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yga588”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篇1: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广西南宁市城关中学

【摘要】 对于刚接触英语的初一学生来说,都怀有一股好奇心,学习的兴趣高涨。但是 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农村中学英语学习掉队者越来越多。本文从环境的影响、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教材、学习方法、学生的性格等四个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并从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等角度,就如何减少农村英语学习掉队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通过对其成因的分析,要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唯有我们英语老师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融洽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不断创新,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 掉队; 成因 ;对策

Abstract : The students are curious and interested when they begin to learn English . But as time goes on, the contents of learning and the difficulties increase, more and more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village fall behind others in learning English. This thesis analyses the cause of fro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 English teaching, text book, the methods of learning English and the characters of student, and suggests ways to how to decrease the number of the students who fall behind others in English from the points of views on education,psychology and philology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of the cause, we English teachers must improve our teaching skills. With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new ideas in classroom teaching , teachers can encourage students to learn English actively and positively .

Key words: fall behind; cause; countermeasure

一、引言

笔者从事英语教学工作已有多年了,所教的初中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而且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刚接触英语时,出于对这一科的好奇和兴趣,很愿意学这一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内容的增加,教材难度的增大,一段时间的“新鲜感”消失以后,就有相当部分的学生学习兴趣日趋衰退,特别到了初二初三,很多学生英语成绩下降,老师就是花大量的时间,精力也难将这些学生的英语补上去。在农村中学,这种情况更普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的初中入门阶段打好英语基础,是我们英语教师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二、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

1、环境影响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育心理学的调查研究表明:家庭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兴趣有直接的相关”(原冈一马,:68) 如果父母对其子女的英语学习较关心,与子女关系融洽,且家庭内英语气氛较浓,那么,子女往往对英语有较高的愿望和兴趣,反之亦然。由于是农村中学,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不高,而且忙于农活,对子女的学习情况很少过问,任其自然发展,有的家庭把教育问题都依赖于学校,放松了家庭教育。有的家长素质低,自己无法辅导孩子学习,孩子回来后,又让他们干这干那,无暇去看书学习。有的家长受传统的思想影响,认为在生产和生活中用不上英语,学了也无用,因此不支持学生学英语,加之,学生也受传统的英语“难学”的思想影响,也不愿学英语。有的家长甚至认为让子女初中毕业就算了。当然,也有一部分的家长比较重视,他们看到知识有用,也看到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方法。

农村里的文化氛围不浓。英语的学习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学好。课外,回到家里也需不断地进行朗读巩固,而农村就没有这种氛围,学生相互比较的不是掌握知识的多少,而是一些与学习无关的是情,给英语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2、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师资不足。农村初中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艰苦,英语教师不足,质量滞后,兼课,代课现象相当严重,非英语专业的教师一方面缺乏英语教学理论,难以用理论来指导实践。农村中学由于师资缺,教室少,因而大多是“大班”学习。班级里学生人数太多,差距大。而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本身需要多练,多讲,由于人数太多,教室就照顾不到每位学生,使有的学生受冷落,再加上本身对学习缺少兴趣,很快学习就跟不上,而教师呢,一人兼三个班,根本没有办法找所有掉队的学生补课,这样掉队的学生更加多了。

设备差。由于农村经济落后, 国家投入资金少,农村中学的教学设备相对落后,不少学校甚至连必不可少的录音机都没有。至于电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更是少见,英语教学仍然停留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上。

课堂教学中存在着不少导致学生掉队的因素。一是目标不明确, 重点不突出, 一堂课内教学单词、词组、知识点还有对话或课文, 一项接一项,使部分学生无所适从, 所有内容犹如放电影似的过一遍, 根本掌握不了。 二是将英语条文化, 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 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词。在条文化的基础上, 教师通过大量习题加以巩固。由于教学方法机械, 学生只是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使一些学生对英语逐渐失去了兴趣。

3、英语新版教材不适宜农村中学

“新版教材起点高”。(侯美涛,:7)农村大多数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而新版教材是在三年级小学的基础上编写的,对没有英语基础的农村初级中学来说, 犹如沙滩上建楼阁,其难度可想而知。

“词汇量大,编排欠妥”。(侯美涛,2002:7)词汇量的增加, 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和通过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语言学习规律,城市中学的初一学生学过小学英语,他们有一定的基础,学习新教材可谓循序渐进,而农村的学生从未接触过英语,面对新教材每课十几个单词,认读尚且犯难,何谈读句子,操练对话?按新大纲要求,初中生应掌握800个左右单词和200条习惯用语。而初一上册课本就要求学生掌握324个四会单词和短语,占初中阶段的三分只一,因此,学生英语水平两极分化严重,词汇是原因之一。没有丝毫英语基础的学生,让其掌握如此多的单词,加重了学生的负担。不少学生起早贪黑,却因难度大而停滞不前,继而失去学习的信心。现在我校已有近三分之一的初一学生对英语学习失去兴趣,继而失去学习信心。

“新教材语法,语言点多而散,听力难度大”。(侯美涛,2002:7)大多数农村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不配备录音机,幅复读机。听力练习难度过多,学生得不到锻炼,更是使学生失去了自信心。

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新版教材使大部分农村学生望而生畏。新版教材加快了农村学生分化的步伐,使得很多学生的英语学习中掉队了。新版教材不太适合农村中学。

4、学生缺乏科学有效的方法

没有认真学习语音。在语音学习的初级阶段,有的学生只是“鹦鹉学舌”学得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一部分同学不是利用上课时间认真听老师发音,反复练习,而是在新学的音标,单词下标汉语拼音及汉字,到后来,不会拼读音标单词。久而久之,上课不但单词发音不准,而且无法流利朗读。

学生被动背单词。由于初学语音时没有很好掌握,只是靠死记硬背,造成背单词不按照音标拼 读规律 ,很难记住单词。长次以往,背单词就成了负担,最后就会厌烦。

学习基础知识时分开对待,前后知识不连贯,只是死板地记忆当堂的内容,学了后面忘前面。以为学习英语就是记单词,不知道对英语要学些什么,语法概念零乱,缺乏理解与贯通。

主观努力不够。上课能听懂老师的讲解,课后又不知所学,对所学短语句型只能机械操练、模仿,实际运用能力差。有些学生没有搞清学习英语听,说, 读写四大技能,他们认为把今天作业做好就完事了。根本没想到多听,多说,多读,这样学英语就不会产生语感,致使知识与技能上的缺漏越来越多,慢慢地学习也就失去了兴趣,终于掉队放弃。

5、学生的性格倾向

一些在农村长大的学生, 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乡村,很少接触外人,生人, 加上父母与他们又缺乏交流,因而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开口,不善交往,这对学好英语不利,而开口少,和他人接触少,往往模仿能力也差, 这更使他们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交往,碰到问题不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三、对策

鉴于以上种种原因,我们作为教师很难去改变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环境。要减少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唯有我们教师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联系,课堂教学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积极性。

1.英语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

教师应该深入钻研英语教材,只有资质深,才能左右逢其源。还应从各种渠道学习更多的专业知识,当然在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H时,还要学习更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除了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科学基础知识之外,对现代教育技术,现代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理论等知识必须深入学习和熟练掌握。教师要不断进修,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首先要丰富和完善自己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其次要下功夫练好“听说读写演唱画”七项技能,使课堂生动起来。

身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才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必须具有自己的知识转化为学生知识的本领,必须具有教书育人的能力,善于转化学生错误的思想,塑造学生人格的能力。英语教师在专业上应具备以下10种能力:

①认知能力( cognitive competence ):包括归纳能力、演绎能力、分类等逻辑思维能力。

②教学反思维能力 ( reflective competence ):主要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自 身教学行为的反思、对课堂教学整体行为的反思、对教学评估的反思等。

③设计创意能力( creative and designing competence ):主要包括英语课程的构思和设计,教学的构思、教学整体设计、教学过程的调整、教学材料的编制、组织、调整和使用等。

④执行能力(implementing competence ):包括实施课程计划和整体教学计划,实施具体教学计划,在实施过程中保持课程计划,整体教学计划和具体教学计划的一致性,教学过程的随机处理策略等。

⑤观察能力(observation competence ):包括课堂现场观察、学生群体行为观察。学生个体行为观察、心理观察、观察信息的有效收集和分析等。

⑥话语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询问方法、交谈方法、领悟技术、有效表达技术、母语和英语的使用策略、学生生活语失误处理策略、课堂交际英语的系统掌握等。

⑦互动能力(interactive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师生间的互动模式的养成、互动模式的转换与变化、真实交际中的互动技术等。

⑧群体控制能力(group monitoring competence ):主要包括班集体的建构(与英语课堂教学相关的方面)、课堂的管理技术、课堂活动类型的运用、课堂活动类型的转换。群体学习行为的养成、教师对教学群体的领导方式等。

⑨表现和操作能力 ( presentation and operation competence ): 主要包括运用电脑进行教学的技能。形体技能。课堂表演技能、课堂造型技能(如绘制图画)。使用各种教学工具的技能等。

⑩研究能力(research competence ):主要包括设计并实施教学研究方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设计研究程序,撰写研究报告和学术研究论文。(葛敏, :2)

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道德品质、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言语表达能力和艺术、教研教改能力、交际能力和理论水平),努力使自己适应新大纲新教材人要求,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不断丰富教育教学理论,钻研业务,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了解专业的新动向。只有这样,才能根据学生和教学实际,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和技能技巧引导学生掌握英语,给学生良好的影响。

2. 融洽师生关系

俗话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给学生多一点爱,让学生信任教师,他们会自然地对你所教学科产生更大的兴趣。教和学是一对矛盾,作为矛盾双方的代表,教师和学生如何和谐融洽师生关系,对完成教学目的至帮助关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这个年龄段学生“亲师性”较强。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他们便对这位老师的课感兴趣并分外重视肯下大气力,花大功夫学这门课,因而成绩卓著。这种现象大概就是我们常说的“爱屋及乌”吧!反之,如果他们不喜欢某位老师,由于逆反心理,他们也就不愿学或不学这位老师的课。这种现象也是大家司空见惯的。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喜怒哀乐情绪的变化,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有的反失地帮助学生。让你在学生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更是他们可亲可近的亲密朋友。当然,这并非说他们的缺点不可批评,可以听之任之。而是批评和表扬是同一个目的地爱护 他们,因而批评的方式比批评本身更重要。要让他们不伤自尊心,人格不受侮辱,从内心让他们感到教师的批评是诚挚的爱,由衷的爱护和帮助。这样,也只有这样的是生关系才能和谐,感情融洽,兴趣盎然地进行学习。我现在所任教班中有几个学生跟我感情特好,他们每堂英语课上总是全神贯注地在听、读、练,从来不去作别的事。

3.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1) 明确学生的学习目的

农村中学生对英语学习兴趣不浓,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我又不出国,学它做什么”这种观念的影响。做任何事情,进行任何活动,都是追求一定的目标,或是近期目标。英语学习要成功,要达到高效率,首先就要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学生们只有把英语学习的目的与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标联系起来统一起来。而在英语学习上,我们的学生一旦有了深刻的价值认识,同样也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对待英语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其承受能力也就大大增加,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坚韧的学习意志。

2) 帮助学生克服初始阶段的困难,激发和稳定学生的兴趣

①创造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语言的最佳途径是置身于语言环境中,在农村创设语言环境有诸多困难,学生只能在课堂上接触英语,其它场合难以使用,高科技的手段如电视、录相、电脑软件很难普及,这就需要英语教师花大力气,尽一切可能创造条件。

A、让英语触手可及,教师应该在一切可以看到,听到的地方让英语存在,使学生耳闻其声,目睹其人、其情、其景,在教室里可贴上挂图、英语格言、谚语,开辟英语学习园地,甚至在一些物品上贴上相应的英语单词,在黑板报里增添英语版面,丰富其内容。有的教师会顾虑这些学生看不懂,不是白费功夫?其实,让学生听懂、看懂不是我们创设语言环境的目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让英语触手可及,“抬头不见低头见”,让英语充满每一个时刻和活动空间。

B、尽可能使用和制作直观教具,创造教学条件。新教材在编排上图文并茂,就是为了体现直观性和趣味性,有的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课本上已经有了插图,无须再使用同样的教学挂图,有的认为朗读录音学生跟不上,或者一节课的使用时间只有几分钟,搬来搬去不方便,索性就不带了,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教学挂图不可少,它便于教师指示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我认为,如果没有条件配置教学挂图,何不教师“露”一手,自己动手绘制?教师的绘画能力得到学生的赞赏,是很容易获昨学生的钦佩和支持的,让学生绘制也是发挥学生创造力和激发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如教学“apple”,直接教学的效果不如图片教学,图片教学又不如实物教学,虽然这是生活中很熟悉的物品,让人觉得没有必要,可使用了实物操作效果就是不一样,如果教师准备了教具,一进教室学生看见大包小包,瓶瓶罐罐,就已经被吸引住了,就不妨让学生准备充分些,打电话就带一部电话机,表演妈妈就系上围裙,表演医生则穿上白大褂,给机会鼓励学生去准备,你会发现学生很有兴趣,很投入,而且神通广大地借来了该用的东西。所以,教师应该培养使用直观教具的意识,发挥聪明才智,尽一切可能优化教学条件。

C、创设西方文化基调,了解文化背景和差异。初中英语教材主编刘道义指出:好的外语教材绝非语言材料的堆积,由于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科书运用教学语言展现给学生的是世界各民族的文化,特别是所学语言国家民族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英语教师可以尽可能结合政、史、地教师的力量,广泛介绍一些英语国家各方面情况的中文书刊和文章,虽然这些知识的灌输是采取中文方式,但学生运用语言交际的时候,就可以置身于西方文化背景中,而不受中国文化习惯的影响,如在英语对话:A : My mother is in hospital.中国人首先做出的反映可能是:哦,她现在怎样了?用英文表达可能是How is she?而在英语中这句子并不能表达焦虑、惊奇,正确的答语应该是“Oh ,dear.”“I am sorry to hear that.”如果对英语语言习惯缺乏了解,就很可能导致汉语的使用习惯迁移到跨文化的交际情景中。又如有一道选择题:

An English friend invites you to have dinner at 6:00 in the evening , you should arrive at

A. 5:5 0 B.6:00 C. 6:15 D.5: 40

在中国,赴约总是按时或提前几分钟到,学生会在A、B、D中选择,而在英美国家的人习惯比预约时间晚10-15分钟,因此他们要避免文化差异的干扰。

②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

在英语词汇教学当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所面临的困难,使他们更有效地学习掌握词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以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在知识技能掌握的同时,身心各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A. 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揭示词义要根据词的不同特点、学生认知词汇的规律、特定的情景、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个性心理特点等,采用多种不同的方法,揭示词义的本质特征,使学生易于理解、记忆和运用。研究表明,“视觉映像是一种强有力的记忆辅助手段”(施良方,2001;Ellis, ).在词汇教学中采用直观教学,可以做到生动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我在初一的词汇教学中,对于学校、文化用品、人物、职业、交通工具、身体部位、食物、场所等类别的名词,利用各种实物和用品,利用图片、简笔画、幻灯片等直观教具进行教学。对于动词,就借助简笔画或体态语言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初一学生比较好动,可以采用全身反应法的游戏,让学生将单词与一定的动作联系起来, 便于记忆。对于人称代词与物主代词,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演员、以他们自己的物品为道具进行直观教学,既方便又有效。

