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也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人口合理容量
第二节 人口合理容量
1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人口的指数增长。
2自然资源(必须是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存在于自然界中可直接利用的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3自然资源的分类:
一(1)矿产资源:它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物质基础。
(2)水资源:淡水储量只占世界总水量的2.535左右,而可利用的淡水储量只占淡水储量的0.03%左右。
(3)土地资源:1人均土地拥有量大幅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 2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我国土地的基本国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4)森林资源(有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空气,防风固沙的作用):森林的大面积毁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耕地沙化速度加快,大气污染程度加深,气候反常事件增多。
二 无限性资源(一定时间内超越技术水平以上的)和有限性资源
有限性资源又包括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即可再生但需要一定的时间)若过度开发,可再生资源有可能变为不可再生资源。
(注:科技开发水平决定开发资源的数量 文化消费水平决定消耗资源的数量) 4人口容量是指在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5人口合理容量则是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佳人口数量)
注:重点阅读P14页,区分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及环境承载力的含义,了解三者的联系即人口容量的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和警戒性) 6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的影响因素:(1)与自然资源储量(首要因素)成正比
(2)与科学技术水平成正比(3)与地区开放程度成正比(4)与人类的文化生活消费水平成反比
7分析地区人口容量需要考虑的因素:
(1)气候的两要素 气温影响农作物的热量,降水影响其水分(2)地形(3)经济,科技水平和开放程度(一般不提及文化消费水平) 我国西部地区人口容量低的原因:(1)气候干旱,水源缺乏且多高原山地地形,耕底面积小(2)深居内陆,对外开放程度低(3)经济和科技水平低,人口受教育水平低,对人口容量有明显的制约作用
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自然条件优越,农业资源状况良好(2)科技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受教育水平高(3)地区开放程度高 我国南部地区人口容量高的原因:(1)气候适宜,热量降雨多,农作物成熟快(2)经济科技水平高
篇2:必修2地理教学计划《人口的合理容量》
《人口的合理容量》教研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人口爆炸”的含义。
2 .了解人口急剧增长对自然资源产生的影响。
3 .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
4 .分析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及人口容量的自身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分析计算人口增长的数据资料,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和计算能力。
2 .通过分析环境资源这个限制性因素对人口增长快慢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分析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发展观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2 .通过学习人口的合理容量,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国人口政策的正确性和控制人口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是: ① 环境的限制性; ② 环境承载力、环境人口容量及其特点。
教学方法: ① 采用多媒体教学; ② 案例分析; ③ 学生收集资料并相互交流。
教学过程:
案例分析,引入教学:
从拥挤效应看环境人口容量
科学家曾用一些小种群的老鼠进行实验。他们将几十只老鼠放在面积约 9平方米的笼内,不限制它们的食物、饮水和空气,研究长达两年。按正常繁殖比例计算,预计两年后最终会有 5000 只成年鼠。然而,根据实验结果发现,栏圈中的成年鼠数目一直在150一 200 只之间。科学家还发现,在这拥挤的环境里,虽然食物、饮水和筑巢材料很丰富,但动物的行为发生了异常。规律性的发情和交配行为丧失了,雌鼠甚至忘记了怎样筑巢和照顾幼仔。老鼠通常并不啮同类,但在这里成年鼠却吃掉了幼鼠。过分的拥挤使鼠群的行为出现反常,血糖急剧下降,甚至休克。
看来,生物不仅需要物质,还需要空间和领地。生态学家把这种由于生物种群密度过大而产生的结果,称为“拥挤效应”。
人类是高级动物,和一般动物的拥挤效应显然有所不同,但既然是生物,也就可能会产生拥挤效应。事实上,拥挤效应在人类社会中已有体现,地球上的许多地方已人满为患。因此,提出环境人口容量的概念,把地球上的人口控制在较合理的数量之内,弱化拥挤效应,维持人类合理健康的生活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一、人口爆炸
学生活动:读图1-5 世界“10亿”人口年表,计算每增加10亿人所用的时间。(100,30,14,13,12)分析183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人口爆炸)
讨论交流马尔萨斯人口论理解人口的过快增长必然对环境资源带来不利的影响。
