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sli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3课时 (高一必修一),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3课时 (高一必修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3课时 (高一必修一)

篇1: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3课时 (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3课时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主备人 陈春兰 审核人 审批人 编号

执教人 时间 班级 高一1-10 学生姓名

课题 烛之武退秦师 3课时 批注栏

学习

目标 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重点 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难点 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预学案 自己再次翻译课文,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

背诵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导学案

1、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

2、第二段写烛之武临危受命,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出使秦国的?(勾画书中的原句)

3、阅读课文第三段,想想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其中哪点最关键?(勾画书中的原句)

4、烛之武为什么能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成功地说退了秦军?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勾画书中的原句)

6、你怎样看待晋文公的退兵理由?

5、通过阅读本文,请结合原文语句说说烛之武是一个怎样的'人物,你从他身上获得怎样的启示?

固学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1题。

郑伯克段于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1.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亟请于武公亟:多次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 蔓难图也图:对付     D. 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辟害 / 将焉取之             B. 国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

C.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其真无马邪

3.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 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大叔。

C. 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 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4.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xiaowang

篇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 学案第3课时 (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学习目标:

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翻译全文,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分析烛之武这一历史人物的形象,掌握刻画人物的手法和本文的写作技巧。

学  习  过  程

第一课时

【知识链接】

1、《左传》其书及写作背景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         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       国史官        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为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性文字。《左传》也称              ,与       、和         合称“春秋三传”。

2、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

②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                     。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

④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

⑤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        。

3、故事发生的背景

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这一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s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惠公背约(公元前650年)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秦晋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

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这一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中“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自无礼于重耳之后,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出国怂恿楚成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今河南原阳西)。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在衡雍之西),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但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晋围郑实属城濮之战的余波。

【预习检测】

1、 为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秦军锬希      )     佚之狐(       )    夜缒而出 (     )    若不阙秦(        )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    )(     )(    )

2、 为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济             逢

3、 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

秦伯说,与郑人盟(             )

失其所与,不知(              )

【课堂探究】

1、思考:(学生速读课文,整体感知)《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课文分析

1、课文共有四个段落,请用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2、研读翻译第一自然段,思考:本段仅25字,却道出很多内容,有哪些?

3、研读翻译第二自然段,重点翻译如下三句话: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思考:面对国难,郑国的君臣是怎样做的?

4、 研读翻译第三自然段,分析:烛之武是抓住哪几个利害点来说动秦穆公的;烛之武的劝说为什么能成功,它的言辞高妙在哪?

利害点:

高妙之处:

5、研读翻译第四自然段,分析:面对秦国的倒戈,晋文公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你怎样看待他的'做法?

二、整理本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点。

(一)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3)秦伯说,与郑人盟(        )

(4)失其所与,不知(         )

(二)古今异义

①行李之往来(                                 )

②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三)一词多义

之 :

(1) 唯君图之(            )

(2)子犯请击之(                  )

(3)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4)臣之壮也(                 )

其:

(1)君知其难也(          )

(2)吾其还也(          )

(3)以其无礼(           )

以: (1)敢以烦执事(        )

(2)以乱易整(          )

(3)以其无礼(            )

(四) 词类活用:

越国以鄙远。(          )

既东封郑。(           )

晋军函陵。(       )

(五)特殊句式

.1、

①是寡人之过也

2、

①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②辞曰:“臣之壮也……”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3、倒装句:

①、

夫晋,何厌之有?

②、

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课堂练习

一、请选出加点词用法意义相同的两项(        )

1、①以乱易整   ②以其无礼于晋  ③焉用亡郑以陪邻  ④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⑤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2、答(         )

①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②故为之说,经俟观人风者得焉

③秦伯说,与郑人谋

④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⑤吾但恐兄为曹氏作说客耳

二、加点的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有:

①敢以烦执事。 (胆敢)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同)

③且君尝为晋君赐矣。(为了)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救济)

⑤共其乏困。(缺少的东西)      ⑥吾其还也。(还是)

⑦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⑧失其所与,不知。(同“智”)

⑨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礼物;主谓之间的助词,不译。)

⑩何厌之有?(满足)

解释完全正确的有______                几项。

五、阅读下文,完成1-5题。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和意义与“辞曰:……”的“辞”相同的是(   )

A.  朝辞白帝彩云间

B.  不辞辛苦

C.  停数日,辞去。

2.下列句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B.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D.  距关,毋内诸侯

3.下列句中与“是寡人之过也”中的“是”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觉今是而昨非

B.  是天下之大贼也

C.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4.烛之武“许之”的原因是                                                5.上文所表现也来的郑伯的思想性格是                             。

六、阅读《晏子谏杀烛邹》,完成文后问题。

景公好弋(yì,射鸟),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土,是罪三也。”数烛邹罪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受教)矣。”

1、  对红色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好弋(喜欢)

