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晓宁莫”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齐民要术课文及翻译,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齐民要术课文及翻译,希望对大家的学习与工作有所帮助。

篇1:齐民要术课文及翻译
齐民要术课文及翻译
卖油翁
【原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 ,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 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此与庄生所谓解牛斫轮者何异?
【译文】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人能和他相比,他也凭着这一点自夸。一次,他曾在自家的园圃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挑着的担子,站在一旁,不在意地斜着眼看他,久久地不离去。老翁见到陈尧咨射出的箭十支能中八九支,只不过微微地点点头赞许这情况。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康肃公问道:你也会射箭吗?我射箭的本领不也很精湛吗?老翁说: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不过是手熟罢了。康肃公听后愤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武艺!老翁说:凭着我倒油的经验就可懂得这个道理。于是老翁取过一个葫芦立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它的口上,慢慢地用杓子把油倒进葫芦,油从铜钱的孔中注进去,却不沾湿铜钱。老人说:我这点手艺也没有什么别的奥秘,只是手熟罢了。陈尧咨见此,只好笑着将老翁打发走了。
【注释】
[1]选自《归田录》卷一,有删节。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谥号文忠,北宋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2]陈康肃公:陈尧咨,谥号康肃,北宋人。公,旧时对男子的尊称。
【赏析】
《卖油翁》是一篇富含哲理于情趣的小品文章,通俗易懂,意味深长,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因此多年来为中学课本必选篇目。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将熟能生巧这个大道理.用一个生动的小故事加以阐释,达到了发人深省、心领神会的目的。
翻译2:陈康肃公爵善于射箭,当时找不出第二个,他也以此自傲。曾经在自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
老翁放下油担子站那斜着眼睛看,很久也不离去,见他射出的箭十中八九,只是稍微点头认可。康肃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不是非常精吗!老翁说:没什么,就是手熟点而已。康肃恼火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的箭术!老翁说:从我灌油体会到的。于是拿了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的口上,用勺舀油慢慢倒进葫芦,从铜钱中间的方空中流进去,而钱不被油沾湿。因此说道:我也没什么,就是手熟而已。康肃笑了笑打发他走了。
感:人啊!虚荣心总是会作祟的,作者借卖油翁似乎是想告诉康肃不要太骄傲,告诉人们不要恃才傲物,
而我却从卖油翁的作态中看出其卖弄的成分。熟能生巧这层意思就不必赘言的了。
篇2:齐民要术原文及翻译
齐民要术原文及翻译
《齐民要术》是综合性农书,书名中的“齐民”指平民百姓,“要术”指谋生方法,作者是北魏的贾思勰。下面要为大家分享的就是齐民要术原文及翻译,希望你会喜欢!
原文: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译文:
“齐民”的意思,就是今天所说的一般百姓(齐等无有贵贱,故谓之齐民)。神农发明耒耜一类的农具,是让天下的百姓得到好处。殷商、周代的'强大,按照《诗》、《书》的记述,关键是在让老百姓安乐,老百姓富有了后就可以进行教化。晁错说:“圣明的君王在位之上,而老百姓有不受冻挨饿的原因,并不是国君自己能耕种而使老百姓能有饭吃,国君自己能织布而使百姓能有衣服穿,关键是能为他们开辟获取财富的途径(或方法)。人们在受寒时对于衣服的需求,是等不到又轻又暖的皮裘丝绵之类的衣服才穿;饥饿的时候对于食物的需求,也等不到甜美的食品才吃;饥寒来到身上,就顾不得廉耻了。人的通常情况是一天不吃两餐就饥饿,整年不做衣服就寒冷。肚子饿了没吃的,肌肤受寒没衣穿,即使慈爱的母亲也不能养育她的儿子,君主又怎能拥有他的百姓呢?”
