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huancuir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5篇《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优秀,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优秀,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篇1:《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优秀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首先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
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同时,对儿子的生活,傅雷也进行了有益的引导,对日常生活中如何劳逸结合,正确理财,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恋爱婚姻等问题,都像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推荐。圈圈爱子之心,溢于言表。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刻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能够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个性是学钢琴的能够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篇2:《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优秀
每个人都体会过父母的慈子和教诲。当我读着这本家书,感到的是一种另一番教诲,我似乎找到了另外一种父母之子,这也是大多数子女所体会不到的。这也许是这十年对她子慕不减的原因吧。是那一封封家书,就象一次次珍贵的谈心,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像一个乖孩子在感受着,聆听着,用心铭记着。
傅雷不愧是好父亲能以如此的心态和耐心来教育孩子。傅雷究竟是如何有这种力量呢这种伟大的父爱可以说影响了傅聪的一生为傅聪走向未来做出了铺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傅雷所写的这些书信也就是非常重要的给傅聪上了一堂人生课让他知道如何在这个世界上生活。
这真是教育子女的一本好书同时也应该是作子女的了解父母的一本好书。子女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父母父母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自己的子女傅雷在信中所写的每字每句已经成为经典永垂不朽的经典。
篇3:《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众所周知,《傅雷家书》是一本充满了父爱的教育范本。所以在我们杨老师的带领下,我读了这傅雷写给儿子傅聪186篇感人肺腑的书信!
或许会有很多人说傅雷是一个很严格的父亲,确实,在他和傅聪两年间的书信来往中,不难看出这一点,他对儿子有着不容置疑的爱,但在书信来往中,他始终把对傅聪的道德和艺术的指导放在了第一位,而把父子之情放在了第二位。这归根源于傅雷的小时候所得到的教育方式,他也把这种方式给了傅聪,虽然有点不近人情,但是却使傅聪成为一个优秀的音乐家!
傅雷曾经说过,他给儿子写信有很多种作用,第一与儿子一同谈论艺术,第二激发年轻人的感想,第三训练傅聪的文笔与思想,第四做一面“忠实”的镜子。的确,事实上也是这样的,两人的书信内容中,除了谈论家事,就是有关于艺术与音乐的了,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
就像这段话“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每天清晨六七点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可以清楚地看出,傅雷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一样,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当孩子远在海外,心都被牵绊着。
还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当然你浑身都是青春的火花,青春的鲜艳,青春的生命、才华,自然写出来的有那么大的吸引力了”说明了傅雷对傅聪难得的赞赏,也证明了在傅雷的不断指导下,傅聪变得越来越优秀,所以说没有一个严厉的父母,哪里来一个优秀的儿女。
当我的指尖从《傅雷家书》最后一页翻过的时候,我感觉我懂得了人世间的人情世故,与父母对在外儿女的关心。
篇4:《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4篇
父爱无声
――读《傅雷家书》有感
李子钰
母爱很伟大,的确,怀胎十月,悉心照料,是世间绝无仅有而一心一意为你好的爱意;父爱很渺小,不如母爱般显而易见,却悄无声息,一点一滴渗入你的生活里。《傅雷家书》更多的是父亲傅雷对两位儿子润物无声的爱。
一九五四年八月十六日晚,傅雷给儿子傅聪写的一封家书提到傅聪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一是到别人家里,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在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裤袋里……出台行礼或谢幕,面部表情要温和,切勿像过去那样太严肃。其实这段话放在现实生活当中,对于我,对于很多人来说,真的很嗦,真的会让人极其不耐烦。因为反反复复都是这几件“小事”,父母还要不停地讲,不断地讲,我们自然会感到烦闷和无可奈何。
无论从衣着,习惯,还是礼貌礼仪方面,在我们看来,这真的是普通不过的“小事”但父亲傅雷却观察得格外仔细,儿子傅聪的每个动作,每个习惯,每个表情总记得那么一清二楚,是父爱啊!若不是这一悄无声息的父爱,又有什么更好的理由解释傅雷对傅聪一句句深情而富有内涵的叮咛呢?
