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赚钱的小何”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9篇MBO中国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MBO中国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希望大家喜欢!

MBO中国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篇1:MBO中国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MBO中国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

当前,企业的.产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国企改革继续深入的一个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MBO作为解决此问题的一条新途径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本文以MBO进入中国的历程为线索,回顾与反思在此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作 者:阳厚忠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四川,成都,610031 刊 名: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UHAN ECONOMIC ADMINISTRATION CADRE'S COLLEGE 年,卷(期): “”(z1) 分类号:F832.21 关键词:MBO   中国化   回顾   反思  

篇2:回顾与反思

回顾与反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

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线段的中点定义。

3?角的两个定义。

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

5?互余与互补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线的公理;线段的公理。

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习题类型

1?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延长射线OP B?延长直线CD

C?延长线段CD D?反向延长直线CD

解:C?因为射线和直线是可以向一方或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长射线或直线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方延长。

例2 如图1-57中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解:15条,它们是:线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线段的和、差、倍、分。

例3 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到D使AD=BC,那么线段AD是线段AC的( )。

A. B. C. D.

解:B?如图1-58,因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 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MN的长。

解:因为AB=4,M是AB的中点,所以MB=2,又因为N是BC的中点,所以BN=1.5。则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质及角平分线。

例5 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解:因为OD是∠AOB的平分线,所以∠BOD=∠AOB;又因为OE是∠BOC的平分线,所以∠BOE=∠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则∠EOD=90°。

例6 如图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多少?

解:因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则∠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2∶1。

4?互余与互补角的性质。

例7 如图1-62,直线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数。

解:因为COD为直线,∠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为直线,∠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为直线,∠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 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与大角的余角之差为2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解:设第一个角为x°,则另一个角为3x°,

依题义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个角为10°,另一个角为30°。

5?度分秒的换算及和、差、倍、分的计算。

例9 (1)将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将80°34′45″化成度。

(3)计算: (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约为80?58°。

(3)约为9°44′11″(第一步,做减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进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学到的数学思想

1?运动变化的观点:几何图形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也应看作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就发展成为射线;射线向另一方向延长就发展成直线。又如射线饶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角;角的终边不断旋转就变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从图形的运动中可以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联系和区别及特性。

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几何的知识中经常遇到计算问题,对形的研究离不开数。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如微”。本章的知识中,将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余角与补角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几何的学习不能与代数的学习截然分开,在形的问题难以解决时,发挥数的功能,在数的问题遇到困难时,画出与它相关的图形,都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从几何的起始课,就注意数形结合,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联系实际,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几乎何的学习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线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六、本章的疑点和误点分析

概念在应用中的混淆。

例10 判断正误:

(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2)大于90°的角是钝角。

(3)任何一个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锐角,则∠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线MN是平角。

(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就没有余角。

(9)钝角一定大于它的补角。

(10)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

解:(1)错。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而射线是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说射线的延长线了。

(2)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3)错。余角的定义是: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没有余角。

(4)对.∠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对.若∠A<90°,∠B<90°则∠A+∠B<90°+90°=180°.

(6)错。平角是一个角就要有顶点,而直线上没有表示平角顶点的点。如果在直线上标出表示角的顶点的点,就可以了。

(7)对。符合互补的角的定义。

(8)对。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而钝角是没有余角的。

(9)对。因为钝角的补角是锐角,钝角一定大于锐角。

(10)错。这个题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不能画一条直线。

板书设计

篇3:教学回顾与反思

教学回顾与反思

之所以选择《少年闰土》这篇经典文章作为三级教研活动的教材,是因为以前也上过这篇课文。当然,专家们也经常在上这篇课文,而且各显神通。但作为教材,我们无法逃避,每一课都是教学的内容,而我喜欢挑战自己,所以还是选择经典课文上。以前每次上都留下很多的遗憾。虽然每次都进行了预设,对教材设计做了较长时间的思考,也参考了不少的教案设计,但到实际上课了,依然会出现这样那样预想不到的情况,这次也不例外。

第一课时我按如下的内容进行教学:

1、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2、出示课题,创设情景(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看图说话;再让他们找出与图片相关的内容。朗读,初步感受闰土形象;

3、再找出文中具体叙述“看瓜刺猹”(图片)的内容,深入阅读,感受闰土的机智勇敢,知识丰富,聪明能干。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立足于让学生会讲这个故事,从正确(读准生字)到流利,从流利到领会作者情感(有感情地讲),循序渐进。先是师生合作,再生生合作,激发学生讲故事的兴趣;

4、由这个故事延伸到其他三个故事。因为讲述第一件事落实比较到位,学生的兴趣比较浓厚,因此,第二、三、四件事,大部分学生都兴致勃勃地讲述着,连平时从不举手的学生(后进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手。尽管事情比较简单,但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成功因素之一应该是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吧?这也是我本节课的意图所在——学生都会讲四件希奇事,为第二课时打下基础。这部分的`学习也是第一课时的重点内容,认识闰土,感受“我”对闰土的佩服之情。

5、由此及彼,闰土的见多识广反衬“我”的孤陋寡闻。于是我又设下问题:“我”不知道什么?“我”素不知道什么?“我”并不知道什么?

三个问题的设计,对学生来讲有点难(问题的提出有点突然)。但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回顾所学的四件希奇事,或者文中讲到的相关内容(“我”不知道闰土讲的希奇事,“我”并不知道所谓的猹是怎么一件东西……“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海边有如许五色的贝壳……)答案是宽泛的,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我”对闰土的敬佩,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为学习“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作铺垫。但因为我在指导上的不明确而让学生无从回答,尽管有几位学生讲到了上面的内容,但有点底气不足。所以“啊”字的朗读,学生还是没能读到预想中的效果(“我”这一叹,叹出的是什么?羡慕、敬佩、不满、向往&hell

6、结课:再次回顾“我”印象最深的画面——文中插图,朗读文字、背诵。

总之,回顾一节课的教学,感觉基本目标达成了,但在具体指导学生学习上还是漏洞百出,有点手足无措,特别是各个环节的衔接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还是不够扎实,有时甚至忘记下个环节的内容。原因还是平时疏于对教材的钻研,对教材认识肤浅,教案设计过于简单。回想平时每一节课都是匆匆忙忙地应对,仅仅是出于完成教学任务而已。就像媒体的运用也感到陌生无比,虽然只是几张幻灯片,但因为平时不用,所以难得用一次也是无法与课堂教学进程协调好。如果平时也能经常运用,效果应该还要好许多。一切有待自己再努力了,因为我相信,只要努力总会有进步——这也是我经常对学生讲的话,也适合用来鼓励自己吧!

篇4:大学生活回顾与反思

上大学快一年半了,可这些日子却和我们在高中时想的完全不一样,高中虽苦虽累但我们过的很充实,可现在呢?很多的时候都在虚度光阴,有时候心里充满负罪感,我们的大学生活大多如下:

1,学习,随着高考压力的释下,我们丧失好好学习的动力了,取而代之是无所谓,上课时各种情况都有:有的玩手机,有的打情骂俏,有的睡觉……反正学习的很少,记得刚上大学时,要提前半个多小时去占位,才有个好位,可现在呢?提前去的是为了坐后面,后去只有坐前面。

2,恋爱,高中时就听见人们常说:“高中时的恋爱是奢侈品,大学的恋爱是必需品”。也许就是这句话引导了很多人快速地掉入了爱情的漩涡,继而是话费的狂增,学习时间的占用,图书馆教室很少去,在透支未来,很可能发着自己的钱养着别人的老婆,后来她的离去不是你对他不好,而是这些年你一直没有为自己的未来奋斗,注定平庸,有谁会和一个没前途的人在一起呢?