皇甫隆(三国魏人)担任敦煌太守时,敦煌当时的农业生产不懂得使用“耧犁”下种(耧犁耕作下种法,开创者赵过,汉武帝时担任搜粟都尉,曾总结农民经验发明“三犁共一牛”的耧车,改进了牛耕。事见《汉书·食货志》。)人力和畜力花费很大,而收成却不高。皇甫隆于是教给当地百姓“耧犁”下种的方法,节省劳力超过一半,收成增加了五成。另外,当时敦煌妇女的衣着风俗是用一匹布像羊肠一样裹在腰间围成裙子,皇甫隆改变了敦煌妇女在穿衣方面的落后习俗,这样的事不计其数。黄霸(汉武帝末年曾任“均输长”,汉宣帝时两次出任颍川郡太守,累迁至丞相)担任颍川郡太守时,让邮亭(供传送文书者或过往官员歇脚的驿站)、乡官(乡政权所在地)都蓄养鸡、猪,用来供养鳏寡老人和贫穷的人;及时从事耕种养殖,节约物品用度增加(积累)钱财,种植树木(饲养家畜,减少粮食来喂养马匹)。鳏寡孤独者有死了没被安葬的,乡里的官员写信一说,黄霸都给分别处置,某个地方的大木头可以做棺木,某个邮亭有小猪可以用来祭祀,官吏前往都像他说的那样。
李衡在武陵龙阳洲(“氾”同“泛”,“泛洲”指湖中大片的淤积洲)上建了座房子,种植了几千棵柑橘,临死前,嘱咐儿子说:“我在这州上有几千棵柑橘树,不会向你求取衣食,每年又能上交绢一匹,应当能满足家用。”后来柑橘树结果,每年收入价值数千匹绢。樊重想制作家用的器物,就先种植梓树、漆树,当时人们讥笑他。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请教。这就说明种植是不可以停止的。谚语说:“一年之计,不如种粮食;十年之计,不如栽树木。”说的就这个意思。孔子说:“在家之中能处理好家政,据治家之理可以用于治理国家。”这样,那么家政就如国政,国政就像家政,他们的义理是一致的。
篇3:齐民要术翻译及原文
齐民要术翻译及原文
《齐民要术》中“齐民”的意思就如同现在我们说的“平民”。当初神农氏制作未耜这两种农具,来使天下人受益。本文就来分享一篇齐民要术翻译及原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原文
齐民者,若今言平民也,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晃错曰:“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力开其资财之道也。夫寒之于衣,不待轻暖;饥之于食,不待甘旨。饥寒至身,不顾廉耻。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体寒不得衣,慈母不能保其子,君亦安能以有民?”
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皇甫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①。又,敦煌谷,妇女作裙,孪缩②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改之,所省复不赀③。黄霸为颖川,使邮亭、乡官皆畜鸡豚,以赡鳏寡、贫穷者;及务耕桑,节用,殖财,种树。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④:某所大木,可以为棺;某亭豚子,可以为祭。吏往,皆如言。
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柑橘千树。临卒,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⑤,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后柑橘成,岁得绢数千匹。樊重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然积以岁月,皆得其用。向之笑者,咸求假焉。此种植之不可已已也。谚曰:“一年之计,莫如种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此之谓也。孔子曰:“居家理,治可移于官。”然则家犹国,国犹家,其义一也。
今采捃经传,爰及歌谣;询之老成,验之行事;直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号曰《齐民要术》。凡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首皆有目录。鄙意晓示家童,未敢闻之有识。故叮咛周至,不尚浮辞。览者无或嗤焉。
(选自《齐民要术》,有删改)
[注] ①加五:增加五成。 ②挛缩:褶皱。 ③不赀:不计其数 ④区处:分别处理。
⑤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 ⑥醯醢(xīhǎi):指酿造、腌制的方法。
参考译文:
《齐民要术》中“齐民”的意思就如同现在我们说的“平民”。当初神农氏制作未耜这两种农具,来使天下人受益。殷周二朝强盛的时候,《诗梢书》记述的内容,关键在于安定人民,人民富足后再来教导人民。晁错说:“圣明的`君主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寒冷时穿衣,不完全是为了轻便保暖;饥饿.时吃饭,不见得只为求得甘甜的滋味。当饥饿寒冷降临到身上时,人民就不再顾及廉耻。一天不吃二顿饭就会饥饿,一年不置办衣物就会受寒。当肚中饥饿吃不到饭食,身上寒冷穿不上衣服时,连慈母也不能保全她的子女,国君又怎能拥有自己的人民呢?”