B.使烛邹主鸟而亡之(掌管)

C.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计算)

D.是罪三也(这)

2.下列句中红色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

A、以刀杀之

B、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

C、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以轻士

D、以乱易整,不武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项是(    )

①公怒,诏吏欲杀之(    )

A、诏书   B、命令   C、召见  D、征召

②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    )

A、死  B、逃跑 C、通“无”  D、使……死亡

4、翻译下面句子。

①于是召而数之公前

译文:

②使我君以鸟之故杀人。

译文:

姜玲

篇3: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一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地位和学情:《烛之武退秦师》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记述的是秦、晋联合攻打郑国之前开展的一场外交斗争。它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文言文,第一次感知高中新课标对学文言文的要求。刚踏入高中的学生,古文学习的兴趣还有所缺乏,学习的方法还比较单一。如何指导学生学好,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一个关键。

2.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根据课文特点,结合学情和新课标的要求,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和概括能力,学会人物的精彩语言,学会说话的艺术。

(3)德育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3.教学重难点:重点:积累本文涉及到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思想内容。难点:分析烛之武的形象和他的劝说过程。打算设计两个课时。

二,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标要求教学要求“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确立教法:多媒体课件教学,小组情境讨论法,点拨法,讲授法。

学法:品读法,质疑法,探究法。

三,教学过程

导入:用ppt演示春秋时期形势图和秦晋围郑形势图,创设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整个战争的局势。设立这个情境。让同学们四个人一组,分别充当秦君,晋君,郑君以及郑国大臣,自由发挥表演,看看台上的大臣将如何说服秦君。同学们自由发挥完后,引入一个历史人物烛之武看他是怎样劝说的,引出文章标题。

初读文章,整体感知:首先,这篇文章选自《左传》ppt上展示相关左传的文学常识,然后播放本文的朗读视频,ppt上显示文中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让同学们边听边标注在书上,大家再齐读一遍文章。

再读文章,理解大意:让大家自由朗读,对照课下注解理解大意。然后点四个同学起来翻译全文的四个自然段,根据大家的情况加以纠正,同时点出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文言虚词这些基础知识。

理清思路,深入解读:提出以下问题

(1)思考烛之武在什么情况下“退秦师”的?

(2)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出场的?第二段对表现人物以及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全班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学生小组讨论,分出层次。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其他组员补充,然后老师总结五步: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亡矣)二阐明厉害,动摇秦君(邻厚君薄)第三步:体秦着想,以利相诱四引史为例,调拨秦晋五,推测未来,劝秦谨慎)(

(4)秦伯退师后,晋文公表现如何?体现了晋文公是个怎样的人?

(5)通观全文,你认为烛之武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烛之武是个综合人才:1、志士。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2、勇士。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3、辩士。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5.课后作业:让同学们对文章中的文言知识点进行整理,背诵全文以及重点实词的意思。

四、归纳总结全文

通过这篇的学习,大家对学习高中文言文有了初步的把握,掌握了一些文言的基本知识,烛之武的劝说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最后说服秦君避免了战争,可见说话艺术是多么的重要,大家再日常交际中也可以多学学烛之武,站在对方的立场说服对方也方便自己。

篇4:《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高一语文     编写人:徐会霞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左传》的知识。

2、背诵课文,并学习本文说话的技巧。

3、进一步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4、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目标重难点】

重点:目标2、3

难点:目标3

【学法指导】

讨论法、朗读法和勾画圈点法

【知识链接】

1、作家作品

《左传》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故它们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亦有人认为《左传》是一部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历史著作。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而且是先秦著名的文学作品,成为历史散文的典范。它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它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事件,同时也较为具体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左传》长于叙事,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人物辞令。

2、写作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甚至在公元前632年5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晋国为什么要联合秦国围攻郑国呢?这是因为,秦国当时也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发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战,事实上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时,自然要寻找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这时的秦也有向外扩张的愿望,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疑问:

二、检查预习

1、《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而又完整的         史书 ,《左传》是“十三经”之一,它和《     》、《      》都是为解释《春秋》而作,所以被称作“春秋三传”。

2、请几位同学分段读全文,师生共同纠正错音。

3、听写部分字词(写在小作业本上)

三、学生质疑,教师点拨。

四、整体把握。课文共有四个段落,分别用四个字归纳段意

1、秦晋围郑2、临危受命3、说退秦师4、迫晋撤兵

五、分析课文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

6、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7、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课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秦军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缒(Chuì)而出

B.越国以鄙(bǐ)远        君之薄(bó)也    共(gōng)其乏困

C.朝济(jì)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yuè)    失其所与(yǔ)

D.①若不阙(jué)秦,将焉取之? ②使杞子、逢(páng)孙、杨孙戍之

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夜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而出

