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叉哥”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如何读金刚经 有什么禁忌,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如何读金刚经 有什么禁忌,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篇1:如何读金刚经 有什么禁忌
如何读金刚经 有什么禁忌
念《金刚经》,是老少咸宜,小大由之的。
为什么说老少皆宜呢?年纪渐老,行动不便,外出听经闻法,不易随心所欲;再则佛教经典太难懂,法门又多,明师难求,缺乏经常指导,不知如何修行。《金刚经》译文流畅易读,一本在手,已够修持,所以是老少皆宜。为什么说小大由之呢?因为《金刚经》可以完整全部念一遍,也可以只念一段或其中几句,经中不是常说“乃至四句偈等”,拿一段或几句经文,仔细寻释经义,实在是意趣无穷哩!
这里介绍给各位的,金刚经内的三小段,这三小段已是《金刚经》的精华了。
第一段是佛说“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在这段中,佛说的“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这句“众生之类”就是指凡众缘和合而生的都是众生。
各位想一想,宇宙之间那一事物不是由众缘和合而生。有情的人类、动物固然是众缘和合而生,无情的植物、矿物等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有形质的物体是众缘和合而生,无形质的思想事象也是众缘和合而生。所以一切众生之类是指宇宙间一切的事物思想。因为众生乃缘聚则生,缘散则灭,无论是人、是物、是思想,都是瞬刻在变化,并非永恒。如梦如幻,但也不是没有,它们都是不生不灭的本性,在这不生不灭的本性中,生起幻化虚妄的各种相,名为众生。“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句话好像很难懂,其实就是要使这一切众生都回归不生不灭的本性。所以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是佛陀教我们应发广大的心愿,这正和各位常念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一样是发大愿。
第二小段,佛说:“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从现代科学理论,宇宙万物最后的本质都是“能”,然则我皆令入涅盘而灭度之,不但众生灭度,我也灭度。换句话说,一切都是“能”。所以佛说无我相人相众生相。既然一切都是能,还有什么人我众生之分?这就是“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正因为众生都是“能”,本来就是不生不灭,如此那有众生得灭度?这就是佛所教的大智。
第三小段,佛说“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是佛所教的大行。这几句话含义极丰富,布施有有相布施、无相布施。有相布施所得福德是有相和有限的,也就是所谓的人天小果。无相布施的福德,佛用虚空作比喻,是不可思量。而《金刚经》所着重的是无相布施。通常说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三种,其实不只是以外在为施舍对象才是布施,在自身修行中,还可以有更深入,更广泛的布施意义。如六波罗密中布施舍贪,持戒舍瞋、贪、放逸,忍辱舍瞋,精进舍懈怠,禅定舍散乱,般若舍两边空、有见。舍就是布施,波罗密多就是于法行无所住,亦即对万法的表相不起执着。各位,要知道烦恼及贪瞋痴都因取着相而生,所以于法无所住,实是大行的中心。
为什么劝念《金刚经》
诸位同修,从上面三小段文来看,大愿大智大行,佛法的精华都包含在此。大愿大智大行不但修慧而且修福。在这里我想和各位提一提:知识分子的习性,重视研读书本,因此信佛教的读书人,大都注重修慧而忽略了修福。有的学者更是把佛法作为一门学问,皓首穷经,常有时不我予之叹。佛在金刚法会上一再强调,修慧求解固然重要,修福也同样重要。须知人身难得,久远以来,我们一定做过许多好事,不然不会生而为人;但亦难免做过恶事,恶因会有恶报,修慧不修福者,往往会障碍丛生,多病多痛,而且临终业障出现,可以使一生几十年的修行,毁于一旦。所以修福消业,十分要紧。
《金刚经》教人修福修慧消业,是一部各方面都顾到的完善佛典,无怪乎佛在经中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又说:“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各位想一想,你是不是也希望曾在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因为有这样的功德福报感应,所以我觉得我应该劝各位亲爱的同修,将念《金刚经》列入您们日常的课程。
诵读金刚经的一些注意事项
香赞
香赞是非常重要的,在法界中,香跟烟这两样东西是互通的,你在发愿的时候,烧一支香,这支香有通你心性的意思。大家不要对这些小的东西感到无所谓,这些就是最珍贵的东西。佛法要从细处中学。
净口业真言、净三业真言、安土地真言、普供养真言
这四个真言对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爲初学者还有很多宿世间的'业,你刚开始诵的时候,虽然你漱过口了,但是你还有口业。你说你心很静了,但是还有那个乱的意业。还有你坐这个地方的身是否合适,动作是否合适,这些都是你修学过程中的业力。
奉请八金刚和四菩萨
这八大金刚和四大菩萨都是宿世间发愿护持读诵《金刚经》的。对读诵这部《金刚经》的人来说,这十二位朋友,在诵经之前都要去读诵。因爲在法界中,这个愿力就跟契约一样,大家达成一个约定。只要在你诵持《金刚经》的时候,轻声称颂他们的名号,无论你有没有神通,他都会在你身后站着,来保护你,保护你诵《金刚经》的功德和福报。所以初学的朋友要诚心称颂。
发愿文
在我们修学佛法当中,愿力和智慧是两件宝贝。这个发愿文是非常珍贵的,因爲它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的众生来修行。你看“稽首三界尊,皈依十方佛,我今发宏愿,持此金刚经,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这几句前后左右都有了,“若有见闻者”,这里面就包括你宿世间所有的善缘和恶缘,“悉发菩提心”,都发这个成佛的心,然后怎么样呢?“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太好了!华严经讲的十大愿就都是导归极乐,所以说这个发愿文非常适合于我们末法时期的修行。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复以何因缘,得大坚固力。云何于此经,究竟到彼岸。愿佛开微密,广为众生说”。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
