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雨”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7篇罗盛教教学教案设计,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整理后的罗盛教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罗盛教教学教案设计

篇1:《罗盛教》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罗盛教生平简介(放教师录音)―――――见教参第40页

2、导言: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再次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的故事里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

二、理解课文,朗读体会:

1、朗读课文(放学生录音)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有什么体会?

3、学生默读、思考。

4、师:请你说说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从那些地方体会的?

5、师:罗盛教第一次救人时有什么困难?在书上画出描写罗盛教救人时动作的词语。

(冰窟窿、水流急)(跳、摸)

(出示投影)对比读句子,说体会。

他在水里摸了一阵,也没摸到。

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时间长?再读一读

6、师:*第二次、第三次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冰榻了)(钻托)

*罗盛教怎样救人的?(钻托顶)

(学生可以做一做“托”和“顶”的动作来体会词语)

*他此时的体力有什么变化吗?(脸、脖子冻紫)

7、讨论:从“摸――――托―――――顶”这三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困难一次比一次大

体力一次比一次差

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

师:再读一读师:请你示着读出紧急、艰难的语气。

8、细研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段话的写作顺序。――――――――――写作知识渗透(投影)

步骤:1学生独立按课文内容填空;

2括号里的词有什么特点?(动词、按动作的先后顺序)(讨论发言)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师:这段话按照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罗盛教(听道)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好一阵,也没摸到。

三、总结全文:

1、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请你也试着为罗盛教烈士写几句话。读一读你的题词

3、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说说你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习题4。

篇2:《罗盛教》教学反思

《罗盛教》教学反思

学生的世界五彩缤纷,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在课堂教学中生成的有关信息几教学资源,不少教师没能加以充分利用,使学生失去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教师及时捕捉那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教学信息等,利用可生成的资源开展教学。教师与学生都是课程内容的开发者,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课程方案执行的过程,而是持续生成课程内容、不断提升课程意义的过程。

教学《罗盛教》时,学生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朗读完“救人的经过”后,一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觉得罗盛教就这样牺牲了,很不值得。他还这么年轻。”大家感到非常意外,我也愣了一下,但马上又镇定下来,紧紧抓住这一信息,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罗盛教这么年轻就牺牲了,到底值得吗?

在我的启发下,学生积极地投身于朗读、探究之中,踊跃参与了讨论。

有的学生觉得值得的。罗盛教虽然牺牲了,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却永远地留了下来。有的认为是值得的。罗盛教是为救朝鲜的儿童牺牲的,朝鲜人民肯定会很感动,两国的友谊肯定会更深……

虽然我的教案暂时搁浅了,但学生的思维却活跃了起来。在讨论中,学生进一步领悟了罗盛教牺牲的意义,使英雄的'形象更深地刻在学生的心里。如果仍然按照原来的备课思路进行教学,忽视学生提出的问题,就使学生失去了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实践的机会。

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我们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变化的、动态的、生成的观点来看待教学。

一、教科书不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

就既定课程内容而言,教师要对教科书作出适当的“裁剪”,进行重组、整合,或删或添。一切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切忌盲目照搬学科专家的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百般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教师要以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诸如让报刊、影视、广播、网络、演讲、辩论、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全球事件等素材性课程资源进入教学流程。

二、善于调控,展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性。

课堂是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是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把课堂教学当作一种理想状态来设计,不允许出现任何偏差。动态生成式教学应当允许偏差存在,允许与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的发生,追求真实自然,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这样,学生挑战书本、挑战教师、挑战权威的个性才能得以张扬。

篇3:罗盛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9.罗盛教(第二教时)

材料分析

《罗盛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讲述了抗美援朝时期,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落水的朝鲜儿童崔莹而光荣牺牲的感人事迹,赞扬了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那年,罗盛教仅仅二十岁。课文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讲述了罗盛己救人的经过。

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精神。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让他们在感兴趣的、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教学目标:

1、体会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2、了解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对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了解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人的。

教学难点:

在救人的过程中,体会罗盛教一次比一次艰难,感受他顽强的毅力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查找相关资料

背景资料:(出示地图文字)

53年前,当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当朝鲜人民处在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当中国的安全受到帝国主义侵略的威胁之际,中国人民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自愿组织军队--中国人民志愿军。并在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在这短的三年中,在这块美丽的土地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英雄,像擎着爆破筒跃入敌群的杨根思,像用胸膛堵住敌人枪眼的黄继光,像烈火烧身而坚忍不动的邱少云等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师:是啊,这样的英雄很多很多,在众多英雄中,我们不会忘记一个名字,他为救一个落水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就是--罗盛教。(板书课题)

2、师:今天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回到那冰天雪地的石田里,去感受一下罗盛教生命中的最后一刻。

二、创设情境、感知全文

1、师:请你闭上眼睛。师范读全文。

2、师:你看到了什么?(生交流)

3、师;我们要感谢新华社高级记者戴煌老先生,没有他就没有我们今天的课文《罗盛教》,翻到54页,自己读读,令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生读课文)

4、师:罗盛教三次进入水中救人,每次救人的情景相同啊?(不同)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请(四人小组合作讨论研读)

三、交流、朗读、感悟第二段

1、你们发现了什么?

2、生交流。随机出示。

预设学路1

(1) 师提示:罗盛教是如何下水的?

出示 ①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

②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③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

(2) 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吗?谁想用朗读来表现?你为什么这样读(指名读)

①“猛地”写出了他一下子跳入水中,说明他救人心切,什么也顾不得了。

板书:猛地

②你想抓住哪的词语读?“立刻”也说明他的焦急。板书:立刻

③为什么要深深地吸气呢? 板书:深深地

(3) 师:罗盛教三次入水救人,他的心一次比一次紧张、一次比一次焦急、一次比一次害怕,他怕救不上那个孩子,所以,他在水下呆的时间越来越长了。我们一起读读这几句话。(生齐读)

预设学路2

(1) 还发现了什么不同?师提示:罗盛教每一次钻进水里是怎么做的?