B.焉用亡郑以陪(增加)邻

C.共(供给)其乏困

D.夫晋,何厌(厌烦)之有

3.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相同的一项是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无事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用亡郑以陪邻 / 以其无礼于晋       B. 君知其难也 / 吾其还也

C.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D. 唯君图之 / 君之壮也,犹不如人

5、与”夫晋,何厌之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 马之千里者  B. 是寡人之过也   C. 邻之厚,君之薄也   D. 何陋之有

6、请同学们翻译下列句子。

(1)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2)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矣

(4)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6)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7)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课外拓展】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8-12题。

郑 伯 克 段 于 鄢

《左  传》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        ,子姑待之。”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7. 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

A. 亟请于武公 亟:多次   B.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都:大概

C. 蔓难图也 图:对付     D. 国不堪贰 贰:从属二主

8.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焉辟害 / 将焉取之             B. 国之害也 / 君之所知也

C. 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 / 以乱易整 D.公闻其期曰 / 其真无马邪

9.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武姜生庄公时,因为难产,所以不喜欢庄公。

B. 祭仲跟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两面听命的情况,并劝说庄公早点除掉大叔。

C. 当子封劝说庄公时,庄公说没有正义就不能号人,势力虽大,反会崩溃。

D. 太叔做好准备要袭击郑国都城,姜氏打算作为内应为太叔打开城门。

10.填空:多行不义,___________

11.翻译下面三句话。

①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②厚将得众

③公伐诸鄢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整理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知识。

【课堂小结】

【学习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参考答案

【检查预习】1、编年体  公羊传   谷梁传

【分析课文】

1、说明这次围郑主要是晋国想报复郑国,从而扩大其势力;而秦、郑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且两国军队分地驻扎,这就为下文烛之武成功地离间秦、晋提供了条件,为下文的展开埋下了伏笔。

2、这段文字看似闲笔,却有重要作用:一是交代了烛之武的境况,是一个不被重用的老臣。二是委婉地批评郑伯不能用人,但在关键时刻,作为国君尚能接受规谏,诚恳负责,勇于自责。三是点明烛之武深明大义,以解国难为重。这一内容粗线条地勾勒出烛之武的形象,为下文写他奔赴国难的义勇精神作了必要的铺垫。

3、略

4、先讨秦欢心--以退为进;陈亡郑利晋--以害动秦;

主存郑利秦--以利诱秦;责晋贪不义--巧施离间。

5、略

6、爱国,睿智超群,能言善辩。

在国家危难面前,烛之武深明大义、义无返顾;在强秦面前,烛之武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他的不计个人得失,处处为郑国安危着想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义无返顾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都值得我们学习。

【课堂检测】

1、A   2、D   3、B    4、C  5、D

6、略

【课外拓展】

7、B   8、A   9、D 10、必自毙

11、①蔓延野草尚且不能铲除掉,何况是您宠爱的弟弟呢?②势力一大,将会得到民心。③庄公到鄢攻打他。

惜缘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篇5: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教学要点

1.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

3.诵读课文、整体感知,正音,借助注释梳通文章。

一、《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粱传》合称“春秋三传”。

3.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二、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主要人物介绍

烛之武,是中心人物。虽然“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满腹的委屈和牢骚,但在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以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只身赴敌营,以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消除了郑国的危机。不卑不亢,委婉曲折,步步深入,说服了秦伯,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说明佚之狐对烛之武的外交才能有足够的了解,对郑、秦、晋三国的形势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预见性。

郑伯,勇于自责者。当郑国所处危险境地,需烛之武退秦师时,烛之武却流露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满腹委屈与牢骚。面对此,郑伯先是“是寡人之过也”以自责,从谏如流,情真意切,并欲扬先抑,设想假如郑国灭亡的话,对烛之武也无好处,这种透彻的分析,诚意的表白,终于感动了烛之武,使之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

【知识链接】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投影显示:介绍古代文化常识--姓名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烛地,名叫武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佚地,名叫狐的人”

资料:《郑通志氏族略》:“郑人烛之武不得氏,以其居于烛地故,言烛之者,尤言介之推,佚之狐”。

投影显示:古代姓名的由来

1以祖先祖号或庙号为姓--唐尧 虞舜 夏 商 周 姬 姚 姜

2以国别地名为姓--国别:齐 鲁 韩 赵 魏 秦 楚 宋 卫

地名:东郭  南宫  西门  欧阳

3以官职或职务为姓--官职:司马 司徒 帅 尉

职务:巫乐 陶 屠 卜 施 商

4以动植物为姓--牛 马 龙 熊(可能是氏族图腾) 杨柳

5以数字为姓--伍 陆 万

6少数民族的姓--金 翦 萨 慕容

三、课文知识点解读

第一段:

晋候、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以:        于:         贰:

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古今异义词:    {

翻译: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

句式:

省略(   )补全:为                ,

张雪

[烛之武退秦师 第一课时 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