3,人际要么尔庾我诈,要么固守自己的小天地,真心之人太少。

大学是我们面临的最后一片净土,让我们好好善待,愿它能为我们开出希望之花。

篇5:大学生活回顾与反思

大学,是一个自由的空间,也是成就与毁灭同在,上进与堕落并存的场所,四起四至之间三载时光已悄然来到我们手中,开学第一堂社区工作课上,催博士给两个班上的同学分组进行了大学生活回顾、反思、前瞻,回忆着二载似水的流年与发生在这时光之河的一些事,我们在茫茫间仿若有悟:

一、少年不识愁滋味——回顾两年大学时光

回想刚刚来到大学,我们便被大学里的活跃气氛所迷,刚刚挣脱中学的沉闷气息。我们有了充分的自由去做我们以前想做而没时间没精力做的事情。对什么都充满着好奇,我们可以去参加学生社团。可以去逛街,可以上网,可以尽情看小说杂志等等。时间就在不知不觉中过去。直到临近期末,当各种考试向我们压来的时候我们才重新感觉到了那种紧张气氛,才幡然醒悟要学习、要把学业弄好。

(一)学习与工作安排失调:“看着以前的同学,拿着奖学金,考了这个证书,那个证书,我觉得压力好大”方思霞、陈微认为来大学两年来,过多投入学生工作中,把固有的热情都投入到了学生组织里,即使逃课也在所不惜,放松了对于学业的追求。

(二)责任与目标在萎靡的生活中风化消失:“每次晚上睡觉时,都感觉自己在浪费时间,要珍惜时间,把时间都用在学业上,可是一上课,就不知觉的把手机拿出来,或者玩其他的”王艺霖、陆炜炜觉得在娱乐方式上,往往都是长时间上网玩游戏,看小说、恋爱等等。而上课时间更多的是玩手机,发短信或者发呆,然后当初订立的目标就在虚度的年华中度过。

(三)生活作息混乱,韦承浩用一个词“九三学社”形容:早上九点起床,下午三点上课。大学一段时期之后,我们学会了翘课,找人带点名等“招数”这一现象在。于是早上太累,那等九点在去上课,中午太累了,睡足了在去吧。

二、三省吾身——反省我们浪费的时间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讨论后觉得:在这种不良的氛围下生活,造成了目标目标淡化,甚至于缺失,最终造成心灵空虚。以这种生活方式来度过自己大学的生活,无论目标如何高远,也不过是一句空话而已,长此以往,目标还将何存,而目标一旦缺失,生活与学习则更加盲目,没有了心灵的充实感,最终表现为极度空虚。

另外颜璐、陈璐补充觉得:责任感的逐步丧失,外化为碌碌无为的混日子。刚来时踌躇满怀的

神情不见了,那种担负家庭希望的责任感也慢慢丧失,时间一长,刚开始的歉疚被麻木所取代,缺乏了危机意识,照吃照喝照玩照乐,碌碌无为,以极其无聊的方式打发看似空白实则珍贵的大学时光。

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大学生活与以往高中和初中的差别在于它是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它是宽松的,而非设限的;它是多元的,而非统一的??大学只是给予了你自由的环境,并没有引导驾驭自由的能力的机制,这就让我们去勇于拼搏与挑战。成功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都是相同的,大家在讨论时候,都会说我的一个同学,或者某某哥哥姐姐,在大学里珍惜每一天的时间,把这个证书那个证书拿到手了,而且现在准备攻克什么什么证书。对于我们,已经度过了两年时光,在虚度中度过了两年时光,现在已经明晰:

学业,无论大学课余生活是多么丰富多彩,或者在学生组织里任职部长、主席,都远不及把专业知识掌握。学业为本,只有自身知识掌握牢固,才能拥有一个平台,才能从容面对社会竞争。

(一)证书:证书的获取是对于个人能力掌握的评定,我们应该把已经不多的时间用在有利与自身发展的方面,现在努力一点,辛苦一点,花前月下的时间少一点都意味着以后的道路会更加的平坦。

(二)考研:大三,我们都面临着新的选择,是大四毕业步入社会?还是相着更高的一个平台去冲刺,一个高起点意味着更多得优势竞争力。考研,也是我们的选择途径之一。

(三)就业:毕页对于我们不在遥遥无期,两年的时间后,我们将踏入社会,在社会上为自己的地位而拼搏。而这一切的资本都要归结与现在,只有现在掌握我专业知识,一切才有未来。

经历了两年的时光,我们现在懂得选择,不能随波逐流,后两年的时光为了自己既定的目标努力,人生道路上一定绽放绚丽的成功之花。

篇6: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北京市轨道交通发展历程回顾与展望

北京轨道交通发展总体情况 自世界第一条地铁线于1863年在英国伦敦诞生后,现已有51个国家建成运营地铁及轻轨线,总里程已超过9000公里,平均每年建成63.3公里.

作 者:高振华  作者单位:北京市规划委员会 刊 名:北京规划建设 英文刊名:BEIJING PLANNING REVIEW 年,卷(期): “”(3) 分类号:U2 关键词: 

篇7:“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

泉港区南埔中心小学:林惠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借此机会与大家交流学习。但我非名师、大师之辈,所以水平有限,希望大家多多包容与指导。同时,我也真诚希望接下来的交流学习或多或少能给大家的教学带来几点启迪与思考。

老师们,当我接受这个任务时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今天,我到底要与大家谈些什么,如何谈?为此,久久难以定夺。凑巧恰逢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十年之际教育部颁布新课程标准(修订稿)。我想就借此机会与大家一起重回这十年的历程。因为这十年我们是真正与新课程一起走过,一起成长的。所以,今日我的讲座主题就是―《“十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历程”回顾与解读》。分为三部分:第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念等方面解读;第二、新课标修订说明;第三、实施教学几点建议。希望大家结合这十年来自身的教学实践与感悟,重新审视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新目标等。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理念解读

过渡语:老师们,对于数学这门学科性质的认识,大家有普遍的共识它是一门基础性,工具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它广泛应用于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医学、航空、工业生产等各个领域,尤其,20世纪中叶它与计算机技术结合推动人类社会科学技术跨越式发展,从而引起全世界各国的重视。(美国在新世纪之初分布……)那小学数学作为基础的基础,我们的培养重点应放在哪里?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是否有反思过我们的教学到底应给予学生什么呢?

我国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大背景是什么?它的改革目标、任务又是什么呢?当前,国际数学课程改革大趋势是怎样的?

(一)国际数学课程改革与发展

数学课程发展的主要趋势:

──大众数学的兴起。面向全体学生,建立大众数学。注意提高人的素质,更多地考虑满足未来日常生活和就业的需要;

──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学生个性、兴趣、能力的差异,实行区别化的课程与教学。对学生的要求不能搞“一刀切”,正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弹性教学;(强调说明:这里所提到的“实行区别化的课程与教学”的教育方式在欧美国家盛行。(教学论文 )他们实行按能力编班。)

──注意数学的应用。问题解决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注意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当前数学教学基本模式“创设问题情境―抽象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释应用---拓展延伸”。

──提倡计算器和计算机的应用。它既为数学应用提供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数学教学内容的变化。注重算法、估算和近似计算;(强调说明:国际数学教育思想关注现代住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并应用推动教育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参与活动,尤其是探究活动。更多地注重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

──灵活性和统一性。西方国家从原先过渡的“自由化”逐步走向统一,建立国家统一的课程框架;前苏联(俄)、日本、中国等国家则由以往统得过死开始注意一定的灵活性,如采用“一纲多本”、“必修加选修”等形式;

──评价的多元化与多样性。

过渡:此次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哪些方面推进改革呢?

(二)新课程改革目标与任务课程内容课程结构(1)

课程功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学习方式课程评价课程体系(2)这六项具体改革目标、任务分别是什么?我们来一一解读。

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解读:传统教育思想人们只把课程当作传授知识的一载体,在教学活动中中只关注学生对知识技能理解掌握程度,只关注学生知识掌握与否,技能训练是否熟练。而新课程理念明确课程功能不应只着力于知识的传授,应更关注学生参与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解读:它的关注点由过去注重知识体系的发展,发展到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的需要。)

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读: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本次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标志,希望通过改革能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人。)

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课程体系---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校本>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解读:为了打破以往过于强调国家对于课程管理的集中权。强调教育应为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体现区域特色。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校本>”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过渡:新课程改革又体现哪些基本理念呢?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展示新课程新理念。数学学习(三)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教学活动数学课程1、

基本理念学习评价现代信息技术过渡语:那这五个方面具体体现哪些新理念、新思想呢?

l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解析:“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再次强调数学教育应尊重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这一客观现实。它传达一个特别强烈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MBO中国化历程的回顾与反思l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的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解析:这一点很好说明本套教科书上为什么没有概念、定律、公式等归纳总结。我想教科书编写者意图,想改变传统师生过于关注数学知识的结果,如:公式、定律、计算法则等等。而是想通过与以往不同的课程内容呈现,让师生更多体验在探索数学规律,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解析:但教师组织学习活动应注意处理好以下三者关系)

l教学活动――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解析:教学活动中,新课程倡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积极为学生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自主成长。难怕是失败的教训也是学生发展路上宝贵的成长经历。)

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强调说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这一理念明确提醒教师应注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l学习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与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既要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l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开发并向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强调说明:提倡教师在教学中应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进。但应注意一个问题“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注重实效”“

过渡语:以上这些改革目标、新理念它最终落脚点在哪里?培育学生哪些能力?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我把它概括为“一五十”工程。

