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whereland”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青少年人格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学校教育对策,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青少年人格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学校教育对策,欢迎阅读!

篇1:青少年人格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学校教育对策
青少年人格不良的成因分析与学校教育对策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健康人格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青少年的`人格培养问题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学校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具有方向性和选择性.它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形成必然起着关键性、主导性的作用.
作 者:黄静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贵州,贵阳,550001 刊 名: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5(3) 分类号:B844.2 关键词:人格 学校教育 塑造篇2:试论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
试论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与对策
【摘要】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探讨乡镇财政解困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乡镇政府财政困境为研究对象,从财政体制的视角分析原因,并提出取缔乡镇独立的财政职能,由县级政府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困境问题。
【关键词】乡镇财政困境 成因分析 分税制 统收统支
一、引言
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对缓解我国当时中央政府的财政困境、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提高中央财政收入占财政总收入中的比重贡献卓着。但是,在为中央政府带来巨额财政收入的同时,分税制的实施也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日益严峻的乡镇财政困境即是其中之一。乡镇政府是中国五级政府中最基层的一级,服务的对象是中国最广大的农民。乡镇财政的运转直接决定了整个国家基层公共职能的实现。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乡镇财政运行效果不佳,很多乡镇财政甚至陷入困境。
时至今日,论述分税制财政体制的国内甚多,讨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探讨改善分税制体制下转移支付制度的效果;二是探讨解决基层地方政府主要是县级政府财力困境的方法;三是探讨规范和管理预算外收入及非预算收入问题。遗憾的是,国内文献对于中国最基层且最接近广大民众的乡镇政府的财政困境问题关注较少,而探讨解决乡镇政府财政困境的研究更是鲜有涉猎。
县级政府财权和财力固然有所欠缺,但是通过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纵向转移支付可以部分弥补这一缺口,而且通过现行的三级财政扁平化财政管理模式,通过省直管县,可以更大程度上解决县级政府面临的支出问题(贾康,)。但是对于我国最基层的乡镇政府,其与县级政府的财权、财力相比,县强乡弱则更为明显。
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分税制体制下乡镇政府的财权、财力与事权的严重不对称,使其已难以成为一级财政。因而可以考虑取缔其独立的财政功能,将其作为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县级以上政府继续实行分税制的大环境下,县级政府对辖区采取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从而为乡镇政府解困。
循此思路,本文第二部分分析归纳了目前我国乡镇财政陷入困境的成因;第三部分探讨了取消乡镇财政职能实施体制改革的必然性;第四部分是本文的对策建议部分,提出了当前实施统收统支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二、乡镇财政困境成因分析
