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蒂芬”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0篇如何在英语阅读中通过上下文猜词义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如何在英语阅读中通过上下文猜词义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欢迎阅读!

篇1:如何在英语阅读中通过上下文猜词义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所谓猜测词义,是指在阅读过程中根据对语篇的信息、逻辑、背景知识及语言结构等的综合理解去猜测或推断某一生词、难词、关键词的词义,它是一种非常有用的阅读技巧,获得这种技巧之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很快通过上下文提供的线索或生词本身的结构特点推断出词义来,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能力.
猜词技巧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应试技巧.在诸多的英语测试中,几乎都包含有判断生词或关键词词义的题目.如:
1) In Line...the word“...”could best be replaced by which of the following?
2) According to the author the word “...”means __________.
3) By word “...” the author means __________.
4)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nearest/ closest in meaning to “...” ?
那么,怎样来猜测和推断生词的词义呢?这种技巧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通过上下文推测词义,另一类是根据生词本身的特点推测词义.本文着重介绍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的技巧.通过上下文猜词就是根据一个词所处的具体的语言环境,运用有关线索,如同义词﹑反义词﹑举例﹑重述或定义等推测词义,也可以运用逻辑推理和其他的知识,如生活经验、普通常识等推断词义.
1. 以定义为线索猜测词义
根据上下文以生词的定义为线索猜测词义是进行快速阅读时最常见、最直接的一种猜词方法.
(1) 以to be(是),mean(意指),refer to(指的是)为线索猜测词义.
[例] Ventilation, as you know , is a system or means of providing fresh air .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part in the field of engineering.
此句中 “ventilation” 可能是个生词,但 is后面是对该词的明确定义.是什么东西或什么手段才能提供新鲜空气呢?所以不难看出 “ventilation” 这个词的意思是“通风”.
(2) 以“be defined as ”(被定义为),“be known as ”(被称为),“be called ”(被称为),“be termed ”(被定义为)等结构为线索猜测生词词义.
在这些结构中,主语与主语补足语相互提供生词的词义,读者可以通过已知部分推断出未知部分的意思来.
[例] A person or thing beyond comparison, a model of excellence, is known as a paragon.
在此句中,“paragon”一词的词义由句子的主语给提供出来了.一个人或物是无与伦比的,即优秀的典范,这不就是“模范、优秀的人或物”吗?很明显“be known as”前面的主语给出了后面“paragon”的词义.
(3) 以定语从句为线索猜测词义.
在很多情况下,定语从句直接给出了某一生词的定义,所以,以定语从句为线索猜测词义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猜词方法.
[例] He was a prestidigitator who entertained the children by pulling rabbits out of hats, swallowing fire, and other similar tricks.
此句中,who引导的定语从句对生词“prestidigitator”的词义给出了非常清楚的定义.根据这一定义,读者就不难猜测出prestidigitator的词义.能从帽子里拉出兔子、吞火和玩其他类似的把戏的人不就是变戏法的人吗?因此,“prestidigitator”一词的词义就应是“变戏法者”.
(4) 以标点符号为线索猜测词义.
作者有时利用标点符号,如括号、冒号、破折号等为一些生词直接提供定义或解释,这些符号无疑为读者理解或猜测生词词义提供了很好的线索.
[例] Tornadoes (violent and destructive whirl wind)normally occur on hot, humid (a little wet)day, but not necessarily in the summer.
此句中,“tornado”和“humid”两词的词义都在括弧里被清楚地表述出来.“tornado”即一种非常剧烈的、破坏性很大的旋转的风.很明显,这是“旋风﹑飓风”;humid即有点湿,其词义很清楚是“潮湿的”意思.在这种情况下,利用括号作为猜词线索,在一瞬间就能猜出其词义来,阅读可继续进行,不会因生词而影响阅读速度.
2. 以同义词、近义词为线索猜测词义
有时作者为了使他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明白,通常用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来解释另一个比较难的词或关键词,这些同义词或近义词为读者推断生词词义提供了线索.另外有些作者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喜欢用两个或更多的同义词或近义词,其中必定有读者所熟悉的词,根据已知的词语,就不难推断出生词的词义来.
(1)or有时可作为识别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信号词.
[例] The new tax law supersedes, or replaces, the law that was in effect last year.
此句中,作者考虑到“supersede”一词可能是生词,紧接着用or引出该词的同义词“replace”,此词是一比较常用的词,读者可根据“replace”一词的词义能很容易地推断出“supersede”一词的大概意思来,即“取代,接替”.
(2)like(像……一样), as...as(如同……一样),the same as (与……相同)等也可作为识别生词的同义词或近义词的信号词,以这些词为线索,有时也可推断出生词的词义来.
[例] Mother was tall, fat and middle-aged. The principal of the school was an older woman, almost as plump as mother, and much shorter.
此句中,作者把学校的校长和他的母亲相比,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校长比母亲年纪大些,个子矮些,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并用“as...as”结构表示出来.从这一对比中,可以看出fat和plump是近义词.fat是读者熟悉的词即“肥胖的”,那么,plump一词的意思就能猜个大概了.
3. 以反义词和对比关系为线索猜测词义
有时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事物之间的差异.在进行对比的过程中,作者必然会用一些互为对应、互为反义的词语,使不同事物的特点更为突出.通过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从对两种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的描述中,读者可以根据其中一个熟悉的词推断出另一个生词的词义来.
另外,在表示这种对比关系时,作者通常会用一些信号词来表明另一个词语与前面的词语互为反义.这些信号词无疑为读者理解和猜测生词词义提供了非常好的线索.常用来表示对应关系和提供相反信息的信号词有:
but, yet, however, while, whereas, otherwise, in spite of, despite, even though, although, though, unlike, instead(of),rather than, nevertheless, nonetheless ,on the other hand, still, none the less, by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in the end, compared to
[例] In the past the world seemed to run in an orderly way. Now, however, everything seems to be in a state of turmoil.
此句中,以信号词however为线索,可以看出作者把现在的事情与过去相比.过去是“in an orderly way”,而现在是“in a state of turmoil”,过去是秩序井然,那么现在则是相反,那就是一片混乱.
4. 以列举的句子为线索猜测词义
为了阐明某一种重要观念或者讲清某一抽象概念,作者往往采取举例的方式对这一观点或概念进行具体的说明和解释,从而使读者理解得更具体些.那么文中的例子自然也就成了读者理解文章生词的线索.表示列举关系的信号词有:
like,for example,for instance,such as, especially, include, consist of, specially
[例] Defined most broadly, folklore includes all the customs, belief and tradition that people have handed dow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此句中,includes后面的例子基本上表示出了“folklore”的内容范围,即人们一代传一代的那些风俗、习惯、信仰和传统的东西.这些东西都属于通常所说的“民俗学,民俗传统”,这也就是“folklore”一词的基本含义.
5. 以重述为线索猜测词义
有时作者在阐述某个概念或某一事情时,为了把它讲述得更清楚,他可能采取另一种方式重述一下前面的内容.这种重述往往用比前面一种表达更为简单易懂的词语.后面这种简单易懂的词语无疑为前面较难的词语提供了猜测的线索.因此,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如遇到生词时,不要停下来,不妨看一下该生词后面是否有另一种阐述或解释.表达重述,作者也经常使用一些信号词,这些信号词有:
in other words, to put it another way, that is to say,or ,that is,i.e. ,to be precise
[例] Before the main business of a conference begins the chairman usually makes a short preliminary(i. e. introductory)speech, or make a few preliminary remarks. In other words, he says a few things by way of introduction.
在阅读此句时,如果对“preliminary speech”的意思不是十分清楚,只要接着往下读,意思就会逐渐明朗起来,“or”和“in other words”后面的部分都是对“preliminary speech”的重述,由此可以推断出“preliminary speech”的意思是在开会之前主席所做的一些简单的介绍,或者说是“开场白”.
6. 以因果关系为线索猜测词义
因果关系是一种常见的、行之有效的、能提供生词词义信息的逻辑关系.一定的原因会导致一定的结果;某一结果是由某种原因所引起的,作者在叙述原因的过程中,必然会把词或句子置于一种因果关系的逻辑之中,这无疑为读者推断生词词义提供了很好的线索.作者通常会用一些信号词表示句子之间的因果关系,这些信号词有:
since, as, because, for, so,thus, consequently, therefore, hence, due to, result in,result from, as a result,for this reason,accordingly,so that, so...that,such...that
[例] Since I could not afford to purchase the original painting, I bought a replica. An inexperienced eye could not tell the difference.
从信号词since以及相关信息,可以看出生词所处的上下文存在很明显的因果关系.since引出的从句是原因(即因为我买不起那张原画),主句是结果.生词“replica”后一句又进一步解释了另一种原因,即没有经验的人看不出来差别.根据这之间的逻辑关系,就很容易推断:既然不是原画,那么“replica”应是一张“复制品”.
7. 以生词所在的前后文提供的解释或说明为线索猜测词义
有时作者在阐述某人、某物或某一现象的特点时,先是一般地或概括性地说一下,然后再作具体的说明或解释;或者反过来,先作具体的阐述,然后再进行归纳、总结.如果读者能抓住作者的思路就能从那些具体说明、解释或归纳中找出猜词的线索来.
[例] Another habit which can slow your reading is called “subvocalization”. In this case your lips do not move, but you still “hear” each word in your head as you read silently.
此句中,“subvocalization”一词可能是生词.虽然在它的上下文中没有提供很明显的线索,但读者如果继续往下读,就不难推断出它的词义来,因为后面的句子是对“subvocalization”一词的解释.可以想象一下,虽然在阅读时你的嘴唇没有动,但你的脑子仍能听出你在读每一个词,这种阅读不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默读”吗?由此,可以推断出“subvocalization”一词是“默读”的意思.
8. 根据普通常识、生活经验和逻辑推理推测生词词义
⑴ 根据普通常识,生活经验推测词义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遇到生词,读者有时可以根据自身的直接或间接的经验,或运用自己已有的常识将其推测出来.比如了解一些英美国家的天文地理、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政治结构、社会制度等,可以帮助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遇到生词时,猜测词义的能力自然就增强.
[例] When a doctor performs an operation on a patient, he usually gives an anaesthetic to make him unconscious, because he does not want his patient to feel pain or to know what is happening to him.
根据直接或间接的经验,一般具有一点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医生在给病人动手术之前,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往往给病人注射麻醉剂使病人失去知觉后再动手术.所以根据这一常识,通过上下文就能比较准确地确定“anaesthetic”一词的意思应该是“麻醉剂”.
⑵ 根据逻辑推理推测词义
作者在写作时,要把一些分散的、复杂的信息组织在一起,使他们之间有密切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形式与内容一致的语言整体.如果读者按照上下文,顺着作者的思路,通过询问关系、语境对生词进行合乎逻辑的推断,是可以推测出生词的大概意思的.
[例] If you are capable of working twelve hours a day without a rest, and if you can engage in physical exercise for hours without seeming to get tired, then you are indefatigable.
根据上下文分析,如果一个人能连续工作12个小时,能进行体育锻炼数小时而不知疲倦,那么,我们就可以作出符合逻辑的推断,这个人一定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将这个词义代入原句中,很合乎逻辑,那么这种推理很可能是正确的.