读过杨绛女士关于傅雷的文章,我们会知道,傅雷对儿时的傅聪无比严厉,极其严格。这样一个原生家庭中,傅聪真的很惨。在父亲傅雷的严厉教育下,傅聪刻苦练习钢琴,一日复一日的练习。不难发现,当傅聪长大,出国深造之时,傅雷对长大后的傅聪与儿时的傅聪的态度,语气有着一百八十度大转弯,这又是为什么呢?
我认为傅雷其实是想为傅聪的未来铺下一条更顺畅的路,当傅雷长大了,出国深造以后,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帮助傅聪走向所谓的成功。望子成龙的想法如此迫切,傅雷对傅聪的严厉可以说是“毫无父子之情”的,但这也是一种父爱,一种悄无声息的另类的父爱,一种以独具个性的方式使傅聪走向成功的父爱。
我不喜欢这一种父爱,如果把傅雷对待傅聪这一种别致的父爱放到今时今日,绝不可能成功。因为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可以接受这一种“魔鬼式”教育,因为时代的高速发展,教育需与时俱进,一成不变,固执己见的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但是,《傅雷家书》告诉我的,更是父爱无声。在现实生活中,我和父亲相处有些尴尬。几次的大吵大闹,不如我和母亲几乎每两三天“互怼”易和好。回想起来,我竟从不曾说过“我错了”“我不应该”之类的话,但父亲总是默默地收拾我落下的淘气与顽皮。他工作忙,一周几次的加班值班,对我的爱更多的在于一句句“钱还够花吗?”“不够记得跟我说”.我知道,父亲并不是只顾工作,不顾家庭,不顾妻子儿女,而是因为除了这个家,还有很多个家需要守护,要为人民服务,为这个城市的美好与安宁做更好的保障。父爱真的无声,无声到你难以察觉,却一点一滴渗入心里。
母爱似海,父爱如山。母爱轰轰烈烈,而父爱,悄无声息,却如巍峨高山。
读《傅雷家书》有感
杨妮
一开始我对于这本书可谓是全无了解。第一次接触是缘于老师的要求,以及初二必读书目榜单上大大的四个字。说实话,我原来对于这本书没提起什么兴趣,觉得这对于我来讲是一本晦涩无趣的书。不过,在与这本书慢慢的深入接触后,我越发认为当初的想法多少有带点儿偏见。尤其在了解到傅雷夫妇的遭遇时,蒸腾的热血在我心中燃烧:好一个傲骨人!这便进一步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
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不仅文采了得,在艺术方面也颇有造诣。文中有一段傅雷谈论川戏的片段令我很感兴趣:“川戏中的《秋江》,艄公是做得好,可惜戏本身没有把陈妙常急于追赶的心理同时并重。其余则以《五台会兄》中的.杨五郎为最妙,有声有色,有感情,唱做俱好。因为川戏中的‘生’这次角色都差。唱正派的尤其不行,既无嗓子,又乏训练。倒是反派角色的‘生’好些。”
傅雷对于川戏中的大段描写、评价,都令我啧啧称赞。他运用大量笔墨在这封书信中描写了这部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他没有因为专业不在此处就随意评价略过,而是认真分析,一丝不苟。
这就好比我们在做数学题的时候,不是听老师讲一遍就懂了,而是应该听后能做到复述一遍给他人听,并自己独立写出解题过程才算真懂。否则不用多久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像没学过一样的空白。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时常缺少的就是像傅雷这样认真钻研的精神。无论什么事情,我们都应该用心去学,去做,不马虎,不敷衍,踏踏实实做好每一步,认认真真钻研,全心全意的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做一个有始有终,勤奋刻苦的人。
读《傅雷家书》有感
陈禹臻
