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过很难记”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中药学》辅导:中草药的应用-配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中药学》辅导:中草药的应用-配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1:《中药学》辅导:中草药的应用-配伍
内容摘要 学习中草药学的目的,在于掌握这门学科的知识,以便在临床治病时很好地应用,让中草药充分发挥它们应有的功效,及时解决病员的疾苦、帮助他们早日,恢复健康,重新走上工作岗位从事生产劳动。应用中草药,除了必须掌握每一药物的性能以外,对于它的配伍、用量以及服用方法也必须有所了解。否则,不注意药物配伍后的作用变化,不掌握药物的处方用量,或者服用方法不够妥善,虽然药能治病,但也可能因此而影响药效,不能达到治疗的预期目的。所以按照药物的性能和病员的实际情况,重视中草蓟的具体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配伍,就是按照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应
用。
从中草药的发展来看,在医药萌芽时期,治疗疾病一般都是采用单味药的;以 后,由于药物的发现日益增多,对疾病的认也逐渐深化,因此对于病情较重或者 比较复杂的病症,用药也由简到繁,出现了多种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在由单味药 发展到多种药配合应用,以及进一步将药物组成方剂的漫长的过程中,人们通过大 量的实践,掌握了丰富的配伍经验,了解到药物在配用以后可以对较复杂的病 症予以全面照顾,同时又能获得安全而更高的疗效。因此,药物的配伍对于临床处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在配伍应用的情况下,由于药物与药物之间出现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有些药 物因协同作用而增进疗效,但是也有些药物却可能互相对抗而抵销、削弱原有的功 效;有些药物因为相互配用而减轻或消除了毒性或副作用,但是也有些药物反而因 为相互作用而使作用减弱或发生不利人体的作用等等。对于这些情况,古人曾将它 总结归纳为七种情况,叫做药性“七情”,内容如下:
(一)单行:就是单用一味药来治疗疾病。例如用一味马齿苋治疗痢疾;独参汤单 用一味人参大补元气、治疗虚脱等。
(二)相须:就是功用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后可以起到协同作用,加强了药物 的疗效,如石膏、知母都能清热泻火,配合应用作用更强;大黄、芒 硝都能泻下通便,配用后作用更为明显等。
(三)相使:就是用一种药物作为主药,配合其它药物来提高主药的功效。如脾虚 水肿,用黄耆配合茯苓,可加强益气健脾利水的作用;胃火牙痛、用石膏清胃火,再配合牛膝引火下行,促使胃火牙痛更快地消除等。
(四)相畏:就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抑制或消除。如生 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
(五)相杀:就是一种药能消除另一药物的毒性反应。如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 能减轻巴豆毒性等。
(六)相恶:就是两种药配合应用以后,一种药可以减弱另一种药物的药效。如人 参能大补元气,配合莱菔子同用,就会损失或减弱补气的功能等。
(七)相反:就是两种药物配合应用后,可能发生剧烈的副作用。 以上药性“七情”,除了单行以外,都是说明药物配伍需要加以注意的。 相须、相使,是临床用药尽可能加以考虑的,以便使药物更好地发挥疗效,一 般用药“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相畏、相杀,是临床使用毒性药物或具有副作用药物时要加以注意的,“若有 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 相恶、相反,是惟床用药必须注意禁忌的配伍情况,所以“勿用相恶、相反者 ”。
