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喵扑鱼”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欢迎您能喜欢,也请多多分享。

《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

篇1:《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

《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

鹧 鸪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注】山鸡:鸟名,即雉,羽毛斑斓美丽。 黄陵庙:在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即黄陵庙。

青草湖,即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

黄陵庙,在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1)这首诗里头有一个统领全篇的关键词,它就是 。

(2)诗歌的第二联通过环境的描写,为全诗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试分析作者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环境。

(3)末联“相呼相应湘江阔”的主语是什么?

(4)这首诗通过对鹧鸪的描写,以物喻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绪?

(5)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首联中,诗人并没有对鹧鸪的形象作工笔式的描绘,而是通过写鹧鸪的嬉戏,将它与山鸡类比,作了画龙点睛的勾勒。

B.颔联中的荒水、野庙加上“雨昏”“花落”,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C.颈联从鹧鸪转到写入。诗人选择了游子闻声而泪下,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

D.尾联实写一群群鹧鸪的“行不得也哥哥”的叫声在浩瀚的湘江上回响,在“日西向”时,它们飞回苦竹丛中。

6.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锦翼”两字,点染出鹧鸪斑斓醒目的羽色;“近山鸡”则是将鹧鸪与山鸡作比,表现其有类似山鸡的美丽品相和高雅风致。

B. 颔联描绘了暮雨潇潇、落红片片、鹧鸪啼声之中的青草湖、黄陵庙,用“雨昏”“花落”的意象给全诗平添了怡然闲适的气氛。

C. 颈联中的“游子”因“闻”鹧鸪而“征袖湿”,由鹧鸪转而写人,承接自然巧妙。“佳人才唱翠眉低”,也是因鹧鸪啼鸣动了情思。

D. 尾联写湘江浩淼,夕阳西下,苦竹丛深,在这样的环境里,鹧鸪啼鸣的呼应回荡更显得凄婉绵长;虽未写人而人的情感尽在其中。

7. 请赏析颈联中“乍”“才”的表达作用。(5分)

8. 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有“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辛词和郑诗都借鹧鸪啼鸣表达哀怨感慨之情,其哀怨感慨的原因有何不同?(4分)

答案:

(1)啼

(2)诗人选择荒水、野庙的地点加上“雨昏”“花落”的时刻,给诗歌点染出一种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一种令人魂销肠断的氛围。

(3)应是游子、佳人

(4)鹧鸪啼声,极似“行不得也哥哥”,故古人常借鹧鸪啼声抒发逐客游子之情。此诗吟咏鹧鸪,抒写了一阕游子思妇的断肠曲。

(5)D(理解太实,是群群鹧鸪在低回飞鸣呢,抑或是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呢,这是值得想象和玩味的。)

6. B(“怡然闲适的.气氛”错误。)

7. 答案示例:“乍”“才”,意为“刚刚……,就……”。远行的游子,刚听到鹧鸪的悲鸣,就顿时泪湿衣袖;闺中的佳人,才启歌喉,就翠眉紧蹙。“乍”、“才”两个词强调了鹧鸪的啼鸣一下子就引发了人的情感,有力地烘托出鹧鸪啼声之哀怨动人。

评分标准:在还原颈联所写的情境中突出“乍”“才”的意思即可(可以不必单独解释词语)2分,“一下子引发”(即情绪的突然性)1分,“突出”(或“强调”或“衬托”“烘托”)1分,“鹧鸪啼声之哀怨之感动人心”1分。(意思对即可)

8. 辛词中,作者国耻未雪、壮志未酬,兼有有家难归的飘零之感;因而哀怨感慨。郑诗中,游子在羁旅中思乡怀人,思妇思念游子;因而哀怨感慨。

(辛词2分;郑诗2分。意思对即可。)

翻译:

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黄陵庙花瓣飘落,只听鹧鸪的啼叫声音。

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就不由自主抬起手臂,听任泪水沾湿衣袖;美丽的女子刚一听到鸣叫,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同是不幸境遇的人们的情怀水乳交融;茂密的竹林丛中深处鹧鸪寻找温暖的巢穴,夕阳就要落山,带来悲凉的苦意。

篇2:《鹧鸪》阅读答案

《鹧鸪》阅读答案

10.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7分)

鹧鸪【唐】 郑谷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1)前人评价这首诗“赋鹧鸪,警绝”,因此,郑谷被誉为“郑鹧鸪”。请简要分析一下颈联在描写鹧鸪时的精妙之处。(3分)

(2)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这首诗的`思想情感。(4分)

试题答案:

10.(1)参考答案:颈联处用了侧面描写(1分),诗人通过游子闻声而落泪佳人才唱而蹙眉两个细节(1分)侧面写出鹧鸪声的哀怨(1分)。

评分标准:手法1分,分析1分,效果1分。如果手法答成“烘托”、“虚实相生”可酌情给分。

(2)参考答案:诗歌前两联主要刻画了鹧鸪的外形、习性和所处环境,渲染了孤寂凄清的氛围,颈联写游子和佳人在听到鹧鸪声后的感受,烘托鹧鸪啼声之悲,尾联写鹧鸪声声在浩瀚的江面上回响,(或者佳人游子一“唱”一“闻”在呼应),苦竹深处太阳西下,景色越发幽冷(3分),借景抒情,透露出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1分)。(能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篇3:鹧鸪天周紫芝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鹧鸪》阅读答案及翻译

,这是南宋文学家、著名词人周紫芝所创作的一首秋夜怀人之词,整首词情景相生,清丽婉曲。

原文: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

周紫芝

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帏。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

调宝瑟,拨金猊,那时同唱鹧鸪词。如今风雨西楼夜,不听清歌也泪垂。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字词解释:

①残红:此指将熄灭的灯焰,也有版本作残G(gāng)。

②屏帏:屏风和帷帐。

③调:抚弄乐器。宝瑟:瑟的美称。

④金猊(ní):狮形的铜制香炉。猊,狻猊(suān ní),即狮子。

⑤西楼:指作者住处。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翻译:

我独自守一盏残灯,灯已快要燃尽,天乍凉,秋气充塞罗帷和银屏,三更雨点点洒上梧桐,一叶叶、一声声,都是离别的哀音。

那时,我和她相对调弄宝瑟,拨动炉中温馨的沉水香,同声齐唱《鹧鸪词》,曾是多么欢欣。如今,孤寂地在这西楼,当此风雨凄凄的暗夜,不听清歌也悲泪难禁。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阅读答案:

试题:

(1)词的上阕运用写景很有特点,请具体分析上阕是从哪些方面写景的。(4分)

(2)词的下阕说“不听清歌也泪垂”,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中人物“泪垂”的原因。(4分)

答案:

(1)①视觉方面,首句写室内一灯荧荧,灯油将尽而灯光转为暗红。(1分)②其句转到写身上的感觉上。虽说是乍凉天气未寒时,但那凄清的气氛已充溢在画屏帏幕之间。(1分)③“梧桐”二句,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1分)④多感官结合,写出了夜深、灯暗而又清冷的秋夜景况,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1分)

(2)①结末“如今”两字,由“那时”折回眼前。那时同唱小调,欢乐异常;如今却独居西楼,唯闻风声萧萧,雨声滴滴,(1分)昔欢今悲的鲜明对照,更加突出了眼前的孤独与愁苦。(1分)②因为别离(1分),经常闻歌而引起怀人的伤感,记忆中的美妙歌声无时不萦回耳际,而在今夜那风雨凄凄、“万叶千声皆是恨”的情况下,即使不听清歌也就足以使人泪下而不能自止了。(1分)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创作背景:无

鹧鸪天・一点残红欲尽时赏析:

周紫芝喜欢晏几道的词,因此多有模仿。这首《鹧鸪天》不仅在写作手法和词境上与晏几道词相近,而且题材也是晏几道写得最多的“忆别歌女”主题。词中以今昔对比、悲喜交杂、委婉曲折而又缠绵含蓄的手法写雨夜怀人的别情。

词从室内环境写起,“一点残红欲尽时,乍凉秋气满屏帷”,点染出清寂的氛围。夜阑人静时分,油灯将枯,灯火将残,“残红欲尽”,夜晚也即将过去,而人尚未入睡,室内满是“乍凉”的“秋气”。“乍凉”是人对周围环境的感受,“满屏帷”则进一步强化了人对“凉”的体认。凉意本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人之所以感觉满室生寒,是因为人满怀凄凉愁绪。

“梧桐叶上三更雨,叶叶声声是别离”写出词人的听觉,点出“三更秋雨”这个特定环境;此系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片词意:“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温词直接写雨声,间接写人,这首词亦复如此。这秋夜无寐所感受到的别离之悲,以雨滴梧桐的音响来暗示,能使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感受更富感染力量。所谓“叶叶声声是别离”,与欧阳修的“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木兰花・别后不知君远近》)异曲同工,都是借情感对声音的反应表达由此构成的心理影响。那“空阶滴到明”和“叶叶声声是别离”,同样都是为了更深入地刻绘出别离所带来的'悲苦心情。

“调宝瑟,拨金猊”一句,承接“别离”二字,自然过渡到对往事的追忆。一“调”一“拨”,写过去相聚之时,主人公曾与她一起抚琴调瑟,一起拨动炉中的燃香,使满室生香,暖意融融。“那时同唱鹧鸪词”,“鹧鸪”常被当做男女爱情的象征。在这样美好的氛围中,二人一起唱起吟咏爱情的曲词,那时的情景,亲密而快乐,令人难以忘怀。

由以上两句可见,女子的身份是一名歌女。末句以“如今”开启今昔对比。“风雨西楼夜”呼应上阕所描写的环境和景状,将往日的欢乐与今时今日的寂寞凄凉进行对比,从而引出“不听清歌也泪垂”的慨叹。过去,主人公听到歌女所唱“清歌”,曾因其感人肺腑而潸然泪下,如今,不仅无“清歌”可听,而且又因回忆往昔欢聚景象而牵扯出更多的孤寂情怀,故日“泪垂”。这里的“泪”既为过去不可追回而流,更为今日之愁苦而流。

词人围绕“风雨西楼夜”落笔,先摹写整体环境,写景不忘烘托悲愁情绪;次写主人公身处西楼回望往事,极言往日之欢;最后词情停顿于“如今”,在往日欢聚的对比下,进一步叙说主人公深切的怀念和对当下处境的喟叹。结构层次分明,而感情绵延悱恻,贯穿全词始末,工整疏密中见摇曳。

个人资料:

周紫芝(1082-1155),南宋文学家。字少隐,号竹坡居士,宣城(今安徽宣城市)人。绍兴进士。高宗绍兴十五年,为礼、兵部架阁文字。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为右迪功郎敕令所删定官。历任枢密院编修官、右司员外郎。绍兴二十一年(1151)出知兴国军(治今湖北阳新),后退隐庐山。交游的人物主要有李之仪、吕好问吕本中父子、葛立方以及秦桧等,曾向秦桧父子献谀诗。约卒于绍兴末年。著有《太仓米集》、《竹坡诗话》、《竹坡词》。有子周畴。

篇4:《瑞鹧鸪》阅读答案及赏析

《瑞鹧鸪》阅读答案及赏析

(南宋) 张元干

白衣苍狗变浮云,千古功名一聚尘。

好是悲歌将进酒,不妨同赋惜余春。

风光全似中原日,臭味要须我辈人。

雨后飞花知底数?醉来赢取自由身。

【注】胡铨(字邦衡)贬到新州以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这些词作通过彭德器传到了张元干手中。他读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和韵词。