皇甫隆治理敦煌时,敦煌的风俗是人民不懂得用耧犁来耕作,等到种地时,人和牛花费了不少气力功夫,最后所收获’的谷物却很少。皇甫隆于是教导人民制作耧犁,和以前的耕作方法比,所花力气不过一半,收获的谷物却增加了五成。另外,按敦煌的习俗,妇女做出的裙于,褶皱得象羊肠,使用布有一匹之多。皇甫隆又改进了制裙工艺,结果所节省的衣料不计其数。黄霸治理颍川,让邮亭、乡官都畜养鸡猪,来赡养鳏夫寡妇、生活贫穷窘困之人;同时从事耕田种桑,节约用度,增殖财富和种树的工作。鳏夫寡妇这类无依无靠的人死后没有下葬的物品,乡官按常例报告给黄霸后,他便具体地一一分别处理:让手下记住:某某地有大树,可以做棺木;某某亭有猪仔,可以做祭祀用品。下吏去了一看,都和他所说的一模一样。
李衡在武陵龙阳汜洲上造宅子,种了上千棵柑橘。临死时,告诉儿子说:“我们州里有上千头木奴(暗指千棵柑橘树),不需要你提供衣食来养护“他们”,每年给你献上一匹绢,也足够你使用了。”后来柑橘长成,一年得绢几千匹。樊重想制作器物,先种梓、漆,当时人嗤笑他这种做法。然而岁月久了,它们(指所种树木)都派上了用场。先前嘲笑他的人,都来向他求借。这种种植之法是不会被废止的呀。谚语说:“一年的打算,不如种谷物;十年的计划,不如种树。”说的就是以上道理。孔于说:“管理家庭生活的方法可适用于做官的方法”。既然是这样,那么家如同国,国如同家,它们的含义是一样的呀。
如今我从经传书籍,以及民间歌谣中援引;向有经验的老成之士询问求教,并通过实践验证;从耕种田地之术到酿造、腌制之法,通过各种途径搜集生产的技术经验。帮助谋生的经验技术,无不都写在书里,书名叫《齐民要术》。共有九十二篇,分为十卷,卷的开头都有目录。我试着给家童看,还不敢给有识之士看,因此反复细致地阐述我总结的生产技术经验,不追求词藻的华丽。阅览的人请不要对其嗤笑。

篇4:齐民要术讲的是什么内容
齐民要术讲的是什么内容
1、齐民要术讲的是什么内容
《齐民要术》全面、系统地总结了以耕—耙—耱为主体,以防旱保墒为中心的旱地耕作技术体系,以增进地力为中心的轮作倒茬、种植绿肥等耕作制度,以及良种选育等项措施;并且首次系统地总结了园、林经验,林木的压条、嫁接等繁育技术;畜禽的饲养管理、外形鉴定和良种选育;农副产品加工和微生物利用以及救荒备荒的措施。
2、齐民要术的重要意义
“齐民要术”的含义是一般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方法,不过它的重点和中心在农业方面。“齐民”指一般老板姓,“要术”为从事生产生活所必须掌握的.技术。
《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六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的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详细介绍了季节、气候、和不同土壤与不同农作物的关系,强调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提倡精耕细作,防旱保墒,主张轮作,多施绿肥,创果树栽培可通过培育实生苗、扦插、嫁接等方法,培育优良品种等,对中国古代农学的发展产生有重大影响。
篇5:齐民要术谚语摘抄
湿耕泽锄,不如归去。
以时及泽,为上策也。
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
大率欲早,早田倍多于晚。
天气新晴,是夜必霜。
有闰之岁,节气近后,宜晚田。
耕锄不以水旱息功,必获丰年之收。
小雨不接湿,无以生禾苗;大雨不待白背,温辗则令苗瘐。
《齐民要术》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农业科学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约成书于公元533年-544年,是中国完整保存至今最早的一部古农书。是古代“四大农书”之一。
该书强调了耕作知识和防旱保墒的重要性,论述了根据不同天时、地利而采取的不同耕作方法,总结了耕、耙、耱一整套保墒防旱措施;该书对选种好作了科学总结,记载水选、溲种、晒种等处理种子的`方法以及水稻的催芽技术;该书对于地力的保持和提高也作了专门论述。特别突出的是“作物轮栽”法,是对以往我国劳动人民以土养地,作物轮作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该书详细记述了家畜饲养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对家畜的鉴别品种、饲养管理、留取良种、繁殖仔畜到兽医药方,均有记录。
