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珠子”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3篇九年级全一册英语单词,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后的九年级全一册英语单词,供大家阅读。

篇1:九年级思想品德全一册
九年级上册政治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
第一课踏上强国之路
1.共产党带领人民怎样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站起来)(1)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富起来)(2)带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
(强起来)(3)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2.我国是如何作出改革开放的抉择的?(改革开放的起点)
(1)开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2)推广: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3)成效:中国人民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开放是怎样促发展的?
(1)逐步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
(2)逐步建立、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3)改革开放使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劳动、创造社会财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已成为社会共识。
4.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腾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二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科技、教育、文化等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了人类发展的伟大奇迹,充分显示了中国力量。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就业规模持续扩大,人民收入较快增长,家庭财产稳步增加,城乡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扶贫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过上了幸福生活。
(3)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到共建“一带一路”,从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到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中国已经成为影响世界的重要力量。
5.中国的腾飞证明了什么道理?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6.为什么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1)我国过去40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改革开放。
(2)进入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需要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新的伟大斗争,向顽瘴痼疾开刀,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将改革进行到底,开启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
(3)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4)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现实挑战。
(5)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只有全社会不断弘扬与时进、锐意进取、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才能持续推动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才能奏响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音。
7.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8.为什么要坚持共享发展成果?
(1)衡量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仅要看经济发展,面且要看发展成果是否惠及全体人民,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切实保障。
(2)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党的奋斗目标。
(4)发展的根本目的就是增进民生福祉。
9.怎样共享发展成果?
(1)党和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调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引领全体人民携手迈入全面小康社会,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2)为了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党和政府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收入水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第二课创新驱动发展
1.怎样正确认识创新?
(1)生活处处有创新。生活中的点滴创新不仅让我们眼前为之一亮,而且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惯常看法。
(2)创新是一种生活方式。
(3)创新给我们带来惊喜,让我们获得成就感。
(4)生活的各个领域都需要创新,也都可以创新。知识的创新提供新的和思想和方法,技术的创新促进生产力发展、增加社会财富,制度的创新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推动社会进步。
(5)创新让生活更美好。生活将因创新变得更加便捷、舒适和丰富多彩。
2.为什么要坚持创新发展?(为什么说创新是引擎?)
(1)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
(2)当前,创新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3)创新发展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国运所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更加呼唤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改革创新推动中国走向富强。
(5)国家用改革之手激活创新引擎,释放更多创新活力,让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创新更好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3.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战略重心的转移,说明了什么?
(1)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2)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让创新成为推动发展的第一动力,是适应和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现实需要。
4.我国目前的科技发展现状是怎样的?
(1)成就:在尖端技术的掌握和创新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一些重要领域走在世界前列。
(2)不足:从整体上看,仍然面临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科技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等问题。中国科技创新之路任重道远,需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5.怎样建设创新型国家?
(1)必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把经济建设重心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3)必须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的治理格局和协同机制,搭建有利于创新的活动平台和融资平台,营造有利于创新的舆论氛围和法治环境。
6.我国为什么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教育的重要性)
(1)一个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创新人才的培养。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2)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型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3)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7.我国为什么要鼓励万众创新?
(1)每个人都是创新者,都向往在创新中实现自我价值;每个人都是创业者,都可以通过辛勤劳动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
(2)企业是社会创新的重要力量。
(3)时代需要弘扬创新精神。
(4)创新的目的是增进人类福社,让生活更美好。创新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尊重和认可,让我们过上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
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
第三课追求民主价值
1.为什么说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
(1)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它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出来,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
(3)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协商民主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意义是什么?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繁荣富强。
3.我国实行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
(1)发展选举民主,保障人民通过选举、投票行使权利。
(2)发展协商民主,推动人民内部各方面在决策之前和决策之中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
4.在我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行使权力的根本途径。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强调通过充分协商,求同存异,找到公约数,画出同心圆。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一项独具中国特色的实现民族平等、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利的基本政治制度。
(4)实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
5.公民行使民主权利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公民应该如何行使民主权利?