“小心使得万年船”,这大概是傅雷教育儿子如何待人接物的主线。通过阅读《傅雷家书》,我见识了傅聪的父母对他的无限关切、殷殷的教诲。最能与我产生共鸣的,是傅雷对儿子在待人接物方面的教育。
五四年八月十六日傅雷写给儿子的信中曾有这样一段――“在饭桌上,两手不拿刀叉时,也要平放在桌面上,不能放在桌下;搁在自己腿上或膝盖上。你只要留心别的有教养的青年就可知道。刀叉尤其不要掉在盘下,叮叮当当的!”也许现在的人会对此感到不解:吃就吃嘛,讲究那么多干什么;手不用就放在膝盖上嘛,白费力气干嘛?但我相信傅雷让儿子注意餐桌礼仪绝对不只是为了让傅聪看起来很有教养。
看到的是外在,锻炼的是内在。礼仪绝对不只是显摆给他人看的。它在潜移默化中会令人下意识注意自己的行为,小心行事,审视其是否符合道德的价值观。每个周一的升旗礼时,学校都会要求少先队员行礼,其他人行注目礼并唱国歌。每到这个时候,队伍中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肃穆感,进而激起大家的爱国的情怀。
类似的内容还有纠正傅聪将手插在上衣口袋的坏习惯・・・・・・傅雷管的事儿都极琐碎,管得也极严苛,却使得儿子在礼仪上也做得极佳,给他人以自己最好的一面。
傅聪的母亲朱梅馥还教育傅聪成了名后要处处当心,不要在无意中得罪了人。也不要乱批评别人。话在说之前要反复斟酌,要懂得“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的道理。
这像极了日常中父亲对我的教导。父亲对我也是相当严格的――同样也呕心沥血地教我用餐礼仪:吃饭时要端起碗、手不能放在桌下、筷子不能竖直插在碗中、长辈来了才能起筷・・・・・・教育我“话要想清楚再讲”;“说话要自信、大胆”;“要分配好时间,利索点儿”・・・・・・・渗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细致入微。
来自长辈的教导也许唠叨了点儿,却无不是饱经沧桑半辈子,小心凝结出的心血之丹。为了让我们精益求精地完善自己,少走弯路,他们才如此无私将这些传授给我们。
止于至善,臻于完美,应是我们所有人对人生的态度。
读《傅雷家书》有感
马杨焱
作为名人书信代表作中的典范代表,《傅雷家书》无疑曾被千万人品读过,也自然会有千百种体会。对我而言,和爸爸共读此书,也读出了别样的味道。
在学术和专业领域,傅雷是神一样的存在,造诣极深。而透过《傅雷家书》,我“看”到了一个亲和、民主、包容,既有大智慧,又有“凡人”情趣的父亲。例如,傅雷在给傅聪的信中这样说到:“长篇累牍地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ip(八卦),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傅雷先生的风范,使我深深感到――都说“父子如兄弟”.诚如是,傅雷先生树立了极好的榜样。以他的造诣成就,对孩子的教育却不是居高临下的“施威”,而是耐心细致的互动“絮叨”.我的爸爸也颇感慨,说作为父母, 不可“恃才行凶”,虽然在礼仪辈分上有长幼之别,但在思想上要给孩子更多平等、尊重与倾听。
――都说“父爱如山”,我倒觉得父爱更应如海。无论父母多么望子成龙,都不宜在孩子学业不佳或身心成长等遇到挫折时焦躁斥责。作为父母,不必“恃爱行凶”,“高山”仰望令儿生畏,孩子期待更多包容、理解、循序引导的“海”之胸怀。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傅雷”,我的爸爸虽然不是傅雷那样的名人,但他对我的培养与期待却是一样的深沉厚重……
篇5: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其长子傅聪留学国外时,所写一系列信件的合编,故称之为“家书”。这些书信以朴素的语言写就,是父母儿女间最为真挚的情感流露,也是思想火花迸发碰撞的交流平台。
