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iaochuchu”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应该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效性,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应该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应该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应该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创设良好环境 推进课程改革讨论
读了12月19日《中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报》第四版的两封读者来信,我觉得他们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课程改革为师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更关注学生所需,更愿意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但由于仍是实验阶段,问题和困惑也存在,就像《我望着课改害了怕》中说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迫于压力,不得不又走回“应试”的老路上去,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课改与成绩的矛盾,这就涉及到了课改实效性的问题。
首先是管理的实效性。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课改提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才敢于表现。同样,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管理人员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才敢表达心声,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新课程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就说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形式主义”吧。教师多年在旧的管理方式下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敢说真话的人不多,常常是上面布置什么,下面就绞尽脑汁揣摸其心思,按上面的意图以任务的形式予以完成。前些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提出了“减负”,课改中也要有“减负提质”的精神,现在教师们光准备关于课改的材料,期末总结就近十篇。其实这些好多都是形式的,又有几位老师愿意走这种形式呢?如果能真实地写几篇自己的教学所得,或者来一篇实实在在的总结,不是更有实效性吗?
我们感谢课改带来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氛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行政管理人员积极转变观念,主动用课改的理念指导工作,尊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倾听来自一线真实的声音,多数人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高兴地面对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与收获,同时我们也大胆去直面课改带来的困惑。只有不同的声音都讲出来,我们的课改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学校领导对成绩的关注及评价方式的转变,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放得开手脚,考试的形式多样化,评价学生的功能更加全面。本学期期末我校根据各班实际情况,不再依据分数评定教师的奖金了,看看各班送上的期末成绩,教学质量也没有因此而下降。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一学期所付出的辛劳有所收获,期望自己的学生长大成才,又有几个不尽心尽责呢?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好老师,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取得好成绩。以自己为例,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天上课
[1] [2]
篇2:应该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应该关注课程改革的实效性
创设良好环境 推进课程改革讨论 读了月19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的两封读者来信,我觉得他们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课程改革为师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舞台,也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师更关注学生所需,更愿意放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这无疑是对传统教学的冲击。但由于仍是实验阶段,问题和困惑也存在,就像《我望着课改害了怕》中说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了,迫于压力,不得不又走回“应试”的老路上去,实际上就是如何解决课改与成绩的矛盾,这就涉及到了课改实效性的问题。 首先是管理的实效性。教育行政管理人员观念的更新、学校的教学管理方式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条件。课改提倡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学生才敢于表现。同样,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给教师一个宽松的环境,教师才敢表达心声,才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决新课程下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就说说教育“形式主义”吧。教师多年在旧的管理方式下很难有自己的想法,敢说真话的人不多,常常是上面布置什么,下面就绞尽脑汁揣摸其心思,按上面的意图以任务的形式予以完成。前些年教育提出了“减负”,课改中也要有“减负提质”的精神,现在教师们光准备关于课改的材料,期末总结就近十篇。其实这些好多都是形式的,又有几位老师愿意走这种形式呢?如果能真实地写几篇自己的教学所得,或者来一篇实实在在的总结,不是更有实效性吗? 我们感谢课改带来一个包容多元文化的教育氛围。教育行政管理人员积极转变观念,主动用课改的理念指导工作,尊重教师个性化的教学,倾听来自一线真实的声音,多数人敢于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我们高兴地面对课改给我们带来的变化与收获,同时我们也大胆去直面课改带来的困惑。只有不同的声音都讲出来,我们的课改工作才能做得更好。学校领导对成绩的关注及评价方式的转变,也使教师在教学中更放得开手脚,考试的形式多样化,评价学生的功能更加全面。本学期期末我校根据各班实际情况,不再依据分数评定教师的奖金了,看看各班送上的期末成绩,教学质量也没有因此而下降。每位教师都希望自己一学期所付出的辛劳有所收获,期望自己的学生长大成才,又有几个不尽心尽责呢? 其次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课堂教学是课改的中心环节。作为一名教师,没有谁不希望自己是一个好老师,既让学生学得轻松,又能取得好成绩。以自己为例,几年的教学生涯中,每天上课的效果总能影响我的心情。我会为某一环节的灵机一动,引发学生创新的火花而兴奋不已;也会为自己一句无心的话语伤害了学生心灵而自责不已。所以给予学生学习的乐趣也是当老师快乐的源泉。为此,老师花尽心思,如制作生动的课件激发学生兴趣,采用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运用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习。 在课堂上我们想尽办法达到教学目的,而这种效果最终将以学生情感的共鸣,知识、技能的掌握作为评价依据。课改提出转变学习方式,并不代表所有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恐怖分子”,都要被一棍子打死。过去的教学过多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现在却又过多于放任。只有将各种学习方式的优点结合起来,才能真正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教师在课堂上先教给学生学法,再让学生实践,不能就此而评说教师就是在“灌”。有些内容本一目了然,教师绕着圈子让学生学,反而让学生更迷糊了,何不干干脆脆地直接告诉他。 我们在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同样要关注教师导的作用,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这样我们才能将课程改革落实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说是很容易,但是做起来我们还是面临许多实际问题,如大班化,要分层次地教学,关注到每个孩子的所需是困难的,这仍需我们在实验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去寻求一条有效的道路。 我们希望课改不是一件花哨的外衣,更希望它是一场全新的改革,做到一步一个脚印,追求教育教学真实的面貌,取得实质性的成功。(黄静怡) 2月20日第5版
