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l566”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高中文言文背诵五种方法,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高中文言文背诵五种方法,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文言文背诵五种方法

篇1:高中文言文背诵五种方法

高中文言文背诵五种方法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

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

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方法一、化整为零法。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分析: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照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既清楚了,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方法二、抄读法。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分析: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抄抄读读,读读抄抄,不要多时,读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读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够全部背诵完。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过对它们的熟记而背出。

方法三、累进法。采用此法有如滚雪球,即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即要求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方法四、三抓法。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三抓。

[例]当要背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运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个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交锋发生在秦王与安陵君之间,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双方斗争的前奏。情节开端部分。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这些提示去背课文就容易些。

方法五、照看译文背诵法。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

[例]如要背诵欧阳修《醉翁亭记》,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这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背诵原文,不论其长短,都是易为的。

分析:以上五法,对于背诵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个方法,固然可以采用,几个方法,综合运用,似乎更好一些。总之,采用何法,没有定规,一个是各人所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了,采取的某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那个法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篇2:文言文背诵五要点

文言文背诵五要点

背诵是中学生应该具备的一项基本功,更是提高自身素质的一个有效途径。今年秋季开始使用的高中新教材就有不少规定的背诵篇目,其中文言文占了绝大部分,体现了新教材编写者对背诵特别是文言文背诵的重视。这样,如何提高背诵文言文的速度和能力,就成了摆在我们每个高中生面前的重要问题。虽然说根本的方法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来熟读成诵,但是若能掌握一些背诵的技巧,将会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何不一试?下面根据本人背诵和教学文言文的经验和体会,结合高一新教材中的背诵篇目《邹忌讽齐王纳谏》(以下简称“《邹》文”)来谈谈如何快速而有效地背诵文言文。

一、利用比较整齐的句子来速记成诵。文言文中有不少整齐的.句子,它们结构相同或相近,用词大同小异(比如对偶句、排比句等),这些句子给人节奏鲜明、铿锵有力、一气贯通的感觉,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在语音、节奏上的优势,专门来记忆它们,记忆的效果要比和其他的内容混在一起好得多。比如《邹》文中有:“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等几处就可以用这种办法来记忆。

二、比较相关相似语句的异同来速记成诵。在文言文中,有一些语句,它们内容上有一定的关联,形式上又有一定的差别,我们可以用求异的方法来分别记住它们。比如《邹》文第一段中有邹忌和妻妾客问美、回答的几句话,它们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方式上有所不同。我们通过比较,可以很快找到它们的差异。邹忌的三次问话,第一次和第二次用的都是“……孰与……”这种句式,区别在于第二句比第一句少了一个“城北”;第三句用的是“……与……孰……”这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句式。而三人的答话中,妻妾都用了“徐公何能及君也”这种反问句式,只是妾言不由衷,少说了“君美甚”,而客人的答话纯属敷衍,所以用了一个语气较弱的一般否定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辨清了差别,记忆自然要方便得多。

另外,在第一点中提到的句子,它们也有一些用语上的区别,对这些区别加以辨别,也将有利于我们的记忆。

三、巩固中间段落。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们对处于突出位置的事物容易记住,而对处于不明显位置的东西则总难有深刻的印象。对于一篇文章来说,首尾两段是突出的段落,在精力分配平均的情况下,我们对它们记得要相对牢固一些,而中间的段落由于受到来自前后的干扰,记忆的效果就要差一些。我们可以在对全篇记得较熟之后,把中间的段落抽出来专门记忆一下,这样背诵中的薄弱环节就能得到加强,对文章就算不能倒背如流,起码也能“正背如注”了。

四、强记段首、段尾的标志语和转换语。背诵文言文,由于缺少丰富的语感和对内容理解得不够深透,使得我们虽然熟记了每段文字,但在由一段转到另一段时,总是好忘记下一段开头的语句,因一句而误了一篇,实在可惜,而且要是在课堂上卡了壳,那场面也很难堪。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当然有的。那就是在熟记了每段之后,把每段开头和结束的语句串起来,组成一个全文的框架。对《邹》文,可以给它搭起一个这样的“怪”架子:“邹忌修八尺有余……欲有求于我。于是入朝见威王……王之蔽甚矣。王曰……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战胜于朝廷。”对这个框架专门记忆一下,再去背诵全文的时候就不至于上下段脱节,上气不接下气了。

五、利用提纲来提示背诵的内容。俗话说“纲举目张”,提纲对强化记忆和提示背诵内容有很大的帮助。比如,我们把《邹》文的内容提炼为“朝(zhāo)服问美——暮寝思美——讽王以美——齐五纳谏”,不仅能让我们在背诵时迅速理清思路,而且在尝试背诵时会成为一条鲜明的线索,提示自己的思维往下一个内容转换,确实可以大大提高记忆、背诵的效率。

想知道这几招倒底灵不灵?那就赶快试试吧!