篇2:语篇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教学十分重视对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在进一步提高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提高阅读能力,是提高听、说、写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技巧,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年来在中国越来越受到外语教学界的关注,对其研究也不断深入。语篇分析(text analysis)是该学派有别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重要特征,也是该学派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近年来的MNET试题依据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已经从客观上提出了应当达到的能力水准,其中之一就是要具备完备的语篇分析理解能力。
ジ咧醒生的语篇知识实际上必须与语篇分析理解能力平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活动是语篇知识的实际运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活动的前提。语篇分析理解能力的具体内容包括:1.领悟或运用句法;2.领悟或运用逻辑表达手段;3.领悟或运用修辞手段(初级水平);4.领悟或运用篇章组织手段;5.领悟或运用文体。
オケ疚氖酝继教忠幌掠锲分析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可能起到的作用,以求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オヒ弧⒂锲分析与阅读教学的关系
オ1.阅读过程从被动到互动的认识
オゴ统的阅读教学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之间,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字母对应,词组-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
オプ源有睦硌Ъ襈uttal(1982)提出,阅读是“an interactiv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active interrogation of a text”(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来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オ2.语言单位从句子到语篇的认识
オピ谙嗟钡囊桓鍪逼谀冢语言学家如J.G.Nesfield和Noam Chomsky都认为:“句子为最高一层的语言单位。”而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在与夫人Hasan合作的Cohesion in English.(1976)一书中指出:“语篇是一个语言单位”(“a semanticunit”)。K.L.Pike更明确指出:“语篇处于最高层次。”系统功能语法把语篇视为一个超级句子,认为可以像研究句子一样来研究,并构制一套语法。这在语言学的发展上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它打破了传统的纯语法和句本位的研究,主张将语法研究与语篇或话语分析结合起来。
オ3.语篇分析在阅读课中的实行
オビ锲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与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相关。语旨指的是参加者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与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相关。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与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相关。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到Halliday(1973)在Explorations in the Function of Language一书中指出的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
オビ锲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theme-rheme)分布,“衔接”(cohesion)和“连贯”(coherence)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
オザ、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具体实施设想
オビ捎谟锲教学法的重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等认知过程,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交际性。在此基础上对具体实施进行以下设想。之所以称为“设想”,因为笔者对这一教学法在理论上尚处于学习探索阶段,在实践上刚处于尝试阶段,远非成熟完善。1.根据标题,预测一下大致内容。2.在预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回答一些启发性思考题,从而介绍篇章的文化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如是名家名篇,应简单介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影响。3.精讲部分重要词汇用法,辨析词义;疏通语言点,并提供操练句型。4.划分段落并总结段落大意。5.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了解论点论据之间的关系。6.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复述、议论等课堂交际活动,加深认识文章主题思想。7.师生共同探讨文章的发展布局、写作技巧、修辞手法和文体风格等,培养学生高层次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8.整个过程中穿插各种练习,以口头操练为主,笔头练习以写作翻译为主,定期检查,注意课内外和口笔头练习的合理分配。
オチ硗猓培养阅读兴趣,增强阅读信心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在正常课文教学的同时,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体的,可读性的课外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要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不是呆板地“读”文章,而是“欣赏”文章。良好的阅读习惯使人终生受益。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阅读时,克服疲劳和倦怠心理,并且努力克服心译的阅读习惯。
篇3: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新教材阅读课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摘 要】 本文通过一堂阅读课的具体教学设计和教学反思,探讨了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说明图式理论对提高高中生阅读理解能力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图式理论,阅读课,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一、图式理论的概述
概括地说,图式(Schema)是有过去的经验组成的。七十年代后期,美国人工智能专家鲁梅哈特(D.E.Rumelhart)等做了大量研究,把图式的概念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理论。现代图式理论认为,任何语言材料,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本身无意义,它只是指导听者或读者如何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恢复或构成意思。图式是人头脑中存在的知识的单位。就阅读而言,图式有三种类型:语言图式(Linguistic schemata)内容图式(Content schemata)和修辞图式(Rhetorical schemata)。语言图式是指读者先前的语言知识,即关于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图式是指文章的内容范畴,是文章的主题,因此内容图式又被称为主题图式。修辞图式又被称为形式图式,是有关各类文章篇章结果的知识或者是指读者对文章体裁的了解程度。
二、图式理论对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的启示
图式理论的核心是将新事物与已知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而阅读也就是读者头脑中的图式与语言材料所提供的信息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根据这一理论,阅读理解是一个接受信息、加工信息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大脑中的这三种图式对把握文章的内涵、内容和整体脉络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读者对文章的理解程度。任何一篇英语阅读材料都是由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构成的,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激活并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相应的图式,把其主要内容分层次结合到学生头脑中储存的信息网络中,使课文结构化,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打开阅读思路,掌握阅读技巧,培养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水平。
下面以高一新教材(下)Unit 16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的教学设计为例说明笔者如何运用图式理论指导高中英语课文阅读教学。
三、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富兰克林的实验信息。
2、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描述自己的一次实验并学习填写实验报告。
3、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构建与科学实验相关的图式。
教学难点:让学生利用所构建的图式复述课文并学写实验报告。
教学设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阅读前(Pre-reading)--介绍背景知识,激活语言图式
1、小组活动--Group competition
综合利用课文中Pre-reading部分的两个问题,开展小组竞赛,谈论全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及主要成就。学生积极发言,说出自己了解的科学家如陈景润、李政道、杨振宁、爱迪生、爱因斯坦等。
教学反思: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用小组竞赛的方式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给他们提供了活动和交流的机会。由于学生知识结构的局限,教师没有限制他们只谈论17、18世纪的科学家,从而打开了学生的思路,加之教师在学生的自由讨论中总是能宽容他们的语言错误,使他们能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课堂气氛在一开始就显得热烈而不沉闷,宽松而有序,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交际性教学原则。
2、班级活动--Match Column A with Column B
Column A Column B
Alexander Bell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homas Edison the first telephone
Waston /Crick Evolution
Wright Brothers the elctric lamp
Charles Darwin germs
Madame Crurie black holes in Universe
Heinrich Dreser electricity
Louis Pasteur DNA
Benjamin Franklin the first plane
Steven Hawking the Theory of Gravity
Elbert Eintein Radium
Isaac Newton aspirin
教学反思:该活动有效地激活并扩大了学生的语言图式,而语言图式在阅读理解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没有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形式图式就发挥不了作用。此活动也为教师成功引入本课话题搭起了桥梁--展示内容中有Benjamin Franklin的信息。
(二)、阅读中(While-reading)--整体输入课文信息,构建内容框架图式
1、略读skimming--解读标题,帮助学生分析课文标题,找出标题中与文章主题紧密相关的词语Franklin、Kite、Experiment并以这三个词语为线索,逐层进入课文阅读。
A、Franklin--用幻灯片展示Franklin的个人简历。
Name: Benjamin Franklin
Gender: Male
Year of birth: Jan. 17, 1706
Place of birth: Boston
Year of death: April 17, 1790
Occupation: Busienessman, inventor, writer, scientist, statesman
Education: less than two three year of formal education
Father: a candle maker
Main achievements:
1)invented lighning rod
2)helped set up American first city hospital
3)helped found a new nation
4)helped to write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教学反思:此活动训练学生解读文章标题判断预测主要内容,设法激活学生的有关图式,培养学生的预测联想能力,因势利导,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即将阅读的语篇中。介绍Franklin背景知识的同时也复习了个人简历的书写格式。
B、Kite--小组活动:风筝制作演示
小组(四人)到教室前演示并叙述风筝的制作过程,两人制作,一人叙述,一人板书(材料自备)。教师可以提示学生可能有困难的生词,并帮助他们在黑板上板书制作过程的关键词,形成如下图式:
Build the frame…
Make a cross…
How to build a kite Tie the corner of the paper/handkerchief to …
Add a tail to…
Tie a long string to …
教学反思:教师通过该活动进一步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空间。风筝的制作在课文阅读中是个重点,教师有目的地把它放在阅读前是联系了学生已有的制作风筝知识,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动口能力,积极开展了合作学习,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体验集体感和成就感,建立了融洽的师生交流渠道,营造了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了风筝制作的语言图式,为课文阅读扫除了障碍。
C、Experiment--skimming,培养skimming技巧。
在进行阅读活动前,采用Brainstorming的方式询问学生经历过的一次实验信息如:When did you do the experiment?--(Time) With whom did you do the experiment?--(Experimenter) Why did you want to do an experiment?--(Purpose) What did you need to do the experiment and why did you need them?--(Equipment) How did you do the experiment?--(Steps) What did you learn from the experiment?--(Conclusion)并构建发散图式(如下),让学生带着问题在文章中找出富兰克林的实验信息。
with whom when
why Experiment what to need and why
how what to learn
教学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对储存在大脑中原有有关实验的知识图式进行选择、整理和加工,帮助学生建立与实验相关的图式,而这图式的内容也是学生即将略读的目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也使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为有意识的阅读,这对学生正确把握文章内容能起到促进作用。
3、找读scanning--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找出每段的主题句并进一步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及主旨,培养scanning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语篇图式。
Para1-3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Main idea Para.4 the equipment of the experiment
Para.5-6 the steps of the experiment
教学反思:任何体裁的文章都有自己成文的内在逻辑层次体系(即修辞图式),本文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说明文,旨在说明、解释实验的性质、特征和内在的联系。学生在了解了一定的背景材料(即语言图式和内容图式)后,就更容易把握这一联系,弄清楚文章脉络,整体理解文章,准确归纳出文章的大意及主旨。最后利用关键词指导学生建立起本文的语篇图式(如下),为学生提供了视觉上的结构图,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语篇的理解,便于学生记忆,为读后的复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to build experimenters: Franklin and his son
to make weather: thunderstorm and rainy
Franklin kite to tie experiment time: in June 1752
to add purpose: to prove light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
to tie a silk kite to attract lighning
the things needed a key to conduct electricity
bad weather to produce electricity
a condenser to store electricity
first
second
third
fly a kite
procedure stand inside
pull…from
become charged
conduct…well
collect and store…
conclusion: lightn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
(三)、阅读后(Post-reading)--巩固和运用图式,化知识为技能。
1、Class work--复述课文:先全班接龙,再个人全文复述
教学反思:学生依据已知图式对课文进行复述,强化巩固所吸收的信息,使他们掌握的知识通过图式转化为技能,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联系,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这时,为鼓励更多的学生尤其是英语基础和口头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复述课文,采取接龙的方式,一人一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联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也体现了新课标“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原则。
2、Group work--讨论:If you want to be a scientist,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先小组讨论,再由代表阐述本组观点,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总结。
教学反思:讨论是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一种途径,它有利于训练学生的思辩和表达能力,有利于增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本文通过大量的阅读建立了与科学实验相关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和修辞图式之后,再利用这个话题讨论作为一个科学家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进一步升华了文章的主题,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精神,也增强了他们的学习责任感。
3、语言点的讲解--学生提问,学生答疑,教师提供必要的帮助
教学反思:此活动一改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语言点教学方式,为学生独立学习留下了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能通过必要的预习发现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利用其他学习资源分析和解决问题,积极提问,并在为别人答疑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感,加强了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4、填写实验报告--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填写实验报告。
Title Experimenter’s name
Purpose
Equipment
Procedure
Results
Conclusion
教学反思:根据本文阅读之后建立的图式,学生很容易填写实验报告,有效地结合了学生实际,把所学的知识成功地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去,也把写作和阅读有机地统一起来了。
四、结束语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生在阅读方面应该具备一定的阅读策略和语感以及“能从文章中获取主要信息;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意图;能提取、筛选和重新组织简单文章中的信息”等技能。而技能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长期不懈的训练,而图式理论为教师的训练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具有可操作性。按照图式理论,教师应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知识面的扩大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背景知识,充实学生的图式结构,激活他们大脑中已有的图式并帮助他们建立更多的语言图式、内容图式及修辞图式,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形成一张立体图式网络,这样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教师通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再是空谈。
--------
参考文献
张维友:“图式知识与阅读理解”,《外语界》第2期,1995
贾冠杰:《外语教育心理学》,广西教育出版社,
赵进:“图式理论与英语阅读理解”,《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3期,
罗蓉:“图式理论和英语阅读理解”,《中小学外语教学》第6期,
彭支乔:“图式理论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运用”,《中小学外语教学》第5期,
阮飙:“课堂讨论--培养焦急能力的途径之一”,《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1期,
图式理论在高一英语新教材阅读课中的运用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川德阳外国语学校 陈娟
联系电话:13096449953
0838-8846038
篇4:试谈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阅读教育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提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同时最具学习效果的成份。一个学生一旦对学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学习看成他的自己的愿望、渴望、需要和追求时,他学起来会精神愉快,不知疲倦,越学越爱学。这时其自身成绩或教学效果都不只是事半功倍的成效。相反,如果没兴趣,学习就会感到是一种负担,甚至产生厌烦的情绪。因此,对中学外语教师来说,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关键词:兴趣的激发 兴趣的培养
一、兴趣的激发可用的方法
1、明确学习英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伟大导师马克思说过:外语是人类斗争的武器。导师这句名言就充分体现了英语学习的重要性。外语是学习文化科学知识,获取世界各方面信息和进行国际交往的重要工具。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外语日趋在显示其重要性。因此,作为21世纪的学生,学习英语的必要性十分明显的。经过这样的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必要的,充分认识到学习英语是社会的需要、时代的需要,这也就奠定了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的基础。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有时是需要老师准确掌握其心理,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教学来激发的。在课堂上,教师可采用4种方式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
(1)讨论。组织学生就学过的内容展开讨论。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充分开动自己的大脑,陈述自己的观念。如,在学完高中第二册第18单元“The Necklace”后,给学生一个讨论题:How do you feel like Mathilde Loisel,就文章的主人公玛蒂尔德展开讨论。有的同学表示同情,有的表示批判。这样,一方面巩固了所学知识,一方面又就所学的知识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用学过的英语表达句子的兴趣。
(2)表演。将短剧上学生按其中主要人物的角色和装扮来表演该剧目。设置相应场景。这使学生一方面运用所学知识将话表述出来,另一面又锻炼了学生潜在的表演才华。从而对英语产生兴趣。