B.教给学生记忆词汇的方法。记忆是智慧之母,培根也说过:“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学英语若记不了大量的单词,学好外语是不可能的。因此,记忆在英语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记忆方法直接关系到英语学习的成败。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意运用活泼的语言、生动的例子、间洁的图表、丰富的联想等科学、形象的记忆方法(如联想法、浓缩法、重复记忆法等)、记忆手段,使陌生、繁杂、枯燥的英语知识变得简明而生动、具体而形象,从而加深记忆的印迹,形成记忆的积累,使英语教学中的记忆能力得到训练、强化。

C.英语有一定量的记忆背诵部分,需要花费相当的课外学习时间,仅凭一时兴趣学习还是不够的。因此,在实践中要经常组织学生作词汇、词组接龙游戏,学唱英语歌曲,自由对话,表演英语小品等;有机会尽量让学生参加班级、学校的节目演出;有计划地组织出几期英语黑板报,让他们的知识及时使用,这些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巩固了部分所学知识,随着学生外语水平的提高,逐步介绍他们阅读一些课外阅读资料。

D.分层施教,各尽所能。在教学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掌握词汇的要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更多成功和发展的机会,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层层递进,使每位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如,由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对同一新知识的掌握所须的时间有差异,因此在词汇教学中,针对词汇量多、拼读难的特点,可以安排五分钟时间,指导学习困难学生反复认读、理解掌握;而基础好的学生则可通过归纳反义词、近义词、词类转换及用词造句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和提高,从而达到不同程度学生共同发展的目的。同时,还可开展异质组互助合作学习,增加各层次学生的参与,以结对子形式,以优带差,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的机会。

③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英语不得法,问题往往就出在学习不讲策略上,盲目地跟着感觉学。主要表现在生词死记硬背,对语法、句型生吞活剥,依赖母语思维,死记对译等等,造成许多无效劳动,严重阻碍进一步的学习活动。因此,指导学生讲究学习策略,减少无效劳动,提高学习效率,是减轻学生学习心理负担的重要途径。我们从学生一开始学习英语起,就要坚持指导学生如何注意建立正确的学习常规,眼、耳、口、手、脑五官并用,听、说、读、写交互加强。抓住英语的本质特点,勤学多练,培养英语语感,促进语言学习机制的发展。如:

⑴养成坚持天天大声朗读英语的习惯,培养外语语感,发展口语能力。

⑵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培养规范、端正、熟练地书写英语字母、单词和句子的能力。

⑶养成按读音规则记单词的习惯,避免死记硬背。

⑷养成勤查词典的习惯,借助词典预习课文,提高进一步自学的能力。

⑸养成“不怕错,敢开口”的习惯,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习自信。

⑹养成在理解的基础上经常读背课文的习惯,促进组句、会话能力的发展。

⑺养成坚持广泛的课外阅读的习惯,扩大词汇积累,提高阅读能力。

⑻养成勤做笔记和建立“错题集”的习惯,经常翻阅,复习巩固,减少学习负积累。

因此,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策略,使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习效能,促进学生学习的成功,培养成就感,坚定学好英语的信心,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重要条件。

④注意引导学生不断获得成功,及时表扬和鼓励

“加拿大精神病理学家冈斯谢尔耶在各种不同活动条件下所作的大量心理实验证明:学生的极度疲劳往往是由于经常失望和失败造成的”(段怀秦 ,2001)。如果能使学生看到成功和希望,他们便会爆发出蕴藏在自身的一股巨大学习力量。学生在学习中如果经常获得成功,又经常地受到表扬和鼓励的强化,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劲头和学习的积极性是会不断提高的。厌学学生往往是贪玩、好动、懒惰而又好表扬,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些弱点,变缺点为优点,他们常常手懒得动,口难得开。因此,当他们回答问题时,就抓住时机,启发他们只要他(她)有开口,就要给予肯定表扬。例,“Good” “OK”“Yes, sit down,please.”等,此时他们的心里有多大高兴啊!往后课堂上的发言就会少不了有他们的声音。其次在作业方面也得鼓励,有位学生成绩较差,但书法很好,作业字写得漂亮工整,我就给他评上“GOOD,BETTER,BEST”等字样,还加上批语,但愿你们学习和书法一样好。由于好胜心的驱使,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提高了他们学习自觉性,克服厌学的心理。

⑤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创新

“心理学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表明:采用生动的适合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教学方式,可以成功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有效动力,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心理学实验还证明,一些智能不高但学习兴趣浓厚的学生,成绩会大大高于智能高却没有什么兴趣的学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竭尽所能提高学习兴趣是至关重要的。正由于农村中学学生学习英语的外界环境不好,作为英语教师就要把课堂设计得富有交际性、直观性、创造性和可亲性,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因此,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我侧重了以下活动:

让学生制作教具,激发他们的学习英语的兴趣。对初学者,直观教具尤其显得重要。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缺乏必要的挂图,我就发动学生自己动手画,对教学中所要用到的图片,提早一个星期布置下去,要求他们用彩笔画在白色的硬纸片上,在纸片的背面再写上图画所表达的单词及音标,为了便于以后保存,我对纸片的大小做了统一的规定。一周后,一些”作品“被运用在课堂上。这样,在课外学生都兴趣盎然地制作图片,课堂上他们都期待着自己”作品的出现。开展画图片活动,其意义已经超出图片本身,它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这种成功的喜悦大大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愿意上英语课。此外,画图片,也培养了学生的绘画能力,开发他们的智力,也可让他们先熟悉一下将要教的新课,达到预习的目的,真是一举多得。

改进教学方法和技术。上课还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课堂教学改革。英语教师要精心、严密组织课堂教学,“向四十五分钟要效益”,大胆创新和变革。

变课堂为活动场所,“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彭秋荣,2000:5)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本书、一支粉笔和一张嘴”,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讲课文就如讲古文,逐字逐句进行分段教学和语法解释,然后大量灌输语法知识,再套用语法进行题海战术,而新教材却要求打破这种死板的教学模式,取而代这的是情景教学、视听教学等独特新颖的教学方法。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英语还是一门新课程,要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为下一个阶段进一步学好英语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进行了几方面的课堂活动:字母快速填空;英语书法比赛;单词接力赛;找颜色;快速拼读;听音接龙;英语对话;模拟表演等。教师在讲台上不是一个满腹经纶的学者,演讲者,而是一个组织者,你可以把一节课看成是一场晚会,一个讨论会,一个电视节目,教师是主持,导演,幕后操纵者,学生也决不是观众,而是一个演员,参与者,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创设一种情境,并将学生带进情境,感知、认识、训练和巩固

多动口,少动手。 农村是患“英语聋哑症”最严重的地区,一个笔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可能连“What is your name?”“Where do you come from?”都回答不上,农村英语教师会担心用口语上课会让学生听不懂,但如果这一步不迈出去,学生就永远没有机会接触英语了,教师还可以手脚并用,用手势等各种体态语言让学生体会自己的意思,久而久之形成一种习惯,让教师说英语还容易些,让学生用英语表达可就困难得多了,可谓“金口难开”,原因在于一是害羞,二是困难,教师要设法让学生打开“金口”,先从一些简单的表达做起,别急于求成,多鼓励,循序渐进,听说读写不是一个独立的训练过程,而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口语训练会增强听力、口头表达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联系实际。 由于农村地区的语言环境,经济和文化现状,英语在实际生活中的使用频率不高,难于让学生“学以致用”,前文提到的创设语言环境也是为了给学生创造“学有所用”的场所,尽可能使用直观教具和实物教学也是为了联系实际,让英语贴近生活。传授知识的地点多在教室,教室里的一切设备都应成为顺手拈来的教具,以灯“light”为例,教学high时指着它:What is that? It is a light.讲述There be 句型的时候指着它,“There is a light in the classroom.。”“How many ligh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How many lights are there in the classroom?” 教学“high”可用上它:“The light is too high, I can't reach it”此外,“turn on”“turn off” 等词组都可以用上它。城市的交通状况和规则,公园、动物园应先用图片展示,加于讲解,让学生置身于那种环境中,再进行设问和回答、操练。总之,语言运用的训练必须做到“身临其境”,这不仅有助于触景生情,也有助于学生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兴趣,还可以提醒学生努力学习,走出农村,是接触城市,接触现代科学和文明,大开眼界的主要途径,以激发学生的理想和学习动力。

⑥开展课外活动,课内外相结合

“初中英语课外教学与课堂教学一样,是整个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初中英语需要课内外结合,精与泛结合,学与用结合,讲与练结合。否则仅靠每周四五节英语课上学英语,缺乏课外教学活动的补充巩固,是学不好英语的。”(梁仪,:324)因此,我在初一的课外教学活动中,教唱英文儿歌,开展识词默写比赛,组织学习互助小组等既活跃学生课外生活,巩固课内学的知识,创造英语的气氛,培养学生学英语兴趣,又能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接触机会大大增加,距离缩短,人际关系变得融洽,便于互相帮助,共同磋商,掉队的学生能及时得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帮助,胆小内向的学生也得到锻炼的机会,使 课内外结合,相得益彰。

三、结束语

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现象使可以防止和缓解的,以上是我几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方法,但是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于我们所有的英语教师不断地研究和探索出更好的方法来减少我们英语学习中的掉队者。

REFERECES: [1]原冈一马 2000 ,学习意欲的原因分析,[C].《日本教育心理学第23届总会发表论文集》,第689

[2]侯美涛 2002,农村中学眼里的英语教材“,[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六期,第7页

[3]葛敏 2001,英语教师可持续发展的途径,[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二期,第2页

[4]Ells . D 1998, Becoming a Master Student ,[R]. USA: Houghton Muffling Company

[5]施良方 2001, 《学习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

[6]浅谈英语教学中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www.k12.com

篇2:英语后进生成因分析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路桥金清中学 王勤谦

摘要:面向21世纪,我们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但随着招生的扩

大,英语差生面越来越广。所以补差工作是势不可挡,本文主要分析后进生成因以及对策。

关键词:学习动机 教学观念 自信心 尊重 爱

所谓的后进生顾名思义,也就是后来进步的学生,后进生这个概念,是60年代前后出现的,

此前用差生、双差生比较多。后进生指思想行为、学业成绩、智力发展等方面低于合格水平,

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缺陷的学生。教师或家长往往称他们为暂时表现差的学生,或暂时后

进生。人们使用后进生这个概念,出于一种辩证思想,出于一种教育者的爱心。那么,英语后

进生也就是在英语学习方面达不到教学目标对该生年级段所提出的基本要求的学生。后进生的

产生,是学生个体在社会化进程中不和谐的反映。引导、促使每一个学生健康和谐地发展,是

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为防止和减少出现后进生,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有必要

来认识一下成因。笔者在农村高中从教多年英语,接触过很多英语后进生,通过调查和分析,

笔者发现后进生的形成受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内因主要表现为学生态度、动机、意志力、性格

倾向、学习迁移及情感因素等方面的问题;外因与学生的英语学习环境、教师的教学观念、教

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教师的知识与能力,以及教师的个性品质等因素有关。

1、内因分析

1.1、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从初一开始接触英语时,就凭自己的兴趣学习。他们只对课

堂上生动有趣的内容和方法感兴趣,而对英语基本技能(单词短语的记忆及基本原型的模仿应

用)感此索然无味。于是就不专心听讲。这样,他们既使在课堂上记住了一些语言知识,下了

课就忘得一干二净。随着高中学习内容的不断增多,这部分学生学习上的问题更加突出。由于

初中阶段英语基础不牢固,既使此时他们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学习吃力,自信心大减

1.2、缺乏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引导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

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动机是个体学习动力的主要来源,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

为。多数学习后进生在大量语言知识的识记过程中毫无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欲望。这是较典型

的缺乏学习动机的表现。

1.3、缺乏意志力

不少后进生一进入高三阶段就不知所措,有成百上千的英语单词没有记住,数百条短语没有

掌握,语法知识一片空白。于是,他们开始发愤学习英语,经过一番努力,效果并不理想,于

是就又退缩了,说到底,造成学习困难的原因就是由于害怕困难,缺乏克服的意志。笔者的学

生林某就属于这类型。林某人还较聪明的,领悟力也较高,就是缺乏毅力。在高一、二时把希

望寄托到高三奋斗。到了高三,开始的一段时间很刻苦地背单词,但由于不知的东西太多了,

逐渐丧失信心,过了二个星期,笔者发现该生再也不读英语。

1.4、性格倾向

一些学习由于长期生活在较闭塞的乡村,很少接触外人和陌生人,加上父母与他们又缺乏交

流,因而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他们不愿开口,不善交往;而开口少,与他人接触少,往

往模仿能力也差,这就使及他们更不愿参与各种英语练习活动,内向的性格使他们回避与别人

交往,碰到问题常常不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在课堂上害怕表现不佳有损自己在老师和同学心目

中的形象,降低自我价值。因此,他们缺乏自我表现的习惯和勇气。具有这种性格倾向的学生

,不仅学习上的困难无法解决,而且经过的语言知识也不能达到最大限度的再现。笔者发现任

教班级的后进生中,有1/2学生是性格内向的,这些学生不敢举手发言,当被叫到时,有的低

头不语,有的声音很轻,像在自言自语。进行Pair work时,他们总是不投入,缺乏跟同学合

作精神。

1.5、学习习惯

多数后进生课前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不做笔记;课后不复习巩固,作业马虎,完成任务

了事;学习缺乏主动性,尽管词典就在身边,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也要问老师,养成了懒惰

的学习习惯。笔者所教的后进生中有90%的同学不预习、不复习,上课尽管坐着一动不动,认

真听讲,但一听就忘,因为从不做笔记,有时教师叫她/他记,才勉强记在在书本上。坏习惯

是产生后进生的一个主要因素。

2、外因分析

目前,大部分高中学生每天有课堂上的45分钟能接触到英语,加之班额较大,既使在英语课

堂上也只有少数优秀学生能参与语言实践活动,教师难以照顾到不同学力、不同层次和不同性

格的学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也是导致产生后进生的因素。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

面。

2.1、教学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一堂课上单词、词组、语言点、对话或课文等教学内容