从应用单味药,到用多种药物配伍,这是医药史上的发展,可以对表里同病、 寒热夹杂、虚中带实等病情复杂的病症给予全面照顾;对毒性药物可以使毒性消除 或减弱,从而保证用药的安全。但是,在临床上遇到的病症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单纯;在药性上来说有毒的药物也并不是多数。所以在用药时,有的固然需要多 种药物配伍治疗,有的单味药也能起到良好疗效,为了减轻病者经济上的负担,同 时节约药材,如用单味药能够治疗的,就不一定要用许多药物来治。例如清金散单用一味黄芩治轻度的肺热咳血,马齿苋治疗痢疾、苦楝子根皮驱除蛔虫,仙鹤草芽驱除绦虫,天胡荽治疗红眼睛,筋骨草治疗咽喉肿痛,毛冬青治疗冠心病,....都是行之有效的“单方”,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很值得我们推广应用。
篇2:《中药学》辅导:中草药的应用-用量
用量,就是中草药在临床上应用时的分量。一般包括重量(如若干两、若干钱 )、数量(如几只、几片)、容量(如若干汤匙、若干毫升)等,它们都是常写于 医生处方上希望药房配付的药量。
中草药的用量,直接影响它的疗效。如果应该用大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小量 药物,可能因药量太小,效力不够,不能及痊愈,以致贴误病情;或者应该用小 剂量来治疗的,反而用大量药物,可能因药过量,以致克伐人体的正气,都将对疾 病的治疗带来不利的后果。此外,一张通过配伍组成的处方,如果将其中某些药物 的用量变更以后,它的功效和适应范围也就随着有所不同。由于这些原因,所以对 待中草药的用量,应该有严谨而细致的态度。一般说来,在使用药物、确定剂量的 时候, 应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考虑:
1、药物的性质与剂量的关系:在使用剧毒药物的时候,用量宜小,并以少虽开 始,视症情变化,再考虑逐渐增加;一旦病势已减,应逐渐减少或立即停服,以防 中毒或产生副作用。在使用一般药物的时候,对质地较轻或容易煎出的药物如花、 叶之类,用量不宜过大;质重或不易煎出的药物如矿物、贝壳之类,用量应较大; 新鲜的药物因含有水分,用量可较大些,干燥的应较少些。过于苦寒的药物,多用 会损伤肠胃,故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久服。
2、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同样的药物,入汤剂比丸、散剂 用量要大一些;在复方应用时比单味药用量要小一些
3、年龄、体质、病情与剂量的关系:成人和体质较强实的病人,用量可适当大 些;儿童及体弱患者,剂量宜酌减。又病情轻者,不宜用重剂;病情较重者,剂量 可适当增加。
现在临床处方一般用量大致如下:
1、一般药物:干燥的一钱至三钱(如麻黄、荆芥、知母等), 新鲜的药物一 两至二两(如鲜茅根、鲜生地等)。
2、质地较轻的药物:三分至五分(如灯芯草等),或一钱至一钱五分(如白残 花、薄荷叶等)。
3、质地较重的药物:三钱至五钱(如熟地、何首乌等),或一两至二两(如石 膏等)。
4、有毒药物:毒性较小的用五厘至一分(如雄黄),毒性较大的用一毫至二毫
(如砒霜)等。
5、其它用量:一支(如芦根)、一条(如蜈蚣、壁虎)、三只至五只(如葱白
、番瓜蒂)、三片至五片(如生姜)、一角(即四分之一张,如
荷叶、 )、 一札(如灯芯草)、数滴(如生姜汁)、十至二十
毫升(如竹沥)等等。
现在由于中草药运动的普遍开展,临床上对于草药的用量一般多用五钱至一两
,在用药药味较少、药性没有毒性或副作用的情况下是可以的,而且在应用过程中
还打破了旧习惯的框框,发现了许多药物的新疗效,对推动中医药的发展起了一定
促进作用;但是处方用药药味已经很多,或者有些药物具有不良副作用,用量就应
该适当小些。特别是有些药物,一方面固然有良好疗效,但价格又比较昂贵,如犀
角、羚羊角、麝香、牛黄、猴枣、鹿茸、珍珠.... 等, 更应该注意它们的用量。
篇3:《中药学》辅导:中草药的应用-服用法

服用法,就是中草药的内服和外用方法。
外用的,一般用于外科、伤科、针灸科、以及眼耳口腔等疾病,应用方法很多 ,如灸法、敷药法、洗浴法、吹喉法、点眼法、温烫法、坐药法等。内服法,有汤 、丸、散、膏、露、酒等,适应范围较广。由于内服法的“汤”剂,在临床应用上 最为广泛,而且它的服用法对于药物的功效、病情的需要都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 这一节着重介绍“汤”剂的服用法。
“汤”剂的服用法,又可分为煎药法和服药法,前者是在将药物煎煮成汤药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事项,后者是在服药时必须注意的方面。
(一)煎药法:首先关于用水问题,以清净而无杂质的河水、井水以及自来水为宜。入煎以前最好先用冷水将药物淹设并略高一些,浸泡半小时后再煎。其次关于火候问题,需要根据药物性质而定。如气味芳香、容易挥发的花叶类药物,一般须武火急煎,煮一、二沸,即可服用,否则煎煮过久,可能丧失药效;如滋腻质重,不易出汁的根或根茎一类药物,一般须文火久煎,否则没有煮透,浪费药材。
