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t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借鉴!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1:《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欣赏名画,导入新课;师故设悬念,生巧解课题。

师生一起欣赏著名画家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郑板桥的竹。欣赏后,请学生谈谈这几幅画画得怎样?教师适时引导:今天,我带大家一起走进一位能让鱼游到纸 上的“特殊”画家,那就是27课《鱼画到了纸上》(教师有意把“游”板书成“画”)。当生质疑时,师故作愕然,问道:“不对吧,鱼只会在水里游,怎么会游 到纸上呢?”请生回忆课文内容回答,巧解课题。

(导入这一环节,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欣赏名画,感知画画得栩栩如生,如同真的一样,体会画家技法之娴熟,巧妙导入新课。我又想到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 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铁一样把学生牢牢的吸住。”因而我创设一个生活场景,从俗语导入,以此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巧 妙解题:为什么是游而不是画。)

(二)、研读课文,体会人物品质。

A.出示问题1:课文中哪些句子,使你感受到青年的“忘我”?请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用“--”画出有关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有感情朗读。

1、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体会字词句含义,有感情朗读。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品味语句并借助多媒体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让其体会青年画家技法之高超。

B.问题2:这位聋哑青年怎样把鱼画的鲜活逼真,如同游到了纸上?请一边默读课文,一边用“~~~~”画出有关句子,体会字词句的含义,将你的感受读出来。

1、学生进行“读--思--画--批--读”,教师巡视指导。

2、全班交流。我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并用多种方法阅读,如:指名读、范读、比赛读、评价读等,体会青年人虽然聋哑,但专注和勤奋,这是他画的鱼之所以栩栩如生、赢得了大家赞叹的原因。

(三)交流:“鱼游到了纸上”与“游到了心里”之间有什么联系?

(四)美读课文。此时学生心里对聋哑青年的专注、勤奋产生了敬佩之情。以轻柔音乐为背景,请学生随着音乐美读使自己感受颇深的句子,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研读课文这一环节,体现了以下两个特色: 1、语言文字训练。特别突出了读的训练,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文中描写青年画鱼、观鱼的情节语句优美,让学生多朗读、感受,可以增强学生的语感、体味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分析中理解词意,体会句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 进行思想教育,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书能力和读书习惯。语言文字训练还体现在:我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结合围观人的语言、神态、动作想象当时议论的情景, 这一环节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2、突破难点。理解“鱼游到了 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之间的关系,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我引导学生尝试用关联词语“之所以……因为……”和成语“胸有成竹”来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问题 就迎刃而解了。)

(五)、拓展延伸。写出大家的赞叹与议论。指名交流。

(六)、鼓励学生学习青年和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总结全文。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那我们今后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鱼游到了纸上

看鱼 入神着迷 鱼游到了心里

举止特别

(忘我)

画鱼 一丝不苟 鱼游到了纸上

持之以恒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篇2: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篇一)

【教材分析】

《鱼游到了纸上》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组“认准目标,不懈努力”专题的一篇精读课文。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线索,记叙了他画鱼“鱼游到了纸上”、观鱼“鱼游到了心里”,刻画了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

编者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从青年人做事勤奋、精神专注中受到感染,培养坚持不懈的品质;二是学习作者对人物的观察和描写方法。文章洋溢着浓浓的人文气息,编者试图通过青年人的故事,让学生与他进行心与心的对话和交流,从中得到生活的启示,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设计理念】

本设计从学习应该成为学生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出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鱼游到纸上”自主质疑,进而探究原因“鱼游到了心里”。在由画鱼而探观鱼,由结果而究原因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发现“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二者的关系,突破教学难点。而在此“先闻其人”“再见其人”“终明其心”层层推进的过程中,通过个别读、合作读、引读、接读、配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发现,在朗读中聋哑青年的形象在学生心中逐渐丰满起来,学生不知不觉间已走进青年的内心世界。课堂教学成为了多元对话的过程,成为了学生与课文对话、与青年对话、与自己对话的过程,成为学生生命价值的自然生成的过程,最终生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青年“画鱼”“观鱼”重点句的品读,能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能体会、学习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能通过观看插图想象人们议论的情景,运用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说一句或一段话。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语句,并积累下来。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2.引导学生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体会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准备】

音乐、课件。

【课时安排】

本课为精读课文,安排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第一课时的教学任务是让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读生字词,掌握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是通过对青年“画鱼”“观鱼”重点句的品读,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并使学生在阅读中能体会、学习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受到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过程】

一、听词温故,连词括文――先闻其人

1.听写带生字的词语。(听写:聋哑青年、特别、清澈、花港、一丝不苟、绣花、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2.课件出示词语:你能利用这些词语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小结:用词语串连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个好方法。

【设计意图:概括主要内容是中年级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以生字词语为抓手,既复习了生字,回顾了第一课时;又对概括主要内容进行了方法上的指导,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第二课时教学的展开,可谓化难为易,一举两得。】

二、由画鱼而探观鱼,由结果而究原因――再见其人

(一)、“画鱼”画技高超――鱼游到了纸上

过渡语:聋哑青年画鱼画得特别好,惹来了一位女孩的惊叫:“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1.一“哟”一“游”,体会惊赞。

(1)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出示:哟,鱼游到了纸上来啦!)女孩是在赞美青年吗?你从哪个字读出来的?(预设:“哟”“游”。)指名读。(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2)学习表达,迁移运用。

如果说一个画家鸟儿画得好,你怎么赞美他?(预设:哟,鸟儿飞到纸上来啦!)画猫画得好呢?(预设:哟,猫儿跳到纸上来啦!)画马画得好呢?(预设:哟,马儿跑到纸上来啦!)

青年画鱼画得好,所以我们说――(生:哟,鱼游到了纸上来啦!)

2.青年画鱼,画技高超。

他是怎样画鱼才让鱼游到了纸上的呢?请默读课文7―14自然段,画出课文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板书:鱼)

(1)青年是怎样画鱼的?指名答。(预设:“一丝不苟”、“工笔细描”、“挥笔速写”等词句,师相机板书“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2)何谓“工笔细描”,何谓“挥笔速写”?

①在句子中理解词语:

(出示句子: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指名答。(预设:“工笔细描”就是“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挥笔速写”就是“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进行学习方法归纳: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的一个好方法。

②在金鱼图中理解词语:

(出示金鱼图)仔细观察,金鱼的哪个部分是工笔细描,哪个部分是挥笔速写?指名答。

(3)师生合作朗读,体会“忘我”。

他一直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他还可能忘了什么?指名答。这就叫――(生:忘我!)

3.看图说话,齐赞青年。

过渡语:青年把金鱼画得是活灵活现,一位女孩看见了,惊奇地叫起来“哟,鱼游到他的纸上去啦”。

(1)想象说话:闭上眼睛,你仿佛看见了金鱼在干什么呢?指名说。

(2)女孩一叫,大家全挤过去了。齐读。(出示: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3)观察插图,指导说话。

①注意观察人物的神态、动作,他们可能在赞叹什么,议论什么?指名说。(请一个语文基础中等的学生说。)生评。

②出示看图说话“小助手”,同桌互相练习说。

出示:

一群孩子高兴地拍手叫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老人________称赞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位大姐姐________赞叹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③指名说。(其中第二个机会请前面已说话的同学说,检查指导说话的成效。)生评。

小结: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是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青年自己。此时,他的眼中就只有――心里也只有――笔下也只有――他整个人就仿佛变成了一条――这就叫做――(生:融为一体!)

