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le2007”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篇1: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 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阅读训练】

1. 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 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

A.愚公者,年且九十。 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 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4. 作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 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3.A 4.略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 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 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4.好学尤当勤问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 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B 2.①想到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 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篇2: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唐太宗论弓矢

上①谓太子少师②萧璃日:“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③,乃日‘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⑤,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注释】①上:君主,这里指李世民。②太子少师:指教皇太子读书的官员。③弓工:造弓的工匠。④邪:不正。⑤更宿中书内省: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休息。更,轮流。中书内省,属朝廷决策的机构。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朕少好弓矢 (2)皆非良材

(3)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 (4)数延见

2、句子翻译:

朕问其故,工日:‘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④,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翻译: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

4、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答:

(二)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备办。 ③香居:齐国大夫。 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解释下面的加点词语。

(1)以齐国之大具之( )(2)而群臣莫敢谏者( )

(3)趋而出( )(4)遽召尚书( )

2、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书 之 寡 人 不 肖 好 为 大 室香 子 止 寡 人 也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答:

(三)

自新①少读书,敏慧绝出。古经中疑义,群子弟屹屹未有所得,自新随口而应,若素了者。性方简②,无文饰。见之者莫不讪笑,目为乡里人。同舍生夜读,倦睡去,自新以灯檠③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兄为里长④,里多逃亡,输纳无所出,每岁终,官府催科,掠无宗肤。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县吏怪其意气⑤,方授杖,辄止之,曰:“而何人者?”自新曰:“里长,实书生也。”试之文,立就,慰而免之。弱冠⑥,授徒他所。岁归省三四,敝衣草履,徒步往反,为其母具酒食,兄弟酣笑,以为大乐。(节选自归有光《张自新传》)

注释:①自新:人名。②方简:刚直简朴。③檠(qíng):灯架。④里长:明代以邻近的一百一十户为一里,负责人即里长。⑤意气:神色,精神。⑥弱冠:古时以男子二十岁为成人,因身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方授杖,辄止之。( )(2)而匿其兄他所( )

(3)试之文,立就( ) (4)徒步往反( )

2、句子翻译。

自新辄诣县自代,而匿其兄他所。

翻译:

3、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自新以灯檠投之油污满几正色切责若老师然

4、文中自新“性方简,无文饰”具体表现在哪里?

答:

(四)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将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新课标第一网

注释:①质:做人质。②邯郸:赵国国都,在今河北邯郸市。

1、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谓魏王曰( ) (2)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 )

(3) 庞恭从邯郸反,竟不得见。( )( )

2、句子翻译。

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翻译: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

4、你从“三人成虎”这个故事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答:

(四)鲍子难客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众客和之。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注释】①田氏:齐国姓田的(贵族)。②祖:古人出远门设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为而生:不是为了对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种吸血的小虫。⑥囋:叮咬。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众客和之( ) ②亦在坐( )

③天地万物与我并生( )④类无贵贱( )

2、翻译: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翻译: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三处)

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

4、读完本文,你领悟到了什么?

答:

(五)解缙敏对

解缙尝从游内苑。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上大说。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缙方吟曰:“君王昨夜降金龙。”上遽曰:“是女儿。”即应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间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宫。”上本欲诡言以困之。既得诗,深叹其敏。

【注释】①解缙:明朝人。②内苑:御花园。③上:指明成祖朱棣。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解缙尝从游内苑( ) (2) 对曰( ) (3)上大说( ) (4)即应曰( ) (5) 既得诗( )

2、翻译:上本欲诡言以困之。

翻译:

3、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两处)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

4、请说说解缙有特点。

答:

诗五首

(六)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________________”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

(七)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诗人在与大自然的亲近中获得了________________的心境。

2.前人评价这首诗时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用得非常精妙,换成“望”字就没有这种效果。请你说说为什么。

(八)

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1.第三、四句中“停”、“投”、“拔”、“顾”四个动词反映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内心情感?

2.“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两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你加以赏析。

(九)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 ? 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有人说“忽”字用得很好,你觉得好在哪里?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是写送别朋友的名句,在写法上很有特色,

请加以赏析。

(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挂罥”、“飘转”、“沉” ,连用三个动词写风卷茅屋,有什么好处?

2.“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怀?