一项接一项,对于学习能力不强的学生来说犹如看电影似的过了一遍,根本掌握不了。特别是

教师在公开课时,为了表现自我,教师经常唱独脚戏唱一节课,一个个环节下来,不管每一个

环节学生有何反应,不考虑学生是否已接受。

2.2、将英语语言条文化,使活生生的语言变成了固定的规则,使英语课成了死记硬背的代名

词。还有一些教师试图通过大量的习题来巩固学生所学的语言知识,使语言教学“理科化”。

由于教师教学法过于机械,学生或朗读,或做题,或回答问题,忽视语言的交际性,使得一些

学生对英语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2.3、教师缺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学生面对规则的单音节词都不知所措,对他们来

说,英语单词实在难记。

笔者在刚任高二新班英语时,发现来自别班的学生学习方法很有问题,可能高一时教师忽视

了对他们进行专门的学法指导。学法指导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必须引起教师的

高度重视。教师应在起始阶段就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学法指导。

2.4、教师对学习后进生鼓励和表扬少。不少教师上课缺乏表情和激情,对学生出色的表现常

常无动于衷,很少鼓励较差的学习试一试。在农村,课堂是学生唯一能操练英语的场所,如得

不到教师的鼓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然会受到影响。

2.5、教师课堂提问面有局限性。

有的学生在课堂上很少被教师提问,甚至一学期一次都没有,这样就滋长了学生的学习惰性

,扼杀了学习主动性及兴趣。且教师提问女生多于男生,提问对象又相对集中在教室中间的一

些学生。笔者以前也曾犯过这类错误,每次提问起,总是叫好的同学或中间的同学,因为笔者

不善于记同学们的名字,结果发现,后进生就是自己不提问的那些,如今笔者强迫自己记学生

的名字,每节课被提问的同学尽量不重复或少数重复,后进生的数量逐渐在减少。

3、对策和建议

英语学习后进生产生的原因既有内因,又有外因。由于英语学习后进生的原因错综复杂,一

味简单地进行知识到课,搞提海战术,只会使其对英语学习产生更强烈的厌学情绪。只有摸清

原因,对症下药,才能解决困难。

针对农村中学英语教学质量不高,农村中学英语后进生偏多的现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对策:

3.1、爱和尊重是转变后进生的前提

爱默森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教师真诚的爱和尊重是启迪心扉的钥匙,后

进生往往最需要的就是这把钥匙。我们作教师的千万不能用过分的语言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

能用冷酷的表情刺痛他们幼小的心灵,否则会使他们的思想上出现反感,产生悲观等不良情绪

。我们要用热情、诚恳和信任的思想感情去感染他们,打动他们的心灵。对他们微小的进步,

加以鼓励、肯定,必然就会激起他们的上进心。这使我想起去年任教的高一(2)班的赵某同

学毛遂自荐的故事,开学初当笔者酝酿课代表的人选时,这位学习成绩不怎么好的同学向笔者

毛遂自荐,当时笔者有点矛盾,但理智告诉笔者要尊重他的选择,因信任是转差的一剂良药。

果然,他当了课代表后,成绩也进步很快。因此,教师的爱和尊重是他们进步的起点。

3.2、发现闪光点是激发后进生自尊心的关键

自尊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而后进生大多数都有自卑感,缺乏

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此,老师在转化中对后进生不能歧视,不能厌弃,不能过多地公开批评。

要全面地、深入地、客观地了解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每一个长处,善于发现挖掘身上的

积极因素。使他们能够施展所长,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使后进生不自暴自弃,树立自尊

心和自信心。学生刘某虽然很聪明,但没有用在学习上,上课不是低头走神,就是做小动作。

学习成绩一般,经多次教育,收效甚微。学校每年一次的圣诞英语晚会的短剧,我叫他去扮演

一个角色,他乐意地接受,并花费很多时间去背台词,最后这个短剧《汤姆逃学》演出很成功

。事后我找时间个别与他促膝谈心,又一次表扬了他的优点,并指出他学英语潜力无穷。此后

,他英语进步很快,一颗迟闪的星开始闪出点点光芒。总之,我们教师应该永远有颗火热的心

,以高尚的奉献精神去努力工作,使每一颗星都闪闪发光。

3.3、从预防入手,切实抓好入门教学

英语入门教学是学习英语的启蒙阶段,该阶段决定着学生今后在英语学习方面的提高与发展

首先,教师要及时摸清新接任班级学生的情况,其中包括学生的原学习学校、学习基础、父

母文化程度、学生个性、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对有困难倾向的学生进行个别交流和思想沟

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对性格内向的学生要引导他们多开

口,多与他人交往,使学生从一开始就体验到英语教师对他们的特别关爱,建立起融洽的师生

关系。这样有助于唤起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增加他们克服学习困难的自觉性和毅力。

其次,针对农村拼音基础差和模仿能力不强的弱点,转化后进生强化语言教学,着重培养学

生的拼读能力,使学生掌握读音规则,过好语言关,为学生记忆和积累词汇奠定基础。

再者,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督促和检查,使学生养成

在课堂上大胆模仿、积极参与、课后坚持操练、及时预习和复习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3.4、更新教学观念,积极改进课堂教学

教师要充分信任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调人人参与,改变后

进生作为读者或局外人的角色,改变他们自我封闭的性格。在教学中,要承认差异,因材施教

,分层要求,让后进生有所收获,不断增强他们学好英语的信心,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为了

使学生学好英语,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改变学生“听讲--接受--记忆--

做习题”的学习模式。通过创设情景,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听、说、读、写

多种训练中不断地体验、熟悉和掌握英语。特别是对英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

手段,生动活泼的方法,丰富多样的活动,激发其学习兴趣,让他们乐于学习和参与。在教学

过程中,还应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5、从实际出发,有效进行补偿教学

个别辅导和补偿教学是“帮困”的必要措施。补偿教学 必须以学生自学为前提,可以通过结

对子和成立学习小组等形式,创设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补偿教学。

对待学习后进生,教师不仅要有爱心,还要有恒心,切忌粗暴、训斥或忽冷忽热。有效的补偿

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需要入手,多从学习方法上给予必要的指导,及时表扬

他们所取得的进步,让他们品尝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乐趣。

3.6改进评分方法,淡化竞争气氛。分数是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工具。坏分数常常使学习

后进生心惊肉跳,常常使他们受人歧视。前苏联合作教育学派认为,简单地用坏分数对学生的

学习加以“判决”,会直接挫伤他们的学习的情绪与动机。主张不要给学生打不及格分数,或

浅谈农村中学英语学习中掉队的成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者在学生作业完成得不好时暂不打分,直至改正错误后再打个好分数。笔者认为,这种记分方

法对学习后进生是可行的,尤其适合于平时的测验,因为平时测验是一种形成性评价,形成性

评价的目标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及时反馈纠正,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技能,而不是为了给他们

贴标签,再如,鼓励性评分也是一种可以采用的方法,只要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进步就可以得

到一个好分数。实践表明,它对激发学习后进生学习动机是有效的。

总之,英语学习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是一项艰巨而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做好以下五个方

面的结合,即预防矫正相结合,心灵沟通和补偿教学相结合,改革教学与指导学法相结合,开

发智力和挖掘非智力因素相结合,综合转差和学科特点相结合。

参考文献

1、何芳《转化后进生的理论与方法》知识出版社

2、章小英等《农村初中英语学习困难生归因调查报告》中小教外语教学2000.6

3、郑东升《让农村英语“贫困生”脱“贫”》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增刊

4、胡元胜《抓住一个闪兴点,让自暴自弃的学生燃起新的希望

篇3: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Abstract: We have noticed that a popular two-extreme phenomenon exists in junior English learning.The problem is that in a class with the same teacher,some srtdents have very good English while many others are puite poor at it.The thesis is intended to investigate the causes of the two-extreme phenomenon.The study shows that slow students often have little motivation of learning English or our classroom teaching has failed to draw the attention from our students.The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lies in both the students and teachers.As far as classroom teaching is concerned ,we should give attention to everyone in a class in general and encourage the slow students in particular.In the meanwhile,we should find some teaching methods that interest students.Once everyone feels happy in classroom terching,the two-extreme phenomenon may be gradually eliminated.

关键词:初中英语教学 两极分化 后进生

一、引言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初一学生刚开始学习英语时,学习热情普遍高,学习成绩也普遍好,但是大约一个学期过后,一些学生便开始落后掉队,不及格或放弃不学。这种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大面积掉队现象就是本文所指的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现象。两极分化现象一般从初一下学期开始出现,初二上学期分化面日趋扩大。现以西林县西林中学初99(6)班56名学生为例,加以说明。该班初二上学期期末考试成绩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出,优秀生(成绩达到80分以上)13人,占23.2%,后进生(成绩低于50分)28人,竟占了全班学生的50%,学生大面积掉队现象之严重由此可见一斑。对于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教师普遍感到着急和棘手,可谓“初一兴趣大,初二便分化,初三见了就害怕”。如何防止两极分化成了初中英语教学中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试图通过对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防止两极分化的措施和建议。

二、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成因

造成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本文主要分析出自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的原因。因为“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教育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过程中两个基本方面的对立和统一”(王道俊、王汉澜,1999)。所以教学中出现的两极分化自然主要来自学生和教师这两方面。

1、学生方面的原因

(1)不明确学习英语的价值 人的活动总是在追求一定的价值,或是长远的价值,或是眼前的价值。价值观念是人意识的重要内容,是人行为成功的重要条件。“英语学习要成功,要达到高效率,首先就应该明确英语学习的价值”(胡春洞,)。然而有一些学生却看不到学习英语的价值,觉得懂不懂英语对自己生活影响不大。他们学习英语只是出于新鲜和好奇,学习上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类学生随着对英语新鲜感和好奇心的减弱,特别是一旦遇到了困难挫折,便会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得过且过,时隔不久,学习自然落后掉队。相反,有些学生则能看到英语在未来生活中所起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而部分家住农村的学生(尤其是来自贫困地区农村的学生)更是以升学作为自己改变父辈贫困状况的主要途径,而要升学就得学好英语。由于这类学生看到了学习英语的价值,学习上有动力,有紧迫感,往往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成功率自然提高快。

(2)学习英语的方法不当 现代外语教学理论认为,学习者掌握外语的过程是获得有关知识,并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将知识化为技能、发展为能力的过程。“在保证语言素材大量有效输入的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语言实践练习,以达到熟练的语言技能技巧--这是学好语言的必经之路”(梁仪,)。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无论是知识的获得还是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学习者的积极参与。然而部分学生对此认识不足,他们仅仅满足于能听懂老师上课讲的内容,而没有把精力用在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上。课堂上他们消极听讲,沉默寡言,只听不练,害怕出错,不愿参与操练、讨论、表演等教学活动,课后他们也不注意运用巩固,因而无法形成语言技能,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熟练掌握。这样,虽然他们也想把英语学好,但由于学习方法不当,边学边忘,越学越觉得困难,最终还是逃脱落后掉队。

2、教师方面的原因

(1)教学活动缺乏趣味性 我们有的教师对教材(尤其是新教材)的教学思想、教学原则、编写体系、教学内容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介绍等方面研究得不够。他们在教学上采取“新教材旧教法”,上课照本宣科,搞“满堂灌”、“一言堂”,复习搞“题海战”。而且常年不变地采用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使得教学活动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实践证明,初中英语教材内容虽然相对简单,对教师教法的要求却很高,而且越是低年级,越是入门阶段,教学方法和技巧就越显得重要。单调、枯燥缺乏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自然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会加剧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

(2)对后进生缺乏理解和关心 “英语学习上的后进生指的是那些在英语学习上有困难,不敢大胆参与正常的教学活动,不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成绩进步慢或无进步甚至掉队的学生”(周建明,1997)。教师对后进生缺乏理解和关心往往是后进生自暴自弃,厌学、弃学的直接原因。例如,有的教师对学生不够一视同仁,歧视、厌嫌后进生,视后进生为“陪读”,课堂教学仅为少数优秀生设计,教学活动仅来回于少数优秀生之间,把表扬全部给予优秀生,把批评全部给予后进生;还有的教师对后进生要么置之不理,要么批评、训斥,还常常叫家长到学校来谈话,以此给后进生施加压力。致使后进生对教师怀有恐惧感和厌恶感,进而在心理上甚至在行动上采取对抗态度,导致后进生的厌学、弃学,扩大了学生的掉队面。

三、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对策

分析问题的意义在于解决问题。基于上述导致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建议教师采取以下相应对策:

1、使学生明确学习英语的价值

“英语学习者只有把英语学习的价值与全部生活的价值联系起来,统一起来,才能把英语学习真正作为自己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也只有在把英语学习和个人生活一体化时,整个英语学习活动才会由外部强加的、被迫的,变为内在需要的、自觉的,也才会是真正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胡春洞,2000)。因此教师应处处做有心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见缝插针地向学生介绍学习英语的价值。

例如,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事例让学生明白: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计算机的普及运用,网络的连通,正在使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依存的世界;而英语则是这一世界最主要的语言交流工具,因为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政治的革新和经济的变化,大多都是通过英文书刊、音像或英文网络传播于世界的。学生学好了英语就等于打开了世界之窗,使自己与世界联系得更为密切,增加自己今后工作和成功的机遇。另外,就眼前价值来说,在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和国际相接轨,在中学课程安排上,英语已从一门次要的学科上升为一门主要的基础学科,已经成为中学三大主科之一,被列为中学各大考试必考科目。学生如果英语这科学得不好,甚至放弃英语,将会大大影响自己的考试总成绩,大大减弱自己在学习上的竞争能力。

总之,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让学生了解学习英语的长远和眼前价值,帮助学生明确英语学习的价值,克服学习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学生英语学习效率,防止学生在学习上的厌学和弃学。

2、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俗话说:“得法者事半功倍,不得法者事倍功半。”学习方法就是学习效率,学法正确学习就得心应手。学习英语也是如此,英国语言教学大师M. 韦斯特指出:“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梁仪,1997)。正确的外语学习方法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性的理解上,需要通过学习实践转化为学习技能和技巧。并进一步巩固下来,转化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教师应及时指导学生改变以完成书面作业为满足,以仅仅记住词汇意义、语法规则为目的英语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综合性操练活动的英语学习习惯。比如:大胆参与教学讨论、每天坚持朗读与背诵、开展课外阅读等等。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鼓励后进生敢说、敢读、敢讨论,不要计较别人的嘲笑,以帮助他们形成语言技能,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他们学习效率,防止他们的落后掉队。

3、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一些学生的学习落后掉队时,教师往往发出类似这样的议论。然而,“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看,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白光,1982)。问题就在于“师傅”应该怎样把学生“领进门”。针对初中英语教学两极分化的主要成困,为防止学生大面积掉队,教师应抓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遵循语言教学规律,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把教学活动搞得生动有趣。