(1)民主选举:
地位:民主选举是人民实现民主权利的一种重要形式。
形式: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等。
原则:民主选举要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2)民主决策
地位:民主决策是保障人民利益得到充分实现的有效方式。
民主决策的要求:民主决策的过程,要求保证广泛的公民参与,决策方认真听取各方意见,集中民智,促进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决策的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和社会听证制度。
(3)民主监督:
地位:民主监督是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行使公民监督权的具体体现。
民主监督的作用:①实行民主监督,有利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改进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防治滥用权力,预防腐败。②实行民主监督,有助于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
6.为什么要增强公民的民主意识?
(1)在现代社会,民主应该成为公民的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一个国家和社会民主生活的质量和水平,与公民的民主意识密切相关。
(2)在我国,塑造现代公民,需要增强民主意识,使民主思想和法治精神成为公民的自觉信仰,体现在日常言行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3)增强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7.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①我国公民参与民主生活,要求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
②以理性、公正、客观的态度全面、深刻、辩证地看问题。
③立场正确、逻辑清晰地表达观点和意见,逐步提高依法有序参与民主生活的能力。
8.公民应怎样增强民主意识?
(1)公民要自觉遵守宪法,始终按照宪法原则和精神参与民主生活。
(2)公民要不断积累民主知识,形成尊重、宽容、批判和协商的民主态度。
(3)公民要通过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在实践中逐步增强民主意识。
第四课建设法治中国
1.为什么要选择法治道路?
(1)法治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秩序,让人们能够建立起一个基本、稳定、持续的生活预期,保障人们在社会各个领域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使人们安全、有尊严地生活。
(2)法治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强国富民的基本保障,是解决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实现社会正义的有效方式,走法治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2.法治的要求有哪些?
(1)法治要求实行良法之治。
良法应当反映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会的发展规律,维护公民的基本权利,符合公平正义要求,促进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2)法治还要求实行善治。
法治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上,通过赋予公民更多的参与公共活动的机会和权利,实现公共利益的化。
3.怎样建设法治中国?
(1)建设法治中国,要努力使每一项立法都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拥护,使每一部法律法规都得到严格执行,使每一个司法案件都体现公平正义,使每一位公民都成为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2)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4.什么是依法行政?依法行政的核心是什么?
(1)依法行政是现代法治政府行使权力普遍奉行的基本准则。
要求: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时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权,并且依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正确行使权力。
(2)核心: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规范政府的行政权。
5.为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和公民个人分别应怎样做?
(1)政府要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促进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
(2)公民也要积极参与,献计献策,主动监督,促进政府依法行政。
6.为什么要厉行法治?
全面依法治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7.怎样厉行法治?(厉行法治的要求)
(1)全体社会成员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2)现代社会的公民,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率先做尊法守法的榜样,带动全体公民共同守法。
(4)要加强法治宣传,弘扬法治精神,共同营造良好的法治文化环境,在全社会鲜明地树立起“遵纪守法光荣、违法乱纪可耻”的法治文化导向,实现社会的有序、公平、正义。
8.怎样正确认识法治与德治的关系?
(1)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既重视发挥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
(2)以法治体现道德理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
(3)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
第四课了解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
一、为什么要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世界一天一天变的更加开放,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中国要发展,要进步,要富强,就要吸收和借鉴一切先进的东西,坚持引进去和走出来相结合。总之,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全方位的对外开放
2、正确认识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关系
1)对外开放有利于现代化建设,在对外开放中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
2)要正确理解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含义,对外开放并不等于一切依靠外援,甚至依赖外国实现现代化;独立自主也决不是闭关自守,盲目排外;
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我国独立自主的能力。
3、对外开放中如何正确对待外来东西
1)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2)敞开国门的同时要维护自身安全:既要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又要抵制一切腐朽的东西。
第五课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如何认识中华文化?
(1)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了博大精深,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
(2)中华文明为什么能源远流长?
