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ai@F”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古代历史故事初一,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古代历史故事初一,希望能帮助大家!

古代历史故事初一

篇1:古代历史故事初一

唐玄宗在位时,为了加强边境的防御,在重要的边境地区设立了十个军镇(也叫做藩镇),军镇的长官叫节度使。节度使带领军队,还兼管行政和财政,权力很大,地位很重要。按照当时的惯例,节度使立了功,就可能被调到朝廷当宰相。

李林甫掌权以后,不但排挤朝廷的文官,还猜忌边境的节度使。担任朔方等四个镇节度使的王忠嗣,立了很多战功。他手下的将领哥舒翰、李光弼,都是骁勇善战的名将,李林甫看王忠嗣的功劳大,威望高,怕他被唐玄宗调回京城当宰相,派人向唐玄宗诬告王忠嗣想拥戴太子谋反,害得王忠嗣险些丢掉了性命。后来还是哥舒翰在唐玄宗面前苦苦为王忠嗣申冤,玄宗才免了王忠嗣的死罪,改为降职处分。王忠嗣受不了这个冤枉,一气之下就病死了。

当时,边境将领中有一些胡族人。李林甫认为胡人文化低,不会被调到朝廷当宰相,就在唐玄宗面前竭力主张重用胡人,理由是胡人善战,而且跟朝官没联系,靠得住。唐玄宗本来最怕边境的将领谋反,就听李林甫的话,提拔了一些胡人当节度使。

在这些胡族的节度使中,唐玄宗、李林甫特别看中一个平卢(治所在今辽宁朝阳)节度使安禄山。

安禄山年轻时在平卢军里当过将官,因为不遵守军令,打了败仗。边境守将把他解送到长安,请朝廷处分。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为了严肃军纪,把安禄山判了死刑。唐玄宗听说安禄山挺能干,下令把安禄山释放。

张九龄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违反军令,损兵折将,按军法不能不杀;而且据我观察,安禄山不是个善良人,不杀恐怕后患无穷。”

唐玄宗不听张九龄劝谏,还是赦免了安禄山。后来,张九龄被撤了职。安禄山却靠他奉承拍马的手段,一步一步地升官,当上了平卢节度使。不出三年,又兼任范阳(治所在今北京市)节度使。

安禄山当了节度使以后,就尽量搜罗奇禽异兽,珍珠宝贝,经常送到宫廷讨好唐玄宗。他知道唐玄宗喜欢边境将领报战功,就采取阴谋手段,诱骗平卢附近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将士,参加宴会。在酒席上,用药酒灌醉他们,把兵士杀了,又把他们的首领割了头,献给朝廷报功。

唐玄宗常常召安禄山到长安朝见。安禄山抓住这个机会,使出他狡猾的手段,尽量讨唐玄宗的喜欢。安禄山长得特别肥胖,凸肚子,矮个子,装出一副傻乎乎的样子。唐玄宗一见到他就乐了。

有一次,唐玄宗指着他的肚子开玩笑说:“这么大的肚子,里面装的什么东西?”

安禄山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唐玄宗认为安禄山真对他一片忠心,心里更高兴了。以后又封安禄山为郡王,还替他在长安造了一座跟王公贵族住的一样华丽的府第。安禄山搬进王府后,唐玄宗每天派人陪他一起喝酒作乐;还让杨贵妃把安禄山收作干儿子,让安禄山在内宫随便进出,亲热得像一家人一样。

安禄山骗取了唐玄宗和李林甫的信任,除了范阳、平卢两镇外,又兼了河东(治所在今山西太原)节度使,控制了北方边境的大部地区。他秘密扩充兵力,提拔了史思明、蔡希德等一批猛将,任用汉族士人高尚、严庄帮他出谋划策;又从边境各族的降兵中挑选了八千名壮士,组成一支精兵,囤积粮草,磨砺武器。只等唐玄宗一死,他就准备叛乱。