【1】此诗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5分)

【2】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6分)

参考答案

1.①世事变迁的的无限感慨。②词人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悲愤之情。③对朋友远贬外地的同情和关切之情。

2.①用典。“白衣苍狗变浮云”化用杜甫的《可叹》“大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反映了时事的变幻莫测。 “好是悲歌将进洒”语出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了词人对在政治上横遭迫害的愤慨。

②对比,“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今昔对比,物是人非,抒发了诗人对中原风光的思念和对山河破碎的无限痛惜。③借景抒情。 “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眼前景物依旧,而时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一片荒凉。透露出词人对昔日中原风光的留恋。“雨后飞花”一句,抒写暮春时节对繁花凋零的惋惜之情,也暗喻了对南宋小朝廷前途的忧虑。④反问。“雨后飞花”一句,通过对抒写暮春时节无数落花的反问,来表现惋惜以及忧虑之情,含意深远。(答对两点即给6分)

(1)这首诗多处化用前人诗句,请列举出其中的两处,指出作者,并选择一处分析其思想内容。(3分)

(2)“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中最有表现力的是哪一个字?请说出理由。(3分)

参考答案:

(1)“白衣苍狗变浮云”语出杜甫的《可叹》“大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化用此诗反映了时事的变幻莫测。 “好是悲歌将进洒”语出李白的《将进酒》,抒发了词人对在政治上横遭迫害的愤慨。(3分)

(2)“似”表达出景物依旧,人事已非,抒发了诗人对中原风光的思念和对山河破碎的限痛惜。(3分)

作者

张元干(1091年—约1161年),字仲宗,号芦川居士、真隐山人,晚年自称芦川老隐。芦川永福人(今福建永泰嵩口镇月洲村人)。历任太学上舍生、陈留县丞。金兵围汴,秦桧当国时,入李纲麾下,坚决抗金,力谏死守。曾赋《贺新郎》词赠李纲,后秦桧闻此事,以他事追赴大理寺除名削籍。元干尔后漫游江浙等地,客死他乡,卒年约七十,归葬闽之螺山。张元干与张孝祥一起号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

赏析:

此词小序极为重要,它点出了当时复杂的政治环境。胡铨(字邦衡)贬到新州以后,继续写了一些慨叹国事的词作。这些词作通过彭德器传到了张元幹手中。他读后感慨万千,情不自禁地写下这首和韵词。

词题中的彭德器,生平事迹不详。据胡铨《澹庵先生文集》卷十二《与彭德器书》中称“德器学士”,又云“吾友平生磊落”,知其为胡铨好友。彭德器又与张元幹交游唱和,元幹《芦川归来集》中有《病中示彭德器》、《彭德器画赞》等。在《画赞》称其“气节劲而论议公,心术正而识度远”。只见他们都是志同道合的有胆有识之士,能够冒风险为胡铨传递新句。可惜的是胡词今已散失,不能得到当时的情况。

这首词主要写了对世事变迁的感想,借以突出了词人内心之中的悲愤之情,开头一句,借用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的名句,直写世事的变幻莫测。起句不仅用语峻峭,而且蕴含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内容,引起人们无限的联想。

“千古功名”一句,承上泛言“变”字之意,转入到对自己的政治理想破灭的感喟。这里的.“一聚尘”,根据寒山子诗“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始忆八尺汉,俄成一聚尘”和黄庭坚诗“意气都成一聚尘”(《出城送客过故人东平侯赵景珍》),可知是化为一堆尘土的意思。千古功名化为一堆尘土,这种激愤的语言,是志士之志无法突现的悲叹。他们的官职革的革了,辞的辞了,欲为国家建功立业而无从做起,真是令人悲愤。