【设计意图:以“哟,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为突破口展开对青年“画鱼”的品读,重点抓住“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进行了两个层面上的探究,一是在句子中理解词义,二是在金鱼图中理解词义。在对这两个词的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基础上,学生读出了青年画技的高超。看图说话充分利用了课本资源,学生既是与青年对话,又学习并运用了课文中通过人物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且为课后小练笔做好了准备工作,突破了“学习描写人物”这一教学重点,培养并提高了学生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观鱼”人鱼合一――鱼游到了心里

过渡语:青年的画技可真高超!师生接读。(师:我把那个女孩说的话写给他。生:“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师: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生:“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1.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浏览课文,找答案。指名答。齐读。(出示句子: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板书“观鱼”)

2.青年是怎么看鱼的?(预设:“静静地”)

(1)体验“静静地”之“一心一意、专心致志”意:

①根据词语语意理解:什么叫静静地看?指名答。

②联系生活体验做比较:你看过鱼吗?你是怎么看的?指名答。

小结:与有的同学三心二意的看,有的同学心不在焉的看不同,青年(生接读句子)。这叫怎么看?(预设:一心一意、专心致志、聚精会神、目不转睛等。请生板书)

(2)体验“静静”之“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意: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

青年看了多长时间?到文中找找。指名答。

篇3: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教案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教案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4个生字。正确认读“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技能目标:学习文本,通过自主阅读,研讨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段读悟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3、情感目标:体会青年高超的画技及忘我的精神,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读题:以“游”开篇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一篇新的课文,看黑板,谁来读一读课题?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一起读课题《鱼游到了纸上》。(师生齐读)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这个“游”字,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生答)看来这个“游”字挺重要的,那么我们赶紧去课文中会一会他吧。

二、初读:一“游”到底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第一个要求: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词多读几遍。第二个要求:读完一遍课文后,可以和同座位的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3、请同学们赶紧去会一会那个让我们眼睛一亮的“游”字,快速默读课文,要求是:仔细找一找所有带“游”的句子,并用横线把它画下来。(多媒体出示默读要求)

4、交流所有带“游”字的句子。

5、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七句含有“游”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这七个“游”字在表达的意思上有什么不同呢?指名回答,注意引导。

三、再读:步入精华

1、是啊,鱼明明在水里游动,可那个观鱼的小女孩却说“呦,金鱼游到他的纸上来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说的话。(多媒体出示本句,齐读)

2、再请三个女生分别读一读,看谁读得最像那个小女孩?(指3名读)

3、请同学们评价一下,谁读得好?(学生发表意见。)师指导朗读。

4、观察课文中这幅插图的情景,想象一下,此时你就在聋哑青年的旁边,你会看到怎样的画面?(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

5、课文中是怎么描写聋哑青年画金鱼的呢?指名回答。

6、一齐读这句话,抓住重点词体会青年画鱼时的专注和一丝不苟。

7、指导朗读这段话。

8、指导想像:听了大家的朗读,我才知道小女孩的赞叹不是空穴来风,真有那么回事?如果是你,看了青年画的鱼,你会发出什么样的赞叹?(师走入学生中指名说)再读小女孩惊叫的话。

四、精读:围绕“先”字,感悟文章中心

1、体会聋哑青年所写的“鱼游到了心上”这句话的意思?(多媒体出示第十四自然段)生答。

2、学生默读课文,体会聋哑青年如何让鱼的特点、形象游到了心里的?找出相关的语句,并用笔画上横线,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3、学生反馈。学生随机回答,教师相应的引导学生概括出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体现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B: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C: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了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D: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重点指导:

B句:什么叫“唯一没有任何反应?”什么叫“融为一体”?

(融为一体:和金鱼融合在一起,好像自己就是金鱼。)(师:青年画画时专心致志,他眼中所见、心里所想、笔下所画全都是鱼,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条鱼,这是“鱼游到心里”。)

D句:在这个句子中你最关注的是哪个时间的词语?体会到了什么?

(一年多、每个星期天、一整天)

4、从春到夏,从秋到冬,他静静地看鱼,他放弃过吗?他动摇过吗?这样勤奋、这样专注,结果怎样?(金鱼的特点、金鱼的动态,已经在聋哑青年的头脑中形成了准确生动的形象,这就叫――鱼先游到了他的心上,当然最后的结果是聋哑青年画技高超,金鱼画得活灵活现,形神兼备,像活的鱼在纸上游动一样。)

五、总结延伸

一位残疾青年能让鱼游到纸上,学到这里,同学们,你们想到了些什么呢?

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忘我 一丝不苟

水中鱼―――――DDDD心中鱼――――――DDDD纸上鱼

坚持不懈 栩栩如生

课后反思:

一节课下来,我有许多感想,虽然能根据教材的要求,能按自己预设的思路完成教学任务,但还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对学生评价的语言欠缺,读中感悟落实不到位。同时也认识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机智十分重要。我们一直说:备课,最重要的是备学生。但是,我觉得,教师的备课,除了要备教材、备学生,还要备自己。因为,教师是教学内容的设计者,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学习的特点,才能采取合适的教学手段,设计精彩的课堂语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被老师牵着走。同时,教师还要有收放自如的应变能力:当课堂中出现问题时,要及时解决,让课堂教学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把教学目标贯穿在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篇4:鱼游到了纸上 教案教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班级:四年级 日期:5月14日 执教教师:余朝晖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良好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含义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质疑讨论。

①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把“游”换成“画”好不好,为什么?

②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①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②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a.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③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a.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④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①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②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③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a.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④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延伸课外

①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②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对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看鱼 -----鱼游到了心里(胸有成竹)

勤奋、专注

画鱼 -----鱼游到了纸上(栩栩如生)

[鱼游到了纸上 教案教学设计]

篇5:《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①认识4个生字,学会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一丝不苟、融为一体、赏心悦目”等词的含义。

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体会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良好品质。

2.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句子含义及相互关系。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课时: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板书课题,质疑讨论。

①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把“游”换成“画”好不好,为什么?

②小组议论后将无法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提出来。在各组充分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确定研读专题为“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

●研读“鱼游到了纸上”。

①找到相关段落,默读后说说“鱼游到了纸上”的含义。(聋哑青年画技高超,画出的鱼活灵活现,如同真的金鱼游到了纸上一般,这是对他的称赞)

②反复朗读,说说作者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你感受到“鱼游到了纸上”的。

a.用小女孩的话直接赞叹。

b.细致的动作描写,写他有时工笔细描,像姑娘绣花一样耐心细致,把每个部位画得形似;有时挥笔速写,捕捉金鱼的动态,画得神似。

c.写围观人物的赞叹和议论。

③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和描写方法。

a.观察方法;认真看,仔细听。

b.描写方法: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侧面烘托。

④出示插图:作者略写了围观人们的赞叹和议论,如果让你具体描写,来表现青年画技的高超,你想怎样写?(指导学生认真观察后,从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说一说)

●研读“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①默读相关段落,体会“游到了心里”是什么意思。(要对金鱼非常熟悉,掌握特点,做到胸有成“鱼”)