没多久,李林甫病死,杨贵妃的同族哥哥杨国忠凭着他的外戚地位,接任了宰相。杨国忠本来是个流氓,安禄山瞧不起他,他也看不惯安禄山,两个人就闹起矛盾来。杨国忠几次三番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一定要谋反。但是唐玄宗正在宠信安禄山,哪里会相信。

日子一长,安禄山的谋反的迹象渐渐暴露出来了。他向朝廷要求把范阳的三十二名汉将都撤换了,由他自己另外委派;唐玄宗亲手写诏书要安禄山到长安,他也推托有病不去。唐玄宗开始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但是无论唐玄宗或是杨国忠,都没有想到该怎样防备安禄山的叛乱。

公元755年十月,安禄山经过周密准备,决定发动叛乱。这时候,正好有个官员从长安到范阳来。安禄山假造了一份唐玄宗从长安发来的诏书,召集将士宣布说:“接到皇上密令,要我立即带兵进京讨伐杨国忠。”

将士们都觉得很突然,面面相觑,但是有谁敢对圣旨表示怀疑呢。

第二天一早,安禄山就带领叛军南下。十五万步兵、骑兵在河北平原上进发,一路上烟尘滚滚,鼓声震地。中原一带已经有一百年左右没有发生战争,老百姓好几代没有看到过打仗。沿路的官员逃跑的逃跑,投降的投降。安禄山叛军一直向南进攻,几乎没有遭到什么抵抗。

范阳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唐玄宗开始认为是有人造谣,还不相信,到后来警报一个个传来,他也慌了起来,立刻召集大臣商议。满朝官员没有经过这样的大变乱,个个吓得目瞪口呆,只有杨国忠反而得意洋洋地说:“我早说安禄山要反,还不是被我说准了吗。不过,陛下尽管放心。他的将士不会跟他一起叛乱。不出十天,一定有人把安禄山的头送来。”

唐玄宗听了这番话,也有些安心了。但是,哪儿知道,没有多久,叛军长驱直入,渡过黄河,占领了洛阳。

篇2:简短古代历史故事

张良常常出游外地,访贤求师。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一座桥旁边,看见桥头上坐着一位胡子全白了的老人。

老人一条腿搭在另一条腿上,脚尖勾着鞋不停地晃动。张良觉得好笑,就多看了他几眼,老人见张良瞧自己,忽然一抬脚,把鞋甩到桥下面去了。老人对张良说:“喂!你去,把我的鞋捡上来!”张良听了,心里很不高兴,可再一看,老人胡子、头发都白了,又挺可怜他,就强忍住性子,把鞋捡了上来,送到老人跟前。谁知那老人又把脚往前一伸说:“你给我穿上。”张良还是忍住性子,便蹲下来,替老人穿上了鞋。老人笑了笑,慢慢地站起来,什么也没说,大摇大摆地走了。张良望着老人背影,觉得很奇怪。他刚转身要走,老人又回来了,对他说:“你这个小家伙不错,我愿意教你学点儿本事。五天以后的早晨,你在这儿等我。”张良连忙答应了。第五天早晨,他刚上桥,就见老人已经站在桥上了。老人生气地说:“你怎么让我老头子等你呀?这样可不行。要想学,再等五天吧!”又过了五天,张良一听鸡叫,就起身往桥上去,可老人又先到了。他只好认错。老人瞪了他一眼说:“你要真想学,过五天再来。”说吧,拂袖而去。盼到第四天,到了晚上,张良连觉也没睡,半夜就到桥上等着。过了一会儿,老人一步一步地走过来了。张良迎上前去,见了礼。

老人高兴地说:“年轻人要学本事,就得这样啊!”老人从怀中取出一卷兵书,递给张良说:“你好好读这部书,将来准能成就大事业。”张良接过书,道了谢,还想再问些什么,老人转过身,头也不回地快步走远了。从此,张良专心致志地钻研这部兵书,最终成了一位有名的军事家。

篇3:古代历史故事精选

越王勾践(约前21135―前465年),5261姒姓,又名鸠浅、菼执,夏禹后4102裔,越王允常之1653子,春秋末年越国国君。前4,越王勾践即位,同年,在檇李大败吴师。越王勾践三年(前494年),被吴军败于夫椒,被迫向吴求和。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返国后重用范蠡、文种,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