书中,有父母对于孩子的细细叮嘱和关爱,这些家长里短的小事看似琐屑,实则充满了傅雷夫妇对孩子的关心与思念。也有傅雷对于傅聪诚恳的教导,不论是艺术还是生活方面,他始终坚持并贯彻着“先做人”的教育理念,最终将傅聪培养为一代德才兼备的大艺术家,体现傅雷刚正不阿的性格和他的教育哲学。也有傅聪、傅雷在音乐和文化方面的讨论和交流,展现了他们对于艺术文化的深刻理解和高尚涵养;在热切的交流中,父子仿佛朋友般亲密、平等。家信中,也流露出傅雷和傅聪对于祖国和传统文化的热爱,渴望在艺术事业做出一番事业和成就,报效国家的愿望;也让我感受到傅雷在“_”中被误打为右派,而遭到批判的无奈和辛酸。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傅雷在艺术和生活上对于傅聪的谆谆教导。傅聪初到波兰时,在感情和艺术的抉择上陷入迷茫,是傅雷如灯塔一样为他指明了道路,让傅聪一心坚守在艺术的道路上,获得了极高的造诣;当傅聪在波兰学习取得了卓著的成就时,傅雷对他表示了衷心的赞扬,同时又告诉他不可骄傲,要傅聪继续潜心钻研,告诉他不可意气用事,要用理性和智慧去对自己的技艺精心打磨;当傅聪渐渐出名,越来越多地参加到音乐会演奏和社交活动的时候,傅雷告诉他要平衡好演奏、交往和学习,不可轻易松弛,也叮嘱他注意休息,以免抱恙……读完这些内容,我深切体会到傅雷教子的智慧。他不仅是一名艺术家,也可称得上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能通过书信对于傅聪做出的指导也许并不多,但每一次指导都精准有效,不因孩子的错误而大发雷霆,也不因孩子的成就而过度骄傲,始终以一股理性的力量,引导傅聪在艺术和人生的正确航道上前进,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
上述内容中的教育哲学,或许并不需要我去思考,但这些傅雷对傅聪发自肺腑的真挚教导,也可用在我的身上:做事要坚持不懈,潜心钻研,这在今日世界中更显得尤为重要。爆炸的信息,往往浮躁了我们的心,消磨了我们刻苦钻研的决心;功利的社会,来自四面八方的诱惑,往往使我们一味去追求短暂而畸形的名利,忘记了本心,也忽视了个人和社会长期发展的正道。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我们要时刻铭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将目光放长远,戒骄戒躁,最终一定能靠不懈的奋斗和刻苦的钻研获得成功。
篇6: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首先,我们都知道,傅雷先生是一位著名的中国翻译家、作家、教育家、美术评论家,同时也是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的重要缔造者之一。从老先生的照片上看就能感受到他的不苟言笑与严谨,“家书”这一温馨缱绻的名词似乎与他格格不入,但正是“家书”,让我们看见了傅老先生鲜为人知的一面。
书一开篇,便是字字泣血的深浓歉意,第一次看到这里,我手中的纸页连我自己都没有发觉地顿了一下。明显,这跟我们印象中的傅雷天壤地别,家书中那个人不再是严肃的多头衔人物,而仅仅只是作为一位含蓄的深情的父亲。家书的字里行间都浸透了浓浓的亲情与歉意。有自觉亏待的内疚,有骨肉分离的不舍,有密友之间的切切倾诉……在这里,我们面对的仅仅是一位慈母,一位严父,还有谨听教导的儿子。
是吧,这就是父爱,它无迹可寻,却无处不在。父亲在我们的印象中总是高大、严肃,但就如《傅雷家书》中所表现出的一样,那些在我们幼儿时期严厉的话语、在我们青春期刺耳烦人的教诲、在我们犯错后使我们害怕、后悔的教训,都包含了父亲无形之间注入的爱。书中的父亲对自己的孩子表达了深深地悔恨,对孩子儿时过于严厉的教育作出的解释,都已经于无形之间将父爱解透剖析‘赤裸裸地展示在了我们面前。这份严厉,虽然在当时显得那样不近人情,在多年后,那些话却成为了孩子在学会做人这条路上最结实的铺路砖。