②快速浏览,找到相关段落,说说聋哑青年是怎样使金鱼游到自己心里去的。(结合“爱鱼到忘我的境界”,出神入迷地观察,持之以恒地刻苦练习,进而体会到聋哑青年的勤奋与执著)

③再次研讨作者所用的观察方法和描写方法。

a.长期仔细观察,并进行笔谈。

b.举止和神态描写。

④有感情朗读你认为描写精彩的段落。

●研讨“鱼游到了纸上”与“先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因果关系)

●延伸课外

①自己选择摘抄描写聋哑青年外貌、神态或动作的语句。

②多么可敬可爱的青年啊,虽然我们不能同他交谈,却对以同他进行笔谈。你想对他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看鱼 -----鱼游到了心里(胸有成竹)

勤奋、专注

画鱼 -----鱼游到了纸上(栩栩如生)

作者邮箱: hzych_1981@163.com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6:鱼游到了纸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一、教学目的:1。理解内容,体会青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到了忘我的境界。

2。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对事物观察及材料积累的方法。

4.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二、教学重点:1.体会出青年达到忘我的境界。

2。观察及积累资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和关系。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难字突破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语

玉泉的池水清澈见地,一壶茶,一群鱼,令人心情舒畅。作者用了一个词来概括是什么?(赏心悦目)这里不但池水中有鱼,后院还有十几缸金鱼,来这里看鱼的人很多,有老人、友青年、还有孩子。当然也有作者,就是课文中的“我”。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书中的“我”在玉泉看到了什么。

二、请学生齐声朗读第二段(3、4)

1、作者在玉泉的金鱼缸边,认识了一位青年,这位青年给我们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① 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象玉泉的水――这是关于他外貌描写,还有吗?

② 举止特别

a、“举止特别”是什么意思?指动作、神态与别人不一样。

B、在课文中我们在哪里体会到他的举止特别?(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C、由学生轻声读这些话,体会这段话中着重由哪几个词点出他的特别,为什么?老是:说明经常这样。呆呆:指看得出神。

2、这时的青年看鱼看得如痴如醉,忘记了周围的一切,同时也忘记了自我,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三、现在我们同作者一样,初步了解了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那么他还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们一起进入下一段的学习。

1、默读第三段(5-8)

① 在一个星期天,当作者来到玉泉时,青年已被人们围住,围观的人们在干什么?看青年画画,并且议论着、赞叹着。

② 课文着重写了一位小女孩对青年的话的赞叹,是怎样说的呢?惊奇得叫到“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③ 这里的“游”是什么意思?鱼真的在纸上游吗?不是,而是写鱼象活得一样在纸上游动。

④ 这是对青年的画的赞叹,人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2、请一位同学读第七自然段。

① 青年在静静的画画说明了什么?认真

② 课文在描写青年画画时,用了“一丝不苟”这个词,他是什么意思?在课文中指什么?一点也不马虎。在课文中主要说他画得很认真。

③ 为了说明他得一丝不苟,课文又是怎样描写的?象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④ 接着,课文又写了青年挥笔速写,将金鱼的动态展现在纸上。这是动态,而前文所写的“一丝不苟画每个部位”是静态描写。动静相结合,使游鱼的形象在我们的脑海里生动起来。

3、范读第八自然段。

①、面对大家的赞扬,青年的反映是什么?青年没有任何反应。

②、作者在课文中用了“唯一”一词,说明了什么?说明只有他一个人是这样,又一次指出了举止特别。

③、画着画着,青年与金鱼融为一体了,在这里‘融为一体’应怎样理解?原意是融合在一起,这里指人与鱼融合在一起,把自己也当做了鱼。

④、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青年画鱼画到了忘我的境界。

四、作者与青年只是碰到过几次,就发现了他的特别之处,可见作者是生活的有心人。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作者进行了更深入的观察。

①、默读第四部分(9-14) 我们知道青年画鱼到了忘我的境界,在这一段又是怎样体现出来的?太阳快下山了,青年还在画,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②、这说明了什么?说明青年画画十分专注、勤奋。

③、面对画得忘我的青年,作者先采取了什么方式进行了解?谈话的方式

④、结果怎样?青年不理他。 为什么?因为他是聋哑人。

⑤、这也就是青年举止特别的原因。A认真观察b是聋哑人

⑥、“原来他是个聋哑人!”作者在这句话后面用叹号,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惊讶、敬服。

⑦、当我把那个女孩的话告诉了青年,青年怎样认为?他说“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⑧、这句话什么意思?这是说青年对鱼非常熟悉,头脑中形成了鱼准确生动的形象。

⑨、“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有什么关系?只有将鱼的形象印在了脑海里,青年才能将鱼画得象真的一样。

五、从这位聋哑青年身上我们得到了什么启发?

六、这是聋哑人给我们的启发,同时我们还应该向一个人学习,那就是作者。作者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他到玉泉不光游玩,还发现了一位特别的人,同时对他进行多次观察。他不光观察,还注意积累材料,将一系列的事进行整理,记录下来,从而将见闻、感受生动得展现在我们面前。

七、板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

玉泉观鱼

老是 呆呆地

举止特别

一丝不苟 到了忘我的境界

忘了吃饭、回家

游到心里

善于观察,刻苦练习

[鱼游到了纸上(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7:《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优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4.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教学难点:

《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略)

布置、检查预习,正确读写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内容,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这位青年人的初步印象,并说一说理由;也可按事情发展顺序,即作者对年轻人的认识(举止特别—画技高超—骄傲—令人敬佩)来进行交流。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感受作者由欣赏、误解到由衷敬佩的情感变化。)

第二课时

一、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鱼游到了纸上》(板书)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第一次读课题哪个字让你眼前一亮?

生:“游”字、“纸上”……

师:这个“游”字怎么就让你眼睛为之一亮呢?

(为什么说金鱼游到了纸上?这话是谁说的?)

二、第一次读书交流: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1、师: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找找吧。(明确读书要求:“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请同学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2、(生按读书要求读书、思考。)

3、师生交流:

篇8:《鱼游到了纸上》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鱼游到了纸上》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2、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认识了一位青年,还记得他长得什么样吗?(生答)

2、你们想进一步了解这位青年吗?今天我们就继续学习这一课。(板书课题)

3、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新授:

1、现在我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边划:这位青年是怎样的人?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下面四人小组交流,交流什么呢?谁来读一读?“你认为这个青年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3、刚才我们的讨论非常热烈。谁先来说说?

(一)生:我认为他是个喜欢看鱼的人,我是从这里看出来的。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具体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呢?(生:老是呆呆地静静地)

2、“老是”可以换个什么词?

3、你们能不能像青年那样呆呆地、静静地看着金鱼缸里游动的金鱼呢?

4、你们体会到“呆呆地”、“静静地”是种怎样的神态?(专注、入神)

5、看样子你们已经理解了“呆呆地”和“静静地”是什么神态了。试试看能不能把这句读好,感受到青年看鱼的专注。

6、青年看鱼那么地专注,谁能来读一读吗?

7、你读得不错,谁还能读得更好。

8、你读得真棒!青年认真看鱼的样子仿佛就在我们眼前。

9、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全班齐读)

(二)师: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描写了青年喜欢看鱼?(生答)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答:坚持不懈、忘我)

2、你是怎样体会到的?

3、这位青年如此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女同学,你们能读出来吗?

