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suk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合理配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合理配置,欢迎阅读借鉴。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合理配置

篇1: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合理配置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合理配置

揭示出吉林西部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分析,根据土地质量状况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重新调整与合理配置.

作 者:张殿发 赵凤琴 ZHANG Dian-fa ZHAO Feng-qin  作者单位:长春科技大学环境与建设工程学院,吉林,长春,130026 刊 名: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PKU英文刊名:TERRITORY & NATURAL RESOURCES STUDY 年,卷(期): “”(3) 分类号:F323.211 关键词:土地资源   土地退化   结构调整   吉林西部  

篇2: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水资源合理配置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以疏勒河流域昌马、双塔、花海灌区为例

疏勒河流域是河西走廊开发利用程度最低的地区,也是甘肃省农业开发和移民的`重点地区.随着移民范围和开?发程度的迅速增大,水资源利用程度随之提高,水资源分布格局及地下水流场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而可能引发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本文针对疏勒河流域移民及农业开发集中的昌马、双塔、花海灌区水资源配置问题,通过优化比较提出了最佳配置方案.

作 者:赫明林 曹炳媛 HE Ming-lin CAO Bing-yuan  作者单位:甘肃省地质调查院,兰州,7300100 刊 名: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ISTIC PKU英文刊名:HYDROGEOLOGY AND ENGINEERING GEOLOGY 年,卷(期): 34(4) 分类号:P641.8 P641.76 关键词:水资源   移民开发   生态环境   配置方案  

篇3:吉林省西部平原新近系碎屑岩控水机理分析

吉林省西部平原新近系碎屑岩控水机理分析

吉林省西部平原新近系碎屑岩含水层是地下水主要开采层,本文主要对西部平原新近系碎屑岩控水机理分析探讨.

作 者:王娟 张漫里 王丹 王预春 WANG Juan ZHANG Man-li WANG Dan WANG Yu-chun  作者单位:吉林省地质工程勘察院,吉林,长春,130012 刊 名:吉林地质 英文刊名:JILIN GEOLOGY 年,卷(期): 28(1) 分类号:P641.136 关键词:碎屑岩沉积   构造环境   沉积特征   新构造运动   富水性  

篇4:西安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论文

西安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关系研究论文

[摘要]以西安市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的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结构变化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和线性回归模型等方法来探讨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指出,在充分考虑二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加快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从而实现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产业结构;土地利用结构; 格兰杰检验;西安市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各产业部门的构成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比例关系不尽相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也不同[1]。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则是指各种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在总土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经济功能和城市性质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城市产业结构的相互转换首先通过相应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得到反映。因此,在对城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重新配置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时候,必须充分考虑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土地结构的相关性,使得合理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的不同发展阶段相适应[2-5]。

1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1.1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产业结构揭示了各个生产要素在产业部门之间的分配情况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可以分为静态结构和动态结构。静态产业结构是指在一定时点上各产业资源配置、转化和产出构成[6]。通过对20西安市产业结构与国内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比较,发现西安市第三产业比重远远落后于这些地区。

而动态的产业结构则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结构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转换,根据产业结构演变理论[7],产业结构演变是从一、二、三产业到二、三、一产业,然后再发展到三、二、一产业的产业结构演变过程。由于本文主要是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本文主要关注的二、三产业的演变过程。据此本文分析了1998~年西安市二、三产业的演变过程,见图1。

图1 1998-2008年西安市二、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从到2008年,西安市的GDP总量从526亿增长到2190亿元,总量增长了1664亿元。在此其间,西安市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通过对1998~2008年西安市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变化的分析可以看出,西安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呈现出第二产业比重逐步上升,第三产业比重波动上升的趋势。

1.2土地利用结构演变分析

为了能够客观的反应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动态变化情况,本文收集了1998~2008年间西安市城市9种类型土地的变化情况。从19到2008年间,西安市9大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情况,有的土地利用类型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有的出现了增长的情况,有的则出现了下降的情况。出现增长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包括:公共设施用地从1998年的17.36%增长到2008年的20.22%,道路广场用地从1998年的2.6%增加到2008年的15.72%,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从1998年的1.6%增长到2008年的2.53%,绿地面积由1998年的1.78%增加到2008年的6.12%,特殊用地面积由1998年的1.65%增加到2008年的1.91%;城市土地利用比例降低的主要包括:居住用地面积由1998年的42.15%下降到2008年的33.07%,工业用地面积由1998年的21.53%下降到2008年的17.39%,仓储用地面积由1998年的5.17%下降到2008年的0.96%,对外交通用地面积由1998年的6.17%下降到2008年的2.09%。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近年来西安市居住用地的容积率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大,从而间接的增加了居住面积,所以居住用地面积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例不断下降;