篇3:高中文言文名句背诵

高中文言文名句背诵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

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有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最基础的工作。基础树立了

,道就会产生。一个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这就是'仁’的基础吧!”

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着一副伪善的样子,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4、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信实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复习了呢?”

5、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弟子们在家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出外要敬爱自己的兄长。寡言少语,说话诚实可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

6、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说:“我老师他老人家是靠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来取得人们信赖的。”

7、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的弟子)有子说:“礼的作用,以遇事都做得恰当为可贵。”

8、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吃饭时不要求饱足,居住时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9、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不要愁别人不理解自己,愁的应该是自己不了解别人。”

10、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你就会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在一定的位置上,许多星辰都来拱卫着你。”

11、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

政》)

【翻译】孔子说:“用政法来教育人民,用刑罚来对待人民,人民只能暂时免于罪过,却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他们,使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知道怎样是正确的行为。”

1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不断地温习旧知识,在这个基础上能有新体会、新发现。这样,就可以当老师了。”

13、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能做个君子时)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能够算是一个君子了)。”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从比而不周。”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讲的是团结协调,而不是勾勾搭搭。而那种没有道德的小人,却是勾勾搭搭,不讲团结,不顾大局。”

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只是读书,不去思考,也不能实用,那学习起来就会迷惘。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去读书充实自己,你就思不下去,疑而不定。”

16、子曰:“……知之为之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对弟子仲由)说:“……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17、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

【翻译】(鲁国当政的季康子向孔子问起执政如何让人民服从时)孔子说:“你对待人民的事情严肃认真,他们对待你也会恭敬起来。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他们也就会对你尽心竭力了。你提拔好人,教育能力不好的人,他们也就会互相劝勉了。”

18、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誉,就不知对他怎么办了(对这个人就不可交往)。”

19、子曰:“见义不为,无勇也。” (《论语·为政》)

【翻译】孔子说:“遇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不敢出面,就是懦弱。”

20、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富裕与贵显,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得到它,一个君子不会接受的。贫穷和**,是人人所厌恶的;如果用不正当的手段抛弃它,一个君子也不会干的。”

21、子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如果一切均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去处理问题,就会招来很多人的怨恨。”

22、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我老师他老人家的道,只是忠和恕罢了。”

2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主要讲的是大义,一个缺道德的小人主要讲的是利。”

2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看见贤人,应该想想怎样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应该自己反省反省(有没有他那样的毛病)。”

25、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对父母的年龄不能不时时记在心里,一方面因为他们高寿而欢喜,另一方面又因为他们寿高而有所恐惧。”

26、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言语要谨慎,工作要勤劳敏捷。”

27、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

【翻译】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

28、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错误)孔子说:“以前我听到别人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别人说的话,不但要听,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29、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向孔子问孔文子为什么称“文”时)孔子说:“(孔文子)聪慧灵敏,爱好学习,肯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年龄轻的虚心求教……”

30、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

【翻译】孔子(在向弟子颜回、子路说起自己的志向时)说:“(我要使)老人活得安逸,朋友们信任我,年轻人怀念我。”

31、子曰:“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关于仁的.问题时)说:“所谓仁,是说自己站得住,也让别人站得住。自己事事行得通,也让别人事事行得通。”

32、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把所见所闻的)默默地记在心里,努力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厌倦

……”

33、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高中文言文背诵五种方法34、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教导弟子时)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又说不出的时候,不要急于去启发他。如果教给他东方,他却不能由此推知西、南、北三方,便不必再教下去了。”

35、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

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3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为我所取法的人。我选取他们的优点学习,看到他们的缺点而改正自己。”

3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肩负重任,路程遥远。”

38、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没有这四种毛病: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固执己见,不唯我独是。

39、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40、子曰:“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严肃而又符合原则的话,能够不接受吗?改正错误才是可贵的。”

41、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一个国家的**,可以丧失元帅,(但是)一个男子汉,却不能强迫放弃自己的主张。”

42、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翻译】孔子说:“聪明的人遇事不迷惑,仁德的人经常乐观,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43、唯酒无量,不及乱。 (《论语·乡党》)

【翻译】(许多事情都有个标准、尺度)只有喝酒没有标准,没有限度。(一个人酒量有大有小)但不要达到乱(醉)的程度。

44、子曰:“过犹不及。”(《论语·先进》)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贡的问题时)说:“(做事情)过了头和达不到都不好。”

45、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仁时)说:“自己所不愿干的事(或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加给别人。”

46、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司马牛问什么是君子时)说:“扪心自问,没有什么觉得惭愧的,又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47、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在与孔子另一弟子司马牛谈话时)说:“四海之内的人,都是兄弟啊!”