(3)想象。每篇课文学完后,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各个角度去创造性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发表多种不同见解。例如,在学完“The necklace”这一课后,让同学想象玛蒂尔德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她自己、她丈夫及别人会对此事做出什么反应。这样犹如学生自己在导演一剧目,这无疑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4)教师饱满的精神状态。要做到为人师表,首先教师要从穿着发型到面部表情,都应给学生一个庄重大方、积极向上的感觉。步入课堂几句热情而严肃的开场白,会把学生全部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使之迫不及待地听讲。如:Hello, everyone! I’m glad to see you. I have sth important to tell you……这样,学生就会非常认真听课。他们会在听课中踊跃提问,回答问题,课堂效果很好。
二、兴趣的培养
学生在课上产生的学习兴趣,是否在课后能保持长时间?这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培养。要使学生持久地处于积极主动的精神状态。有下列2个做法:
1、布置有声作业。为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要求学生每天把所学的内容熟读并录进录音带。每周六下午为英语活动时间。全体同学和老师共同监听,并选出语音、语调及熟练程度都很好的5位同学,再评出进步幅度较大的5位同学,并且老师发给一个小小的纪念品,以此促进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兴趣。
2、分类推进,逐层提高。为满足各类学生的需要,布置作业时,按学生成绩好、中、差三个层次编排难易程度不等的题目,使他们各自有难易程度的作业,每次作业都使他们有一个新鲜的感觉。
通过以上两点的做法,使学生的课上学习与课下活动串成一条线,使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摆脱了那种课上学、课下放两分离的层面,使学生始终保持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
参考书目:
1、《中学成功教学法体系》,冯克诚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中学教学全书》,任绍曾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篇5:“导、读、练”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课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它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在平时的阅读学习中训练阅读速度,培养和提高整体理解的阅读能力。而传统的课文教学方法不仅无法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整体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更谈不上对阅读速度的训练。所以英语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改进教法,摒弃传统课文教学法的不足,运用交际法设计阅读课的程序和模式,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主动参与,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技巧。
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阅读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及训练”。即让学生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独立的阅读实践,加强以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以此来达到高中英语教学目标中“侧重培养阅读能力”这一要求。本文简称它为“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
一、“导、读、练” 式英语课文教学
“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的意义
“导”指的是以教师为指导,对学生的阅读实践给予巧妙的导入、正确的引导、精心的指导和及时的疏导;“读”指的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种方式的阅读,如略读、精读和复读等;“练”指的是以训练为主线,即以阅读理解和阅读技能训练为主轴,以听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为辅的整体训练。这三者互相交融、层层递进,使得整个阅读教学过程有导有读,有读有练;同时也使主导与主体、教法与学法,反馈与控制得到和谐的内在统一。
英国著名教学法专家韦斯特(Michael West)认为:“教授英语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培养直接阅读能力”。阅读本身就是语音、词汇语法结构以及文化背景知识等的综合运用,亦是学生实践英语的一项独立活动。因此,对学生来说,提高阅读水平、培养自学能力是一个学习方法的问题;而对教师来说,如何成功有效地组织阅读教学,更好、更快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却又是一个教学方法问题。从研究学生的学法入手,探讨和尝试的“导、读、练”式阅读教学模式正是这两者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
二、“导、读、练”的教学操作要领和实例
(一)课文的巧妙导入课文的导入,实质上就是课文最初呈现(Presentation),也是课文教学的“序曲”。巧妙而恰当的导入能先声夺人,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上的必要准备,引导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新内容的教学。导入部分应力求做到新颖别致、简练到位。课文导入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还可以趁热打铁,在学生兴趣得到激发时,进行“读前活动”(Pre-reading activity)为正式阅读做准备(Preparation for reading)。针对中学英语教材课文类型较多的特点,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导入方法,设计恰当精炼的导入语进行课文的导入。下面试举几种常见的导入形式。
1.直观导入法常用的直观教具大致有图片、幻灯片、投影片、简笔画、实物、多媒体等,教师可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如教SEFC SB2A The British Isles在多媒体教室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漂亮的画面(如英国的大笨钟、伊丽沙白女王、牛津大学图书馆、皇家卫队的换岗仪式等),并像导游一样娓娓道来:“Now,what is it ? Yes, it is Big Ben. Well, it's very famous. Can you guess who she is? Yes, she is Queen Elizabeth. And this picture is …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about the country---”“ Britain!” 学生自然道出了要学的课文。
3.自由交谈或讨论导入法这是最常见、最通用的一种方法,关键在于教师用简练的语言引出情境。教师利用新课开始前几分钟和学生进行自由交谈,或顺着值日生的Daily Talk进行交谈,这样不知不觉地引入新课。这种方法过渡自然,能把学生从无意注意引向有意注意,加深对新课的印象。又如教SEFC SB2A Unit6 LIFE IN THE FUTURE时,我与学生做了如下交谈:Teacher: Well, this morning I got up late. But I wasn't late for work. That was because I drove to school. But two years ago I didn't have a car of my own, and I had to go to work by bike or by bus. It was not convenient. Today it's different.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And our life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venient and much better. What will happen in the future? What will life be like in the future? Now, let's try to imagine our daily life.
Student A: Perhaps we will live on the moon.
Student B: We will not have to go to school. We can study at home on the computer.
Student C: Robots will do all the housework.
StudentD: But in that case, we will become lazy and weak. It's not good to our health.
Student E: I didn't agree with you. We'll ……
(二)阅读过程的正确引导 “阅读是理解和吸收书面信息的手段。”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信息。因此阅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而信息多少的获得,又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阅读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阅读能力而不是仅仅为了教授语法和词汇。我们应该通过阅读课的教学锻炼学生猎取信息的能力,使他们在书面交际中增强识记、理解词汇的能力,猜测、判断语义的能力,分析篇章结构的能力。
1.浅层阅读,整体上了解课文大意和轮廓 这一步,采用泛读或略读(Ex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快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的大意和中心思想,让学生“见之森林”,知其概貌。语言学家Eddio Williams 说过(1984):As a rule, while-reading work should begin with a general or glob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then move to smaller units such as paragraphs, sentences and words.泛读或略读就是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并通过标题和主题句,对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形成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可设计练习检测阅读效果,帮助学生捕获信息,练习可采用判断正误、排序和选择填空等形式。
如教SEFC SB1A Unit8 Sports,Reading text THE OLYMPIC GAMES时,我采用了判断的形式:Tell if the sentences true or false:
1) Both the Summer and Winter Olympics are held every four years.(T) 2) The modern Olympic Games began around the year 779 BC. (F)
3) In the old times both men and women were allowed to take part in the Olympic Game(F)
4) The first modern Olympics happened in the year 400 AD. (F)
5) The Olympics were born in Greece. (T)
6) The 24th Summer Olympics were held in Barcelona in Spain. (F)
7) In Barcelona the Chinese team won 16 medals. (F)
8) Horse-riding is one of the unusual sports in the Olympic Games. (T)这样训练可培养学生归纳和概括信息的能力。
2.深层阅读,局部了解课文的主要情节和要点这一步,采用精读或细读(Intensive reading)的方式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抓住情节掌握要点。在泛读或略读之后,学生已知晓文章大意,教师应指导他们运用已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对文中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判断,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段落结构,分析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帮助学生准确理解人物性格、事实原因、事物发展规律、作者的观点以及文章字里行间的深层含义。如教SEFC SB1A Unit15 THE lOST NECKLACE时,我们可用通篇提要法将课文按意义划分为几个部分,找出每部分的大意,分析作品的整体框架:The Necklace:Mathilde borrowed the necklace. (Why? When? From whom?)Mathilde lost the necklace. (When? Where?)Mathilde managed to repay the necklace. (When? How? How long?)
3.重复阅读,整体把握篇章结构和文章宗旨、内涵这一步是引导学生复读(Re-reading)课文,让学生再从中心思想出发,高屋建瓴,整体把握篇章结构、文章内涵和作者观点,让学生重新系统地、深层次地理解课文。在上两步教学活动中,我们教师是帮助学生循文章的脉络而进,是引导学生完整而顺畅地感知全文,并未展开,属于线性思维。如果停留在这一步,不向立体思维发展,理清全文的内在联系,学生就很难透过读物掌握其“言外之意”,更不利于培养阅读能力。这一步所使用的主要方法是图表法、对比法、时间顺序法、文体结构分析法、检验法和归纳法等。其中图表法和对比法为使用最多的方法。
(1) 图表法图表的作用是把语言知识和文章内容统一在课文篇章的立体网络当中,它易懂易操作。
(2) 对比法新闻报道体裁的文章,现实感强,材料较具体,时间地点数字等都有明确的交代。此类文章常有对立的词语或数字。教师引导学生将对立面找出进行对比,不用解释,学生就清楚地了解了作者的意图。
(三) 阅读技能的精心指导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阅读是培养学生英语自学能力的关键所在,而阅读技能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到阅读速度、效率和理解的程度。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精心指导和训练,则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早日培养和形成。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技能加以指导和训练。
1.快速浏览,抓住关键词和主题句技能的培养在阅读过程进行第一步时,教师让学生采用跳读或略读的方法快速默读课文,着重指导他们如何去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Key words)和段落里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s),以便更快的了解课文大意。一般来说,关键词都能交代文章或段落的when, where, what, why, who之类的问题。主题句一般都出现在文中段落的首句或末句(有时也出现在中间),能概括说明该段的主要意思或观点,是文章的骨架所在。这样,学生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技巧,边读边有意识地去寻找他们所需的信息,从而提高阅读速度和效率。
2.巧妙猜词释义技能的培养 猜词释义是一项很重要的阅读技能,经常鼓励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猜词释义可以培养学生阅读时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进行猜词释义的训练。
(1)根据上下文提供的内容猜测生词英语词义不是孤立存在的,在仔细阅读文章后,可利用上下文提供的情景和线索,进行合乎逻辑的综合分析和推理,便能轻而易举地猜出词义。
(2) 根据构词法判断、猜测词义英语中的构词法通常有三种:派生、转化和合成。学生在阅读中常常会碰到许多似曾相识的词,而这些词大多是由熟悉的单词派生或合成的新词。教师只要适时适当地介绍一些构词法知识并稍加点拨,或采用多个英语释义选择的方式进行训练,就能帮助他们理解掌握。
(3) 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根据定义、解释猜测词义时,其提示词一般有be called, that is, ie., is referred to, mean, stand for, namely, in other words等,有时以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或破折号、括弧等形式出现。
(4) 通过对比关系来推测词义能够体现对比关系的词汇很多,主要有表示转折关系的but, however, yet, otherwise, though, on the one hand… on the other hand, for one thing… for another等一些反义词,在句中其前后的词有明显的对比关系。除了以上的方法外,还可以通过因果关系、通过生活经验和常识、根据同义、同等或同位关系等猜测词义。
3.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和合乎逻辑的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两项技能是阅读理解深层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获取文章一定量的信息之后,进行加工、制作,去粗存精,去伪存真,做出正确的、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更主要的是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培养“用英语思考”(Thinking in English)的习惯和能力,避免翻译式的理解。
4.阅读疑难的及时疏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总会碰到一些阅读疑难,这些阅读疑难好似“绊脚石”或“拦路虎”,由于学生本身的学识水平、社会阅历等方面的因素,很难自行扫除,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疏导。影响阅读的主要疑难有:文章和作者的背景知识、一些生活常识、文体结构的分析、复杂短语和句子的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术语、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惯用语等等。如在SEFC SB1A Unit13 Healthy diet 中有这样一个句子: While you are at school, or walking home, your body is burning up 100 calories an hour.其中burn up 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范围,但我在课文的导入语“You see, every day everyone needs calories, and every minute we are using calories.”中就巧妙地进行了疏导,学生自然而然地把burn up 和use联系起来。
5.综观全局,巧妙结课教学应注意课堂教学结尾的设计,做到善始善终。无论哪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好的结尾均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另外,在下课前的几分钟,学生容易因疲劳而精神放松,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综观全局,巧妙设计结尾,有效利用课堂教学中最后的几分钟时间。英语阅读课的结尾可采用复述式、练习式、竞赛式、讨论式、表演式、发散式或首尾呼应式等等。我们英语教师应根据阅读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和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结尾方式,使课文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三、“导、读、练”式课文教学的初步收效“导、读、练”式英语课文教学改变了传统的英语课文教学模式,其实质就是一种学习指导性的教学方法。其教学过程充分体现了英语课堂教学“多层次、快节奏、多信息、高密度、重操练、勤反复”等一系列特征,同时也体现了外语教学的诸原则。学生阅读英语文章的方法、技巧和效率有了明显的改进和提高。渐渐地,在他们进行阅读操练时能够较熟练地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和技能,大多数学生有了英语阅读的成就感和轻松感。
篇6:幽默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生活不能没有幽默,就像人离不开空气、的水和阳光。但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幽默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没能充分发挥。不少人视英语学习为畏途,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英语学习是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常常忽略了其轻松愉快的一面。其实,恰当地运用英语幽默,学习者可以领略惊喜,得到诸多收获:利于记忆单词。词汇是英语学习的第一只拦路虎。要学好英语必须具备一定的词汇量,但英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普遍,令人头疼。轻松愉快的英语幽默能加深印象,利于掌握各种词义及其具体用法。
办公室告示:“Would the person who took the step ladder yesterday
kindly bring it back or further steps will be
taken.”(昨天拿走梯子的人请速归还,否则主人将采取进一步措施。)
学校告示:“Skipping school to
bungee jump will get you suspended.”(逃课去跳蹦极者会被停学。)
利于掌握语法。语法是词的构造和变化的规则以及组词成句的规则的综合。只有一定的词汇量,而没有正确的语法结构去串连,最多也只是一盘散乱的珍珠。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语法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对语法概念一知半解,以致于产生畏难情绪,是英语学习者的第二只拦路虎。风趣的英语幽默其实已把纷繁复杂的语法概念化整为零,利于学习者“逐个击破”,加以掌握。
I phoned the zoo but the lion was busy.(我给动物园打过电话,但狮子正忙。)
此幽默之所以好笑,是因为套用了“The line is busy(电话占线)”表达法。
利于提高表达能力。不少英语学习者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正确的语法概念,但英语学习却似乎停滞不前,难有长进。究其原因,就是他们没有主动地去运用,背离了语言学习的目的在于交流的初衷。换句话说,即使他们能理解,却仍然怯于表达。恰当地运用英语幽默,对口语、的书面表达都有积极作用。
首先,一方面,人们总倾向于与人分享快乐,在传播令人捧腹的幽默中,不知不觉增强了表达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厌倦了环境恶化、的滥用毒品等老生常谈的作文题,转向对幽默的赏析以及幽默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及人性等问题的探讨,能激发新的热情。其次,英语幽默体现了双关(puns)、的讽刺(sarcasm)及委婉语(euphemism)等多种修辞手法,增加表达的多样性。不仅如此,幽默的要素之一是“出人意料”(surprise/shock),这意味着幽默反映的是与众不同的角度,利于缓解紧张气氛,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例子也不少。
篇7: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体态语在英语教学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记得在讲“水的星球”这一单元时,我让学生做了许多有趣的实验,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在这一课中,我们主要谈到了有关水的性质和如何利用水和保护水的知识。为了激发学生的听说能力,我让他们做相关的实验。首先,我拿了一瓶水,一张硬纸片和一瓶花生油到了课堂。学生们立刻被我所带的东西吸引了。当我向他们发出邀请来做一些有趣的表演时,班里的同学各个跃跃欲试。于是,我请了男同学做下面的实验:在盛满水的瓶子上盖上后纸片,用手摁住,然后慢慢将瓶口倒置,把手移开。此时同学们完全被吸引住了,他们发现,瓶子里的水竟然没有流出来。随后,将实验成功的完成的那位同学又得意的向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成果。实验图如下:
水
. 水
(1) (2)
于是我不失时机的发问:What happened? Why? 学生们积极用英语回答了我的提问。接着,我有邀请同学做了另外的实验他们都肯积极配合:把一些花生油倒入盛水的瓶中。同学们发现油漂到了水上。图如下:
(1) (2)
我又向他们提问了相关的问题。学生们积极思考圆满的用英语完成他们的任务。随后我兴致昂然一起用英语谈论了有关水的其他性质和利用水,保护水的话题。收到很好的效果。这节课很轻松。也印象深刻。
在英语教学中,利用体态语进行辅助教学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讲到“bring” and “take” 的区别,“smile” “laugh”的区别,完全可以用体态语表现。体态语也叫身势语如口语一样,身势语也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文化。芬安格斯 说“肢体语言一旦缺失,那样人就不会成为正常人。”在学校教育中,身势语对于学生促进学生的性格培养起积极作用。老师的身势语会对学生的性格形成有极大的影响。老师准确的身势会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乐观的性格。老师正确有益的身势语的影响不仅会表现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而且还会创造一个和谐美好的氛围。事实上,老师和蔼亲切的态度表情会极大的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进一步说,那些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需要生动鲜明和准确积极的身势语使得他们更具体形象。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被极大的激发和鼓舞,教学效果也会有显著得提高。一直以来,人们对语言的学习只强调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然而,对于非语言(主要是体态语)交流的手段则不太重视,根据美国一项研究表明:在情感、态度交流方面,90%以上的信息靠声调的高低和面部表情,即非语言来传递的。可见,体态语在英语教学和实际交际中的重要地位。
体态语言即通过手势、面部表情、眼神、动作姿态、外表修饰等非语言行为来传情达意的一种交流手段。体态语不仅能代替语言交际功能,而且能扩大交流范围,表现或掩饰内心情感,丰富语言,使语言表达更生动、更形象,简洁明了,提供大量信息,深化表达内容等。在英语教学中,对于一个教师来说,利用体态语可起到以下几个功能:
一、课堂讲授,有利于师生间情感交流,突出重难点,提高学生对知识理解及记忆。
二、反馈课堂教学信息。
三、控制学生的课堂行为。而对于学生来讲,学习应用体态语能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
那么,如何在英语教学中有效地利用体态语,使英语教学效果更好呢?