关于煎药时间,一般药物煎煮 15 ~ 20 分钟左右。但是对于一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如石膏、珍珠母、生牡蛎等不易出汁的,就需要先用水煎 15 ~ 20 分钟,然后再加其它药物同煎,处方时要注明“先煎”或“先入”。另外,还有一些含挥发油的芳香药物,如砂仁、豆蔻等久煎容易丧失药效的,就应该在其它药物将要煎好时,再放入煎一、二沸,处方时要注明“后下”或“后入”。其它方面,有些粉末或小粒的种子类药物,应该“包煎”,即用布包起来煎煮,以免烧焦或使药汁混浊;有些药物需要“另煎”或“另烊”,如人参、阿胶等,再冲入煎好的药汁中饮服;有些药物不必煎煮,如芒硝等,只要将药汁冲入溶化后即可服用。
(二)服药法:首先关于服药量问题,一般每天一剂;病情严重的,如急性病发高热等,可以考虑每天服二剂;至于慢性疾病,也可一剂分二天服用,或隔一天服一剂。每剂药物一般煎二次,有些补药也可以煎三次。每次煎成药汁 250 ~ 300 毫升,可以分头煎、二煎分服,也可将二次煎的药汁混合后分 2 ~ 3 次服用。其次,关于服药时间问题,一般每天服药二次,上午一次、下午一次, 或下午一次、临睡前一次,在吃饭后 2 小时左右服用较好。但也有认为病在上焦的适宜于饭后服,病在下焦的适宜于饭前服。至于驱虫药最好在清晨空腹时服用,治疗急性病症就随时可服,不要拘泥规定时间。
关于服药冷热问题,一般应该在药液温而不凉的时候饮服。但对于寒性病症则需要热服,对于热性病症则需要冷服;真热假寒的病症,用寒性药物而宜于温服,真寒假热的病症用温热药而宜于冷服。所有这些,都必须根据病情灵活处理。
篇4:《中药学》辅导:中草药的炮制
炮制,又称炮炙,是药物在制成各种剂型之前对药材的整理加工以及根据医疗需要而进行加热处理的一些方法。
炮制的目的,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1、消除或减少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如生半夏、生南星有毒,用生姜、明
矾脆制,可解除毒性;又如巴豆有剧毒,去油用霜,可减少毒性。
2、改变药物的性能:如地黄生用性寒凉血,蒸制成熟地则微温而补血;何首乌生用润畅通便、解疮毒,制熟能补肝肾、益精血。
3、便于制剂和贮藏:如将植物类药物切碎,便于煎煮; 矿物类药物火 [ 火段 ],便于研粉。又如某些生药在采集后必须烘焙,使药物充分干燥,以便贮藏。
4、使药物洁净、便于服用:如药物在采集后必须清除泥沙杂质和非药用的部分;有些海产品与动物类的药物需要漂去咸味及腥味等。
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一)洗 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的时间不要边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
(二)漂 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气味或减少毒性。
(三)泡 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吴莱萸。
(四)渍 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走失的,宜用此法。
(五)水飞 水飞是研粉方法之一,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溶解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等,目的是使药物粉碎得更加细腻,便于内服和外用。在水飞前先将药物打成粗末,然后放在研钵内和水同研,倾取上部的混悬液,然后再将沉于下部的粗末继续研磨,这样反复操作,研至将细粉放在舌上尝之无渣为度。水飞并可防止粉末在研磨时飞扬,以减少损耗。
(六)直接火的作用,主要是将药物通过烈火直接或间接烧,使它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药效。
直接火:适用于矿石和贝壳类不易碎裂的药物如磁石、牡蛎等。将药物放在铁丝筛网上,置于无烟的烈火中烧,的程度视药物性质不同而定。矿石类药物必须至红色为度;贝壳类药物则至微红冷却后呈灰白色。
焖(间接烧):少数体轻质松的药物如陈棕、人发等则适用焖法。即将药物放在铁锅内,另用较小铁锅覆上,用盐泥固封锅边,小铁锅上压一重物,不便漏气,置火上烧至滴水于小铁锅上立即沸腾,或以白纸贴于小锅上,当纸烤焦为止,待冷却后取出。