(四)“一五十”工程

1、围绕“一个重点”,什么重点?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2、培育“五大能力”。哪五大能力?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解读:信息时代,我们应对错综复杂的信息具备应有的洞察力和反应能力。)②培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解读:知识爆炸时代,据调查研究19世纪知识每50年增加一倍,20世纪初每增加一倍,而近十年每3年增加一倍。所以,我们所学知识不可能受用终生,要树立终生学习的观念。要具备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③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提出一个问题更重要。)⑤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解读:这是一个讲求团体合作的时代。我们的孩子应该懂得学生与人交流沟通,合作。从而实现自我发展,自我提升。)

3、发展“十大素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二、新课程标准修改说明

(一)新课程标准修订原则―“五个坚持”

过渡语:在颁布新课程标准记者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回答记者提问时阐述了“五个坚持”修订重要原则。我认为这“五个坚持”将成为我们新阶段实施教学的重要指导思想;

“五个坚持”――坚持德育为先,各学科有机渗透;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能力为重,注重知行结合;坚持与时俱进,充实新思想和新内容;坚持减轻负担,控制课程容量和难度。

(二)数学课程基本理念:

《标准(修订稿)》提出的基本理念总体上与实验稿保持一致。但有三处显著+变化。

1、数学课程:实验稿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现修订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解析:通俗讲希望“人人都能吃得好,也能吃得饱。)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验稿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解析:实验稿强调的学生学习方式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不难看出,实验稿课标理念更注重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实践活动面而获得数学活动“直接经验”。而忽视“间接经验”对学生成长发挥着同样重要作用。)现修订为“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解析:增加说明“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强调学生通过倾听或思考教师与同伴讲解、示范获得间接经验也是获取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

3、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实验稿课标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解析:此处实验稿课标还是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式学习数学。反思我们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大部分教师“隐身而退”,不敢提“讲解法(或讲授法)或“启发式教学”,生怕一提似乎就会与课程新理念相违背。一味追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现修订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解析:可见修订稿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双主体”教学观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接受学习”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方式。所以,教师应拿捏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两者关系。”)

(三)课程总目标修改之处:

为了加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新课标对于学生培养目标作出两处明显改变。第一:学生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双基”能力培养,提出“四基”培养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第二,提出了“两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内容变化之处:课程结构第一学段第二学段数与代数1.增加“在现实情意中理解万以内数的意义。”知道用算盘可以表示数。

2.增加“能结合具体情境比较两个一位小数的大小,能比较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大小。”

3..增加“能口算一位数乘除两位数。“

4.增加“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两步)

1.增加“结合现实情境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

2.增加“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了解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3.增加“在具体情意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总价=单价*数量、路程=速度*时间,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增加“认识中括号。”

5.删除“会口算百以内一位数乘、除两位数。”、“比较百分数大小。”图形与几何(1)“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垂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放在第二学段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放在第二学段。

(3)“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放在第二学段。

(4)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改为:给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中的一个方向,能辨认其余三个方向,知道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四个方向,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1)删掉“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和两条相交直线确定一个点”。

(2)增加“会绘制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3)增加“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来表示位置,知道数对(限于整数)与方格纸上点的对应。在具体情境中,体验利用方格纸确定数对位置的过程。”

(4)增加“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统计与概率(1)第一学段与《标准》相比,最大的变化是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方式(包括文字、图画、表格等)呈现整理数据的结果,不要求学生学习“正规”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稿》希望通过数据使学生体会随机思想。综合与实践提出明确要求:综合与实践”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在课外完成,还可以课内外相结合。三、

实施教学几点把握

(一)切实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应切实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培养。为什么呢?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的发展离不开知识技能的学习。其次,数学思想与方法蕴涵在数学知识形成、发展和应用的过程中。只有学生积极参与知识技能的学习、实践、体验过程中才能逐步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二)重视数学思想渗透教育,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的指出“学生所学的数学知识,在进入社会后几乎没有什么机会应用,因而这种作为知识的数学,通常在走出校门后不到一两年就忘掉了。然而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惟有深深铭刻于头脑中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等随时地发生作用,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教师在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关注学生数学思想、精神等数学品质的培养。教师结合具体学习内容,积极为学生创设、设计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机会与平台。让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等数学活动,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

展示案例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

……

师:刚才,我们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了数方格的方法以外,我们还用了什么方法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生:通过割、补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师:为什么要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了?

生:因为长方形是我们学过的知识,我们会求。

师:这不愧是是一种好方法。剪、拼

转化板书:

平行四边形长方形。

教学分析:

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提炼、揣摩、数学思想方法的能力,这里的小结不仅使每个学生明确了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而且领悟到了比计算公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把新知转化为旧知,再利用旧知解决新知的转化思想方法

展示案例2:《点阵中的规律》教学设计

1、导入:由班上学生的座位,通过多媒体演示抽象出一张点阵图。(导入环节设计巧妙由学生身边的事物切入,将抽象、枯燥的数学模型回归于生活原型,很巧妙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学生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氛围。)

2、探究正方形点阵中的规律:

(a)出示四个点阵图。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点阵有几个点数,有什么规律?经过师生共同猜测、推算、归纳通过画直线法能较快计算出点数。

(b)师:“难道算出点阵图中的点数只能用画直线的方法来推算吗?是否有其它的画法,它又有什么规律?”(“一语激起千层浪”,教师巧妙地将学生思维引向另一个高度。)

(c)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还可以通过画斜线、折线等方法。

(d)集体交流展示讨论结果。

3、拓展延伸:研究三角形点阵。

教学分析:

有了前面的实践经验,一切“水到渠成”,学生能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揭示其间的奥秘,。不难看出,本课教师在引导学生探寻图与数之间的关系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实践体验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师的半扶半放中,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悄然无息地让学生领悟到数形结合,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思想。我想这才是本课教学的意义所在。

(三)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1)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地位。新课标指出:“学生获得知识,必须建立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可以通过接受学习的方式,也可以通过自主探索等方式;学生应用知识并逐步形成技能,离不开自己的实践……”

展示案例1:什么是周长

……

师:同学们,让我们走出教室到校园去寻找图形的周长吧!大家带上用具量一量,算一算你所测量物体的周长。

学生迫不及待地冲出教室。

……这时有两位学生合作扯着一条跳绳想绕乒乓球桌一周测量周长,却发现绳子不够长。俩人不知所措,无所适从。我就走过去问。

师:怎么了?

生:老师,不能算。

我就故作惊讶:“怎么会不能算?俩人好好商量商量,有什么好办法?”

此时,有学生发现我们这边情况都围过来。这俩位学生发现我不伸出“援助之手”。又将目光投向身边的同学。(我用眼神暗示其他同学不能吱声)这时,俩位学生非常无奈的将目光移回乒乓球桌。

过了一小会儿。突然,其中一位学生猛拍自己一下脑袋大叫一声:“我们怎么这么笨啊!我们可以一条一条量啊。”此时,另一位学生仿佛也如梦初想。俩人二话不讲拉起绳子量,记、算。旁边学生见状都齐声大笑。

这时,又一位学生大叫起来。

“老师,我还有办法。不用每条边都量。”

“为什么?”

“因为这两边一样长,那两边一样长。我只要量其中两条边就可以”

“然后呢?”

“量这边长度乘以2,再量那边长度乘以2,最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周长的长度。”

哗哗……全班响起了掌声。

(2)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几点建议: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给学生一个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机遇,让他们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冲突,让他们自己去讨论(吴正宪老师的课堂能充分见到这一点);给学生一个权利,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题目,让他们自己去创造。

(四)落实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任务,切实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而“综合与实践”是实现这些目标的重要和有效的载体,应贯穿于整个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然而,很多教师却倍感为难,产生了思想误区认为“综合与实践”应是“大综合”、“大活动”。其实不然,我认为可实施“大课题,小活动”分散教学。如:

展示案例1:《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实践活动设计

1、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图形,观察它们是否有对称轴,若有对称轴,数出或说出有几条对称轴。

2、尝试画出轴对称图形中所有对称轴。

3、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课前所收集的图形。

4、尝试设计一些美观的轴对称图形布置教室或自己的房间。

活动设计说明:这个活动可以鼓励学生主动观察,设法收集(可以用数码相机拍照或素描写生、简笔画描述)。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找到他们熟悉的图形中隐含的对称轴,并在交流过程中丰富自己的经验。

展示案例2:

绘制校园平面图

按照确定的比例和方位,绘制校园平面图,包括围墙、主要建筑、主要活动场所、道路等。

活动设计说明:这个活动目的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位置、方向和比例等基础知识,掌握测量的方法。因为整个操作比较复杂,可彩小组合作的形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统筹规划的实践能力,也有利于学生体验团结协作、获得成功的快乐。

