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故事:放下就是解脱

赞一下

篇3:自我解脱哲理故事

自我解脱哲理故事

禅宗二祖慧可为了表示自己求佛的诚心,挥刀断臂,拜达摩为师。

有一次,他对达摩祖师说道:“请师父为我安心。”

达摩当即说:“把你的心拿来给我。”</p><p>慧可不得不说:“弟子无法办到。”</p><p>达摩开导他说:“如能办到,那就不是你的心了!我已经帮你安好了!你看到了吗?”</p><p>慧可恍然大悟。</p><p>几十年以后,僧璨前去拜渴二祖慧可,他对二祖说:“请求师父为弟子忏悔罪过。”</p><p>二祖慧可想起了当初达摩启发自己的情景,微笑着对憎璨说:“把你的罪过拿来给我!”</p><p>僧璨说道:“我找不到罪过。”</p><p>慧可便点化他说:“现在我已经为你忏悔了!你看到了吗?”</p><p>僧璨恍然大悟。</p><p>又过了许多年,一个小和尚向三祖僧璨求教:“如何才能解除束缚?”</p><p>僧煤当即反问:“究竟是谁在捆绑你呢?”</p><p>小和尚脱口而出:“没有谁捆绑我呀!”</p><p>僧璨微微一笑,说道:“那你何必又再求解脱呢?”</p><p>小和尚顿悟。他就是后来中国禅宗第四祖——道信。</p><p>醉心于功利,便被“名缰利锁”缚住;斤斤计较于褒贬毁誉,必会患得患失。野心勃勃、贪欲无厌、争权夺利、勾心斗角,哪一个不是伴随着烦恼焦虑、忧愁惊恐、嫉妒猜疑?重要的是自我解脱,而不是求人解脱。</p><p>正能量感悟:</p><p>并没有谁来束缚你,真正束缚住你的是自己的欲望和贪念。抛却了这些,你便可以得到自我解脱,何必要求别人为你解脱呢。</p><h2>篇4:一念放下哲理故事</h2><p>一念放下哲理故事</p><p>看过一则故事,一位老和尚携小和尚游方,途遇一条河,见一女子正想过河,却又不敢过。老和尚便主动背该女子趟过了河,然后放下女子,与小和尚继续赶路。小和尚不禁一路嘀咕:“师父怎么了?竟敢背一女子过河?”一路走,一路想,最后终于忍不住了,说:“师父,你犯戒了?怎么背了女人?”老和尚叹道:“我早已放下,你却还放不下!”</p><p>阅罢,掩卷,沉思。“放下”,简单扼要、浅显易懂的两个字,轻描淡写却蕴藏惮意,含而不露、欲扬故抑,唯有用心去参悟,才可能体会那“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境界,也才可以从生死桎梏、苦痛纠结中解脱出来。</p><p>托·富勒说过:“记忆就像一只钱夹,装得太多就会合不上,里面的东西还会全部掉出来。”如果一个人总被名利缠身,何来轻松自如?总被恩怨情仇所困,何来快乐幸福?总被流言蜚语所扰,何来清风明月?唯有放下一些过去,远离名利的诱惑,躲开情仇的困扰,淡漠流言的侵袭,才有可能给心灵腾出空间,装下更多的惊喜与感动。</p><p>放下,是解忧排难的灵丹,是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是掌心里清晰的纹路,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让我们懂得“人生如茶,空杯以待”、“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含义。一念放下,万般自在,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清零过去,展望未来,以良好绝佳的姿态走向明天,面对人生,唯有如此,我们才可能欣赏到更美丽的风景,领略更丰富的生活,创造更精彩的人生。</p><h2>篇5:悲伤与解脱的哲理故事</h2><p>在网上遇到一个失独妈妈,一年前独女在一场车祸中离去。但在提及她女儿时,我并没有觉得她有多悲痛,反倒有一丝乐观。开始我以为她对女儿的感情很淡薄。</p><p>我边聊边翻看她的心情记录。</p><p>你的悲伤靠什么解脱有一条大概是她女儿刚离去时发的.吧。“女儿,你怎么忍心丢下我?妈妈很想你。”怕又重新揭开她的伤疤,我小心翼翼地试探着:“你当时是不是很悲伤?”</p><p>她发来一段话:“我的悲伤早死了。看到骨灰的那一刻,我觉得整个世界都倾倒了。我不知道自己抱着骨灰盒哭了多少天,根本无法接受。后来的一个月我一看到女儿的照片就崩溃。”</p><p>我顿时愧疚起来,自己不懂那种痛,还自以为是地猜测。</p><p>她开始和我主动谈起之后的心路历程。</p><p>一个月后,她干脆把照片藏起来,把所有和女儿相关的东西都锁起来。很多人劝她:时间就是治愈伤心的良药,慢慢就忘了,睹物思人只会越陷越深。但是她并没有被时间一点点治愈,反而更加绝望,心像被大火灼烧着,好几次徘徊在死亡的边缘。</p><p>她又把女儿的照片拿出来,一直凝视,一直流泪。她看着女儿永远定格的笑容,哭着哭着就笑了。她说她不能让女儿看到妈妈这么消沉,她要振作,要活下去。</p><p>“女儿的笑容拯救了我。我现在想开一点了。”她说。以后她每天都看女儿的笑容。曾经,那可是她的雷区。</p><p>在我们的观念里,悲伤的时候,最怕的就是触景生情。但一个人究竟靠什么才能从悲伤中解脱出来?刻意的忘记和忽视就可以消除一切吗?不一定吧。开始的时候,它让你悲痛,最后,它却让你解脱。</p><p>如海明威所说:“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p><p>使我们悲伤的东西,时间久了,我们却要靠它解脱。悲伤与解脱,两者激烈冲突,又温和地达成协议。什么让你悲伤,你就得靠什么解脱。让你悲痛的东西,往往就是解药。</p><h2>篇6:学会放下的哲理故事</h2><p>学会放下的哲理故事</p><p>有一个名叫法达的僧人,聪慧勤奋,却终不得悟。于是,他不畏远途去顶礼六祖禅师。</p><p>顶礼,指的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p><p>但是,法达顶礼头不及地。</p><p>六祖微言:“你心里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p><p>“的确!我已经熟诵《法华经》三干部,历时整整七年,何必再叩头到地呢?”法达禁不住显露出几分骄矜。

