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看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环翠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环翠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环翠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环翠亭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环翠”题其额 额:牌匾
B.既完其阖庐 完:修缮
C.足以克负先志 负:辜负
D.今征于仲孚 征:验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 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
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 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
过者为之弹指咏慨 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
故乐为天下道之 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
7.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 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3分)
②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4分)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
3、C负:承担,怀有。
6、文言虚词
3、B
而:均为连词,表并列或递进。A.之:助词,定语标志;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为:介词,因为;介词,给。D.以:连词,表结果或目的;连词,表修饰。
7、信息筛选
3、A仅是指昔时名宗右族的亭榭之美,并未涉及由亭榭的兴废,而卜占时世之盛衰。
8、内容归纳
3、C
“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不是“轻易”。“咏慨”指感慨、叹息,不是“惋惜”。应为:路过的人为它存在的短暂而叹息。
篇2:文言文阅读理解之环翠亭记
文言文阅读理解之环翠亭记
环翠亭记
[明]宋濂
临川郡城之南有五峰,巍然耸起,如青芙蕖,鲜靓可爱。沿城直趋而西,是为罗家之山。承平之时,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当积雨初霁,晨光熹微,空明掩映,若青琉璃然。浮光闪彩,晶莹连娟,扑人衣袂,皆成碧色。冲瀜于北南,洋溢乎西东。莫不绀联绿涵,无有亏欠。仲孚啸歌亭上,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虞文靖公闻而乐之曰: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乃以环翠题其额。
至正壬辰之乱,烽火相连,非惟亭且毁,而万竹亦剪伐无余。过者为之弹指咏慨。及逢真人龙飞,六合载清。仲孚挈妻子自山中归,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贯而竹之,萌蘖亦丛丛然,生三年而成林。
州之寿陵与其有连者,咸诣大仲孚,举觞次第为寿。且唶曰: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占幽胜而挹爽垲①,非不美也。兵兴以来,有一偾②而不复者矣;有困心衡虑仅脱于震凌者矣;有爬梳③不暇迁徙无宁居者矣。是亭虽微,可以卜许氏之有后。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盖未有涯也。
中有陈闻先生者,谓不可无以示后人。乃同仲孚来词林,请予为之记。
呜呼!昔人有题名园记者,言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余初甚疑之,今征于仲孚,其言似不诬也。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盖帝力如天,拨乱而反之,已十有余年矣。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则江右诸郡可知;江右诸郡如斯,则天下之广又从可知矣。是则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予虽不文,故乐为天下道之,非止记一事而已。
仲孚名仲丽,嗜学而好修,士大夫龛然称之。
(选自《宋文宪公全集》卷十六,有删节)
【注释】①爽垲:高爽干燥的地方。 ②偾:毁坏 ③爬梳:梳理、整治。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乃以环翠题其额 额:牌匾
B.既完其阖庐 完:修缮
C.足以克负先志 负:辜负
D.今征于仲孚 征:验证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有字仲孚者,尝承尊公之命 植竹万竿,而构亭其中
俨若经翠水之阳而待笙凤之临也 此足以抗清寥而冥尘襟
过者为之弹指咏慨 既完其阖庐,复筑亭以还旧
故乐为天下道之 观仲孚熙熙以乐其生
7.不属于乐为天下道之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占幽胜而挹爽垲,非不美也 B.足以克负先志,前承后引
C.亭榭之兴废,可以占时之盛衰 D.治三代之盛,诚可期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记述了许氏一族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生活环境,其重点放在对环翠亭外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上。
B.对竹林雨后景观的描写突出了竹林的绿色主调,把雨后早晨的阳光与晶莹的水珠所激射出来的光彩描绘得极其生动。
C.文章记叙了环翠亭的兴与废,以及人们因其轻易被战火所毁的惋惜。其中关涉到战乱及战乱后人们的家园重建。