(五)重视教学预案的设计。

教学预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一个好预案能有效、高效地实现教学预期目标。哪如何很好的设计教学预案呢?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四要”---教学理念要先进、教学设计要简约、教学手段要实效、教学效果要有效。

教学理念要先进,只有“站得高,才看得远。”教师应该以先进的理念,开拓的视野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只有这样,你的教学设计才有深度与厚度。

教学设计要简约,教学活动应是“去伪存真”,“变繁为简”,变复杂为简单,而不是将简单的教成复杂的。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简简单单教学,扎扎实实发展”。

教学手段要实效,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采用的一切教学手段、技术等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应摒弃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噱头。

教学效果要有效,每一堂课教师既要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努力实现差生“吃得饱”,优生“吃得好”。真正落实“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篇8: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筒仓侧压力研究历程回顾与展望论文

摘要:筒仓侧压力的确定是筒仓结构设计的关键,筒仓侧压力的确定常用的有三种方法: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分析方法。本文是对这三种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做一个回顾,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看法。

关键词:筒仓;侧压力;试验方法;理论分析;数值方法

一、前言

筒仓是一种功能性构筑物,它不但可以用来贮存散体物料,而且可以向外进行卸料。决定筒仓仓壁设计的主要因素是物料作用于仓壁上的压力,而物料的散体介质力学特性及其流动时所产生流态的不同决定了筒仓仓壁受力的复杂性,所以筒仓的受力一直是各国学者关注的问题。研究筒仓压力的方法主要有三种:理论计算方法、试验方法和数值方法。下面就回顾一下国内外各种方法的研究历程,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

二、筒仓压力研究历程回顾

(一)理论计算方法。1895年Janssen根据静力平衡原理,推倒了著名的Janssen公式,目前大多数国家的筒仓设计规范,仍然是在Janssen公式的基础上修正而成的。1976年Reimbert根据试验结果,推导出静力条件下筒仓侧压力公式,并认为该公式适合于筒仓在装料、静止贮料时的压力计算。苏乐逍以贮料及仓壁的弹性为研究问题的基础,讨论了弹性变形在卸料过程中对动压力的影响,并指出贮料及仓壁的弹性变形及其传播有助于破拱和削弱压力峰值。李国柱、刘定华在从理论上探讨筒仓仓壁的动态压力的计算问题,考虑了筒仓的流动压力及侧压力系数随仓体深度而变化的情况,建立和求解了微分方程,得出仓壁的动态压力近似计算公式。A.Khelil和Z.Belhouchet从理论研究和数值分析入手,研究筒仓在对称荷载作用下,根据各种贮料的特性以及与圆柱筒仓壁的相互作用建立了平衡方程,通过求解平衡方程来得到侧压力的分布特性。

(二)试验方法。塔赫塔美谢夫在1938~1940年对多处实体筒仓进行了大规模的试验。试验中,通过改变填仓速度、卸料状况、出料口布置等因素得出了极其复杂的仓内散粒体应力状态图形。1980年森山、上竹对圆柱形钢筒仓进行试验,试验表明,模型仓的某些部分出现了高动压,并测量到模型仓上的侧压力情况。1995年刘定华利用小模型筒仓模拟大型圆筒煤仓,采用三个模型筒仓,其中三个模型的直筒部分相同,而漏斗部分分别做成漏斗口直径和漏斗高度两两相等,以此来对比漏斗参数的变化对仓壁压力及仓内物料流动状态的影响。屠居贤采用有机玻璃做成的深仓模型,分别对粒状煤、小麦和干砂进行了卸料试验。试验表明仓壁最大侧压力发生在两种流动形式交界处而不是在筒仓根部,并在试验的基础上导出了仓壁侧压力的计算公式。C.J.Brown做了方形筒仓的模型实验。贮料采用砂和大豆,测出了筒仓在装料、贮料、卸料状态时的应力、应变状态,并提出墙的刚度对侧压力分布有较大的影响以及装料过程和卸料过程中贮料的应力状态是不同的。

(三)数值分析方法。目前,研究筒仓压力的主要数值分析方法有:有限单元法和离散单元法。

1、有限单元法。19T.Karlsson假设筒仓内储料在静止和流动时密度为常量,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采用Euler坐标系统模拟筒仓在卸料瞬间(1秒内)的力场和位移场。同年,曾丁认为筒仓内的散体是服从Mohr-Coulomb屈服准则的理想弹塑性介质,散体与仓壁的摩擦属于Coulomb摩擦接触问题,建立了接触单元,从连续介质的角度,用有限单元方法模拟了散体对带漏斗的筒仓的静态仓壁压力,以静态解为初始条件,用给定位移的方式,模拟了卸料初期的仓壁动压变化情况。20J.Tejchman和T.Ummenhofer做了筒仓的分层模型试验,并结合了有限单元的分析,在数值计算时采用能突出散体物料特性的极硬塑性本构关系,并认为单纯的数值模拟不能反映出筒仓受力的真实情况。年D.Briassoulis使用有限单元分析了筒仓在受非对称荷载作用下的性能,分析了筒仓在装料和卸料时受非对称荷载情况下筒壁的性能和应力的发展状态,结果表明,筒仓贮料能产生非对称压力的特性在筒仓结构设计中是不能忽略的。M.A.Martinez和I.Alfaro运用有限单元对筒仓进行了分析,并从考虑物料的物理特性入手,采用不断更新、划分网格和单元的方法,选用Drucker-Prager和Mohr-Coulomb非联合屈服准则更好的计算筒仓静态下的仓壁受力性能,在轴对称情况下的`卸粮过程中的动态侧压力,并在前面结果符合标准的情况下进行了筒仓在震动情况下的力学性能分析。

2、离散单元法。1991年魏群为了印证Janssen公式与实验结果存在的较大差别,模拟了一个直径为300cm、高450cm的圆形筒仓,在筒仓中按正态分布随机产生了颗粒半径为12cm的颗粒散粒体,分析其在静态和动态作用下对筒仓的作用力。1994年P.A.Langston使用1,000个颗粒单元,通过减少摩擦系数来模拟管状流动向整体流动的转变,并且还分析了颗粒半径、卸料口开口半径以及漏斗倾角对筒仓侧压力的影响。2000年俞良群、邢纪波利用离散单元法模拟了筒仓装卸料过程中的力场和流场,并探讨了颗粒密度和物料密实度的影响。20Shie-Chen Yang和Shu-San Hsiau模拟了在筒仓卸料时加入正八字形楔体和倒八字形楔体分流器的情况,发现两种楔体都能将管状流动转为整体流动,在加入楔体后筒仓内的压力分布变化很明显,并且能够减少作用在仓壁上的压力。杜明芳等运用颗粒流程序模拟了筒仓压力及其流态,并证实了用颗粒流程序来模拟筒仓压力是可行的。

三、筒仓侧压力研究方法发展展望

筒仓仓壁受力的两个主要特点就是:

1、要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及其流动特性;

2、仓壁受力主要是由散体的自重应力水平决定的。那么,研究筒仓受力较好的方法就是既要能够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又要考虑筒仓内的实际自重应力水平。

而上述研究方法中的理论计算方法和有限单元法主要的特点就是:把筒仓内的散体物料看成是连续的,并没有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所以不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机制。

试验方法中的现场足尺原位试验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方法,它得出的试验数据是最真实的,是最能反映筒仓的实际受力情况的,但试验费用非常昂贵,并且所得数据只有单一代表性,较难得出普遍的规律。而筒仓模型实验,操作方便,可重复进行,但因几何尺寸的缩小,普通的筒仓模型并不能重现原型筒仓的重力场,无法再现原型筒仓的力学特性,从而降低了试验的说服力。那么,如果能在一个模型筒仓上得到一个接近于原型筒仓的重力场,再对这样的模型筒仓进行试验,这时的试验结果就能很好地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离散单元法虽然能考虑散体的介质特性和流动特性,但是由于原型筒仓内的颗粒数量巨大,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原型筒仓内的实际数量的颗粒因计算机容量的限制难以实现,所以离散单元法模拟的结果实际上是模型筒仓的受力状态,其不能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状态。

在应用离散单元法来模拟筒仓的受力时,为了弥补重力场的不足,就要通过增大散体物料所受的重力。有两种途径可以实现:

1、增大散体物料的重力密度;

2、增大散体所受的重力加速度g,这两种途径在离散单元法中很容易实现。这样的离散单元法模拟结果也可以反映原型筒仓的受力情况了。

总之,研究筒仓受力的这三种方法各有优缺点,所以在实际研究中应使这三种方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主要参考文献:

[1]Janssen,H.A.Getreidedruck in

Silozellen,Z.Ver.1895.