[马尔萨斯人口学说中的“两种级数学说”只是在一定的时间、选定的地点条件下才有可能存在,因为科技水平在不断提高,新科技能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人类对其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能主动协调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世界人口增长已得到有效地控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在特定的时期和一定的科技发展水平下,过快的人口增长对环境、资源都会带来相当大的压力,对人类发展也是有害的。]
马尔萨斯其人: 马尔萨斯( ThomaS Robert MalthuS , 1766 一 1834 ) ,出生于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年代,他 1784 年进人剑桥大学学习历史、英语、拉丁语和希腊语,并专攻数学。 1788 年毕业,获得神职。 1805 年担任伦敦附近的东印度学院( East India College )的历史与经济学教授。 1798 年出版的他的著作 《 人口论及其对未来社会的进步的影响 》 。 1799 年他到瑞典、挪威、芬兰和俄国调查土地、粮食与人口的关系。 1802 年,访问了法国和瑞士。次年,对其著作作了修改补充,出版了第二版。
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有三个主要的观点,就是“两个公理”、“两个级数”和“两种抑制”。“两个公理”:第一是“食物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第二是“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将来也是如此”。“两个级数” : “人口在没有阻碍的条件下是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能以算术级数增加。稍微熟悉数量的人就会知道,几何级数增加的量比算术级数增加的量要大得多”“根据自然规律,食物是生活所必需,这两个不相等的量就必须保持平衡”。“两种抑制”: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二者出现不平衡时,自然规律就强使二者恢复平衡。恢复平衡的手段,一种是战争、灾荒、瘟疫等,对此,马尔萨斯称其为“积极抑制”;另一种是要那些无力赡养子女的人不要结婚,马氏称其为“道德抑制”。
马尔萨斯人口论是根据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初期的人口现象提出来的,当时,对他的理论存在着不同看法,在马尔萨斯的两个公理中,把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等同起来,当作超社会的自然规律,从而忽视了人口问题的社会性,至于“两个级数”,虽然他说是在“没有限制的条件下”的增长规律,但是,从整个人类历史看,没有限制的条件是不存在的,所以从总的情况来说,“几何级数”增长也是不存在的。最后“两种抑制”的办法中,“积极抑制”的战争、灾荒和瘟疫其实质都是社会原因为主而引起的;“道德抑制”更是不切实际的。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反映了 18 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上基本是正确的。但是,人口问题是个社会问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
二、环境的限制性:
1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由于人口增长造成的环境恶化的资料、影像和图片。
2 .展示学生收集有关所居住地区由于人口数量过多,增长过快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的实事、图片。
3 .写环境对人类发展的限制性小论文。(可以以某一环境要素展开叙述)
通过以上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资源之间应保持良性循环关系,使人口、资源、环境处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之中。
三、人口的合理容量
1. 阅读“人类的空间” , 全世界的人口都可以放在英国的一个小岛 ― 怀特岛上,其材料的作用是先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环境人口容量的定义,概念。
2. 组织学生进行三种人口发展观辩论:
3. 学生活动:分析我国各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承载的人口密度,材料把我国按气候因素分成九个地区,给出每个地区年生物量、可承载人口和最大人口密度,其目的就是让学生理解每个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环境承载力就不同,人口容量也就不同,得出我国人口承载力南方比北方大,东部比西部大,从而理解人口容量的相对性特点,把九片地区的可承载的人数相加约 16 . 2 亿,就是我国最多可承载人口,超出这一数量,我国居民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环境就会恶化,使学生明确人口容量的临界性特点和警戒性特点。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
一、字头记忆法
【释义】即从同类地理知识中分别提取字头,编成简短话语进行记忆,这种字头法,简化知识,利于增强记忆。
二、综合法
【释义】认识地理特点的过程,绝大多数情况下,要在分析要素特征和各部分联系的基础上加以综合。
三、用地图学地理法
【做法】首先,要利用好教师在课堂上展示的挂图。教师指图讲课时,学生一定要注意看图,不要自己看书,或是做别的事情。教师指图讲课,事先是经过充分备课的。他会把图中的知识直接指给学生,避免学生费时间走弯路地自己去查找。
四、谐音记忆法
【释义】即把枯燥的数据换成有趣的文字加以记忆。
五、识图记忆法
【释义】即通过看图、填图、用图来记忆地理知识。首先要掌握地图知识技巧,如辨方向、量算距离、识别地势高低、熟悉主要图例、了解经纬网等,练好看图的基本功。
六、简化地图法
【释义】简化地图法是根据学习的需要,把地图作简化处理,删去大量繁杂的图例,只保留有关知识的信息的方法。通过简化图的构思设计,达到突出重点、有利记忆和反映动态、易于理解的目的,并更深刻地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规律。
七、归类记忆法
【释义】纷乱的无条理的事物是不容易记忆的。我们把事物做一点理顺和归类,记忆起来就比较方便。如山脉、河流、岛屿、湖泊等分别归类在一起,再进行记忆就比较容易。
八、比较法
【释义】它用于对同类地理事物或具有相似特点的地理事物问,进行异同比较。比较总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确定标准作比较,常用形式是列表。
比较法对理清知识很有帮助,例如学了七大洲的地形特点之后,可按海拔、地形起伏、地形种类和分布立项作比较。
比较法一般要同其他方法相结合,才能揭示事物的特征、规律和联系。例如要认识我国东部河流汛期自南向北的变化规律,用比较法易理解。