D.全文围绕着环翠亭展开,环翠亭的`兴废是这篇文章立意的中心。围绕这一中心,作者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手法。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2)翻译下面的句子(7分)
①江右多名宗右族,昔时甲第相望,而亭榭在在有之。(3分)
②斯亭之重构,非特为仲孚善继而喜,实可以卜世道之向。(4分)( 书村网 www.mcqyy.com )
参考答案:
5文言实词3C负:承担,怀有。
6文言虚词3B而:均为连词,表并列或递进。A.之:助词,定语标志;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为:介词,因为;介词,给。D.以:连词,表结果或目的;连词,表修饰。
7信息筛选3A仅是指昔时名宗右族的亭榭之美,并未涉及由亭榭的兴废,而卜占时世之盛衰。
8内容归纳3C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不是轻易。咏慨指感慨、叹息,不是惋惜。应为:路过的人为它存在的短暂而叹息。
9.(1)向者仲孚出入于兵车蹂践之间/朝兢暮惕/虽躯命不能自全/今得以安乎耕凿/崇乎书诗/而于暇日/怡情景物之表/岂无其故哉
[3分。每错2处扣1分,错断、漏断、多断皆算错,扣完为止。暇日与怡情间可断可不断。]
(2)①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府第连接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有。
[3分。每分句大意对各1分,江右名宗右族甲第相望在在为重点词语。]
②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预测)世道盛衰的走向。[4分。构非特卜各1分,大意对1分。]
【参考译文】
临川县城的南面有五座山峰,高大耸立,像青青的荷花,鲜艳靓丽可爱。顺着临川县城直向西走,就是罗家山。太平时世,有一个字叫仲孚的人,曾经遵照父亲的吩咐,种植了万竿竹子,并且在竹林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每当大雨过后,晨光熹微,空旷澄净,竹林掩映,好像青色琉璃瓦的样子。水珠闪烁七彩阳光,光亮透明明媚柔美,好像要扑入人的衣衫,衣衫顿时都成碧绿色的了。水分在四面八方充溢弥漫、流动。没有什么不被着上青绿色的。仲孚在亭子里长啸吟咏,其声悠远,仿佛是在翠水岸边等待着笙凤来临。虞文靖听说了把这当作一件乐事说:这足够可以让山林的清幽静寂扩大,并使人的俗念泯灭。于是用环翠在匾额上题名。
至正年间,发生了壬辰**,战火不断,不只亭子被毁,连万竿竹子也被砍伐得一竿不剩。经过的人都为它们存在的短暂而感叹不已。等到真龙天子出现,天下又恢复了清明。仲孚挈同他的妻儿从山中归来,在修好了他的房屋后,又修复亭子还原旧样。接着又在四周栽种竹子,竹子的枝芽也就丛生茂密了,三年后又生长成一片竹林。
寿陵县中和仲孚有姻亲关系的人,都到仲孚那里去,举杯依次给他祝寿。并且感叹说:江西有许多名门大族,昔日这些名门大族的府邸接连不断,亭台楼阁到处都是。他们的楼台占据幽静美好又高爽干燥的地方,风景没不优美的。战乱以来,有一些遭到毁坏就没有再修复的了;有楼台用尽心思修建的也只是摆脱房屋摇摇欲坠的样子;有整修治理好的却没有时间搬迁去或无法安居。这座亭子虽小,也可以用来赐予许氏后代。让他们能够肩负起祖先的心意,继承前人的事业为后人引路,这样的功德是不可估量的。
这些人当中有一个叫陈闻先生的,他说,不能没有东西给后人看,于是就和仲孚来到词林,请我为此写一篇记。
唉!前人给园子题名的文章,说从亭台楼榭的兴起废弃,就可以预测时世的盛衰。我一开始很怀疑这种说法,现在在仲孚这里得到验证,那些话似乎并不荒谬。从前仲孚处在战乱摧残之中,从早到晚战战兢兢,时时警惕,连性命也不能保全。现在能够安心地耕作种植,推崇书诗。又能在空闲的日子里,怡情于景物的美好,难道没有它的原因吗?这因为皇帝威力如天,天下太平已经有十几年了。看仲孚安乐地享受他的生活,那么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就可推知;江西的各郡百姓的生活像这样,那么天下的广大地区的生活就可推知。这样看来,这座亭子的重修,不仅为仲孚能够继承祖业而高兴,更可借此看到世道盛衰的走向。连续三代的太平昌盛,的确是可以期待的啊。我虽然不善于写文章,还是乐意为天下人说这件事,因为这并不只是记载一件事。
仲孚名称仲丽,嗜爱学习又有很好的修养,士大夫一致地称赞他。
篇3:喜雨亭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关于喜雨亭记的语文文言文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喜雨亭记
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①;汉武得鼎,以名其年②;叔孙胜狄,以名其子③。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④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⑤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歌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繄⑦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注】①据《尚书·微子之命》记载,周成王的叔父唐叔得到异株而共穗的稻子,献给成王,成王命他给与周公,周公得禾后,作了《嘉禾》,宣扬天子之命。②据《史记·孝武本纪》记载,汉武帝元狩七年夏六月,汾阴一个名叫锦的巫者得到宝鼎(古代常以鼎为传国的重器),奏闻朝廷,武帝命迎鼎至甘泉,并把年号改为元鼎。③据《左传·文公十一年》记载,这年冬,狄人攻鲁,鲁文公使叔孙得臣击败狄军,获其首领侨如,为了庆祝这次战功,叔孙得臣便把自己的儿子宜伯取名为侨如。④天上像下雨似的落下麦子,当是附会的传闻。一说是播种麦子。⑤喜乐。⑥谓连年灾歉。⑦句首语气词。
(选自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1. 理解文言词义,可联想课文中有关语句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从而确定词义;可根据词语所在位置,推知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含义;可借助语法分析推断词义。请根据语境,借助推断文言词词义的方法,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⑴ 以为休息之所 以为:
⑵ 弥月不雨 雨:
⑶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 属: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2分)
⑴ 官吏相与庆于庭 翻译:
⑵ 繄谁之力 翻译:
3. 以亭台楼阁为题的散文,一般都会或多或少地具体描写亭台楼阁本身或它周围的景色,例如《岳阳楼记》中有 ① ,《醉翁亭记》中有群山环抱、泉水淙淙。此文则不然,它不仅没有对喜雨亭作任何具体的描绘,对亭子周围的景色,也未著只字,通篇都是扣住 ② ,抒写 ③ (限2字)之情,表现出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3分)
4. 请根据选文的内容或形式,自拟一副对联。(要求:字数相等,结构大体一致。)(3分)
答:
5. 从《喜雨亭记》中,我们感受到了苏轼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是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展现出来的理想追求。请根据“家国情怀”的含义,完成下面⑴~⑵题。(7分)
⑴ 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其家国情怀的词句是 。(3分)
⑵ 参照下面画线部分的内容与形式,在①②处进行补写。(4分)
“家国情怀”是对自己国家一种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体现,是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心理密码。 ① ; ②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这是秋瑾报国的决心;“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是毛泽东对历史的叩问。直到今天,每一位炎黄子孙,都希冀着祖国强大,憧憬着生活美满。家国情怀就这样代代流传,绵延不止,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6. 苏轼不仅是文学家,还是一名书法家。欣赏下面苏轼的书法作品,完成⑴~⑵题。(3分)
⑴ 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左右疏密相间,时紧时放。 B.字形欹(qī)正参错,或大或小。
C. 采用狂草书体,活泼飞舞,奔腾放纵。 D.沉厚中见放逸,尽显书者情感之起伏。
⑵ 任选作品中一个双音节词语,用规范的正楷字写在答题纸的田字格内。(1分)
答:
1 ⑴把……当做 ⑵下雨 ⑶同“嘱”,交付。这里意为劝酒。
评分:本题3分。每词1分。
2. ⑴ 官员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 ⑵ 这是谁的力量
评分:本题2分。每句1分。
3. ①示例:浩大湖水、早晚千变万化景色。 ②喜雨亭的命名 ③喜雨
评分:本题3分。每空儿1分。
4. 示例:朴实中明事理,自然中蕴深情。评分:本题3分。
5. 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评分:本题3分。每空1分,写错字该空儿不得分。
⑵示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是杜甫对家的眷恋;“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陆游对国家的期许。
评分:本题4分。每空2分(诗句1分,评析1分)。
6. ⑴C ⑵略
评分:本题3分。⑴题2分;⑵题1分。
篇4:《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记承天寺夜游》《喜雨亭记》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甲】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 喜雨亭记
苏 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
予至扶风①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②。既而弥③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④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⑤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⑥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⑦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此文难度超过课内文言文。)
【注释】①]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凤翔府。苏轼时任凤翔府判官,于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到任。 ②雨麦,上天下麦子。岐山,今陕西岐山县。占,占卦。年,年成。有年,指丰收。人们不知道雨麦是不是“祥瑞”,所以占卦。 ③弥,满。弥月,整月。雨,下雨(动词)。 ④乙卯,四月初二日;甲子,四月十一日;丁卯,四月十四日。 ⑤属,酌。属客,指斟酒给客人喝。 ⑥荐,重。荐饥,重复地遭到饥荒。 ⑦优游,叠韵连绵字,从容不迫的样子。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①念无与为乐者 念:______________ ②怀民亦未寝 寝:______________
③志喜也 志:______________ ④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______________
8.将【乙】文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甲】文没有直接写友情,但可从字里行间看出。请你找出相关句子并作简要说明。(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1)贯穿【甲】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 (这么短小的文章考线索干嘛?)