分税制设计的是中央财政与省级财政之间的分配格局,但是这种格局对省级以下财政,尤其是对县乡两级财政也会产生巨大影响。首先,原来属于县乡收入的部分企业税收按分税制规定划为中央收入;其次,按照中国目前的财政体制设计,上一级政府有权决定它与下一级政府采取的财政划分方法,所以各级财政遵循“本级优先”原则,中央政府的做法被地方各级政府纷纷效仿,上级财政都将税源集中且易于征收的税收划归本级财政,最终形成了层层向上集中的收入分配格局。而现行分税制对各级财政的支出责任并未明确划分,导致支出责任层层下放,这就造成地方政府尤其是县乡基层政府的收入能力与日益增长的支出责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应。
1、财力与事权不相匹配
分税制改革后县乡财政的财权大大缩小,事权不断下移,成为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贾康、白景明,2002)。
实施分税制以来,中央的资金集中度得到提高,省级政府的资金集中度更是平均每年增加2%,市级政府同样在想方设法提高资金集中度。财权和事权对称的原则要求各级政府均有自己大宗稳定的、与事权相适应的财源,而乡镇财政却没有自己大宗稳定的税源。上级财政在财力分配上层层“向上集中”,将大税种、大税源划归到自己手中,而将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税源分散的小税种“甩”给了县乡政府,造成县乡税收增长乏力。
与此同时,我国地方政府还要负责诸如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本该属于中央政府提供的服务,而这些公共服务的提供责任又不是均匀地分配给各级地方政府的。由于上级政府拥有分配公共服务的主导权,往往把本应承担的责任推给下级政府,下级政府不堪重负。从而使现行财政体制造成的收入上敛以及地方教育支出沉重成为造成乡镇财政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乡镇政府而言,财权和财力的丧失、事权的加重,收支的矛盾愈发加剧。
2、转移支付制度不够完善
如果一个国家要强调地区之间的财力均衡和社会公平,那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制度(Robin Boadway,)。地方政府尤其是乡镇基层政府收入与支出的不匹配,需要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和税收返还等方式来弥补。在地县本级财政支出里,本级财政收入大约占65%左右,上级转移支付占了35%左右;而基层政府即县乡政府对转移支付的依赖度达35%,部分山区农业乡镇依赖度甚至更高。因此,转移支付成为基层政府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但是,目前我国的财政体系中,四种主要的政府间转移支付形式均有自身的缺陷:税收返还的设计是为了鼓励地区兴办企业、发展经济的积极性,与建设财力和事权相匹配的体制相背离;一般目的转移支付的测算基础不够科学,实现不了财力与事权的匹配;过渡期转移支付的规模很小,起不到太大的调节作用;专项拨款名目太多,很多专项拨款需要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资金,这种转移支付资金数额的决定也没有一定的标准。
解决“基层政府可利用财政资源的巨大区域性差异以及贫困地区日益严重的财政收入短缺”这一农村公共财政的最大问题,最为科学可行的制度——省以下转移支付制度并没有随着分税制推行而建立起来(黄佩华,2002)。因此,转移支付的不科学、不完善是造成县乡财政困难的重要原因(李茂生、陈昌盛,)。
3、农业税费改革,大幅减少乡镇税源
对于以农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而言,在分税制改革之后、农业税改革之前,农业税和农业的提留统筹以及其他的集资收费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点。县与乡镇政府对农业税费实施了划分,县政府保留大部分乃至全部的农业税,乡镇政府则主要依靠提留统筹和其他的集资收费。这导致了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乡镇企业倒闭、转制之后,农民负担突然变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对于大部分中西部地区的县乡政府而言,农业税、提留统筹以及面向农民的集资收费远远超过了其他税收,成为其财政收入的主体。这成为全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直接背景。
20,农村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了村级“三提五统”,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其他农业特产税,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些都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的“看家”税费,这些税费的取消导致乡镇财政锐减。税源锐减、财政减收直接挑战分税制在农业乡镇的运行基础。
4、举债负担沉重
由于财政收支缺口大,难以满足基本公共支出需要,转移支付又存在时滞和配套资金的问题,因此乡镇政府将举债作为财政开支的主要来源。