越王勾践十五年(前482年),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大败吴师。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与勾践连战惨败,不得已与越议和。

越王勾践十九年(前478年),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前473年),破吴都,迫使夫差自尽,灭吴称霸,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州南),迁都琅琊,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

篇4:古代历史故事精选

《左传》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子罕是春秋时期宋国的贤臣。宋国有个人得到了一块美玉,把它献给了子罕,子罕不肯接受。献玉的人说:“我已经拿给玉工看过了,玉工认为它是宝物,所以我才敢进献给您呀!”子罕说:“我把不贪婪当作宝物,你把美玉当作宝物。如果把玉给了我,那么我们两个人都丧失了宝物,不如各人保有自己的宝物吧。”

献玉的人叩头,然后对子罕说:“小人怀中藏着宝玉,到哪里都不安全,还是把它送给您吧。这样就可以免于被人谋财害命了。”于是子罕就把美玉放在自己住的地方,让玉工雕琢它,然后又卖了出去,把钱给了献玉的人,让他成了富翁,然后送他回家去了。

篇5:古代历史故事精选

凡是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李自成灭了明朝。但这只是一个表象,明朝的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它的经济的崩溃。而导致明朝的经济的崩溃的导火索就是白银短缺。可是说是白银毁了大明帝国。

古代历史故事初一(共8篇)

在研究明朝灭亡时,大多人将注意力集中在明朝和农民起义以后与后金清的军事斗争上,以及明朝内部的激烈党争上。而忽略了了明朝末年白银的进口骤减这一事实。

魏斐德在《洪业—清朝开国史》开首即利用马尼拉的港口档案证实了这一点:1620 年至1660 年间,欧洲市场爆发了贸易危机,以西班牙的塞维利亚为中心的世界贸易体系遭到沉重打击。尽管与欧洲相距遥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严重影响。在17 世纪20 年代欧洲贸易衰退之前,停泊于马尼拉的商船每年多达41 艘。到1629 年便降为6 艘。加之当时与中亚贸易的萎缩,新大陆输入的白银便大大减少了。17 世纪30 年代。白银又开始大量流入,西属新大陆的白银又从海上源源运至马尼拉。大量日本白银被澳门人带到了广州,而更多的白银则从印度的果阿经马六甲海峡流入澳门。但不久,即30 年代末和40 年代初,白银流入两次被严重阻断,而此刻正值长江下游地区高度商品化的经济急需更多白银以对付通货膨胀之时。1634 年后,菲利浦四世采取措施限制船只从阿卡普尔科出口;1639 年冬,许多商人在马尼拉遭到西班牙人和土著人的屠杀;1640 年,日本断绝了与澳门的所有贸易往来;1641年,马六甲落入荷兰人手中,果阿与澳门的联系也被切断。的白银进口量骤然跌落。

那么白银的进口量骤然减少,会对明朝的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吗?在一般人眼里,古代中国的经济是自足自给的,怎么可能因白银的进口骤减而受到重大打击。确实明朝的经济完全可以自足自给,但是致命的是明朝的货币白银主要依赖进口。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不是白银的主要生产国。万历可谓中国历史上对开采金银最为热衷的皇帝,竟至“无地不开,中使四出。”闹得“群小藉势诛索,不啻倍蓰,民不聊生”, 但万历及其矿监如此努力,最后开采了多少白银呢? 据载:“自二十五年至三十三年,诸铛所进矿税银几及三百万两”,平均每年二十多万两, 即使算上宦官数倍贪污中饱之数,其开采量完全不能进口的白银相比。美国学者魏斐德在他的著作中写道在17 世纪的前30 多年中,每年流入中国的白银,总量约达25 万至26. 5 万公斤。美国学者艾维四长期从事明清之际白银流入中国问题的研究。他认为1560到16日本白银的年输出平均数在33750一48750公斤之间,大多数最后还是到了中国。从南美洲运来的白银也相当多,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经过菲律宾流入中国的南美洲白银达到57500一86250公斤之间。而且马尼拉不是南美洲白银进入中国的唯一门户,还有一部分从澳门、台湾、东南亚进人中国。艾维四估计,从阿卡普尔科运到马尼拉的白银平均每年143吨,仅15一年就有345吨。明朝到底进口了多少白银,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得到很精确的数据.但从以上学者研究的数据上看明朝的白银完全不能自足自给,严重依赖进口。一个不富藏银的国家, 竟然去选择别的国家所富藏的贵金属白银作为自己的货币, 今天看来, 这就是一件把金融命脉委于他人的非常荒.唐的事情。