这个开经偈已经确定是武则天所作,而这个云何梵传说也是她作的,这两个偈子都作的不错,某些意义上讲,表达了她的诚心和恭敬心。这个恭敬心对学佛的人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金刚经正文前的这麽一大段,如果你的心读得很静了,修行时间很长了,就可以把云何梵去掉了,再慢慢地可以把奉请那十二位朋友去掉了。接着,可以把四个咒子去掉。最后开经偈也可以去掉。
但是香赞、发愿文,还有“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这些不可以去掉。
如果你读完了想再读一遍的时候,就可以把前面的省略,直接读正文。
念经直接念正文,不要念那些品名。
读完之后可以念一下补阙真言,念七遍。
诵经的人,补阙真言一定要多诵,那是非常大的一个善巧方便。有好多朋友不喜欢念补阙真言,其实这是丢掉西瓜捡芝麻的坏习惯。补阙真言有两个,我通常念简单的那个。经读错乱的地方,讲得不对的地方,法界有漏洞的地方,念七遍就可以补上。补阙真言在法界上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
1.金刚经说什么 有什么作用
2.《金刚经》白话文
3.读金刚经的好处及作用
4.念金刚经的仪规
5.金刚经是哪个教派的 谁写的
6.《金刚经》流通版(及完整仪轨)
7.《金刚经》第一品释义
篇2:金刚经读诵禁忌
金刚经读诵禁忌
一、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
《金刚经》说,信心清静,即生实相。可见发心的重要。学禅,最终目的是明心见性,也就是获得无上正等正觉,也可以叫做得见本来面目。因此,因地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必得无上正等正觉之果。合于因果规律。
在读诵《金刚经》的时候,要有这样的愿望,就是我要彻底明白《金刚经》的全部义理,彻底了知《金刚经》中所含的全部义理。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个愿望一定要坚定,一定要坚持长久,不可蜻蜓点水,因为读不懂就放下。有的同修会说,这怎么是无上正等正觉的发心呢?实际上,这就是。《金刚经》的全称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翻译成中国话,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无上正等正觉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要弄明白《金刚经》的义理,就是要彻底的觉悟。明白就是觉悟,觉悟就是明白。
读诵《金刚经》,不要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认为读《金刚经》有大功德,为自己追求功德。有的同修会问,佛在《金刚经》说,读诵《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你怎么说不要追求功德呢?佛说的一点都没错,读诵《金刚经》确实有不可思议的功德,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就是彻底觉悟,得见自己本来面目。就是成佛的功德。
之所以说不追求功德,是因为有的同修有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我读了,我就有功德。不是仔细去读,仔细去思索,仔细去体悟。而是匆匆忙忙读过,然后就把经书放在一边,想也不想,该干嘛干嘛去了。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功德。实际上,这样读经,功德不大,因为,你的内心不能生起疑问,没有疑问,也就不会寻求答案了。也就不会开悟了。古德讲,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生不起疑问,如何能大彻大悟呢?因此,如果向这样的读经,只能种种善根,因此功德有限;如果籍此开悟,才是最大的功德。
有的人读诵《金刚经》,追求的是护佑,认为这个经很神,读了就可以保佑我平安无事,升官发财,一切如意。因此,匆匆读过便放下。以为反正我读了,佛陀你就得保佑我,不保佑我,那是你的错。
这两种发心,都不属于正确的发心。有的人读了几十年也没有消息,除了根性和因缘以外,主要就是发心有误,不得要领。
因此,读诵《金刚经》,发心很重要。
二、降服自心。
须菩提在向佛陀请法时,直接就把重点说出来了,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
佛陀在回答的时候,把次序调整了一下,就是发心、降服,无住。
这个降服,就是把人我世界的真相告诉众生。这个真相就是:人我世界都是空幻的,是虚幻不实的,佛和一切圣贤的形象,也是虚幻的示现,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是身非大身,是名大身,我见、人见、中生见、寿者见,非见,也是名为见。这就是实相。实相就是无相,故而佛说,凡所有相,就是虚妄。
这就是所谓的看破。就是看透了人我世界的假象。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被这些假象所蒙蔽,所以我们执着这些假象为真实,而引发贪嗔痴慢疑心。使我们的狂心无法歇息。如今,佛陀告诉众生,这些都是虚幻的,没有必要贪嗔痴慢疑,要放下对这些假象的执着,要降服这个妄想之心。
因此,降服自心,是《金刚经》的一个重点。
第三个就是无住生心。
佛陀把真相告诉众生的目的,就是要大家放下对这些假象的贪着,要做到不去执着,既然是虚幻不实的,为什么还要执着、追求呢?如果去追求这些假象,不就是一种颠倒妄想吗?因此,佛陀告诉众生,要一切无所住,就是眼耳鼻舌身意,都不可住。因为这些都是假象,都是虚幻不实的。住也是虚妄的,也是徒劳的,因为这些东西,毕竟空幻,不可得,住也是一种妄想。故而佛说要离一切相,离一切相,就是诸佛。又说:“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就是说,见一切相离一切相,真心就可以显现出来。这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