“好是”二句进一步借用古诗来抒发作者对政治上遭受迫害的愤慨。李白写过《将进酒》,使人们不仅想起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迈气慨,而且诗里“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的境界,也使人感到一种抑郁不得志的满腹怨愤。“惜馀春”是指李白的《惜馀春赋》。李白在《赋》中说:“试登高而望远,极云海之微茫。魂一去兮欲断,泪流颊兮成行。”又说:“惜馀春之将阑,每为恨兮不浅。……春不留兮时已失,老衰疯兮情逾疾”。词中“不妨同赋惜馀春”,正是暗用此赋以倾注作者对胡铨远贬的深切怀念和对他的不幸遭遇的同情。

下片“风光全似中原日”一句,承上转下,一个“似”字,透露出词人对昔日中原风光的留恋。如今景物依旧,而时势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昔日的繁华一片荒凉。“臭味”一句,抒发情意,感慨不尽。臭,通嗅。臭味,即气味,此指气味相同,志趣相投。

“雨后飞花”一句,化用杜甫《曲江》:“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的诗意,抒写暮春时节对无数落花的惋惜之情,也暗点了对南宋小朝廷前途暗淡的忧虑。末句以情收束,含意深远。“自由身”是指不受拘束之意。李珣《定**》:“此时方认自由身”当时胡铨已遭编管,失去人身自由。这里的“自由身”虽然是从酒醉中赢来,但也可以说是对胡铨的一种宽慰。

这首词的构思新颖,融世事于风景之中,以景衬情,境界凄清,含意深邃。令人读来使人感触到南宋苟安偷生的悲剧,也感觉到词人心灵遭受压抑的激愤。

篇5:阅读答案翻译

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②。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③华叶衰④。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①长歌行:长歌:长声歌咏,也指写诗;行(xíng):古代歌曲的一种体裁,歌行体的简称,诗歌的字数,和句子的长度不受限制。长歌行是指“长声歌咏”为曲调的自由式歌行体。②晞:晒干。③焜黄。④衰:读cui。

「译文」

园中有碧绿的葵菜,露水将要被早晨的阳光晒干。春天把幸福的希望洒满了大地,所有生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生机。只担心瑟瑟的秋天来到,树叶儿枯黄而漂落百草凋零衰亡。千万条大河奔腾着东流入大海,什么时候才能重西流?人也一样,少年时不努力,到老来只能是白白悔恨了。

「阅读训练」

(1)第二联中的“布”和最后一联中的“徒”,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布:散布;徒:空)

(2)诗人用“常恐秋节至”表达对“青春”稍纵即逝的珍惜,其中一个“___”字,表现出人们对自然法则的无能为力。 (恐)

(3)诗歌从对宇宙的探寻转入对_____的思考,最终得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一发聋振聩的结论。 (人生价值)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

“青上园中葵”四句描述了春天的景象。清晨、朝露、青葵、阳光,这是一副多么生机盎然的图画。春回大地,万物生长,大自然赐与人间春光和恩泽。诗人的欣喜,感激之情力透纸背,随即又抒发了悲壮的情绪。“哀”字既是对萧瑟景象的描述,又是对惋惜心情的表达。接着联想到百川归海、一去不回,并以此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最后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行》属汉乐府《相和歌、平调》两首中的第一首。“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篇6:阅读答案翻译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虑而后能得 得:处事合宜

B.致知在格物 格:标准

C.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辟:偏向

D.之其所哀矜而辟焉 矜:怜悯,同情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大学之道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B.知止而后有定 人而不仁,如礼何

C.欲齐其家者 其恕乎

D.小人闲居为不善 为之于未有

10.下列各项中的加点词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

B.跨者不行

C.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D.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尚书》。

B.《礼记》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美学等思想。

C.曾子,名参。其父曾点,字皙,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D.“慎独”可以理解为独处时也要使自己的行为谨慎。

12.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B.心不在 / 焉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C.心不在焉 / 视而不见 / 听而不闻 / 食而不知其味

D.心不在焉视 / 而不见听 / 而不闻食 / 而不知其味

1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B.继而又提出了“八条目”之说,“八条目”之间是并列关系,“格物”是其核心。