体态语在课堂上的运用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在课堂上如能恰当地应用某些体态语,如面部表情、手势、目光接触、身体距离等会使课堂教学更丰富、深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1、表情运用的艺术(Facial Expression)
这里所说的表情,主要指面部表情。面部表情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世界语”,一个人的喜、忧、思、悲、恐、惊全都可从面部表情上反映出来。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说:“面部表情是多少世纪培养成功的语言,是比嘴里讲的复杂千百倍的语言。”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如能针对出现的不同情况,运用好面部表情语言,就可能有效地调节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对学生回答问题的对错上,脸上保持微笑是对学生的一种赞许和鼓励,而脸部表情疆硬,就会使学生感到困惑。微笑的运用确实重要。对大多数学生来讲,学习英语这一门外语是较困难、枯燥、难以理解的。这样,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使学生产生乐观、自信、积极向上的心态,而微笑正好有此神效。一些教育家曾提出“用爱的微笑去征服学生的心灵。”教师应把微笑带进课堂,使它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让学生感到学英语是一种乐趣而不是包袱。
如何把微笑带进课堂呢?教师平时可以把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有趣故事,或平时阅读中见到的幽默故事讲给学生听,和他们一起分享,还可以让学生表演一些滑稽可笑的课堂故事或短剧。教师平时也就注意培养自己幽默、乐观的生活观。“教育的确重要,却无须板着脸孔待它。”
2、课堂的“第二语言”--手势(gesture)
在课堂教学中准确适度地运用手势,既可以传递思想,又可以表达感情,还可以增加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在某一时刻下用手势语来表示教师所想要的学生参加活动的性质。如:在教语言句型时,指着自己的衣着或可能带有的教具,来教“This is a suit ( map, bag, etc. )”或者在教“He is not ……”时就摇手,“He is tall.”就用手指高些或者“She is five.”时,就伸出个手掌。另外,简单的手势还可以表示如“Come here”(前伸一只手,掌向里,向着自己招动)、“It's ok”(向上起拇指)
总之,手势在体态语中是动作变化最快、最多、最大的,而且具人很丰富的表达力。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手势语用得简练、适当、自然、协调、多样。
3、眼神的运用艺术(eye contact)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从一个人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内心的疑问、好恶及态度的赞成与否。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一切。”因此,在面部表情中,眼睛能传神、会说话,最能表达细腻的感情。
教师在课堂上艺术地用好眼睛,有利于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首先,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表情及变化中,看出自己的教学效果,辨析学生听讲的状况。
例如,课堂上学生时不时无目换地向棚顶或室之一隅,目光呆滞,那表明他们心猿意马。飞眼左右,低语暗议,则表明他们发现破绽或老师讲错了。眼里迸发欢乐的闪光,表明茅塞顿开……可见,学生眼神里大有文章。教师就应从眼神中了解真实的东西,提高效果。
如何看学生眼神行事呢?教师在讲课时,应不时地用眼睛环视整个课堂,使学生感到你在对他讲课,调动他们的参与感,个别学生听课不认真,也可以通过这种环视,提醒他的注意,督促他认真听讲和学习。另外,局部专注能够对学生进行仔细的心理调查,发现自己的讲授效果如何,可以启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打破课堂提问的冷场现象,更重要的可以制止部分或个别的走神或骚动。如老师有一双会说话的眼睛,课堂效果就不同。会艺术地应用眼神,对教学确实有很大帮助。
4、身体距离的运用艺术(body distance)
人际间的距离也有信息意义,也是一种无声的体态语言。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课堂所处的位置不同,与学生的远近不一,会给学生不同的心理感觉,产生不同的效应。有研究表明,当教师站在距学生2-3.5米的地方,就会产生一种控制效应,如果某个学生不注意听讲或出现行为不当的时候,对待这种行为,只要教师表露出开始向这个学生走去的意向,就会使这个学生不当的行为迅速的改变。
英语课堂上,教师领读时,走下讲台,进入学生的“空间领域”,可以控制课堂,发现和纠正学生的语音、语调,使课堂变得有生气。做听写练习时,教师一边念、一边适宜的走动,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如果教师与学生距离4-5米远,也许就很难产生这种效果。有些教师曾多次讲到,用电教室(讲台离学生4-5米远)上课没有在小教室上课的效果好。可见,讲究距离在课堂上的应和,可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外语教学中,非语言交流手段不容忽视。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能准确、适当、自然协调的运用体态语,能帮助组织教学,增进师生感情,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突出教学重点,提高教学效果等作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将非语言交流手段利用起来,突出“哑语”的作用,使之最优化地为英语教学服务。
200 4 月25日
篇8:如何提高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富阳市职业高级中学 吴琴儿
内容摘要:Grellet曾指出,阅读首先是“为了得到乐趣,为了获取信息”。可见不应只是为了学习语法、词汇,更重要的是通过阅读,获取新的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就存在着这样的误区:仅仅把阅读材料作为学习语言知识的载体,而忽略了能力的培养。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些解决的方法。
关键词:阅读 阅读能力
一、阅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阅读理解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侧重点。其目的是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语言知识,获取文章提供的信息,领悟文章的内涵,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能,成为独立阅读能力的人。同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也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的和书面的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通过阅读,扩大了知识面,增加了词汇量,交际时就不会因为知识或词汇贫乏而言不达意 ,写作时才能语言地道,内容丰富。从长远的观点来看,中学阶段阅读能力的高低对学生以后的进一步深造也有很大影响。据了解,许多中国留学生初到国外,阅读这一关就很不好过。他们每天除了要应付上课外,课后还往往需要阅读数十乃至数百页参考材料。而对于习惯于逐字逐句地阅读的学生来说,要完成这样的阅读量,显然是很困难的。问题的关键就是阅读速度慢。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人们要从浩如烟海的科技情报资料中获取所需的信息,就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近年来的全国高考统考试题中也体现出来。自1978年以来,阅读理解题在高考试题中的比重逐年增加。测验的目的也在不断变化:从考查词句的理解到篇章的理解,从了解事实细节到确定中心思想、进行正确推论、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等等。文章的题材和体裁也逐步多样化,包括各种记叙文和说明文、议论文。由此可见,高考对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但在阅读速度、而且在理解的深度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要适应这样的要求,不进行教材、教法的改革,显然是不行的。只有大胆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努力改革教材,教法,才能把学生的阅读能力抓上去。
二、何培养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需要经过长期的努力,一步步提高。在这个过程中,课内精读和课外泛读都很重要。只强调精读课本,不进行课外泛读,就无法扩大知识面,无法提高阅读速度,就只能是逐词逐句爬行式的阅读;而不重视精读课本,一味强调课外泛读,势必造成基础不实,对所读材料理解不透的后果。因此,必须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进行一定量的课外泛读。
1、改革课文教学,打好语言基础
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材料。课文教学的成败,直接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在课文教学中,应着重抓以下三个方面。
(1) 课前预习,培养能力
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预习,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初步了解教材内容,发现教材的疑难问题,带着问题上课。这样,使学生的针对性更强,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便于教师集中力量解决重点难点问题。预习时一般要求学生做到以下几点:A)拼读生词、词组,扫清阅读障碍。B)浏览全文,找出各自然段的主题句,或说出段落大意。C)划出语言难点,并提出独立的见解。D )就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供课堂上进行问答。实践证明,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学习变得更主动了,上课时解决问题的效率也更高了,从而节省了讲解时间,加强了综合训练。
(2) 围绕中心,整体教学
对于课文的教学,目前存在着二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课文是语音、语法、词汇的综合运用,学习课文,也就是学习语音、语法、词汇和句型。因此,一开始就可以一句句、一段段来讲和练。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课文不仅仅只是语音、语法和词汇的综合运用,而且是围绕着某一主题,某些内容或情节而进行的综合运用。因此,课文首先应做一个整体来教,应该在学生了解文章内容要旨的基础上进行语言操练。我们认为, 前一观点强调了语言结构的学习,但却忽视了语言功能的学习,而一开始便逐字逐句地讲练,势必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后果;而后一观点既强调语言结构的学习,又强调语言功能的学习,使学生通过学习,不但能够听、说 、读、写,而且做到理解准确,表达得体。
在课文教学中,应持后一种观点。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通过预习来了解全文的内容大意,再通过做理解习题来检查预习效果。对于故事体裁的课文,可以先通过听、说法来介绍课文背景和内容,再通过问答来检查学生对主要内容的理解。这样做,目的是使学生养成一开始阅读就努力寻找文章要旨的习惯,训练学生根据关键词语捕捉文章大意的能力。在分析句子时,应强调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仅注意句子的表层意义,更要注意到句子的深层意义,注意句子同文章内容及主题的内在联系。
(3)基础知识,精讲多练
对于语言基础知识,教师的讲解要精,在有限的时间里,只有精讲,才能够做到以点带面,也只有精讲,才有可能多练。精讲,就是要分清主次,每次重点解决一些主要问题,而不是面面俱到,样样都抓。那种不分主次,不分先后,碰到什么就讲什么,甚至随意发挥、希望一下子解决所有问题的作法,其结果往往是适得其 反,连基本的问题都没有能解决好。
比如生词的教学,有些人就喜欢搞词汇开花。每碰到一个生词,除了介绍各条词义外,还要引出一些没有学过的同义词、反义词,介绍各条固定搭配、习惯用法,还要给出例句、进行词义辨析,大搞词典搬家。现在高中每课的平均生词量为40个左右,约占课文总词汇量的10%。学生要记忆这些生词已感困难,如果教师再随意发挥,难度就更大了。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会造成喧宾夺主,影响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因此 ,在课文教学中,对于生词,我们只要求学生会读、会写,能掌握在本课中所表示的意义和用法就行了,其他用法随着以后出现了再讲。这样,学生的负担减轻了,基本的东西也抓到了,也就达到了目的。
有了精讲,多练在时间上也就有了保证。然而多练不仅仅只体现在时间和数量上的“多”,还应体现在练法上的“活”。这样的练习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比如句型的练就有许多方法。模仿造句是练,模仿翻译也是练 ;背诵句型是练,句型转换也是练。采用哪一种方法,或在几种方法中先用哪一种,就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在这方面,我觉得这样会更好:就是先让学生熟悉句型,再做模仿造句,后才做变换性练习。因为只有在学生熟悉本句型的 基础上做变换练习,才能使学生感到变有依据,才会少犯错误。但这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学习某一句型 ,估计学生可以用另外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对应句子来替换,这时,可以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把这些句子说出来,这样做,往往起到了以新温故的作用。总之,多练,就是既要讲“量”,又要讲“法”,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2、开设阅读技巧训练课
为了加强阅读教学,每周用一节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是有必要的。阅读技巧训练课的目的是学习阅读方法,培训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增加阅读量来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技巧训练课中,应注意抓好以下几个问题。
1) 阅读材料
阅读材料的选用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生词量一般在3%左右。《中学生课本同步读物》和《中学英语拾级读物》等材料不失为好的阅读教材。
2) 阅读速度
阅读速度与理解准确性是一个矛盾。进行阅读技巧训练的目的是提高阅读速度,但这必须是在正确理解的前提下求速度,没有准确的理解,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在这方面,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做理解习题来调节阅读速度,也就是每读完一篇做一些理解选择题。正确率一般不应低于70%,如低于70%,就应考虑适当放慢阅读速度。