篇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1、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和菲律宾海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20世纪以来,中国共发生6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
2、中国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震源浅,分布广,是一个震灾严重的国家。19以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1949年以来,100多次破
3、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涉及东部地区14个省份,造成27万余人丧生,占全国各类灾害死亡人数的54%,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公里,房屋倒塌达700万间。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构成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
4、我国的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五个地区的23条地震带上。
这五个地区是:
①台湾省及其附近海域;
②西南地区,主要是西藏、四川西部和云南中西部;
③西北地区,主要在甘肃河西走廊、青海、宁夏、天山南北麓;
④华北地区,主要在太行山两侧、汾渭河谷、阴山-燕山一带、山东中部和渤海湾;
⑤东南沿海的广东、福建等地。我国的台湾省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西藏、新疆、云南、四川、青海等省区位于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上,其他省区处于相关的地震带上。中国地震带的分布是制定中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重要依据。
如何学好地理
学习地理地图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观、形象、生动。
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地理学科的内涵非常广泛,它不仅包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科学知识,与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政治等各门学科有着广泛的联系,它那特有的全面分析和思考问题的地理思维方法还对我们学习其它学科大有帮助,使我们在这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也受益匪浅。
学会梳理地理知识
1、教材对于同类知识的论述角度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可用右图模式分析
2、将差异性或相似性较明显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对比梳理
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或地理要素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或相似性。所以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对比差异性,找到相似性。如印度和巴西的学习中。
他们都是位于热带的临海国家;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优质的铁矿资源丰富;都是世界上著名的热带经济作物的生产国和出口国;近年来电子工业和信息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是发展中国家工业比较发达的国家。
地理的学习方法是多样的。
学好地理,必须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只有平时注意对地理现象的观察,把握地理现象发展的规律,才能不断积累有关的地理知识。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地球上,我们身边的地理环境是时刻变化的、也是生动有趣的。
只有留心身边地理环境的变化,用自己掌握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地理现象,从身边的地理现象中去发现地理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才能真正学到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自己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地理小口诀:
面积最小的省是澳门;纬度最高的省是黑龙江;面积最大的省是新疆;跨经度最广的省是内蒙古;
跨纬度最广的省海南省;人口最多的省河南;人口最少的省澳门。
七大古都是北京,西安南京杭州城;河南洛阳和开封,安阳殷墟史料重。
北京故宫天安门,颐和园及八达岭。西安大小两雁塔,骊山华清池秦陵。
南京雨花台江桥,蓄武湖和中山陵。杭州西湖双十景,灵隐寺与飞来峰。
洛阳龙门石窟精,白马少林寺著名。开封铁塔和龙亭,相国寺钟观音听。
篇4: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1)合理布局交通网
(2)经济意义
①有利于资源开发和物资输出:西南区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少数民族集中。南昆铁路的修建解决了云南磷矿和贵州煤炭的外运,促进了红水河水能和广西平果铝矿的开发。
②有利于发挥铁路对经济辐射的作用:铁路的辐射作用可加快对外开放,使西南区形成“沿海、沿江、沿边”的形势,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促进外向型经济发展。
有利于开发旅游资源,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开辟旅游热线,使西南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到开发(喀斯特地形,少数民族风情、世界文化遗产等),并能带动该地区相关产业乃至整个第三产业的发展。
(3)政治意义
①有利于巩固民族团结:西南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人中总数一半以上,仅云南省就有20多个少数民族。南昆铁路所经之处分布着10多个少数民族,铁路通车为他们带来了致富之路。
