平行地发展私立学校,政府可以给予没有经验的学校以资助、贷款和技术帮助。有些政府采用了教育 券制度取得了部分成功(比如参见:Espinola,1994;Hakim et al.1994)。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向潜在的消 费者[①b]提供学校的地址和特点等方面信息的方式帮助这些私立学校。有关对私立学校的管理和规章制度 也是很重要的。当规章制度看似限制自由产业精神时,在有些时候就会提高公众对私立学校的信心而使私立学 校受益。 就公立学校内部的民营化而言,有几个工业化国家在八十年代进行了重要的实验(参见:Lingard et al. 1993;Pring,1998)。这些案例中,学校得到了更多的自主权并被要求相互之间要竞争学生和经费。这些新的措 施引发了激烈的争论,部分是由于市场的需求模糊了教育和社会的目标。不过,这些实验给其它国家的决策者 则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教训。 结论 无论是在经济方面还是在教育方面,民营化无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趋势。变革并不只有一个方向,但总体 而言其路是向对学校更多的私人所有、私人财政和私人控制的方向发展。 但是民营化并不是一副灵丹妙药。政府必需在许多因素之间保持平衡,而且有的目标经由在公立学校内进 行改革就能够实现,不一定要进行大范围的民营化。进一步讲,有些情况下会需要对学校更多的公共财政支持 和管理控制,而不是削减这些支持。 由于民营化问题的复杂性、大部分民营化的尝试只是近年来的事,目前尚缺乏对这些尝试的评估性研究, 因而政府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明智地审慎行动。无论如何,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学到许多。通过这些探讨,决 策者能够了解陷阱在哪里以及什么样的政策最有可能成功。对决策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发展出适合他们所处环 境的策略。这就要求要认真辨明整体目标并衡量实现这些目标的新的办法。 参考资料: ANDERSON,D.S(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Sociolgical Perspectives',in HUSEN,Torsten & POSTLTHWAITE,T.Nevill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Oxford:Pergamon Press,P P.4824-31. ESPINOLA,Viola(1994):'The Decccntralization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in Chile(1980-1994)'.San tiago:Centro de Investigacionry Desarrollo de la Education. HAKIM,Simon,SEIDENSTAT,Paul &BOWMAN,Gary W.(edS.)(1994):Privatizing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al Choice:Concepts,Plans and Experiences.NewYork:Praeger. KINGDON,Geets Gandhi(1994):'An Economic Evaluation of School Mangement-Types in Urban India: A Case Study of Uttar Pradesh',PH.D.thesis,University of Oxford. LOCKHEED,Marline E.&.JIMENEZ,Emmanuel(1994):Public and Private Schools in Developing Countr ies.HRO Working Paper No.43,Washington DC:The World Bank. LINGARD,B.,KNIGHT,J.&.PORTER.P.(eds.)(1993):Schooling Reform in Hard Times,London:Falmer Pr ess. PRING,Richard(1998):'Privatisation'.Educational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VOl.16,No.pp.8 5-96.(译者系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 [①a] 对原文中的“Privatisation”这一概念,有不同的译法。如私营化、民营化、民有化等。中文 教育文献中与之相关的概念有“私立教育、民办教育”等。在介绍英国将国有公司出卖给私人经营时也曾使用 过“民营化”这一概念。故此处译者认为将之译为“民营化”较为妥贴。 [①b] 这里指家长和学生。译者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