4、男同学,你们觉得女同学读怎么样?(好)你们有没有信心超过她们?一起来读一读。

5、青年坚持不懈、忘我的看鱼。到后来,即使他把眼睛闭上也能看到什么呢?(也能看到金鱼的样子)用青年自己的话说就是?(鱼游到了心里)(板书:鱼游到了心里)。

6、你们的回答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你们知道是什么成语吗?(胸有成竹)

(三)青年为了看鱼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我们还从哪里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1、这位青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还在金鱼缸边画画。真是如痴如醉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

2、还有哪些地方还可以看出青年是个忘我的人?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任何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象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这句话中没有写忘记了时间,忘记了自己,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他是个忘我的人呢?(生答:“唯一”、“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

2、“他好象和游鱼融为一体了”怎么理解呢?

3、简直到了不知“金鱼是我”还是“我是金鱼”的境界了。谁愿意来读读?

4、我们一起来齐读一遍,能读好吗?

(四)这位青年忘我地画鱼,他是怎样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谁来读一读!我们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会看到些什么呢?

2、谁来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自由地读读这一段,看看能读懂些什么?

4、谁来读一读,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青年画技的高超!

5、我们全班一起来一遍吧!

6、你们的朗读让我有了身临其境的感觉。

7、原来是这位青年高超的画技吸引了过往的游人。

(五)这些人中有老人、青年、孩子,大家都情不自禁地对他发出了赞叹。同学们,如果你是那些游人中的一位,你会不会去夸夸他呢?

(六)你会怎么去夸他呢?现在我们来做个“你说我猜”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说出你的赞叹,让大家来猜猜你模仿了什么角色。我们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呢?(语气、称呼、赞叹)谁先来?

(七)1、画面上的女孩怎么赞叹的?(板书:鱼游到了纸上)

2、(是赞叹哦;她很惊奇哦;是情不自禁、脱口而出的哦)

3、孩子们,听了你们的朗读,我也忍不住要说一句:“你们读得真是太棒了!”

4、这个女孩这么说是在夸青年什么呢?(把鱼画活了)

5、还有哪些词语可以形容把鱼画活了?(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神形兼备、逼真、巧夺天工)(这么多好词啊,都赶上词语字典了)

(七)关系

谁能用上一组因果关系的关联词来说说“鱼游到了心里”与“鱼游到了纸上”的联系?(因为----所以----)

(八)这位爱鱼成癖,看鱼似醉,画鱼如生的青年,真了不起啊!不过更让人敬佩的是这位青年还是个怎样的人?和我们一样吗?(他是个聋哑人)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1、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两个句子:a、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b、原来,他是个聋哑人!

2、谁来读读这组句子,读出不同的语气。书上用的是哪句?为什么?

3、惊讶!(你能读读吗?)(读得不错)惊讶什么?(再来读读?)(读得很好)仅仅是惊讶他是个聋哑人吗?所以这个感叹号更表达了作者对这位聋哑青年的敬佩之情。(你能读得更好吗?)(读得太棒了)

(九)这位残疾青年专著、坚持不懈地学画画,比我们正常人付出更多,遇到了更多的困难,可他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向命运挑战。学习了这位青年的优秀品质后,我们受到了什么启发?(谁能联系自己的一些学习、生活上的事来说说呢?)

同学们,你们说得真是太好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和这位青年一样,勤奋专注地做好每一件事。

(十)1、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2、谁愿意起来说说你喜欢哪个段落,和他一样也喜欢这段的同学,站起来一起读一读。

3、这节课,我们和作者一起认识了这位聋哑青年。了解到他忘我、坚持不懈、专注地看鱼、画鱼,先让鱼游到了心里,再让鱼游到了纸上。学完后,很多同学联系了自己生活和学习的实际谈了自己受到的启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们一定会以这位青年为榜样,认真对待每件事。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作者是怎样积累、整理材料,让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的。

三、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忘我

/ 看鱼————鱼游到了心里

聋哑 专注

青年 坚持不懈

画鱼————鱼游到了纸上/

篇9:《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人教版《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花港、清澈、鱼缸、一丝不苟”等词语。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3.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PPT辅助课件

教材设计: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花港 玉泉 清澈见底 聋哑人 一丝不苟 工笔细描 挥笔速写

2.你能用上这些词语说一段话吗?

[设计意图:听写生字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通过这些词语的启发回忆课文内容,从整体上把握课文。]

3.引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鱼游到了纸上》的主要内容。请大家伸出手,跟老师一同写课题。[齐读课题]

4.同学们,请大家回想一下,当你第一次读课题,当读到“游”这个字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引导学生质疑]

[设计意图:紧扣题眼“游”字,引导学生学习领会课文所在表达的情感。]

二、理清脉络,检查读文。

1.引入:这节课就让我们好好研究一下,鱼是怎样游到纸上去的。请大家打开书,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2.生读书找出书中带有“游”字的句子。

3.交流汇报。哪些句子带有“游”字呢?请你找出来读一读。

[生读出找到的句子,屏幕出示。

1.……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2.……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

3.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

4.……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6.……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了啦!……

7.……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4.读文。老师想请一些同学跟老师配合读课文,看你能不能读出相应的句子。

[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紧扣“游”字,学文品读

1.同学们能读得这样好,一定是知道了这些鱼是怎么游的了。谁能告诉老师,课文第一句先写了鱼在哪游?

鱼游在水里

[出示句子:……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

(1)谁来读句子。

(2)鱼儿是怎样游的呢?

(3)“自由自在的游”是什么样子呢?请大家看一段视频,自由说一说。

[屏幕出示游鱼图]

(4)鱼儿游得如此自由自在,那么看的人心情如何?你是从哪一个词中看出来。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谁来练一练。

2.可爱的金鱼吸引了许多观鱼人,在这些人中,有这样一个人。

[出示句子: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1)他在干什么?你觉得这个人怎么样?

(2)这个人是谁呢?请一名同学读一读第3自然段,在第3段中找找答案。

(3)这是一个什么人?你能用哪些词语来形容这个青年人?

[出示外貌描写的句子: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3.这个青年人来这里干什么?(看鱼,画鱼)他画得好吗?(好)哪几个带有“游”字的句子表明他画得很好?

[第3、4、5“游”字句:“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1)谁来读一下第3个“游”字句。

(2)不知道大家注意没有,作者在写小女孩儿说这句话的时候,用了一个“惊奇”,说明他的画画得太好了,好得那些鱼像是──(真的)

(3)那么这句话,我们该怎么读呢?生练习读。

金鱼纸上游

(4)还有一句描写青年画鱼的句子,也体现出他画得好。

[出示句子: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5)他画得这样好,以至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如果你是围观的人,你会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出笔在图画的空白处写一写。

[生写出自己假想为围观者所说的话。]

4.面对大家的赞美,唯独他没有任何反应。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同来读一读第9到第11自然段。

(1)指名读句子。

(2)作者开始的时候认为这是一个骄傲的青年人可是后来为什么改变了看法?

(3)作者的心里不由得咯噔一跳,作者会在心里怎么想?

5.作者把对青年人的称赞写在了纸上,引发了他们间的一次对话。

[出示句子:我把那个女孩儿说的`话写给他:“鱼游到了你的纸上来啦!”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

(1)找三位同学来读一读他们的对话。

(2)“他笑了,笑得那么甜。他接过笔在纸上又加了一句: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你知道聋哑青年是怎样让鱼游进心里的吗?