要使教学活动生动有趣,就必须有所创造。例如,根据初中生爱说爱动,表现欲强的特点,教师可以把一些有关问路、购物、打电话、看医生等交际性强的课文内容改编成短剧,配以简单的道具组织学生进行表演,其效果就会比单纯的课文讲述好得多。活动中若能引入竞争机制,比一比谁演得最好,谁是最佳搭档,评出最佳主角和配角,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则更能利用初中生好胜心理激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应善于运用实物、模具、动作表情及电教设备等各种形象、生动的直观手段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活动的趣味性,消除学生的厌学、弃学情绪。

4、理解关心后进生

从根本上说,防止学生在学习上的大面积掉队的关键在于防止后进生的厌学和弃学。由于后进生的情感一般都既敏感又脆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心和照顾,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以防止后进生的自暴自弃,最后在学习上落后掉队。为此,本人建议:

(1)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到全班同学的接受能力,做到让学生各有所得,而不能只顾几个优秀生。可以把新知识分成几个层次,不强求每个学生一次能够全部掌握;也可以采取不断复现,逐步加深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感到不太困难的情况下进行学习;还可以采取“以旧带新”的方式分析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如教现在完成时态之前,可以先复习一般现在时态和一般过去时态,通过对比,把中下面学生遗忘掉的知识,结合新课进行复习和进一步巩固。另外,教师对教学目的要求的确定不仅要考虑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努力做到“吃透两头”(教材和学生)把握住学生的实际水平,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对教材“滑坡点”(如现在完成时、被动语态等语法项目)的教学,可以采取“降低坡度”的方案,贯彻精讲多练、讲练结合原则,以便使每个学生易于接受,易于理解和掌握。

(2)多让后进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励进一步追求成功的努力。增强后进生的学习自信心,从根本上说就是让后进生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让他们有机会表现自我,让他们能体验到“跳一跳就可以摘到苹果”的成功感。对后进生的点滴进步教师应及时予以表扬和鼓励,多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里需要特别建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对后进生的大胆参与教师应给予“特殊的评价”。诸如:“I am so glad that you can read it so well”;“You have a good idea, I think.”;“Never mind, I'm sure you'll do better next time”等等带有赞扬或勉励的“特殊评价”相信会比“Good”、“Thank you”等一般性评价更能让后进生感觉到教师对他们的重视和信任,从而更能鼓励、帮助他们建立“我也能学好英语”的信心。

(3)注意维护后进生的自尊心 “从心理上来讲,后进生更需要教师的关心和尊重,只有在人格上受到尊重和爱护,他们心理上的缺陷才能得到弥补,才能使他们在轻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愉快地学习”(江绍伦,1985)。同事刘老师做得好,有一次,刘老师正准备上“现在进行时”,发现有一后进生不认真听课,用橡皮擦书桌上的污垢。刘老师并没有当场批评他,而是故作惊讶地问他:“Oh, you are very busy, what are you doing now?”刘老师一边说一边将后一问句写在黑板上,接着又问:“Are you cleaning your desk now?”,“Oh, is he cleaning his desk? Yes, he is.”说完将句子写在黑板上,由此引出了该堂课的新知识。这样既创造了和谐的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有效地维护了该后进生的自尊心。结果该生在好奇中停下了小动作,在同学们轻松掌握了该课语法知识的同时,他也学会了“现在进行时态”。

(4)走出课后补课的误区 对中下学生进行适当的课外辅导,是缩小两极分化的有效措施。有些教师出于良好的愿望,课后把后进生留下来补课,这个方法却不一定有效。因为补课这种形式很可能会给后进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认为自己太笨,或者认为英语太难学,从而丧失信心。另外,后进生学习困难本来就多,学习负担本来就重,再占用他们的课余时间补课,要求他们完成额外的作业,只会更加重他们的学习负担,这样的辅导效果的确值得怀疑。俗话说“笨鸟先飞”。如果教师让学习有困难的后进生先飞一步,也就是说教师在课前帮助他们预习新课,效果可能会更好。因为预习能为听课作好准备,也是获得上新课主动权的最佳手段。在预习时,教师把一节课或几节课要讲的内容提前给后进生讲一讲。读读生词、词汇,讲讲记忆方法,学学句型、语法,介绍新课要点,理解课文对话,一起读读练练,并要求后进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预习,为上课作好准备。这样,上新课时后进生不但能听得懂,而且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参与听说读写的实践练习,从而有效地避免后进生因上课听不懂而厌学、弃学。

四、结 语

对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只要教师善于认真分析,正确对待,两极分化是可以防止。然而“认真分析,正确对待”做起来要比说出来困难得多,因为从“认真分析”到“正确对待”无不需要教师对学生(尤其对后进生)要有极大的爱心。另外,导致两极分化的原因多种多样。“实践出真知”。如何搞好初中英语教学,防止两极分化,还需要依靠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白 光,1982,《中学英语教学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胡春洞,2000,《英语学习论》,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江绍伦,1985,《教与育心理学》,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梁 仪,1997,《初中英语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王道俊、王汉澜,1999,《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周建明,初二学生英语学习分化的防治,《中小学外语教学》,第4期。

篇4: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问题及对策

内容摘要:,我省作为全国四个高中新课标实施的试点省区之一,开展了新一轮全方位的高中课程改革。当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在教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的英语教学情况,探讨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中学 / 英语教学 / 问题 / 对策

一、引言

20,我省作为全国四个高中新课标实施的试点省区之一,开展了新一轮全方位的高中课程改革。从,各级教育部门举办了各种不同的学习培训,我也于年暑假参加了省在华南师范大学举办的新教材英语培训,归来后即着手负责学校英语课改的实施,特别是高中课程的研究与教学,对我校英语教学做了一个全面的计划。新课改实施已经两年了,情况怎样?效果如何?这有待高考的全面检验,但从平时的教学情况及学期、学年的教学质量检测中也可反映出大致的情况。我校是一所县面上农村中学,具有一般农村中学的共性,受历史和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与城市相比,在教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本校的英语教学情况,谈谈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二、新科标下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学问题

(一)教师观念陈旧,教学方式落后

新课标实施过程中,相当部分农村英语教师思想观念不到位,抱着拒绝、轻视的态度,经常找些客观理由作为借口,这在农村中学尤为严重。思想决定行动,观念影响方式。具体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教学目标理解不透彻,把握不准确

新课程标准更加明确地规定了教学目标,把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任务和目的。它要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的矛盾是如何处理好语言知识和言语技能的培养。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如何处理好听、说、读、写四项技能的关系。因此,教师应正确理解并处理好这两方面的问题。具有语言能力就是具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及日常交际用语。实现语言交际,必须有一定的语言知识作为基础,还必须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应该说语言知识服务于言语技能,反过来言语技能又会促进语言知识的学习,所以教学中应该更重视言语技能的培养,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标。只要在教学安排上处理恰当,听说能力的提高会直接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反过来,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必然会促进听说能力的提高。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一句话可作为对此最好的说明。他说:Reading maketh (makes) a full man, conference a ready man, and writing an exact man.(阅读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写作使人精确。)如此说,教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语言知识,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益处不大。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如何增多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在课堂操练活动中学习语言知识,锻炼交际能力。

多数教师虽然分别在两个参加暑假期间了省教育厅举办的有关新课标的培训,但受观念影响,对新课标的教学目标还未理解透彻,这就影响了对新教材的实施。

2.教材处理不当

多数教师在教材处理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1)忽视“备学生”。由于现代科技的发达,计算机、互联网在搜集和利用信息方面可以说是用处无穷,加上市面上参考资料很齐备,这些东西如果用得好的话,对教师在备课,在搞教学设计的帮助可大了,这时,教师要找什么有什么,要查什么有什么,只需用鼠标点几下,就可下载印出来了,太方便了!但是,正因为了这个方便,许多教师根本不去考虑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备课时的三个“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中的“备学生”丢在脑后,这是现代版的“对牛弹琴”。其实,备课中的“备学生”应是最重要的一个,现在是一标多本,教材只是一个载体,只是一个教学材料,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教学材料)的再加工就是在编写适合我们自己的教材,这个必须建立在我们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实际情况上面,要不然,就会是空中楼阁,这正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关键所在。

(2)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把握、确定不准确。部分教师把教学的目标和重点(teaching aims and important points)确定为教材里的生词、语法项目(new words, grammar items),这是典型的“知识目标”。上面已讲了,新教材把培养学生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作为教学的任务和目的,所以,我们就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作为每节课的目标和重点,教学内容里面出现的生词和语法也要服务于语言运用能力,简单地说,就是要使学生能掌握,能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东西。所以,应把上面的提法表达为The use of…或Learn to use …具体地说,整节课我们都要贯彻听、说、读、写的语言能力目标。有的教师在教案中把目标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这未为不可,但其中的能力目标才是我们最重要的目标。

(3)课的饱和度不够,学生参与方式太单调(单一)。有的搞来搞去就是那几个词,那几个句子,那几个变化不大的问题,学生好象都跟着你在“活动”,在“讲”英语,在回答问题,但是整节课却“有骨无肉”,多次重复,单调乏味,因其缺少多变灵活实效的语言活动和操练形式来充实。有的老是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学生是在被动回答老师的问题,被动地参与。可引导学生把刚学的生词结合已学的词、句型表达出来,然后把两三个句子串起来成一小段来“讲”,这才符合语言的真实性,又可训练写作能力。

(4)语法知识的讲解偏多。有的在讲比较级、一般现在时被动语态的结构时在课堂上几乎归纳了这两个语法项目的所有规则,又举了好多例子,用时很多。这表明,这些教师还没很好地理解新课标的要求。新教材强调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来学习语法,大力提倡把语法置于不同的生活情景之下来学习,以达到交流的目的。在进行必要的语法讲解时可暂不出现或不出现语法术语。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习得语言,积极地运用语言,而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知识,更不是单纯地学习语法知识。

3.教学方法落后

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改了这么大了,要求不同了,目标不同了,可如今有的教师还在以“不变应万变”,整节课都用语法-翻译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在上,学生忙着记笔记,很少甚至没有机会讲英语、使用英语。一节课下来,只学了几个生词和记了满满的几页有关语法的知识。试问,学生的技能目标如何实现?听、说、读、写四项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有的教师把不改变教法归因于学生,认为学生差,授课量多,不靠教师满堂讲的话课会上不完。其实。这些教师是把很多本该由学生讲、说、完成的东西都包了,有时反而是拖慢了教学进度。你把完成教学进度看得那么重要,那么,即使你完成了授完教材的任务,那么教材里面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任务你又完成了几何?

4.教学方式陈旧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认为教师首要和基本的职能就是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对于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因而,在学校教学中就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教师俨然成为“知识”的天使而存在着。有些教师总是像过去一样,把自己作为中心,要学生围着自己转。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这就与素质教育的精神要求我们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情感、个性、需要与发展的愿望相逆。

在以前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环境下,教师的功能往往被局限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所修筑的围城里,教师只会“照本宣科”,而任何超越教学大纲和教材则被视为“大逆不道”。在学校教学中,“以书本为中心”就进一步造成了“以教师为中心”。

我国传统教育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常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他们是被动接受知识和教育的对象;强调标准化的培养模式。以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其个性发展得如何,是不言而喻的。

《学会生存》一书作了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得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教师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要转变角色,重新认识师生关系。我们在新课标实施过程中,要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采用有利于他们发挥主体作用的教学思路与方法,在每个教学环节上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同时,要尊重学生中的个体差异,尽可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二)教学手段落后

以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至高点和突破口,是教育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上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对教师提出了要求,“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提高自身素质,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近年来,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 简称CAI ) 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计算机已越来越多地直接介入教学的过程,并承担教学中某些环节,某些科目,某个学习阶段的任务。在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已从教学的辅助手段变为教学的主要手段。

多媒体计算机技术(CAI)用计算机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文本、图形、图象和声音等,使多种信息建立逻辑联接,集成为一个系统并具有交互性,即“声、文、图”一体化。通过多媒体技术,我们能利用符号、文字、声音、图形、图象、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向学生呈现教学信息;学生可以通过视觉、听觉,甚至触觉接受教学信息;可以帮助学生超越意识、记忆、思维、学习以及问题解决方面的限制,通过把内部认知外部化,使教师可以对这些过程监控、检查和反馈,可以帮助学习者改善某些认知过程。总之,通过多媒体,我们可以更好地呈现知识,扩充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活跃教学气氛,吸引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教学中,多数用到的教具还是录音机、图片及一些容易携带的实物,这说明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许多学校还没走进课堂,多数农村中学还没有电化教室(多媒体设备)或设备明显不足。也就是说,绝大多数教师没机会、没条件应用多媒体互助教学。看来有些教师对多媒体还不甚了解,因为他们根本就没见过,有些即使见过了也没亲自搞过。看来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装备配套还得跟上,而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更应加强对现代教学技术的学习和运用。

(三)评价方式及评价手段滞后

207月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英语教学提出了评价要求:评价是英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英语课程的评价应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实施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的有效监控。通过评价使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不断体验进步与成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调整学习策略,促进学生在、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发展。评价应能使教师获得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调整,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现行的评价方式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弊端:

第一、评价过分注重量化,标准单一

传统教学在评价标准制定上比较单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验主义的评价标准,老师对教学的评价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断或好恶,没有决然的标准;二是教条主义的评价标准,教师遵循一系列条文,用考试分数、升学率和一组组数据来评价教学。传统的评价体现不出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期望,不能激励学生自主自强;不能让学生充分看到自己的进步,也不能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足。在评价内容方面,不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忽视评价学生的学习习惯;只重视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评价,忽视对学习策略和方法的运用的评价。

第二、评价过程模式化、机械化

由于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终结性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外乎政治思想、学习方法目的、学习态度和希望等几个方面。评价缺少个性化,不能体现以人为本。评价过程的模式化、机械化直接导致了评价是否公正的问题。

第三、评价缺乏真实性,透明度

传统教学评价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对教育客体进行的单线的定性的评价,目的在于维护“师道尊严”“知识和教师权威”等。这样的“垄断性”评价缺乏真实性、透明度,结果大大刺伤了一部分师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也影响了学校工作的整体运行。

(四)农村小学英语教育滞后

按新课程的要求,七年级英语之前应经过4年的小学新课程实验的学习(从小学3年级开始,小学毕业时已达到2级水平),而教材也考虑到了有些地方还没条件在小学开设英语课,就编写了3个单元的预备课,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况且预备课后接下来的内容在承接方面也不是很好,量多,教师觉得难于处理,学生一般都接受不了,一部分人会在这阶段就掉队。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参与课堂活动,大胆讲英语,培养学英语的良好习惯应是这阶段的首要任务,所以,发音,书写,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都应给予高度关注。这一阶段应尽量不让学生掉队,教师应花大量时间,动脑筋去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学生,要研究他们,鼓励他们,扶持他们,这也是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教育专家说过,学习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潮安是一个山区县,现在大多数小学还没开设英语课,也就是没上预备课,这就给7年级的英语学习带来了困难。但是,事物是一分为二的,事实上,在教学实践中,并不是小学没上英语的学生初中英语就学不好,就学得比人家差,而有些小学已学了4年英语的学生也只是在入门时比别的学生容易一些罢了。建议初一英语教师开始时尽量把进度放慢些,把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作为这阶段的最大任务,若这个能做得好的话,将会对学生接下来的英语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第一学期期末全市英语质量检测(全市统一考试),我校高一级的英语平均分只有22分,分别低于全县20分及全市近30分,本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全市英语质量检测我校高一级的英语平均分也只有32分,分别低于全县16分及全市近25分。可见,新课改并未给农村教育带来预期的效果,甚至加大了农村教育的难度、拉大了城乡教育水平和质量。农村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将面临更多的实际问题,存在更多的困难。

