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可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子鱼论战》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后的《子鱼论战》阅读答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子鱼论战》阅读答案
《子鱼论战》阅读答案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15、这篇文章同《曹刿论战》出自同一本书,它是 ,是一部 体史书。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楚人未既济 济:
⑵又以告 以:
⑶既陈后击之 陈:
⑷国人皆咎公 咎:
⑸天赞我也 赞:
⑹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儳:
17、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指出本字及字义。
⑴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通 ,字义 。
⑵既陈而后击之。
通 ,字义 。
⑶弗可赦也已。
通 ,字义 。
18、指出下列句式大体相同的句子。
⑴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⑵宋师败绩。
⑶公曰:“未可。”
⑷齐师败绩。
⑸宋公将战。
⑹公将战。
⑺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⑻刿曰:“未可。”
⑴ 同 ;⑵ 同 ;
⑶ 同 ;⑷ 同 。
答案:
15、《左传》;编年
16、⑴渡河⑵把⑶通“阵”,摆好阵势⑷指责,归罪⑸帮助⑹不齐的样子
17、⑴“禽”“擒”;捉拿⑵“陈”“阵”;摆好阵势⑶“已”“矣”;了
18、(1)①⑦(2)②④(3)③⑧(4)⑤⑥
篇2:《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答案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o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神弗福也 福: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11、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1)下 视 其 辙 (2)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12、翻译下面两个句子。(6分)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13、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
14、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2分)
【答案】10、(1)赐福,保佑。(2)大腿。
11、(1)下/视其辙 (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12、(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13、(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14、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篇3:《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答案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比较阅读答案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9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⑴。宋人既成列⑵,楚人未既⑶济。司马⑷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⑸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⑹歼焉。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⑺伤,不禽二毛⑻。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⑼,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⑴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 ⑵成列:指摆好阵势。 ⑶既:尽,全部。 ⑷司马:官名,指子鱼。 ⑸陈:同“阵”,指摆好阵势。 ⑹门官:国君的卫士。 ⑺重(chónɡ):重复,再次。⑻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⑼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5.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2分)
⑴下 视 其 辙 ⑵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弘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⑴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⑵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7.翻译下面两个句子。(4分)
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3分)
⑴[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 _____________。
⑵[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4分)
参考答案:
5. ⑴下/视其辙 ⑵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6. ⑴赐福,保佑。⑵大腿。
7. ⑴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⑵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8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⑵及其未既济
9.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彼竭我盈 ②请击之
1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公问其故 及其未既济也 B.登轼而望之 既济而未成列
C.未可 高可二黍许 D.公与之乘 车六七百乘
14.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15.同样是作战,怎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曹刿、子鱼二人各有主张:曹刿主张;子鱼主张。(2分)
16.战争的胜负与国君有着直接关系,请说说甲文中的鲁庄公与乙文中的宋襄公临阵表现上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
12、①充满。 ②代词,指楚人。(2分)
13、A.(2分)
14、(曹刿)下车查看齐军车轮留下的痕迹,再登上车前的'横木瞭望齐军(的队形)。(2分)
15、作战时要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避其锋芒,后发制人),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1分);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1分)。(共2分)
16、鲁庄公虚心求教,听取正确的意见,用人不疑(1分);而宋襄公不听取子鱼的正确意见,错失战斗的良机(1分)。(共2分)
篇4:《子鱼论战》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子鱼论战》的原文译文及阅读答案
【作品介绍】
《子鱼论战》是宋楚泓水之战始末的记述,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两种对立的军事思想的激烈冲突。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
【原文】
《子鱼论战》
出处: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1)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济(5)。司马(6)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公曰:“未可。”既陈(8)而后击之,宋师败绩(9)。公伤股(10),门官(11)歼焉。
国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13)伤,不禽(14)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15)隘也。寡人(16)虽亡国之余,不鼓(17)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24)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26)焉。三军(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30)可也。”