佛说的受持读诵四句偈,就有无量的功德,那么这四句偈是哪个呢?就是“凡所有相,就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前两句,是看破;后两句,是放下。也可以说,前两句是智慧的见地,后两句是行持的标准。这是方便说了。佛法没有标准,标准是众生的概念。
拓展阅读: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弥勒菩萨偈颂
第一部分
摘自《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天亲菩萨造,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1。
校对用:
1、《金刚仙论》(世亲菩萨造,金刚仙论师释,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文见《大藏经》第二十五册1512。
2、《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唐宗密著),文见《大藏经》第三十三册1701。
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宣演》(唐道氤撰)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3。
4、《金刚般若旨赞》(唐昙旷著),文见《大藏经》第八十五册,2735。
5、《金刚经宗通》(明曾凤仪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八册。
6、《金刚般若经偈会本》(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清通理集),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金刚经新眼疏经偈合释》。
7、《金刚鎞》(清广伸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8、《金刚经郢说》(清徐发撰),文见《续藏经》第三十九册。
又:校对结果,除在下列八十偈中注明外,尚有二点需要指出:
一、有少数本子将(15)提前到(11)前,不知何据。
二、有在(67)前加上一偈:「彼如来妙体,即法身诸佛,法身不可见,彼识不能知。」最早见于宗密之《金刚般若经疏论纂要》。
上述二点,或与七十七偈数目不合,或与义净译系不能契合,故不取。仅于此指出,聊备一说。
(1)法门句义及次第 世间不解离明慧 大智通达教我等 归命无量功德身
(2)应当敬彼如是尊 头面礼足而顶戴 以能荷佛难胜事 摄受众生利益故
(3)巧护义应知 加彼身同行 不退得未得 是名善付嘱
(4)广大第一常 其心不颠倒 利益深心住 此乘功(或作「工」)德满

(5)檀义(或作「度」)摄于六 资生无畏法 此中一二三 名为修行住
(6)自身及报恩 果报斯不著 护存己不施 防求于异事
(7)调伏彼事中 远离取相心 及断种种疑 亦防生成心
(8)分别有为体 防彼成就得 三相异体故 离彼是如来
(9)说因果深义 于彼(或作「后」)恶世时 不空以有实 菩萨三德备
(10)修戒于过去 及种诸善根 戒具于诸佛 亦说功德满
(11)彼寿者及法 远离于取相 亦说知彼相 依八八义别
(12)差别相续体 不断至命住 复趣于异道 是我相四种
(13)一切空无(或作「生」)物 实有不可说 依言辞(或作「词」)而说 是法相四种
(14)彼人依信心 恭敬生实相 闻声不正取 正说如是取
(15)佛非(或作「不」)见果知 愿智力现见 求供养恭敬 彼人不能说
(16)彼不住随顺 于法中证智 如人舍船筏 法中义亦然
(17)应化非真佛 亦非说法者 说法不二取 无说离言相
(18)受持法及说 不空于福德 福不趣菩提 二能趣菩提
(19)于实名了因 亦为余生因 唯独诸佛法 福成第一体
(20)不可取及说 自果不取故 依彼善吉者 说离二种障
(21)佛于然灯语 不取理实智 以是真实义 成彼无取说
(22)智习唯识通 如是取净土 非形第一体 非严庄严意
(23)如山王无取 受报亦复然 远离于诸漏 及有为法故
(24)说多义差别 亦成胜校量 后福过于前 故重说胜喻
(25)尊重于二处 因习证大体 彼因习烦恼 此降伏染福
(26)苦身胜于彼 希有及上义 彼智岸难量 亦不同余法
(27)坚实解深义 胜余修多罗 大因及清净 福中胜福德
(28)能忍于苦行 以苦行有善 彼福不可量 如是最胜义
(29)离我及恚相(或作「嗔恚」) 实无于苦恼 共乐有慈悲 如是苦行果
(30)为不舍心起 修行及坚固 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31)修行利众生 如是因当识 众生及事相 远离亦应知
(32)假名及阴事 如来离彼相 诸佛无彼二 以见实法故
(33)果虽不住道 而道能为因 以诸佛实语 彼智有四种
(34)实智及小乘 说摩诃衍法 及一切授记 以不虚说故
(35)随顺彼实智 说不实不虚(或作「不实亦不虚」) 如闻声取证 对治如是说
(36)时及处实有 而不得真如 无智以住法 余者有智得
(37)闇明(或作「如」)愚无智 明者如有智 对治及对法(或作「对法及对治」) 得灭法如是
(38)于何法修行 得何等福德 复成就何业(或作「等」) 如是说修行
(39)名字(或作「见」)三种法 受持闻广说 修从他及内 得闻是修智
(40)此为自淳(或作「醇」)熟 余者化众生 以事及时大 福中胜福德
(41)非余者境界 唯依大人说 及希闻信法 满足无上界
(42)受持真妙法 尊重身得福 及远离诸障 复能速证法
(43)成种种势力 得大妙果报 如是等胜业 于法修行知(或作「显彼修行业」)
(44)于内心修行(或作「如是无有相」) 存我为菩萨 此即(或作「则」)障于心 违于不住道
(45)以后时授记 然灯行非上 菩提彼行等 非实有为相
(46)彼即非相相 以不虚妄说(或作「说故」) 是法诸佛法 一切自体相
(47)依彼法身佛 故说大身喻 身离一切障 及遍一切境
(48)功德及大体 故即说大身 非身即是身 是故说非(或作「大」)身
(49)不达真法界 起度众生意 及清净国土 生心即是倒
(50)众生及菩萨 知诸法无我 非圣自智信 及圣以有智
(51)虽不见诸法 非无了境眼 诸佛五(或作「无」)种实 以见彼颠倒
(52)种种颠倒识 以离于实念 不住彼实智 是故说颠倒
(53)佛智慧根(或作「为」)本 非颠倒功德 以是福德相(或作「根」) 故重说譬喻
(54)法身毕竟体 非彼相好身 以非相成就 非彼法身故
(55)不离于法身 彼二非不佛 故重说成就 亦无二及有
(56)如佛法亦然 所说二差别 不离于法界 说法无自相
(57)所说说者深 非无能信者 非众生众生 非圣非不圣
(58)彼处无少法 知菩提无上 法界不增减 净平等自相
(59)有无上方便 及离于漏法 是故非净法 即是清净法
(60)虽言无记法 而说是彼因 是故一法宝 胜无量珍宝
(61)数力无似胜 无似因亦然 一切世间法 不可得为喻
(62)平等真法界 佛不度众生 以名共彼阴 不离于法界
(63)取我度为过 以取彼法是 取度众生故 不取取(或作「彼」)应知