M.L赖姆伯特,A.M.赖姆伯特着.顾华孝译.筒仓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1.

苏乐逍.立筒仓卸料结拱弹性变形及其对仓壁压力的影响.郑州粮食学院报,.

李国柱,刘定华.筒仓动态压力的计算和测试.宁波高等专科学校,2000.

A Khelil,Z.Belhouchet.Analysis of elastic behavior of steel shell subjected to silo loads.Journal of Constructional Steel Research 57..

TAKHTAMISHEV,S.G.(1947)report by TURITZIN,A.M.Journal of the structural Division,1963.

森山(R Moriyama),上竹(T Jokati).散料在动态和静态状况下对模型贮仓仓壁压力的研究.国际筒仓设计研究论文集,1987.

刘定华,王建华等.钢筋混凝土筒仓侧压力的试验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1995.

屠居贤等.模型筒仓卸料试验和仓壁压力计算.烟台大学学报,.

[10]C.J.Brown,E.H.Lahlouh and J.M.Rotter.Experiments on a Square Plan form Steel Silo.Chemical Engineering Science,2000.

[11]T.Karlsson,M.Klisinski et al.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of granular material flow in plane silos with complication geometry,Powder Technology,1998.

[12]曾丁,郝保红等.筒仓静态壁压的有限元分析,2000.

[13]J.Tejchman,T.Ummenhofer.Bedding effects in bulk solids in silos:experiments and a polar hypoplastic approach.Thin-Walled Structures,2000.

[14]D.Briassoulis.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a cylindrical silo shell under unsymmetrical pressure distributions.Computers and Structures,2000.

[15]M.A.Martinez,I.Alfaro.Simulation of axisymmetric discharging in metallic silos.Analysis of the induced pressure distribution and comparison with different standards.Engineering Structures,.

[16]魏群.散体单元法的基本原理数值方法及程序.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17]P.A.Langston,U.Tuzun.Continuous Potential Discrete Particle Simulation of Stress and Velocity Fields in Hopper:Transition from Fluid to Granular Flow.Chemical Engineering,1995.

[18]俞良群,邢纪波.筒仓装料时力场及流场的离散单元法模拟.农业工程学报,2000.

[19]Shie-Chen Yang,Shu-San Hsiau.The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anular materials dischargedfrom a silo with the placement of s.Powder Technology 120,2001.

[20]杜明芳,张昭,周健.筒仓压力及其流态的颗粒流数值模拟.特种结构,.

篇9:军体院刺杀教学训练历程回顾与启示

军体院刺杀教学训练历程回顾与启示

通过时军体院院刺杀教学训练的历程回顾,总结军体院刺杀教学训练的特点与优势,以期在今后的`教学训练改革发展中,传承好刺杀教学训练传统,为刺杀训练在全军的进一步恢复与开展提供参考.

作 者:杨晓斌 YANG Xiao-bin  作者单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特种技能教研室,广东广州,510500 刊 名: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PLA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年,卷(期): 28(1) 分类号:CA7 关键词:刺杀   教学训练   历程回顾   启示  

篇10:《回顾拓展八》教案设计与反思

《回顾拓展八》教案设计与反思

教学目标

1.积累语言,增强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在内容选择、顺序的安排语言的使用上,能与他人有点不同,有新意。

2.让学生积累更多的名人名言,并领会其深刻的含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教学重难点:

会归纳总结本单元及本学期的写作方法。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一是交流学生从电影、电视、书籍、报刊等渠道了解到的异域风情;二是交流本组课文表达上的特点;三是交流本学期自己在语文学习上的收获、体会以及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打算。

本学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是

我最喜欢的课文是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从中知道了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的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我从他身上_______________

我印象最深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_____________

我还有很多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今后努力的方向与打算

3.自由组合,分小组进行讨论,并交流心德。

4.进行交流评价。

5.各小组进行补充。

6.交流完后办一份“异域风情”手抄报(或剪贴报、黑板报)。

二、日积月累

1.自由读名人名言。

2.介绍自己所了解的这几个名人。

3.熟读名人名言,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4.交流自己对名言的理解。

歌德的名言强调奉献的精神;雪莱的名言激励人们用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工作、事业上的困难,遇事不悲观失望;泰戈尔的名言赞颂了无私奉献的.精神;普希金的名言鼓舞人们要乐观向上,积极生活,心平气和地坦然面对一切。

5.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看谁背得快。

6.你还读过这几位名人的哪些名言,读给大家听。

三、趣味语文

1.阅读趣味语文,想想讲了什么。

2.交流自己的理解(有趣之处在哪里)。

《手表广告》言外之意是说这家钟表公司的产品质量非常好;

《最短的科幻小说》给人留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交通告示》幽默风趣,富有人情味,提示司机注意交通安全──市区内限速30英里;超过60英里,要接受处罚;超过80英里,就会有安全隐患与生命危险。

3.朗读比赛。

4.最后交流一下各自了解或搜集的趣味语文材料。

教师也可相机补充一些

如:劳特公司在其生产的劳特牌胶水广告上写道:谁能用手把劳特牌胶水粘到墙上的金币掰下来,这块金币就归他所有。

再如:在美国西海岸一条公路的急转弯处,有一幅标语牌是这样写的:“如果你的汽车会游泳的话,请照直开,不必刹车。”在长岛公路路口,有一块警示牌上写道:“电线杆自卫时,会给汽车和司机带来伤害。”

篇11:《密度》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密度》课堂教学的回顾与反思

王金义

(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白塔中学)

摘 要: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教师在课后应坚持进行课后回顾,总结经验教训,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篇12:营销观念的回顾与反思

营销观念的回顾与反思

1950年,营销观念已基本定型。然而,今天我们不仅要问:为美者、经理和咨询顾问们推崇备至的营销观念能否仍然拥有往昔的辉煌?要获取答案,我们有必要追溯营销观念的的演进历程并反思其利弊得失。

一、营销观念的简要回顾

五十多年前,以顾客导向为核心内涵的营销观念确立了。虽然该观念注意到顾客对企业成功的重大意义,不过却忽视竞争,后来,逐步发展形成了以顾客与竞争为核心内涵的市场导向营销观念。这种均衡观念的形成,适逢美国商业鼎盛的1960年代,正值营销理论在思想中独领风骚近二十年的黄金时期。

进入1970年代,鉴于福利倡导者的高昂呼声,市场营销观念便兼顾了企业、顾客和社会三方利益的核心要素,从而产生了的社会营销观念,可这一修正未能获得广泛的赞同。而且,这一时期,由于日本制造业的全球出击与美国企业的节节退却,曾经主导管理思想的美式营销理论备受痛苦的冷落,取而代之的是日式的质量管理。

1981年,彼得斯和沃特曼“贴近顾客”的观点唤起了人们对营销观念的记忆,可企业界的冷淡反应却令人沮丧不已。1980年代中期以后,营销观念的有效性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一些学者将效用低下归咎于普遍出现的施行畸变与阻力,而另外一些学者认为营销理论的来源基础决定了其并不具有普遍的适合性。

到了1990年代初期,一些学者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实证研究,如胡利、林奇和斯菲尔德研究证实了“营销观念的范围越广,企业的业绩就越好。” 而纳维尔和斯莱特的研究也提供了更为详细的证据。至此,关于营销观念与经营业绩之间直接相关的经验证据,确认了将市场营销观念作为整个组织原则的重大意义,并再度唤起了企业对营销观念的热情。 可见,一种经营观念对于企业的重大意义,只有在呈现出有效的经验证据并通过现实的,为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营业绩,这种经营观念才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营销观念的内涵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会随着营销理论研究及实践检验的深入而作出相应的调整。

二、营销观念的反思

通过对营销观念发展历程的回顾,我们发现,其内涵的核心必须予以明确,并在此基础上随企业的'变化和自身所处的状态而为之相应调整。

1.利益权衡

早期的营销观念是以顾客导向为核心内涵的,随后兼顾到竞争,后来,又注意到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利益之间比重的处理。目前,不得不对各种利益相关群体利益诉求给予更多的关注,这些利益相关群体包括顾客、股东、员工、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公众、社区、政府、传媒、公司等。鉴于企业是各种相关利益交织和冲突的承载体,就经营实践来看,营销观念的利益相关群体导向就不会仅仅局限于顾客,至少还应涵盖企业、员工、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等核心群体。如若对这些核心群体的利益权衡不当,那么,在企业运营这一层面上,营销观念的可行性与可持续性便甚难保证。