3) 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阅读的效率。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然而好的阅读习惯并非一下子就能养成,只有在正确的指导下,在阅读实践过程中逐步培养。因此,每次进行阅读训练,都应向学生提出一些具体的要求。例如:1)阅读时不要出声,要默读。默读是通过视觉器官直接感知文字符号,速度要比出声的阅读快得多。2)不要逐字逐词地读,而要以意群或句子为单位。逐字逐词的阅读过多地把注意力放在单词上,不仅影响阅读速度,而且往往不容易抓住文章的中心大意。3)不要一见生词就查词典
3、指导学生课外泛读
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必须课内外相结合。进行课外泛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所学的语言基础知识和阅读 技能,而且还能使学生熟悉各种文章体裁和风格,开扩知识面,提高他们对阅读各种文章的适应力。
近年来,为了应付高考,复习题、模拟试题充斥市场,占去了学生的大量时间,使他们无暇顾及课外阅读 。其结果是,学生的英语语言知识上去了,而运用英语的能力却下来了。这种高分低能的现象是英语教学中的 一种偏向。应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在真实的外语环境中学习外语,通过阅读实践来培养和提高 阅读能力。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阅读,但这并不等于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放任自流。在读物选择、阅读方法等方面, 教师应给予指导。做到有布置、有指导、有检查。以下做法值得我们大家借鉴:也就是通过阅读比赛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阅读材料选定后,可以为学生设计了二张能分别表示阅读进展和阅读理解率的统计表,一张发给学生,让学生登记自己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率,另一张供全班用,定期把每位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成绩连成曲线。这样不但教师可以随时了解每个学生的阅读进展情况,学生之间也能相互了解、互相促进。我想,这种做法不仅可以提高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还可以把一些从来不读英语课外书的学生吸引到英语课外阅读上来,而且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能力可逐步得到提高。
高考阅读理解的试题趋势与阅读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阅读理解始终是高考试题中的重头戏,它占笔答部分分值的三分之一。它集中、全面地检测了考生从短文中获得信息能力以及理解的准确程度。综观近年来的高考阅读理解可以得知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 信息量增大。阅读全节总词汇量逐年增加,对考生阅读速度的要求明显越来越高。请看-春季高考的阅读理解部分的词量和阅读要求分类表:
总词量 短文词量 试题词量 读 速
NMET97 1,723 1,159 564 34.5
NMET98 1,815 1,002 813 36.3
NMET99 2,111 1,316 895 44.2
NMET 2,006 1,330 676 44.6
NMET2001春 2,218 1,580 638 52.6.
2) 试题的设计发生了变化,表层意义理解有所减少,而深层含义试题有增加,重视了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通过字里行间,挖掘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真正意图,领会文章的话外之音。请看-2001春季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分类情况:
题目设计数量 NMET97 NMET98 NMET99 NMET2000 2001春
试题设计分类 文章主旨 2 2 2 2 3
事实细节 8 7 5 5 5
深层理解 3 2 4 7 6
推理判断 4 7 6 4 4
猜测词义 3 2 3 2 2
3)非大纲词汇有所增加。由于新词的出现,考生只用通过context来理解词汇的含义。语言必须面对猜词的事实在试题中的导向很明显。
4)语篇结构较为复杂。NMET99、NMET2000、NMET 2001春季高考连续三次五篇短文的语篇构成都有相当难度。作者在阐述问题时都使用多种语篇手段和修辞方法。行文的跳跃程度较大,陈述次序富于变化,隐含信息较多等。考生读懂了文字,也不一定能立刻领悟语篇的意思。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高中英语阅读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应该是:培养学生快速阅读短文并从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高考考的是理解和应用,因此,语篇知识的教学必须与语篇分析能力的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行发展,语篇分析理解是语篇知识的实际应用,语篇知识又是语篇分析理解的前提。阅读过程是一次思考过程,要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应当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运用所学语言和知识浏览和捕捉重要语言线索,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段(语篇)找出中心思想(main ideas)和重要信息,对文章进行表层理解 (literal comprehension);在此基础上,来理解作者的意图和立场,对篇章进行深层理解 (inferential comprehension);然后学生根据作者所表达的内容,说出自己的看法、观点,进行评价性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当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单一的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教材中的语言难点的分析和训练,而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那些含有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内容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这些语言现象,广泛地向学生传授文化、语用、认知、文体等方面的知识。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外语应用能力。
不可忽视的一点是:提高阅读能力,要加大语言输入量。只凭课本中有限的几篇课文恐怕只是“师傅领进门”,真正意义上的具备能力,掌握技巧只能:“修行靠个人”-- 多读英文报刊、杂志,多动脑筋。
SEFC阅读课策略初探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 崔 虹 1月15日
随着信息社会的出现,教育既要传播信息,又要培养学生摄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在于培养交际性阅读能力--有效地获取书面信息,并对此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评价,以实现交际的目的。
阅读理解究竟是什么?阅读理解是一个心理过程。一个信息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图像也可),通过阅读过程传递,在这个过程中,头脑经过接收分析和猜想,把信息恢复过来,这就是阅读理解过程。阅读的过程可分为两类,一类活动的任务是扩大输入、阅读欣赏;这类活动以读为主。可配少量题目,可以检查对教材的一般理解程度。另一类活动的任务是针对性地训练阅读技巧。这些技巧包括预测所读内容、抓主题大意、抓特定细节、根据上下文猜词义、推断隐含意义、辨识语段过程等。对于这一类以专项训练为目的的活动,应提供训练性的题目,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学生使用某项阅读技巧。
阅读的过程因人而异。不同的读者有着不同的文化水平,不同的生活经历,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也由于学习的方法和阅读习惯、兴趣等存在着差别,使到阅读理解实践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逐字逐句的阅读。阅读理解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过程.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在阅读时眼球的运动是跳跃式前进的,并非一词一字地慢慢地往前移动。大脑对信息的接收,通过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连贯起来进行猜想、概括,迅速形成语段大意,虽不一定能一目十行,起码也一目一行或一目数行。那种逐字逐句理解的阅读方式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不但大大地减缓阅读速度,而且使整体理解变得更加困难。如在"He picked me up on my way home"中的“pick up”,按照上下文的具体情景,应为“顺便载我一程”的意思,而在"You speak English quite well"“Oh, I just picked it up。” 中这两句对话中"pick up"应理解为"刚刚学上手"的意思。如果只孤立在认为"pick up"是"把---捡起来",就无可避免在导致对整个句子的理解错误。学生中常有这种体会,把一个词组分拆开来,每个词意思都懂得,但一旦把这些词组组装起来,就成了"熟悉的陌生人"。
2、过份重视细节,而忽视对阅读材料的整体理解。往往有这样的一种情况,一篇文章读完,读者能够讲出其中的人物,事件和情节,但这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作者想向读者传达什么信息,提出什么值得思考的问题,他却一无所知。
3、忽视了培养根据上下文线索猜测词义的能力。有的学生一遇到句子中有生词或陌生词组,就急不可待在翻字典,这看来好像很认真很勤奋,其实这是一种“勤奋”的“懒汉”的做法。因为他用手的动作代替了脑的思考。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 Half a year after her marriage, Mrs. White was with child.句中的“with child”是一个陌生词组,原因之一是之前没冠词,但只要联系上下文细心思索,就会了解到是“怀孕”的意思。
② John is a thief, he even wants to steal the gold teeth in his grandma's mouth句子中划线的两个词只要认识一个,另一个的意思就可以十拿九稳地猜出来了。
4、缺乏非视觉信息。在阅读理解过程中,不但视觉信息起作用,非视觉信息也起作用。所谓视觉信息是指眼睛感知文字符号,而获得的。非视觉信息则在阅读过程中起潜在作用的,由大脑所提供的。在非视觉信息中最重要的是文化背景知识,非视觉信息越丰富,阅读难度越小。如在“More and more housewives around the world will soon be standing in the check-out lines.”这句子中“stand in the check-out lines”(在超级市场排队结帐付款),如果学生没有一点关于超级市场的感性印象,就无从理解。
那么在阅读课中怎样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新教材摆脱了传统的逐字逐句分析课文,死抠语法的教学模式,我们外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探讨,逐步形成了"导(Presentation) →读(Reading) →练(Practice)"的教学模式。
我们知道,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一般说来要经过四个阶段: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步深化的循序渐进过程。阅读课教学也应遵循这种规律。"导"就是为了感知教材,"读"是为了理解教材,"练"是为了巩固和运用知识。
一、导入---感知教材。这是知识的输入阶段.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掌握书本知识,这种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实践经验的总结,为了理解和掌握这种知识,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如果学生的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想象生动,理解书本就比较容易。反之,如果学生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他们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将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为了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好阅读前的导入工作,即激活。这些工作可包括: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读的需要,带着目的去读。阅读是对书面信息的理解的吸引,是受一定的目的或需要支配的。以SEFCB2A Lesson50为例,教师可首先画出一个禁止吸烟的符号,然后提出如下问题:
What does this sign mean?
Where can you find this sign?
Why is smoking not allowed?
Is there anyone who smokes in your family?
How much money does he/she spend on smoking every month?
What do you think of smoking? Why?
2、谈论有关的话题,或出示有关的画面、实物等,唤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阅读对象背景的了解,同时也可放松读前的紧张心理,以SEFC Book2B lesson81(Music)为例,教师可事先安排好一组不同类型的音乐如Pop music, Classic music, Pop music and jazz等等,然后播放给学生听,让他们从中辨别,从而加深对music的了解,为学新课作准备。
3、帮助排除可能影响学生理解的生词障碍。可以用旧联新的方法学习有关生词、短语。如教SEFC Book2B Unit19 Lesson73可以安排下列操练题学习生词。Find words in the dialogue that mean the following.
1)to ask for something very strongly : (demand)
2)the buildings and conditions in which people live: (housing)
3)to walk together in a large group through the town in order to express their ideas : (march)
4)strictly not allow : (forbid)
5)not very rough : (peaceful)
6)person who take the nationality of the country and the right to vote : (citizen) .