48、(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食、兵、信三项哪项重要时,孔子)回答说:“自古以来谁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对于当政者失去信心,这个国家便站不起来了。”

49、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子张问政时)说:“在位的时候不要疲倦怠惰,执行政令时要保持忠心。”

50、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那些道德水平低下的小人,则与此相反。”

51、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翻译】(鲁国当权的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时)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52、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翻译】(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君子用文章学问来聚会朋友,用朋友来帮助自己提高仁德。”

53、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在回答弟子仲弓问政时)说:“(一个当政者,应该)给下面的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

54、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在与弟子子路议论卫国政事时)说:“名义地位不当,说话就不顺理;说话不顺理成章,事情就办不成……”

55、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56、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县当地方官后,向老师请教为政之道时)孔子说:“不要贪图快,不要贪小利。(有时候,你不踏实工作)只图快捷,反而达不到目的;贪图小利,办不成大事。”

57、(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贡问怎样才可以称之为“士”时,孔子)回答说:“言语一定信实,行为一定坚决……”

58、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使一些事情做得恰到好处,却不肯随声附和。小人只是盲从附和,却不肯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见。”

59、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论语·子路》)

【翻译】孔子说:“君子安详舒泰,却不骄傲凌人;小人骄傲凌人,却不安详舒泰。”

60、(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

【翻译】(孔子的弟子子路问什么是完美无缺的人时,孔子)回答:“……看见利益首先想想该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说是个完美无缺的人。”

篇4:文言文背诵的五法

文言文背诵的五法

背诵有两个明显的功能;

一、能帮助深入理解内容;

二、能提高阅读翻译的效果。因此学习文言文最好熟读到背诵,这对文言文阅读翻译的益处颇大。背诵文言文不等于死读硬背,而应讲求方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法)一、化整为零法。

把一篇文言文当作一个整体去笼统地读,这便像“囫囵吞枣”,应把这个整体分析成若干意义段落进行分段熟读才好。

[析]一篇课文经过意义段落的分析,便可看到文章的线索与作者的思路,对所写的人物和事物的来龙去脉,了然于胸,然后照事情发展的顺序,照生活的逻辑和照人地时与前因后果的交代,贯穿起来。层次既清楚了,熟读之后,很快就能背诵。背诵应分段背,各个突破,直到全部背完为止。

(法)二、抄读法。

这是眼、口、手、心综合运用于背诵的方法。

[析]眼看文章的字、词、句,口念文章的字、词、句,手写文章的字、词、句,心想文章的字、词、句。抄抄读读,读读抄抄,不要多时,读完部分,便抄完部分,也就背完部分。那么全部读完,也就全部抄完,也就能够全部背诵完。当眼熟、口熟、手熟、心熟了,全文也就容易通过对它们的熟记而背出。

(法)三、累进法。

采用此法有如滚雪球,即先读第一句,即背诵第一句;再将第一二句连读,即要求第一二句连背。依次类推,滚动前进,累积背完全文为止。

(法)四、三抓法。

它是以自然段为单位实行三抓。

[例]当要背诵《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之前,可以运用三抓。如在第一自然段里,先抓本段的第一个字----“秦”;然后抓本段的起始句----“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最后抓本段所体现的作者思路,文章脉络----交锋发生在秦王与安陵君之间,是唐雎出使的前因,也是双方斗争的.前奏。情节开端部分。这三抓相互都起到提示作用。依照这些提示去背课文就容易些。

(法)五、照看译文背诵法。

即由语体文反回文言文。

[例]如要背诵欧阳修《醉翁亭记》,可以先将它逐句译成现代汉语(即“古译今”),然后根据所译的汉语,再返回古代汉语(即今译古),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也就是从译文回复到原来的文言文,多次反复,这不但练习了古译今,而且可以比较古今词法句法,背诵原文,不论其长短,都是易为的。

[析]以上五法,对于背诵原文,是行之效的。每一个方法,固然可以采用,几个方法,综合运用,似乎更好一些。总之,采用何法,没有定规,一个是各人所喜爱用什么法就用什么法,这是主观的一面,另一个则看客观的背诵效果了,采取的某法既快(背诵得快)又好(背诵准确),那么那个法就是一个最佳的方法。

篇5:高中文言文背诵篇目苏教版

1、《沁园春·长沙》(毛泽东)

2、《劝学(节选)》(荀子)

3、《师说》(韩愈)

4、《赤壁赋》(苏轼)

5、《阿房宫赋》(杜牧)

6、《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7、《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8、《荷塘月色》(朱自清)第四、五、六段.