在乡镇二、三产业落后的情况下,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民收入。近年来,原料成本上涨,传统种植业盈利水平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间接制约了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此外,个别乡镇领导利用借款搞投资,形成重复建设,投资后没有形成经济效益,承担的债务无法偿还,也加剧了乡镇财政的债务包袱。
在税源短缺、转移支付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大规模的债务严重制约了乡镇政府发挥其为辖区提供地方性公共物品的功能。并且基层财政的债务危机,如果处置不当,任其发展,也会影响上级财政的安全和基层社会的稳定。
三、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1、分税制实施愈发艰难
一是乡镇分税制已有名无实。尤其是山区农业县乡镇,税费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和“三提五统”,烟叶税也只在少数乡镇征收。由于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其他税收更是微乎其微。在无税可以分享的局面下,乡镇财政已然失去了分税和开支的基础。
二是税收征管与财政体制脱节。税源减少,导致乡镇财政工作重心发生转变,乡镇开展税收征管和财源建设的积极性与责任感也就日渐减弱。为节约征收成本,税务机构对一乡一所的机构作了调整,一个基层税务所要管辖几个乡镇的税收。并且,乡镇税务机构只对上级税务部门负责,乡镇政府及其财政部门对税收部门的协调能力日渐减弱,已无法形成协调机制和工作合力。
三是财政管理措施乏力。在分税的范畴内不管制定怎样的财政管理体制,其管理措施产生的.作用都不会大,反而会因财政管理不到位,引发一些财政管理、财政支出、财政考核等方面的问题,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因此,有必要思索一种有别于分税制的管理体制,以解决乡镇财政日益严峻的现状。
2、取消乡镇政府的独立财政职能
财政联邦制理论认为,从经济效率上考虑,由最了解信息(并且具有做出正确决策动机)的人做出决策能够带来最多的好处。作为一个客观事实,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比中央政府在了解公共服务偏好信息(以及成本信息)方面,由于更贴近当地居民而具有天然的优势。因此,理论上来看,作为最贴近普通民众的乡镇政府,在收集和处理民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信息以及提供农村公共物品和服务方面具有最佳优势。
篇3:建筑工程火灾事故的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建筑工程火灾事故的成因分析与预防对策
摘要:文中分析了建筑工程火灾形成的主要原因,提出了预防建筑工程火灾需要未雨绸缪,把好十关的对策.作 者:李滨 张延祥 刘福存 LI Bin ZHANG Yan-xiang LIU Fu-cun 作者单位:李滨,张延祥,LI Bin,ZHANG Yan-xiang(泰安市公安消防支队,山东,泰安,271000)刘福存,LIU Fu-cun(泰安市商会,山东,泰安,271000)
期 刊:物流工程与管理 Journal: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7) 分类号:X45 关键词:建筑工程 火灾 原因 预防对策篇4:铁路运输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成因与对策分析
摘 要 铁路运输企业面临的市场风险日益增加,其财务管理风险更是随着经营的多元化而成为了企业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而要应对财务管理风险就应实现全面的预算化管理,即利用预算编制与具体实施降低财务管理漏洞和风险等级,以此优化企业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服务,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降低企业财务管理风险。
关键词 财务风险成因 预算管理 预算管理强化
一、铁路运输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
国民经济的发展带动了运输业的繁荣,然而竞争的激烈导致了企业不得不面对来自多方面的经营压力与风险,铁路运输企业也不例外,分析其财务风险的成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外部环境导致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多元化,铁路运输企业的经营主要 针对的是大量的货物集散,随着市场的繁荣所涉及到的业务也呈现出多元化,而此种外部环境的改变导致了企业财务管理的难度增加,给财务决策带来了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从而容易导致管理的失误,这就是风险的成因。此种外部因素包括了经济、法律、市场、资源等。
其次,财务管理本身的复杂性导致其风险程度的加大。铁路运输企业的财务风险当然也来自内部,企业财务管理需要对企业的各种经营项目进行监督与管理,而目前企业的多元化投资、货物集散、账款管理等都较以往增加了复杂了复杂性与难度,因此导致铁路运输企业财务管理的复杂程度,当然就存在风险。