那白银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造成多大的影响呢?

明末人叶梦珠《阅世篇》卷七《食货一》中记载崇祯壬申(1632年)“白米每斗一百二十文,直银一钱,民间已嫌其贵”,十一、二年(1638 - 1639 年)“斗米三百文,计银一钱七、八分,识者忧之”,十五年(1642 年) 春“时钱值日落,每千值银不过四钱几分。白米每石文银五两,计钱一十二千有奇”。顺治三年(1646 年)“斗米几至千文”,四年(1647 年)“白米每石文银三两。”六年(1649 年)“大熟,糯米每石价止一、二两,珠米每石九钱,白米每石价一两耳。”也即是说,如以铜钱计,崇祯时间米价上涨了十倍,银价上涨了五倍。鉴于粮价是中国物价的基本指数,即便加上战争及灾荒因素,也较同时欧洲物价上涨的“三到四倍”更为严重。尤其是白银和铜钱比值的变化。白银和铜钱比值在短短几年内出现如此大的波动,不可能与当时进口白银骤然下降无关。

魏斐德《洪业—清朝开国史》写道:明朝末年日益恶化的通货膨胀这里的通货膨胀是针对铜钱而言的,可能正是白银进口长期不足的严重后果之一。在长江三角洲等人口稠密地区,通货膨胀导致谷价暴涨,给当地城镇居民带来极大灾难。在1635 年至1640年白银进口量骤减期间,那些以要以养蚕为生的人们处境更艰难了。由于国际丝绸贸易萎缩,浙江北部的湖州等丝绸产地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大灾和疾疫又一起袭来。从1626 年到1640 年,罕见的自然灾害席卷中国大地,严重的干旱和洪涝接踵而至。接连不断的饥荒,伴随着蝗灾和天花,导致人口大量死亡。经过这场浩劫,晚明的人口总数大幅度下降。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从1585 年到1634 年,中国人口可能减少40 %。不管怎样,中国人口的严重下降,恰恰与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同时发生。仅这一点便足以使历史学家们相信,中国也被卷入了17 世纪那场困扰着地中海世界的普遍危机。三吴向为出口贸易区的中心地带,亦为国赋之重点此刻已因外贸受阻及灾荒频仍而无暇自顾,因白银流入而获得的利益亦大打折扣。宋明以来国家财赋“取诸东南,用之西北”的传统做法也受到挑战,盖“东墙”既已穷绌,何以补缀“西墙”? 所以崇祯困坐深宫,成天为饷银发愁。

可以看出白银进口的骤然减少对明朝的经济重地遭受重大打击,而且严重影响到了明朝的财政,使明朝的财政进一步恶化。但是白银进口的骤然只是明朝经济崩溃的导火索而已,它只能削弱了明朝的财政,并打击明朝的经济重地,但这一切不能使明朝这一偌大的帝国崩溃。毕竟推翻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在帝国的西北爆发的而不是东南。那么西北的农民起义爆发与白银有何关系呢?