一个重要原因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中华文化的构成:文化典籍、科技工艺、文学艺术、道德伦理
(4)中华文化的深刻影响
①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影响。
②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重大作用。
2、我们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3、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
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什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
新时期: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4、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要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不断为之增添富有生命力的内容。
九年级下册政治重点知识点
第一课生活在地球村
1、什么是地球村?地球村的由来?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空间距离感大大缩小了,国际交往日益频繁,整个地球就如同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小小村落。
2、“地球村”形成的原因是什么?(1)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2)具体原因:交通工具的飞速发展;通信技术的更新换代;网络技术的全面运用。
3、互联网在“地球村”的形成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人们可以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进行联系与交流,真正体会到了“天涯若比邻”。人们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云变幻,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工作、购物、交友、收发电子邮件等,人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
4、地球村的优势有哪些?“走亲访友”更方便。交往的便捷为人们提供了全球性的活动舞台,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丰富了人们的阅历,增长了人们的智慧。交往的增多使世界各地的人民加深了相互间的理解,减少了因闭塞、交流困难而导致的摩擦,也使得一些地域性的事物成为国际性的事物。相互依存的经济生活。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在致力于自身建设和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使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这种国与国之间的分工协作使各国经济都能从中获利,世界经济日益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5、当今世界发展出现的趋势是什么?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明多样化、社会信息化)。
6、“地球村”存在哪些问题(烦恼)?资源争夺环境污染、文化霸权(文化问题)、南北冲突、战争几乎没停过。
7、针对地球村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1)国家层面:经济上:坚持平等原则,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共赢;政治上: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资源环境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文化上: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共同繁荣,维护文化的多样性。
(2)个人层面:树立全球意识,胸怀天下,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学习,全面发展,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尊重、学习一切优秀文化,批判地继承并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宣传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知识,从身边小事做起,为保护资源和环境做贡献。
8、你心目中的“地球村”应是什么样子的?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各国人民团结互助、友好往来;没有贫穷、饥饿、战争,人民生活幸福美满;各国经济发达,政治稳定,文化繁荣,科技进步,社会和谐等。
第二课做个好村民
1、为什么要尊重差异、欣赏差异?
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风俗文化。如果彼此之间互不了解,或不尊重他人的文化习俗,将会带来许多尴尬,甚至引发矛盾。多姿多彩才美丽。美是丰富的,也是多元的。正因为差异,“地球村”的生活才如此丰富多彩。在“地球村”里,我们要有一双欣赏差异之美的眼睛。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2、怎样遵守“村民”相处法则?平等对待所有“村民”。平等是每个民族和国家的基本权利。我们不仅要尊重不同民族和国家的差异性,还要平等对待每个国家、民族的人民,也要捍卫自己的平等权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国际交往中,我们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关键在于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
3、怎样把理想的“地球村”变成现实?尊重差异、欣赏差异;遵守“村民”相处法则;“村”里的事情大家办。
4、做一个负责任的村民,青少年应具备哪些观念或意识?平等、开放、参与的全球观念;国家观念;市场观念;竞争意识;防范意识等。
5、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如何做负责任的村民?我们青少年应当如何做?树立全球意识和主人翁意识,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力所能及的事;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地球村的和平与发展建言献策;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积极参与地球村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与所有村民一起,共同营造和维护地球村的和平与发展;积极同破坏地球村的和平与发展的行为作斗争等。
第三课中国的声音
1、中国的声音很响亮体现在哪些方面?世界倾听中国的声音;维护国家主权毫不含糊。
2、中国为什么能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响亮的声音?
中国的声音代表性强,代表着13亿爱好和平、渴望发展的中国人的心声。
中国的声音体现了一个讲原则、负责任、守承诺、爱和平的大国风范。
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加,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中国始终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原则立场,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3、中国发出的声音为什么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国的声音是富有正义和建设意义的;中国的声音是以维护国家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为根本目的;中国尽自己的能力维护国际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4、中国是个讲原则、负责任的国家,表现在哪些方面?(中国是怎样展示大国形象的?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方面做出了哪些贡献?为什么说中国是讲原则、负责任的大国?)