答案:(一):离愁。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二):恬静(悠然、闲适、恬淡、愉悦)。因为“见”字生动地描绘出了作者东篱采菊时的悠闲,不是有意去“望”,而是无意所“见”,从而很好地表现出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

(三):这四个前后连续的动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表达了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四):“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表达了对朋友的情谊之深和恋恋不舍之情:写送别而不着一“别”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五):连用三个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表达了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篇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阅读训练】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愚公者,年且九十。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篇4: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中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文言文,完成4-7题。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入太学,登绍兴三十年进士第,知抚州金谿县。郡督输赋急,大中请宽.其期,不听,纳告敕投劾而归。已而主太常寺簿。光宗受禅,除监察御史。大中谓:“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上疏详述。迁殿中侍御史。奏言:“进退人才,当观其趣向之大体,不当责其行事之小节。趣向果正,虽小节可责,不失为君子;趣向不正,虽小节可喜,不失为小人。”陈贾以静江守臣入奏,大中极论其“庸回亡识,阴废正人,傥许入奏,必再留中,善类闻之,纷然引去,非所以靖国”。命遂寝。江、浙四路民苦折帛①和买②重输,大中曰:“有产则有税,于税绢而科折帛,犹可言也,如和买折帛则重为民害。今令纳折帛钱,大失立法初意。”朝廷以其言为减所输者三岁。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大中曰:“是尝为刑部,固以深刻称。”章三上不报。又论大理少卿宋之瑞,章四上,又不报。大中以言不行,求去,改吏部侍郎,辞不拜,乃除大中直宝谟阁,而大同、之瑞俱与郡。城南民田,潮溢不可种,大中捐公帑治石筑之,民不知役而蒙其利。郡讹言夜有妖,大中谓此必黠贼所为,立捕黥之,人情遂安。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及侂胄诛,即召见,落致仕,试吏部尚书。嘉定改元,兼太子宾客。是年六月卒,年七十有八,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正惠。大中清修寡欲,退然如不胜衣,及其遇事而发,凛乎不可犯。自少力学,趣向不凡。所著有奏议、外制、文集三十卷。

(节选自《宋史·林大中传》)

【注】①折帛:指折纳绢帛的一项重赋。

②和买:指政府于春季贷款给农民,至夏秋时令农民以绢偿还。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请宽其期 宽:宽延。

B.非所以靖国 靖国:使国家安定。

C.命遂寝 寝:罢免。

D.固以深刻称 深刻:严峻苛刻。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B.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C.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

/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D.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林大中正直敢言,他认为应提拔志趣志向端正的君子、退抑不正派的小人,他曾多次上奏章检举大理少卿宋之瑞,但朝廷最终不予回应,未作处理。

B.林大中关心百姓,他看到江、浙四路的百姓苦于折帛、和买的重赋,就向朝廷进言减免,看到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进无法耕种,就用公款为百姓修筑田地。

C.林大中颇有见地,听到郡中夜间有妖怪的谣言,他认为这一定是狡黠的盗贼干的.,立刻捕获并对之施以墨刑,使人心得以安定。

D.林大中从小学习努力,志趣志向不同一般。他清心修行不嗜欲,平时表现出来的样子很柔弱,等到遇事发作起来时,却凛然不可侵犯。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之大事在祀,沿袭不正,非所以严典礼、妥神明。(5分)

(2)马大同为户部,大中劾其用法峻。上欲易置他部。(5分)

4.C(寝:停止。)

5.D(大中罢归,屏居十二年,未尝以得丧关其心,作园龟潭之上,客至,撷杞菊,取溪鱼,觞酒赋诗,时事一不以挂口。)

6.A(“朝廷最终不予回应,未作处理”错,朝廷最后改任宋之瑞为郡守。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沿续承袭不循正道,不能用来尊重典法礼仪、安定神灵(或“使神灵安定”)。

【评分细则】“沿袭”“所以”“妥”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沿袭”翻译为“沿续承袭”“沿用因袭”“依照旧例行事”“沿续继承”等给1分;“所以”翻译为“用来……的方法”“用来……的”等给1分;“妥”翻译为“安定”“使……安定”等给1分;整体句意给2分。

(2)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弹劾他执行法令太严苛。皇上打算改换他到其他部门。

【评分细则】“为”“用法”“易”各1分,句子大意2分。

【评分说明】关键词“为”翻译为“掌管”“治理”等给1分;“用法”翻译为“执行法令”“依法断罪”等给1分;“易”翻译为“更换”“更改”“改变”“变更”等给1分;整体句意给2分。