西北的农民起义的爆发的原因很多如天灾,官逼民反,生态环境。但往往忽视了白银对西北的严重伤害。 明朝时白银的主体从南方流人京师,从京师流人东北边防,又从东北回流南方当然,一路上不断沉淀,成为达官贵人的窖藏。处于市场边缘的西北、半岛等地成了白银所灌溉不到的蛮荒地带。作为传统的粟麦作物区,这些地方的资源已被长期的历史重负所耗尽了。西北缺乏原棉和生丝,而中国正是用丝绸和瓷器去换国外的白银。这样西北成了一个白银灌溉不到的地方。而一条鞭法实施后把国家税收折合为白银来征收。这使农民陷人了任人宰割的被动局面,即使丰收之年也难免凶厄:“为纳粮不得不以谷易银。而开征太早,预向客(商)借,谓之揭谷,谷二十担始得银一两;倘期满不偿,则各台远控,拖累无休。浏阳之民折屋弃产,常妻卖子,殆无虚日失” “丰年而卖其妻子者,唐宋之季所未尝有也。往在,见登、莱滨海之人,多言谷残。处山僻不得银以输官。今来关中,自娜以西至于岐下,则岁甚登,谷甚多,而民且相率卖其妻子…何以故?则有谷而无银也,所获非所输也,所求非所出也” 顾炎武.亭林文集 丰年都得卖妻子,稍遇灾荒便难以活命了。这样明末农民起义爆发在西北就绝非偶然了。

篇6:古代历史故事

蔡伦造纸

大约在三千多年前,也就是我国的商代,文字就已经出现了,但当时并没有纸。那时,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或兽骨上,这就是“甲骨文”。

由于作为纸用的龟甲兽骨并不很多,所以甲骨文在当时并不普及,只有帝王或贵族为了记录重大事件,或进行占卜时才使用。

后来,由于政治、军事、文化的发展,甲骨再也不能满足人们记录文字的需要,人们就将竹子劈开截成大大小小的竹片,这就是记事用的竹简。

竹简太重,占地也大。据说,汉武帝的大臣东方朔有一次给皇上写了一份长长的建议,竟用掉三千根竹简。东方朔的这封“信”要两个壮汉才抬得动。汉武帝读这份建议足足用了两个月时间,真是很不方便。

以后又出现了造价昂贵的嫌帛,因为用它写字代价太高,仍未能普及。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受到了限制。两汉时期,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迅速发展,原来记载文字的材料,已经远远满足不了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总结造纸经验,就成了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

公元1,东汉的汉和帝手下的太监蔡伦被任命为“尚方令”,专门负责监制皇宫里使用的器物。蔡伦少年时饱读诗书,也爱写一些文章,深知缺纸的困难。

少年时代,小蔡伦看到许多跟自己同龄的孩子因为贫穷,没钱买昂贵的嫌帛来习字读书,只能同他们的父母一样,种地、放牛;而一些富贵人家的子弟有钱买帛学习,却又不珍惜,把好好的帛都白白糟蹋掉了。年少的蔡伦认为这很不合理,他觉得应该让穷人也可以买得起帛,也能写字,也能做官。

入宫后,蔡伦念念不忘此事,总想发明一种便宜的东西代替帛,方便广大百姓。在负责主持各种皇室用品的制造时,他经常和工匠一起工作,吸取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创造精神。这些,都为蔡伦发明造纸术奠定了基础。

当时人们大都穿麻布衣服,用麻料制衣前先要沤麻,这很像用茧做丝棉要经过漂絮一样,最后在蔑席上残留下一层麻质的薄膜。蔡伦由此想到,如果仿照沤麻的办法来造纸,那么造纸的材料不就可以取自种植方便、价格低廉的麻了吗?