(1)在国际社会秉持公道。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维护世界和平。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加大参与国际反恐合作的力度;支持联合国的维和行动;(呼吁销毁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反对军备竞赛,积极裁军,参加国际救援。)
(3)推动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国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者;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必要牺牲;力所能及地援助发展中国家;
(4)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搞军备竞赛。共同呵护地球家园。促进人权事业发展。
5、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与发展的关系:和平与发展相辅相成;和平促进发展,发展增进和平;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基础。
6、为了使中国的声音更加响亮,我们应该怎样做?(1)国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不断提高综合国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挑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2)个人:树立全球意识,胸怀祖国,肩负起民族振兴的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尊重、学习一切优秀文化,批判的继承并且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积极关心国际形势,关注全球性重大问题等。
第四课我们的中国梦
1、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我国最基本的国情(历史坐标)是: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含义: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
4、为什么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阶段,我国生产力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高;受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体制还不够健全。
5、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内涵是什么?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7、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8、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我们应该怎样做?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等。
9、中国梦的内涵、本质是什么?
(1)内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本质: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10、当前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共同目标)是什么?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11、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什么?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2、为了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对到本世纪中叶是如何安排的?第一个阶段,从20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在奋斗,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3、为实现中国的美好蓝图,你认为国家应该怎么做?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生产力。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法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
14、要实现中国的美好蓝图,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要树立崇高远大理想,牢记时代赋予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增强社会责任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献计献策等。
第五课兴国之路
1、什么是中国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
2、为什么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兴国之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已经创造了震撼世界的“中国奇迹”,还将继续书写更加精彩的“中国故事”。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不懈息、不折腾。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有哪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理论“”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内容?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5“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意义?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6、“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一个整体,既有战略目标,也有战略举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一招、根本路径,全面依法治国是实现战略目标的基本方式、可靠保障,而全面从严治党是发挥党的坚强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战略目标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根本前提。“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8、在当代,为什么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
实现中国梦,需要大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是我们的兴国之魂,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之上,吸收借鉴了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少年学生应怎么做?
9、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
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
1.中华文化的内涵有哪些?
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等等,共同组成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P59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何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P60
3.为什么中华文化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而能薪火相传、一脉相承,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P61
4.新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新时代传承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P61
5.为什么要文化自信?
(1)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P61
(2)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P62
6.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来自哪里?
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文化的优秀、国家的强大、人民的力量,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是文化自信的水之源木之本。P61
7.如何增强文化自信?
增强文化自信,既要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薪火相传,代代守护;又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中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要跨越时空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在交流互鉴中丰富发展。P62
8.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作用?
(1)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P62-63
(2)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也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的精华所在。P64
9.中华传统美德包含哪些内容?
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其中,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P63
10.怎样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P65
1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及特点是什么?
(1)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P67
(2)特点:中华民族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丰富和发展。P67
12.为什么要高扬民族精神?
(1)(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要有昂扬向上的民族精神。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和理想,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P67
(2)伟大的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支柱,是维系我国各族人民世世代代团结奋斗的牢固精神纽带,是激励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的不竭精神动力。P69
13.怎样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表现在国家危难、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能够挺身而出、舍生忘死、前仆后继;表现在他人生命、财产遇到危险的关键时刻能够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表现在日常学习工作中的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敬业创优。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自觉高扬民族精神。P69
14.为什么要坚守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我们必然坚守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又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价值观。P70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中国人民在共同生活中形成的价值共识,而且吸收了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P70
(3)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P70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导向,又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P71
1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P70-71
16.怎样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到落细、落小、落实。P72
(2)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自觉做到勤于学习、敏于思考,注重修养、勇于实践,明辨是非、善于选择,认真做事、路实做人。P72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
1.我们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P75
(2)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P75
2.我国人口的特点是什么?