(2)西安市遵循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以及城市土地优化配置理论的要求,将工业产业从城市的中心区域迁移到郊区,为商业、服务业等对区位条件要求较高的第三产业腾出发展空间,所以工业用地面积和仓储用地面积等在土地利用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是不断下降的;

(3)由于近年来城市发展的需要,西安市加强了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并对城市环境进行了改善,所以公共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以及绿地等在土地利用结构中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结构相关分析

2.1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结构变化率分析

结构变化率是衡量结构变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Di=騨i=1|Gt-G0|式中:Di为结构变化率,G0为基期结构,Gt为t期结构,n指的是几种类型,首先根据此公式计算历年西安市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程度,然后用偏差系数对两者结构的差异进行分析。

1998~2008年西安市产业结构变化率的计算结果表明(表1),从总体上来说,西安市产业结构变化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是变化的幅度不断缩小,说明西安市的产业结构变化不断趋于稳定。

1998~2008年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的计算结构表明(表1),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从整体上来说呈现上升趋势,增减的幅度趋于减少。历年的变化以为界,之前呈现上升趋势,之后则呈现下降趋势。

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偏差系数是指产业结构变化率与用地结构变化率之差的绝对值,偏差系数越大,说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差距越大,反之亦然。从表3可以看出,偏差系数从1998年的1.83%增加到2008年的4.68%,说明西安市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速度较快,产业结构变化较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较慢,产业结构变化具有滞后的性质。

2.2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因果关系检验

通过协整检验发现,虽然西安市的产业结构变化和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但是它们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的方向如何却并不明确。为此,本文采用Eviews软件对这些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格兰杰因果检验,鉴于观测值较少,因此本文取显著水平α=0.2,检验结果见表2。

计算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快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因此在对西安市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时,可以通过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使得土地资源可以得到优化配置,从而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

3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产值的关系分析

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可以综合反映某区域在一定时段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变化及其转换程度,因此,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就可以用来表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指标值。本文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与二、三产业产值之间的分析来讨论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

3.1基于信息熵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计算公式如下:H=-9i=1PilnPi式中:H表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Pi表示第i种土地占城市建设用地免得百分比,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将城市土地分为居住、工业、交通、道路广场、公共设施、市政、绿地和其他用地等9类。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可以反映土地利用的有序程度,信息熵越大表示土地利用的有序程度越低,反之亦然。计算结果见表3。

3.2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产业产值的关系分析

对1998-2008年西安市第二、三产业的产值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进行线性回归,可以得到以下方程:H=1.567 175-0.002 116c2+0.002 121C3式中:H表示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C2和C3分别表示西安市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产值。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常数项和变量都通过了t检验,从方程的整体显著性来看,R2=0.856978,F=23.96771。

因此方程符合统计意义的检验,这表明第一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有着显著的影响。从上述的方程可以看出,第二产业产值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呈负相关,而第三产业产值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呈正相关,并且从回归的系数来看,第三产业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要大于第二产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第三产业用地的增加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所以说,二、三产业占地比重的高低是造成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

吉林省西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与合理配置

4结论与建议

(1)通过对西安市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分析可以得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是上升的;西安市目前的土地利用结构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必须加大对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力度,而从纵向的角度来看,西安市9大城市土地类型存在不同方向和不同程度的变化。

(2)以1998年为基期,采用结构变化率分析了西安市产业结构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结构变化率,发现西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率快于产业结构变化率,产业结构变化率具有滞后的性质,并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分析了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同产业结构的因果关系,发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是造成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

(3)运用土地利用结构的信息熵值和二、三产业之间的产值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和产业产值之间的关系,发现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变化分别与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熵值变化呈负、正的相关关系,并且第三产业产值的变化对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熵值变化的作用程度要大于第二产业的产值。

参考文献

[1]张颖,王群,王万茂.中国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相互关系的实证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1(2):4-11.

[2]中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

[3]黄贤金,彭补拙,张建新.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土地可持续利用关系研究[J].经济地理,,2(4):425-429.

[4]刘平辉,郝晋珉.土地资源利用与产业发展演化的关系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30(1):95-98.

[5金融危机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国际金融危机对北京市产业结构的影响.

[6]林峰.可持续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7]“十一五”时期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状况.