于是他和很多能工巧匠商量,经过无数次试验,蔡伦创造了一个用麻造纸的程序:一分离,二捶捣,三交织,四干燥。在漂麻造纸的基础上,他又进一步改革了造纸方法,把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等东西铡碎捣烂成装状物,然后把浆状物薄薄地平摊在细帘子上,漏去水分。干燥后,留在细帘子上的纤维薄片,便成为植物纤维纸了。

汉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使用新造纸法造出的纸写成奏折奏报朝廷。汉和帝看过后很赞赏他的发明,并马上通令天下采用。

这样,蔡伦的造纸方法很快传遍7全国各地。汉和帝后来封他为龙亭侯,百性们便把他发明的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有了丰富的材料来源和比较容易掌握的制造方法,造纸生产得到迅速的发展。纸张的大量生产,使得不只是皇家贵族才有纸可用,平民百姓也可以用纸来写信记账,这就大大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公元751年,在恒逻斯城的一支唐朝军队被中亚的大食军队击败。被俘的唐军中的造纸工匠被送到了大食首都撒马尔罕,去传授造纸术。

这样,中国的造纸术开始西传。公元795年,在巴格达建立了造纸工场,中国的造纸术又进而传到埃及、利比亚、西班牙、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俄国等国。在1690年又传到英国的殖民地北美洲。

造纸术的发明和推广,对于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发生了深刻的影响,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而蔡伦作为造纸术的发明者,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颂。

但不幸的是蔡伦最却终卷入了的后宫争斗之中,自杀身亡,这也是他被后人诟病的一个原因。但身处那个年代,蔡伦也只是一个依附宫门的宦官,“身似浮萍雨打沉”,在波涛汹涌的斗争中,他要么被彻底掀翻,跌入无底的深渊;要么顺应时势,随波逐流。

另一个被世人诟病的原因就是蔡伦出身宦官,也就是太监。但作为中国封建历史文化特有的产物,“太监”这个词饱含了太多的心酸和屈辱。对于蔡伦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英雄莫问出处。

篇7:古代历史故事

古代历史剧中,大家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画面,将军们大呼一声“攻城”,千军万马一场厮杀,攻破了城池,一座城就换了人统治。

很多人对中国古代城市形状最深刻的印象,可能是“方形”,那么这是为什么呢?古代城池如何选址?又有哪些防御建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古代的城池。

古代城池的形状

我国的古城,70%以上的城池平面都做方形。首先是方形最便于建设。城墙之内的面积更为规整,也有利于对城内土地划分。在建造时所需要的测量技术和工程技术是最低的。

隋代的大兴城,也就是唐代的长安,近乎于规整的长方形,但如此宏大的城市其兴建时间仅仅9个月;稍后兴建洛阳,其修建时间也只有10个月。这两座规模宏大的都城修建得如此迅速,应当与其采用了最为简单的方形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采用方形或者近似于方形的都城,还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东魏北齐邺城、北宋开封、元大都等,它们或是完全新建,或是在原有城市基础上规划新建的。此外,历朝历代新建的地方城市以及汉代的边塞城堡、明代的卫所、清代的满城,大都也是方形。

很多城池在发展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变形”,也有很多因为地形原因,因地制宜出现的不规则形状。总体来看,中国古代城市的形状多样,但以方形为多。

古代城池选址

中国的风水思想历经几千年的发展,强调“天人合一”“聚气”的风水学理论,对历朝历代帝都的选址、宫殿的建造,有着很深刻的影响。

古代城池的选址很大方面也是出于军事方面的考虑。古代统治阶级对整座城市的选址及布局有着决定性的因素。为了能长久统治,都城选址会选择比较有重要军事战略区域。

古代城池的选址,体现了因地制宜的城市选址和规划思想。古代建设城池时,把大河之水引入城中,这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整座城市的用水问题。

城市的整体功能布局的区域化、主次化,街道横平竖直的严谨布置,及中轴线的设置要求,都很清晰的显示出儒家的尊卑、主次思想。

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池

长安是西安的那里是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周、秦、汉、隋、唐这几个强盛的黄金时期,都城都是在长安。

如果以面积来划定城市的大小,长安城在唐朝时期有87.27平方公里。如果以人口来划分城市大小,在唐朝时期长安城有185万人。鲜花怒马少年时,一朝看尽长安花!