(2) 【乙】文的题眼是_____________
11. 【甲】【乙】两文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较两文表达的不同感情有必要吗?不合考纲要求。)
参考答案:
7.①念:人教版,考虑、想到;语文版,想。(1分) ②寝:睡觉(1分) ③志:记(1分) ④阳:山的南面水的北门为阳(1分)(只要答出句中的“阳”指山的南面即可。)
8.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田野里一起欢笑。 (2分)
9.句子: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1分)
理由:作者夜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此时张怀民果然也没睡,二人心意相通呀!随后一同在庭院中散步赏月。这些都表明二人友情深厚。(1分)
10.(1)赏月(月光)(1分) (2)喜(1分)
11.甲文表达了作者悲凉苦闷、豁达乐观的复杂心情,(2分)乙文表达了作者关心人民疾苦、遇到好雨的喜悦之情。(1分,意思接近即可)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篇5:《喜雨亭记》阅读及答案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①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既以名亭,又从而歌之,曰: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太空冥冥,不可得而名。吾以名吾亭。 (苏轼《喜雨亭记》)
【注】①荐:频仍,屡次。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何可胜道也哉 尽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帮助
C.既而弥月不雨 整
D.以属客而告之曰 叮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
B.其孰能讥之乎 其声呜呜然
C.丁卯大雨,三日乃止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 同时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3.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游褒禅山记》的选文部分主要写游山的心得,先写游山洞的心得,再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B.《游褒禅山记》选文中,作者认为要观赏到非常之观,必须要有志向,要有体力,还要有所凭借,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C.《喜雨亭记》第三段把议论寓于对话之中,句末一个反问句,强化了文眼之意。第四段以歌作结,引出给亭命名的缘由,照应首段,全文结构谨严。
D.《喜雨亭记》第二段中所写的那场三日乃止的甘霖让当地官民兴奋异常,作者为此也特意建造了一个亭子,并命名为喜雨亭,体现了作者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使天而雨珠,寒者不得以为襦;使天而雨玉,饥者不得以为粟。
参考答案
1.D
2.D
3.D
4.(1)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所得益,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2)假使上天下珍珠,受寒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短袄;假如上天下白玉,挨饿的人不能把它当做粮食。
篇6:《喜雨亭记》阅读及答案
阅读苏轼的《喜雨亭记》,完成7—10题。(14分)
亭以雨名,志①喜也。予至扶风②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③于野,忧者以喜,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日:“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④,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
【注释】①志:记。②扶风:即凤翔府,今陕西省凤翔县,苏轼此时任凤翔县判官。③忭:喜乐,欢欣。④荐饥:连年饥荒。荐,重。
7.(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②是岁之春()
③以属客而告之()
④五日不雨则无麦()
(2)下列句中的“以”与“亭以雨名”中的“以”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固以怪之矣B.以啮人,无御之者C.不以物喜D.祭以尉首
8.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划一处。(2分)
今天不遗斯民
9.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
(2)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10.这篇散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参考答案:
7.(1)第二年。这。同“嘱”,嘱托,劝酒。(2)C
8.今天不遗斯民
9.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做休息的场所。
像老鹰飞到天上追名逐利的人,看到这样的山峰,就会平息那颗追名逐利的心。
10.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
篇7:《喜雨亭记》阅读及答案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予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予,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节选自苏轼《喜雨亭记》)
1.解释下列语句中画线词的意思。
①古者有喜则以名物
②余至扶风之明年
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其示不忘一也/长烟一空
B.以为休息之所/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C.为亭于堂之北/武陵人捕鱼为业
D.五日不雨可乎/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
②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4.《喜雨亭记》突出表现出苏轼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情,这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共通之处。
参考答案:
1.①题名,命名 ②第二年
2.D
3.①接着是整月不下雨,百姓很着急。
②忧愁的人因此欢乐,生病的人因此痊愈,我的亭子正好建成。
4.关心人民疾苦(意思对即可)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篇8:《喜雨亭记》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喜雨亭记苏轼 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周公得禾,以名其书;汉武得鼎,以名其年;叔孙胜狄,以名其子。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余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子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邪?