以上所有这些热身活动意义在于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准备状态,带着目的和愿望去读,充满信心去读,变被动式阅读为主动式阅读,也有助于形成阅读技巧,提高理解能力。
二、读---理解教材。这同样是输入阶段。毛泽东同志指出:“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能解决本质问题。”理解教材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辩证过程,学生对阅读对象有了感性认识,给理解教材奠定了基础。阅读的种类可分下面三种:
1、粗读(面式读法)。粗读即粗略地阅读全篇。这是为掌握大意梗概或为侦查是否需要进一步阅读所用的方法。
2、跳读(点式读法)。这是一种为寻求特定细节,放弃大部分无关内容,只注意某一点或几点的阅读方式。
3、细读(线式读法)。细读即详细、逐行地阅读,以掌握全部内容甚至分析语言特点等。
阅读理解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对课文进行多层次的阅读。阅读课教学一般经过下面几个层次:
第一步:略读或粗读(Skimming):布置任务(理解大意)→粗读→检查。
第二步:精读(Intensive Reading):布置任务(抓细节/找主题句/猜词义等等)→按具体任务要求去读→检查。
第三步:熟读(Proficient Reading):布置任务(详细理解全文)→细读并划出段落、重点和疑点→检查。
第四步:研读(Study Reading):布置任务(反复阅读课文,反复思考)→研读(力求从所读内容中受到启发,活跃思想,创造性地对待课文所提供的知识和结论)→检查。
最后:小结(Conclusion)
检查的方法包括多项选择、正误判断、Yes/No和WH问题、完型填空、信息转换等等。
以上阅读理解的几个层次经过了“读→议→再读→再议”的往复以及“整体理解→局部理解→整体理解”的过程。给学生提供了阅读的宏观意识,强化了学生的信息能力,为巩固和运用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练---巩固知识与运用知识(Consolidation, Practice)这是输出阶段.学生在理解教材后,为了牢牢记住所学的知识,防止遗忘,需要做多种形式的训练,使知识在记忆中痕迹得到强化,形成牢固的联系,但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并不等于会运用知识,不等于形成运用知识的技能、技巧。要使学生从理解概念,掌握理论到运用知识于实际,形成技能、技巧,单靠动脑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是不够的,还要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进行实际的练习或操作才能达到。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是在反复练习中,从最初的不会、不准确、不熟练到比较会、比较准确,逐步地发展和完美善起来的,但为使学生顺利地掌握技能、技巧,不仅要注意练习的数量,而且要提高练习的质量,改进练习的方法。
练习的方法有:
1. 问答--就课文提问题。提问可以是记忆性问题(答案是课文中现成的,记住就能回答);理解性问题(答案在课文里,但不一定是现成的);应用性问题(答案要求应用课文中的知识或新的语言知识);创造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发挥其创造性);评价性问题(答案要求学生表示个人观点,发表不同意见)。如教SEFC Book2B Lesson 58(Noise In The Night) 时,问题的设计:
1)记忆性问题
Whom did the lady live with?
What's her personal problem?
2)理解性问题
Was the lady's uncle a non-smoker? How do you know?
Why did Holmes ask the lady if her uncle kept pets?
3)创造性问题
Why did Sherlock Holmes want to visit the lady only when her uncle
was out?
How do you think the story ended?
4)评价性问题
What kind of person, do you think, the lady's uncle was?
2. 就课文内容进行连贯对话。如教SEFC Book1 Lesson 98 和Lesson 99时,我把课文编成对话,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做补全对话练习。下面是对话中间部分。
B: I am Dr. Baker, _______.
O: Ah, Dr. Baker, _______. I am looking for another speaker who could give a talk, as our main speaker can't get here today. Would you mind ________?
B: About DNA? You are joking! I know _____ subject.
O: But Dr. Baker, you are world-famous.
B: ________.
O: Everyone knows that you are an expert on the subject. Everyone here has read Peter Baker's Introduction to DNA.
B: ______. But I am not Peter Baker, I am David Baker. There must be some mistake.
3. 复述课文,这是课文教学较常用的以内容为中心的练习之一,可用来训练独白,可由引导式复述逐步进入自由复述。引导方式有:提纲、关键词、图表及图画。复述要防止背说,启发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课文内容上。再以SEFC BOOK1A Lesson98、Lesson99 为例,教师把课文的主要逻辑线索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复述:receiving an invitation→at the conference →at the organizer's office→ giving the talk
4. 角色扮演(Role Play),双人或小组活动,教师为参加者配角色,设置情境,让他们身临其境,以身份说话。如在教课文SEFC BOOK2B Lesson70 时,文章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即火车停站时,有一则用德语讲播的通知。Hank因为是American而不懂德语,因而走失了。上课时,教师可抓住这个通知,大做文章,要求学生快速阅读下文,猜猜通知的内容到底是讲什么,并要他们以列车播音员的身份,用英语make an announcement,以便让Hank听懂。如:Ladies and Gentlemen, may I have your attention, please? Here is an announcement to make. The train will be divided into tow parts. The front part is going to Frankfort and the other part to Bonn. Please go back to your own seat. Now, once again---
5. 书面表达,就课文内容进行改写、续写、缩写、扩写和写体会等。或增加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因有蓝本可依(阅读过的课文),这样的写作不致流于空泛,也不如想象的那样高不可攀,学生们看到自己也能象作家似的产生灵感,写出心得,便可大大增强自信心,获得从未体验过的成就感和满足感。教师也可把自己当做学生的一员,既是读者也是作者,通过将自己的文章与学生的文章进行比较,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种做法,无疑可收到一箭双雕的效果,因它将阅读与写作有机的融为一体,提高和培养了学生这两方面的技能。如教SEFC Book2B Unit 17(Life In The Future) 时,我对学生说:“These are the writer's opinions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 Now use your imagination, tell me what's your opinion about life in the future.”这引发了学生发散思维,给他们创造了一个写作的情景。学生学生乐此不疲,表现出高度的写作热情,有学生写到:In the future, computer will do everything for mankind, thus people's hands and brains don't have to work, people will become smaller and smaller.---.有一位学生写到他家乡在未来发生的变化:In the future ,computer will help the farmers to plough and harvest. With the help of the computer, our living conditions will be improved greatly in my hometown-----.
学无止境。阅读理解也无止境。要全面大幅度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提高总的文化素质。不同的教材,不同的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教师的角色都应该是学习对象的激活者、示范者、指挥者以及管理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体现当代教学模式的特点
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与探索
湖北省谷城一中 袁资有 7月25日
近年来, 中学阶段英语的教材编纂方向和高考考试方向都共同地反映了一个声音,那就是:英语教学已经由传统的知识型方法正迅速地向语言交际运用型教学方法过渡。也就是现在教育界说得较多的“素质教育”问题。英语,作为一门语言课,教师如何教、引导学生如何学?这不仅是目前要求每位教学一线执教者和教育研究家必须回答的问题,而且是学校管理者、操作者以及全社会都关心的问题。本文拟就英语教学中阅读教学方法问题作一些讨论。
一、加快英语阅读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
英语教学可划分成两大块,即口头(听说)和笔头(理解和表达);而在中学课堂教学中,笔头占有相当的比例。因此,作为一个客观的教育研究者和教师,谁也不能视而不见。就近年的高考而言,150分的试题, 单纯阅读理解就占了40分;从题量上看,也从恢复高考后沿用多年的四篇,增加到现在的五篇。在整个试卷中,阅读理解也是最费时间、比较灵活的部分。从对阅读后的理解方面看:问题已经从过去的原文中找答案和简单地计算,逐步要求根据原文的精神实质发挥自己的想象。在这一部分题中,你会很自然地碰到象“infer(揣测)、imply(暗示)”这一类的词,要求学生根据这个段落揣磨出作者说话的目的、文中说话者的引深意、文中没有直接陈述但却有所暗示的内容;甚至根据作者已经谈到的内容,imagine (想象)作者在下一个段落(原文中并没有)可能会说些什么。从试题覆盖的广度上看,一般以交际环境为主,兼涉科技、制作工艺等具体过程。不仅对学生作题速度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深层理解力,也就是学习语言的扩张力(即素质)提出了挑战。
因此,学生素质的提高,一要靠自身临场的发挥,更要靠平时教师对他们学习解题方法的训练有素。教师如果靠时间一题一题的传授,学生靠一题一题地记“会”,那么在考场上最多是个中分低能的机器,就不用说是将来适应社会了。会教的人,往往是教给学生金钥匙;以后来看,管你会不会教学,只要你从事教育教学,你都不光是给学生灌输知识,而必须走向学生“交钥匙”的道路。对教学悟的深,你教给学生金钥匙,悟的不深你交给学生铜钥匙;哪怕你交给学生铁钥匙,也比交给他们现存的金山、银山强。因为现在教材和考试的阅读理解文章中,普遍源于英语报刊的“原汁原味”的真东西越来越多,“国产”英文材料越来越少;没有拿到“钥匙”的人,只能在知识殿堂的门外徘徊。
“应试教育”的教学目的是为了升学,其核心是淘汰式的片面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不同,它切实反映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教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要教会学生如何求知、如何做人、如何健体、如何生活、如何审美等,为他们今后的成长在各方面打好基础。
二、重视操作过程的启发式教学
阅读教学过程一是指非毕业班常规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毕业班综合复习的过程。前者而言,以教材为主,选择余地不大,主要是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语言知识,进一步活用词汇、语法、句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英语的能力,以期达到加深理解,搞活阅读理解和表达运用之间的辩证关系。后者选材余地大,时代气息强,知识面广,对学生面的要求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前者能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后者是前者的提高和实践,二者相辅相成。不管前者还是后者,阅读教学都要围绕中心主旨(main idea)进行。对一段文章的概括要利用它,对这段文章的提问要利用它,对作者语意的深层发掘也要利用它。阅读教学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西瓜与芝麻”之间的关系。Main idea就是“西瓜”,是大头,是主要矛盾,要重点抓;具体字词句是芝麻,是细节,是技叶,是次要矛盾,不要影响了视线,不必要一一搞得太清楚,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大意,或者“跳跃”式前进。与Main idea无关的不能细说, 与Main idea有关的哪怕学生不太生疏也要提醒。 用适量的问题把学生朝作者的“思想轨迹”上引。学生的思路和作者的思路一齐跳跃了,想法一致了,启发引导就成功了,----阅读教学也就成功了!
(一)坚持养成训练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进行交际。“口头”方面的某些基本功训练,对阅读理解有正面的帮助作用。以前,我们对中学英语教学的理解不够全面,教学实践也有偏差,教学中只满足于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和操练,忽视对语言意义的掌握和运用。交际语言不仅是指语言的音、意统一,同时也指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懂得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对谁、用什么方式和态度说什么话,比较重视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强调使用语言的得体性。这样才能达到交流思想的目的。这种交际情景的真实性,是学习语言的生命和实质,交际才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只有在具体情景中交际,得体地使用上下文意思连贯的话,而不仅是孤立的句子,我们教的才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的能力。当今考察学生能力的方法,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大步发展。这种语言学习的养成教育,不仅使你的学生能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而且使一代人会终身受益。
(二)注重教学手段的直观性
为了培养学生用英语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采用直观教学手段,把英语和要表达的事物直接相联系,让学生直接理解、直接记忆:第二,用英语教英语,让学生直接用英语理解英语,直接用英语下指令去做事情;第三,尽量使用英语,但必要时使用汉语。由此可见,让学生多听多读是培养交际能力的根本途径。如果要让学生动笔填词或记录句子,要让他们只记关键单词的前几个字母,而且只要自己(当时)认得就行,千万不要象平时做作业一样一丝不苟,要养成一种快的习惯。学习英语,没有快,就失去了一半的意义。
三、阅读教学要当作工程来抓
(一)教师备课重“热身(warming-up)”
1.介绍与阅读内容有关的社会、历史、人文、自然背景,特别是与我国不同的英美等西方国家的历史地理和风俗习惯资料;
2.摘要介绍部分有碍课文理解的生词。凡是学生可能猜得出的生词一定要让学生在阅读时去猜测;猜的能力的培养比动手查字典的“勤”更有意义;
3.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标题、插图和有关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并预测文章内容;也可根据已有的事实,对文章的结局、后来的前景、隐含的事实进行发掘;
4.最后教师最好提出一两个能概括全文中心思想的指导性问题,以统一思想,判断是非,使学生醒悟阅读的奥妙。
(二)阅读过程明确“目标(goal)”
1.快速阅读指定的内容(用眼读而不是用嘴读,逐句读而不是逐字读);
2.提问好、中、差学生回答指导性问题,问题要围绕中心思想(main idea);
3.提出细节性问题,让学生获取有关what, where,when,why,who,how等基本事实以及start,process,end总体过程脉络;
4.细读:可以每隔几篇进行一次,教师要有所筛选,把握难度、深度,突出一个或两个侧面;对高三而言,不是考试范围的东西不要做这么细;
5.分活动小组讨论问题答案,然后全班检查答案;如果是从其它地方获取的试题,甚至可以更改参考答案;但必须分析说明令人信服的理由。
(三)阅读教学的扩展----“表达(express)”
1.鼓励学生用简略的方式表述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和领会,而不是复述课文;不要纠正学生的语音、语法错误,哪怕比较严重;
2.在学生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上,检查学生对生词的猜测情况,既然是猜,能沾边达意就行,不要对其用法作过多的分析;
3.做大纲所要求掌握语言知识的练习及高考词汇手册上要求的要点;
4.帮助学生分析语篇结构和文体特征,三言两语,只要中的就行,要少而精;
5.语言运用。围绕课文开展各种形式的口笔头交际活动,如复述课文、问题讨论、角色扮演、采访、调查、仿写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等;也可动笔进行改写、提纲、评述等。
四、阅读教学的法宝“自学(self-studying)”
社会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是“教”不完的。今天的学生,只能靠今后的终生学习才能不落伍。难怪有人说,21世纪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自学的人。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新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阅读理解,费工费时,讲解难度大,处理的不好,不仅枯燥无味,而且出力不讨好。那么,我们怎样培养学生的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呢?