(3)总结:正是因为年轻人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认真观察,细心练习,他才能把鱼画得活灵活现,像真的一样。以致人们称赞他是让鱼游到了纸上。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事例,你能不能说一说呢。

四、总结全文,主题升华

1.同学们,文章以一个“游”字贯穿全文。现在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这七个句子,体会一下鱼是怎样游的。

2.谁能再说一说鱼儿是在哪里游的?如果让你给这三个词排排序,应该怎么排?[鱼在水里游,鱼在心里游,鱼在纸上游。]

3.对,青年之所以画活了游鱼,是因为他忘我的爱鱼,忘我的观鱼,忘我的画鱼,使鱼游到了心里,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这让我想起茨威格说的一句话来:人类的一切工作,如果值得去做,而且要做得好,就应当──全神贯注。

五、作业

抄写描写聋哑青年外貌和他看鱼、画鱼的句子。品味作者写作的精妙。

六、板书设计:

27、鱼游到了纸上

水里游──心中游──纸上游

忘我 成功

篇10:小学语文《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语文《鱼游到了纸上》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

语文人教版第九册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2、通过学生质疑与解疑,理解课文中含义较深的句子。

教学重点:

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的关系;培养学生质疑与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由题质疑,导入课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第七课——《鱼游到了纸上》。读了这个课题,你觉得奇怪吗?(鱼怎么会游到纸上)

很好,同学们通过题目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如果大家仔细读读课文,我们还能提出一些问题。请大家认真地自读课文,边读边划,看还能提出些什么问题。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寻找问题。

2、交流:

你们能说说看,自己通过读课文提出了多少问题吗?(学生举手,汇报自己提出问题的数量,鼓励提得多的。)

3、大家开动了脑筋,认真地读了课文,所以一下子能提出这么多问题,真不错。请你们把自己提出的问题放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哪些问题大家都提到了,哪些问题你提到了,对方没提到,或对方提到了,你没提到。

4、小组讨论

说说你提出的问题是什么?(重点的用小黑板出示,非重点的请其他同学简单回答后解决)

小黑板出示: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三、再读课文,解决疑问。

1、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很有价值,这些问题你们准备怎么解决呢?(读读课文,与同学讨论)

2、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从课文中找找答案,能解决几个就解决几个。

3、学生再读课文。

4、有些问题同学们已经找到答案了,有些问题也许还没解决,大家先在小小组中讨论一下,看自己的答案与其他同学找的是否一致,不懂的问题也可以互相讨论。

5、全班交流。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因为这位青年画鱼画得活灵活现,就像在纸上游动。)

②这位青年特别在哪里?

(说他特别,是因为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

(a、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从“老是”可以看出他总是这样;从“呆呆”可以看出他看鱼看得很入神。)

b、他有时工笔细描,……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练习朗读。

c、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d、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e、他告诉我,……忘了回家。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与“先游到纸上有什么关系?”

(“先游到心里”指青年对金鱼观察很仔细,金鱼的形状已清晰地印在他的心里。它与“先游到纸上”是因果关系。)

四、总结全文,归纳学法。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这是一位聋哑青年,但他却——“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同学们今天学会了从课题和文章内容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读书和讨论来解决问题,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也能运用这种方法来读懂课文。

板书设计:(小黑板)

①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

②为什么说这是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他“特别”在哪里?

③为什么说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

④“先游到了我的心里”是什么意思?它和“游到了纸上”有什么关系?

说课材料:

学生创新意识与质疑能力的培养是五年级的课题研究重点,我所选择的《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正是要展示学生的质疑能力与解疑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是一篇讲读课文。作者通过写在西湖玉泉的见闻,赞扬了一位画金鱼的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品质。这篇课文含义较深的词句较多,要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指导学生逐一加以理解,不能轻易地滑过去。其中,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理解这句时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1、揭题质疑,再寻问题

通过课题,学生提出质疑“为什么说鱼游到了纸上?“鱼怎么会游到了纸上?”鼓励学生从课文中再找出其他问题。

2、交流数量,讨论梳理

找出问题后,让学生交流他找到问题的数量,表扬他们能积极动脑。请他们在四人小组中讨论自己所寻找到的问题,互相补充启发。

3、归纳重点,再读讨论

四人小组将他们的问题面向全班交流,归纳出几个重点的问题,非重点的由他们自行解决或相互解答。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再读课文,在读中理解。

4、全班交流,诵读体会

通过读课文,小组讨论,学生将自己的答案在全班交流。最后通过诵读来体会文章的中心。

这其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在:

1、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被动参与学习的现象在课堂上屡见不鲜,它是一种低水平、低效率的学习方式,而主动学习是指学生对学习怀有浓厚兴趣,发自内心想学,有“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是当前学习创新的关键所在,而这堂课的学习方式就是以学生主动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特点,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而且改变学生“迷信权威、死记、死背、死练”为大胆质疑和奇思异想”,保护发展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2、变“书本学习”为“实践学习”

事实证明,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知识,不仅让学生学得快,而且有利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结论;结论生行动。”在实践中学生易于遇到新困难和产生新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这堂课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践,促使学生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专家评课:

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

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中探求,从而培养他们的刻苦钻研精神,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首先,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放手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追根求源、不断探索的精神。其次,要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质疑,放手让学生讨论,培养他们好求甚解的精神。崔蕾老师执教的《鱼游到了纸上》,就是按照这个要求设计的。

1、崔老师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从课题开始:“‘鱼游到了纸上’觉得奇怪吗?奇怪在哪里,你想知道什么?”

2、“读了课文,你肯定还能提出很多问题来。认真读一读课文,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上记号。”教者的目的在引导学生边读书边思考,学会在课文中设疑。

3、自学后交流:“你提了几个问题?”崔老师没有让学生说提了哪些问题。当一个学生说“提了9

个问题”时,崔老师表扬说:“真棒,提问的本领真大!”“再读读课文,看还能提出几个问题来吗。”这是进一步鼓励学生认真读书,大胆思维,变无疑为有疑。

4、小组讨论:“把个人提出的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一下,边交流边读书、讨论,看哪些问题通过读书解决了,哪些问题在小组里解决不了,需要提出来的。”这是让学生自己梳理问题,学会提有价值的问题,为大组交流做准备。

5、大组交流,读书解疑。这是解决问题的阶段,也是展示学生思维过程的阶段。

6、存疑,留作学生课后讨论,使学生始终处于“无疑——有疑——无疑——有疑”的循环活动之中。

分析崔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有两个特点。

1、教师善于在师生、生生互动中,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看似无疑,其实有疑之处进行生疑,从而触及学生“最近发展区”,引导他们进入思维的高一级阶段,也就提高了学生质疑问题的能力。

2、问题提出来以后如何解决,教师又引导学生认真读书,从具体的语境中去找答案,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说自己的感悟,从而又提高了学生的解疑能力。

鼓励学生在读书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读书中解决问题,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长期坚持这样做,不仅能形成学生勇于探究的心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又教给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了的基础。

篇11: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27、鱼游到了纸上(教学实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教学目标

一、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理解“举止特别,工笔细描,挥笔速写,一丝不苟,”等词语的意思,感受

青年人做事的品质,品读青年人看鱼画鱼的句子理解“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

里”的关系。

三、学习作者通过抓住人物外貌、动作及神态来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练习写话。 课前交流:

教师:同学们好!早就听说咱班同学书读的多,知识面广,老师今天就来验证一

下,认真看,仔细想,大声说:看看你都想到了哪些成语故事?想到之后直接说

出来。(课件)

学生:闻鸡起舞/凿壁借光/画龙点睛/水滴石穿/胸有成竹

师:真不错,全都回答正确。看来同学们果然名不虚传啊。那谁能来给大家讲讲

胸有成竹这个故事吗?