三、新课标下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对策

1.改革教学观念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以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与定位。长期以来,我们高中英语教学的都是围绕着高考这根指挥棒,目的是为了高考能够出好成绩。因此,我们的英语教学工作带有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而忽略了它的人文性目的,忽略了语言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与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与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有多重的人文与社会意义”。从这里可以看出,新课程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精神与创新精神为目标,共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实践的。没有先进的思想观念,便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实践。如果教学观念滞后,就不可能有新的教学方法的产生。故教学观念的改革显得越来越重要。

改变观念不能只是一句口号,而应成为实实在在的行动。改革观念最有效的途径是出国进修,直接感受国外英语教学的思想和观念。除此之外,教师们还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怀若谷,不断地学习。只有这样,观念方可转变,才能跟上时代的要求,不至于落伍。

2.改革和完善现行教材

现行教材有很多的优点,它已被广大中学师生所接受。但作为一套教材,它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 教材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

2) 教材缺乏系统性。

3) 教材中的漏误。

4) 配套材料不够完善。

5) 缺乏系统配套的泛读材料。

6) 语言不严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学达标。根据以上问题,现行教材亟待改革。

3.改革教法

英语教学法是执教者根据英语教育的基本规律所采用的一种语言教学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是依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确定的。采用了科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方可有效。回顾我国英语教学法的演变过程,真可谓步履艰难。自从中国开始大规模的英语教学以来近百年,英语教学法经历了五个时期,即:对比法--直接法--翻译法--结构法和功能法。而这五种教学法又是交替使用,从来没有被单独使用过,其中翻译法沿用的时间最长。这一方法主要针对英语知识的教学,它至今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教学。而现在的新教材是功能法和结构法的产物,是实用主义哲学的体现。根据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要求培养学生能在国际交往中直接使用英语的能力。改革教法的目的就是要把过去的知识传授型的方法和不适合新教材的教学法改为功能交际法,以便达到培养交际能力的目的。

新课标提倡使用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课中、课后能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性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他们参与,让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完成学习任务。任务的设计应符合任务型教学的四个特点:①任务的表达是第一位的,即任务首先关心的不是语言形式,关心的是语言的意义,也就是所表达的意义;②与实际生活的活动相似,在一般生活中会做什么事情,任务型教学就会模拟这些生活中的真实情景;③关注的是能把任务完成;④任务的评价取决于结果,也就是说能否做成了一件事情。龚亚夫教授是这方面的专家,有许多著述,建议大家多学习参考。

4.改革教学手段

新教材突出交际能力的培养。同时由于新教材容量大,课时有限,因此如果在教学中还一味地使用过去的“三个一”(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的教学手段,那是很难完成教学任务的,更不用说达到教学目标了。鉴于此,各学校应该尽力去改善英语教学的手段。英语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现代化的视听仪器和教学辅助设施,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建议:①上级部门应尽量支持各初级中学装备多媒体教室;②已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应把多媒体的应用作为一项硬性要求规定下来;③暂时没有多媒体设备的学校的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应加强学习,争取先掌握计算机及多媒体技术,学会制作课件。

5.改革评价方式

提倡形成性评价与终止性评价相结合,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体系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和三个目标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就英语学科来说,着重评价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和多方面的发展潜能。

评价应贯穿于整个英语学习过程,而不仅仅是某个阶段。所以,在一个教案(教学设计),一份说课稿中也应体现出来。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制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策略,选择教学方法,建立解决问题的步骤,合理组织和安排各种教学要素,编制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进行系统的规划、安排和决策,以使教学取得更佳的效果。因此,教学设计的内容基本要素应包括四个方面:(1)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教学目标);(2)为达到预期目标,应选择怎样的知识经验(教学内容);(3)如何组织有效的教学(教学策略、方法和过程);(4)如何获得必要的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6.改革师资现状

目前,全国各地中学英语师资水平很不均衡。越是贫困的地区,师资水平越低。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七十年代,由于师资缺乏,全国各地举办了不少的短训班。短训班里培训出的教师解决了当时教师缺乏的问题,而这部分人的英语素质不高,这就束缚和限制这些教师对现代英语教学理念的理解、现代教学手段的应用和进行教学研究。

2)现在的中学教师中大多数属于八十年代中专或大专毕业生,虽然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自修,拿到了大本函授文凭,但实际上,大多数的水平提高幅度不大,特别是教育、管理、教研方面的能力在自学考试和函授中可并没有多大涉及,也就谈不上有多大提高了。职称不等于称职,而学历不等同于能力。

3)函授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因为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在学习过程中,须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训练,而函授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4)由于工作环境和时间的推移,教师们的听、说能力不断地退化。

5)由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教师流动较大。这样就使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教师师资水平越来越高,落后地区的师资水平越来越低,这样就造成了恶性循环,很不利于英语教学水平的全面提高。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必须设法改革英语师资的现状。为了改革师资队伍的建设,国家教委计划将在近三年内培养一万名能教会研的教师,这对英语教师来说是一件难得的好事,除此之外各地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应该为教师们创造条件,鼓励进修。

建议:①尽快在小学开设英语课;②教师的水平一定要符合要求。

7.创设教学氛围

新课改的落实,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除了上级教育管理部门加强管理和指导之外,最关键的还是各个学校怎么去要求,各个学校的英语教研组怎么去做。实际教学操作是“以校为本”的,当然,也会“因人而异”。同样的课程标准,同样的教材,而各个学校的使用情况却大相径庭。所以说,一个学校的教学氛围对教学的影响最大。应该说英语科走在了新课改的前头,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要求及目标对英语教师是个挑战,简单地说,对教师的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所以教育界才有了“真切感受历史的托付”之说。各校的英语教研组在这时候应发挥作用,学科带头人更应勇挑重担,认真组织全体英语教师学习、探索、实施新课改,尽量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用好新教材,改进教法和评价手段,这期间培养新人也是一个重要的任务,教育界专家认为,没有专业的引领的教学,只是同水平的重复。

建议:①教育管理部门应加强对新课改的管理和指导;②各学校,特别是英语组组长应责无旁贷地承担起英语教改责任,应认真组织全组教师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和要求,教学方法要符合新课标和新教材的要求;③英语教师应加强自身的学习,因为新课标的实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特别高的要求。

四、结束语

新课程改革给农村中学带来严峻的挑战,而英语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尤其突出,在教学条件、学生素质、师资力量、管理意识及教育教学观念都不到位的情况下,效果确难令人满意。然严峻的挑战与不可多得的机遇同在。我们英语教师要迅速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现代教育观,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充实完善自我,在知识、技能、态度及其相应的语言水平和应用能力上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以人为本,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的意识,努力创建平等、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新型师生关系,实现人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让学生“自由活动、自主探索、自我体验、自我感悟、自我提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保障新《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推动素质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

参考文献:

[1]王兴辉.《现代教育技术专题》.当代世界出版社,.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新目标)培训资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龚亚夫、罗少茜.《任务型语言教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5]陈波、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英语课堂教学实施》.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龚亚夫. 《任务型课堂教学设计》.《英语周报》高中教师版总第330-331期 ( 2004-08-11 , 2004-08-18 ).

[7]赵月玲.《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9.

[8]《广东省高中课程改革英语学科课程实验指导意见》2004.

篇5:英语听力理解困难的成因及应试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在英语学习中的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技能中,听是获取语言信息及语言感受的最主要的途径,是提高其他技能的基础。有研究表明,听占整个言语交际活动总和的45%。由此可见,听力训练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几哦埃及能力。英语教师必须对听给予足够的重视。但目前英语教学中没能解决好这个问题。因此,学生普遍对笔试能得心应手,而对听力考试却望而生畏。为什么听力理解就如此难呢?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一、语言基础知识的障碍

听力是听和理解的总和,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人们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听的过程中,学生对语言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听力理解及反映速度的差异。

语音障碍 有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掌握单词的准确发音,长期以往,特别是对发音相近的词,不能正确辨认,一些易混淆的因素,如weak- break, song-sung 等。

语速障碍 SEFC教材课文磁带的语速较慢。有些英语教师讲课语速也偏慢,久而久之,学生已习惯,若遇到正常语速的听力材料就不能适应,如再遇上一些连度、弱读、重读、失去爆破,重音转移等语音语调变化,更是无所适从。

英美语音差异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除了在词汇、语法方面的差异外,在读音上也不尽相同,有些语音还相差很大。而我国英语教学过去基本上采用英国语音教学体系。随着对外开放,英美教材逐步增加并有流行趋势,有些学生因不熟悉英美语音的差异,就产生了听力障碍。

词汇障碍 学生英语词汇量的大小,掌握的熟悉程度及一次多义,熟词新义和同音异义现象,终究给学生听力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

二、母语干扰的障碍

许多学生在听到一段语音信息后,常受母语的干扰,习惯用中文逐字逐句在脑子中翻译出来,而不能直接将语音信息转化为一定的情景,不能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多了个中间环节,因而影响反应速度和记忆效果。其次,由于汉语句子结构、语序等与英语存在着很大差异,所以依靠汉语来理解句子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造成理解错误,不能做到听音会意,破坏了直接反应,而且听的时候精力集中于心译,无暇顾及领会其内容,更谈不上捕捉言外之意。对于一些较长的不合汉语习惯的句子若心译就犯难了。如:He had hardly finished his speech when the audience gathered round him and kept on asking him all kinds of questions. 听到这句话既要寻找与hardly….when 相应的汉语,又要考虑时态,然后再领会其意。速度自然慢得多,而且容易理解错。

三、文化背景知识的障碍

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又是文化的载体,把英语作为外语来学习的学生必然具备一定的英美历史和语言文化知识,还需了解和熟悉一些英美国家人民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风土人情及生活方式。不少中学生由于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听力理解便产生一定困难。如一些听力材料经常会出现 Thanksgiving Day, April Fool's Day ,学生如对西方的感恩节,愚人节等不甚了解,就会对这些感到茫然,又如观看电视录像片《走遍美国》,如不了解美国的文化背景,那么对剧中的人物直呼长辈其姓名就会觉得难以理解,因为在中国这是极不礼貌的。再如,英国人见面时打招呼的方式以谈论天气为主,而中国人则不然。

四、心理因素的障碍

听力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的过程。心理学告诉我们,当人的情绪处于紧张焦急的状态时,就易产生恐惧心理,从而使原来可以听懂的内容也大打折扣。另外,外部环境对学生也有较大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会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相应的变化。同样的听力内容,学生在教室里听老师授课和在语音室里听录音的心理准备和活动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多数学生又不善于调整心理变化,从而造成听力理解上的困难。学生在听音的情感因素和听力理解的有效程度也有着直接的联系,如果学生听音目的明确,并有强烈的听音欲望,其效果就好。反之,如学生对听力活动不感兴趣,会产生心理抵触和厌倦情绪。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听力过程不仅与听者的语言知识掌握程度有关,而且与听者所具有的文化,心理素质等也有密切关系。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呢?除了加强语言基础知识训练外,笔者认为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环境,培养听的习惯

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尽量用英语教学,并有由浅入深反复训练,在有限的时内尽可能让学生多听英语,多感受语言信息的刺激。运用英语授课还有助于学生集中精力,锻炼其感知能力,培养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所有这一切能力的提高,必然对包括听力在内的整个英语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

同时在学习新课文前,教师应坚持让学生合上书,听老师介绍课文基础背景知识及故事情节,然后听课文录音,并根据所听的内容,简要回答问题,最后在再开课本,这样能让学生养成仔细听课的习惯。在听力训练中,教师应尽量多提供所学内容的直观现象,使听力教学情景化,交际化,培养学生用英语直接进行思维的能力,以排除母语的干扰。

二、重视技巧,提高听的效果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听力技巧训练,这是提高学生听力理解水平的有效措施。所谓”听力技巧“,它包括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语音技巧包括连读、弱读、失去爆破的长度,句子重音、意群划分等,而理解技巧是指对听内容的检索,预测、取舍等技巧。要教会学生,听音要联系上下文,全面理解和把握讲话人的思路,捕捉其中关键词语,正确分配自己的注意力,培养自己暂时记忆力,善于区别主要信息与次要信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自己的分析、归纳、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三、激发兴趣,增强听的动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听音感兴趣的同学, 课堂上积极主动,情绪愉快,听音效果必然好。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因害怕、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并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与听力材料有关的背景知识,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习俗、趣闻等,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而且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另外,还需采取灵活多变的听音形式,并把竞争机制引入听音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听音兴趣,调动他们的听音积极性。如在听力训练时,可采取抢答方式,看谁反应速度快并回答准确。

篇6:高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调查及其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1 引言

外语自主学习能力就是学习者承担对自己学习负责任和管理能力(Holec 1981)。它包括学生的应付分离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做决定及独立行动能力。国内研究者认为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学习过程中应承担责任的认识和接收,以及监控和管理自己的学习能力,同时也包括对学习过程做出决策的权利。

国外研究者把自主学习的维度定格在八个方面,即:(1)制定适合自己的目标。(2)采纳达到目标的有效策略。(3)监控取得进步的行为表现。(4)营造物理和社会环境与目标相融合。(5) 管理好学习时间的充分利用。(6)自我评价学习方法的好坏。(7) 对学习结果作出正确的归因分析。(8) 调整今后的学习方法(Schunk & Zimmerman, 1994; )。 庞维国主张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界定自主学习。横向指学习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动机的自我驱动;学习内容的自我选择;学习策略的自我调节;学习时间的自我计划和管理;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理和社会条件以及对学习结果作出自我判断和评价。纵向是指整个学习过程,它包括:在学习前确定学习目标、制度学习计划、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之后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的核心在于学习者学习动机的强弱和学习策略的使用。

2 试验

2.1 被试分析

被试的学生来自一所省级示范高中120名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学习英语时间在三年以上。他们在中考中都取得了优良的成绩(110分一上)。他们的阅读、写作和听力有着较好的基础而口头表达能力显得较差。初步假定:由于他们学英语是在老师的要求下,通过记单词、背诵对话、课文和做大量的练习的方法来提高成绩,所以他们的英语学习自主性不高,而且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升学,所以学习动机是外部的、工具性的,缺乏内部的融入性动机,所以不会太高。