C.要做到“诚意”需要不自欺欺人,要做到“正心”需要摈弃不良情绪和外界干扰。

D.选文中使用了顶针、排比等修辞,使得道理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增强了说服力。

1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2分)

(2)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3分)

(3)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3分)

8. B【解析】 格:推究

9. D【解析】 A助词,的;代词,它 B连词,表承接;连词,表假设 C 代词,自己的;语气词,大概 D动词,做

10.D【解析】 A大学 古义:大人之学,博学 今义:实施高等教育的学校的一种 B古义:行走不稳 今义:不可以 C古义:用绳结缀 今义:思考,担忧 D 古今均指小孩子

11.A【解析】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12.C

13.B【解析】 “八条目”之间是递进关系,“修身”是“三纲八目”说的核心。

14.(8分)

(1)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分)

(“明”字1分,句意1分)

(2)要使意念真诚,就先要获得知识(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3分)

(“诚”字1分,“致”字1分,句意1分)

(3)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3分)

(“好”字1分,“恶而知其美者”中的“恶” 字1分,“鲜”字1分)

【参考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所谓使意念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小人在闲居独处时做不好的事,没有什么坏事不干,见到君子后就隐藏躲避,掩盖藏匿做过的坏事,宣传夸耀自己做过的善事。岂不知在别人眼中看着他,就如同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他这样做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就叫做内心有真实的想法,外表上一定会表现出来的。所以君子在独处时一定要很谨慎。曾子说过:“虽独处,其实也有很多眼睛在看着你,很多手在指着你,多么严厉、多可敬畏啊!”财富可以装饰屋室,道德可以润饰身心,心胸宽广,身体自然安适,所以君子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

所谓要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自身如果有愤怒怨恨,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畏惧恐慌,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喜好欢乐,内心就不能端正;自身如果有忧患烦愁,内心就不能端正。心思不能专注于要做的事情,虽然也在看,却是看不到;虽然也在听,却是听不清;虽然也在吃,却是吃了还不知道什么滋味。这就是说,修养自身德行就是要端正内心。

所谓管好家要先修养好自身的德行:就是说人们对自己所亲爱的人会偏向喜爱,对自己所厌恶的人会偏向厌恶,对自己所敬畏的人会偏向敬畏,对自己所怜悯的人会偏向怜悯,对自己所傲视怠慢的人会偏向傲视怠慢。所以,喜好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缺点,厌恶一个人也能知道他的优点,这样的人天下很少!所以谚语说:“对于自己的孩子,没有人还知道孩子有缺点;对于自己的庄稼,总觉得禾苗长得还不够壮硕。”这就叫不进行自身德行的修养就不能管好自己的家。

篇7:阅读答案翻译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卖酒者传

魏禧

万安县有卖酒者,以善酿致富。平生不欺人,或遣童婢沽,必问:汝能饮酒否?或倾跌破瓶缶,辄家取瓶,更注酒,使持以归。由是远近称长者。

里中有数聚饮平事①不得决者,相对咨嗟②。卖酒者问日: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聚饮者日:吾侪③保甲贷乙金,甲逾期不肯偿,将讼。讼则破家,事连吾侪,数姓人不得休矣!

卖酒者日:几何数?日:子母④四百金。卖酒者日:何忧为?立出四百金偿之,不责券⑤。

客有橐⑥重资于途者,甚雪,不能行。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吱。客多负,私快快日:卖酒者乃不长者耶?然吾已负,且大饮啖,酬⑦吾金也。雪霁,客偿博所负,行。卖酒者笑日:主人乃取客钱买酒肉耶?天寒甚,不名博,客将不肯大饮啖。尽取所偿负还之。

魏子日:吾闻卖酒者好博,无事则与其三子终日博,喧争无家人礼。或问之,日:儿辈嬉,否则博他人家,败吾产矣。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②咨嗟:叹息。③侪:,同辈,同类的人。③子母:利息和本金。⑤责券:求取证据。⑥橐:名词作动词,用口袋装的意思。⑦酬,这里是花费的意思。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以善酿致富。 以:____________________

(2))或遣童婢沽 遣: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逾期不肯偿,将讼。逾: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卖酒者长者,趋寄宿。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诸君何为数聚饮相咨嗟也?