(1)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P75
(2)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P75
3.我国为什么要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P76
(2)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P76
4.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1)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P76
(2)我国实施“全面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P76
5.国家应对人口问题的措施有哪些?
(1)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P76
(2),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子女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P76
6.我国目前的资源状况怎样?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长期以来,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我国面临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P78
7、为什么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1)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P78
(2)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P78
8.为什么要重视环境问题?(为什么坚持绿色发展?)
(1)当前我国环境形势不容乐观。一些地方、一些领域由于没有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加上工业化进程加快、资源短缺、人口基数大等问题所产生的多重叠加效应,使得我国环境问题愈加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P79
(2)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人类关爱和保护环境就是走向重生,漠视和破坏环境就是走向自我毁灭。P79
(3)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P80
9.为什么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这是一种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P81
(2)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P82
10.怎样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1)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P83
(2)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P84
(3)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P87
11.怎样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
(1)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P85
(2)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P85-86
(3)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P86
(4)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既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的历史使命。P87
篇2:九年级英语课件全一册
九年级英语课件全一册
课题名称
Unit9 When was it invented? (the first period)
科 目
English
年 级
Grade Nine
教学时间
One period ( 45 minutes )
学习者分析
Students in Grade Nine have mastered some vocabulary and grammar knowledge, some students can use simple English to express their own thoughts,but it is difficult for a small part of students to communicate in English. So I put the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in a group, let them help each other, try to make every student get different levels of harvest.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Emotion & Attitude Goals:
1.Form good study habits.
2.Know history of inventions and be proud of our country. Encourage students to be a little inventor
3. Help students to study actively.
二、过程与方法
1. Through the inventions that we can see everywhere to introduce the topic, stimulate students interest.
2. Design various activities, organize students to discuss, so that every student can get different levels of harvest .
3. Work in pairs and groups.
三、知识与技能
Knowledge Goals:
1. Key words : invent invention inventor calculator
2.Target language : --When was it invented ?
-- It was invented in ….
3. Grammar : The passive voice : was /were + done
am /is /are + done
Ability Goals:
1.Read the key words correctly and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s.
2.Improve listening skills.
3.Make up conversations with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try to improve speaking skills.
4.Learn to communicate with others in English.
教学重点、难点
1. key words and target language.
2. The passive voice.
3. Help the students to improve cooperation ability.
教学资源
A recorder、Multimedia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1
一[U1] 、Lead-in
T: I get to school by e-bike every day.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
S1: I get to school by bike.
S2: I get to school by bus.
….
T: Bus, car, taxi, bike, they are all useful inventions. What do you think of inventions?
(Ss answer then teacher have a summary:)
T: Now we live in a world of inventions. These inventions make our life easier and more comfortable. In this unit, we will learn some inventions and their history.
教学活动2
二[U2] 、Presentation
Show the picture to teach new words:invent /light bulb/inventor invention
This is Edison. He invented the light bulb. He was a great inventor.He invented about inventions all his life.
Make sure the students read the new words correctly and understand their meanings.
Show pictures in 1a
T: Do you know these inventions? Can you say them in English? What’s this in English?
Ss: It’s a telephone/computer/television/ calculator/ car.
Teach the new word: calculator
教学活动3
三[U3] 、Groupwork 1a
T:There are five inventions in this part . Which one was invented the earliest and which one was invented the last ? Guess the dates and discuss in what order they were invented.
Help them to discuss by using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I think the television was invented after/before the telephone.
I agree/ disagree.
Let each group choose one student to write their result on the blackboard.
教学活动4
四[U4] 、listening Practice 1b
T: Which group has the correct result ? We’ll listen to a girl and a woman talking about the five inventions.
First, review the expression of the year.
Then, play the recording the first time, Ss only listen and try to catch the main idea..
Next, play the recording a second time. Say, listen to the recording and match the inventions with the dates.
Finally, check the answers:
d 1876 a 1885 e 1927 c 1971 b 1976
Clap for the groups that have correct results.