除此之外,傅雷老先生作为一名教育家、美术评论家、作家、翻译家,他对艺术这方面同样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光是我在书中所观摩到的文化、专业水平就已经令我瞠目结舌。我想,傅聪先生在成才这条路上,除了他自身的努力,跟他的父亲在背后的默默奉献想必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当傅聪在国际竞赛中荣获第三名时,老先生并没有因为自己是来信人的父亲就无底线地赞赏有加,而是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对傅聪七个月来的努力做出了恰到好处的评价。在鼓励、夸奖的前提下又给儿子敲响了警钟――“即便如此,也不应该自满,而是要继续勤加练习,才能更进一步。”同样的,当傅雷得知傅聪想要进军其他领域时,也没有一味地表示支持,而是给出了最中肯的看法――“多个领域同时进行,你确定你能每个都兼顾到吗?要知道,你这次获奖,绝对已经是你所能达到的目前的最高水平――因为杰老师的付出,你自身的努力。”就这样,在接下来的通信中,每当傅雷给出建议,都会站在最中肯的立场上去给傅聪指明方向,同时留给对方自己选择的空间。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傅雷其中一封家书中所提的,他没有明确地告诉对方――“你应该这么做”,而是罗列出了一串问题让对方自己扪心自问、总结、反省。这一套行云流水画风清奇的教育方式我想应该是惊掉过无数人的下巴了。这份家书仿佛已经与它的内容背道相驰,这明明已经成了良师益友之间的对话。
话说回正题,在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着实深深体会到了父亲那种难以道之于口的爱,以及父母在家对远行儿女的牵肠挂肚,书中的教育方式也值得所有人深思。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傅雷家书》被称作是一本优秀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是素质教育的经典范本,是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的'原因了。
篇7: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傅雷夫妇在1954年到1966年5月期间写给傅聪和儿媳弥拉的家信,由次子傅敏编辑而成。字里行间,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挚爱、期望,以及对国家和世界的高尚情感,相信每个看过的人都会深有感触。
他是一位中国父亲给远在欧洲留学的孩子的家书,但它并不是普通的家书,他又热恋又恬静,又深刻又朴素,又温柔又高傲,又妙微又率直。在信中,作为父亲的傅雷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把自己的人生智慧,生活经验艺术的体会,文化的感悟都毫无保留的贡献出来了,让每一个读到此信的人都深受教育。
在信中,傅雷把其毕生积累的对人生、对古今中外艺术、人生的感悟,点滴不漏的传给了儿子,其爱子之心可见一斑。
篇8: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在阅读完这本书后,只是感觉到了父子之间纯深厚的友谊和亲情,让我感到震惊的,是这位父亲像一个朋友一样和儿子无话不谈。
因为在我的印象中,父亲一般不会和儿子说太多的话,但这位父亲理解他的儿子。不论怎样,他都默默地支持他的儿子,即是父子,亦是朋友,也许这才是正真的父子。
我不禁反思了我自己的所作所为,之前我曾做过的多少看似无意中的举动,却伤了父母的心。但我知道,只要我多多和父母交流,一定会让我们重新变得更好。
也许你和你的爸爸只是缺少了交流,导致了关系不好。不管怎样,我们应该向傅雷一家学习,成为温馨的一个家庭!