(64)非是色身相 可比(或作「显」)知(或作「诸」)如来 诸佛唯法身 转轮王非佛
(65)非相好果报 依福德成就 而得真法身 方便异相故
(66)唯见色闻声 是人不知佛 以真如法身 非是识境故
(67)不失功德因 及彼胜果报 得胜忍不失 以得无垢果
(68)示(或作「亦」)胜福德相 是故说譬喻(或作「故重说胜喻」) 是福德无报 如是受不取
(69)是福德应报 为化诸众生 自然如是业 诸佛现十方
(70)去来化身佛 如来常不动 于是法界处 非一亦不(或作「非」)异
(71)世界作微尘 此喻示彼义 微尘碎为末 示现烦恼尽
(72)非聚集故集 非唯是一喻 聚集处非彼 非是差别喻
(73)但随于音声 凡夫取颠倒 非无二得道 远离于我法
(74)见我即不见 无实虚妄见 此是微细障 见真如远离
篇3:金刚经诵读禁忌
金刚经诵读禁忌
《金刚经》在佛教史上影响极大,被认为是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众圣之所依。下面是金刚经诵读禁忌,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诵《金刚经》注意几点,第一,一定不要赶时间;第二,中间最好不要有人打扰;第三,不要刻意加快;第四,不要去理会出现的妄念;第五,不要盘腿,不要跪诵,这是保证诵《金刚经》效果的几条要素。如果诵经赶时间、故意加快,会产生气郁的现象:两肋之间会有股气,要不就胸闷,要不就头痛。
如果太忙,最好诵大悲咒,唱禅歌。因为你随时随地都可以念诵和歌唱,都可以获得加持,只不过每天要有五六十遍的量,状态就会好,又适应工作的需求。
念诵修持《金刚经》应注意的事项
经书的第一页上一般都有保宁勇禅师写的《警策文》,告诉大家应该以什么样的心和身口意来学习佛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当经书不用的时候应当放在干燥洁净的地方,结手敬拜。 千万不要小看这部《金刚经》。佛陀判定为:“此经为大乘者说,为最上乘者说”是“第一希有”之法。“一切诸佛皆从此经出”。它所在的地方就相当于有佛、有塔,修行功夫高的人会看到它在暗中放着金光,而这金光中还有很多天龙护法在护持。所以,有的人还会看到有龙在金光外围时隐时现,围着经书转。这当然是一种外相。法界这个东西,虽然是一不是二,但毕竟有二。从某种意义上说,因果是存在的,在修证程度不够的情况下,应该以柔和的心态来圆融地对待佛法。
接下来是金刚经祈请部分。
首先是香赞,这是非常重要的。有大德讲,寺院里一诵香赞,大殿中就会放金光,这里面就有好多放着金光的佛的化身。
在法界中,香跟烟这两样东西是通冥阳两界的,因此也叫作心香。在发愿时燃一支香,这支香就有直通你的心性的意思。哈哈,一诵香赞,十方诸佛都能知道。佛法要从细处学。
然后是净口业真言、净身业真言、净三业真言、安土地真言和普供养真言。
这些对刚开始诵经的人是非常关键的,因为他们身上还有着许多宿世的业障。比如,虽然漱过口了,但是还会有口业。心表面上似乎很静了,实际上还有乱糟糟的意业。这些都是修学过程中的业障。有些朋友身上的业力非常重,不学佛还好,学佛时间一长,反而病了。这是因为对戒律和规矩不是很懂,类似于迷信地学佛,不懂法界的缘起而造成的。比如有人持楞严咒,本来楞严咒在法界中的.法力是非常大的,但持诵者如果持戒不是很圆满,尤其是不能戒杀,反而会不自觉地造了很大的罪业。因为楞严咒是以大慈悲心为基础的,对杀生、嗔心特别敏感。另外,诵完楞严咒后应该诵一下十小咒,送走法界一切佛菩萨和诸天神圣。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在诵《金刚经》时,身后是放着金光的,如果他身上的业力非常重,就会有很多众生被这金光超度到天上。那些宿世间的恶缘突然发现你竟然是一个亿万富翁了,而他还是个穷光蛋。这时他就可以要求你诵这部经给他,然后你们之间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这是因为《金刚经》在法界中可以抵好几座不可思议的金山,这是《金刚经》不可思议的地方。
同时,我们诵《金刚经》时,地方上的鬼神也会非常惊惶:哪来的大德在诵《金刚经》?!因此初学者需要念诵包括安土地真言在内的四句真言,来消除念诵《金刚经》时不如法的地方。
接下来要奉请八金刚四菩萨。这八大金刚和四位大菩萨在宿世都发过愿,要一直护持《金刚经》的持诵者。
在法界中,愿力就跟契约一样,大家达成一个约定。例如,只要你念诵“南无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就立即来到你左或右前上方,或……,而实现寻声救苦。
在诵持《金刚经》前,只要你轻声称颂这八金刚四菩萨的名号,无论你有没有神通,他们都会来到你身边,护持你诵经。所以初学《金刚经》的朋友要诚心称颂他们的名号。
对学佛者来说,愿力和智慧是两件宝贝。一个人的成就都来自于他的愿力;而要实现愿力,入无余涅槃,则要通过般若智慧来实现。因此,在完成前述的仪轨后,还要念发愿文。
这个发愿文是古时一个大德发的愿力,因为非常适合末法时期的众生修行,所以我们今天借用过来。这个愿力让一个人宿世所有的善缘恶缘,都能发心成佛,然后能一齐往生极乐国,非常殊胜。
最后是云何梵和开经偈。开经偈已经确定是武则天所作,云何梵传说也是她作的,这两个偈子都作得不错,表达了对佛法的恭敬心。对修行者来说,如果缺乏恭敬心,就很难学到东西。
以上是金刚经正文前的祈请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读经读得心很静了,就可以把云何梵去掉,再慢慢地可以把奉请八金刚四菩萨去掉。最后,可以把四个咒子和开经偈去掉。但是香赞、发愿文和“南无祇园会上佛菩萨”一般都要念诵。如果读完了一遍想继续读,就可以把这段省略,直接读正文。
另外还要注意的是:不要读昭明太子作的那些品名,因为有很多写得不合理。像清末民初有一位叫魏源的大德,思想很先进,却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就是改佛经。改佛经是一个非常大的业障。因此,大家不要去读那些品名,同时,这也是对昭明太子行慈悲。
接下来读经的正文。读完经之后可以念七遍补阙真言。诵经的人一定要多诵补阙真言,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善巧方便。有些朋友不喜欢念补阙真言,这是丢掉西瓜捡芝麻的坏习惯。补阙真言在法界上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读经时读错的地方,不如法的地方,多念几遍补阙真言就可以补上。
拓展阅读:印光大师关于《金刚经》的开示
金刚经者,即有谈空,不堕空边。即空论有,不堕有边。空有两泯,真俗不二。生佛一致,事理圆融。行起解绝,直趣觉海。一切菩萨,依此而修因。三世诸佛,依此而证果。乃如来一代时教之纲要,实菩萨上宏下化之准绳。示如如之本体,机理双契。证空空之三昧,解行俱圆。妙而又妙,玄之又玄。猗欤懿哉,何可得而思议也已。世多不察,谓为空宗,其孤负佛恩也甚矣。
