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野桃叶”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读书心得笔记,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读书心得笔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读书心得笔记
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读书心得笔记
陶行知《小先生与民众教育》读书心得笔记首先,我来解释下何为“小先生”。在文章最后一页陶行知说到:“小孩子最好的先生,不是我,也不是你,是小孩子自己队伍里最进步的小孩子。”从他的话语中,我理解的“小先生”就是学生并不只是知识的接受者,也可以做“小先生”,向别人传授知识,每个学生都可以并有义务去参与知识信息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承。
民众教育即把教育、知识化作新鲜空气,普遍的光及于大众,人人可以按其需要,自由呼吸,因而增加大众以新的生命活力。陶行知把教育比作空气,让人人都可以呼吸,人人都可以共享教育,这也体现了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在文中,陶行知也阐述了“民众教育”的必要性。“我认为民众教育的根本意义,就是教人把知识广散给大众,不是像金钱一样,把它封锁在少数人的脑袋里,把头弄得大大的。”这就是民众教育的意义。陶行知希望人人都能够接受教育,打破了“教育只能被少数人占有”的观念。
为什么要推行“小先生”教育?在文中,陶行知从四个方面去论述了这一个问题。
1、在中国的封建教育,最难普及的是女子教育。因为在中国,男女授受不亲的观念深入人心,男女生的正常交往也会受到别人非议。就算女先生去教,但由于学校环境条件太艰苦,也会把女先生吓跑。但是,要是推行小先生去教学,小先生把自己从教堂上学到的知识教女子,做到“即知即教”,女子教育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2、中华民族变衰老了,是因为社会教人变老,教小孩做小老翁,归结起来就是教育把人给教老了,因为在小孩上学的时候大人就教他“年少老成”,给他灌输老一代人的思想。(www.Fwsir.com)但是,要是运用小先生教人就不同了,大人跟小孩学,无形中得到一种少年精神,使中华民族可以因小先生而返老还童,得到一种新兴的少年精神。
3、在中国的封建社会,教育是被少数人给占有。但要是推行小先生的教学方法,做到“即知即传人”,使得“知识变为共有”,就能够打破这种古老的观念,让教育、知识化作空气,知识共有,人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机会,而且推行这种教学方法,一分钱也不用花,经济实惠。
4、在中国,一般乡村小学要和学生家庭联络,很多困难,教师感觉孤立,学校感觉单调。但是,推行小先生制之后,小先生就是流动的电线杆,把生活教育网、文化网有机结合起来,把学校与家庭构成一体,彼此可以来往,加强学生家庭、学校和老师之间的联系。在文中陶行知也说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达成一片”,就是要集结社会群体的力量,发动他们都负起教人责任,即知即传人,共同普及教育。这一观点也蕴含着“社会即学校”的教育观点。
在文章的最后一大段,陶行知也说到,民众教育就是要让民众队伍中最进步的人帮助人们格外进步,由他们联合自动,领导人民一同进步。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无处不蕴含着“即知即传”、“文化共有”、“教育民主”、“人人有才”、“教学做合一”等基本价值和教育理念,这无论是对于当时的中国还是现在的社会主义社会教育都是十分必要的。
篇2: 陶行知读书心得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寒假期间,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一、陶行知平易近人、谦虚好学。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谦虚好学,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南针确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非同一般。
二、陶先生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新教师面临着可能被淘汰的危机,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三、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篇3: 陶行知读书心得
读了《走进陶行知》一书后,陶行知思想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我觉得自己有这样一份责任要将其思想传承并且把它发扬光大。如何以陶行知的教育教学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呢?
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引导帮助下“通过自己的活动,发现某个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联系”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种“做”的过程,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体验和掌握的思想方法,从而逐步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运用的能力。
如:在教授课文《可贵的沉默》一课中的“喜出望外”时,我让学生模仿课文中同学们的动作,并叫学生边朗读边表演,感受那种超出想象的惊讶,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朗读和体会,明白了“喜出望外”的意思。再如:学生总是将“休”和“体”混淆,于是,我在教学“休”字时,靠在讲台边上,问学生,我这是在做什么。孩子们都能说出我靠着桌子在休息,这时机灵的孩子很容易联想到“休”字就是“人”靠着“树”休息。这样学生很快将“休”字记住了,也区分了“体”字。这样教学生字的'方法生动有趣,能让学生很快掌握,又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陶行知先生曾给因材施教以形象的比喻:“培养创造力要像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予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松树和牡丹花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正如现代的教育,对学生要有各级各类不同层次的教育,培养出有各类才能的人才。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其个性,他们的脾气性格、兴趣爱好、家庭教育等等都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在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对待每个学生都要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他们,使他们在学校能受到良好的适合其发展的教育。
对于一部分学习积极主动的学生,应该给予他们充分的鼓励和鞭策。引导他们采用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畅游。有些学生只要教师指出缺点错误就能改正,这样的学生一般只要老师适当点拨,不需要大张旗鼓实施说教。有些学生,特别是在家受父母过于宠爱的学生,你如果对他们态度暴躁、方法简单、言语粗俗,教育不但不见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耐心、细致、多方配合的教育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如果教育教学工作者不去充分了解教育教学对象,那么你就无法使学生听从你的教诲;如果你不了解学生的特点,你就不会知道如何发挥他们的长处,也不能弥补他们的不足。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要根据病人的病情,实施医治,才能药到病除。好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找出有效的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将会更加显著。
篇4: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伟大教育陶行知是“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将继续影响着幼儿教育的改革,在幼儿园开展师陶学陶的活动中,进一步学习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充分挖掘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素质教育中的现代价值,用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指导我们的工作很有必要,陶行知将教育立为人生大事的信念、毕生奉献于教育、我们要紧密联系实际,挖掘陶行知的新教育思想,更新观念,用新教育理念指导我们的行动,只有抓住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神内涵,才能充分发挥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化价值,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努力实践,开拓创新,不断进取。
读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让我最感动的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同时认识到自己还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更加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以自己的行动来实行陶行知先生的教导,我要根据托班幼儿心理的发展、年龄的特点,改变传统的角色定位,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提升专业的水平,善于思考、善于研究、尊重幼儿的人格,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用最真诚的心去滋润孩子,用言行去关爱每一个孩子,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幼儿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更加地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对待工作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爱岗敬业,开拓创新,勇于奉献,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勇于创新,并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班级的老师一起搞好托班孩子的学习、生活管理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学习,扎实工作,多关心集体、关心同事,在幼儿园的创建工作中真正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让我们学习陶行知,用爱的实际行动创造出新的成果!
篇5:陶行知教育名篇读书心得
陶行知先生是人民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启发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陶子”,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和高尚品德,是我们广大教师的指路明灯,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地向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学习。翻阅了《陶行知教育名篇》一书,知道陶先生在深刻了解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教育学说,既强调了教育的现实功能,又关注了教育的终极目的。读了陶先生的文章,深有体会: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把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如果教师只会用“旧瓶装新酒”,那就看不到新鲜的事物,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陶先生主张远离生活的教育不是真教育,好教育,脱离实践的知识是虚的,不实用的。今天我们的教育教学脱离生活已越来越远。孩子们成天埋于书堆里,以高分遮面。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应该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所以作为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响应首先把修师德放在首位的号召。一个好的师德可以净化教师自己的心灵,每天充满快乐;一个好的师德可以让学生们心存温暖,这份温暖激励他们朝更好、更强去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