篇6:《齐民要术》桑杂类译文注释
《齐民要术》桑杂类译文注释
【原文】
《齐民要术》:椹熟时,多收,曝干之,凶年粟少,可以当食。《魏略》曰:杨沛为新郑长。兴平末,人多饥穷。沛课民益畜干椹,收萱豆:阅其有余,以补不足,积聚千余斛。会太祖西迎天子,所将千人皆无粮;沛谒见,乃进干椹,太祖甚善。及太祖辅政,超为邺令,赐生口十人,绢百匹,既欲励之,且以报干椹也。今自河以北,大家收百石,少者尚数十斛,故杜、葛乱后,饥馑荐臻,惟仰以全躯命,数州之内,民死而生者,干椹之力也。
《务本新书》:桑椹:平时以枣、椹拌馅,煿饼食之,甜而有益。
椹子煎:采熟椹,盆内微研;以布纽汁,瓷器盛顿。昼夜露地放之,四十九日。以汤点服,明耳目,益水藏,和血气。或加蜜少许,石器同煎亦可。病诸疮疾,作膏药贴,神效。
桑螵蛸,桑根白皮,皆入药用。
桑皮抄纸:春初刳斫繁枝,剥芽皮为上;余月次之。
桑木为弓弩胎,则耐挽拽。
桑莪,素食中妙物。又“五木耳”:桑、槐、榆、柳、楮是也。桑、槐者为良。野田中者,恐有毒,不可食。
【译文】
《齐民要术》:桑葚成熟时,多多采收,晒干(收藏);荒年粮食不够吃,可以充饥。《魏略》说:杨沛任新郑县县官。汉献帝兴平二年末,百姓多挨饥受饿,生活穷苦。杨沛叫百姓多收藏干桑葚,采集野萱豆,并进行检查,凡蓄积有多余的,一律收集(入官),准备补助不足,总计收集起来千多斛。这时适逢魏太祖(曹操)出兵千余人,西去迎接皇帝,没带军粮。杨沛迎接拜见太祖时,遂将干桑葚献上。魏太祖对杨沛的做法甚为称道。后来太祖作了丞相,破格提拔杨沛任邺县令,赏给奴仆十人,绢一百匹。这一方面是为了奖励他,同时也是为了报答他的干桑葚。今黄河以北,人多的家庭,收藏(桑葚)多至上百石,少的也有数十斛。故杜、葛兵乱以后连年饥荒,百姓全靠干桑葚维持活命。几州地方的百姓能够死里逃生,皆为干桑葚的功劳。
《务本新书》:桑葚:平日,用枣和桑葚拌成馅作烤饼,吃着又甜又有益处。
葚子煎:采收成熟的桑葚,放在盆中研破,用布绞取桑葚汁液,用瓷器盛放;白天和夜晚,放在露地,四十九天以后,用滚开水冲服。明耳目、益水藏、和血气。或加上少量蜂蜜,放在石器中煎熬也可以。患各种疮病时,用(桑子煎)作成膏药贴患处,有奇效。
桑螵蛸、桑根白皮,皆可作药用。
桑皮抄纸:春初科伐桑树上过多的枝条,剥取桑皮连同芽眼用来造纸为最好,其余月份(剥取的桑皮造纸)较次。
桑木做成的gōng弩内胎,耐挽拉。
桑莪,是素食中的'佳品。桑、槐、榆、柳、楮等树上长出的五种木耳当中,只有桑树和槐树上生长出来的为上等。田野中生长出来的,恐怕有毒,不可食用。
【注释】
①本题专讲与桑有关的杂事。
②引自《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个别无关紧要的字的差别、不出校记。
③以下大段引用《魏略》文见《三国志·魏书·贾逵传》裴松之注。
④萱豆:又名“稽豆”,是一种野生豆,李时珍指为“黑小豆,小科细粒,霜后乃熟”。
⑤生口:指俘虏、奴隶,或被贩卖的人。
⑥今:原作“令”,殿本亦作“令”。据《齐民要术》改作“今”。
⑦杜、葛之乱:杜洛周、葛荣之乱,乃为后魏孝明帝时事,发生在公元525年。
⑧煿:音博,《集韵》:“同爆,火干也”。煿饼,或为烤烧饼之类。
⑨露地:北方方言,山东民间称室外为“露地”。
⑩水藏:“藏”,与臓通。“水臓”,指泌尿系统。《本草纲目》说“桑椹,利水气消肿”,并附有治水肿胀满方等。
桑螵蛸:螳螂的子房。李时珍说:螳螂的子房名螵蛸者,其状轻飘如绡也。村人每灸焦饲小儿,云“止夜尿”。
抄纸:今称“造纸”。抄,取也。
gōng弩胎:“胎”是弓的中心部,指桑木做成的弓胎。古时造弓的技术,见于《周礼·考工记》的“弓人条”。“弓人”为弓,必聚六材,桑木胎仅其中之一,此外还要有角、筋、丝、漆、胶等材料,方可做成良弓。
篇7:《齐民要术》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几个特点
《齐民要术》单音节动词同义词研究的几个特点
<齐民要术>是中古一本农业科技类的专书.专业专书研究的`目的性和其词汇系统内部的某些特点,使得<齐民要术>的同义词研究必须对专业词汇进行较细的语义区分:同义义场里概念分工比较具体,言语义的提炼十分细致.由于这种专业义的“细”,导致在实际的操作中相应地放宽“义位”的标准,从“宽”构组,以体现专书语义的系统性.另外科技文献同义词的辨析要讲究专业性和辨析的科学方法.