篇3: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简报
“随着社会的发展,都市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大量学生出现了社会适应不良、自我中心、敏感、易怒、退缩甚至自残等严重情绪和行为问题。”作为北京市二十一世纪幼教集团总园长,朱敏一直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据她观察,自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以来,北京市一些中小学已按照纲要精神开展了相关工作,配备了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课程、设立了“阳光室”等心理咨询室,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目前,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结合长期在一线的实践及调研,朱敏在今年的北京市政协全会上提出了《“关于改革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提案,呼吁全社会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朱敏给记者提供一组数据:北京市中小学发展评价服务平台的数据显示,第三方机构针对-北京市中小学社会满意度调查结果中,在对北京市、区各所小学的“德育工作”、“教学工作”、“体育卫生工作”、“心理健康工作”等九项内容的评分里,心理健康工作的分值均为最低点85.5,与最高分97.1相差11.6个分值。朱敏发现,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很多学校的教育目标还普遍停留在关注教学质量、教学改革、升学率上,相比其他学科,对心理学教育重视度不高。而且,学校配备的专业心理教师数量缺乏,队伍不稳定。
朱敏坦言,“有的小学没有专职的心理教师,有的中学一所学校里仅有一名心理教师,师生比例远远低于其他学科。”她还发现很多中小学的心理教育至今没有规范的教材。“很多小学,压根没有安排心理课的课时,中学即便有,课时也很少,每班每周还不到1课时,不能连贯地学习。再加上由于师资、场地、课时等条件所限,目前的心理课多以授课传播知识为主,做不到《纲要》中要求的‘游戏’、‘角色扮演’、‘心理情景剧’等教学方式,学生兴趣不高,教学的实效性大打折扣。”更让朱敏心忧的'是,很多小学甚至没有专职心理教师,而由音乐、体育、美术等老师兼任。
基于此,她呼吁改革现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建议从小学起开展科学、高效的心理教育。她认为首先要在思想认识上高度重视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并加强宣传,营造一种科学的观点。另外,建议增加编制、增配足量的专职心理教师,并保证课时和待遇。第三,加强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和稳定性;再者,组织专家编写科学规范的教材,保障心理教学活动的空间、时间,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朱敏还特别提到了引入第三方的评价机制。“要完善督导、监督机制,不仅由教委督导、评估心理健康教育质量,同时引进家长委员会及第三方机构对学校心理教育效果进行监督。
篇4:关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简报
高考结束后,关于考生心理问题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这表明全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更加关注和重视。不过,笔者认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出现了问题才进行弥补,而应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一种教育制度。具体说来,要从以下几方面推动:
第一,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尤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必须在全社会继续加大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力度,要务实地让广大教育管理者、教师,甚至社会大众彻底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真正为学生的一生成长着想的事业,把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真正提升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同等重要的程度。
第二,逐步实现从“柔性政策”到“刚性政策”的过渡。国家层面根本上应着眼于政策支持的到位,多一些“刚性政策”,应在深入调研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准政府行为”逐步过渡到“完全的政府行为”,甚至应考虑从立法层面来推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现从行动到制度的转变。教育部应当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考虑制定具体的相关配套文件,如落实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称评定等,同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育督导和学校考核范围。
第三,尽快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身份”。迄今为止,我们并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当成一门“学科”。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科化”。然而,20多年的实践证明,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有学科归属,有了学科归属,当前困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编制、职称评聘等问题也许会变得容易解决,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生存状态也有望得到改善。当然,我们要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待遇上的学科身份与地位,而不是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工作中的学科化倾向。
第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新课程改革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的沟通、互动与配合。毫无疑问,新课程改革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本身就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应积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新课程改革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教育体系中。心理健康教育也应特别加强与新课程改革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等的沟通与配合,以真正落实贯彻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
第五,重点抓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以科学、规范、系统的标准建立并完善相关的制度与措施,特别应统一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资格考核与认证标准。师范院校则要加紧培养有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
第六,进一步健全、规范并严格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与评估。省一级教育行政机构应及时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统一协调、规范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相关教育督导与评估更要邀请专业人士参与,避免走过场或流于形式。对于其他一些活动,有关部门也要加强监管,规范行为,在管理上尽最大努力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及其相关活动朝着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