9、从《发现》(闻一多)、《北方》(艾青)、《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舒婷)、《祖国土》(阿赫马托娃)选择其中两首背诵.

10、背诵《五人墓碑记》(张溥)五、六段.

篇6:高中文言文背诵篇目苏教版

11、背诵《离骚》(屈原)(帝高阳之苗裔兮-----来吾道夫先路)中的名句.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②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③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12、背诵《谏太宗十思书》(魏徵)中富有哲理的句子.

13、背诵《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最后一段.

14、《季氏将伐颛臾》

15、《寡人之于国也》

16、李白的《蜀道难》

杜甫的《登高》

白居易的《琵琶行》

李商隐的《锦瑟》

李煜的《虞美人》

晏殊的《蝶恋花》

柳永的《雨霖铃》

李清照的《声声慢》

17、从王勃的《滕王阁序》、欧阳修的《秋声赋》中选择精彩段落和名句背诵.

18、《陈情表》(李密)

19、背诵王实甫的《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端正好”、“滚锈球”“一煞”“收尾”四支曲子.

20、背诵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屈原的《渔父》中你喜欢的句子.

21、背诵《纪念刘和珍君》的第二部分第一段、第四部分第五段.

22、背诵《逍遥游(节选)》(庄子)前三段.

2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24、《山居秋暝》(王维)

25、《燕歌行》(高适)

篇7:高中文言文背诵篇目苏教版

26、从《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将进酒》(李白)选择其中一首背诵.

27、《旅夜书怀》(杜甫)

28、从《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柳宗元)、《左迁至蓝关虱侄孙湘》(韩愈)、《西塞山怀古》(刘禹锡)选其中两首诗背诵.

29、从李商隐的《无题》(相间时难别亦难)、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温庭筠《商州早行》中选择两首背诵.

30、背诵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背诵冯延巳的《鹊踏枝》(谁道闲情抛掷九)

背诵《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背诵李煜的《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31、晏殊《破阵子·春景》(燕子来时新社)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

柳永《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

32、苏轼《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33、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横塘路》(凌凌不过横塘路)

34、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

陆游《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

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35、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楚天千里清秋)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

篇8:高中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

高中必修五文言文知识点

省略句

秦王购之 ( 以 ) 金千斤

取之 ( 以 ) 百金

欲与 ( 之 ) 俱 ( 往 )

皆陈(于)殿下

而为(之)留待

与燕督亢之地图献(于)秦王 以(之)试人

遂拔以(之)击荆轲

嘉为(之)先言于秦王曰

见燕使者(于)咸阳宫

使(之)毕使于前

群臣侍(于)殿上者

比(于)诸侯之列

敢以(之)烦执事

许君焦、瑕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烛之武)许之

(烛之武)辞曰

阙秦以利(于)晋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泛南 为击(之) 破沛公军

加彘肩(于盾) 上

沛公欲王(于)关中

为(我) 击破沛公军

急击勿失(之)

具告以事(之)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旦日(你)不可不蚤自来谢(于)项王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举所佩玉玦以(之)示之者三 若属皆且为(之)所虏

则与(之)一生彘肩

再拜献(于)大王足下

置之(于)坐上

被动句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若属皆且为所虏

珍宝尽有之

吾属今为之虏矣

定语后置句

群臣侍殿上者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秦王购之 金千斤

状语后置句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燕王拜送于庭

使毕使于前

秦王购之 金千斤

常痛于骨髓

嘉为先言于秦王

见燕使者咸阳宫

给贡职如郡县

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

若亡郑有益于君

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长于臣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因击沛公于坐

具告以事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判断句

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 是寡人之过也

邻之厚,君之薄也

以乱易整,不武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宾语前置

夫晋,何厌之有? 籍何以至此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籍何以至此? 今日之事何如? 客何为者? 何辞为?

今天就和大家就分享到这,祝愿同学们用辛勤的汗水去收获美好的未来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