(一)充分利用选材上的优势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
素质教育的宗旨是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一刀切,而是面向每一个有差异的个体,充分培养个性。根据学生的特点来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热情,是培养他们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注意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习阶段来培养。例如,初中学生往往满足于歌曲、游戏、表演等引起的表层兴趣;高中生则不然,他们不再满足于表层的认知兴趣,而是渴望获得更高层次的智力兴趣,渴望通过积极主动的思考来获取知识,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来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和满足感。为此,教师应为他们设计一些交际性比较强的教学活动,如角色换位、调查、解题、讨论、辩论、采访等。
(二)开发学习潜能
开发学习潜能是各学科统一的教学目的,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发学习潜能主要指开发学生的智力。智力是能力的一部分。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智力是指适合多种活动要求、为人所共有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能力。开发学习潜能是发展个性的必由之路。首先要培养观察力。其次要培养注意力。再次要培养记忆力。另外还要培养思维想象力。
阅读理解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的体现,阅读教学是为完成这一从“知识向能力过渡”进行转化的实战。从宏观上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从战略上看,阅读教学要紧扣整体,化零为整,就大不就小,宜粗不宜细。从实质上看,读得懂,然后才说(输出)得出,阅读理解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总之,笔者认为,中学阶段的阅读教学既是常规教学的组成部分,也是各级各类考试的重头戏,不抓不行。不但要长抓狠抓,而且要深抓重抓,一抓到底。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外语人才。
篇9:浅谈英语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大雁第一中学
英语组 赵靓
浅谈学习策略在教学中的运用
大雁一中 英语组 赵靓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策略,英语教学也不例外。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英语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即要“授之以渔”。
一、运用学习策略的必要性
当前英语教学的现状就是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只注重对知识的讲解,所以改变这种现状成为了当前英语课改的重点。而使用有效的外语学习班策略,不仅可以改进英语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减轻学习负担,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和实现个性化学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习策略
了解学习策略可以促进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的学习策略的了解,可以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渗透学习策略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第一,选择策略必须遵循实用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具体性与一般性相结合、有效性与可教性相结合的原则;第二,加强反思和监控;第三,注重交流与相互学习;第四,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学习策略,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咨询,同时在教学中要渗透和示范学习策略。
三、英语学科中常用的学习策略
(一) 基础知识的学习策略
1、语音学习策略。国际音标非常抽象,记忆有难度,若按歌诀形式记忆就容易多了:“国际音标48,元音单双20整,辅音清浊28;单元音分前中后,双元音集中又合口;辅音六爆破十摩擦,还有一舌二半三鼻音。”
2、词汇记忆策略。A.“五到”记忆策略,即心到、眼到、耳到、中到、手到。B.重复记忆策略。C.读音记忆策略。根据单词的读音和字母组合发音来记忆单词,既快,效果又好。这是最普遍的一种方法。D.“字形”记忆策略。英语与汉字一样也有许多“集形字”,如bed:“bed”很像一架床,这样就把字形、字音、字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不易忘记。再如news:来自于东西南北的信息就是“新闻”(news: n---north; e---east; w---west; s---south)。E. 情景记忆策略。如information(在格子里的东西就是信息)。F. 图表记忆策略。运用图表的方式来记忆词汇,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直观、简明的印象,有助于提高记忆效果。
(二) 语法记忆策略
1. 歌诀记忆策略即将所记的内容编成概括性强、琅琅上口的歌诀。如1)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省“to”的动词可编成歌诀:省“to”动词很重要,“注意”、“观察”不可少;“三看”、“二听”、“一感觉”,还有“三让”要记牢(注意--notice;观察--observe;三“看”--see, watch, look at)。2)学a和an:a 和an很想像,两者用法不一样;辅音单数a提前,元音单数an优先;代在名词来相伴,a 和an看不见。3)序数词:一、二、三特殊记,遇九时去掉e;五和十二记仔细,f来把ve替;ty换成tie,后面再加th;几十几变个位就可以。
2. 联想记忆法,即根据内容编出“生动鲜明,新颖独特,离奇可笑,违背逻辑”的话语。如:1)hang。由于意思的不同其过去式和过去分词有两种形式:“悬挂”hung hung;“绞刑”hanged hanged,可以编成“悬挂”无规则,“绞刑”有规则这样的顺口溜。2)lie。“撒谎”,人人一生中都要撒谎,普遍规律:lied/lied;“躺”,不同人躺的姿势不同,极不“规则”:lay/lain。3)主谓一致的就近原则:not only…but also…,there be,or/either…or…,nor/neither…nor…连接并列主语时可以编成“不仅有or,而且有nor”。4)主谓一致“就远原则”:except/but/besides/together with/along with;as well as/including;like/such as连接主语时可以编成“除了with,另外包括like”。
(三) 听力策略
1、放松情绪,集中精力。
2、组合响亮词策略。在听的时候并非每个词都需听得很清晰,尽量“捕捉”读得最响亮的词,然后组合这些词再加以推测,便可基本了解录音的大概内容。
3、全听、选听、精听策略。
4、语篇理解的“五步”、“五边”及五个“W”策略。
1)“五步”策略:第一步:听前快速浏览各小题选项,推测各小题需要选听的信息;第二步:组合各小题信息,猜测题文大概意思;第三步:预测各小题可选答案;第四步:仔细听,修正预测;第五步:回忆所听内容,做出最后选择。
2)“五边”策略:边听、边理解、边记录、边推测、边抉择。
3)“五个W”:在听短文时,必须注意短文中有关 who(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why(原因)的信息。
(四) 口语训练策略
1、大胆开口,克服害羞心理。
2、多说多练。
3、开设口语角和口语课。
4、“cluster”策略。
(五) 阅读策略
1、扫描式粗略阅读。
2、跳读:寻找特定的数字、符号、日期、事由和特定的个人信息。
3、精读:全神贯注,积极思维,反复阅读,仔细推敲。
(六) 写作策略
1、利用课文进行写作训练策略。
2、书面表达写作策略:判断体裁,注意格式;整理要点,拟成提纲;准确灵活,逐点译出;围绕动词,扩点成句;遵循逻辑,连句成篇。
总之,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传授学习策略的同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就能更好的达到为师生减负增效的目的。
篇10: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
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界一直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本文拟通过对这两种观点的评析,概略阐述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初级阶段教学中的作用,以期引起外语界同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讨论。
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的观点,是随着本世纪初直接教学法(Direct Method)的出现而逐步形成的。直接法强调通过外语本身进行会话、交谈和阅读实施外语教学,明确提出外语教学不应使用学生的母语,不用翻译,也不用形式语法。虽然直接法已不那么时髦,但它的影响却相当广泛。
本世纪60年代,以英国学者为主,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又登上了外语教学的“舞台”。交际法提出,外语教学的目标是学生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反对以语法为基础的教学方法,又摒弃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它的重要特征就是“通过外语学外语”(English Only Approach),主张教会学生语言的不同功能(function)、使用语言的方法等等。这也就承袭了直接法轻视母语的观点。交际法影响颇大,它的倡导者和追随者则纷纷著书立说,来宣扬它的理论和方法。让我们回顾一下近年来在外语教学界颇具影响的几本书。 Hubbard等人著的 A Training Course for TEFL 和Haycraft的An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两本书根本没涉及到母语的作用,Harmer所著 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只在4处偶尔提及,Gower和Walters合著的 A Teaching Practice Handbook没有提及母语的作用,却警告人们不要滥用母语。在一些称为“人本主义”(humanistic)教学著作中,如 Moskovitz的Caring and Sharing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和Sterick的Teaching English a Way and Ways也没涉及到这个问题。我们知道,语言是与思维直接联系的。那么,有多少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完全脱离母语,而仅用外语思维来进行交际呢?
80年代以来,又有强调外语习得的说法,其代表人物克拉申曾讲过,学习的语言与习得的语言在人脑中是分别贮存并且分别运用的,而且从有意识地学习到的语言中不可能产生自发的语言,一个人要想习得语言,必须通过有意义的信号参加到交流信息的语言中去。由于上述种种理论影响,人们似乎可以得出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结论。因此,外语课堂中不宜使用母语进行教学。
上述诸理论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到我国的外语教学。60年代,直接法逐渐在我国试用,80年代,交际法又影响到我们的外语教学。客观地讲、这两种教学法对我们的英语教学产生过积极影响,直接法使我们注意到口语训练的重要性,交际法使我们注意到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但这两种方法都反对在外语教学中使用母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在我国方兴未艾。大量的说英语国家的教师执教于我国大中学校。其中有些是称职的(qualified),但也有一些是没有受过正规训练的(unqualifed),雇请他们的原因往往仅是因为他们是讲英语的本族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绝大部分不懂汉语。开始一段时间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全英化课堂”(all English class。)感到新鲜,因此学习积极性特别高,尤其在口语训练方面,更是受益匪浅,我们似乎因此可以得出学习外语就要忘掉母语的结论。但结果如何呢?学生和外籍教师之间产生了摩擦,学生报怨不懂的知识外教不去教,对已掌握的东西外教却讲个不停。甚至有的学生拒绝去听外教的课,与开始的积极性形成明显的对比。当然,这其中原因很复杂,有文化差异方面的原因,也有教师、学生自身的因素。但我们是否已认识到:教师不懂学生的母语,外语教学是不会取得成功的呢?
主张在外语教学中肯定母语作用并非新的观点,这我们完全可以在外语教学理论中找到依据。只是伴随着各种新的理论的冲击,我们似乎把它淡忘了。
无论我们承认与否,每一位外语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都在琢磨母语(本族语)和目的语(外语)有哪些异同。马克思说:“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斯大林讲:“思想的真实性是表现在语言之中。”语言与思维是直接联系的。母语与思维的关系和外语与思维的关系有共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外语作为一种第二信号系统,在实现它的功能时,可以同母语一样,与思维直接联系。但是讲到母语与思维和外语与思维的共同点的同时,还须承认,他们之间还存在着重大区别。这些差别主要是由掌握母语与掌握外语的不同的生理与心理特点所决定。一个人学习和掌握母语都是自幼开始的。幼儿学话的过程是和言语器官的成长、发育过程同时进行的,也是和思维的过程相辅进行的。因此,这个过程是和思维能力的形成同时进行的自觉过程。而作为成人学习外语的过程完全不同。他们的言语器官和思维器官已发展成型,他们的思维已和母语建立了直接和牢固的联系。母语和思维的联系是自然的,而外语和思维的联系却要把思维从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基础上,这个过程是不能离开母语的。直接法恰恰忽视了这一点,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不必要的困难。
下面我们再从翻译教学法(Grammar Translation Method)和对比法(Contrastive Method)的使用中看母语的作用。翻译法名目较多,但我们可给它下一个简单的定义,那就是:用母语来教外语的一种方法,它的特征就是母语与所学外语并用,在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始终是母语和所学外语打交道。在我国大中学校的外语教学中,翻译法所创建的翻译教学手段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和有效的教学手段。首先,翻译法利用学生的理解力保证了学生确切理解外语词和句子的涵义,特别是在外语学习初期,翻译可以使学生摆脱推测、猜想的困惑,避免对外语词句造成理解不确切的情况和因而养成的一知半解的坏习惯。确切理解在外语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所学的知识才会牢固,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会大大发挥。其次,翻译法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教具设备,在初学阶段节省了教师讲解新材料的时间。例如,教师在教“revolution”,“brave”,“work”,“minute”这些词时,只要告知它们分别相当于汉语中的“革命”、“勇敢”、“工作”、“分钟”,而不必去阐述这些词的意义,就可着重讲解这些词跟其他词的搭配关系,帮助学生掌握它们的用法。但在教学中过多依赖翻译,教师就会觉得如果某一语言点未给学生译成母语,学生就不可真正理解。这样,也就忽视了两种语言形式语义语用方面的等值特征(translation equivalence),而一味求助于生硬的翻译,势必走上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对比之路,这也是翻译法失宠的主要原因。无论如何,翻译法在教学实践中把翻译既当成教学目的又当成教学手段,创建了在外语教学中利用母语的理论,这一点已为广大外语教师所接受。近年来,直接法、交际法、功能法(Functional Method)的出现把翻译法推向了对立面。然而大多数外语教师并不随波逐流,而是冷静思考,不少教师在学习了新的教学法后,采取了折中法(Eclectic Method),在保留翻译法优点的基础上,广采各家之长,加强听说训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Atkinson谈到EFL教学中母语使用问题时,主要谈了对比在教学中的作用。由于学习外语的人不可能是空无所有的白板(tabularasa),只要有机会学生就会无意识地在头脑中把所学外语与母语进行对比。他认为,我们的教学应顺应这一自然现象,而不应阻止其产生。例如,英语中的塞音和塞擦音有清音和浊音的区别,互相对立,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汉语普通话的塞音和塞擦音都是清音,没有浊音,却有送气不送气的分别,而且成对出现,构成不同的音位,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如果外语教师一开始就给学生讲清楚,学生就不会用送气不送气的对立去替代清浊的对立,也就能够读好浊音。
最后以人本主义教学法(Humanistic Approach)谈谈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人本主义教学法,又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Student Centred Approach)。它的主要原则就是发展人的价值观,加深自我认识和对他人的了解,对人类感情要有敏感性,使学生积极学习并积极参加所进行的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及主体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则,在外语教学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把母语作为辅助手段是十分必要的,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师在解释某一语法项目(如动词的时态)而类似结构母语中又没有时,授课中,尤其给较差的学生作个别辅导时,母语的使用就显得十分必要。
在这场关于母语在外语教学中有无作用的讨论中,我们的结论是: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熟练掌握所学外语,用外语进行交际。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排除母语的干扰,发挥其积极作用,避免母语的滥用,防止其反作用。
篇11: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江苏省滨海中学 唐为荣
《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认为,“英语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具课,”应“着重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人的语言能力以他的思维为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应该从他们的思维能力入手。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这是因为,创造性不仅受认知因素的影响。而且还受个性的巨大影响。比如,独立性、冲动性、幻想性、自制性、有恒性等都是创造性人才的共同人格倾向。同时,大量研究显示,凡是有高度创造性的儿童和成人,在其早期的经验中,都具有充分的独立,有较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反之,则没有什么创新的表现。因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在中学英语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颇具深远意义的。
研究表明: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有两次大的快速发展,一次是六岁至八岁,另一次是在九岁左右,但这两次逻辑思维的发展都有具体思维的参与和协助。而依赖于视觉、直观的简单推理能力到十一岁已相当发达,纯逻辑关系判断形式推理等抽象思维能力要到十二岁以后才能发达起来。而初中生正好处在十一至十五岁之间,已具备了直觉思维和抽象思维的能力,这正是发展、培养创造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
下面是我在教学中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些做法:
①、游戏法
做游戏能活跃课堂气氛,深受同学的欢迎。轻松、自由的气氛使学生消除了紧张,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并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开动脑筋主动探索知识,发展创造思维。
猜一猜。在学过表示颜色的形容词、交通工具名词、食物名词等和一般疑问句后做猜一猜的游戏。教师拿一个苹果或桔子放到书包里,让学生去猜:SA:Is it a pear?T:No,it isn’t.SB:Is it an egg?