古代城池那些防御建筑

在我国历史上,城池的城墙都是用土做成,明朝之后国力强盛,才出现砖城,也就是用砖块砌成的城池和城墙。砖块砌成城墙非常牢固,大大提高了城池的防御能力。古人对城墙的结构、城门的设置、瓮城的建设都有系统的规划。

城门与城楼是每个城池必不可少的,为了城池的安全以及百姓出入安全,城池在建成之后必须设立城门,有了城门自然就会有城楼,一个城池的东南西北城墙都会设立城门,有的一面会设立好几个城门,每个城门上都会建城楼。

古人在城池建成后,一般会在四面每个城门都建筑瓮城。瓮城相当于一个小型城池,人们在进入城门之前,都要经过这个瓮城,瓮城的设立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城门。

瓮城的防御能力很强,它的设计可以说是中国城池史上的宝贵财富,是中国独有的建制,无论是防御还是进攻,对城池都起着重要作用。

敌军想要攻击城墙,一般需要先进入瓮城,使自己陷入一个四周都是高墙的密闭空间里,遭受城墙上的守城士兵各个方向的夹击,在这种情况下想办法攻破城门十分艰难。

大多城池都会设置角楼,角楼的设置主要跟城池所处的位置、周围的环境、防卫方式以及战略要求等方面决定的。

角楼建立在城墙的转角处,方形或圆形的平台,主要观察四面八方的动静,为了防卫、保卫全城、皇城的安定。

硬楼为方形台或者六角形台,一般建在城墙之中,向外凸出。团楼为圆形台,和硬楼一样,也是建在城墙之上,只是建在转角部位。

城池中敌楼的建设较多,供各段城守部队进行指挥瞭望传令,放置器械物资等,平时则供守城军士巡逻者遮风避雨休息之用。

敌楼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在城墙之上,城台也不突出,另一种是单独在城外西北角二三十米的地方建立。

女墙指的是城墙上方的防护性矮墙,在城墙内侧持平,称宇墙,城墙外侧呈凹凸状,称墙垛。

女墙是对城墙上方的士兵的实质性防护,减少他们遭受城下敌军攻击的概率以及防止从高墙上掉落,是中国城墙最基本的建筑之一。

古代战场上,每一次战斗基本上都是围绕城池进行的,不停的进攻城池,这样才能保证自己部队有充足的战斗力。

古代城池是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产物,值得我们去好好研究。

古建家园--古建中国梳理现有建筑行业的乱象和文化的缺失与断档,最大程度创造集多种功能和需求为一体的建筑文化实体空间。强势连接建筑、文创、文化行业上下游企业和专业学术人士,联动相关部委和行业协会、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共同传承建筑文化。

篇8:古代历史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韩信初投奔刘邦时,不为刘邦重用,于是离开了刘邦,谋士萧何追回了韩信,并举荐给刘邦为将军。

韩信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攻下三秦,占据关中,后协助刘邦击败项羽建立汉朝。

刘邦称帝之后,以韩信谋反为由将他降为淮阴侯,后在萧何和吕后的设计下,将韩信处死。

韩信的成功和死亡都和萧何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叫“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投笔从戎

东汉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外交家班超,年轻时为官府抄书,曾经投笔感慨:“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西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

于是他投身军旅,40岁出使西域,71岁回洛阳,31年间平定了西域,西域鄯善、于阗、龟兹等50余国再度隶属于东汉统治。

三顾茅庐

袁绍于官渡之战败北后,刘备投靠刘表,屯驻新野。公元207年,刘备三访隆中,求得诸葛亮出山辅佐,并按照诸葛亮《隆中对》所言“东联孙吴,西据荆益,南和夷越,北抗曹操”的策略,成就了三分天下的大业。

三国鼎立

公元220年一月,曹操在洛阳病逝,十月,其子曹丕称帝,改国号为魏,汉献帝退位,东汉灭亡。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公元229年,孙权在武昌称帝,国号吴,迁都建业,到此,“三国鼎立”的局面正式形成。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公元260年,因司马昭权势日重,危及曹氏帝位,曹丕之孙曹髦言“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率殿中卫士,僮仆讨伐司马昭,在司马昭心腹贾充的指使下,曹髦被武士成济所弑,年仅20岁。

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自己独揽大权。265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称帝,建立晋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