夫度尽一切众生,不见能度所度之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以至六度,及与万行。以无我人众生寿者,修一切善法。无所住而生心。虽说法而无法可说。虽成佛而无菩提可得。是则云腾行海,波涌度门。乃称性缘起之道,行所无事。以故内不见有能度之我,外不见有所度之人与众生,中不见有所证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自他见亡,凡圣情尽。三轮体空,一道清净。如如不动实相妙理,彻底圆彰。故得福德等彼十方虚空也。
至于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虽四句三句二句一句,其福胜彼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七宝布施,及无量百千万亿劫,日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良以一切诸佛,及诸佛无上觉道之法,皆从此经出故。故说法者,即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并以庄严一切众生。此其自行化他真实功德,名之为空,岂有当哉。是故随说此经,虽止四三二一句等,而一切天人,皆应如佛塔庙而供养之。以持经之人,心与道合,心与佛合。故能转最重之后报,作最轻之现报,而复当得菩提也。以自行化他,心不住相。则以如如智,契如如理。直下与菩提涅槃,混而为一。如水投水,似空合空。虽有圣智,莫能分别也。如来一代所说法门,悉以此智照了而修。则水到渠成,云开月露,一尘不立,万德圆彰矣。
马通白居士者,宿植德本,笃信佛乘。品行清高,著述宏富。实当代之文宗,具超格之学识。然以志树儒宗,未暇殚精内典。迨岁周华甲,以沧桑迭迁,悟身世无常,遂屏除一切,专阅佛经。始知如来所说,皆示吾心。而本有衣珠,几致忘却。庆幸之极,转为悲感。后阅此经,心华顿发,因随所见,注为次诂。浑融之文,以章段显之。玄妙之义,以平实明之。契理契机,彻上彻下。固初机之良导,实入佛之要门。诸门人欲为刊板,永用流通。庶通方儒士,悉皆景仰而效法焉。其为利益,唯佛能知。勉抒愚怀,用为序引。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次诂序”
此一卷经。人人具足,个个不无。但由迷真逐妄,背觉合尘,不知返观内照,致使不能亲得受用耳。故华严如来出现品云,如来成正觉时,叹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此经由须菩提见佛威仪,叹为稀有世尊,善护念付嘱诸菩萨。欲令护念付嘱之法,大明于世。故问菩萨发无上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此二句,乃护念付嘱之要旨也。而如来以所有一切九类众生,悉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不见众生得灭度相,答其降伏。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答其应住。又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且深叹其不住相布施之福德,与十方虚空,同一不可思量。
何以度尽一切众生,而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槃,即众生本具性体。由迷背不知,初非有失。菩萨为指示之,令其了知衣里之珠,项上之头。既了知已,岂复有得。不过众生自性自度,岂有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入无余涅槃之寿者相哉。四相既无,则三轮体空,一道清净矣。由其三轮体空一道清净。故万行云兴,心无所住。虽复万行云兴,实则一法不立。凡所见情与无情,同一实相。故得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而楞严以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七大,皆如来藏妙真如性,即是其证。是知如来智慧德相,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但以迷背之故,无端幻起妄想执著,致智慧德相隐而不现。若肯穷究此妄想执著之所从来处,则弥空云雾,彻底消灭。本有天日,全体显现矣。云雾封时,天日亦不曾失。云雾散时,天日又岂是得。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度者,此之谓也。其能见此理以行此行者,以无所住而生心,悉见诸相非相也。如是之人,受持此经,乃至四句三句二句一句,为人演说。其福德虽满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尚不能及。以一句染神,永为道种。住相布施,报在人天故也。以故说是经处,即为塔庙。经所在处,即三宝具足。故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也。以说者能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以如如智,契如如理。佛如众生如,一如无二如。终日说而实未尝说,即杜默不说亦未尝不说。以其人行住坐卧,周旋俯仰。著衣吃饭,扬拳竖指。无不是不生不灭无余涅槃,无住心之全体大用。劫外田地,故乡风月。任人自得,有谁阻止。以故卖柴翁闻一句,即得嗣祖传灯,腾辉宇宙。彼既丈夫我亦尔,不应自轻而退屈。则受持之人,宜何如发大菩提心,宜何如生无所住心也。
清道光末,有无住老人陈柱者。宿有慧根,弱冠即诵此经。至七旬外,广阅诸注。折衷其义而为线说。以不住相一线,直贯到底。其语句颇平实显豁,有益初机。倘由是而得其旨归,则古德之注,如来之经,如开宝藏,随意受用矣。粤东简照南玉阶二昆弟。以母氏逝世,诸亲友吊奠者,各送诔词挽联。汇而刻之,名哀思录。又欲藉母氏之故,普利一切。因铸金刚经线说板,印数千卷。与哀思录同赠吊奠亲友,以酬嘉贶。一以冀母氏莲品高升,一以冀亲友善根增长。诚所谓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者矣。
或疑金刚无相,净土有相,二法如何相融。予曰,金刚经令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度相。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乃六度万行之首。既令不住相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以及万行,莫不皆然。然则金刚经乃令人遍行六度万行,普度一切众生之规矩准绳也。遍与一代时教一切法门而为纲要。盖是即相离相,何得谓与净土不相融通乎。夫度生之法,唯净土最为第一。欲生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以不住相之清净心念佛,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其往生西方,证无生忍,乃决定不易之理事也,又何疑乎。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三》:“金刚经线说铸板流通序”