【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以:把。后面省略“之”,这话。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重复、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虽:虽然。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28)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9)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0)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白话翻译】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讲解】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泓水边发生战争。当时郑国亲近楚国,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就爆发了这次战争。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子鱼的观点和宋襄公的迂执形成鲜明对比。子鱼,宋襄公同父异母兄目夷的字。他主张抓住战机,攻其不备,先发制人,彻底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这样才能夺取战争的胜利。
文章前半部分叙述战争经过及宋襄公惨败的结局,后半部分写子鱼驳斥宋襄公的迂腐论调:总的先说“君未知战”,后分驳“不以阻隘”、“不鼓不成列”,再驳“不禽二毛”、“不重伤”,最后指出正确的做法。寥寥数语,正面反面的议论都说得十分透辟。
宋襄公陈念固封、顽钝愚闭,徒假诸于仁义之名而笼诸侯之心。而战争岂容此迂腐之辈。既无审时度势之能,又无慧眼独具之才。枉费兴兵侵郑而引火自焚于泓,空令子鱼等贤暴殄于粪土之墙。春秋霸主乃此像乎?况无实力为后盾,天焉不弃。若真有仁义之心,以次而对天下黎庶,举广义、携良材。何苦宋国不强,霸业不成。
悲亦,心术不正且不智,不败而何?纵观子鱼所论句句中肯,切于要害,无虚饰矫言。皆以战争实务为重。而此等英才,明珠暗投,沦落于襄公之溜下而湮一世苦学,岂不惋惜。
此一子鱼,而万千子鱼皆无逢于燕昭之黄金台。
此一襄公,而万千襄公皆雍塞良材于水火沉沦中。
千秋如此,万世依然。
篇5:《曹刿论战》《子鱼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曹刿论战》《子鱼论战》阅读练习及答案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成列:指摆好阵势。③既:尽,全部。④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君的卫士。⑦重(chóng):重复,再次。⑧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
(1)神弗福也 福:__________
(2)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__________
2、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下视其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公及楚人战于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选段文字看,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赐福,保佑。(2)大腿。
2、(1)下/视其辙(2)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
(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4、(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及其未既济
5、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篇6: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
a、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义
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又何间焉 大小之狱
c、 虚词
以{何以战(凭)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据)
其{
篇7:子鱼论战
子鱼论战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导入 :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
a、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义
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又何间焉 大小之狱
c、 虚词
以{何以战(凭)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据)
其{公问其故(这样) 吾视其辙乱(齐军) 其乡人曰(他的)
焉{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 根据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 凭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来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 译做来 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
[4]
篇8:语文 -子鱼论战
一教学目标
①知识目标:掌握一些重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及意义
②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查字典以及组词的方法解决某些难以理解的字词的能力
③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
二.教学重点、难点
帮助学生通过查字典、进行推测、利用注释等方法来解决疑难字词,顺畅地翻译出课文内容。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 导入:我们昨天学习了《曹刿论战》,现在我们就来复习其中一些字词(请大家看屏幕)
a、 齐师伐我(攻打) 肉食者鄙(目光短浅、鄙陋) 小信未孚(为人所信服)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 神弗福也(赐福、保佑) 望其旗靡(倒下)
b、 古今意义
牺牲玉帛 可以一战 又何间焉 大小之狱
c、 虚词
以{何以战(凭) 必以分人(把) 必以信(用) 必以情(根据)
其{公问其故(这样) 吾视其辙乱(齐军) 其乡人曰(他的)
焉{又何间焉(呢) 惧有伏焉(在那里)
“其”和“焉”用起来比较简单点,我们重点来看这个“以”,你们还能不能想到包含“以”字的其它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因为
今以蒋氏观之 根据
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 用
而吾以捕蛇独存 凭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来
以啮人无御之者 如果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如、及
注意: 当以连接两个动词时作连词 译做来 当以后面带名词或代词时作介词 译作用、把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的.总结归纳,这样知识才会越积越多
d、 大家把字词掌握得很好,看看下面三个句子能否翻译到位
战则请从。
如果作战就允许我跟随着去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夫战,勇气也。
在翻译句子时如何能做到准确通顺,该添就添,改换则换, 该删就删。
2、 刚才我们复习了,《曹刿论战》,在《左传》中还有一篇有名的.写战争的文章,篇名叫〈子鱼论战〉。请看大屏幕。
3、 现在请你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这篇课文。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请一位同学读给大家听以下。谁愿意?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要做以下两件事:第一、听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第二这篇文章中有些词语在《曹刿论战》里已学过,你们自己留意一下,有助于读懂这篇文章。
4、 找出翻译有困难的字词。(遇到不理解的字怎么办,老师.总结出三种方法:一是将字词放在语言环境、句子中,确定词性,并回忆课本里相似的用法,加以推断:二是以现代汉语从不同义项组词,确定字义:三是从字形上去理解。你们看管不管用?)
3、 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有了一定的收获,还有没有问题?有的话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4、 .总结:文言文的学习我们要掌握它特定的方法同时我们同学还要注重积累和.总结。
5、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曹刿论战》和《子鱼论战》的内容,那么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6、想一想,议一议:两次战争的结局有什么不同?造成不同结局的原因是什么?
鲁庄公:目光短浅,但能知人善用
宋襄公:迂腐,伪善
7、从这两个战例中,你认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请你再结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章谈谈取得战争胜利的原因有哪些?