出示:①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②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

③罗盛教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

(2) 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

①提示: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冰下水很急,不知孩子冲到哪里去了,水下光线很暗, 眼睛看不见,寻找困难。板书 好一阵 摸;谁愿意用朗读来表现吗?为什么这样读?

② 孩子托上来了吗?他又遇到了什么困难? 洞口的冰太薄了,孩子又掉进了水中。板书:托 生齐读。

③第三次他又遇到了什么困难?经过两次救人,罗盛教体力已经消耗了很多,水下又这么冷,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这时候罗盛教心里很清楚,再次下水就有生命危险,可他全然不顾,为了救落水儿童,他第三次地钻入水中。这时,他早已双手无力,无法把孩子“托”出水面,所以只能“顶。板书:顶 谁想读这一句?

预设学路3

(1) 师:你还发现了什么不同?

出示:①一会儿,水面上一阵晃动,伸出两只小手,接着是孩子的脑袋。

②过了好一会儿,孩子才慢慢地露出水面。

(2) 师:从这些句子里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板书:一会儿

好一会儿

(3)朗读指导。谁想用朗读来表达你的理解?(指名读,齐读)

小结:

1、师:罗盛教三次救人,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救人一次比一次困难,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可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置之度外,孩子得救了。板书:孩子得救 而罗盛教使尽了全身的力气,被河水冲到了冰下的远方,他牺牲了。板书:牺牲

2、师:让我们再回顾一下这惊心动魄的救人过程吧!(生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二段。)

四、拓展(出示头像)

1、:师:罗盛教,这位普通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为了救一名素不相识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正是这种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感动了朝鲜的伟大领袖金日成,感动了朝鲜人民。他们将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 把烈士牺牲的江命名为“罗盛教江”,将安葬烈士的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山上修建了“罗盛教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刻着金日成首相的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出示)生齐读。

2、罗盛教走了,可今天的我们仍然能够遇到千千万万个罗盛教。

(出示资料,师旁白)

(1)7日7日13时45分许,福建省消防士官郑忠华从洪水中救出6名群众后,不幸被滔滔洪水卷走,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2)207月23日下午5时许,广空军战士黄勇为救掉入水库的大学生王瑛,献出了年仅22岁的生命。

(3)年8月8日下午6时许,在青海省打工的青年刘汉洪,突然看到一个两三岁的小女孩跑上路边的铁轨,此时列车飞驰而来。万分紧急中,刘汉洪一把将小女孩推出铁路,他自己则再也无法躲开无情的火车,献出了年仅33岁的生命。

(4)2004年8月31日,年仅21岁的藏族青年索南东珠为救一名汉族落水儿童,献出了他年轻而宝贵的生命。

(5)12月14日,呼和浩特铁路第一小学三年级的王超,勇救落水儿童苏小林,

,年仅12岁的王超不幸遇难

3、看了这么多“罗盛教”,你有什么想说的?写下来,读一读。

五、总结

师:其实,无论我们用多么华丽的辞藻去讴歌、去赞美,也无法体现罗盛教及千千万万像罗盛教一样的人的高尚情操。只能说,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让我们亲切地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只能说,我们永远深怀念你,让我们深情的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只能说,我们永远爱着像你一样可爱的人,让我们高声地呼唤你的名字,罗盛教”。

师:最后我想起诗人藏克家震撼人心的名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中国古时候文学家司马迁的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出示)

六、作业

任选择一题

1、你对罗盛教的其他资料感兴趣吗?搜集有关他的其他资料。

提供方法;上网查阅,在google里搜索“罗盛教”;

观看电影《新沸流江的传说》;

观看电视《罗盛教》;

2、如果你是被救的崔滢,看到罗盛教牺牲后,会怎么说,怎么做?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话。

板书设计

第一次:猛地 跳、摸 好一阵

罗盛教 第二次:立刻 钻、托 一会儿 孩子

(牺牲) (得救)

第三次:全紫 钻、顶 好一会儿

篇4:罗盛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分别用“使劲”“用尽”造句。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c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王莹的经过。

5.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讲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王莹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从而体会其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罗盛救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3.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二)教学过程

1.激情导人。

(1) 在朝鲜石田里,有一块很高的石碑,碑上刻着朝鲜领袖金日成的亲笔题词。就在这里,埋葬着一位英雄,一位伟大的英雄。他就是罗盛教。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2) 1952年1月2日,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对于我们来说,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但对于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来说,却是一个悲痛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了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不幸牺牲,那时他只有22岁。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逝去,一个英雄就这样离我们而去,但他却留下了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英雄的事迹,感受英雄的伟大。

2.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 请同学们轻声朗读第9课,并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 交流反馈。

1952年1月2日早晨,朝鲜石田里的河面上,一个孩子掉进了冰窟窿里,罗盛教奋力救落水儿童,壮烈牺牲的事。

学习多音字“鲜”。(出示地图)简介朝鲜。

3.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 课文哪几小节写了罗盛教舍己救人?请找到相关段落并轻声朗读。

(2) 交流反馈(2-4自然段)

(3) 自由朗读课文第2-4自然段,罗盛教一共几次救人?每一次救人又都是怎样的?你感受到了什么?

(4) 交流反馈

你能找到第一次救人的语句吗?

A:课文第2自然段。(第一次救崔王莹)

正好:说明罗盛教是刚好碰到--如果在平时,他会是一个怎样的人?

急忙:说明罗盛教一心想着救人,别的什么也没有考虑。(读)他是怎么样跑过去的?