金刚经令发菩提心菩萨,发心度尽一切众生,令其皆证无余涅槃,而不见有一众生得灭度者。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布施则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万行,皆当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修。此经文略,唯举布施以该其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
如上所说,且道是有相耶,是无相耶。如此广大光明之相,逼塞太虚,而谓之为无,是何异于生盲乎哉。其言无一众生得度,不住相,无相,无所住者,欲人不滞凡情圣见之执著相耳。其言度尽众生,行布施,生心,修善法,欲人称性修习自利利他之法,以期自他同得圆满菩提而后已。不于此中著眼,妄执无相为究竟。与噇酒糟汉同一知见,尚得谓有智慧人乎。
节选自《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顾显微居士书”
十法界凡圣生佛,虽则高下不同,苦乐迥异。而其心之本体,咸皆寂照常恒,不生不灭,灵明精妙,无变无迁。所谓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者,此也。须知此心,不涉因果修证凡圣生佛。而因果修证凡圣生佛,悉依此心而得建立。良以体虽不变,用常随缘,随悟净缘,则成四圣法界,随迷染缘,则成六凡法界。纵悟净至极,圆满菩提,安住寂光,迷染至极,永堕阿鼻,受诸极苦,其根身器界,固已天渊悬殊,而心之本体,悉皆了无增损于其间也。果知此义,谁肯以可以作佛,具足法乐之心,枉令永作受生死轮回之苦众生耶。金刚经者,一切诸佛,彻证即心自性之妙法,一切众生,究竟超凡入圣之捷径也。故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华严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师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是以此经,屡以住法著相为戒,以住法著相,纵有修习,总不出妄想执著之外,既全体在妄想执著中,又何由令如来智慧彻底显现耶。以故令发菩提心者,发心度脱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而复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以无余涅槃,众生心本自具,但以迷真逐妄,遂成烦恼业苦,初非有失。既经指示,则返妄归真,即烦恼业苦,复成无余涅槃,今岂有得。约智名如来智慧,约理名无余涅槃,名虽异而体原一耳。由其心住实相,不住幻相,故内不见我为能度,则无我相,外不见人及众生为所度,则无人及众生相,中不见所得之无余涅槃,则无寿者相。四相既无,三轮体空,故得万行云兴,一法不著,所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等也。布施,为六度万行之首,举其首而例其余,佛语善巧,不须繁词。如是则波腾行海,云布慈天,不矜不伐,行所无事,则上契如来果觉,下契即心自性,故得受持四三二一句者,其功德等彼十方虚空也。世人不知在离相无住处著眼,遂谓此经破相,不知此经,乃示人广行六度万行,上求下化,兴无缘慈,运同体悲之无上妙相也。须知佛法真利益,必由不著无住而得,欲不著无住,非竭诚尽敬不可,竭诚尽敬,乃修习佛法成始成终之要道也。真达大师,欲令受持者咸发欢喜诚敬之心,乃请汪鸿藻居士楷书,刊印流通,并附功德颂于后,以期受持者,悉得前人所得焉。
篇4:读诵金刚经有什么功德
读诵金刚经有什么功德
读和诵是不同的。像学生那样出声念课文就叫读;而诵有点像唱歌,诵的时候,每一个字音最后都要归到“om ah hum”三个音上,这样诵经,有助于打开体内的气脉,对自己利益很大。当然,出声读经对自己也有利益,只不过没有诵的利益大。读诵佛经,除过对自己有利外,还对看不见的众生有好处。看不见的众生也即鬼神之类,因为没有物质的身体,无法自己读经,需要借助我们来读。当我们出声读时,它们会听,听了就能得利益。他们很聪明,至少比我们聪明得多,因此,我们不懂的经典,它们听了也能懂。
《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读、诵、书写或帮人解说《金刚经》,可以得到很大的功德利益。比如,读这部经的过程中,若被人轻贱、轻视了,前辈子本来是要下地狱的罪业,也可以得到抵消。按因果律,罪业是很难转的,该怎么报就要怎么报的。但是,因为读《金刚经》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本来是该当下地狱的罪业,现在被人骂骂就消除了。因此,在你读《金刚经》的时候,如果有人骂你,要赶紧起来给人家顶礼,因为你的罪业被他骂没了。
佛门中有一句话:骂我们的人是在给我们消灾!一般人总以为,被人骂是吃亏。反过来说,骂了人好像是捡了大便宜!事实其实不是这样。但一般人总是受不了被人骂,受不了眼前的一点损失。平常我也跟大家讲,受人欺负了,福报就该来了。吃一点亏,福报就建立起来了。吃亏真的是福啊!一定要相信这一点!今后,如果碰到人家骂你,你要请人家吃饭。以这种功德,才可以得到无上佛果。
《金刚经》中的许多话,好像是释迦佛专门对着我们现代人的心态在说似的。但是这么好的道理,读读经就什么事都解决了这么好的`事,大家是不信的。佛所说的道理,都是真实不虚,但这些道理不是一般人能信的,因为世俗人看待事物,总是以自己先入为主的思维来认知。大家看到我们一楼有翡翠,十几年前我做这个事的时候,经常去缅甸进货,那里的市场上,假货比真货多,而且,假的看上去比真的还好看。有时候,我见一些从福建来的游客光挑假的买,就用福建话给他们指出来,可他们就是不信。看上去很好看的那些东西,其实是用石头粉和塑料等化学的东西合成的。事情常常就是这样,真理常常是没人信的。
佛说的道理都是真理,因为如此不可思议,所以,许多人听了就哈哈大笑,根本不相信。但是信的人,就会按佛说的道理去做,果报也一定不可思议。历史上很多名人是信佛说的道理的,因此,会很虔诚地读诵和抄写《金刚经》,比如林则徐等。
拓展阅读:念诵金刚经的方法
楞严经讲得好:“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 请仔细研读唱诵并修行,定会受益匪浅。
1、问:怎么读诵金刚经?