2.2 试验因子

本研究侧重于动机(包括自我效能感和内在价值)、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四个方面。

2.3 试验工具

研究的主要工具是问卷调查。问题采用五点记分,从五到一,即:从“完全符合”到“完全不符合”。

2. 4 结果分析

所有问题分为三大部分,分三次对120名高一学生进行调查。有效问卷共收到110份。结果如下:

表格一:自主学习问卷调查结果表

因子 学习动机 认知策略与自我调节 元认知策略

平均分 3.69 3.02 3.24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均分最高(3.69),其中有三题得分在4.30分以上,这与当初的假设不相吻合。其次是元认知策略(3.24),最底得分是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3.02),其中九个问题的得分低于平均分,与当初的假设基本相符。

3 解决问题的对策

3.1 动机的维持

调查结果表明高一学生学习英语动机水平相当高,这是很好的现象,有必要让它继续保持并不断提高。研究表明,动机的核心组成部分是采取行动的决心,而这些决心受一系列不同因素影响着。

动机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如果人们对活动的结果寄予很高的价值厚望,将会更容易受其驱使。同时动机也需要由好奇心和兴趣来诱发和维持。树立学习目标,达到目的是维持动机有力保正。教师在维持学生学习动机方面充当重要角色。不断对学生的学习结果提供反馈,始终如一地进行过程评价,使学生永不松懈,不断进步。

3.2 发展认知策略

调查显示高一学生的认知策略和自我调节水平在三者中最低,这是因为他们一直以来学习英语缺乏自主性,依赖老师造成的,如不加以改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的英语学习。

Chomot and O’Malley (1994)的研究发现,有意识监控自己的学习并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运用所掌握的策略的学生远比那些没有策略的学生学习好。教学习策略时,教师要澄清策略、解释使用的原因、演示、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恰当地运用并教他们如评价其效果和在没有效果时该怎么办。

3.3 培养自我调节能力

目标的建立是自我调节能力的综合组成部分,是一种在不同情况下都能适应的原始学习策略。有效地确立英语学习的目标要求人们建立长期目标,划分短期目标和可以实现的子目标,监控其进展,评价其可能性,必要时调整策略和目标,在当前的目标已经实现时建立新的目标。这些多重步骤是长促进健康行为,激发动机强度,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调节学习和表现的有效手段。

3.4 培养元认知意识

最基本的元认知策略有:连接新知与旧知;选择深思熟虑思考策略;计划、监控及评价思考步骤(Dirkes, 1985)。训练方法有以下几点:

1)认清“知”与“不知”

开始时,学生写下“我已经了解了哪些方面的知识”与“我想知道哪些方面的知识”。当学生研究这一话题时,他们将核实、澄清、扩展当初的每一条信息或者用更精确的信息来代替。

2)讨论思考过程

由于学生思考问题时需要词汇,所以讨论思考过程非常重要。在计划和问题解决情境中,教师要进行有声思考好让学生模仿其过程。示范和讨论促进学生对词汇的运用能力。明确的思考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思考技巧的认识。成对地解决问题是另一种有用的策略。一个学生谈论问题,描述思考过程,同伴听并问问题帮助澄清思考。在互惠的教学中,小组成员可轮流扮演老师问问题、澄清和概括所学的材料。

3)记思考日志

另一种发展元认知的方法可通过记学习日志来实现。在日志中反思其思考过程,记下他们的模糊和矛盾意识并评论如何划解它们。这是一个记录过程的日记。

4 结语

自主学习有多种不同的模式,本文只是从动机(为什么学习),策略(如何学习),时间计划和管理(何时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判断、和自我控制(学什么)几个方面进行研究。本文没有提到学习环境以及社会性学习问题(在哪里学习)。调查工具只采用了问卷方式,其它形式如访谈、学生日记等没有用到。但文章通过实际研究发现了中学生在外语自主学习上存在的优势和缺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不仅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帮助学生更加有效而充分的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Holec, H (1981).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Oxford:Pergmon Press.

Little, D.(1990). Autonomy in Language Learning: som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siderations.

Chamot and O'Malley's.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avid Gardener and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tic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Dirkes: Metacognition: Students in charge of their thinking. Roeper Review, 1985.

Schunk & Zimmerman: Self-regulation of learning and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ducational applications. Hillsdale, NJ: Erlbaum,1994.

庞维国:自主学习:教与学的原理和策略[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四月。

戚宏波:学习者自主的理论溯源[J]。山东外语教学,2002(5)。

郑玉琼: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J]。中小学外语教学 2002 (7)。

篇7:谈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听力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谈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听力薄弱的原因及对策

江苏宝应汜水高级中学 王天荣

随着高考试题形式的改革,高考对英语听力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由原来的无到现在的有,由过去的20分提高到现在的30分,占全卷总分的五分之一。因此中学英语教学应加强听力的教学和训练,以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但目前,学生对听力测试总是感到畏惧和吃力,特别是在农村中学。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缺乏听力的氛围

环境--学习语言的天然条件。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这个条件几乎是不存在的,只有在上英语课的时候才有可能有英语的氛围。由于农村中学的师资相对比较薄弱,甚至在课堂上有的老师都不能坚持用英语教学,学生仅有的一点实践语言的机会也没有了。因此学生听起来就感到生疏和困难。

二.背景知识的缺乏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有着不同于中文的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的语言、文化背景及特点。这些特点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英语语言材料的理解,尤其是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由于理解的时间有限,这种影响会更加明显。而农村中学学生由于接触面窄,课外阅读量及课外活动少,对这方面知识了解甚少,给听力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三.语音障碍

在农村中学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到了高三都不能清晰、流利地朗读一篇短文,甚至于一句话。结结巴巴,错误百出,更不谈什么句子的语音、语调、连读、重读、弱读、同化等规律和技巧了。试想,连自己都不会读的学生,能听懂别人说的什么吗?

四.基础知识薄弱

听力是听和理解的结合。因此掌握一定数量的词汇的语音、词义和基本语法就成了做好听力理解题的关键。而农村中学学生由于掌握的词汇有限,语法知识不扎实,不系统。在听力理解的过程中常遇到“卡壳”现象。

五.心理障碍

由于上述几个原因,导致了学生对听力产生了恐惧心理。怕上听力课。课上注意力不能集中。

针对以上的原因,根据本人多年在高中任教的经验,现提供以下几种解决方法,以供各位参考。

一.消除心理障碍

首先要使学生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听的质量和效果。要做到这一点最重要的是听力材料的选择。尽量选择一些难易适中、篇幅适当、语速相宜的材料,使学生在听的开始阶段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和喜悦,使每个学生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而使学生对听力产生兴趣,感到放松,从而克服畏惧心理。

二.巩固基础知识

平时要注意夯实基础。使学生掌握一定量的词汇,并深入、精确地理解不同的时态、语法、句型所表示的不同含义。

三.拓宽文化背景知识

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扩大知识视野,特别要对一些文化差异现象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的不同表达,应予以高度重视。使学生达到能听出字句,就能听懂说者的意图,不受背景知识的阻碍。具体地说,平时阅读面要广,阅读材料要尽可能涉及英语国家的民族习惯、风土人情、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内容。

四.抓日常交际用语的熟练运用

根据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听力材料应多选学生熟悉的题材、句子、会话及语段。在高考测试中就明显反映出凡是学生熟悉的交际情景或话题,如告别、就餐、表示抱歉、问路等,由于平时口头练得多,正确率就高。所以教师要正确对待教材中的对话课,让学生真正听懂会用教学大纲列出的日常交际用语,为今后的听力的发展打好铺垫。

五.重视听力技巧训练

重视听力技巧训练是提高学生听力的有效措施。听力的技巧主要是听连续性语音技巧和理解技巧。教师应先教会学生一些常用的听力技巧,如捕捉文中关键词语,并根据关键词来判断对话场景;根据试题要求正确分配注意力,培养自己的短时记忆力。再比如说:听前一定要先读题,从题中尽可能多的获得文章的信息等。使学生胸有成竹。

如果解决了以上几个基本问题,再加上适当的训练方法,学生的听力定有长足的发展。

篇8:“合作学习”在农村高中的实践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 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的作用,使受教育者的学习达到最佳效果,这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推崇,它通过发挥学生主导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能力、使学生实践知识而凸显优势。这种教学方式是不是只适用于学生素质好的班级呢?本文通过实践验证了“合作学习”在农村中学的可行性。

【关键词】合作学习农村高中 实践 优化

一、引言

教育部颁发的《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

教育界正倡导“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的教学方式。笔者对“合作学习”做了较详细的学习、探讨,对其组织形式很感兴趣,也进行了可行性思考。我觉得这种教学方式有很多优点: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协作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促进学生全员参与课堂学习活动,以利于他们进行语言实践,提高素质;克服教师讲授式教学造成学生容易疲倦走神、被动接受知识的缺点;可就地取材,不须增加财力、人力;可提高学生参考书的利用价值。最重要的是,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二、何为“合作学习”

20 世纪美国教育家David Koonts倡导了合作学习,用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种教学法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改善班内社会心理气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的。成就结构理论认为,合作、竞争能在不同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learning motivation),合作型目标结构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善同伴关系。

“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策略如下:

1、积极的互赖(negative interdependence)策略:淡化优生和差生的概念,学生之间形成的互相帮助、互相鼓励以及学习材料、学习目标的积极的互赖关系,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极大地调动学生共同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编组策略:根据学生特点分组,组内异质(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方面不同的成员构成)、组间同质,突出异质性。每组以2-6人为宜。

3、责任制策略:确定学习内容之后,首先进行分工,每个成员负责完成某一部分然后与大家分享信息资源。设一位主持人,一个记录员,一个记时员,一位发言人。

4、社交技能策略:给学生创造人际交流的机会,学生在相互交往中练习社交英语。

5、调整焦虑(anxiety)策略:改变了课堂组织结构,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可以随时提问,大胆开口,不怕讲错。

“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可归纳为:合作设计--目标呈现--集体授课 --小组合作--测验--反馈与补救。

三、我的实践

1、实验背景和条件

在对“合作学习”的可行性进行研究之后,笔者在所任教的高三年两个班之一进行了试验,另一个班仍继续传统的教学方式作为对比班。

两个班入学成绩统计如表一:

表一

实验班学生特点:个性强的学生较多,不喜欢约束,纪律性稍差,但善于自学,喜欢自己安排学习,喜欢钻研。他们的钻研倾向,正适合于“合作学习法”的实施。

基于以上条件,笔者决定在这个班进行尝试。

2、操作方法

我认为,“合作学习”不应只追求方式,而更应该以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为目标。所以我的课堂不是以合作过程为主导,而是有选择、有目的地穿插学生的合作行为。

根据教学实际,我主要采取两个做法:

1)课堂时间较充裕时,合作学习的全过程都在课堂上进行。在发言小组报告这个环节,教师既要让发言人自由发言,又要通过引导来控制课堂,同时理顺知识点,还要做出合适的评价。要求教师课前备课要充分、齐全,要能应对学生可能提出的计划外的问题。

2)课堂时间较紧张、知识内容较多时,就事先把要学习的内容划定给学生,让他们预习时查找资料,先做笔记。上课时留10分钟时间让各小组合作交流,然后报告。

以SBIII, Unit 3课文Australia的知识点教学为例。

我列举本文要讲解的三个知识点:feed, give birth to, depend on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查找其用法并举例。各小组根据人数分工,如6人的小组可分为每2人完成一个知识点。他们充分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料来查找所需的的信息。10分钟后,分到同一任务的小组成员互相交流、补充,然后全组整合资料,选出发言人,准备发言。为了能够抢先发言,各小组都能尽可能全面地查找资料,理出尽可能高质量的发言内容。正是在这一环节,人人动手、动脑、动笔,并在搜寻知识中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接下来的发言很重要,我要在这一个环节让全班学生准确地、有选择地掌握知识。学生发言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把一切相关的知识用法都表达出来,而实际上他们只需掌握几个常用的用法即可。如feed一词,学生可能会罗列feed sb on sth, feed sth to sb,feed on sth, feed A with B, feed sb up,甚至其名词用法。我一边让其自由发言以保护积极性,一边在黑板上写下所需的用法:1.feed sb on sth, 2.feed on sth。然后只要求学生举这两个结构的例子。这个做法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便于掌握。另外,有的小组发言不够全面,其他小组会立刻补充。

评价是必要做法。评价可以是教师的三言两语,也可以给小组记分以提高积极性,可以让其他小组给发言小组进行评价,也可以通过考试成绩的统计,评价各个单位的进步情况。总之,就是要给学生予鼓励,“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一个可行的办法是以进步分值作为评价依据,尽可能让每个成员都有机会为小组赢得最大的分值.

在实施“合作学习”的课堂中,每个学生都有任务,而且都是根据自身实力主动分到任务的,其参与积极性高。既使较差的学生也调动了积极性,也有成就感。这就是“合作学习”的魅力所在,也是大面积提高学生成绩的诀窍。

3、实践效果

实验前对照成绩如表二:

表二

实验后第一次考试成绩如表三:

表三

实验后第二次考试成绩如表四:

表四

实验后第三次考试成绩如表五:

表五

实验后第四次考试成绩如表六:

表 六

数据表明,实验班在实验后成绩逐次进步,而第四次考试则显示了较大的优势。

在这过程中,对比班学生表现一如既往,成绩也一直在年段保持着原来的优势;而实验班学生则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中下水平学生不再是以前课堂上一副“木然”模样,他们因参与课堂角色而形成了学习的主动性,整个班级的课堂气氛很活跃,成绩已在年段处领先地位。

4、小结

实验班成绩的逐次上升说明其进步不是偶然的,实验是有效的。学生改变了以往因被动接受而厌倦的状况,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大大增强,明显比以前更具钻研精神。尤其重要的是,占班级学生主体的中等水平学生成为实验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因参与而使知识得到巩固,因应用知识的需要而挖掘潜力,因发挥作用而提高积极性。这就是“合作学习”带来的积极效果,班级成绩因这部分学生成绩的提高而提高。

四、结语

“合作学习”在农村中学是可行的,可以在不搞大动作,不增加财力、人力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尤其对中等生有激发潜力的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合作学习”是课堂组织的一种优化,而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仍是班级授课制的一种形式,既保持了班级授课制知识容量大、花费时间少的优势,又克服了它一刀切、易造成学生两极分化等缺点,而且操作性很强。

【参考书目】

[1]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黄远振.新课程英语教与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3]孙钱兔.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6).

[4]肖长林.教育理论.北京教育出版社奥林匹克出版社,.

[5]张桂春、王琴.在英语教学中尝试小组合作学习.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2,(6).