2.普遍原则

如今,把营销看成广泛的经营观念而不是一种职能的观点占据了主导地位。的确,把营销看作是一个部门职能的观点已不合时宜,因为既然营销局限于一个部门,那么,营销部门便独占和垄断了市场特别是顾客的代言权和话语权,企业层级制度所形成的各部门之间的藩篱又阻碍了关于市场、顾客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客观上,职能化的营销已寸步难行,取而代之的是,将营销作为整个组织普遍的指导原则。然而,要使营销观念在企业各部门及其员工中深入人心,就须要高级主管大力宣传、不断培训并身体力行,构建跨职能的小组以突破层级制度的隔阻,而这需要的却是耐心和时间。

3.行业适应

营销是基于从巨大的美国消费品市场得来的经验理论,那么,当传统营销观念应用于市场、服务市场和国际市场等领域时,便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传统营销观念的隐含前提是以短期交易和国内交易为基础的,在工业和服务市场上,与顾客建立长期关系却是企业成功的关键,而在国际市场上,贸易障碍和因素却是企业首先必须解决的问题。因而,在这些领域中,营销观念必然是关系导向的。换句话说,企业处于不同的行业,营销观念的内涵应随之调整与适应。

4.内涵细分

经营观念可大致分为内部导向与外部导向。内部导向的企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视野内向,关注企业内部的营运,具体表现为财务、技术、生产、产品、推销等方面的导向。而外部导向的企业是以环境为中心的,视野外向,关注企业外部的环境,具体表现为顾客、竞争、市场等方面的导向。其中,顾客导向又进一步分为大众顾客、分众顾客、个别顾客等方面的导向以及顾客价值导向。我们发觉,这种内涵的分化意味着,在现实世界,企业会因面临的环境、行业、竞争、顾客以及自身状况的诸多差异而拥有不同经营观念,那么,选择细分的营销观念并将其与内部导向的某些合理成分兼容,这是企业必须解决的难题。

篇13:阿长与山海经反思回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这节课给我的影响比较深,它将给我以后的教学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反思回顾篇3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可我们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做无用功的甚多。鉴于此,我们语文组制定了本学期组内教研课题:现代文阅读教学与课堂新模式的有机结合。经过一个月的教学实践,我改变了上学期的过激做法,尝试结合导学案由“教师引导、巧设问;学生独立思考、再合作、解答;全班再质疑、交流;教师指导、明确。”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选的课文是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为了让学生很好的体会文章,我做了以下几点:

第一,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14:政治教师业务学习回顾与反思

政治教师业务学习回顾与反思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一眨眼就站在XX年的门槛前。回顾过去的一年,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太多令人难忘的事情,有欣喜有忧愁,有开心有郁闷,夹杂了太多的情感在其中,有些事也许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可谓刻骨铭心!

要回顾与总结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值得回忆与反思的东西也不在少数。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和憧憬未来。人不能活在过去的回忆中,但人也要学会总结和反思过去,汲取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在成功与失败交织中学会生活,走向成熟。

今天的课上,我预祝了我的学生元旦快乐,新年快乐,希望他们在总结和反思过去一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规划新的一年奋斗目标,新年新气象,祝愿他们在XX年一切皆好,万事皆如意,心愿都实现!期待他们新的一年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百尺竿头,更近一步。言为心声,我对学生寄托了美好的'学习愿望,那我也不能落后啊,为人师表,我也要规划来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因此,有必要先来回顾过去的一年里,我把自己在业务学习方面情况总结与反思如下。

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能认真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与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学习心得体会,如参加XX年常州市政治教师暑期培训班学习,在两天内认真听取了有关领导讲话、专家报告和经验交流并做好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又如,在XX年7-8月代表学校参加了常州市网络团队比赛,我与校内其他两位年轻政治教师一起精诚合作,奋力拼搏的结果是获得代表武进区参加常州市选拔赛并最终获得常州市网络团队比赛中学政治组一等奖(市第二名)。除了生病请假的三个月,无法参加学校与外面的教研活动外,我均能积极参加学校、组内的集体研讨活动,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常规细则,积极投身高效课堂改革实践之中,按时参加相关项目工作室、团队建设等工作并认真完成分配给自己各项的任务。

在个人读书学习方面,我比较重视个人的读书学习,在XX年里读了不少好书(有一部分时间是拜疾病“赐予”的,3-5月份在家养病期间来读的),仅凭读书笔记和印象记忆,大致读过以下一些教育教学类书籍:

1、《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高敏著,中国纺织出版社,XX年1月。

2、《做最捧的老师》,张良科、赵国满编著,青岛出版社,XX年8月。

3、《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高万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1月。

4、《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任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4月。

5、《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5月。

6、《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王晓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6月。

7、《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蒋宗尧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月。

8、《与优秀教师同行》,张万祥主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

9、《这样做,教师更幸福》,张万祥主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

10、《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赵希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8月。

11、《美国名师是怎样炼成的》,高曼著,福建教育出版社,XX年4月。

12、《教师的幸福资本――成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雷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9月。

13、《与优秀教师同行》,张万祥主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

篇15:阿长与山海经反思回顾

对于本课的处理,我自己比较欣赏的地方有三个: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有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 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白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导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问题的设置:从假如阿长是你的保姆,你讨厌她的哪些方面?紧接着提出从我讨厌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经》说成《三哼经》可推测出阿长什么样的学识及地位?最后提出:如此没有文化的一个人,连书也分不清,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买到书之后她是怎样的心理?这些问题的设置就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思路,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篇16:政治教师业务学习回顾与反思

政治教师业务学习回顾与反思

时光流逝,岁月如梭,一眨眼就站在XX年的门槛前。回顾过去的一年,在自己的身上发生了太多令人难忘的事情,有欣喜有忧愁,有开心有郁闷,夹杂了太多的情感在其中,有些事也许是我终生难以忘怀的,可谓刻骨铭心!

要回顾与总结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值得回忆与反思的'东西也不在少数。回顾过去,是为了更好地展望和憧憬未来。人不能活在过去的回忆中,但人也要学会总结和反思过去,汲取过去的经验与教训,在成功与失败交织中学会生活,走向成熟。

今天的课上,我预祝了我的学生元旦快乐,新年快乐,希望他们在总结和反思过去一年的学习与生活的基础上规划新的一年奋斗目标,新年新气象,祝愿他们在XX年一切皆好,万事皆如意,心愿都实现!期待他们新的一年在学习上取得更大进步,百尺竿头,更近一步。言为心声,我对学生寄托了美好的学习愿望,那我也不能落后啊,为人师表,我也要规划来年的学习与工作计划。因此,有必要先来回顾过去的一年里,我把自己在业务学习方面情况总结与反思如下。

在业务学习方面,我能认真各类培训学习与教研活动,及时总结学习心得体会,如参加XX年常州市政治教师暑期培训班学习,在两天内认真听取了有关领导讲话、专家报告和经验交流并做好了详细的学习笔记。又如,在XX年7-8月代表学校参加了常州市网络团队比赛,我与校内其他两位年轻政治教师一起精诚合作,奋力拼搏的结果是获得代表武进区参加常州市选拔赛并最终获得常州市网络团队比赛中学政治组一等奖(市第二名)。除了生病请假的三个月,无法参加学校与外面的教研活动外,我均能积极参加学校、组内的集体研讨活动,严格遵守学校的各项教育教学常规细则,积极投身高效课堂改革实践之中,按时参加相关项目工作室、团队建设等工作并认真完成分配给自己各项的任务。

在个人读书学习方面,我比较重视个人的读书学习,在XX年里读了不少好书(有一部分时间是拜疾病“赐予”的,3-5月份在家养病期间来读的),仅凭读书笔记和印象记忆,大致读过以下一些教育教学类书籍:

1、《学孔子当老师的智慧》,高敏著,中国纺织,XX年1月。

2、《做最捧的老师》,张良科、赵国满编著,青岛出版社,XX年8月。

3、《优秀教师的九堂必修课》,高万祥著,出版社,XX年11月。

4、《年轻教师必听的讲座》,任勇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4月。

5、《今天怎样做教师——点评100个教育案例》,王晓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5月。

6、《做一个聪明的教师》,王晓春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6月。

7、《优秀教师的修炼之道》,蒋宗尧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月。

8、《与优秀教师同行》,张万祥主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

9、《这样做,教师更幸福》,张万祥主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

10、《优秀教师的四项核心素质》,赵希斌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8月。

11、《美国名师是怎样炼成的》,高曼著,福建教育出版社,XX年4月。

12、《教师的幸福资本——成为优秀教师的8种特质》,雷玲编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9月。