生:讲

师:原来文与可竹子画的那么好,是因为他心中早就有了竹子的样子啊!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画鱼的文章,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好,现在我们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手指)齐读课题。

篇12: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师:我们不要唱读,要注意语速和停顿。

二、检查预习

1、师:相信同学们对课文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

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现在开始自由地读吧。

师:课前我们已经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刚刚又读了一遍课文,那你知道是谁让鱼游到了纸上?(板书:青年)课文的主人公是(青年)。

2、师:看来同学们预习的不错。那字词掌握的怎么样了?(见课件) 花港、聋哑人、厂徽 、

师:请你来领读。

师:你的声音十分洪亮。(读的不错如果声音在洪亮一点就更好了。) 清澈见底、一丝不苟、

师:你读的字正腔圆。

工笔细描、挥笔速写

师:艾,这两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中国画的一种,特点是用笔工整细致。

师:工笔和速写是中国画两种不同的画法。看,这就是工笔画它讲究的是细致。而速写讲究的是快,像。

师:好,词语会读了吗?

师:我们来开火车读一读。

师:“徽”是本课既要求会认又要求会写的字,仔细观察,它在写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生:中间那一横不要漏写。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

生:中间这一部分要占在竖中线上,才美观。

师:一起来和电脑老师书空一遍。下面我们来比一比谁写得工整又漂亮。请同学们在写字纸上写两遍。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同学写的,横平竖直很端正。

3、师:字词掌握了,下面我们一起来梳理理一下作者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什么?(课件)

预设:生:先写了我到玉泉看鱼。

师:课文的主人公是:青年,那围绕青年作者先写了什么?

生:先写了我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板书:认识)

师:课文的1到几自然段写了这一部分?(1到4段)(课件)

师:接着写了什么?

生:青年画鱼,和人们看鱼有好多人,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众人) 师:最后写了?

生:我与青年人的交谈。

师:谁能试着连起来说说。

生1:课文先写了我在玉泉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接着写了众人看青年画鱼,最后写了我与青年的交谈。

师:嗯概括的不错。如果老师把小提示去掉,谁还会说?

生2:课文先写了我在玉泉认识了一位举止特别的青年。接着写了众人看青年画鱼,最后写了我与青年的交谈。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连起来说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我们中年级需要训练的一种语文能力。

三、品读感悟 学习表达

1、师:(手指课题)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是青年让鱼游到了纸上,那青年怎么能让鱼游到纸上呢?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找到之后可以同桌交流一下。(2分钟)

师:已经有同学迫不及待的举起了手。请你来说。

2、生:我挤过去一看,原来是那位青年在静静地画画。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师:其它同学找到这句话了吗?没找到的把它补画下来。

3、师:读了这段话,让你有什么体会?

生:他画鱼很认真。

师:能具体说说你是从哪些词体会到的吗?

生:静静地

师:静静地画是怎样的画?

生:安静地画

师:你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生:专心地画。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专心。

师:谁还关注了这个词?你的体会是?

生:青年画鱼很认真。

师:你体会到了他的态度很端正

生:青年画鱼很专注。

师:你走进了青年的内心。

师:把我们刚刚的体会到的专注,认真,专心这几个词语写到静静地旁边。这就是做批注。希望同学们能够养成随时做批注的好习惯。(师板书:专注 认真。)

4、师:正是由于青年专注认真的画鱼才让我们感觉到鱼游到了纸上,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他的专注认真?

生:一丝不苟

师:怎么样是一丝不苟?

生: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

师:谁来读读这一个小分句。(课件出示下划线)

生:读

师:这一部分说明他画的怎么样?

生:画的很认真,画的`很细致。

师:金鱼的每一个部位,都有哪些部位?

生:大大的眼睛、

师:相信你也是一位爱鱼的人。

生:尾巴,

师:生活中你一定很注意观察。

生:鱼鳍,鱼鳞

师:你关注到了细节。

师:金鱼的每一个部位都细细的描画,这就叫工笔细描。

师:那这个小分句分又告诉我们什么?请你来读。

生读:快速的勾画出金鱼的各种动态,

师:这就是(挥笔速写)

师:同学们,这就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方法。这种方法能很好地陪伴我们读书成长。

师:工笔细描和挥笔速写都是青年画鱼时的动作。(板书:动作)

师:现在谁能带着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体会谁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1:

师:静静地画着,时而工笔细描时而挥笔速写。谁再来读?

生2:

师:还有很多同学想读,现在我们来合作读一读这一段,感受一下青年的专注认真。女同学比较温柔细腻来读工笔细描这一部分,男同学豪爽大方来读挥笔速写。老师来读第一句。

5、师:仿佛金鱼在青年的纸上游动,在课文的第8自然段有一个词更贴切地说到了这一点。请你来说。

生:融为一体

师:谁和谁融为一体?

生:青年和鱼融为了一体

师。此时的青年让鱼游到了心里,游到了笔下,游到了纸上。所以一个小女孩才会这样说道:

生1: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师:现在你就是这位小女孩,看到他画的鱼这么的像,你的第一反应,请你来读。

生2:读

师:换位思考能让我们读的有滋有味,现在你们都是小女孩,一起来读。

6、(手指板书)师:青年的专注认真让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还有哪个地方也写到了青年的专注认真?

师:请你来读。

7、师: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师:这一组词写出了人物神态。(板书:神态)

师:怎么样是呆呆地?

生:一动也不动。

师:青年一动不动的在干什么?

生:看鱼

师:透过这个呆呆的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他看鱼很投入,

师:你很会读书。

生:他看鱼入迷。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师:静静地看是怎样的看?

生:聚精会神的看,

生:(全神贯注地看),(一丝不苟地看。)(专心致志地看)

师:他都看到了金鱼的什么?

生:颜色、样子、

师:你一定也认真地看过金鱼。

生:动态、每一个部位

师:你很会观察。

师:同学们看,老是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经常。

师:还有不同见解。

生:一直

8、师:是呀,他经常呆呆地专注地看鱼才把金鱼的特点,形象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中,游到了他的心里,才能够把鱼画活。每一次看都是那么的专注认真,谁能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体会到青年的专注?

生1:

师:一动不动的站在那,聚精会神地看。谁在来读?

生:

师:我听出了一位专注的青年。现在如果我把这这两个词语去掉。

生:请你来读。

师:用这个句子来表达行不行?

生:不行。因为少了呆呆地和静静地。

师:我觉得行,这个句子很通顺也表达了青年在看鱼的意思。为什么不行? 生:没有了呆呆地和静静地就体会不出青年的专注了。

师:是呀,同学们,这就是作者的用心所在,虽然我们没在现场但通过这两个描写神态的词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专注认真的青年。

8、师:作者还有一处用心所在,那就是对人物的外貌描写。(板书:外貌)请你来读。

生:他高高的身材,长得很秀气,一对大眼睛明亮得就像玉泉的水。

师:青年外貌有很多,作者却只写到了他的身材和眼睛,还重点写了眼睛,把他比作玉泉的水,你能明白作者的用意吗?