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飞奔”说明罗盛教救人心切,而“脱棉衣”正说明罗盛教的机智。(齐读)

冰窟窿:说明天气的寒冷,(零下20多度)请学生想像说话并理解罗盛教的勇敢和舍生忘死的品质。

猛地:朗读体会

(幻灯出示)朗读体会“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多么令人着急。

再读

B:罗盛教在水里没找到孩子,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自学课文第3自然段。(第二次救崔王莹)

立刻、又、钻:第二次

托 、“!” :(幻灯出示)罗盛教是怎么托的?你感受到了什么?读中体会(齐读)

*(角色表演罗盛教)你为什么不先自己上去,再把孩子拉上来,却要把孩子托上来呢?

“塌”--学习生字:倒,下陷

希望就在眼前,可是冰塌了一大片,孩子又掉下去了:

(角色表演孩子们)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再次掉进水里,你怎么想?

(角色表演罗盛教)看到快要获救的朝鲜孩子再次掉进水里,你怎么想?

C:冰冷的河水使罗盛教的体力渐渐不支,当他再次钻出水面时,你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你要对罗盛教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第4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

第三次、钻:(角色表演罗盛教)你为什么还要钻下去救人?(2名学生)

天气是如此的寒冷,河水是如此的刺骨,然而罗盛教心中却有一团火,一团不灭的火,一团舍生忘死,舍己救人的火,这火能燃烧所有的困难。于是,罗盛教第三次钻入了冰冷的河水中。

这一次,孩子有没有被救上来呢?请你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感受到了什么?

头和肩膀、顶:(幻灯出示)再也没有力气,用尽了力气,想尽了办法--为什么不再用“托”?“顶”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顶?

因为救孩子用尽了罗盛教全身的力气,他再也没能从那个冰窟窿里爬上来。

读中体会

孩子得救了,而罗盛教却用尽了全身的力气,光荣地牺牲了:(朗读体会)

22岁,正是人生起跑线,22岁,正是青春好年华,然而,罗盛教的22岁却永远留在了1952年的1月2日,永远留在了朝鲜的土地上,永远值得中国和朝鲜人民世世代代怀念。他用他年轻的生命让我们再一次重新理解了一个成语--舍己救人。

这时候,你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沉痛、崇敬)

③朗读体会。读出救人过程的艰难和对人物无比崇敬的心情。

(5) 读到这里,你想对罗盛教叔叔说些什么?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说几句话并写下来。(小黑板出示)

写在作业本上

指名回答

附板书:

罗盛教 舍己救人

篇5:罗盛教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鲜”;能正确读写“飞奔”等5个词语;理解“使劲”和“用尽”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

2、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罗盛教3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4、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

难点: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三、教时安排:二教时

第 一 课 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二、教学过程:

1、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自愿组织了军队,这支军队名叫--------志愿军。他们于1950年10月在彭德怀任总司令的带领下,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经过3年的抗战,终于打退了美军。在这期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文中的罗盛教就是在1952年1月为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缅怀先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有问题相互请教:

2、初读课文后检测:

音:鲜的两个读音

掌握:朝鲜、喀嚓、窟窿、扒住、胳膊、塌了、得救、崔滢、安葬、墓碑、领袖、题词

哪些字容易写错?你用什么办法将它们记住?

3、读通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你认为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先自由读一次,谈谈你读懂了什么?(主要让学生分清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概括段意。

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第一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想象其他孩子被吓成啥样子?(口头描述)

6、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作业本对应题

将其他孩子受吓的情景写下来

读熟课文

第 二 课 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罗盛教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同时感受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二、教学过程:

过渡:孩子落水了,其他人吓哭了,罗盛教闻讯后怎么做呢?

1、请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文章写了罗盛教几次钻进水里?每一次钻进水里是怎么做的?(板书:摸、托、顶)

2、请同学们做做动作,谈谈你的感受。联系课文或实际,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采用由扶到放的原则,逐段指导朗读,然后再指导连起来朗读。)

3、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罗盛教说?概括第二段段意。

4、是呀!年轻的罗盛教就这样为救落水儿童而光荣地牺牲了,那年他才22岁。为了纪念他,领袖金日成在碑上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对于这题词,你能明白意思吗?概括第三段段意。

5、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是为了学习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让我们怀着对先烈的敬仰,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为了报答罗盛教的救命之恩,崔滢在安葬了罗盛教的第二天就离开了石田里,走了十里路找到朝鲜人民军某部要求参军,可是因为他年龄小,又被送回村里。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参加了人民军,并迅速成长为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军官。

7、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剩余作业。(对于用尽和使劲的区分要到位)

[罗盛教 教案教学设计]

篇6:罗盛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7 罗 盛 教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新词。1个多音字。

2 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3部分。

3 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一段是按动作的先后顺序写的。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 了解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争迹,对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罗盛教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儿童的。在救人过程中,体会他一次比一次艰难,感受他顽强的毅力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语引入

罗盛教是湖南新化县人。1949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1952年1月2日为抢救朝鲜儿童光荣牺牲。他是怎么牺牲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一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葬 墓 碑的笔划 臂的读音

区分“ 使劲 ”和 “使尽 ”的词义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二 自由小声 朗读课文

根据提示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在每部分开头画上记号

1 一个朝鲜孩子滑冰时掉进冰窟窿里。

2 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出了朝鲜孩子,自己却光荣牺牲了。

3 朝鲜人民把罗盛教安葬在石田里,金日成同志为他题词。

三 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组讨论

四 指名朗读课文

五 作业 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一读、议、讲课文第一段

想一想这一节写了几方面的内容

时间 地点 人物

“ 窟窿”是什么意思

同伴为什么吓得哭起来?

“山野里铺着厚厚的雪,” 说明天气十分寒冷。

学生表情朗读课文。

二 读、议、讲课文第二段

默读课文小组讨论

罗盛教是怎样跳入冰窟窿的? 找出有关词语画下来

罗盛教在水里怎么样?为什么?

急忙 一边--一边 猛 摸

这些词语说明罗盛教什么?

不顾一切,急他人所急

小结:这一节主要写罗盛教不顾一-切跳入水中,抢救孩子,摸了好一阵没摸到。

学生表情朗读课文

自学课文三、四节

方法:1仔细读课文。2找出有关词语,想想说明了什么?