答:一要有心,二要根据读诵仪轨。
2、问:金刚经要每天读诵吗?
答:随喜诵读,要有心。
3、问:读诵金刚经,用读梵文还是中文?
答:不要有分别心,,二者皆可,不精通梵文者推荐用中文。不懂的字可查阅 金刚经注音。
4、问:读金刚经之前要什么准备?
答:清净心,慈悲心,菩提心。
5、问:看金刚经和读金刚经的区别?
答:金刚经不是单纯用来读的,而是要用心去“读”去领悟的,更重要的要去在生活中修证金刚经 ,不要有分别心。
6、问:读金刚经有什么作用?
答:给您善缘福德,智慧力量。
7、问:读诵金刚经,普通话不准有关系吗?
答:心诚则灵。
8、问:什么时候读金刚经好?
答:不分时候,分心境。
9、问:读金刚经怎么回向?
答:回向应该先大后小 先回向广大的法界众生离苦得乐,再回向自己的事情。也可以只有大方向或小方向,随缘随分即可。
下面举两个例文:
大方向: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若有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尽此一报身,同生极乐国。
小方向:愿以此功德,消除宿业障,怨债悉解脱,福慧安康留。
篇5: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
以前读金刚经,觉得比较难以理解。后读了地藏论坛里李十方师兄的一篇帖子,提到读憨山大师注的金刚经感觉很好,于是马上到网上找来阅读。虽说不敢说自己对金刚经理解得多好,但的确比以前更明白一些了。今天双盘打坐阅读憨山大师注解的金刚经,坐了50分钟,略有感悟。下面说一下末学的读后感,只是末学的粗浅感受,不正确的地方并非自己故造口业,实为认识的局限性,还请师兄们不吝赐教。
开始时,用数息法静心,会感到慢慢地呼气时,右腿内侧到脚这一段有某种气血通行的感觉,从而感到十分舒适。在坐了三四十分钟后,腿从最初的舒适状态变得越来越难受。此时,我首先想到,这具肉体本身就有生老病死,故是空的;在这具肉体上的这种腿痛的感觉,也是从刚开始的没有变为有,此生也,之后如果把腿放下来,腿痛就会停止,代之以一种短暂的舒适感觉,此灭也,故腿痛也是空的。认识到腿痛的空性,就能比较轻松地继续盘坐。腿痛的感觉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的,也是因为不断“生心”的原因吧?之后,由于腿越来越痛,腿痛的感觉越来越密集,而容易让心里产生一种心烦意乱的感觉。这种感觉也是本来没有,由腿痛故而生,之后会由腿痛停止而灭,代之以一种快感。因此,这种心烦意乱的感觉也是空的。领悟到这点,就能较容易地降服产生出来的这种心。同时,由于这种心是有生有灭的,故并非“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那个本心。而我之所以没有见到这个本心,就是由于自己会因外界的各种境而不断地生出各种心,从而把本心给遮盖住了。比如说,如果把本心比作很低的背景白噪音的话,那么不断生起的心就好比前景的各种各样的声音,说话声、音乐、车水马龙的噪音等等。由于这些心都时起时灭,且不断有增减变化,故自己的心容易被这些吸引过去,而把背后的本心直接给忽略掉。为了求得本心,则必须把这些不断生灭的妄心都降服,让它们都过去,而不再追逐之,并进一步抑制妄心的重新生起,这样,在“背景里”的本心就会逐渐显露出来。
之后在公路上边骑车边持弥陀圣号时,想到持弥陀圣号,除了可得到阿弥陀佛的加持外,这也是把妄心挤出去,并防止更多的妄心生起的.一种手段。妄心减少后,本心就会逐渐显露。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和人群,心里感到不再如往常那样的执着,体会着一切皆空的感觉。路上的美女们成了提醒我们一切皆空的菩萨。看到一位盲人拿着盲杖行走,突然也感到他不再是那么可怜,毕竟他盲了的双目和他的肉体本身也是空的,而且他也不会由于双目这一对贼人而引起心里的波动(当然,我们还是要帮助残疾人的)。我们有一双能看的眼睛,这让我们能幸运地阅读佛教经典。但是,我们也要时刻提防着这一对贼人,神不外驰,小心地守护着内心。此时,由于对外界的空性的这种体会,而在心里产生一种十分幸福的感觉,不觉面带微笑。同时,看着来来往往的汽车,我思考着空的问题。既然汽车是空的,我这具肉体也是空的,为什么自己要躲着汽车,防止被车撞到呢?这说明,汽车和自己的肉体虽说性空,但相还是有的。我们心不着相,不是让我们在生活中不顾一切,而是一种抑制妄心以便寻得本心的方便手段而已。寻得了本心后,就会更加不着相,不被外界的各种境所动,从而守护着自己的本心,而不是让心不断地住于外界的相上。
反观现代生活,人们不断地住心于各种各样的事物上,比如金钱、美色、美食、影视娱乐、权力、名声、虚荣、工作等等,而且如果真的闲下来了,反而会觉得万般的不得劲。这样一边感觉极其的心力憔悴,一边又不断地给自己的心灵负担加码。何其谬也!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拓展阅读:抄写金刚经的注意事项
一,认真抄写,切忌潦草,这不是糊弄的事儿,能抄写一个字是一个字,务必一笔一划的描写。这样,心会很净。
二,抄写了一段经文,停笔后,不再继续抄写时,可以诵补阙圆满真言:ONG,嘟噜嘟噜,扎呀木克,娑哈。七遍。补阙圆满。
三,抄写完整部经后,最好,留在家里供养,或放置在高处净处。要比统一回收好得多。因为,整部经文,代表你的一种愿力和念力。这种力量随着笔尖已经写在了纸上。你何必要把自己的“心力”送走呢?因此,最好自己留下。
为自己好好的抄写一部经。一笔一划,起妄念了,就停下来,在抄写的时候,一心一意,一笔一划,不起妄念,这样抄写的经书是很有力量的。
抄经别图快,这一点意义都没有,跟上学时抄作业没啥区别,是不是。
就一个字,一个字,一心一意,一笔一划的抄写,会培养定力。
看准一个字后,看好如何下笔,如何准确的描写,不要描写到字外面去。写一笔就是一笔,一划就是一划。这也是福德无量。
几天就抄写一部经的,这样不好!你说我就是写字快,就是因为你以前写字快,因此,抄经时,你要慢点写,越慢越好。这样静下心来慢慢抄写下来的经书,自己留着,非常好的。
为什么有的寺院开光要把抄写的经书放进去,因为,抄写的经书里面,有众生的心力,没有这种力量就没有灵气。聚集的越多,就是所谓的灵气越强!
