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榴莲萝卜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七律答友人鉴赏,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七律答友人鉴赏,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七律答友人鉴赏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注释】
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九嶷山)。”
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她们俩追到湘江畔,“以涕洒竹,竹尽斑”,自沉湘江,死而为神。楚辞《九歌·湘夫人》首句为“帝子降兮北?quot;。
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芙蓉国:指湖南省,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岛:有人讲就是长沙的橘子洲。我欲因之梦寥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题解】
这首诗据说是写给毛的同学,青年时代办《新民学会》时的老友周世钊的,兼寄李达、乐天宇。他在一九六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致周世钊的信里写道,“”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朝云薜荔村“。”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同志,你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岂不妙哉?”
篇2:七律答友人的注释
七律答友人的注释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注释】 九嶷山:《史记·五帝本纪》,“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即九嶷山)。” 帝子:指娥皇与女英。传说中,她们是尧的`女儿,舜的妻子。 舜南巡死于九嶷山,她们俩追到湘江畔,“以涕洒竹,竹尽斑”,自沉湘江,死而为神。楚辞《九歌·湘夫人》首句为“帝子降兮北?quot;。 翠微:指青山。传说中九嶷山有娥皇峰与女英峰。 芙蓉国:指湖南省,五代谭用之《秋宿湘江遇雨》有”秋风万里芙蓉国,暮雨千家薜荔村。 长岛:有人讲就是长沙的橘子洲。我欲因之梦寥廓: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篇3:七律 ,赠友人
七律 ,赠友人 -资料
昔日恩爱劳飞燕,
弃情别子赴海南,
胸怀壮志胆冲天,
轰轰烈烈把事干。
三月四日那一天,
迪欧咖啡未能见,
资料
飞来横祸到眼前,
我命差点去黄泉。
人生情意诚可贵,
失去生命全玩完。
劝君珍重好身体,
劳逸结合方周全。
他日海南巾帼现,
吾拍双手笑开颜。
风高浪大事难全,
温馨港湾等你还。
篇4:七律呈答原文
三首七律呈答原文
其一、答张必津老师
承君溢美愧斯名,小草含羞半为惊。怕扰于星求静谧,爱娇对露乞晶莹。
初观但喜花依叶,久触才知性傍情。常说众生皆向善,身微更是慕琼瑛。
其二、答魏象好老师
一轮幽月净明腮,不祷荣华祷德才。秃笔撒欢辉竹舍,残书说法竞莲台。
功亏恨有银丝现,识浅愁无青鸟来。且信虔诚堪远路,蟾光照我照苍苔。
其三、答李绍奎伯父
终年蕴椟一金钗,熠熠光华奁匣埋。大狱虽言基石固,太阿何叹命途乖?
寒天飞雪妍梅色,昆岳封冰贵玉骸。灵物不为人事锁,青霜紫电自驰怀。
附三位长辈原玉:
张必津《赞才女李冰玉》
冰清玉洁好芳名,杰出文思四座惊。典故精通诗句妙,韵声熟悉对联莹;
写山描水歌风景,敲字琢词颂世情。女子奇才藏内蕴,辰溪沃土出琼瑛。
魏象好《读李冰玉女士诗词感赋》
冰心玉貌一裙钗,文采风流天赋才。曲调铿锵娴律韵,词歌幽雅冠琼台。
胸中锦绣应时用,笔底烟霞顷刻来。更喜华章多隽句,诗魂疑是谪仙回。
李绍奎《勉励冰玉侄女》
无穷事业寄裙钗,脱颖之才难骋怀。夜雨凄凉谋职苦,春风零落讶时乖。
芝兰质洁香为骨,冰雪心清玉作骸。正茂风华当振奋,彩霞岂让乱云埋。
说明:本月上旬回乡承蒙三位长辈赠诗不胜荣幸,亦不胜惭愧。夸因爱护,愧因自知。惶恐之余始知对此殷切关怀应该作答,故有此三首拙作。但求方家雅正为谢!