最后,风险管理意识薄弱。企业管理层与财务管理部门面对风险的出现与后果没有形成忧患意识,对风险的理解过于狭隘,缺乏将风险、预算管理纳入到日常管理中的思想,忽视风险也是产生风险的最大诱因。
二、铁路运输企业应对财务风险的根本对策分析
1.全面预算管理作用分析
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对企业战略目标进行现实规划的方式,即按照市场需求为导向,在企业内部管理中实现全面的预算与规范化管理,预算建立在对外部、内部环境的科学分析与预测基础上,用必要的制度来限定企业某个时期内的经营与财务管理目标,以此规范企业管理降低财务风险。
从本质上看,预算管理不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经营的理念,管理的机制,甚至是企业的文化。全面预算制度是公司内部的一个十分严肃的管理观念,现代企业中财务管理与经营管理往往会出现矛盾,其中公司战略目标往往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财务管理的某些制度却制约此种支出,这就出现了财务管理目标与企业战略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当然也就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风险。
从全面预算的角度看,风险就是一种无序化管理的后果,因为企业管理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进而形成了经营的漏洞而导致风险。而预算正是利用有计划的科学控制来降低此种无序化的程度,将企业的资本运行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然而此种控制不是完全消除了经营的风险而是降低了风险出现的几率与影响的范围,从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也通过预算推动企业有序的发展。
2.铁路运输企业预算管理的实现思路
首先,预算管理应是一个系统管理项目。预算管理涉及到的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多元化经营行为,因此预算管理应是一个多因素的动态管理机制。在运输企业预算中,应保证其全面而完善的管理特征,注重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之间的关系,将预算细致化并与整个企业的各个部门进行挂钩,继而以全面预算为主导完成对部门预算的责任下达,从而使得预算机制更加的有效而具体。
其次,将预算纳入到运输企业的发展战略中。铁路运输企业在进行预算管理中应将其纳入战略规划中,因为预算管理如果仅仅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不能起到真正的实效的。要实现企业战略与预算管理的对接,因为企业战略必须具备可操作性,而预算是从资源分配的角度对企业战略发展进行规范与计划,是保证战略目标科学化的必要措施。
最后,利用预算降低风险时应保证其人本管理内涵得以实施。在编制预算与控制风险的时候应保证实现对每个人、每个环节的细化,尤其对基层部门的预算管理应做到一人文本,突出预算的合理性与可行性,做到既能突出管理效果也能激发积极性,使得预算的执行更加的容易且主动,这样才能保证预算管理降低风险的效果。
三、铁路运输企业预算风险的控制
1.控制编制
铁路运输企业在利用全面预算制度控制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重对编制工作的控制,明确编制德尔参考依据、程序、方法等,并对其内进行规范,避免预算过程中出现指标性偏差。在采用基数增减算法进行预算的时候应对上一年度的预算达成进行客观的分析,对因为特殊因素造成的预算超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力求全面而科学的借鉴,同时对本年度可以预见的经济形式与发展方向进行分析,以此获得科学的预算目标。
2.控制执行风险
逐级实施预算管理,铁路运输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降低财务管理风险的时候应注意制度的执行策略,即应保证预算目标分解的科学合理,并可以落实到每个基层岗位,从而实现控制成本,防堵漏洞的效果,让各个岗位、环节都应成为执行预算的责任人。
3.预算与考核挂钩
将预算的达成与绩效挂钩,从而使得预算首先成为一种常态化的管理制度,从而使得基层员工树立预算管理的意识,并自发的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与分析,提高预算的执行力度。同时也可反馈意见对预算的编制进行调整,使得预算区域合理化。
四、结束语
综合的看,应对财务管理分析的增加可以利用多种途径进行控制,但是最为有效的方式就是利用预算管理来构建风险控制体系,因为预算管理单纯是一种制度而是一种管理的意识,即利用有规划合理的资源调度与战略规划来提高企业经营竞争力与发展能力,这样才能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尤其是合理的预算与执行制度可以防止不合理的资源浪费与资源调度,可以保证铁路运输企业在市场中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袁细寿.关于铁路运输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探讨.铁道运输与经济.(04).