重点讨论:

托 是什么意思?罗盛教为什么要这样做?

顶 是什么意思?第三次罗盛教为什么不用托而要用顶?

托 用手掌把孩子向上推。

顶 用头和肩膀支承。 罗盛教使尽全身力气用头和肩来顶孩子。

小结:这三节都是写罗盛教救孩子的,表现了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

罗盛教教学教案设计(整理17篇)

谁来读一读 赛读

谁来讲一讲 分步复述课文

三 读、议、讲课文第三段

自由、小声读课文讨论

1 为什么把罗盛教安葬在朝鲜的石田里?

2 国际主义精神?你是如何理解?为什么罗盛教具有国际主义精神?

3 共存 是什么意思? 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金日成的题词表达了什么?

(表达了朝鲜人民世世代代怀念罗盛教同志。学习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 读你最喜欢的段落

五 作业

板 书

1 孩子掉入冰窟窿

跳入水中 摸

2抢救的经过 又钻入水中 托 舍己救人

第三次 钻入水中 顶

3题词纪念 国际主义精神

篇7:罗盛教(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鲜”;能正确读写“飞奔”等5个词语;理解“使劲”和“用尽”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 的经过。

4、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中的含义,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学懂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 的经过,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四、教学难点:理解描写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理解“国际主义精神”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录音、课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进一步明确本单元阅读训练重点,了解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理解第1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教学过程

一、介绍时代背景:(2分钟)

1、出示地图(课件):同学们,请看地图,与我国东北部毗邻的国家是----朝鲜。它与我国只相隔一条“鸭绿江”,是我国唇齿相依的邻邦。

2、介绍抗美援朝战争:1950年6月25日,美帝国主义对朝鲜发动侵略战争,他们想以朝鲜为跳板,侵略我们中国。10月,党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决策,并迅速组成了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25日,在彭德怀司令员率领下,跨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经过二年零九个月的苦战,终于打败了美国侵略军。1953年7月27日,美国被迫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3、导入新课:在将近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战士中出现了许多英雄:有用自己胸膛堵住敌人机枪口的黄继光、有在烈火烧身时一动也不动的邱少云、有舍己救人的罗盛教……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罗盛教的事迹:

二、揭题,课件出示课题和人物照片(齐读课题,读准“罗”的读音)(1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4分钟)

1、听录音,边听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板书:救 崔 )

3、指导预习。

(1)拼读生字,读谁新词。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四、检查预习。(分步检查)(7分钟)

五、学习第1自然段。(8分钟)

1、默读课文,划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2、指名朗读,并让学生试着板书: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3、看插图,理解“窟窿”的意思。

4、你还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

5、说说这一段的主要意思。

六、作业:完成《作业本》第1、2、3题。(7分钟)

篇8: 《罗盛教》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体会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

2、了解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感人事迹,对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产生敬佩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课文第二部分,了解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人的。

教学难点:

在救人的过程中,体会罗盛教一次比一次艰难,感受他顽强的毅力和舍己救人的精神。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板书设计:

困难一次比一次大

摸――托――顶体力一次比一次差

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罗盛教生平简介(放教师录音)――见教参第40页

2、导言: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乘着“时空列车”再次回到那个冰天雪地的故事里去感受一下当时的情形!

二、理解课文,朗读体会:

1、朗读课文(放学生录音)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有什么体会?

3、学生默读、思考。

4、师:请你说说罗盛教是怎样三次钻入水中救崔莹的?你从那些地方体会的?

5、师:罗盛教第一次救人时有什么困难?在书上画出描写罗盛教救人时动作的词语。

(冰窟窿、水流急)(跳、摸)

(出示投影)对比读句子,说体会。

他在水里摸了一阵,也没摸到。

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

师:怎样读才能体现出时间长?再读一读

6、师:第二次、第三次又遇到了什么困难?(冰榻了)(钻托)

罗盛教怎样救人的?(钻托顶)

(学生可以做一做“托”和“顶”的动作来体会词语)

他此时的体力有什么变化吗?(脸、脖子冻紫)

7、讨论:从“摸----托-----顶”这三个词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困难一次比一次大

体力一次比一次差

处境一次比一次危险

师:再读一读师:请你示着读出紧急、艰难的语气。

8、细研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这段话的写作顺序.----------写作知识渗透(投影)

步骤:

1、学生独立按课文内容填空;

2、括号里的词有什么特点?(动词、按动作的先后顺序)(讨论发言)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师:这段话按照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描写,可以使文章语句更加通顺连贯。

罗盛教(听道)叫声,知道出事了,就急忙向河边(跑去)。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冰下的水流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他在水里(摸)好一阵,也没摸到。

三、总结全文:

1、指名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请你也试着为罗盛教烈士写几句话。读一读你的题词

3、学习了这篇课文后,说说你的体会。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课后习题4。

篇9: 《罗盛教》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分别用使劲使尽造句。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5、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讲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教学难点:理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从而体会其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罗盛教的墓和碑文的投影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小黑板,罗盛教的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罗盛教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能说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1、激情导入。

(1)简介罗盛教的事迹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出示罗盛教的图象)揭示课题。

(2)教师在配乐下,富有深情而又伤感地讲述:同学们,1952年1月2日的早晨,对我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早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同志为了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不幸牺牲,那年他才22岁。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为罗盛教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出示碑文)同学们你们想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3)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生字词,划出读音、字形、字义上的难点。

(2)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部分难点。

(3)全班交流学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记字形。(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较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的。)给生字找朋友(形近字):

罗―萝察―擦墓―幕、慕袖―油碑―牌扒―叭

交流自学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4)完成《作业本》第1题。(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选做给形近字组词)出示投影片检查修改。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词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四要素去概括,先自学后全班讨论。)

4、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段,划出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的词句。

(自由划――指名汇报――全班交流、更正)

(2)说话训练。把以上的四个内容连起来说说。(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朗读训练。(自由训练――指名读――全班评议――齐读)

5、练习巩固。

(1)修改和完成《作业本》1和形近字组词。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伙伴急忙着急用劲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2、能复述罗盛教三次救崔滢的经过。

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罗盛教几次钻入水中救朝鲜儿童?用划出每次救人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完成板书。)

第一次(急忙跑去)飞奔脱(猛快)跳摸(好一阵)

第二次吸(立刻)(又)钻托

第三次(冻得发紫)(深深地)吸、钻(好一会儿)(慢慢)顶(使劲)

(2)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三次救崔滢分别用了摸、托、顶三个不同的词语?