篇5:流域空间经济分析与西部发展战略

流域空间经济分析与西部发展战略

本文在阐述流域空间经济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区段性和差异性、层次性和网络性、开放性和耗散性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开发的系统性、综合性、分区性、立体网络性和以水资源开发为中心的原则.以区域增长和空间经济发展模式为指导,以点轴开发为流域开发的重要组织形式,提出了依托大中城市,强化中心,通过”点"的经济技术力量向两翼腹地的'辐射和扩散,又通过轴作用的向外(上、下游)传递,如此形成一种由点沿轴波及面的点线面渐进开发模式,最终使整个流域的国土资源和空间得到充分合理的全息开发利用.

作 者:钱乐祥 许叔明 秦奋 QIAN Le-xiang XU Shu-ming QIN Fen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开封,475001 刊 名:地理科学进展  ISTIC PKU英文刊名:PROGRESS IN GEOGRAPHY 年,卷(期): 19(3) 分类号:F061.6 关键词:流域   空间经济   西部   战略  

篇6:《桃花源记》主旨与结构分析

《桃花源记》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从首句至“欲穷其林”,写武陵渔人捕鱼时偶然进入桃花源的曲折情景。作者以惊人的妙笔,描绘了桃源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长长的绿水,夹岸的桃林,纷飞的花瓣,芬芳的嫩草,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作品一开始就以特有的魅力紧紧抓住了读者,使你非跟着渔人这个导游走下去不可。第二部分,从“林尽水源”至“不足为外人道也”,写渔人所见的桃源风光及农民古朴淳真、热情好客的生活情趣。作者借人民不满秦始皇暴政这一历史事实来抒发对刘裕弑君篡位暴行的不满,并由此产生对理想境界的热烈追求,以大胆的幻想、饱满的浪漫主义情绪歌颂了理想乐土。这是“记”中的主体和核心。作者是通过形象的描写,神话式的虚构故事和美的激情来打动读者心灵的。第三部分,从“既出”至末句,写渔人离开桃源后,数人闻讯再访而不可得其路径的种种情景。以此作结,给读者留下了悬念,增加了作品幽微神秘的色彩。这结尾,也可能是暗示读者:这美好的境界在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

词句知识

1.“然”字的用法

“然”,在古汉语中,附在描写声容情态的词语之后,作为构词的辅助成分,与现代汉语的“地”相当。作“……的样子”讲(有时可不翻译)。

“豁然开朗”中的“豁然”,是“开阔、敞亮的样子”的意思。

“屋舍俨然”中的“俨然”,是“整齐的样子”的意思(“俨然”在现代汉语中还有另一义为“十分象……的样子”,如“俨然一个正人君子”)。

“怡然自乐”中的“怡然”,是“悠闲、安详的样子”的意思。

“欣然规往”中的“欣然”,是“高兴地”“愉快地”的意思。

2.句式的省略在本文中,主要表现为主语、宾语的省略。

(1)省略主语。例如:

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武陵人)便舍船,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武陵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其中(人们)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村中人)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人)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2)省略宾语。例如:

①问(渔人)所从来,便要(渔人)还家。

②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③余人各复延(渔人)至其家。

在古汉语中,省略掉主语宾语,并不会导致语意含混、引起误解,反显出语言的简练、紧凑。但在译成现代汉语时,却常常需把省略掉的成分补出来。

3.古今词义的异同

在本文中,重点是理解与区别那些同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在文字形式上完全相同而含义不同的词组。例如:

在古汉语中,这类双音词的每一个词素都有独立的意义,翻译时都必须准确地译出。古今义有相同的因素,但更须了解其不同之处,否则容易“以今释古”,造成理解上的偏差或错误。

四、详略安排

本文是作者的寓意之作,因而能否表达寓意,就成了材料取舍的关键。总的说来,桃花源里面写的详,桃花源外面写的略;生活图景写的较详,一般过程较略;渔人进桃花源时写的详,出来时写的略;桃花源中人“自云”写的详,渔人的答话写的略。正因为该详就详,该略就略,详略得当,所以全文仅用320字,就创造了一个有头有尾、有环境、有情节、有人物和有对话的动人故事,完美表达了寓意。

五、虚实结合的写法

作品既具有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又有强烈的真实感人力量。这一方面是因为主题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是作者始终注意把虚构与现实结合起来。乌托邦式的理想社会是虚构的,情节是离奇的。桃花源是“避秦时乱”的人们开辟的,一直延续到晋代,与世隔绝五六百年,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是,秦始皇式的暴政,在陶渊明生活的时代依然存在,东晋统治集团对人民的残酷压榨,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无情排斥,刘裕篡夺皇位的阴谋手段,都是活生生的现实。所以,人们能通过这离奇的构思,强烈地感到主题的真实。同时,作者始终注意在虚构故事时结合着逼真的写实。如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向读者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人物的身份、职业:“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这就使桃源境内发生的一切事情变得好像都是真的。最后写南阳刘子骥向往这个乐土,欣然寻访,没有成功。刘子骥,是历史上实有的人物,是晋朝太元时的名士,与陶渊明是同时代的人,作者把他写进作品中去,就进一步渲染了作品的真真假假的气氛。作者之所以如此首尾照应,意在使人确信:虚幻怪异的桃花源是实有其地的胜境,从而加强了作品诱人的艺术力量。