(七)炒 炒是炮制加工中常用的一种加热法,是将药物放于锅内加热,用铁铲不断铲动,炒至一定程度取出。炒的方法如下,?清炒,不加辅料,用文火将药物炒至微焦发出焦香气味为度。?麸炒,将药物(饮片)加蜜炙麸皮同炒,拌炒至片子呈微黄色为度。以上两种炒法,主要目的是缓和药性。?加其它辅料拌炒,按用药的不同要求有酒炒、醋炒、姜汁炒等等,?炒炭,系用较旺火力,将药勿炒至外焦似炭、内里老黄色(或棕褐色)而又不灰化,俗称为“炒炭存性”,大多为增加收涩作用。
(八)炮 炮与炒炭基本相同,但炮要求火力猛烈,操作动作要快,这样可使药物(一般须切成小块)通过高热,达到体积膨胀松胖,如干姜即用此法加工成为炮姜炭。
(九)煨 煨的主要作用在于缓和药性和减少副作用。常用的简易煨法是将药物用草纸包裹二、三层,放在清水中浸湿,置文火上直接煨,煨至草纸焦黑内熟取出,煨生姜就是用此法。
(十)炙 是将药物加热拌炒的另一种方法。常用的有:
蜜炙:即加炼蜜拌炒。先将铁锅、铲刀用清水洗净拭干,烧热铁锅,倒入炼蜜,待蜜化烊略加清水,然后放入药片反复拌炒,炒至蜜汁吸尽,再喷洒少许清水炒干,使药物不粘手为度。例如炙紫苑、炙兜铃、炙黄耆、炙甘草等。药物用蜜炙,是取它润肺、补中及矫味的作用。砂炙,用铁砂与药物拌炒称为砂炙。先将铁砂炒热呈青色,倒入药物拌炒,至松胖为度,取出,筛去铁砂。例如山甲片、龟板、鳖甲等经过砂炙后变成松脆,易于煎取药汁,或研粉制丸。
(十一)烘与焙 烘与焙同样是用微火加热使之干燥的方法。
(十二)蒸 利用水蒸气蒸制药物称为蒸。它与煮不同之点是须隔水加热。蒸的作用,主要能使药物改变其原有性能,如生大黄有泻下之功,经蒸制成为熟大黄,在临床上主要用它清化湿热、活血袪瘀的作用。另外,还有矫味作用,如女贞子、五味子经过蒸制能减少其酸味。
(十三)煮 是将经过整理及洗净的原药,放在锅内用清水与其它辅助药料同煮至
熟透。如附子、川乌与豆腐同煮可减少毒性。
(十四)淬 将药物加热烧后,趁热投入醋或其它药物所煎的浓汁中,使之充分吸收入内,这种方法叫做淬。如灵磁石、代赭石用醋淬,制甘石用药汁淬。淬的作用,除能使被淬的药物酥松易于粉碎外,还因药汁的吸收会改变其性能。
篇5:《中药学》辅导:各种配伍关系的配伍意义
中药配伍是根椐患者病情需要和中药的药性特点,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在一起使用。
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等七个方面。 其具体内容如下:
“单行” :单行指的是用单味药治病。病情如果比较单纯,能选用一味针对性较强的药物即能获得较好的疗效,如单用一味黄连治疗痢疾,或单用一味黄芩治疗轻度的肺热咳血,或单用鹤草芽、苦楝根皮驱除绦虫、蛔虫,以及许多行之有效的“单方”等,都属于“单行”。它符合简便廉验的要求,便于使用和推广,应大力提倡,对特别有效的还应进一步研究。但是,若病情较重,或病情比较复杂,单味药不能解决问题,就要根椐患者病情需要和中药的药性特点,有目的地、有选择性地将两味以上药物配合同在一起使用。这是因为单味药难于全面兼顾治疗需要,有的药物还具有毒副作用,单味应用难以避免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因此往往需要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药物配合使用,药与药之间会发生某些相互作用,如有的能增强或降低原有药效,有的能抑制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有的则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因此,在使用两味以上药物时,必须有所选择。这就提出了药物的配伍关系问题。
“相须” :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合,能明显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大黄与芒硝配合,能明显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效果,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的作用,荆芥与防风配合能明显增强祛风的效果。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相使” :即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捉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黄连配木香治湿热泄痢,腹痛里急,以黄连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为主,木香调中宣滞、行气止痛,可增强黄连治疗湿热泻痢的效果,雷丸驱虫,配伍泻下通便的大黄,可增强雷丸的驱虫效果。这样的例子也还有很多,也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 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用的典型实例。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而言的。