参考译文

林大中字和叔,婺州永康人。进入太学,绍兴三十年进士及第,为抚州金谿县知县。郡守督促缴纳赋税非常急迫,林大中请求宽延期限,不接受,交上委任状递上弹劾自己的文书而还乡。后来任太常寺主簿。光宗接受禅位,授为监察御史。林大中认为:“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沿续承袭不循正道,不能用来尊重典法礼仪、安定神灵。”上奏疏详细论述。调任为殿中侍御史。上奏说:“提拔退抑人才,应当观察他志趣志向的大体,不应当对他行为的小节求全责备。志趣志向确实端正,即使小节应该责备,也不失为君子;志趣志向不正派,即使小节可嘉,也还是小人。”陈贾以静江守臣身份入朝奏事,林大中极力论斥他“用心奸邪(回,通‘违’)、没有知识,暗中罢退正人君子,假如(“傥”,同“倘”)准许他入朝奏事,必然再度留在朝中,好人听说了,将纷纷离去,不是使国家安定的办法”。命令于是停止。江、浙四路百姓苦于折帛、和买的重赋,林大中说:“有产业就有税收,对于税绢收取折帛税,还有得可说,假如是和买又折帛就是对人民的双重祸害。现在命令缴纳折帛钱,大大违背了当初立法的本意。”朝廷由于他的进言而减免了三年要征的税收。马大同掌管户部,林大中弹劾他执行法令太严苛。皇上打算改换他到其他部门,林大中说:“他曾管理刑部,本来就因严峻苛刻著称。”奏章三次递上去没有答复。又论列大理少卿宋之瑞,奏章四次递上去,又没有答复。林大中因进言不能实行,请求离职,改为吏部侍郎,辞谢不到任,于是任林大中直宝谟阁,而马大同、宋之瑞都担任郡守。城南百姓的田地因潮水漫进无法耕种,林大中拿出公款购石料修筑田地,百姓没有服劳役就蒙受了惠利。郡中谣言说夜间有妖怪,林大中认为这一定是狡黠的盗贼干的事,立刻捕获他施以黥刑(指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人心于是安定。林大中罢官还乡,退处十二年,未曾把得失放在心上,在龟潭上建园林,客人来了,采摘枸杞菊花,钓捕溪中游鱼,饮酒赋诗,对当时政事一句也不谈。等到韩侂胄被杀,林大中立即被召见,特命复出任职,试任吏部尚书。嘉定改元,兼任太子宾客。这年六月去世,享年七十八岁,追赠资政殿学士、正奉大夫,谥号正惠。林大中清心修行不嗜欲,柔弱的样子好像承受不了衣衫的重量,等到他遇事发作起来时,却凛然不可侵犯。从小努力学习,志趣志向不同一般。著作有奏议、外制、文集三十卷。

篇5: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知识点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杯弓蛇影

乐广①尝有亲客,久阔②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③听事④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⑤顿愈。(选自《晋书》)

【注释】①乐(yuè)广:字彦辅,河南阳淯(yù)(今河南南阳附近)人。②久阔:久别不见。阔,阔别,离别,疏远。③河南:晋朝郡名,在今河南洛阳一带。④听事:官府办理政事的厅堂,亦作“厅事”。⑤沉疴(kē):久治不愈的病。疴,重病。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乐广尝有亲客 尝:曾经

(2)广问其故 故:原因

(3)既饮而疾 疾:生病

(4)沉疴顿愈 愈:治愈,恢复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

乐广猜想杯中蛇就是弓的影子了。

3.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示例]不要在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之前就疑神疑鬼、胡乱猜忌。(或:凡事应作调查研究,千万不要见到一点行迹就疑神疑鬼。)

附参考译文:

乐广曾经有一个亲密的朋友,分别很久不见再来,乐广问朋友不来的原因,友人回答说:“前些日子来你家做客,承蒙你给我酒喝,正端起酒杯要喝酒的时候,看见杯中有一条蛇,心里十分厌恶它,喝了那杯酒后,就得了重病。”当时,河南厅厅堂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弓,弓上有一条用漆画的蛇。乐广猜想杯中的蛇就是弓的影子了。他在原来的.地方再次请那位朋友饮酒,对朋友说道:“酒杯中是否又看见了什么东西?”朋友回答说:“所看到的跟上次一样。”于是乐广就告诉他其中的原因,朋友心情豁然,疑团突然解开,久治不愈的病顿时好了。