8、课外延伸:
. 下面是一段简短的议论性文字。参考提示,为语段的前两个空白处各补写一个句子,并在第三个空白处用一句概括性的话为这段文字作结。要求补写的三个句子合乎文意,与整段文字衔接顺畅。
掀开中国历史的重重帷幕,一个个发人深省的事例浮出了岁月的烟尘,清晰地昭示着后人。假如当初商纣王能听从比干的良言,又何至于落得个国破人亡的下场?假如_______ (1) ?话又说回来,如果当初秦孝公不听取商鞅之谏而变法,又哪能称雄于六国?如果 (2) ?综上所论,不难看出 (3
篇9:《子鱼论战 》原文
《子鱼论战 》原文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准备迎战,大司马公孙固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就是不可原谅的了。”襄公不听。襄公领兵和楚军在泓水地方交战。宋军已经排好队列,楚军还未全部渡河。司马公孙固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趁他们尚未全部渡河,请下令攻击他们。”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尚未排好队列,公孙固又将上述意见报告襄公。襄公说:“还不行。”等到楚军排好了阵势,然后才攻击他们,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腿部受伤,侍卫官也全部被歼。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将战,大司马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
全国人都归罪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伤害已经受伤的人,不俘虏头发花白的人。古代领兵作战,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了国的殷商的`后裔,也不攻击没有排好队列的军队。”子鱼说:“君王不懂得作战。强敌的军队,在险隘的地方不能成列,这是上天赞助我们;阻敌于险地而进攻他们,不也是可以的吗?就这样还怕不能取胜呢。而且现在我们面对的强者,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到了很大年纪,俘获了就夺取过来,管什么头发花白?使军队明白国耻,教会他们作战,是为了杀敌人。伤势还未到死的程度,怎么不再伤害他们?要是舍不得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就应当根本不要伤害他们;要是怜惜他们当中头发花白的人,就应当向敌人投降。军队在有利时加以使用,钟鼓用声音来调节士气。时机有利而使用军队,阻敌于险地是可以的。鼓声宏大以鼓舞土气,鸣鼓进攻未成列的敌人也是可以的。”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勃者,皆吾敌也。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
篇10:《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子鱼论战
【原文】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2)。司马曰(3):“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4),宋师败绩。公伤股(5),门官歼焉(6)。
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7),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9),不鼓不成列(10)。”
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1),隘而不列(12),天赞我也(13)。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14),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15)!明耻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焉(16)。三军以利用也(17),金鼓以声气也(18)。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可也(19)。”
── 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译文】
宋襄公与楚军在泓水作战。宋军已摆好了阵势,楚军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担任司马的子鱼对宋襄公说:“对方人多而我们人少,趁着他们还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您下令进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国的军队已经全部渡过泓水还没有摆好阵势,子鱼又建议宋襄公下令进攻。宋襄公还是回答说:“不行。”等楚军摆好了阵势以后,宋军才去进攻楚军,结果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了伤,他的护卫官也被杀死了。
宋国人都责备宋襄公。宋襄公说:“有道德的人在战斗中,只要敌人已经负伤就不再去杀伤他,也不俘虏头发斑白的敌人。古时候指挥战斗,是不凭借地势险要的。我虽然是已经亡了国的商朝的后代,却不去进攻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您不懂得作战的道理。强大的敌人因地形不利而没有摆好阵势,那是老天父帮助我们。敌人在地形上受困而向他们发动进攻,不也可以吗?还怕不能取胜!当前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人,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老的,能抓得到就该俘虏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又有什么值得怜惜的呢?使士兵明什么是耻辱来鼓舞斗志,奋勇作战,为的是消灭敌人。敌人受了伤,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去杀伤他们呢?不忍心再去杀伤他们,就等于没有杀伤他们;怜悯年纪老的敌人,就等于屈服于敌人。军队凭着有利的战机来进行战斗,鸣金击鼓是用来助长声势、鼓舞士气的。既然军队作战要抓住有利的战机,那末敌人处于困境时,正好可以利用。既然声势壮大,充分鼓舞起士兵斗志,那么,攻击未成列的敌人,当然是可以的。”