生:他用明亮的眼睛看鱼。

师:是的,作者写他那明亮的眼睛就是为了下文他看鱼做铺垫的。

9、师:同学们看,在描写人物外貌的时侯也是有选择有目的的。(课件) 师:手指板书:作者抓住了外貌,神态,动作向我们展示一个特别的青年(板

书:特别)你能不能也选择一个人物学习作者的描写方法抓住外貌,神态,动作来写写围观人议论的情景。请同学们完成课堂练习。(生写)

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没写完的同学可以直接说出来。

生1:旁边的一个小伙子眉毛一挑,瞪圆了眼睛凑上去看了个究竟,看罢,竖起大拇指,啧啧称赞说:“你真厉害,我画鱼已经三四年了,也没有达到你这么高的水平,佩服!佩服!”话音未落,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抬起头来,笑嘻嘻地对那位小伙子说:“叔叔,你可要好好向他学习呀!”

师:瞪圆了眼睛写出了小伙子的神态,扎羊角辫写出了小女孩的外貌。 生2:一个矮个小男孩踮着脚,扒着鱼缸紧紧挨着青年的画。他一会看看鱼缸里的鱼,一会又瞅瞅纸上的鱼,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心想:这纸上的鱼怎么和水里的鱼一模一样呢?就像活的一样!

师:踮着脚,扒着鱼缸写出了人物的动作。

生3:一位满脸皱纹的老爷爷侧着身子探着头,聚精会神的看青年画画,许久,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不住的点头称赞道:“不错,不错,每一条金鱼都惟妙惟肖,各有各的特点。”,

师:聚精会神写出了人物的神态。

师:同学们,虽然我们现在写的还比较单一,但只要我们有了要抓住外貌,神态,动作等方面来刻画人物的这种意识,相信以后我们在刻画人物方面会越来越到位,具体。

四:总结升华,交流收获

1、师:刚才我们在交流中知道了这位青年的特别,但仅仅是由于他看鱼认真,画鱼认真吗?还有什么?老师提示一下在课文的9到12自然段作者有两处写到了。

生:读

通过老师变红的部分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青年的坚持不懈

师:你很会读书

生:(持之以恒,)

师:你的体会很深刻

生:(锲而不舍。)(不放弃)

师:你有自己的思考。让我们把感悟批注到这段文字的旁边。

2、师:青年为什么能让鱼游到纸上呢?他在文章写道:先游到了我的心里.你能联系上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1:只有先游到心里才能游到纸上。

生2:因为游到心里所以游到纸上。

生3:如果游到心里就能游到纸上。

师:你运用了关联词。

生4:青年长期观察才让鱼在头脑中形成了准确鲜明的形象。做到了心中有鱼才能让鱼游到了纸上。

师:你联系到了胸有成竹的故事。

生5:青年专注认真的看鱼记住了鱼的特点形象让鱼游到了他的心里才能游到纸上。

师:你读懂了课文。

师:青年做到了胸有成鱼,才能够让鱼跃然纸上。

3、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收获了很多。你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生: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法,

生:认识了一位持之以恒的青年。

生:我要向青年学习做事认真的品质。

师:老师也希望同学们以后能静下心来,专心的做事,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创造属于你们的精彩。

五、作业

课下请同学们学习了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外貌、神态以及动作来体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最敬佩的人。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

附板书:

27、鱼游到了纸上

特别 外貌

专注 认真 神态

坚持 不懈 动作

篇13: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名画欣赏

(一)谈话引入

1、聊特长爱好

上课之前咱们先随便聊聊。我知道大家的课余生活十分丰富,个个都多才多艺,谁来说说,你都有哪些特长、爱好?

2、重点强调画画

刚才有同学提到了绘画,咱们班有多少同学喜欢画画请举手?啊,这么多啊。那咱们一起来认识几位大画家。

(二)图片激趣

1、出示齐白石图片

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知道他擅长画什么吗?

2、出示竹石图

这是什么?知道谁最擅长画竹子吗?

3、出示群马图

再来看这一幅图。知道谁最擅长画马吗?

二、导入课题进行质疑

(一)齐读课题

1、今天咱们要学习的课文中,一位残疾青年也擅长画画,他善于画――金鱼。我们一起来读课题。

2、学生齐读课题。

(二)学生质疑

第一次读这个题目时,你的心里产生了哪些疑问?

预设问题:(教师随机点评)

(1)鱼是画到纸上的,怎么会游到纸上?

(2)鱼是怎样游到纸上的?

(3)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

(三)学生解疑

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谁能来解答这个问题?

小结:产生了疑问,又通过预习课文独立解决了疑问,真棒!还有不太明白的地方,让我们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一起探讨。

三、查读生词知道书写

(一)出示生词

花港、鱼缸、挥笔、厂徽、清澈、罢了、绣花、聋哑、一壶茶、一丝不苟

1、下面我要看看大家生字词会读了吗?指名读。

2、齐读,每个词读两遍。

3、讲“壶”字。

(出示甲骨文的“壶”字)大家看,这个字你认识吗?猜一猜。

4、将“挥手”“厂徽”变红。

读读这两个词语,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大家看,音同字不同,字形、字义都不一样,大家在写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5、指导书写:“厂徽”的“徽”字还不好写呢,下面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下,请同学们举起手来,跟老师一起书空。

还有一个字也容易写错,那就是“花港”的“港”。先写三点水,注意它的右半部分,请大家跟我一起写。提醒:最下面是个堵了头的“己”,念sì。

四、整体感知谈感受

(一)自读课文

1、生字词大家都掌握了,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出声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通过读这遍课文,你有什么新的感受。开始吧!

2、学生自读课文。

(二)交流感受

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你都有哪些感受?大胆些,有一点说一点。

五、体会青年人的忘我、专注

(一)通读找句子

1、明确要求。

刚才,同学们体会出青年人看鱼、画鱼时是那样的专注,画得金鱼那样形象逼真,这都与文中的一个句子有着密切的联系,你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

齐读这句话。

“忘我”是什么意思?

2、找句子。

文中有好几处句子,就具体描写了青年人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找找看。

3、学生边找边汇报找到的句子。

找到一处说一处,找到两处说两处。谁来说第一句?……(学生逐一汇报,随机点评,读正确即可。)

(二)抓重点谈感受

1、屏幕出示汇报内容。

说他“特别”,因为他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2、齐读初步感受忘我

我们来看,这是大家刚才找到的句子。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聋哑青年爱鱼忘我的境界。一起读。

3、四处重点句子分别引导学生感悟

(1)出示句一

他老是一个人呆呆地站在金鱼缸边,静静地看着金鱼在水里游动,而且从来不说一句话。

①抓住“呆呆地”“静静地”两个词语深入体会聋哑青年看鱼时的忘我境界。

②教师总结提升概括

青年人呆呆地看鱼,静静地看鱼,是那样入迷那样专注,如果用词语形容概括聋哑青年看鱼忘我境界的话,你想用哪个词语?(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目不转睛、一心一意)

③带着你的感受,我们再来读这句话。

(2)出示句二

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唯一没有反应的是他自己。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

①重点抓住“融为一体”体会青年人忘我的境界

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自己先来读一读。

②理解“融为一体”(变红)

这里有一个关键词能够体会出青年人的忘我的境界,哪一个?