篇5: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Abstract: We have noticed that a popular two-extreme phenomenon exists in junior English learning.The problem is that in a class with the same teacher,some srtdents have very good English while many others are puite poor at it.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 two-extreme phenomenon.The study shows that slow students often have littl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English or our classroom teaching has failed to draw the attention from our students.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lies in both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As far as classroom teaching is concerned ,we should give attention to everyone in a class in general and encourage the slow students in particular.In the meanwhile,we should find some teaching methods that interest students.Once everyone feels happy in classroom terching,the two-extreme phenomenon may be gradually eliminated.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两极分化 后进生
一、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学习热情普遍高,学习成绩也普遍好,但是大约一个学期过后,一些学生便开始落后掉队,不及格或放弃不学。这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大面积掉队现象就是本文所指的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两极分化现象一般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出现,初二上学期分化面日趋扩大。现以西林县西林中学初99(6)班56名学生为例,加以说明。该班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优秀生(成绩达到80分以上)13人,占23.2%,后进生(成绩低于50分)28人,竟占了全班学生的50%,学生大面积掉队现象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教师普遍感到着急和棘手,可谓“初一兴趣大,初二便分化,初三见了就害怕”。如何防止两极分化成了初中英语教学中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止两极分化的措施和建议。
二、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
造成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分析出自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的原因。因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基本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王道俊、王汉澜,)。所以教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自然主要来自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不明确学习英语的价值 人的活动总是在追求一定的价值,或是长远的价值,或是眼前的价值。价值观念是人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人行为成功的重要条件。“英语学习要成功,要达到高效率,首先就应该明确英语学习的价值”(胡春洞,)。然而有一些学生却看不到学习英语的价值,觉得懂不懂英语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他们学习英语只是出于新鲜和好奇,学习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类学生随着对英语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减弱,特别是一旦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得过且过,时隔不久,学习自然落后掉队。相反,有些学生则能看到英语在未来生活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部分家住农村的学生(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更是以升学作为自己改变父辈贫困状况的主要途径,而要升学就得学好英语。由于这类学生看到了学习英语的价值,学习上有动力,有紧迫感,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成功率自然提高快。
(2)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当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外语的过程是获得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化为技能、发展为能力的过程。“在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语言技能技巧--这是学好语言的必经之路”(梁仪,)。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然而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满足于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而没有把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上。课堂上他们消极听讲,沉默寡言,只听不练,害怕出错,不愿参与操练、讨论、表演等教学活动,课后他们也不注意运用巩固,因而无法形成语言技能,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熟练掌握。这样,虽然他们也想把英语学好,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边学边忘,越学越觉得困难,最终还是逃脱落后掉队。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 我们有的教师对教材(尤其是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编写体系、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介绍等方面研究得不够。他们在教学上采取“新教材旧教法”,上课照本宣科,搞“满堂灌”、“一言堂”,复习搞“题海战”。而且常年不变地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使得教学活动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对教师教法的要求却很高,而且越是低年级,越是入门阶段,教学方法和技巧就越显得重要。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加剧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
(2)对后进生缺乏理解和关心 “英语学习上的后进生指的是那些在英语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大胆参与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进步慢或无进步甚至掉队的学生”(周建明,1997)。教师对后进生缺乏理解和关心往往是后进生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的直接原因。例如,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一视同仁,歧视、厌嫌后进生,视后进生为“陪读”,课堂教学仅为少数优秀生设计,教学活动仅来回于少数优秀生之间,把表扬全部给予优秀生,把批评全部给予后进生;还有的教师对后进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批评、训斥,还常常叫家长到学校来谈话,以此给后进生施加压力。致使后进生对教师怀有恐惧感和厌恶感,进而在心理上甚至在行动上采取对抗态度,导致后进生的厌学、弃学,扩大了学生的掉队面。