教学活动5
五[U5] 、Pairwork
Practice conversations in pairs using the information in 1b like this:
A: When was ithe car invented ?
B: It was invented in ….
Then ask some pairs to display their conversations in front of the class.
教学活动6
六[U6] Summary
T: In this class we’ve learned to talk about the history of inventions with passive voice. Now let’s have a discussion about the passive voice in groups.
Make sure students can master the structures of the passive voice and then each group writes five sentenses about the passive voice.
教学活动7
七[U7] 、Practice
Show the excercises:
1、Edison was an _______(invent), he_______ (invent) many useful and important _______(invent) all his life.
2、He is calculating a math problem with a _______ (calculate).
3、Stamps _____ for sending letters.
A. used B. are using C. are used
4、Chinese ____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in the world now.
A. is spoken B. is speaking C. spoke
5 The factory ____ in 1985.
A. is built B. was built C. built
篇3: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件
九年级物理全一册课件
学习目标:
1.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知道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
2.知道大气压强的变化。
3.通过观察演示实验现象,感知大气压强的存在,大气压强的大小。
4.运用大气压强知识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学习重点:
大气压强的存在及产生的原因
学习难点:
解释生活中大气压强现象
教具学具:
自制气压计、气压计、塑料挂钩吸盘、弹簧测力计。
学习过程:
一、快乐自学
1、大气对浸在它里面的物体有压强,叫做 ,简称 ;
2、著名的 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实验测出了大气压强的值,该实验中管内水银柱上方为 。
3、物理学把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叫做1标准大气压,1标准大气压= _____ Pa。
4、 是测量大气压的仪器,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压越 。
二、合作探究
(一)大气压强的存在
1、大气压强是由于 产生的。生活中的哪些现象说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你能举出几个例子吗?请自己动手做课本86页观察:大气压强的存在的几个小实验。
举例:
请举出我们生活中利用大气压来工作的事例:
2、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如何做的(课本第90页第2题)?你能否模仿这个实验 ?用生活中的皮碗试试看。
(二)大气压强有多大
1、你能估测大气压的.值吗?请说说你的方法并和大家一起分享。(课本第87页)
2、请说说托里拆利实验的做法(课本第87页图14.3-3)
3、根据液体内部压强公式,请计算出76 0mm高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这样大小的大气压规定为 。
(三)应用:(课本第89页)活塞式抽水机和离心水泵
三、自我小结: 本节课我的收获是 大气压强
1产生的原因:
2著名的测量实验
3著名的验证实验
4一标准大气压值
5特点
6应用
四、当堂训练:
1、1标准大气压的值是:
Pa,相当于 mm水银柱产生的压强。
2、有甲、乙、丙三个同学在同一房间用托里拆利的方法测量大气压,实验启示结果依次是75.2cm、75.6cm、76.0cm。已知一个同学做实验时,管内混入了空气,另一个同学则没有将管子竖直放置,如果只有一个数据正 确,它
是 ( )
A、甲 B、乙 C、丙 D、无法确定
3、把装满水的杯子浸入水中,口朝下。如图1 所示那样那样抓住杯底向上提,在杯口离开水面前,杯子露出水面的 部分 ( )
A、充满水 B 、有水,但不满,水面上方是真空
C、没有水 D、有水,但不满,水面上方是空气
4、下列现象不是利用大气压的是 ( )
A、用吸管 吸饮料 B、医生用注射器给病人注射药 液 网
C、吸盘贴在光滑的墙面上 D、墨水被吸进钢笔
5、在托里拆利实验装置中,下列哪种情况能 使玻璃管内外水银面的高度差生生变化( )
A、将管倾斜 B、将玻璃管变粗
C、向水银槽中加入少量水银 D、外
界大气压发生变化
6、水银曲管气压计的构造如图所示,被封闭的一端是真空 的,开口的一端与大气相通。根据图中所示的数据,这时大气压强为( )
A、90厘米水银柱高 B、75厘米水银柱高
C、85厘米水银柱高 D、难以读出,因无刻度
五、我的反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