篇9: 《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傅雷家书》是傅雷先生及其夫人写给儿子的家信,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情都记录在书中,通过书信的方式,与儿子谈论音乐,文学创作等方面。
在一封封的家信中,父亲的谆谆教诲,儿子与父亲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父子之间的感情因为出于艺术的喜爱得以升华。“一次,傅聪在练习弹琴时,奏出了自己的曲调,傅雷在楼上听到了,立即悄悄地走下来,用空白五线谱把曲调记录下来,并定名为《春天》。”父爱在傅雷先生身上无处不体现,傅雷还常劝诫儿子不要放弃,多虚心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要持之以恒为基础这些都造就了傅聪的成功。
这一本书承载着一位父亲最细腻真挚的感情。
篇10: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说实在,没这本书我目前还真不知道傅雷是谁,仿佛傅雷就应该和他的家书绑定在一起似的,曾国藩除了家书人我还是知道一些的,傅雷的话,还真的是“写家书的傅雷”这个印象。
以前听说这本书的时候,版本不同,最无语的就是书中时有时无的英文单词,心里不满道这个人怎么爱卖弄自己的学识,特别是当他听闻儿子的好消息时连说了几个“wonderful”真是让我联想到围城里一个也爱说英文的老先生。
不过这次买的版本英文是有注释的,于是读起来也并不只是不满和无语了。更何况这次不能是随便看看,要写读后感。
家书从1954年到1966年,正是傅聪准备出国到波兰参加比赛到傅雷夫妇愤而弃世。傅雷对孩子的家教很严格,而且他有句话,真理第一……爱情第二(中间忘了),这是在傅聪有女友时写的。先不说爱情第二,一九五三年正月,就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哪一首最重要的问题,傅聪与父亲争论激烈,傅雷认为儿子太狂妄,”才看过多少书!“,傅雷坚持己见,导致双方严重冲突。在傅雷勃然大怒的情况下,倔强的傅聪毅然离家出走,住在父亲好友毛楚恩家一月余。后因傅雷姑父去世,父亲觉得人生在世何其短促,父子何必如此认真,感慨万千,遂让傅敏陪同母亲接傅聪回家,双方才和解。
这次事件让我深深感受到傅雷家风果然不同,离家出走的理由都和艺术有极大的关系。
书中一些傅雷有关弹钢琴的评价,从字面上可以看出钢琴家琴艺的精湛,但是,普通人的话,真的能听出什么音色,技巧,“真正的萧邦“吗,看来这只是内行人的共鸣。这些靠听觉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还真是更能理解一点。
在傅聪有了女友后,傅雷又开始给两人写起了信,并教育儿子要好好“培养“弥拉,因为作为艺术家的妻子是有些不同的。这么关心两个青年人的初步生活,体现了他的责任感。后来,弥拉虽然没达到傅雷理想,还是挺合格的。
总感觉傅雷的教育方式对培养艺术家来说是很有用的,而且他也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艺术家,因此让傅聪断断续续上了几年小学,主要在家督教。不知道这样的方式在今天还能不能实行。
篇11:傅雷家书优秀读后感
本学期令我收获最深的一本书就是《傅雷家书》。
这本书凝聚了傅雷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信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傅雷把教育子女当成了对社会,对祖国的一项光荣的'义务和责任。不是每个家长都能把教育提升到这种境界,但对子女的关心爱护,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我的父亲文化程度不高,常年打拼积累了丰富的人生阅历。父亲把教育我当成首要任务,他在我身上耗费的精力和心血有目共睹。但父亲对我的成绩并不是很注重,反倒更注重我问人处事的原则和做人的道理。父亲常常给我讲起以前的故事,虽然我不是很能理解父亲苦苦婆心的教诲,但是我知道父亲只是想让我做一个真真正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父亲并不是什么伟大的人物,但是父亲丰富的人生阅历是我这个年龄没有经历过的。所以我知道,现在应该好好听取父亲的教诲并且深深的记住,身体力行的去实现。
他虽然不是像傅雷一样伟大的人物,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一个值得我一生去敬仰、佩服、学习的人。
父亲,在我心中,您永远是伟大而成功的。在您的言传身教下,我会有更大的勇气和力量,去战胜各种各样的魔障,踏上我的成长道路。
篇12:《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精选