②有利于加快西南区脱贫速度:西南区是我国贫困人口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区,南昆铁路通车前,全国贫困人口中1/3分布在本区,南昆铁路建成通车后,贫困人口数大幅度下降。
③有利于社会稳定;
(4)战略意义
①有利于加快对外开放,发展外向型经济:南昆线的建设使西南区具有“三沿”的区位优势,南连北海、湛江、钦州和防城港等港口,东西有国际铁路、公路通往滇桂两省众多的过境口岸,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和边境贸易,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南昆铁路穿越在西南边疆,在战时对于巩固国防,保卫边疆的作用不可忽视。
公路建设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快的原因:
公路运输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我国各地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运输的需求增加;国民经济的发展,地方财政的宽裕,高速公路以较快的速度发展,高速通畅的道路为公路运输带来活力
布局原则:
国道:以直达运输为主,适当照顾沿线重要经济点;尽量缩短线路长度节约运营时间。
省道: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和居民生活需要。
公路大桥的区位因素:
典型地区:长江大桥;杭州湾大桥;渤海湾大桥等。
区位因素:合理布局公路网;减轻铁路运输压力;加强一体化;缓解过江(海)的运输压力;有利于两地人员、经济、贸易物资的交流;有利于缩短两地交通路线的长度,节约运输时间;有利于促进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优化投资环境;有利于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沪宁高速公路扩建和我省高速公路网建设(润杨大桥、苏通大桥、崇海大桥建设、新长铁路、宁启铁路、南京—西安铁路)
问题和困难:我省人多地少,占用大量良田,拆迁量大,易引发大量社会矛盾;河流众多,修桥量大。沿线地区噪音污染,影响村民出行。
有利条件:地形平坦,工程量小;经济发达,建设资金充裕;沿线人口众多,城镇密集,经济效益高
意义:接应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呼应浦东开发,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长三角城市带的形成,加强城际联系和协调发展,促进苏北及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加强苏北苏南的联系和协调发展,加快苏南产业结构升级和苏北工业化进程,缩小苏北苏南差距。
港口的建设(上海、纽约等)
荷兰的鹿特丹的区位因素:
地理位置:位置适中,位于欧洲西部的中部。
自然区位:位于莱茵河口,河海联运便利;港阔水深,不淤不冻;地形平坦,有利于建港口。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腹地广阔;位于第二条欧亚大陆桥的终点,连接中欧、中亚、东亚等地;以鹿特丹为依托。
如果是上海港的区位因素还需要说明不利因素:三角洲地形坡度缓,水流慢,泥沙容易淤积,影响通航。(目前泥沙淤积减少的原因是什么?)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区位因素:
①地形有适当的坡度,以保证排水。
②地面平坦开阔,以利于跑道建设及飞机起降。
③良好的地质条件,以保证地基稳定。
④与城市有一定的距离,并有快速交通干道相连接。
⑤跑道沿盛行风的方向修建,以利于飞机逆风起飞和降落。
⑥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的地区等。
⑦经济发达,人流物流量大。
城市交通
布局原则:满足人们出行的需要;节约用地;合理利用地形和水文;保护环境等
城市内部交通运输方式:公路;高速公路;地铁;水运;轻轨铁路;
保持城市交通畅通措施:合理规划城市道路;拓展城市道路;建设立交桥;将过境干道与城市道路分离;控制货车进入市区;鼓励市民乘公共交通;限制私家车发展等。
三峡工程
意义: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环境效益:
防洪;防治血吸虫病;有利于中下游减轻洞庭湖淤积;增加枯水期流量,改善水质;调节局部气候,减轻环境污
社会经济效益: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有利于扩大就业;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有利于提高长江上游的通航能力;有利于该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生态问题:
淹没土地、耕地;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对库区不利;加重泥沙淤积;影响物种生存;增加蚊虫孳生
对长江三角洲影响:
不利影响:长江三角洲长速减慢;长江口海岸侵蚀,海水倒灌;长江河口生态环境改变,影响水生生物的生长;影响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调水。
有利影响:
河口淤泥减少,提高了河口的通航能力;有利于改善长江水质(泥沙减少,枯水期)
篇5:高一地理知识点必修二
1、产业转移的因素:劳动力因素、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还有国际经济形势、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
例:山东接受韩国产业转移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距离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技术水平较高;基础设施完善;社会协作条件好;劳动力丰富等
例:广东产业转移到江西的原因
临近广东,有铁路相连,交通便利;劳动力充足且较廉价;地价水平低等
2、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注意分转入和转出区)
①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②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③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④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例:对转入区的影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改变原来的地理景观,加重环境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