13、《与优秀教师同行》,张万祥主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XX年10月。

篇17:认一认教学回顾与反思

“好习惯受益终生”。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40分钟的课堂是漫长的,如果一节课让他们端端正正地听自己讲习惯,练习读写姿势,恐怕是不可能的。或许我们只能牢牢抓住有限的10分钟来做有效地事情(练习读写姿势)。那剩下的30分钟里通过穿插游戏、故事的方式太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捣蛋鬼狐狸》的故事让孩子们明白坐姿是多么的重要,《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来帮助纠正孩子的不良的读写姿势。握笔姿势也是我在课堂上纠正的重点,由于幼儿园对孩子坐姿和握笔姿势没有过多的重视,少数孩子的姿势很成问题,因此每天的提醒是必不可少的,这需要家校之间的配合。

认识四线三格和书写是本节课的难点。在这里我通过小故事《字母宝宝找家》,让学生认真观察四线三格,知道这三个字母家住在哪里,然后请学生说说他们的位置,这样就很快就记住了a、o、e的位置。书写的时候,通过大屏幕演示,学生伸出手指跟着书空,边书空边说书写步骤,然后分别在同桌的手心上书写一次,最后在课本上描红,大部分学生还是很快就掌握了。

由于大部分孩子都学过汉语拼音,写拼音是件简单的事,可是,书写质量却不高,这也许是学前学过拼音,但没有严格要求书写所致。因此,在指导书写环节中,还要多下功夫。最最关键的还是孩子的读写姿势,这需要平时不断地督促纠正。

“αοе”是拼音教学的第一课,这是刚入小学的一年级学生所接触的第一堂汉语拼音课。如何让孩子提高学习拼音的兴趣,这节课我做了以下的尝试:

一.首先通过有趣的情景表演和故事引出三个字母,并编了几句简短的顺口溜,让学生记住这个情景故事,如:大公鸡,喔喔啼,阿姨带我上村西,小白鹅,ee叫,连声问我早上好。学生一边唱着有趣的顺口溜,一边拍着手或加上自己的动作,兴趣就来了。在读音上,先让学生注意看老师的口型,然后同桌之间互相观察小嘴巴,看口型是怎么样的,再编出一句简短的顺口溜来,学生的积极性也是比较高的。

二、利用直观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整节课,除了让学生跟着老师读,还选出了班上读得较好的同学来当小老师,还通过开火车读,找朋友读等多种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但是在教学O的过程中,学生的发音不够准确,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点麻烦。但是通过学生中的榜样来帮助学生纠正自己的发音效果非常好,通过激励的手段学生的发音都很准确。由于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但是注意力的集中时间却不长,因此课堂上经常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我想这也将是这一个月的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听、说、讲,为今后的学习创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i、u、ü》教学反思

在熟练掌握a、o、e的基础上,我们学习了单韵母i、u、v。

教学中,我先复习a、o、e及其四声的发音,为每节课的发音做好准备,也随时巩固旧知。接着,我做示范,让学生仔细观察口型,通过反复朗读,逐步掌握发音方法。

因此,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形式多样的朗读,不断的正音,才能慢慢入门。班内有个叫王苇航的小朋友发音时有困难,常常发音不清晰,包括说话吐字,我的做法是:每节课都能让他回答一次问题,帮他正音,提高说话能力。为避免孩子压力过大,我不停的鼓励他们。还有几个孩子虽然口型不好,但上拼音课确很认真,很有兴趣。

拼音教学对孩子来说是很枯燥,但对孩子们将来认字、识字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在我必须扎实的教好拼音。

《i u ü》教学反思

在本课中有个带调字母拼音对比读,因为平时学生都是按顺序读的比较多。学生见到这项练习,错误出现较多,特别是第二声和第四声的调号混淆较多。我想到以前老师教的方法:对于还未区分的孩子,让他们通过在心里念,看到这个再大声读出来就对了。

篇18:认一认教学回顾与反思

aoe教学反思

aoe的教学,是汉语拼音单韵母教学的第一课。在aoe的教学中,我是借助形象让学生记忆拼音形状的:

首先,从图入手,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画了谁?他们在做什么?学生回答医生给小女孩看嗓子,小女孩发出的声音就是字母“a”的音。张大嘴发“a”要响亮。这样初入学的儿童易于接受,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小女孩的头,以配合字母“a”的字形记忆。

在教学中,我很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书写的指导,为学生写好字打下基础。

在教学中,我还根据儿童年龄特点,采用了多种方式记忆字形。如顺口溜记忆(张大嘴巴aaa),用动作表演记忆(表演口型猜字母),使学习富于情趣,让学生愉快学习。汉语拼音教学,我注重的是先摆口形再发音,做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o”的发音是难点,我强调先摆口形再发音,舌头不动,发音才准。

练习四声重点放在二声、三声。通过手势的帮助使四声发音更加准确。最重要的是:根据儿童的遗忘规律,在准确的教学后要坚持反复有序的练习以及循序渐进的复习。

昨天学习了aoe后,还自我感觉良好。可是今天一抽查,却发现孩子们掌握的一点也不好。看来,人多,的确不太好照顾到啊!可是,能怎么办呢?怨天忧人也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还是动脑筋想办法啊。俗话说“办法总比问题多呀”!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复习后,情况终于有了好转。

iuü的教学反思

于是,就开始了iuü的教学。在课前,我就感知,这一课有点乱:又是韵母,又是声母,又是整体认读音节。可是问过刘坤后,她说:一点也不乱,去讲吧。可是我不放心,又是看参考,又是看教学设计。结果一试讲,我又加进了两个音节:wo ye ,也不知当时怎么想的。反正结果可想而知。

一、归类遇到了麻烦。单韵母,声母,整体认读音节,在孩子们听来,简直就是

天方夜谭。我很着急,怎么办?我当时也没有想到好办法,就是反复练,不同形式的读,来强化记忆。现在想想,如果用游戏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兴趣会不会更高?画三

所漂亮的小房子,让孩子们把这些“宝宝们”送回家。(后来试了试,果真孩子们争先恐后的参加到活动中,时间不长,学生们就掌握了这些字母的分类)

二、添加的累赘。本课内容本就不少,可是我又加了两个音节,使原本就艰巨的

任务更是雪上加霜。看来低年级的孩子教学内容不宜过多。毕竟低年级的孩子刚从幼儿园踏入学校,注意力容易分散,孩子一堂课,能全身心投入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5-20分钟。也就是说孩子在一堂课中,注意力只能集中半堂课。如果涉及的内容过多,结果就会适得其反。

认一认1的教学反思

《认一认1》是学生在学完6个单韵母后第一次接触汉字的学习,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认识“人﹑口﹑手﹑足﹑舌”等16个汉字,能够读准他们的字音,并且能根据图片初步了解汉字的字义。根据这样的教学目标,我在授课时做了如下的一些设计:由于一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以游戏的方式导入新课,我用多媒体展示了一张没有口﹑手﹑足﹑舌﹑牙﹑耳和目的人物图片,让学生自己去观察这个人少了些什么?同时相机出示相应的汉字来引出学习内容。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说出缺少器官的过程中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字的初步印象。由于班级学生识字量基础差异较大,通过课前了解,我得知有部分学生早已认识本课的16个汉字,而仍有少部分学生只认识其中几个汉字,所以在这课的教学中我充分发挥了小老师的作用。让会读的孩子带着全班一起来读一读,这样不仅调动了这些已经会的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不至于在课上不认真听讲,同时我发现其他孩子跟读得也认真了。但是在教学完这课后我发现我仍存在一个问题,我将教学的大部分重点都花在了汉字的读音和字义上,而没有引导学生去感受这些汉字的字形特点,可能学生会读了,能根据图片理解意思了,但是并没有真正扎实地记住这个字。因此在今后的认一认教学我还需不断探索,不断反思,不断去发现一些能帮助学生牢固记住字形的巧妙设计。

《bpmf》教学反思

学习声母bpmf时,因为大部分学生在学前班都学习过汉语拼音,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读准音,但是口型不是很标准,课堂上,通过反复示范让学生认识发音方法。多种形式练习让学生体会发音的要领。如用小纸条摆在口边发b 、p

两音,让学生形象直观地认识到b 、p发音时气流强弱的对比。在记忆形状时,只有个别学生b和p分不清楚,于是,我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去区别b和p,学生们兴趣极高,有的说“像个6字bbb,9字反写ppp”,有的根据半圆的方向说“右下半圆bbb,右上半圆ppp”,为了让孩子更好的记住b和p的形状,我引导学生用打手势的方式(用自己的大拇指和食指做出b和p的形状)加强记忆,还有的学生用左手直接表示,:左拇指朝上bbb左拇指朝下ppp.学生的方法比我的更形象,好记,值得我学习,这样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左手是就会想到bp的区别。那几个读错bp的孩子很快认准了bp,孩子们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从这一课开始学习拼读音节,掌握拼读方法就是本课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拼音教学的难点。在教学bpmf与单韵母的拼读时,我发现学生在拼读时对单韵母加声调读不准确,尤其是三声和四声,三声总是读不到位,四声总和二声搞混,于是我加强了范读,然后指名读,让读得好的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孩子们都好表现,学得更认真了。当学生们都差不多掌握的时候,我再采用开火车、小组比赛读等形式帮助学生加强记忆,这样一来,学生基本上都掌握得不错。在指导学生练习拼读带调音节及四声读法时,为了加深印象,课堂上,把读拼音词与认识事物、练习说话结合起来,让学生借助他们的口语经验,从言语实践中来,再回到言语实践中去。