(二)按图索骥

伯乐《相马经》有“隆颡①跌日②蹄如累麴③”之语,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出见大蟾蜍,谓其父曰:“得一马,略与相同,但蹄不如累麴尔!”伯乐知其子之愚,但转怒为笑曰:“此马好跳,不堪御也。”(选自《艺林伐山》)

【注释】①隆颡(sǎng):高高的额头。②跌日:形容眼睛闪闪发亮。③累麴(qū):叠起来的酒药饼子。形容马蹄大而方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蹄如累麴 如:像

(2)略与相同略:大概

(3)伯乐知其子之愚 知:知道

(4)不堪御也御:驾驭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其子执《相马经》以求马。

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寻找马。

3.文中伯乐之子的表现,有人认为他这个孩子很愚蠢,有人认为他很聪明。你的看法如何?为什么?

我认为这个孩子不聪明,他只会照着书本知识生搬硬套,不知灵活变通。

附参考译文:

伯乐在他写的《相马经》书里有“额头高、眼睛亮、蹄子大,就是好马”的说法。一次,伯乐的儿子拿着《相马经》去寻找马。出去看见一只大癞蛤蟆,就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好马,其他条件都符合,就是蹄子不够大!”伯乐知道儿子很笨,被他气得笑了起来,说:“这马太爱跳了,不能骑啊!”

(三)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写①《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②,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③。或答人简札④,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临写:临摹。②率:标准。③苟且:敷衍了事,随随便便,马虎。④简札:信件,书信。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日以十本为率 日:每天

(2)书遂大进 遂:于是

(3)少不当意 少:同“稍”,稍微

(4)必再三易之不厌 易:改换,更换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

3.结合选文说说文徵明书法越来越精湛的原因。

①每天练习写字的量很大,并且能持之以恒;②写字从来不马虎,只要有不满意的地方就一定会修改到自己满意为止。

附参考译文:

文徵明临摹《千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于是大有长进。(他)平时写字,从来不应付了事。有时给人回复书信,稍微有一点不满意,必定再三改动它而不感到厌烦。因此他年纪越大,(书法)越精湛绝妙。

(四)望梅止渴

魏武①行役②,失汲道③,三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恍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④,乘此得及前源。(选自《世说新语·假谲》)

【注释】①魏武:曹操,他的儿子曹丕代汉建立魏国后,追尊他为魏武帝。②行役:行军跋涉。③失汲道:找不到取水的道路。④出水:流出口水。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三军皆渴 皆:全,都

(2)乃令曰 乃:于是

(3)甘酸可以解渴 可以:可以用来

(4)乘此得及前源 及:到,到达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士兵们听到后,嘴里都流出口水,由此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结合选文简要分析魏武帝曹操这一人物形象。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让军队成功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其才思敏捷、足智多谋。

附参考译文:

曹操的部队行军跋涉,找不到取水的道路,士兵们都很口渴。(曹操)就下令说:“前面有一大片梅林,结了许多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到后,嘴里都流出口水,由此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五)郭伋不失信于童

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③,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请别驾从事④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⑤,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

【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行部,出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讫:完毕。④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⑤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及事讫 及:等到

(2)先期一日 期:选定的日期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儿童)回答道:“听说使君来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

(2)使君何日当还?

使君哪一天能回来?

3.本文和《陈太丘与友期行》告诉了我们一个同样的道理:做人要讲信用。但从选材角度看,《陈太丘与友期行》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本文选取的是郭伋守信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陈太丘与友期行》侧重描写,本文侧重记叙。

4.郭伋的做法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做人要守信,要言行一致;成人要为儿童做出好的守信表率,对儿童也要说话算话。

附参考译文:

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到西河郡美稷县,有几百个儿童,各骑着竹马,在道旁迎拜。郭伋问:“孩子们为什么从远方来?”(儿童)回答说:“听说使君来了,我们很高兴,所以来迎接。”郭伋辞让致谢。等到事情办完,孩子们又送到城郭外,问:“使君哪一天能回来?”郭伋叫部下官吏计算日程,告诉了他们。巡视回来,比原定日期早一天。郭伋怕失信于孩子们,于是在野外亭中歇宿,等到预定日期才进城。郭伋做人就是这样说到做到。

篇6:眉山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眉山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记母教铨①时,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纺绩②,口授句读③。咿唔之声,与轧轧

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④,旋复持儿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