(2)雪连日,卖酒者日呼客同博,以赢钱买酒肉相饮啖。

(3)嗟乎!卖酒者匪唯长者,抑亦智士哉!

小题3:选文表现了卖酒者的哪些品行?请结合具体事例分条说明。(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 (1)凭借,依靠。(2)派遣,打发。(3)超过。(4)快步走。

小题2:(1)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 (2)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3)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小题3:(l)诚信经营。例如,儿童或女人来买酒,一定要问买酒给谁喝。(2)乐于助人。例如, 为别人还债。(3)善解人意。例如,担心客人不能尽情吃喝,采用了与客同博赢钱买酒 肉的方式待客。(4)智慧理家。例如,无事在家与三子终日博,保护自己的家产。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方法: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语的解释进行重点识记。还要求学生对文章熟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注意以的通假。课下对以的用法作总结,常考。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翻译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掌握文意,尤其是重点词的翻译。注意1句中聚饮 相咨。2句中连日以饮啖的意思。3句中匪智士的意思。

小题3:

试题分析:本题是《20xx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语文试题》的阅读理解文言文部分。出题思想:此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方法:要求学生多读文章,从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即可。

【参考译文】

万安县有个卖酒的人,凭借精湛的酿酒技术而致富;一生从不欺负别人。有的人派遣儿童、女人来买酒,卖酒者一定问:你能饮酒吗?有的人(来买酒的)走路不稳跌倒摔破了装酒的器皿,卖酒者总是从自己家里拿出瓶子,重新装好酒。让(买酒的人)拿着回去。因此,远远近近的人都称赞他是有德行的人。

乡里有人多次聚在一起饮酒,商量事情不能决断,相互叹息。卖酒的人询问道:诸位为什么多次聚在一起饮酒,相互叹息呢?聚在一起喝酒的人说:我们为某甲向某乙借贷提供了担保,某甲超过期限不肯还贷,将要被起诉。如果被起诉就会倾家荡产,事情就会牵连到我们,我们几家人就不得安息了!卖酒者询问:你们担保了多少钱?他们回答:本息一共四百两。卖酒者说:这有什么发愁的呢?立即拿出四百两帮他们偿还了贷款,并不求取借据。有个用口袋背着很多东西在路上行走的人,遇着下大雪,不能继续前行。听说卖酒者是有德行的人,快步走到他家寄宿。雪一连下了几天,卖酒者每天叫客人同自己,并把赢来的钱拿来买酒买肉一同吃喝。客人大多时候是睹输了,私下不高兴地说:卖酒者竟不是有德行的人吗?然而我已经输了,还要大吃大喝,花费从我这赢的钱。雪停之后,客人兑现了所输的钱,准备出发。卖酒者笑着说;哪有主人竟用客人的钱买酒肉的道理?天气非常寒冷,不以博奕为名,客人(您)必然不肯大吃大喝。卖酒者把从客人那里赢来的钱如数还给了他。

魏先生说:我听说卖酒者喜好,没事就和自己的三个儿子终日,争执起来没有家人之间的礼节。有人问他,他说:儿子们好玩耍,不这样他们就会和别人,败坏我的家产了。唉!卖酒人不仅是有德行的人,而且是有智慧的人啊!