(3)体会人物奋不顾身救人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毅力。

○1请学生用~~~划出表示罗盛教奋不顾身救人的高尚品质和顽强毅力的其他词语。

(学生自划――全班交流,教师再板书小括号的字词。)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体会。

○3朗读指导。读出救人过程的艰难和对人物无比的崇敬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指明范读――指明复述――全班评议――同桌互相复述)

3、训练复述。

4、布置作业。

(1)完成《作业本》第4、6题。

(2)将罗盛教救人的经过按复述的要求讲给家长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金日成同志题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1、巩固复习。

(1)朗读课文2―4自然段,再复述。

(2)说话训练。用什么时候,天气怎样,罗盛教为什么,几次钻入水中,结果怎样?的句式来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学生质疑。

(2)重点讨论:为什么把罗盛教安葬在朝鲜的石田里?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罗盛教具有国际主义精神?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说明了什么?

(1)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训练朗读。让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深入感知罗盛教的国际主义精神。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谈罗盛教的哪些行为最令人感动?

(3)如果你是被救的崔滢,看到罗盛教牺牲后,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讲述罗盛教牺牲后崔滢的事)

4、分段训练。

(1)指名朗读单元提示第1、2、3句。

(2)完成《作业本》第7题。

(3)指名说说课文可以分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5、布置作业。

(1)继续完成第7题。

(2)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话。

篇10: 《罗盛教》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课文记叙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崔滢而英勇牺牲的事迹,赞颂了他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教学本文时,可以抓住他三次钻入水中救落水儿童的动作进行细细教学,从而让学生对罗盛教的品质了解,并得到心灵的感动。

二、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能读准多音字“鲜”;能正确读写“飞奔”等5个词语;理解“使劲”和“用尽”的意思,并分别用它们造句。

2、能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复述罗盛教3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4、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

难点: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四、教时安排:二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读通课文,理清脉络。

二、教学过程:

1、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中国人民自愿组织了军队,这支军队名叫――志愿军。他们于1950年10月在彭德怀任总司令的带领下,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共同抗击美国。经过3年的抗战,终于打退了美军。在这期间,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文中的罗盛教就是在1952年1月为救朝鲜落水儿童而英勇牺牲的。今天,我们就再一次来缅怀先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有问题相互请教:

2、初读课文后检测:

音:鲜的两个读音

掌握:朝鲜、喀嚓、窟窿、扒住、胳膊、塌了、得救、崔滢、安葬、墓碑、领袖、题词

哪些字容易写错?你用什么办法将它们记住?

3、读通课文,想想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4、你认为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试着给课文分段。

5、读懂第一段:

先自由读一次,谈谈你读懂了什么?(主要让学生分清时间、地点、人物等要素)进行概括段意。

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好第一段。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事情,想象其他孩子被吓成啥样子?(口头描述)

6、布置作业:

抄写生字及作业本对应题

将其他孩子受吓的情景写下来

读熟课文

第二教时

一、教学目标:

了解罗盛教救人的经过及理解摸、托、顶这些描写动作的词在句子的含义,同时感受他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尤其是后者)。

二、教学过程:

过渡:孩子落水了,其他人吓哭了,罗盛教闻讯后怎么做呢?

1、请自由读课文2―――4自然段,想想文章写了罗盛教几次钻进水里?每一次钻进水里是怎么做的?(板书:摸、托、顶)

2、请同学们做做动作,谈谈你的感受。联系课文或实际,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

(采用由扶到放的原则,逐段指导朗读,然后再指导连起来朗读。)

3、此刻,你有什么话要对罗盛教说?概括第二段段意。

4、是呀!年轻的罗盛教就这样为救落水儿童而光荣地牺牲了,那年他才22岁。为了纪念他,领袖金日成在碑上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对于这题词,你能明白意思吗?概括第三段段意。

5、我们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是为了学习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国际主义精神,让我们怀着对先烈的敬仰,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6、为了报答罗盛教的救命之恩,崔滢在安葬了罗盛教的第二天就离开了石田里,走了十里路找到朝鲜人民军某部要求参军,可是因为他年龄小,又被送回村里。几年后,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参加了人民军,并迅速成长为朝鲜人民军的一名军官。

7、布置作业:

完成作业本中剩余作业。(对于用尽和使劲的区分要到位)准备听写。

篇11: 《罗盛教》的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的动人事迹,学习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和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

2、能根据提供的段落大意找出有关的节并分出段落;认识“段落大意”就是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作者如何准确使用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抢救朝鲜儿童时的几个动词的准确性及对体现人物品质所起的作用。

教学重点:

根据提示给课文分段,初步了解分段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动词的准确。了解罗盛教三次钻人水中舍己救人的感人事迹,体会这种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师述: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学习过哪些英雄人物?(刘胡兰)

今天我们又要再认识一位英雄,他就是――罗盛教。齐读课题

2、谁知道罗盛教的事迹?请你来介绍一下。

二、熟读课文

(一)读通课文

1、轻声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罗盛教的一件什么事?每一节主要写了什么?