六、语言艺术特色

作者善于用通俗平易、朴素自然的语言在其田园诗中描写他所喜爱的农村生活。在《桃花源记》中也是如此。如作品的第一段写桃花源外面的'景色:“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仅仅用22个字就描画出一幅迷人的暮春桃林图。头两句从正面写桃林之茂密,第三句从反面写桃树之多而且纯,后两句从侧面衬托出桃林地面之美,以及桃花盛开后花瓣纷纷落下的景象。作者从不同的角度描写桃林之美,其中有的词语如“芳草鲜美”,简直给读者一种有色有香的感觉,而所用的语言却是接近口语化的。陶渊明用这些朴素的散文语言描绘了桃源外围及内部的自然美和人们的生活美,因此吸引了后世不少的画家去画桃源图。清人卫炳鋆说:“桃源山水,画中景也。……而古今之列人画谱者,唐、宋以来,惟摩诘《桃花源里人家》,意趣盎然,神致生动。……韩文公《题桃源图》诗,舒元舆有《录桃源画记》,吟咏之余,宛若置身洞天福地,然其造意设色,大约因明记想象为之。”;《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陶渊明卷下编》,中华书局1962年版)作者在叙述中的语言不仅到朴素自然,而且非常精练,没有多余的废话。全文用320个字就讲了一个有头有尾,有人物,有话,有情节的故事。整篇作品因主要写桃源社会,所以着重详写桃源内的人与事,写桃源外的事就从略。作者往往用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收到以少胜多的效果。如写到桃源人初见渔人的情景,只写“见渔人,乃大惊”,后面三个字不仅写出了桃源人见到渔人的神色,而且也体现了他们与外界隔绝之久。又如写渔人与桃源人谈话的情景,作者以“此人—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一句话作了交代。这个复句所包含的内容也很多。渔人自己在世上所知道的详细情况,不是作者所要着力描写成的所以在上半句一笔带过。而后半句,虽只三个字,但从桃源人共同的“叹惋”中,可以想象到渔人所说的世上的情形,与桃源内的生活相比之下,世上是多么混乱不堪!而桃源内的生活又是多么安定

《桃花源记》中许多词语由于言简意赅,一直被后世沿用下来,至今还有其生命力。如:“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不足为外人道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等等,这些词语都几乎成了人们熟悉的成语。其中“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句,用来表现桃源人与世外隔绝之久,而又说明桃源内没有朝代变化的情形,非常贴切,又非常生动具体。宋代唐庚在《唐子西文灵》中说:“唐人有诗云:‘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及观渊明诗云:虽无纪历志,四时自成岁’,便觉唐人费力如此。如《桃花源记》言:‘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可见造语之简妙。盖晋人工造语,而渊明其尤也。”从上所说,可见宋代人也已看出了陶渊明驾驭语言上的深厚功夫。不言而喻,陶渊明在写作《桃花源记》艺术上的独创之处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拓展阅读:《桃花源记》说课稿

一、说教学目标

《桃花源记》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具有很多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另外,浅显易懂,文章的语言优美,琅琅上口,值得品味。把本文的目标定为以下的几点:

(1) 知识目标:感受桃花源的美好情境,结合语境解释词语,品味优美的语言,领会本文的主题。

(2) 能力目标:通过对桃花源美景的描绘,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想象思维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了解作者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为追求个人理想而努力学习的兴趣。

教学方法:朗读法、想象法、自主探究法、多媒体课件教学法。

二、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使用抄、查、读的方式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进一步的熟悉文章。

抄就是将注释抄在字的上头(蓝笔);查就是查阅工具书将理解有困难的字解决掉(红笔);读就是就以上的解释进行全文的翻译。

设计意图:教师放手,养成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习惯。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自然会对下一节课的内容高度关注。符合新课标中阅读浅易文言,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的要求。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用三国两晋时的军阀混战,时局动荡的背景切入,我们要了解的大诗人陶渊明就生活在东晋,他的名篇《桃花源记》也在那个混乱丑恶的时代应运而生。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背景简单认识,暗示他们更好的理解文章须以此为依托。

(二)提出问题:

A说出自己对成语世外桃源的理解

B听读课文,陶渊明笔下的桃源具有怎样的魅力成为众人向往的洞天福地呢?