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必须指出,“相恶”只是两药的某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功效减弱或丧失,并非二药的各种功效全部受到影响,使原有功效全都降低。如生姜恶黄芩,只是生姜的温肺、温胃功效与黄芩的清肺、清胃功效互相牵制而疗效降低,这是因为生姜的温热之性与黄芩的寒凉之性发生了冲突,但两者的功效与归经还不完全一样,生姜还能和中开胃治不欲饮食并喜呕之证,黄芩尚可清泄少阳以除热邪,在这些方面,两药并不一定相恶。两药是否相恶,还与所治证候有关。如用人参治元气虚脱或脾肺纯虚无实之证,而伍以消积导滞的莱菔子,则人参补气效果降低。但对睥虚食积气滞之证,如单用人参益气,则不利于积滞胀满之证,单用莱菔子消积导滞,又会加重气虚。两者合用相制而相成,莱菔子行气反而有利于人参补气。故《本草新编》说:“人参得莱菔子,其功更神。”故相恶配伍原则上应当避免,但也有可利用的一面,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
“相反” :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十八反”、“十九畏”中的若干药。“十八反”、 “十九畏”的具体内容如下: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飞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篇6:《中药学》辅导:安神药的配伍
1.安神药的配伍方法
安神药主要用于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及惊风、癫痫、癫狂等病证。安神药应根据心神不宁等病证发生的病因和病机的不同,进行适当的配伍应用:若心火亢盛者,须与清泻心火药物配伍;若痰火扰心者,当与化痰、清热药物配伍;如肝阳上亢者,常与平抑肝阳药物配伍;血瘀气滞者,当配伍活血化瘀药;血虚阴亏者,又多与补血、养阴药物配伍;气虚者,还应与补气药物配伍等。
2.安神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安神药应注意:矿石、化石类安神药入煎剂时,应打碎先煎或久煎;入丸剂或散剂时,因易伤脾胃,故不宜长期服用。部分具有毒性的药物,须慎用,不可过量或长期服用,以防中毒。
具体药物
要点:
1.磁石、龙骨、酸枣仁的性能、功效、应用:
磁石:味咸性寒,主归心、肝、肾经。本品咸寒质重,入肾,可益肾阴;入肝,可平肝阳;沉降、入心,而镇安心神。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聪耳明日,纳气定喘。常用于肾虚肝旺,肝火上炎扰动心神或惊恐气乱,神不守舍之心神不宁、惊悸、癫痫;肝阳上亢头晕目眩之证。本品还可治疗肝肾亏虚之目暗不明、耳鸣、耳聋。本品还能益肾纳气平喘,治疗肾虚喘促之证。
龙骨:味甘,性平;主归心、肝、肾三经。龙骨质重沉降,入心经,有镇安心神作用,为重镇安神之要药。又为甘平之品,偏性不大,故可用治各种神志失常的病证。功效: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龙骨味涩,能敛能涩,煅用后可增强其收敛固涩之性,广泛用治遗精、遗尿、崩漏、带下、自汗、盗汗等滑脱诸证。另外煅龙骨研末外用,有吸湿敛疮、生肌之效,还用治湿疮痒疹、疮疡久溃不敛等证。
酸枣仁: 味甘、酸,性平,主归心、肝、胆经。味甘能补,本品能养心阴,补益心、肝之阴血,常与柏子仁相须为用,治疗阴血虚之心神不宁、虚烦不眠;常与当归、龙眼肉等补血之品配伍,适宜于心、肝血虚之心悸、失眠。“汗为心液”,酸枣仁入心经,又具酸味,有敛汗之效,多与黄芪、白术、五味子、山茱萸等配伍,用治体虚自汗、盗汗。
2.朱砂、柏子仁、远志的功效、主治病证:
朱砂:功能镇心安神,清热解毒。本品主治各种原因之心神不宁、惊悸失眠及惊风、癫痫。朱砂又性寒清热,亦收清心安神之效,所以朱砂最宜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宁。朱砂性寒,又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作用,可用治热毒疮疡肿痛、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等证。