(1)下列各组句子加粗的词,讲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是岁之春 是说也,人常疑之B.而吾亭适成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C.始旱而赐之以雨 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D.官吏相与庆于庭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既而弥月不雨 弥:满B.雨麦于岐山之阳 阳:南边C.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 滋:滋长D.岁且荐饥 岁:每年
(3)下列四句加粗的词,与“五日不雨可乎”中的“雨”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而此独以钟名,何哉B.范增数目项王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天下云集响应
(4)翻译下面两句话。
①官吏相庆于庭,商贾相歌于市,农夫相与忭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麦无禾,岁且荐饥,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给自己的亭子命名为“喜雨亭”?找出原文中的两个句子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B;
(2)D;
(3)D;解析:
(4) ①官吏们在厅堂上互相庆贺,商人们在街市上一起唱歌,农民在田野上成群欢舞,担忧的人也因此高兴起来,患病的人因此而病情好转,我的亭子恰好建成。 ②没有麦,没有稻,将会连所饥荒,诉讼案件就会连接发生,而且盗贼也会增多、猖獗。
(5)①亭以雨名,志喜也。②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而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耶?(6)抒发作者喜雨的感情,表现了作者对人民生活的关心。
篇9:《喜雨亭记》阅读及答案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释】: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阅读训练】: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1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1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_______ 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____ 》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0、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11、C
12、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13、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篇10:《喜雨亭记》阅读及答案
原文:
喜雨亭记(节选)
苏轼
予至扶风之明年,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树,以为休息之所。是岁之春,雨麦于岐山之阳,其占为有年。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越三月,乙卯乃雨,甲子又雨,民以为未足;丁卯大雨,三日乃止。官吏相与庆于庭,商贾相与歌于市,农夫相与忭①于野,忧者以乐,病者以愈,而吾亭适成。
于是举酒于亭上,以属客而告之,曰:“五日不雨可乎?曰:“五日不雨则无麦。”“十日不雨可乎?”曰:“十日不雨则无禾。”无麦无禾,岁且荐饥②,狱讼繁兴,而盗贼滋炽。则吾与二三子③虽欲优游④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今天不遗斯民,始旱而赐之以雨,使吾与二三子,得相与优游以乐于此亭者,皆雨之赐也。其又可忘也?”
注释:
①忭(biàn)欢乐 ②荐饥:连年饥荒 ③二三子:你们 ④优游:悠闲自得。
翻译:
我到扶风的第二年,才开始造官邸,在堂屋的北面修建了一座亭子,在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把它当作休息的场所。这年春天,在岐山的南面下了麦雨,占卜此事,认为今年是个好年成。然而此后整整一个月没有下雨,百姓才因此忧虑起来。到了三月的乙卯日,天才下雨,甲子日又下雨,百姓们认为下得还不够;丁卯日又下了大雨,一连三天才停止。官吏们在院子里一起庆贺,商人们在集市上一起唱歌,农夫们在野地里一起欢笑,忧愁的人因此而高兴,生病的人因此而痊愈,而我的亭子也恰好造成了。
于是开酒宴于亭上,向客人劝酒而告诉了这件事,问他们道:“‘五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五天不下雨,就长不成麦子了。’又问‘十天不下雨可以吗?’你们会回答说:‘十天不下雨就养不活稻子了。’没有麦没有稻,年成自然荒歉了,诉讼案件多了,而盗贼也猖獗起来。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亭子上游玩享乐,难道可能做得到吗?现在上天不遗弃这里的百姓,刚有旱象便降下雨来,使我与你们能够一起在这亭子上游玩赏乐的,都靠这雨的恩赐啊!这难道又能忘记的吗?”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3分)
①予至扶风之明年( )
②既而弥月不雨( )
③以属客而告之(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始治官舍,为亭于堂之北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B、是岁?春,雨麦于岐山之阳 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垄上
C、忧者以乐,病者以愈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D、越三月,乙卯乃雨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
3、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3分)
则吾与二三子虽欲优游以乐于此亭,其可得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喜雨亭记》一文表现了苏轼_______ 的思想感情,这种思想感情与欧阳修在《____ 》一文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相通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第二年 ②下雨 ③通“嘱”,劝酒
2、C
3、那么,我与你们即使想在这座亭子中悠闲自得地享乐,难道做得到么?
4、关心民众疾苦或与民同乐(意思对即可) 《醉翁亭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