2、指名读文,交流

志愿军战士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崔莹而英勇牺牲的事迹

①孩子掉进了冰窟窿。

②罗盛教跳入冰窟窿救孩子。

③孩子被托上来了,可又掉入水中。

④罗盛教把孩子顶出水面,自己却光荣牺牲了。

⑤朝鲜人民纪念罗盛教。

(二)熟读课文

1、把课文熟读。思考:文章哪几节写罗盛教抢救朝鲜儿童这件感人肺腑的事?

2、参照课后练习。

3、师生配合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归纳段意

(一)引出单元教学目标

1、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归纳段落大意

2、段落大意即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归纳段落大意,就是把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用简要的语句明确完整地表达出来。

(二)学习第一段

1、教师引导:第一段的段意是如何概括出来的?

2、学生活动:自读

3、出示段意:一个朝鲜儿童在滑冰时不小心掉进了冰窟窿。

(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用“谁干什么”的句式概括。)

本文的重点段是第二段,下面我们来学习重点段。

(二)学习重点段

1、教师引导1

①罗盛教几次钻入水中去救朝鲜儿童?结果是怎样的?

②课文中用了哪些句子描写罗盛教救孩子?

2、学生活动

①学生自读课文。

②用“――”划出描写罗盛教救孩子的句子。

3、出示:第一次救

罗盛教第二次――――→朝鲜儿童(牺牲)第三次(得救)

4、教师引导2

①利用罗盛教救人的动词填空练习体会罗盛教的精神。

②请你有感情地读出救人的句子。

5、学生活动

①完成练习并交流。

②有感情地朗读罗盛教救人的句子体会罗盛教的精神。

6、出示填空:

(1)当罗盛教知道出了事,便(急忙)跑向河边。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猛地)跳入冰窟窿,在湍急的水流中摸孩子。

(2)为了尽快将孩子救上岸,他钻出水面吸了口气,便(立刻)又钻了下去。过了一会儿,孩子被托了上来。不料冰塌了,孩子又掉入水里。

(3)虽然他已被冻得发紫,但为了救孩子,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入水中。过了好一会儿,孩子被顶了出来。

7、教师引导3

①为了救孩子,罗盛教将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三次钻人水中,作者分别用了哪三个动词描写他救孩子的?圈出。

②体会罗盛教分别在怎样的情况下抢救孩子的。

8、学生活动:分小组朗读并讨论。

9、交流出示:

(1)摸:

(冰下水很急,不知孩子冲到哪里去了,水下光线很暗,眼睛看不见,寻找困难。)

请大家闭上眼睛一齐做一下“摸”的动作,体会罗盛教救人的情景。

(2)托:

(罗盛教找到孩子后,设法让孩子能顺利地爬上冰窟窿。)请你做一下托的动作。

过渡:经过两次救人,罗盛教体力已经消耗了很多,水下又这么冷,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这时候罗盛教心里很清楚,再次下水就有生命危险,可他全然不顾,为了救落水儿童,他第三次地钻入水中。

(3)顶:

(当时罗盛教体力消耗很大,双手无力,已无法把孩子“托”出水面,所以只能“顶”)

师:请你做一下“顶”这个动作,谈谈对“顶”这个动作的体会,体现了罗盛教怎样的精神。

生:一“顶”,人便会下沉,体现罗盛教舍己救人的精神。

板书:舍己救人

(4)小结:作者运用“摸,托,顶”这三个动词,准确地描写出罗盛教救落水儿童时心情一次比一次焦急,救人一次比一次困难,一次比一次危险。

师生配合朗读第二段,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出示第二段段意:罗盛教三次钻进水里,终于救起小孩,自己却牺牲了。

10、完成填空:

罗盛教摸到孩子后,将孩子托了上来,但孩子又掉进了水里。他又钻人水中()把孩子顶上来,他()了全身力气,却使孩子得救了。

理解“使劲”和“使尽”的意思,分别可换成什么词?

(三)揭示中心

为了救朝鲜儿童,罗盛教竭尽全力,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舍己救人的行为何等勇敢,这种舍己救人的精神何等伟大!

因此朝鲜的国家领袖金日成同志在他的墓碑前这样写着: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齐读。

罗盛教,这位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了救一名素不相识的朝鲜儿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是这种国际主义精神感动了金日成,感动了朝鲜人民,所以说――再次齐读题词。

出示第三段段意:朝鲜人民深切怀念罗盛教。

四、总结全文

罗盛教烈士的这种国际主义精神也深深地感动了我们,让我们带着对他的崇敬,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五、布置作业

1、抄词;

2、熟读课文;

3、课外阅读。

篇12:罗盛教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第2--4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从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朝鲜儿童的经过,感受到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3、能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能把句子补充完整。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3分钟)

1、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事情的起因是什么,齐读第1自然段。

导入新课:在朝鲜儿童掉入冰窟窿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正好路过这里,他是怎样奋不顾身救人的呢?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

二、自主学习第二段(30分钟)

1、指名分节朗读。

师述:这三个自然段具体写了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 的经过。

2、出示课件,思考:从这三幅图上看,罗盛教救人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指名回答。

3、小组讨论,解决重点。

(1)完成《作业本》上第4题。思考:这几个动词用得好,好在哪里?

罗盛教在水里摸了好一阵子,也没摸到。

罗盛教把孩子托上来了。

罗盛教是用头和肩膀把他顶出来的。

(2)自由读课文,划出有关句子。

(3)同桌互相交流。

(4)全班交流:

A:为什么说“摸”字用得好?

a、冰下的流水很急,不知把孩子冲到哪里去了。

B、为什么说“托”字用得好?

a 、理解“焦急”、“一会儿”

b、用“拖”“拉”好不好?(用“拖”和“拉”的话,谁在上面?)

C、为什么说“顶”字用得好?

a、罗盛教钻出水面,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

b、理解为什么要“深深地”吸了口气?

c、过了好一会儿,孩子才慢慢地露出水面……

d、理解“使尽”的意思。

师述: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罗盛教叔叔三次钻入水中救崔 ,他全身被冻僵了,可他还是用尽了自己最后的一点点力气,把崔 顶出了水面。

这三幅图相同的地方又是什么呢?(一定要把崔 救上来)

4、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令你感动,为什么?指导朗读。

(罗盛教奋不顾身的品质和顽强的毅力还可以从哪些词句中看出来?)