寒甚,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

:“醒矣!”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方卧焉……铨终学

有所成,蜚声文坛。(选自蒋士铨《鸣机夜课图记》,有改动)

【注释】①〔铨〕清代著名文学家蒋士铨。②〔纺绩〕织布。③〔句读(du)〕句子中间

停顿的地方,泛指文章。④〔夏(jià)楚〕责打。

1.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母坐于床,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

2.请根据文意,回答下面两个问题。(2分)

(1)用一个四字短语给本语段加一个较恰当的`标题:

(2)结合全文,说说“铨亦泣”的主要原因。

答案:

1 母亲坐在床上,用被子盖着我的双脚,解开衣服用胸口暖和着我的脊背。(2分,于、以、被:翻译错误,各扣0.5分,句意不通顺扣1分)

2.(1)严母教子、严母陪读、母陪子读(1分,若答“勤奋读书”一类,只给0.5分,不合要求不得分)(2)儿子为母亲深夜陪读而感动,为自己深夜睡着惭愧而哭(儿子被母亲的做法感动而哭)(1分)。

篇7:高中一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高中一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原文: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诸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进。将军方与客对弈,见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之,一百字亦能之。”将军以其言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译文:

粤中部的庄有恭,幼年既有神童的名声。(他的)家在镇粤将军署旁边,有一次放风筝玩耍,(风筝)恰好落到将军署的内院中,庄有恭直接进入要求归还。所有衙役都认为他岁数小而忽略了他,没有来得及阻挡他进入。将军正好和客人下棋,看到他精神状态与众不同,急促喝问他说:“小孩从哪来的?”庄有恭实话回答。将军说:“你读书了没有?曾经学过对对子吗?”庄有恭回答说:“对子,小意思了,那有什么难的`!” 将军问:“能对几个字的对子?”庄有恭回答:“一个字能对,一百个字也能对。”将军以为他在吹牛,于是就指着厅里张贴的画让他做对子,说:“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庄有恭说:“就是这里一盘棋,便可以对呀。”应声对道:“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注释:

①粤中:今广东番禺市。

②庄有恭:清朝人,官至刑部尚书。

③神格:神态与气质。

④曾属对否:曾经学过对对子吗?

⑤厅事:指大堂。

⑥卒:军中伙夫。

文化常识:

象棋。围棋与象棋是中国的两大棋类活动。多数专家认为,先有围棋后有象棋。“象棋”一词最早出现在《楚辞·招魂》中,自秦汉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将、车、马、卒四个兵种。唐时加了“炮”,到北宋时加了“偏”、“禅”,相当于“士”、“象”。至北宋末南宋初,中国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32枚子,分将、士、象、兵、车、马、炮。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署:官府 ②适:正巧 ③弈:下棋 ④对:对“对子” ⑤夸 :夸张、吹牛

2、翻译:①诸役以其幼而忽之:

差役们因为他年幼而忽视了他

②遽诘之曰 :

立刻问他道

③庄以实对 :

庄有恭用事实回答

④何难之有:

有什么难的呢!

庄有恭一生介绍

庄有恭(1713-1767)字容可,号滋圃,祖籍福建晋江,后徙居番禺。庄有恭自小聪颖,13岁即通《五经》。乾隆四年(1739)即被钦点状元,1744年迁光禄寺卿,1746年特擢内阁学士,入都迁兵部右侍郎,1748年提督江苏学政,1750年授户部侍郎,1751年仍提督江苏学政,并授江苏巡抚。1756年特擢为江南河道总督,1764年已被擢为刑部尚书,次年为协办大学士。他一生清正,勤政爱民,以“勤政爱民,清廉自励”作为为官之道。当时江浙是全国的财赋重心,但常受海潮的影响。作为江苏巡抚,他自然把兴修海塘作为工作中心,其治水思想和方法至今尚有借鉴意义。乾隆三十二年(1767)卒于福建任上,终年55岁。

篇8:七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人教版七年级下文言文高效训练

1.伤仲永(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练习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贤于材人远矣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3.将下面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

5.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答案: 1.(1)文采和道理;(2)胜过、超过。 2.C

3.(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4.受于人者不至;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5.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而使方仲永失去后天学习的有利时机。

2.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练习检测:

1.下列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以 蒙辞以军中多务 或以钱币乞之 B.若 孰若孤 若毒之乎

C.过 及鲁肃过寻阳 人恒过,然后能改 D.见 见往事耳 有时见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