篇5:答友人赠乌纱帽
唐代李白
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蓠。
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
译文
戴上了乌纱帽,真是比白色接篱好得多。
我并不去照镜子,因为小儿子已经说很合适了。
注释
领得:诗曰“领得”,此乌纱帽当为兖州瑕丘官府的'友人所赠。
乌纱帽:南朝宋明帝初年,建安王休仁置乌纱帽,以乌纱抽扎帽边。隋帝王贵臣多服乌纱帽,后民间贵贱皆服。
白接蓠:白接篱,意指白头巾,白帽。《尔雅》注:鹭头翅背上皆有长翰毛,江东取为接篱。李白《襄阳曲》(二)有“头上白接篱”。《广韵》:“接篱,白帽也。”宋程大昌《演繁露》说:“《隋志》:宋、齐之间,天子宴私,著白高帽;士庶以乌;天子在上省,则帽以乌纱,在永福省,则白纱。隋时以白幍通为庆、吊之服,国子生服白纱巾。晋人著白接篱,窦苹《酒谱》曰:‘白接篱,巾也。’南齐桓崇祖守寿春,著白纱帽,肩舆上城。……郭林宗遇雨垫巾,太子(李)贤注云:周迁《舆服杂事》曰:巾以葛为之,形如幍。本居士野人所服。魏武造幍,其巾乃废。今国子学生服焉,以白纱为之。……《唐六典》:天子服有白纱帽。其下服如裙襦袜皆以白。视朝听讼,燕见宾客,皆以进御。然其下注云:亦用乌纱。”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醉把青荷叶,狂遗白接篱。”陆游《避暑近村偶题》诗:“红尘冠盖真堪怕,还我平生白接篱。”
山人:李白自谓。李白奉诏入京之前,应正隐于徂徕山之竹溪,故自称“山人”。
稚子:稚,幼也。《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礼记.内则》:“成童,舞象,学射御。”《疏》曰:“成童,谓十五以上。”此“稚子”指李白爱子伯禽。时伯禽年龄在十至十四间,故谓。
创作背景
詹锳《李白诗文系年》开元二十九年(741):“白居东鲁,子明月奴生于鲁中,取名伯禽,约在本年。”又天宝元年(724):“《南陵别儿童入京》诗谓:‘儿女嬉笑牵人衣’,度其时白之儿女盖在三五岁间”。此诗与《南陵别儿童入京》同为天宝元年(742)玄宗征诏下至家中后所作。
赏析
查旧版《辞海》“乌纱”条,谓“古官帽名”,并引《晋书·舆服志》及《唐书·舆服志》作为佐证。说是“古官帽名”,当然无误;但读了此条,失之太简,仍不能使人明白乌纱帽的来龙去脉。
其实,乌纱帽早先并非官帽。如果望文生义,以为李白既然戴了乌纱帽,一定是做了官了,其实不然,乌纱帽在唐代与“白接”一样,是一种日常便帽。因此,李白此诗所写,只是隐处期间的一件小事;并进而论曰:“宋元时代,尚未见将官帽称为‘乌纱帽’,而明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则屡见不鲜。”(“乌纱帽”小考,《学林漫录》六集)这个结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此诗运用铺叙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戴乌纱帽犹胜白头巾、儿子言辞很相宜的生活情趣图,诗句通俗易懂、言简意赅,生动诙谐地表达出诗人生活细节、小有情致的隐居生活。
此诗以画面清晰胜,浓墨淡彩,人、物、情浑然一体,透露了诗人脱却山人服、试戴乌纱帽时的喜悦心情,与《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之心情相合,据诗意,此诗略在前,《南陵别儿童入京》诗稍后。
篇6:七律长征诗词鉴赏
七律长征诗词鉴赏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wei1 yi2):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一九三五年九月红军长征经此。
作者自注:“水拍”原作“浪拍”。“〔水拍〕改浪拍。这是一位不相识的朋友建议如此改的。他说不要一篇内有两个浪字,是可以的。”《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发表时已改为“水拍”。
作者自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古代晋国所作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作者自注:‘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这首词最早发表一九三七年三月北平出版的《外国记者西北印象记》,一九五七年一月二十五日《诗刊》的创刊号根据作者审定发表“XX《旧体诗词十八首》”。一九五七年十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XX诗词讲解》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