三、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分析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基于上述导致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建议教师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价值
“英语学习者只有把英语学习的价值与全部生活的价值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只有在把英语学习和个人生活一体化时,整个英语学习活动才会由外部强加的、被迫的,变为内在需要的、自觉的,也才会是真正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胡春洞,2000)。因此教师应处处做有心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见缝插针地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运用,网络的连通,正在使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而英语则是这一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因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政治的革新和经济的变化,大多都是通过英文书刊、音像或英文网络传播于世界的。学生学好了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增加自己今后工作和成功的机遇。另外,就眼前价值来说,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和国际相接轨,在中学课程安排上,英语已从一门次要的学科上升为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已经成为中学三大主科之一,被列为中学各大考试必考科目。学生如果英语这科学得不好,甚至放弃英语,将会大大影响自己的考试总成绩,大大减弱自己在学习上的竞争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长远和眼前价值,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价值,克服学习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防止学生在学习上的厌学和弃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学法正确学习就得心应手。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国语言教学大师M. 韦斯特指出:“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梁仪,1997)。正确的外语学习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性的理解上,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转化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巩固下来,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改变以完成书面作业为满足,以仅仅记住词汇意义、语法规则为目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综合性操练活动的英语学习习惯。比如:大胆参与教学讨论、每天坚持朗读与背诵、开展课外阅读等等。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敢说、敢读、敢讨论,不要计较别人的嘲笑,以帮助他们形成语言技能,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学习效率,防止他们的落后掉队。
3、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一些学生的学习落后掉队时,教师往往发出类似这样的议论。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白光,1982)。问题就在于“师傅”应该怎样把学生“领进门”。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困,为防止学生大面积掉队,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遵循语言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活动搞得生动有趣。
要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就必须有所创造。例如,根据初中生爱说爱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有关问路、购物、打电话、看医生等交际性强的课文内容改编成短剧,配以简单的道具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效果就会比单纯的课文讲述好得多。活动中若能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谁演得最好,谁是最佳搭档,评出最佳主角和配角,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则更能利用初中生好胜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善于运用实物、模具、动作表情及电教设备等各种形象、生动的直观手段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
4、理解关心后进生
从根本上说,防止学生在学习上的大面积掉队的关键在于防止后进生的厌学和弃学。由于后进生的情感一般都既敏感又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以防止后进生的自暴自弃,最后在学习上落后掉队。为此,本人建议:
(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接受能力,做到让学生各有所得,而不能只顾几个优秀生。可以把新知识分成几个层次,不强求每个学生一次能够全部掌握;也可以采取不断复现,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到不太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还可以采取“以旧带新”的方式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现在完成时态之前,可以先复习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通过对比,把中下面学生遗忘掉的知识,结合新课进行复习和进一步巩固。另外,教师对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对教材“滑坡点”(如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等语法项目)的教学,可以采取“降低坡度”的方案,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原则,以便使每个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和掌握。
(2)多让后进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后进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我,让他们能体验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成功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里需要特别建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后进生的大胆参与教师应给予“特殊的评价”。诸如:“I am so glad that you can read it so well”;“You have a good idea, I think.”;“Never mind, I'm sure 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等等带有赞扬或勉励的“特殊评价”相信会比“Good”、“Thank you”等一般性评价更能让后进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从而更能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