出示课件:

他听到叫声……急忙向河边跑去。

他一边飞奔,一边脱棉衣。

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

罗盛教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他的脸和脖子全冻得发紫了。

他深深地吸了口气,第三次钻进水里。

……………………………………

(重点读好第4自然段: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5、感情朗读课文2--4自然段。

三、作业:(7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罗盛教三次救人的经过复述给家人听。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2、能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 的经过,再次感受人物品质。

3、能分别用“使劲”、“用尽”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有感情地齐读第二段(即2--4自然段)(3分钟)

二、复述课文。(15分钟)

1、提出复述要求。

2、自己准备--小组交流。

3、指名复述,集体评议。

三、学习第5段(7分钟)

1、引读课文。

师述:罗盛教为救朝鲜儿童而光荣牺牲,朝鲜人民是怎样纪念他的呢?

1、生齐读第5自然段。

2、读了这段话,你有什么疑问?

(1)为什么要把罗盛教埋葬在朝鲜石田里?

(2)为什么金日成领袖要亲笔题词?这说明了什么?

(3)“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

…………………………

课件出示碑文: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从字面上理解“共存”的意思)

3、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对上述问题的理解。

4、感情朗读第5自然段。

四、总结课文(5分钟)

1、齐读全文。

2、说话训练:(再次出示英雄的照片,提示:如果你是崔 、是朝鲜老乡、是罗盛教的战友,你想对这位舍己救人的英雄说些什么……)

五、分段(4分钟)

1、独立分段。

3、填表(作业本上第6题)

六、作业 :(6分钟)

用“使劲”、“使尽”造句。

(先理解词语的意思,“使劲”的意思是“用力”;“使尽”的意思是“用完”,它往往跟“力气”、“全身力气”连用。

[罗盛教2(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篇13:罗盛教课文的教学内容

罗盛教课文的教学内容

《罗盛教》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的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并理解16个新词语。

2.能分别用“使劲”“使尽”造句。

3.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的主要意思。

4.能流利地朗读课文,能复述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5.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讲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救崔滢的经过。

难点 :理解罗盛教三次钻入水中不同的动作表现,从而体会其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课文插图,罗盛教的'墓和碑文的投影片,课文配乐朗读磁带,小黑板,罗盛教的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受罗盛教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2.学会12个生字,理解词语,正确朗读课文。

3.学习第1自然段,能说清事情发生的原因。

教学过程 :

1.激情导入 。

(1)简介罗盛教的事迹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出示罗盛教的图象)揭示课题。

(2)教师在配乐下,富有深情而又伤感地讲述:同学们,1952年1月2日的早晨,对我们抗美援朝的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来说是一个悲痛的早晨,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同志为了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不幸牺牲,那年他才22岁。朝鲜人民的伟大领袖金日成同志为罗盛教亲笔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出示碑文)同学们你们想更详细地了解英雄的事迹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9课。

(3)齐读课题。

2.学习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自由读生字词,划出读音、字形、字义上的难点。

(2)四人小组讨论,解决部分难点。

(3)全班交流学习。

教师出示小黑板词语,全班齐读--指名读--纠正错误的读音--记字形。(请学生说说哪几个字较难记,你用什么好方法把它记住的。)给生字“找朋友”(形近字):

罗-萝察-擦墓-幕、慕袖-油碑-牌扒-叭

交流自学中不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4)完成《作业 本》第1题。(速度快的同学可以选做给形近字组词)出示投影片检查修改。

3.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字词读正确,语句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从四要素去概括,先自学后全班讨论。)

4.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第1段,划出表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的词句。

(自由划--指名汇报--全班交流、更正)

(2)说话训练。把以上的四个内容连起来说说。(自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

(3)朗读训练。(自由训练--指名读--全班评议--齐读)

5.练习巩固。

(1)修改和完成《作业 本》1和“形近字组词”。

(2)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伙伴 急忙 着急 用劲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2-4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质。

2.能复述罗盛教三次救崔滢的经过。

教学过程

1.复习。指名说说第一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

(1)默读课文,找出罗盛教几次钻入水中救朝鲜儿童?用“——”划出每次救人过程中表示动作的词。(学生自学--同桌交流--全班交流,教师完成板书。)

第一次(急忙跑去)飞奔脱(猛快)跳摸(好一阵)

第二次吸(立刻)(又)钻托

第三次(冻得发紫)(深深地)吸、钻(好一会儿)(慢慢)顶(使劲)

(2)联系课文说说为什么三次救崔滢分别用了“摸、托、顶”三个不同的词语?

(3)体会人物奋不顾身救人的崇高品质和顽强毅力。

1请学生用“~~~”划出表示罗盛教奋不顾身救人的高尚品质和顽强毅力的其他词语。

(学生自划--全班交流,教师再板书小括号的字词。)

2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这些词语的理解和体会。

3朗读指导。读出救人过程的艰难和对人物无比的崇敬的心情。

(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指明范读--指明复述--全班评议--同桌互相复述)

3.训练复述。

4.布置作业 。

(1)完成《作业 本》第4、6题。

(2)将罗盛教救人的经过按复述的要求讲给家长听。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金日成同志题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感受罗盛教舍己救人的品质和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3.学习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教学过程

1.巩固复习。

(1)朗读课文2-4自然段,再复述。

(2)说话训练。用“什么时候,天气怎样,罗盛教为什么,几次钻入水中,结果怎样?”的句式来说话。(自由说--指名说)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学生质疑。

(2)重点讨论:为什么把罗盛教安葬在朝鲜的石田里?“国际主义精神”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罗盛教具有国际主义精神?金日成同志的亲笔题词说明了什么?