傅雷是一位伟大的父亲。
在读《傅雷家书》这本书之前,我从网上了解到傅雷的一个儿子傅聪是钢琴大师,另一个儿子傅敏是英语特级教师。我不禁感叹:两个如此厉害的人那么他们的家长一定也很厉害。但是,厉害的家长不一定教育出厉害的儿子,而需要很多品质才行。例如要负责,有耐心,而且在教育的同时还要付出很多,比如说时间,体力,脑力等等,而傅雷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父亲。
事实上,不仅仅是傅雷,所有的父亲哪个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呢?也许一些人会常常被父母唠叨,自己非常非常的烦躁,还在想如果父母不再唠叨该多好。那你就错了。父母做的一切还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人生是我们自己的事,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费时间费力的帮你管你教导你,你还不一定孝敬他,他也不能得到什么利益?他们为什么要做这种费力却不被你理解的事情?难道他们还不是为了我们自己吗?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更美好,只要看着这些,就足够了。
篇13:《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我对书中这样一段话感慨良深:“说到不完整……你提到的完美,其实完美根本不存在的,整个人生,世界,宇宙,都谈不上完美。我们一辈子的追求,有史以来多少世代人的追求,无非是完美,但永远是是追求不到的,因为人的理想、幻想,永无止境,……”由此我想到一个故事。以前有一面破碎的镜子,碎成了好多片,其中有一片想去找到剩余的,以重新组成原有的镜子的面貌。一路上它由于自己有棱有角,滚得很慢,从而领略到了一路的可餐秀色。当它千心万苦地找到了所有碎片,“破镜重圆”时,它成为了一个整圆,滚得很快很快,一路上的风景在刹那间擦过。其实我们都在追求完美,而恰恰是我们现在的不完整,把我们带到了追求完美的境界,促成了其他一方面相对的完整。而真正当有一天,所谓的完美在身上发生时,我们倒有可能失去很多。
傅雷教子是以严厉而着称,我以为他们父子的关系固然是不太好的,而读了此书之后,想法有了极大的改变。傅聪至海外留学,与父亲的联系自然只能依靠书信,于是父子之情便在一封封家书中表露无疑。他们通过书信一起讨论艺术,研究乐曲的内涵,交流对事物的看法,虽然没有母子通信时那种嘘寒问暖,但他们之间的默契却是其他无论什么都无可代替的。
篇14:《傅雷家书》读后感300字
“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大会有系统。”
于是,在看完《傅雷家书》后,一种想要将傅雷先生笔下给予的感悟梳理于心的急迫促使我写下这篇文字,希望能够化出所得,了明心间。
先生万里传书的思绪,跨越十几年光阴,远隔万水千山,不仅仅是对爱子的叮嘱爱抚,字里行间的感情,还升华出了爱祖国,爱民族的赤子情怀,以及凝聚其中的人格魅力,皆为人深深所动容。
于现在而言,先生所属的那个时代早已飘远出人们的思想范畴,时间拉开的距离已模糊了对那时代的客观判断。然而我们依稀可感受到,那年岁伤痛的火花仍旧星星点点地挑拨着我们的神经,即使久远,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所带来的精神刑罚跟身心疼痛的深刻烙印依旧时隐时现地浮出时代的水面。于是,对于一位爱真理,爱生活,爱艺术,刚正不阿,真挚率直的先生而言,最终选择净身出世的方式,表明真心,寻求思想解脱,我抱以理解和深深的感喟。
篇15:《傅雷家书》读后感精选300字
《傅雷家书》写的不止是对儿子的爱,还有很多很多,有人性,还有人心。明着是在教儿子好好生活,学会面对生活,懂得多些道理,好更加容易的去处理面对生活中的琐事,实则更多的是表现出“傅雷的智慧”和“当时的社会现实”及状况。
傅雷的智慧:傅雷不止是当时的一代文豪,更是社会父慈子孝的代表无异于曾子杀彘一样,教会了儿子很多道理。但展现的更多说他的智慧。都知道曾子,都知道傅雷,却很少有人知道傅聪。傅雷即是当时的代表了,有智慧,懂哲学,学会了好多,懂得了好多,也知道很多的“大家”。远不是一般人可比对的。他的智慧,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学习,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也想到了别人想不到的。并实际付诸行动,是当时真正的“社会优人”。父慈子孝,他教得很好,也实践得很好,是真正的“知行合一”的人。有对儿子家人那么好的人会对别人不好吗?由小及大,我们的傅大家真的很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