设计意图:边听录音示范边思考问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更加专注阅读课文,无形中加强对全文进行了整体感知。在这个主问题的之下,师生互动,更容易牵引一些小问题:

(1) 找寻描写自然风光优美和桃源人安居乐业的段落指导朗读。

总结提升朗读效果的方法:

(1)了解内容,准确翻译。

(2)明确作者抒发的情感。体味表达的意境。

(3)、注意节拍、重音、语速。

(2) 对表现桃源另一特点即村民的纯朴善良的语句赏析。结合本节留白部分引导学生进行合理想象。

从景物描写入手。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入手。

设计意图:符合新课程教学标准的要求:学习诵读古文,有意识的积累,在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情趣。所以,主问题牵引细碎的小问题更容易让学生推敲朗读方法、结合语境解释词语,训练发散思维。

(三)揭示主题

A找出虚构的痕迹。

B陶渊明为什么没有直揭社会现实,而是虚构了一个理想化、至少

在当时不会有的世外桃源?

学生先说,教师不马上说出答案,将课前学生查找的、老师整理汇总过的资料分发给他们,在其中找到答案,进而概括主题。

设计意图:很多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不是太强,或者说不愿意查,抱着双苹果书不放,那里的介绍并不十分全面,这个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应全面了解作者,了解风格、了解他的遭遇,了解他的故事。培养筛选、积累和阅读课外文字的习惯。

篇7:吉林省西部草原小尾寒羊的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的调查分析

吉林省西部草原小尾寒羊的营养成分及重金属含量的调查分析

摘要:目的:对吉林西部草原小尾寒羊肉进行评定分析,为吉林省西部草原小尾寒羊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吉林省西部草原有4种草场类型:平原草甸草原草场类Ⅰ(1)型(羊草型)、平原草甸草原草场类Ⅰ(2)型(羊草+杂草型)、平原草甸草原草场类Ⅱ型和丘陵台地干草原草场类Ⅲ型.每种类型草场各采3只羊,共12只,取其背长肌、前肢臂三头肌和后肢股二头肌作为样品,检测样品肉中水分、灰分、蛋白质、脂肪、矿物元素及重金属含量.结果:吉林省西部草原4种草场类型小尾寒羊样品肉中蛋白质平均含量为(19.14±0.88)%;脂肪平均含量为(2.06±0.30)%,四种草场类型样品肉常规营养成分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样品肉中矿物质元素含量丰富,四种草原类型间钾、镁、铁、镍、钼、锰和铬的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钙、钠、磷、钴、铜、锌、硒、碘和硼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样品肉中重金属镉、砷、汞的含量符合无公害畜禽肉食品卫生国家标准;结论:吉林省西部草原小尾寒羊羊肉营养成分全面,能够提供丰富的优良蛋白质和矿物质,脂肪含量适中,食用安全.作 者:李波    谢丽波    于婷    张桂英    杨雪玲    方芳    刘娅    徐学纯  作者单位:李波,杨雪玲(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21)

谢丽波,于婷,张桂英,方芳,刘娅(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吉林,长春,130021)

徐学纯(吉林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变质动力学开放实验室,吉林,长春,130026)

期 刊: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MEDICINE EDITION) 年,卷(期):, 35(1) 分类号:X836 关键词:吉林西部    小尾寒羊    肉质分析    元素   

篇8: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

吉林省生态足迹动态分析与预测

摘要:生态足迹模型是度量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法,运用它对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状况的'评价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研究了吉林省1978~2002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运用回归分析对吉林省2004~201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1978~2002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从1.090hm2增加到2.457hm2,年平均增长率达到3.45%;人均生态承载力从1.210hm2下降到1.096hm2,年均下降率为0.4%.除1978年、1980年存在生态盈余,其余年份均是生态赤字,且生态赤字总体呈扩大趋势.2004~2016年,吉林省人均生态足迹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1.99%,人均生态承载力下降率达0.5%.探讨了生态足迹模型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尚需研究的内容.作 者:顾康康    刘景双    GU Kang-Kang    LIU Jing-Shuang  作者单位:顾康康,GU Kang-Kang(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刘景双,LIU Jing-Shuang(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

期 刊: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ISTICPKU  Journal:JOURNAL OF THE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年,卷(期):2007, 24(1) 分类号:X1 关键词: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生态赤字    预测    吉林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