作 者:高山 GAO Shan 作者单位:广西图书馆,南宁,530022 刊 名:红河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ONGHE UNIVERSITY 年,卷(期): 7(6) 分类号:H131 关键词:齐民要术 专书研究 同义词 语义场篇8:《齐民要术》中酿造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
《齐民要术》中酿造用植物资源及其相关传统知识的整理
<齐民要术>是现存最为完整的.中国古代农学巨著之一,主要记载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产实践中所积累的经验.对<齐民要术>所记载的酿造(酿酒、酿醋、作鼓、作酱)过程中所使用的植物资源(主要为酿造用植物原料、特殊的添加物、酿造过程的物候指示植物)和传统知识进行了整理,从而为进一步研究<齐民要术>的科学价值提供基础资料.
作 者:骆业巧 淮虎银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刊 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9(2) 分类号:N092 Q949.9 关键词:《齐民要术》 酿造用植物资源 传统知识 整理篇9:齐桓晋文之事课文翻译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齐宣王问(孟子)说:“齐桓公、晋文公(称霸)的事,(我)可以听听吗?”
孟子回答说:“孔子的弟子之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的事情的人,因此后世失传了。我没有听说过这事。(如果)不能不说,那么还是说说行王道的事吧!”
(齐宣王)说:“要有什么样的德行,才可以称王于天下呢?”
(孟子)说:“使人民安定才能称王,没有人可以抵御他。”
(齐宣王)说:“像我这样的人,能够安抚百姓吗?”
(孟子)说:“可以。”
(齐宣王)说:“从哪知道我可以呢?”
(孟子)说:“我听胡龁说(我从胡龁那听说):‘您坐在大殿上,有个人牵牛从殿下走过。您看见这个人,问道:“牛(牵)到哪里去?”(那人)回答说:“准备用它来祭钟。”您说:“放了它!我不忍看到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没有罪过却走向死地。”(那人问)道:“既然这样那么,废弃祭钟的仪式吗?”你说:“怎么可以废除呢?用羊来换它吧。”’不知道有没有这件事?”
(齐宣王)说:“有这事。”
(孟子)说:“这样的心就足以称王于天下了。百姓都认为大王吝啬。我诚然知道您是于心不忍。”
(齐宣王)说:“是的。的确有这样(对我误解)的百姓。齐国虽然土地狭小,我怎么至于吝啬一头牛?就是不忍看它那恐惧战栗的样子,这样无罪却走向死地,因此用羊去换它。”
(孟子)说:“您不要对百姓认为您是吝啬的感到奇怪。以小换大,他们怎么知道您的想法呢?您如果痛惜它无罪却走向死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齐宣王笑着说:“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想法呢?(我也说不清楚),我(的确)不是吝啬钱财而以羊换掉牛的,(这么看来)老百姓说我吝啬是理所应当的了。”
(孟子)说:“没有关系,这是体现了仁爱之道,(原因在于您)看到了牛而没看到羊。有道德的人对于飞禽走兽:看见它活着,便不忍心看它死;听到它(哀鸣)的声音,便不忍心吃它的肉。因此君子不接近厨房。”
齐宣王高兴了,说:“《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想不出是为什么。先生您说的这些,对于我的心真是有所触动啊!这种心之所以符合王道的原因,是什么呢?”
(孟子)说:“(假如)有人报告大王说:‘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那么,大王您相信吗?”