(1)指名说说这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训练朗读。让学生带着崇敬的心情朗读这一段。

3.深入感知罗盛教的国际主义精神。

(1)全班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谈谈罗盛教的哪些行为最令人感动?

(3)如果你是被救的崔滢,看到罗盛教牺牲后,会怎么说,怎么做?(教师讲述罗盛教牺牲后崔滢的事)

4.分段训练。

(1)指名朗读单元提示第1、2、3句。

(2)完成《作业 本》第7题。

(3)指名说说课文可以分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5.布置作业 。

(1)继续完成第7题。

(2)以《罗盛教叔叔我想对你说》为题,写几句话。

篇14:观潮教学教案设计

观潮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教学重点:

准确地翻译全文,并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导学

1、你会读加点的.字注音吗?将字音写在括号内

艨( ) 艟( ) 倏( ) 泅( ) 舸( )

雉( ) 溯( ) 僦( ) 绮( ) 溢( )

2、你能准确解释下列词语吗?

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 略不相睹( ) 略不沾湿( )

虽: 虽席地不容闲也( )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皆: 皆披发纹身( ) 皆出酒食( )

既而: 既而渐进( ) 既而儿醒( )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情境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大潮。那么,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钱塘江涌潮的DV短片,看后请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认识作者,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简介作者,教师适当补充

篇15:《二泉映月》教学教案设计

《二泉映月》教学教案设计

1.能通过朗读、查阅交流资料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并通过朗读理解4、5两个重点段。从而能理解、欣赏音乐《二泉映月》。

2.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个重点段。

1.理解4、5两个重点段,感受“二泉映月”的美。

2.指导学生背诵4、5两个重点段。

录音机及“二泉映月”的磁带投影片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提出了许多自己不懂的问题,让我感受到同学们个个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这节课,我们就要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还要能够通过朗读表达出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找精彩片断练读

1.下面,老师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自己练习朗读,要求正确、流畅,如果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就更好了。

2.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生个别朗读。

三、理解重点片段(1)并指导美读

1.教师出示“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这两句是同学们问题比较集中的地方。有同学问:阿炳为什么小时侯听不到声音,长大了就能听到了呢?还有的同学问:阿炳为什么能从泉水中听到这么多声音呢?其实,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只要知道阿炳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就可以了。课文中就有关于阿炳身世的介绍,看哪位同学读书最仔细,并把它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

3.一生有感情地朗读。

4.课文中的介绍是非常简单的,仅凭这样的几句话我们还不能深刻地理解阿炳的内心世界。还有哪位同学想向大家介绍你所了解的阿炳呢?

(学生纷纷谈阿炳的故事。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了解查阅资料的途径:可以上网、去图书馆、咨询专业人士等。)

5.师小结,指导朗读:

阿炳,原名华彦钧,江苏无锡人。在中国音乐家的故事里找不到他的名字,因为他只是一个民间艺人。他是道士之子,自小便生活在道观之中。父亲和道观中的乐器班子给了小阿炳最初的音乐熏陶,他就是在那时学会了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的。后来,他又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不幸的是,21岁时,阿炳因病双目失明。从此,阿炳坠入了黑暗的深渊,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在生死线上痛苦地挣扎着。正因为他的一生坎坷不平,经历了太多的痛苦、悲伤,所以,当他在这个万家团圆的中秋之夜,孤独地坐在二泉池畔,心中百感交集,才能从泉水中听到——(引读)深沉的,伤心的,激愤的,倔强的……(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6.下面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这两句,这次朗读要求同学们能做到美读。所谓美读,就是在文章的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7.生练读,师巡视。

8.生个别、集体美读这一部分。必要时教师范读。

四、理解重点片段(2)并指导美读

1.出示“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对于这句话,也有不少同学问: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答案就在书上,请你仔细读读,划下来。

3.生有感情地朗读有关片段。

4.这些情感积淀在阿炳心中,久久无法宣泄,他要用琴声倾诉自己对命运的抗争,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5.放音乐,师随着音乐的旋律朗读有关片段(注意朗读与音乐的结合要恰当)。

6.这舒缓、恬静而又起伏激荡的琴声倾诉出阿炳积淀已久的情怀,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阿炳的情怀吗?

7.指导朗读。

五、熟读成诵

1.同学们读得真投入,已经做到了美读,想必其中的精彩片断已熟读成诵了吧。请你们自己选择自己喜欢的片段,背下来。

2.指导背诵。

六、总结、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解决了我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到了美读,有些片段还会背了。下课后请同学们把4、5小节全部背诵下来。

同学们,我国像华彦钧这样的民间艺人还有很多,像《二泉映月》这样不朽的民间音乐也有无数,这些都是我们民族艺术的精华。你还了解我国哪些传统的民族乐器、民族乐曲?课余时间收集,下节课我们不妨开个音乐欣赏会。同学们,语文和音乐是相通的,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多读美文,多赏美乐,陶冶我们的情操,让我们成为一个高尚的人。

篇16:《琵琶行》教学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学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è)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é)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篇17: 幼儿园教学教案设计

汽车嘟嘟

活动目标:

>1. 喜欢汽车,尝试用各种方法玩汽车。

2. 在自己玩汽车和观看同伴汽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活动准备:

1. 请

哦托班课本的教案-开心宝宝家长协助幼儿每人带1~2辆玩具汽车来园。

2. 玩具汽车。

活动过程:

1. 出示一辆玩具汽车,请幼儿说出它的名称。

2. 把玩具汽车放到几个幼儿手中,让他们高高举起并大声说出它的名字。

3. 出示大筐玩具汽车,让幼儿自由选择。

4. 启发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用各种方法在地上、墙上、桌上、玩具橱上开“汽车”。

5. 鼓励胆子较小、能力较弱的幼儿先看同伴玩车,然后自己学着玩。教师可与他们一起玩,力求让每一个孩子都玩得

开心。

托班课本的教案-开心宝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