篇8:阅读答案翻译

《檀道济》阅读答案与翻译

檀道济,高平金乡人也,世居京口。少孤,居丧备礼,奉兄姊以和谨称。宋武帝建义,道济与兄韶、祗等从平京城,俱参武帝建武将军事。累迁太尉参军,封作唐县男①。

义熙十二年,武帝北伐,道济为前锋,所至望风降服,径进洛阳。议者谓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道济曰:伐罪吊人,正在今日。皆释而遣之。于是中原感悦,归者甚众。长安平,以为琅邪内史。

元嘉八年,到彦之②侵魏,已平河南,复失之。道济都督征讨诸军事,北略地,转战至济上。魏军盛,遂克滑台。道济时与魏军三十余战多捷,军至历城,以资运竭乃还。时人降魏者具说粮食已罄,于是士卒忧惧,莫有固志。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及旦,魏军谓资粮有馀,故不复追,以降者妄,斩以徇。

时道济兵寡弱,军中大惧。道济乃命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魏军惧有伏,不敢逼,乃归。道济虽不克定河南,全军而反,雄名大振。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③。还,进位司空,镇寻阳④。

道济立功前朝,威名甚重,左右腹心并经百战,诸子又有才气,朝廷疑畏之。时人或目之曰:安知非司马仲达⑤也。

文帝寝疾累年,屡经危殆,领军刘湛贪执朝政,虑道济为异说,又彭城王义康亦虑宫车晏驾,道济不复可制。十二年,上疾笃,会魏军南伐,召道济入朝。其妻向氏曰:夫高世之勋,道家所忌,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及至,上已间。十三年春,将遣还镇,下渚未发,有似鹤鸟集船悲鸣。会上疾动,义康矫诏召入祖道,收付廷尉,及其子给事黄门侍郎植、司徒从事中郎粲、太子舍人混、征北主簿承伯、秘书郎中尊等八人并诛。时人歌曰:可怜白浮鸠,抹杀檀江州。

道济见收,愤怒气盛,目光如炬,俄尔间引饮一斛。乃脱帻投地,曰:乃坏汝万里长城。魏人闻之,皆曰道济已死,吴子辈不足复惮。自是频岁南伐,有饮马长江之志。

文帝问殷景仁曰:谁可继道济?答曰:道济以累有战功,故致威名,余但未任耳。帝曰:不然,昔李广在朝,匈奴不敢南望,后继者复有几人?二十七年,魏军至瓜步,文帝登石头城望,甚有忧色。叹曰:若道济在,岂至此! (选自《南史·卷十五》,有删节)

【注】①作唐县男;作唐,县名;县男,爵号。②到彦之:南朝时宋的将领。③禳鬼:驱除鬼神。④寻阳:地名,即江州。⑤司马仲达:人名,三国时魏国的司马懿。

9.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罪吊人,正在今日 吊:捆绑,捉拿

B.北略地,转战至济上 略:夺取,攻占

C.以降者妄,斩以徇 徇:巡行示众

D.全军而反,雄名大振 全:保全,使完整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资运竭乃还 申之以孝悌之义

B.今无事相召,祸其至矣 其皆出于此乎

C.皆释而遣之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乃脱帻投地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1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檀道济卓越的军事才能的一项是

①道济为前锋,径进洛阳 ②所获俘囚,应悉戮以为京观

③道济夜唱筹量沙,以所余少米散其上 ④军士悉甲,身白服乘舆,徐出外围

⑤魏甚惮之,图之以禳鬼 ⑥若道济在,岂至此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⑤⑥ D.③④⑥

12.下面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当年檀道济和他的两个哥哥曾经跟随宋武帝刘裕平定京城,都参与武帝的军事活动,檀道济在军中多次得到提拔封赏。

B.武帝攻占洛阳后,檀道济反对屠杀战俘,建议释放俘虏并遣送他们回家。此举深得人心,很多人都愿归降武帝。

C.檀道济威名显赫,被权臣刘湛、义康视为心腹之患。义康假托文帝之命召檀道济入朝参加祭祀活动,并借机将其杀害。

D.檀道济被收监后,非常气愤,一会就喝掉一斛酒,将头巾扔在地上,并预言:魏人一定会先攻破万里长城,然后长驱直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