同学们,什么叫做“融为一体”啊?

③小结

青年人和金鱼都如同一个整体了,难怪说青年人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3)出示句三

我仍旧去茶室喝茶,等到太阳快下山才起身往回走,路过后院,看到那位青年还在金鱼缸边画画。他似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自己。

他告诉我,他学画才一年多,为了画好金鱼,每个星期天都到玉泉来,一看就是一整天,常常忘了吃饭,忘了回家。

①体会青年的勤奋刻苦

②抓表示时间的词语

③引读

青年人爱鱼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了画好金鱼――(学生接读);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严寒还是酷暑,为了画好金鱼――(学生接读)

为了画好金鱼,青年人克服重重困难,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他――(学生接读)

六、学习画鱼部分体会青年人画技高超

过渡:正因为一年多来,青年人爱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勤奋刻苦、坚持不懈、所以他画得鱼:

(一)出示句子

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1、指名读。

2、读了这儿,你想说点什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抓两点体会:①细致如绣花。②挥笔速写。随机指导朗读。

3、展示金鱼图。

大家看,这就是青年人画出的金鱼图。看这姿态各异的金鱼,像活了一样,仿佛在纸上游动。如果让你来夸夸他画的金鱼,你打算用什么词?(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象逼真、活灵活现……表扬:大家知道的四字成语可真多。)

七、弄清游到纸上与游到心里的关系

过渡:正因为青年人画得鱼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惟妙惟肖,因此他得到了围观人最高的赞赏:(读课题)

(一)提出质疑

1、咦?画画,画画嘛,应该是画到了纸上呀,怎么是游呢?换成“画”行不行?

2、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引导谈出用“游”字的好处。)

3、小结:

小小的“游”字,用得多么巧妙和恰当呀,把聋哑青年一年多来的努力和高超的画技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怎一个游字了得。

(二)赞叹青年人的画

1、出示:

“哟,金鱼游到了他的纸上来啦!”一个女孩惊奇地叫起来。

2、这是小姑娘当时对青年的评价,让我们带着这份惊讶来夸夸这位青年。(学生齐读)让我们携一份赞叹夸夸青年。(学生齐读)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再来夸一遍。(学生齐读)

八、拓展写话

(一)出示课本插图

1、这就是青年人在花港玉泉边画鱼时的情景,在众多围观者当中,谁最吸引你?请你仔细看图,选取其中的一位,把他的外貌、看青年画鱼时的表情、动作,以及可能说的话写下来。

2、学生自由习作。

3、现在请几个同学合作再现当时围观的场面。

教师引读: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大家赞叹着,议论着,只见一位举止儒雅的老爷爷……

你看,有一位穿方格褂子的阿姨也挤进来了……

一个扎着红色蝴蝶结的小女孩……

看,一位刚放学路过这儿的小学生也探进脑袋……

4、小结:同学们写得好极了,仿佛把当时围观青年人画鱼的场面搬进了我们的课堂上。

九、总结提升

同学们,残疾青年正是因为他坚持不懈、忘我地看鱼,鱼才游到了他的心里;正因为他专心致志地画鱼,鱼才游到他的纸上。心随鱼游,鱼方能“游”。岂止画画,做任何事情不都是如此吗?

篇14: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认识4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结合上下文体会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我心里”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在自己读书感悟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思考讨论,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观察和描写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加法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周围事物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鱼游到了纸上”和“游到了我的心里”的关系,学习本课的写作方法。

突破重难点措施:

借助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然后合作交流,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27课――鱼游到了纸上,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2.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3.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细细地品读课文。

二、检查初读情况。

1.同学们课前已经做了预习,我们先来看看生字预习得怎么样?(多媒体出示生字词,指读后正音齐读。)

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预习课文时你有哪些不懂得问题?

4.梳理提出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三、结合提出的问题,理解课文内容。

1.下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在书中找到有关的段落,抓住重点的词、句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然后讲给组内的同学听一听。

2.交流问题1:

(1)我们理解“青年举止特别在哪儿”,先得知道“举止”指的是什么?(板书:青年)“举止特别”呢?从哪儿可以看出他“举止特别”?

(结合交流板书:忘我境界)

(2):“忘我境界”是什么意思?课文中哪些词、句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板书:看鱼)

导语:从你们抓住的这些重点词、句可以看出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作者写得多好啊!我们一齐读读,读时突出那些重点词、句,语速不要太快,准备好了吗,让我们也来感受一下那忘我的境界吧!

(3)青年看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看看这幅图,说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注意观察青年人在做什么,他的动作、神态;再看看周围人的神态、动作,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多媒体显示青年画鱼的图像,学生观察。)

(4)谁能结合课文的词、句说一说,还从哪儿可以看出青年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结合交流板书:画鱼)

小结:正因为青年看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所以我们才感到他的“举止特别”。

3.交流问题2

(1)“鱼游到心里是什么意思”,谁能把你们讨论的结果说给大家听听。

小结:青年通过反复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自己的心里,他的心里装的都是金鱼鲜明、生动的形象。这就是“鱼游到心里”的意思。

(2)鱼游到纸上和游到心里有什么关系?咱们先来理解“鱼游到了纸上”这句话的意思。

篇15:鱼游到了纸上教案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师:哪个字可以看出青年画鱼画得像?

师:一个“游”字告诉我们青年画的鱼像真的那样在纸上游动,这是小女孩对青年的一句赞叹,用这种赞叹的语气读一读。(生练读)(师指名读,生齐读。)

师:小女孩一句赞叹的话让我们感到青年那忘我的精神终于有了回报――鱼游到了纸上,所以作者要以此为题。(指题目,学生齐读。)

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意思清楚了,“鱼游到心里”也理解了,现在谁能说说他们之间的关系。

师:青年通过反复的观察,把金鱼的每个部位,每个细微的动作都深深地刻在心里,正因为有了鱼先游到了心里这个前提,才有了最终的结果――鱼游到了纸上。(教师边多媒体演示,边说二者之间的关系。)

师:经过前面读书自学,提问,讨论,我们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从中可以看出这是怎样的一个青年人呀?

(结合交流板书:勤奋专注)

师:多么好的一个青年人,为了画好金鱼忘了吃饭,忘了回家,忘了时间,忘了自己,我被他勤奋、专注、忘我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也有同感,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站起来带着这种敬佩之情放声朗读。

四、学习作者积累材料的方法

(1)做任何事情只要像青年那样全身心的投入,就一定会取得成功。青年画鱼取得成功,得力于反复观察积累了很多有关金鱼的材料,心中有鱼才能落笔生辉。作者写这位勤奋、专注的青年,同样得先进行观察。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方法进行观察的呢?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结合课文的内容说说。

(2)作者到玉泉观鱼,不仅看鱼,还留心那里的人,发现了一位青年举止特别,他就多次跟踪观察,看他怎么看鱼、怎么画鱼,同时注意听听别人的议论,当发现他是聋哑青年,又采取笔谈的方式进一步了解。作者就是通过看、听、问等观察方法积累材料(板书:积累材料

看听

问),把这些材料加以整理,以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为主要线索,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我们也要像作者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这样我们也能写出好的文章。

五、作业:

观察周围同学,多看、多听、多问,抓住同学特点,写一篇有关人物的日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