“这三干部《法华经》未空,放在你的心里,就是悟道的障碍。”六祖禅师一语中的。

法达心头多年的迷雾瞬间消散,他热泪涌出,遂拜六祖禅师为师,终修成正果。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获得非凡的成就,得意可以有,但一定要学会放下。

篇7:哲理故事:放弃一座城的解脱

2009年6月,我正式卖掉了上海的房子,放弃了上海户口,去那个南方的小城市做了个降薪N%的国企小职员。

放弃一座城市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座自己生活了近10年的城市。而放弃这座城市里的一套房子更不容易,不只是因为我知道这个城市里有太多的年轻人在为房子而挣扎,更多是因为这是真正完全属于我的第一套房子。在租房的时候,我曾经无数次幻想过,等自己有了房子,就可以想怎么布置就怎么布置,就可以买很多很多可有可无的东西,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我的房子;等我真正住进去,我才知道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带来的可以更多:这个城市,终于有一盏只为你亮起的灯了。

我的离开非常突然,突然到连自己都承认,如果半年前有人告诉自己半年后的生活状态,我肯定觉得这个人是神经病。

可人生就是充满了顿悟。顿悟着你不停地问自己,你想过什么样的生活。是如《蜗居》中海萍说的那样:在这个大城市,人流挤着你往某个固定的方向走,还是静下来,慢下来,看看别样的人生。

突然有一天我想要有自己的生活,我想学钢琴,我想多陪家人,我想看很多电影,我想让自己的步伐慢下来,这样我才能更清楚地看到周遭一切的可爱。我知道这样的生活我在这个城市寻找不到,因为如果我跟不上这里的节奏,我就会被这个城市甩在身后。我没有选择生活的权力,是生活选择我。

于是我决定离开,哪怕降薪,哪怕那个城市的那份职业也许会和自己格格不入。

于是,我过上了另一种标准生活。每天准时上下班;慢慢地在食堂吃1元钱一份的早餐3元钱一份的午餐;下班后悠闲地去买个菜然后给自己做顿随意的晚餐。通常,就算把碗洗好,你仍有足够的时间再给自己安排一点私人或者集体活动。而周末,更有大把时间窝在被窝给老友打打电话,或者和家人朋友去郊外晒够太阳、喝一个温暖的下午茶。

虽然,现在的工资很低,虽然,现在的工作根本不需要我发挥多少个人能力,但是,我终于过上了一天24个小时中,有整整16个小时属于自己、可以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的生活。

我的计划中,也不再是什么时候加薪什么时候提前还贷什么时候升职,而是什么时候学会打羽毛球,什么时候玩好自己的单反了。

周五的中午,冬日的太阳煦暖得分外诱惑。吃完午餐后,约了两个好友去单位附近的湖边走了一圈,再爬了个小山,然后回到办公室放松地睡一个30分钟的午觉。

在闭上眼的那一刻,我觉得离开上海真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