柏子仁:功能养心安神,润肠通便。主治阴血虚之心神不宁。本品既入心经又入肾经,最宜于心阴虚或心肾不交之心悸、失眠、多梦。本品富含油脂,入大肠经能润肠通便,可治老年人、虚人之肠燥便秘。
远志:功能宁心安神,祛痰开窍,消散痈肿。主治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本品既开通心窍又能祛痰,所以亦可用治痰阻心窍之癫痫及痰迷癫狂等证。本品入肺祛痰止咳,还可治疗咳嗽、痰多粘稠之患。本品苦泄温通,能疏通气血之壅滞而有消散痈肿之效,可治疗痈疽疮毒、乳房肿痛等证。
3.琥珀、合欢皮的功效:
琥珀:功效镇惊安神,活血散瘀,利尿通淋。
合欢皮:功效安神解郁,活血消肿。
4.朱砂、琥珀、龙骨的用法:
朱砂:入丸散或研末冲服,外用适量。
琥珀:研末冲服,不入煎剂。
龙骨:入煎剂宜先煎。外用适量。收敛固涩宜煅用,余皆生用。
5.朱砂、磁石、柏子仁、远志的使用注意:
朱砂:有毒,不可过量或持续服用;火煅后则析出水银,有剧毒,故忌火煅。
磁石:因吞服后不易消化,若入丸散,不可多服。脾胃虚弱者慎服。
柏子仁:如有便溏及痰多者,应慎用。
远志:有胃炎及胃溃疡者,须慎用。
6.酸枣仁与柏子仁等相似药物性能功用的共同点与不同点
酸枣仁与柏子仁均有养心安神之功效,常相须为用,治疗阴血虚,心神失养之心神不宁。但酸枣仁养心阴,补益心、肝之阴血,更宜于心肝血虚之心神不宁;柏子仁入肾经,最宜于心阴虚及心肾不交之心神不宁。另外,酸枣仁味酸敛汗,可治疗自汗、盗汗等证。柏子仁尚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可治疗肠燥便秘。
篇7:执业药师《中药学》辅导:中药配伍与禁忌
中药配伍:所谓中药配伍,即根据病情、治法和药物的性能,选择两种以上药物同用的用药方法。
1、七情配伍:
1)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它药辅助。
2)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
3)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两药同用,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
4)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
5)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
6)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除低,甚至丧失。
7)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反应。
2、君臣佐使
3、用药禁忌:
1)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
乌头(川乌、附子、草乌)反半夏、瓜蒌(全瓜蒌、瓜蒌皮、瓜蒌仁、天花粉)、贝母(川贝、浙贝)、白蔹、白及;医 学教育网原创
藜芦反人参、南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赤芍、白芍)。
2)十九畏
十九畏列述了九组味相反药,具体是: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篇8:《中药学》辅导:用药时怎样对待各种配伍关系
一、通过药物配伍产生协同作用:
一种情况是疗效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利用的,如银花与连翘,谷芽与麦芽,乳香与没药,三棱与莪术等;另一种情况则是毒副作用增强,这是临床用药时必须避免的,如巴豆与牵牛,水银与砒霜等。
二、通过药物配伍产生拮抗作用:
一种情况是疗效减弱,这是临床用药时应该避免的,如用黄芩清肺热、清胃热,若再用生姜就不合适了。有些药物则由于相互作用,而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毒性或副作用,在应用毒性药或烈性药时应尽量考虑选用,如生半夏和生南星与生姜同用或用生姜事先处理生半夏和生南星。
另外,对一些药物因相互作用而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的,属于配伍禁忌,原则上应避免配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