(齐宣王)说:“不相信。”
“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及禽兽,而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功德,却是为什么呢?这样看来,举不起一根羽毛,是不用力气的缘故;看不见整车的柴草,是不用目力的缘故;老百姓没有受到保护,是不肯布施恩德的缘故。所以,大王您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是不肯干,而不是不能干。”
(齐宣王)说:“不肯干与不能干在表现上怎样区别?”
(孟子)说:“(用胳膊)挟着泰山去跳过渤海,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确实是做不到。为长辈弯腰作揖,告诉别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肯做,而不是不能做。大王所以不能统一天下,不属于(用胳膊)挟泰山去跳过渤海这一类的事;大王不能统一天下,属于对长辈弯腰作揖一类的事。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么容易了。《诗经》说:‘(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推广到他人身上罢了。所以,推广恩德足以安抚四海百姓,不推广恩德连妻子儿女都安抚不了。古代圣人大大超过别人的原因,没别的,善于推广他们的好行为罢了。如今(您的)恩德足以推广到禽兽身上,老百姓却得不到您的好处,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用秤称,才能知道轻重;用尺量,才能知道长短,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大王,您请思量一下吧!
“还是您发动战争,使将士冒生命的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样心里才痛快么?”
齐宣王说:“不是的,我怎么会这样做才痛快呢?我是打算用这办法求得我最想要的东西罢了。”
(孟子)说:“您最想要的东西是什么,(我)可以听听吗?”
齐宣王只是笑却不说话。
(孟子)说:“是因为肥美甘甜的'食物不够吃呢?又轻又暖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因为各种色彩不够看呢?美妙的音乐不够听呢?左右受宠爱的人不够用呢?(这些)您的大臣们都能充分地供给,难道大王真是为了这些吗?”
(齐宣王)说:“不是,我不是为了这些。”
(孟子)说:“那么,大王所最想得到的东西便可知道了: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方的少数民族。(但是)以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就像爬到树上去抓鱼一样。”
齐宣王说:“像(你说的)这么严重吗?”
(孟子)说:“恐怕比这还严重。爬到树上去抓鱼,虽然抓不到鱼,却没有什么后祸;假使用这样的做法,去谋求这样的理想,又尽心尽力地去干,结果必然有灾祸。”
(齐宣王)说:“(这是什么道理)可以让我听听吗?”
(孟子)说:“(如果)邹国和楚国打仗,那您认为谁胜呢?”
(齐宣王)说:“楚国会胜。”
(孟子)说:“那么,小国本来不可以与大国为敌,人少的国家本来不可以与人多的国家为敌,弱国本来不可以与强国为敌。天下的土地,纵横各一千多里的(国家)有九个,齐国的土地总算起来也只有其中的一份。以一份力量去降服八份,这与邹国和楚国打仗有什么不同呢?还是回到根本上来吧。(如果)您现在发布政令施行仁政,使得天下当官的都想到您的朝廷来做官,种田的都想到您的田野来耕作,做生意的都要(把货物)存放在大王的集市上,旅行的人都想在大王的道路上出入,各国那些憎恨他们君主的人都想跑来向您申诉。如果像这样,谁还能抵挡您呢?”
齐宣王说:“我糊涂,不能懂得这个道理。希望先生您帮助我(实现)我的愿望。明确的指教我,我虽然不聪慧,请(让我)试一试。”
(孟子)说:“没有长久可以维持生活的产业而常有善心的,只有有志之士才能做到,至于老百姓,没有固定的产业,因而就没有长久不变的心。如果没有长久不变的善心,(就会)不服从约束、犯上作乱,没有不做的了。等到(他们)犯了罪,随后用刑法去处罚他们,这样做是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君主掌权,却可以做这种陷害百姓的事呢?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致于饿死。这样之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如今,规定人民的产业,上不能赡养父母,下不能养活妻子儿女,好年景也总是生活在困苦之中,坏年景免不了要饿死。这样,只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恐怕还不够,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大王真想施行仁政,为什么不回到根本上来呢?(给每家)五亩地的住宅,种上桑树,(那么)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上丝织的衣服了;鸡、小猪、狗、大猪这些家畜,不要失去(喂养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百亩的田地,不要(因劳役)耽误了农时,八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挨饿了;重视学校的教育,反复地用孝顺父母,尊重兄长的道理叮咛他们,头发斑白的老人便不会再背着、顶着东西在路上走了。老年人穿丝衣服吃上肉,老百姓不挨饿受冻,如果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那是没有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