篇9:常用的中学英语学习策略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当前,随着旨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和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认识到加强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及对学生学法指导的重要性。已经初步完成的全国新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标准,第一次用较多的篇幅对英语学习策略作了较全面的阐述,这也表明该项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英语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更有效地学习和使用英语而作出的各种选择和采取的各种措施,它既包括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也包括其具体行动。

英语学习策略包括情感策略、管理与评价策略、认知策略和交际策略等。情感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管理与评价策略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价的策略。认知策略是学习者为完成具体学习任务而进行的思维活动,以及所采取的行动和步骤。交际策略是学习者为了争取更多的交际机会,维持交际以及提高交际效果而采取的各种策略。

学习策略的种类繁多,学习策略的使用也因人而异。笔者以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论述为理论依据,结合本人中学英语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尝试提出以下一些常用的学习策略,供广大教师帮助中小学生了解并运用常用的英语学习策略时参考。

1.认识英语学习的意义,培养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态度,下决心努力学好英语。

2.善于发现学习中的乐趣,培养并保持学习的兴趣,激励自己努力学好英语。

3.研究自己的个性特点,找出有利于自己英语学习之处和阻碍自己进步之处,从而发挥自己的优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克服弱点。

4.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5.有意识地训练自己的英语学习毅力。

6.在英语学习中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情。

7.在学习和使用英语时不怕犯错误。

8.英语学习有进步时,给自己适当的奖励并总结学习成功的经验;当学习效果不理想时,反思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鼓励自己千万不能泄气。

9.对自己的英语学习有明确的要求和目标。

10.为了使自己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英语,很好地安排自己的学习日程。

11.善于创造和把握学习英语的机会。

12.积极参与课内外各种英语学习活动。

13.英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寻求帮助。

14.准确评价自己英语学习的情况,从而找出薄弱环节和改进的措施。

15.课前预习教师要讲的内容,发现疑难,有可能的话,先查阅词典及有关资料,然后带着问题听教师讲课。

16.预习课文遇到生字时,首先猜其读音,并试着从上下文中猜其意思,然后再查生词表。

17.读课文时,先通读全篇课文,了解全文的概要,然后再理解每个句子的意思。

18.预习课文时,尝试找出其中的英语习语、固定搭配和句型。

19.上课专心听讲,强化“有意识记”,尽量要求自己在课内记住课文或练习中的生词、短语,以及重要的句型和句子。

20.在英语课上应主动争取回答问题。

21.当教师叫其他人回答问题时,自己在心里默答,再与正确答案相比较。

22.上课时,要记好笔记,当天晚上要浏览和整理笔记。

23.学习中要善于借助视觉提示等非语言信息。

24.注意观察、分析和归纳,主动发现语言规律。

25.主动提问,以便弄清或证实英语学习中的问题。

26.留心自己的英语错误,并备有专门记录和纠正错误的复习本。

27.借助联想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

28.使用工具书(如词典等)查找信息。

29.通过图书馆和网络等资源获取信息。

30.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效分类和储存。

31.采用强化、分散、集中、新旧知识联系、综合和归类等科学方法及时和经常地复习英语。

32.课外阅读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材料,用以扩大阅读量。精、泛读量之比至少为1∶3。

33.泛读英语时,大胆地边猜边读,不必每个生词都查词典。

34.阅读时克服回视、复视、唇读、喉读和心读等不良习惯。运用眼脑直映和扩大视距的方法,掌握快速阅读技巧。

35.运用略读(skim)和扫读(glance)等方法,快速掌握文章大意。

36.运用审读(scan)和跳读(skip)等技能,快速寻找所需的信息。

37.课外与同学一起练习英语。

38.课外采用“内心独白或对白”的方法,自己对自己讲英语。

39.为了提高听力理解能力,课外主动听各种适合自己水平的英语录音。

40.听英语录音材料时,争取听懂每一句话的意思。

41.听英语时如碰到生词,可跳过生词继续听下去,力争听懂大意。

42.为了改进自己的语音语调,反复听录音磁带,并模仿纯正的英音或美音。

43.争取利用电脑、录像等多媒体电教设备,使图像、文字和声音同时刺激大脑,以便在大脑中留下更牢固和持久的听觉和视觉记忆痕迹。

44.将听到和读到的英语作摘要或笔记。

45.学习新语法时,选做一些练习。

46.主动用英语记笔记、周记、日记、留言或写信。

47.运用眼看、口念、耳听、手写、脑记五官并用运动记忆法记英语生词。

48.把生词的音、形、义结合起来,利用读音规则“听音写形”记忆生词。

49.运用“形--义联想记忆法”记生词。

50.运用“音--义联想记忆法”记生词。

51.利用每天早晚最佳时刻记忆生词。

52.利用“分类归纳法”记忆英语生词(如rice和ice;flower和flour)。

53.利用同义词、反义词、同族词等“对比联想法”记忆生词。

54.利用合成、派生、转化构词法规则记忆生词,扩大词汇量。

55.将英语生词用在句中,以加深记忆。

56.按英语生词或短词出现在书中或黑板上的位置来记忆生词。

57.想象可能使用某个生词的情景来记那个生词。

58.学生词时,将新学的与已学的联系起来。

59.把生词分解成几个认得的部分以理解它的意义。

60.使用单词卡片或随身携带的小生词本背记生词。

61.利用一些零散时间及英语课前两分钟时间浏览一下生词。

62.运用“阅读记忆方法”,在上下文中复习旧单词,学习新单词。

63.遵循记忆规律,运用“周期循环记忆方法”,强化生词记忆,提高记忆效果。

64.做练习及备考时,注意研究各类常考题型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学习和掌握应考策略和方法。

65.多与他人用英语进行交流。

66.学习和了解一些讲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交际中注意遵循交际习俗。

67.在实际交际中,能借助手势、表情及语调的变化等手段提高交际效果。

68.当想不出某个英语单词时,就用它的同义词或词组代替。

69.与他人对话时,当听不懂时,就请对方说慢一点或重复一遍。

70.交际遇到困难时设法继续交际。

71.正确评价自己的学习策略,从而找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篇10: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论文

谈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困惑及思考论文

从事农村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农村中学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小学时期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有的接触过但发音很不标准,有的则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进入中学后,有的学生从第一天起就对英语不感兴趣,也没有学好英语的信心。新课程改革给教师和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非常明显的。但新课改也给我们带来一些困惑,使我们感到深深的忧虑。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从改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入手实施创新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现阶段农村学生家长都能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但大多数家长说不上几句英语,对辅导孩子英语来说更是一窍不通。因此教学任务就落在教师的肩上。从事农村英语教学的教师都知道,农村中学生源参差不齐,有的小学时期根本没有接触过英语,有的接触过但发音很不标准,有的则有一定的英语基础。进入中学后,有的`学生从第一天起就对英语不感兴趣,也没有学好英语的信心。对于农村英语教学来说,最缺乏的还是英语语境,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最好能利用现有条件创设英语语境,例如多媒体教室或者学生自己安排时间听学习材料的录音,尽量一边倾听,一边跟着朗读,如果能大声地读出来,起码学生已经建立了一定的自信,这对于学好英语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可以在学生听读之前指导学生倾听方法和注意的事项,如何把握倾听重点。从教英语教学多年,笔者发现课堂教学组织的形成和效果往往是决定学生成绩的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如何教,学生在课堂上怎样学,一直是教师们探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经过课程改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仍存在不少问题。有教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也有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堂问题面前无法克服,这在农村英语教学中更为明显,同为相同的孩子,基础比城市里面的相差太大。

二、教师要提高自身素养,做到因材施教

农村教师如何应对教材?教材是语言知识的载体,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教师应该掌握主动权,根据学生的实际基础水平和需求,结合自身的教学风格合理使用教材。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自身对英语的兴趣。否则,每天上课对学生就如坐监狱一样难受,上课打瞌睡,做小动作;有的有些英语基础,初中时对英语有一定兴趣,靠死记硬背掌握了一些单词,但随着单词量的增大和单词越来越长,记忆难度增大,学生没有好的学习方法,久而久之,英语成绩逐渐下降,便放弃了英语学习。要想学好英语,保持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首先要过英语单词关。而英语单词多年来一直是英语教学上的一块硬骨头。笔者在教学英语单词时,除了利用实物教学、图片教学、玩具教学、体态语教学、比较教学、感受教学、简笔画教学等教学方法外,还组织各种有趣味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学习、记忆单词:小组默写单词总评、同桌搭配背诵英语单词、词语接龙等活动来激发学生记忆单词的兴趣,使枯燥的单词在富有竞争性的活动中,学生相互督促、自主记忆。新课程标准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的统一。面对教育改革和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教师应对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作出相应的角色转换,教师首先要更新理念,努力创建新标准下的新型师生关系,以适应新时代英语教育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的农村英语教师在课堂前,钻研教材、熟悉教材。教师通过课前准备,知道这节课的重难点,该使用些什么样的课堂练习题,哪些地方应该花的时间多,哪些地方花的时间可以少一点,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纯正的语音,这是教师走进学生心灵的第一关。从第一次上课,教师大方得体的教态、流利而标准的口音、漂亮的书法,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你的课就会深深地吸引学生,学生在心里就会喜欢你、喜欢你的课。

三、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事,只有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才是有效的,才能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整体成绩。教师是引导者、促进者,学生是合作者。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角色定位不准,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应该面对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但是由于某些环节对学生的要求太高,而造成了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做到,于是课堂成为少数得意门生的舞台,多数学生当观众,课堂气氛压抑得很,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多数环节应该面向全体学生,难易适中,有的采取当前倡导的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在分配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要求,以致出现了“小组代言人”这样的角色,所以虽然是小组合作,但是内部仍然有主角与配角,多数学生还是不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因此,如何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就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多鼓励,少批评,关爱“学困生”,避免“两极分化”

农村学生说英语时,经常害羞、胆怯、怕出错,使他们的思维受到阻碍、压抑,久而久之,学生就再也不敢开口了。所以要多鼓励,少批评,使课堂一直处于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使他们对学习消除顾虑,充满自信。在教学中,对于没有准备充分或表演不理想的学生,不要立即给他评价,可以再给他们一次表演机会。教师要关心、爱护每位学生,而且要特别关心和照顾“学困生”,上课应多表扬、多鼓励他们,课后耐心辅导,多谈心,让他们明白他们和别人一样,教师同样爱他们,使他们树立信心,帮助他们获得成功。

五、坚持用英语授课,训练学生听、说、读、写

笔者认为课堂上教师用英语授课,尽可能增加学生听说的机会,丰富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笔者认为,学习英语有四个关键,即听、说、读、写。Go for it!正好体现了这几个方面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多说英语,让学生习惯,多放听力材料。多做结对活动,鼓励学生多开口。并适当地跟教师读句子、单词。在课堂上采取多样化的方式写单词、句子。

六、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

1. 自我评价。学习过程中学生依据评价标准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进行评价在评价的过程中需要学生投入,而这种投入可以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肯定自己的学习,并看到改进的必要性以及进取的可能性。为了让学生正确而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和行为,笔者通常和学生一起制订各种评价标准:如讨论优秀口头表达的构成成分、体现良好合作精神的标准等。另外,笔者为学生提供优秀范例,让学生知道“优秀”作品的样子,为他们自我评价提供标准。

2. 互相评价、教师评价。笔者通常先给学生提供优秀的互评范例,让四五个学生评一个学生,每个评价者为这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写出评语,总结成绩并提出改进建议。被评学生根据同学和笔者的评语写出一个总结,确定自己的改进目标。通过评议,使学生充分理解评价的标准,逐步增强“我能行”的信心;同时学生学会了信任、诚实、公正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听取别人的观点,确立自己努力的方向。

通过这种有效的评价机制,笔者能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所作出的努力及所取得的进步,有利于笔者分析和判断每一个学生的纵向发展趋势,为正确评价学生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同时也能使自己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指导。

作为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我们更应该重视自己肩头的责任,顺应教改的潮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自己教好英语和学生学好英语的信心,为提高农村英语教学水平做出贡献。

篇11:”合作学习“模式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模式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合作学习“模式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张清泉

(福建省浦城县富岭中学)

摘 要: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英语师资不足,班级学生多,在45分钟内教师无法让学生都得到语言实践的机会,导致只有少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而大面积学生成了旁听者的局面,长期以来形成的重知识轻能力的单一教学组织形式既无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创造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又不能照顾学生之间的差异,结果造成两极分化严重,不少学生丧失了英语学习的信心。近年来实施合作学习模式教学之后,学生英语两极分化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教学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关键词:合作学习;英语教学;角色;分工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依据和意义

所谓”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教学模式,就是任课教师把班级根据需要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参与课堂内外的教学活动进行英语学习这种教学模式,打破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可以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机会,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给农村中学外语教学增添不少活力,只需作一点研究,不难发现”合作学习“不仅有其理论依据,也有其现实意义。

本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Learning Theory)认为”学习是在环境、学习者、认知行为三要素的互动下进行的“,”合作学习“可以给学生提供自然的互动环境,使他们的认知行为得以顺利进行和发展,认知发展理论告诉我们,认知发展过程涉及吸收、同化、调整、平衡。知识和经验是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习得的,”合作学习“为学生之间相互作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能提高认知层次,促进认知发展。构建理论也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还要求学习者在一定情景下借助他人的帮助获得。”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小组成员能在不断表现吸收、反思、自我调整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机会。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组织英语教学,对于外语教学条件不完善、生源素质不很高、班级人数又多的农村中学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有利于外语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合作学习“模式教学可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局面,彻底摒弃以往那种教师讲学生听,单一刻板的外语教学方式。其次,它有利于克服班级人数多、学生差异大给教学造成的困难,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项互动,多元的信息交流方式,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逐渐缩小两极分化,使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得到稳步的提高。再次,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全面发展。”合作学习“将个人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学生在合作参与竞争的教学活动中,不仅能提高外语能力、交际能力,也能培养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这些都是传统外语教学无法达到的。

二、”合作学习“的具体组织和实施

1.学习小组的组成。一般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小组内各成员间形成性别、年龄、成绩、语言能力、交际能力、学习方法、智力等方面的差异。由于每个小组内部”异质“,全班各小组间就产生了”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学提供了可能,”组间同质“又为全班各小组进行公平竞争奠定了基础。

笔者认为,分组时小组人数要适当,人数过多,座位不好安排,()成员的个体作用也难以发挥;人数过少又会使小组数量增多,给活动的组织、统计、调控增加难度,以笔者所带的初二(1)班为例,全班54名学生组合成9组,以每组6人为宜。

2.组内角色的分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如主持人(组长)、记录员、计时员、报告员等。根据情况需要确定一人负责一项,或是两项共同负责一项。要确保每个成员都能担任一定角色,负起各个应承担的责任,以培养责任感。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组内成员之间轮换担任不同的角色。组内角色分工恰当与否,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教师在宣布分工前,应做周密的考虑。