虽然入学才两周,由于及时给予每个学生适当的激励和评价,课堂秩序良好,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部分学生在学前班时已经学过,于是没有耐心听老师讲发音,在其他学生回答问题或开火车读的时候,自己在下面发音或说话,这样可能会影响没有学过拼音的孩子学习。因此,安静倾听的习惯还要进一步强调。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反复抓。

dtnl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这一课时,声母 d的'出现,加深了bpd的混淆,在教学中我通过老师和学生共同摆竖条和半圆区分记忆,在巩固原有知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在学习声母中,主要发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自己想方法记住这些声母朋友。在读中强调读得短,在写中,主要强调写字姿势和静下心认真写的习惯。

在编儿歌的时候,我决定帮助孩子从情境图来记忆字型:闹钟笔筒ddd初步复习和抽查下来,效果相比其他儿歌更好一些。还有的孩子通过自己的方法记忆,如左下半圆ddd。有

几个孩子n,l不能正确区分,好象是自身的发音缺陷,纠正非常困难。我在区分读,齐读,抽读,开火车等多种形式加深学生记忆。

在这课中我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读音节卡片时让学生来做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这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乐中学。每个学生都踊跃参与课堂活动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另外,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充分重视了情境的创设,如学习字母的书写时,我说,哪吒是个聪明的孩子,老师认为你们比他更聪明,不费吹灰之力轻轻松松就认识了n和l,并且读准了它们的音。现在,我们又要进入“书写天地”啦,哪吒小哥哥要在你们中间找出一位“书写大王”,拜他为师呢!你想做他的老师吗?这就大大地激发了学生想要把字写好的欲望,在音节的学习过程中,我又这样创设: 闹钟是个歌唱家,你们听,它在唱什么?乡下孩子割好了猪草,要把猪妈妈和小猪赶回家,他应该怎样喊呢? 你们一定知道小汽车的喇叭是怎样鸣叫的吧!农民伯伯开拖拉机时,你能听到什么声音呀?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也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乐学情绪.,我想:只要老师能抓住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爱玩游戏等特点来教,那么拼音教学也不会显得枯燥。寓教于乐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无形中也加强了对汉语拼音学习的兴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gkh的教学反思

拼音教学非常枯燥,脱离现实生活,学生不太感兴趣,但把它们放在情境中效果就完全不同了。我在教学声母gkh的读音时,指导学生联系口语的读音体会字母的发音方法。我让大家先观察表音表形图,同桌两位同学互相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然后告诉他们声母应该读得轻、短些,让他们相互间再来试试如何发好声母gkh的音。学生通过比较,缩短“鸽”后面的拖音,读得既轻又短,准确地发出了声母g的读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着他们的成功体验而高涨起来,这个时候我抓住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尝试自己看表音表形图编儿歌进一步体验发音方法。教学过程中激发他们的表现欲,并努力为孩子们营设了一个轻松、愉快、有趣的教学氛围,使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收到了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认一认3教学反思

今天,我们开始教学认一认3。本课的16个字大部分是部首字或基本字。其中8个字表示自然现象,另8个字表示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家庭生活。

在学习这些汉字时,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轻松。因为在我刚刚出示这些生字时,学生们就叽叽喳喳地读开了,我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已经认识这些汉字了,而且这些汉字的意思也都会说。想想这群孩子的父母都是一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他们会早早教孩子认字,会毫不犹豫地让孩子参加一些兴趣小组,比如“直映汉字教学”。如果我再把他们当成是一点不懂的孩子去教,对大部分孩子来说,真的是“吃不饱 ”,而如果我不再教,对于那一小部分学生来说,那是“吃不着”。因此,我决定把这节课当成复习课来上,花一点时间去纠正汉字的读音,理解汉字的意思,并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花多一些时间去读,去认,去记。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对反复的读不至于厌烦枯燥呢?我采用了各种读的形式,想了各种激励的办法。

一、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目的是帮学生纠正读音,同时也是在教学那一小部分没有汉字基础的孩子。

二、开火车读,是学生很喜欢的一种读书方式。当老师问:“火车火车从哪开?”学生响亮的声音立马响起:“火车火车从我开。”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提了起来,而且这也可以检测学生是否已认识这些汉字。

三、小组比赛读,看哪一组读得整齐又响亮,每个学生都为能得第一读得津津有味。而且,这也是教师在有目的地留意还有哪些孩子不会读。

四、抽读卡片。一种可以是快速抢答,老师手里拿着生字卡片,可以打乱顺序,老师抽一张,学生快速地读出来,可以激发孩子读得快又准。另一种就是游戏“猜猜猜”。老师手中拿好生字卡片,抽出卡片时,只露出上面的音节,让学生快速地读出生字,然后再揭晓答案,听着学生一声高过一声的“耶——”的声音,看着学生一张张无比兴奋的笑脸,我的心里是无比欣慰。因为我不仅让学生兴致盎然地读了汉字,而且也将音节与汉字联系了起来,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拼读能力。

想着法子让学生读书,让学生有兴趣地读,让学生开心地读,这样的读书才是有效的。

ai ei ui 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ai ei ui 。孩子们是第一次接触复韵母,所以我先请出a o e i u ü这6个老朋友,然后引出复韵母ai,ei,ui。在教学三个复韵母是我都是找个读音差不多的字来引入的,比如ai从姐弟比高矮来引出。 随后让学说说,看着ai你发现了什么?从而引出ai是由a和i组成的,a在前,i在后,带出ai的发音方法,是先发a的音再快速的向i的音滑动,中间不断气,接着再用各种方法让学生读,以加深巩固。随后,我出示了拔萝卜图,并播放儿歌《拔萝卜》,引出ei,在这一教学环节中,让学生自己编儿歌记住ei的发音,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ui的时候,我事先设计了一个接电话的环节,引出ui的音,但是课堂上出现了一些小问题,使预设和现实出现了偏差,这使我认识到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因素,不要只备教材。

篇19:认一认教学回顾与反思

《认一认5》一课共有四组16个汉字,都是基本字。这些字均有注音,并配以表示字义的图画,便于学生读准字音,初步了解字义。我教学的是后8个汉字“羽角齿革、瓜果麦豆”。

本节课上我创设了有趣的识字情景,采取了低年级孩子喜闻乐见的玩游戏、看图片、读儿歌等学习方式调动孩子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识字教学的过程中。在认读过程中,我采用图字结合的方式,采取多种方式来调动学生认字的积极性,让学生演一演、动一动,做到在玩中学,学中记,这样不仅课堂气氛活跃了,而且效果比较好。

一、在学生识字的过程中注重识字方法的指导。

课的一开始,我便调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介绍识字的方法——读拼音识字和看图识字,使学生对这两种识字方法有了初步的印象。在后面学习生字的过程中,我又不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这两种方法去认识汉字,真正掌握这两种识字的好方法。例如:在学习“羽”时,让学生观察画面识字,学习“革”时,让学生先读读拼音,认一认。

二、本节课的重点突出,容量大,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本节课上,我将重点放在了前四个生字的教学,在教学“瓜果麦豆”时,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意愿,他们选择哪个生字我们就一起学习哪个生字。为了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这8个生字的意思,每个生字我都配上了相应的插图,在学习时,学生图文结合,一目了然。本节课

上,我还注重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如:瓜、果、豆等字的教学,我设计了拓展的环节,将各种不同种类的瓜、果、豆展示了出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该字的认识,还了解该字的意思,强化该字的读音,提高了学生的识字量。

三、通过游戏,让学生体验识字的乐趣。

在教学中,我把识字融入丰富的游戏活动中,儿歌表演、开火车、摘梨等,将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学生学习生字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不仅达到了认识生字、学习运用生字的目的,而且还体验到了识字的乐趣。

四、在教学中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

在教学中,我利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儿歌、口令引导孩子注意课堂纪律,在学生读书时,注意学生读书的常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反思这节课,自己也还有很多做得不够好的,比如,一开始的一组字教学时我没注重字形的识记,导致部分学生认不下来,后面一组改变方法,好多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