【注 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2)既:尽。济:渡过。
(3)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
(4)陈:同“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5)股:大腿。
(6)门官:国君的卫士。
(7)重(chóng从)再次。
(8)禽:通“擒”。二毛:头发斑白的人。
(9)寡人:国君自称。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0)鼓:击鼓(进军)。
(11)勍(qíng情)敌:强敌。勍:强而有力。
(12)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13)赞:助。
(14)胡耈(gǒu苟):很老的人。
(15)何有于二毛:即“于二毛有何(爱)。”
(16)服:向敌人屈服。
(17)三军崐: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用:施用 ,这里指作战。
(18)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19)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篇11:《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
【原文】
《子鱼论战》
出处:选自《十三经注疏》本《左传》
楚人伐宋以救郑。宋公(1)将战。大司马(2)固谏曰:“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弗听。冬十一月已巳朔,宋公及楚人战于泓(3)。宋人既(4)成列,楚人未既济(5)。司马(6)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7)。公曰:“未可。”既陈(8)而后击之,宋师败绩(9)。公伤股(10),门官(11)歼焉。
国人皆咎(12)公。公曰:“君子不重(13)伤,不禽(14)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15)隘也。寡人(16)虽亡国之余,不鼓(17)不成列。”子鱼曰:“君未知战。勍敌之人(18),隘而不列(19),天赞我也(20)。阻而鼓之,不亦可乎?犹有惧焉(21)!且今之勍者,皆我敌也。虽及胡耇(22),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23)?明耻(24)教战,求杀敌也。伤未及死,如何勿重?若爱重伤(25),则如勿伤;爱其二毛,则如服(26)焉。三军(27)以利用(28)也,金鼓(29)以声气也。利而用之,阻隘可也;声盛致志,鼓儳(30)可也。”
【注释】
(1)宋公:宋襄公,名兹父。前638年,宋伐楚,楚救郑,这年冬天宋 楚两军交战于泓。
(2)大司马:掌管军政、军赋的官职,这里指公孙固。
(3)泓:泓水,在今河南省柘(zhè这)城县西。
(4)既:已经。
(5)济:渡过。
(6)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目夷,字子鱼。
(7)以:把。后面省略“之”,这话。告:报告。
(8)陈:通“阵”,这里作动词,即摆好阵势。
(9)败绩:大败。
(10)股:大腿。
(11)门官:国君的卫士。
(12)咎:怪罪,归罪,指责。
(13)重(chóng从)重复、再次。
(14)禽:通“擒”,俘虏。二毛:头发斑白的人,指代老人。
(15)阻,迫也。隘,险也。言不迫人于险。
(16)寡人:国君自称。虽:虽然。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宋襄公是商朝的后代,商亡于周。
(17)鼓:击鼓(进军)名词做动词。
(18)勍(qíng)敌:强敌,劲敌。勍:强而有力。
(19)隘:这里作动词,处在险隘之地。
(20)赞:助。
(21)成列:排成战斗行列。
(22)胡耇(gǒu苟):年纪很大的人。胡:年老。
(23)何有于二毛:意思是还管什么头发花白的敌人。
(24)明耻:使认识什么是耻辱.教战:教授作战的技能。
(25)爱重伤:怜悯受伤的敌人。
(26)服:(对敌人)屈服。
(27)三军:春秋时,诸侯大国有三军,即上军,中军,下军。这里泛指军队。
(28)用:施用,这里指作战。
(29)金鼓:古时作战,击鼓进兵,鸣金收兵。金:金属响器。声气:振作士气。
(30)儳(chán谗):不整齐,此指不成阵势的军队。
【白话翻译】
事件背景:宋襄王欲称霸诸侯成为盟主。楚国实力强大,郑国附庸推举,楚国做了盟主。宋襄王不忿,盛怒讨伐郑国。
楚军攻打宋国以援救郑国。宋襄公将要迎战,大司马公孙于是劝阻说,“上天遗弃商朝已经很久了,君王要振兴它,想要战胜楚国那是不可能的。”襄公不听。
宋襄公和楚国人在泓水交战。宋军已经排成战斗的行列,楚国人没有全部渡过泓水。子鱼说:“对方人多,我方人少,趁着他们没有全部渡过泓水,请攻击他们。”宋襄公说:“不行。”楚军全部渡河,但尚未排好阵势,(子鱼)再次报告(宋襄公)。宋襄公说:“还不行。”(楚军)摆好阵势(宋军)才攻击楚军。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禁卫官被杀绝了。
国人都责备宋襄公。襄公说:“君子不再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俘虏头发斑白的老人。古代用兵的道理,不凭借险隘的地形阻击敌人。我虽然是亡国者的后代,(也)不攻击没有排成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主公不懂得作战。强大的敌人,因地势险阻而未成阵势,这是上天帮助我们;阻碍并攻击他们,不也可以吗?还有什么害怕的呢?而且现在强大的,都是我们的敌人。即使是年纪很大的人,能俘虏就抓回来,还管什么头发斑白的敌人?明耻以鼓舞战斗的勇气,教战士掌握战斗的方法,就是为了杀死敌人。(敌人)受伤却还没有死,为什么不能再杀伤他们?如果怜惜(他们,不愿)再去伤害受伤的敌人,不如一开始就不伤害他们;怜惜头发斑白的敌人,不如(对敌人)屈服。军队凭借有利的时机而行动,锣鼓用以鼓舞士兵的勇气。利用有利的时机,(敌人)遇到险阻,(我们)可以进攻。声气充沛盛大,增强士兵的战斗意志,攻击未成列的敌人是可以的。”
【《子鱼论战》文言文翻译4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