乃至抄写完的经书,或以前废弃的经书佛像等,有的会封存好,放到山洞里,为什么如此?原因是这种念力,心力,对整个山都是一种加持。山精树怪都会受益。使非善的,受到佛法的熏染。
一些山里面的非人众生,最后就是因为护持那些残旧的经书佛像,成就了自己。
因此,我个人建议,你抄写完成,你就自己留着吧。那些手抄本的经书,放在山洞里,就会开启那些修行中动物如人一般的语言和智慧。你说手抄本的经书力量大不大。过去的书都是抄写的,纸字不能随便丢弃,除了对“字”的尊重外,还有就是不能对人的心力心念辱蔑,是有灵气的,因此,旧时,都要焚化了。
篇6:读金刚经有感
读【金刚经】有感1500字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中,不时听到这样一种反映,即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功德无量之经,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去读这部经。但释迦牟尼佛却在这部经中反复指出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故而读来读去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可学?我以为这的确是读经的一个大问题,有必要加以深究并切实解决。
《金刚经》篇幅不长,但佛在经中却反复说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说到如来无所说,也无法可得,即便是过去在然灯佛所也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指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此说来真叫人有些难以琢磨。说了又说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说;说没有说吧,又有一部《金刚经》摆在那里。其实这正是《金刚经》大作之处,字里行间处处闪现着佛法的光茫,只是我等小根小智,无明愚昧,见宝不识。因而落得一个见字为字、见相落相,无法感悟到经中的理义。如何这样说?我们不妨将《金刚经》剖开来看。
对于解决读者中如上疑团,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细读:“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须善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在这里态度十分鲜明地告诉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因为佛说过诸法非法,诸相非相,就以为一切法都断灭了,就无法可学了,如此思维必定是一种偏知偏见。由这段经文的反思,我们不妨再重读《金刚经》,难道释迦牟尼佛就真的没有说法吗?不。经文通篇都在说法,而且说的是大法,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何以见得?经文开篇佛就开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降伏其心。接着指示一切菩萨应如何布施。继而又指出佛法如同虚空不可思量一样,不可依思量而得,也不可以身相而见。若是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根本,是大法。难怪连须菩提听到这里都要启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并非多余担心,我们若干人不是感到无法可信,无法可学吗?在以后的经文中,如来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众生之见,以菩萨之见,以佛之见来解说这般若之法,以启迪众生智慧,通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既然说了法,那又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无法可说,无法可取呢?这并非如来想搅浑水,而是如来太子知众生之根性,那就是执著贪婪。故而佛在说出法以后,又得花大气力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法,不要贪取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何等的慈悲!我想如果没有众生执著的.根习,《金刚经》有几句话就够,佛既不需要花那么大的气力说那么多的话,也不需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破众生之执见。
众生执著了什么呢?佛在经中了了说明。略举几执:一是执著于相。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二是执著于法。贪乐于小法,有为法;三是执著于福德。贪爱于有相布施之福德。还有种种,不一一具说。执著有什么害处呢?佛在经中也一一分别指出,执著相者那是执于虚幻,因一切相皆是不实,不过于一合相。而且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必生嗔恨,不得解脱。()执著于法者是人入邪道,不能接受大法之教,而一切有为法,不过如梦幻泡影一般,最终不过以法束缚自己。执著于福德也是同样,因为一切福德非福德性,故名福德,那也不过是虚幻之物。
读《金刚经》不是无法可学,而是在学一根本大法,在学大般若波罗蜜法。信奉这部大法,我们才能以般若之舟通达到光明的彼岸。这是每一个读经之人必须要解决的正信。我们读这部经不能仅仅将此作为一种功课来做,更重要的是深究经义,知其根本,了悟佛所说,以找到自己下力之处。以《金刚经》为师,指导自身学佛修持、信解受持。这才可算为一个真正的读经之人。
以上所说,无非是笔者读经之见,偏知难免。《金刚经》智慧本不可说,理义本不可说,功德也不可说。一切言语皆是不实之词,无非是妄言妄语罢了。只是我亲闻若干同学同修读经找不到下力处,便心生悲悯,忍不住说几句。但回头一望,想说的无法说清楚,说清楚了的好像又不是想说的。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自重读《金刚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