(3)注意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从心理上来讲,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只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和爱护,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才能得到弥补,才能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江绍伦,1985)。同事刘老师做得好,有一次,刘老师正准备上“现在进行时”,发现有一后进生不认真听课,用橡皮擦书桌上的污垢。刘老师并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故作惊讶地问他:“Oh, you are very busy, what are you doing now?”刘老师一边说一边将后一问句写在黑板上,接着又问:“Are you cleaning your desk now?”,“Oh, is he cleaning his desk? Yes, he is.”说完将句子写在黑板上,由此引出了该堂课的新知识。这样既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维护了该后进生的自尊心。结果该生在好奇中停下了小动作,在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该课语法知识的同时,他也学会了“现在进行时态”。
(4)走出课后补课的误区 对中下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是缩小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有些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课后把后进生留下来补课,这个方法却不一定有效。因为补课这种形式很可能会给后进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太笨,或者认为英语太难学,从而丧失信心。另外,后进生学习困难本来就多,学习负担本来就重,再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补课,要求他们完成额外的作业,只会更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辅导效果的确值得怀疑。俗话说“笨鸟先飞”。如果教师让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先飞一步,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帮助他们预习新课,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预习能为听课作好准备,也是获得上新课主动权的最佳手段。在预习时,教师把一节课或几节课要讲的内容提前给后进生讲一讲。读读生词、词汇,讲讲记忆方法,学学句型、语法,介绍新课要点,理解课文对话,一起读读练练,并要求后进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习,为上课作好准备。这样,上新课时后进生不但能听得懂,而且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从而有效地避免后进生因上课听不懂而厌学、弃学。
四、结 语
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只要教师善于认真分析,正确对待,两极分化是可以防止。然而“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做起来要比说出来困难得多,因为从“认真分析”到“正确对待”无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有极大的爱心。另外,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实践出真知”。如何搞好初中英语教学,防止两极分化,还需要依靠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白 光,1982,《中学英语教学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春洞,2000,《英语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江绍伦,1985,《教与育心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梁 仪,1997,《初中英语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道俊、王汉澜,1999,《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建明,初二学生英语学习分化的防治,《中小学外语教学》,第4期。
篇6: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现状、成因与对策分析
农业是我国鼓励利用外资的`重点行业之一.近几年来外商投资发展较快,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利因素仍很多,影响着农业利用外资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高.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农业利用外资的状况与问题,又从引资政策、配套资金、项目管理、客观因素等六个方面探讨了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如何扩大农业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效率的对策建议.
作 者:张国亭 赵敏 作者单位:张国亭(中共山东省委党校经管教研部)赵敏(中共济南市委党校)
刊 名: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THE JOURNAL OF THE PARTY SCHOOL OF CPC JINAN MUNICIPAL COMMITTEE JINAN CITY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AND JINAN CITY ACADEMY OF SOCIALISM 年,卷(期): “”(3) 分类号:F32 关键词:农业 利用外资 对策篇7:四川若尔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四川若尔盖湿地退化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本文以四川若尔盖湿地为研究对象,主要贡献为:(1)应用卫星遥感数据对若尔盖湿地退化趋势进行了科学定量分析;(2)采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相关利益主体进行解析,在寻求利益均衡点的.基础上,提出湿地保护性开发对策;(3)针对湿地退化因素提出了多种对策,其中生态移民的设想对保护四川若尔盖湿地较为适宜;(4)提出了“禁止-限制-发展”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以指导湿地的合理开发利用.
作 者:高洁 GAO Jie 作者单位:四川省环境保护局,成都,610015 刊 名:四川环境 ISTIC英文刊名:SICHUAN ENVIRONMENT 年,卷(期): 25(4) 分类号:X22 关键词:若尔盖湿地 退化 博弈 对策篇8:古建筑火灾的成因分析与消防对策研究
古建筑火灾的成因分析与消防对策研究
摘要:分析了古建筑火灾形成原因,对古建筑消防安全措施和对策进行了具体研究.作 者:田思龙 赵军 刘国良 TIAN Si-long ZHAO Jun LIU Guo-liang 作者单位:田思龙,赵军,TIAN Si-long,ZHAO Jun(淄博市公安消防支队,山东,淄博,255000)刘国良,LIU Guo-liang(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山东,泰安,271000)
期 刊:物流工程与管理 Journal:LOGISTIC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 32(7) 分类号:X45 关键词:古建筑 火灾成因 消防措施 对策研究篇9: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我国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成因与对策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我国养老保险基金面临新的'危机。探究其原因,主要包括: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保险基金负担系数不断提高,支付规模不断扩大;养老保险基金征缴难、征缴率的持续下滑,致使基金供款不足;而养老保险基金管理不善、使用效率不高,也是酿成养老保险基金危机的重要方面。对此,降低当期支付规模、拓宽筹资渠道、有效运营基金、加强基金管理等,是摆脱日前养老保险基金危机当要采取的举措。
作 者:成志刚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 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刊 名:齐鲁学刊 PKU CSSCI英文刊名:QILU JOURNAL 年,卷(期):2002 “”(1) 分类号:F84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基金 危机 对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