3.合作学习的运作。”合作学习“的最大优越性,就是有利于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量,可以让学生积极地、全身心地投入学习英语中来。笔者充分利用这个优越性,引导学生把”合作学习“落实到外语教学的几个环节。

(1)课前预习。根据课文的特点和教学目的的要求,布置小组进行预习。如,让学生在课文教学前熟悉教材的内容,生词查字典、找出重点难点等。这样做有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预习任务一般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布置,下一节开始时检查。预习任务要有针对性和趣味性,如果过多过难容易挫伤积极性。

(2)课堂报告。课堂英语报告是笔者利用每节课的前5分钟安排学生进行”说“训练的一项活动。每次一个话题,如天气、新闻、班级纪律、好人好事、名人趣事等等。要求学习小组在个人准备的基础上,集体加工,轮流代表小组向全班报告。有时也可以将学习内容分解,让学习小组的成员相互帮助,分头准备。例如,介绍my family时,家庭中6个成员(grandpa,grandma,father,mother,brother,sister and I)分别由组内的6名学生来担任。各小组担任相同角色的学生之间公平竞争,看谁准备得充分,说得正确流利。这样,既营造了课前学习气氛,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课内参与。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课堂教学活动参与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为了创设便于小组交流的情景,引导学生开展创造性的英语交际活动,教师备课中要围绕教材内容进行精心设计,在教学每单元对话时,指导各个小组运用新旧知识,通过联想创设情景,编成对话在课堂进行角色表演;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或是对课文的标题、插图组织讨论,或是就课文中的难句长句或某些词语展开讨论,以提高他们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在课堂的复习巩固环节,教师还可以组织小组会话比赛、问题抢答竞赛等等,增强小组的荣誉感和凝聚力。

(4)课后复习。及时有效的课后巩固复习,是农村中学初中英语教学遏制两极分化加剧,提高全班教学成绩的一剂良方。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有助于教师摆脱班级人数太多,应付不过来的尴尬局面,而且学生之间的帮助及时、针对性强,效果非常明显。比如,每次听写总有一些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允许这部分学生课后通过充分复习再由组内成绩好的同学帮助他们听写。又如,每次试卷讲评之后,还有少数的学生对一些题目没有弄懂,可以通过组内相互帮助及时订正错误,达到弥补知识缺漏的目的。

三、”合作学习“的教师角色和要求

”合作学习“模式在英语教学中运用效率的高低,与教师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发挥的作用有着直接的关系。成功的经验证明,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小组活动的设计者、指导者、促进者、示范者、监控者和调控者。

要使”合作学习“顺利进行并且卓有成效,任课教师要努力达到以下要求:(1)积极创设外语教学情景,营造适合”合作学习“的氛围,周密安排教学的步骤和小组活动的内容,努力做到环环紧扣,秩序井然。(2)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明确外语教学总目的和阶段目标,清楚每单元甚至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要研究学生,掌握学情,做到所布置的学习任务能起到激励学生的作用。(3)注意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团体合作的精神。每次学习活动要进行现场观察和调控,以使活动达到预期目的。(4)参与小组活动,及时掌握活动的进展和效果。当小组活动顺利时,给予表扬鼓励,出现问题要及时干预和指导。此外,还要适时对”合作学习“进行科学的小结评价,才能确保”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每次活动之后,合理的评价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注意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也可以使教师及时得到反馈信息,以便反思任务设计、活动组织安排,从中得到经验和教训。小结评价的形式要多样化,可由教师、学生或师生共同进行。评价要客观公正,对学生起激励作用。既要重视小组集体,又不能忽视小组内的各个成员。”合作学习“的宗旨是”个个参与、人人进步“.因此,笔者认为,要特别注意对每个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进行合理评价,以培养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精神。实践证明,”合作学习"外语教学模式有利于农村中学英语学科实施素质教育,是推行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很值得我们去实验和探究。

篇12: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初探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引言

-ピ谥醒в⒂锝萄е校对听、说、读、写这四方面语言技能的培养一直存在着不平衡现象,而其中我们忽视最多的恐怕就是说的技能的培养了。英语作为一门学科,有其独特性。作为外语,学生接触它的机会不多,许多学生学习外语只是为了通过考试,找到好工作,真正从兴趣出发想学的不多;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形式也往往是以教师讲解为主,或者干脆就是满堂灌,学生少有开口说的机会。结果是学生学了多年的英语,还是无法开口与人交流。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开口学说流利的英语成了外语教学的“老大难”。新的《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对说的技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高中毕业要求学生在说的方面达到如下要求:

-1.能使用恰当的语调和节奏;

-2.能根据学习任务进行商讨和制订计划;

-3.能报告实验和调查研究的过程和结果;

-4.能经过准备就一般话题作三分钟演讲;

-5.能在日常人际交往中有效地使用语言进行表达,如发表意见,进行判断、责备、投诉等。

-6.能做一般的生活翻译,如带外宾购物、游览等。

-ピ谀壳罢庋的情况下,如何达到《标准》的要求是一项艰巨而富有挑战性的工作。这既需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也需教师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想学、乐学。下面笔者想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介绍一种以研究性学习为思路的口语教学形式--课堂辩论,供各位同行参考。

-ザ、研究性学习与口语教学

-ゼ于这是一个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课堂教学活动,所以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project learning)是目前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也是我国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培养学生乃至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

-ゴ庸阋謇斫猓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它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方法,适用于学生对所有学科的学习。从狭义上看,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研究性学习指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生产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霍益萍,2001.10)。我们要讨论的则是广义上的研究性学习--如何结合英语课堂教学的特点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从本质上讲就是把教学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全神贯注、饶有兴趣地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它是新的教育理念,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具体到英语口语教学就是要改变学生长期以来一直恪守的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口语的学习不再是机械重复许多含有某个特定语法功能项的句子,而是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口讲话,让学生有讲的愿望,有话可说,通过对话来解决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同时又达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目的。要让学生学会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教师在进行语言教学的过程中就要有意识地创设尽可能真实的情境,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有意义的交流来达到这一目的。而辩论就是这样一种行之有效的课堂活动。

-ト、辩论活动

-ケ缏凼且匝生为主体的一项课堂活动,一般持不同观点的两组同学各坐一排,面对面就某个话题展开辩论,每组人数可控制在3-7个不等。辩论虽是能让学生说起来的好方法,但对英语为非母语的学生来说也是个难度较大的富有挑战性的课堂活动,一开始学生会无所适从,不知如何环绕着话题进行自由的辩论。这时,活动前的准备工作和指导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一般可以把活动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サ谝唤锥危鹤急附锥

-フ飧鼋锥问腔疃前的准备阶段,是活动能否顺利展开的保证,因而也是最关键的一个阶段。而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以处理好以下关系为前提的。

-1.教师的角色

-ソ淌υ谡飧鼋锥蔚淖饔檬欠浅V匾的,他既是活动的发起者和组织者,更是活动的指导者。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的同时,他得让学生明白做什么,怎么做。也就是让学生知道辩论是怎样一回事,有哪些规则?例如,当一方辩手在反驳时,不能打断、插话、回击,应等他结束后,再按序进行反驳。再如,在反驳对方时应注意礼貌、语气:“I'm afraid I don't agree…;I'm not so sure really…”这些表达方式是陈述观点时所必须的。在指导过程中最主要是教师应予以活动思路上的指导,活动方法上的指导,信息资料来源上的指导,而不是将现成的答案交给学生,应给学生一些点拨和启发,将思考和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同时也应将评价标准告诉学生,便于他们确立努力的方向并正确地评价自我的表现。

-2.题材的选择

-ブ劣谔獠牡难≡瘢可以从已有的教材中挖掘,这样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人教版SEFC教材中就有不少这样的素材:例如在上完高一第十九单元的“The Secret is out”,可以让学生以“Should Women be Treated the Same as Men?”为题来一场辩论;上完高三第五单元Advertising后,可以让学生以“Do Advertisements Play a Positive or a Negative Role in Our Society?”为题进行一场辩论;也可将选择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挑选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的话题,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

-3.活动的氛围

-ビ糜⒂锝行辩论对学生来说无疑是要求比较高的口头表达活动,而不少研究表明在用外语进行口头表达时,许多人都会觉得紧张,更不用说是辩论了。所以营造适宜的课堂气氛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辩论是一项通过共同合作才能完成的活动,同时又避免不了团体间的竞争。可以说是一条学生会密切合作与正确竞争的好途径,我们可以用下面八个字来归纳辩论所需的课堂氛围:“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也就是说,在辩论前,要确保小组成员之间团结合作、密切配合。一般要把班级分成正反两方,让他们通过小组讨论,制订出辩论计划,发动组内同学列出尽可能多的正反论据,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来为辩论作充分的准备。同时又要让小组间处于友好的竞争中,避免敌对情绪,始终让学生处在一种自由的、真实的、友好的、畅所欲言的氛围中。

-サ诙阶段:辩论阶段

-ゴ诱反方中各选出5-7个学生(可视班级大小而定)组成辩论小组,这可以允许学生根据他们自己的爱好特点自行组织,最大程度发挥团体优势。而这次未轮到的学生将作为裁判,下次再作为辩手出场。每个队都需有一名队长,队长在开场时亮出本队的主要观点,并在结束时总结、归纳本队各成员的发言。每队的发言内容一般都有三部分组成:先由正方队长来作正式的陈述,一一亮出观点,然后由正方组员来一一反驳对方的观点,再由正方对反方的反诘予以肯定的应答。作为反方辩手也由类似的三部分组成,这样组成的辩论方式要求所有的成员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并积极参与;听懂对方的反驳并以充足的例证予以回击;每个辩手限定在2分钟内陈述完自己的观点。一般以正方先开始,然后反方提出反驳,就这样依次轮流直到每个辩手都完成陈述与反驳。那么当双方在辩论时,其他听众做什么呢?尤其对人数较多的班级这实在是个问题,因为会有很多学生没有参与辩论。我们可以通过下列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一是鼓励他们提问或者站在中立的角度对别人的观点予以评论,当每个辩手陈述完后,老师可以要求听众至少向每个辩手提一个问题,这个过程往往会是整个辩论赛的高潮,因为谁也预料不到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出现,对辩手来说也是很有挑战性的,他们必须有很好的临场发挥能力才不至于被问倒。二来可以让他们充当裁判,给辩手打分,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向别人学习的过程,也是提高他们的判断和评估能力的过程。具体的操作方法我们将在下一阶段讨论。

-サ谌阶段:评估阶段ト体辩手讲完后,先让听众给辩手们打分,然后将他们评分的结果收上来,老师则在此基础上对这次辩论作个总结,评出获胜的队和最佳辩手。具体评分方法参见下表:

-ケ1 辩论赛评分表②

辩手 总分 相关性

(Matter-quality of argument) 仪态

(Manner-pronunciatio n delivery and gestures) 方法

(Method-the way an argument is organized) 临场发挥

(Spontaneity and use of OFB③

辩手1+

辩手2+

辩手3+

辩手4+

辩手5+

辩手6+

辩手7+

总分

辩手1-

辩手2-

辩手3-

辩手4-

辩手5-

辩手6-

辩手7-

总分

从表中可以看到,一般我们分四个方面来总体评价辩手的水准,每项占总分的25%,一般每项最低分不低于17%;最高不超过22%,总分在68%-88%之间,平均为78%左右。

-Matter主要指辩论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是否切题,辩论中往往会有这种现象:有时离题万里,而有时又无法展开。

-Manner指的是辩论时的语音、语调、仪态等方面。辩手的陈词是否能让别人听懂,体态语是否用得过多。过多或过分的体态语是失分的主要因素之一。

-Method不仅指辩论小组的组织方法、手段,也涉及到小组成员在辩论中是否用上符合逻辑的独到的方法来进行陈述和反驳。

-Spontaneity是指在反驳对方辩手提出的观点时的临场发挥能力,语言的运用是否自然、得体。

-ニ摹⒍越萄У钠羰竞鸵庖

-ゴ颖缏壅庖换疃的特征看,它不但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位同学都能集中注意力,同学间相互学习和逐步领会驾驭语言的本领,而且也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及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从而为口语能力的进一步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了团体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查寻资料,调查研究和意义对话,这既让学生学会了与人合作,又锻炼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和思辨能力。将辩论作为一种课堂活动引入语言教学必将引起传统语言课堂三要素(学生、教师和教材)关系的改变。在活动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展开,一改传统课堂的教师中心模式,让学生全面参与,积极思考,自主学习,亲自实践,勇于探索,充分发挥团体的协作精神,一直处于积极、活泼的学习状态;同时整个活动过程还时时渗透着培养学生自我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的教育。在这个过程中还有助于形成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学会接纳不同的观点,从多个角度看问题。特别是当某个学生自己的观点与团队的观点相矛盾时,他不得不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做出合情合理的回答。当他面对对手反驳时,那种随机应变、自发的反应不是依靠老师教就能教会的,只有通过真实环境的真实体验,才会慢慢领悟,真正达到了“做中学”的境界。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才能自觉地参与学习过程,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亲自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才能培养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

-ネ时在这个活动中,学习内容已不再局限在手头的课本上,活动要求学生学会利用各种渠道收集信息,来解决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只凭教材中有限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辩论中取胜的,照本宣科只会限制学生主体活动的全面展开。学习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发展,主要是依靠学生的主体活动,学生主体活动主要是学生认识学习内容、把学习内容内化为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并通过这个过程提高能力和思想境界的活动(陈时见,2001.5)。辩论中学生应用到的大量的就是这样的知识内容,而这又往往是课本中难以找到的。信息时代为这一切提供了可能,丰富的网络资源是学生获取信息的源泉。关键问题是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些资源?这就涉及到教师如何在这一活动中起好作用的问题。

-ソ淌Σ辉偈强翁弥械娜ㄍ和中心,这并不等于说教师成了旁观者。这样做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的工作将更具挑战性。辩论活动和传统课堂活动的不同是教师的控制减少了,学生投入大为增加,学生自主性加强了。我们必须明确的是,不管教师是示范者、组织者,还是监督者,教师在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作用应是协调(coordination)、促进(facilitation)和指导(guidance)。教师要创造一种积极的气氛让学生得以充分调动、充分发挥,这是教师对课堂教学全过程担负的协调作用所要求的;不管学生的主体能力怎么样,教师都要通过课堂活动对他们进行有意识的策略和能力培训,使他们的自主创新精神更强,这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所决定的,和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并不矛盾;不管学生的认知和技能达到怎样的水平,教师都要认真管理和引导,以保持课堂的动态平衡,这是一个调动各方因素的积极过程;不管怎么样的活动,怎么样的学习材料,怎么样的课堂教学过程,学生的自我意识及在学习中选择并做决定的能力,需要得到促进和培养,因为,这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在这个过程中也对教师的原有知识提出了挑战,因为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有现成答案的问题,而是无法预知的涉及各领域的难题。这能促使教师放下架子,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