T:No,it isn’t.SC:Is it a banana?T:No,it isn’t。SD:Is it an apple?T:Yes,it is.这种游戏可让学生两人一组来练,也可以变一下猜的话题,如猜朋友、字母卡、颜色等。学过in,on,under,behind介词后让学生做“Where is it/are they?”“Is it/Are they in the desk?”等等问答游戏。学过数词后做“Bingo”游戏或“Next”游戏等。根据所学内容安排游戏,以培养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
②、竞赛法
它是通过竞赛、迅速联想来训练学生快速的发散思维和求同思维,同时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如在学完表示颜色的形象词后可设计这样的竞赛:全班分四个组或八个组,每组派八名同学,每个同学到黑板上写一个单词,最先写完的组得8分,依次为7、6、5、4、3、2、1分,然后再加单词分,对一个加1分,总成绩最高者为第一。这样的竞赛紧张而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这类竞赛可以在学完动物、家庭成员、教室内有关物品、服饰、交通工具等词后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将答案快速写到一张纸上在规定的时间内交上,最后将各人得分加在一起,得分最高者为第一。在学完字母后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写出含有音素[i:][ei][ai][e][ju:]的字母。
③自由对话法
情景:学完第35课后,三个同学一组,其中一名扮演新生。自己设计,准备两分钟,然后各组表演对话。
Group A:李××、吴×、杨×三位同学,其中杨×扮演新生。
Li:Hi,Wu Shuang.
Wu:hi,Li Beidi.
Li:Who’s this girl?(Pointing to Yang lin)
Wu:She is Yang lin.
Li:Can you spell her name?
Wu:Yes,Y-A-N-G-Yang,L-I-N-lin.
li:What class is she in?
Wu:She’s in class Eight.
Li:Is she a new student?
Wu:Yes,she is.
Li:Is she number 12?
Wu:No。She’s Number3.
Li:Oh,good. Thank you. Yang Lin,this way,please. Please sit here.
Yang:Thank you.
Li:Thank’s OK.
Group B:苏××、房××、杜××三位同学,其中苏××扮演老师,杜××扮演新生。
Su:Today we have a new student.He’s Du Jinbo.Fang Fenghui,this is Du jinbo.This is Fang Fenghui.
Fang:Hello,Du Jinbo.
Du:Hello, Fang Fenghui.
Fang:What row are you in?
Du:Sorry,I dont’t know.
Fang:Excuse me,Mr.Su.What row is he in?
Su:He is in Row Two.
Fang:Thank you.Do Jinbo,you’re in Row Two.
Du:Thanks.
Fang:That’s OK.
Du:And what row are you in?
Fang:Oh,we’re in the same row.
Du:Good.
通过这种训练,学生逐渐会从单纯的方法模仿,发展到思维模仿,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每学完一个对话除了让学生扮演外,还让学生根据所学对话和旧的知识创设情景自编一个新对话,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激情。
④看图说话法
它不仅能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还能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在学完第88课后让学生看一幅图(图中一个男孩骑着自选车),考虑三分钟,自编一段对话介绍这幅图。如刘××编的对话是:
--What’s that?(Pointing to the Picture)
--It’s a picture.
--What’s this in the picture?(Pointing to the bike)
--It’s a bike.
--What’s the boy doing?
--He’s riding the bike.
--Where’s he going?
--He’s going to school.
⑤、比较法
它是就某词或谈话要点作为求异点,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如让两名同学介绍自己的卧室,然后找另外的同学说出他们卧室的不同点,或由同桌同学谈论学习用品摆放位置的不同。如:
SA:Where is your pen?
SB:It’s in the pencil-box。where’s your pen?
SA:It’s on the desk.Where’s your bag?
SB:It’s in the desk.
运用词汇教学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同音异义词等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出若干组反义词:big-small,full-empty,new-old,light-heavy,young-old,up-down,close-open等等。
⑥、串联法
一词联想,群体记忆,以已学的词汇为基础,横向联系、扩展,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使之在地词联想中展开。如:学动词时,就要由动词原形联想到一般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形式,联想到现在分词和过去式、过去分词;在学习国家、语言名称时就要将其人民、首都、货币等联系在一起,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视野,符合中学生求新求异的心理特点。
fly-flies-flying-flew-flown,Britain-English-London-pound.
⑦、造句法
就是以某一词、词组或句型为求异点检查学生的理解和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求异思维,训练思维的变通性。如:on duty
Who’s on duty today?
I’m/She’s on duty.
Are you/is li Lei/Aren’t you on duty today?
I’m not on duty and you’re on daty today.
又如用It’s time to do sth.说出如下句子:It’s time to swim.It’s time to go home. It’s time to have a rest. It’s time to play football.It’s time to watch TV.It’s time to throw a frisby.It’s time to go shopping.It’s time to have a cup of tea.It’s time to fly a kite.
经过实践与探索,学生在课堂上思路开阔、思维活跃,学习成绩有明显提高。
⑧、启发式法
在学生通过自学和对课文内容熟练掌握后,再来学习课文中的语言知识。采用的方法通常是学生提问,师生一起讨论解决。在讲解句型和语言点时,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讲解方法。有中英互译,有听有说,有自由造句。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参与练习,使课堂生动活泼,创造一种师生平等的宽松的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活跃而不疲劳的状态。如句型:“such...that...”与“so...that...”时,采用下列步骤:
⑴指着讲台说:It is such a heavy desk that I can’t carry it.
让学生听、复述并翻译,再启发学生用so...that...来表达:
The desk is so heavy that I can’t carry it.
接着问学生:Can we express it in another way?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Yes,we can say:“The desk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
接着又问:Can we use “enough”to express this?
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Of course,we can also say:“The desk is not light enough for me to carry.”
⑵在此基础上老师再启发引导学生总结句型,并指出这些句型的注意点。
such+a/an+(adj.)+n.(sing.)+that
such+(adj.)+n.(pl.or abstract)+that
so+adj./adv+that
too to
enough to
⑶启发学生用此句型自由造句,顿时课堂活跃起来,学生造出了各种不同意思的句子,从而达到了基本掌握该句型用法的目的。然后又引出了别的句型:
①so+(adj.)+a/an+n.(sing.)+that...
This/it is so heavy a desk that I can’t carry it.
②too+(adj.)+a/an+n.(sing.) +to
This/it is too heavy a desk for me to carry.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把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教会了新的语言知识,既掌握了一定的知识要点,也提高了其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创造性地灵活地接受和运用知识,这样使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老师教起来得心应手。
地址:江苏省滨海中学高二英语办公室 唐为荣邮编:224500
电话:4981233
篇12: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摘要] 本文围绕“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这个话题,结合自己在高中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从以下:一、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二、强化知识记忆,三、有助于能力培养,四、有助于课堂活跃气氛的形成,五、有助于师生默契的形成,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等六个方面对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好处和自己的一些做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 典型句 英语教学 应用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语言,着重在于使用。当把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来学习时,习得是非常重要的。英语中有很多句型,掌握典型句对于英语学习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典型句。 句型教学虽与语法教学、课文教学有关系,但又是相对独立的教学领域,在中学往往把句型教学作为语法教学和课文教学的“附庸”,致使学生掌握的句型不够系统和熟练,使学生改变不了用汉语表达方式来套英语的习惯。 句型是从口语和书面语的无数句子中概括出来的句子模型或模式,有代表性和常用性的特点,从根本上说是模仿、套用和活用的典型造句套路。 典型句就是这些句型中最有代表性的句子。选择典型句要考虑:(1)结构上要有代表性,掌握了这个句型,能够举一反三;(2)语言上要通俗易懂,既容易上口,又便于背诵;(3)内容上要生动有趣。这样对东西典型句产生了兴趣,就愿意多读,读熟了就能由此及彼,能触类旁通。 本人在几年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探索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显著,现在就典型句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与广大同仁进行交流。 结合典型句进行教学有助于: 一、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常有一种总的心理压力,觉得语法规则太多、词汇意义太活、课文太长、记忆吃力、理解困难、表达更难,思路茫然,通过句型和典型句教学,这种心理压力可以显著减轻。 句型教学起一种化繁为简的作用,将典型句作为一个支撑点,把语法规则、词汇搭配、课文语言重点都包罗在内,练熟之后,学生会感到英语并不复杂。 典型句教学可以起到化零为整和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英语中词法和句法都自成体系,概念、定义、用汉语表达的规则、例句、例词等抽象而零散。使得学生既难记又难用。通过句型和典型句教学,使规则寓于模式和公式之中,简单直观。
二、强化知识记忆 结合典型句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记忆。如:used to(过去常常) 和be/ get used to(习惯于) 的用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混淆。我们就可以给学生几个典型句让他们练习记忆。如例:(1) There used to be an apple tree behind the house, usedn’t /didn’t there?
(2) There used to be a shop at the end of the road.
(3) He used to get up late.
(4)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5) She is getting used to living in the countryside.
我们可以把例(1)在“There used to be”这种句型上作为一个典型句来记忆。这样既记住了“used to” 这个短语,同时也练习了“There be”句型以及其反义疑问句句型,并且这个句型在我们的日常练习、测试和大型考试中经常出现。把第(4)句作为典型句来记可以使学生记住:be/get used to (to 为介词)后面要加动词的 –ing形式。也可以把(3)(4)句整合成一个更典型的句子:(6)He used to get up late,but he is used to getting up early now.通过例(6)就可以使学生正确使用 used to 和 be/ get used to 这两个重要的短语。
三、有助于能力培养 结合典型句教学,有助于能力培养,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例(1)I have 5 pencils,3 of which are red. (2)He has 3 sons,none of whom is a college student.(3)The old couple brought up 3 children, none of whom is their own.我把例(1)叫做“五支铅笔”句型。这是一个包含有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复合句。定语从句在高中阶段应当是一个较重要较难的语法项目。通过这个句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定语从句。使学生熟记这个典型句,可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触类旁通。这个非限制定语从句是由“数词+of+ 关系代词/关系副词”构成,形成“数词+ of +which / whom”结构,可以扩展到“不定代词+ of + which/ whom”,形成 “all/ none/ few/…+of + which/ whom”句型。通过这个典型句的记忆和练习,使学生见到这样的句子就应想起、认出这个句子是“五支铅笔”句型,他们就能正确使用该句型,起到培养能力的作用,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四、有助于课堂活跃气氛的形成 英语教学中过多的讲解会使得课堂气氛沉闷,不活跃。利用典型句进行教学,会使英语课堂上过多的讲解变为,以精讲多练为主的课堂模式,语言就应该是在使用中进行学习。当在讲练中遇到讲过的句型时,就提醒学生,这是我们讲过的典型句,让学生自己思考,想出典型句,再让学生造出几个类似的句子,这样学生会很活跃,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回答,努力思考造句,使课堂气氛活泼。 当遇到:We were having supper when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时,启发学生思考,学生会想出如下句子: We were watching TV when someone knocked at the door.
We were watching TV when the electricity was cut off.
We were having supper when the telephone rang.
五、有助于师生默契的形成 结合典型句教学,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默契的形成。师生间的默契一旦形成,就会使师生之间的互动更为自然顺利,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正如上文所述,当教师指出某句或某个习题是我们讲过的典型句时,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思考,想出其他例句。当遇到 “He has a lot of books, none of which is in English.”时,我就说这是我们的典型句,学生 就会接着说是“五支铅笔”句型,这样学生就会跟着教师的上课思路进行,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默契。 六、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如“众所周知”这一短语,我们可以用几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假如要表达“众所周知,杭州是个美丽的城市。”我们可以用如下方式表达: It is known to all that 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As is known to all, 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What is known to all is that Hangzhou is a beautiful city.
又如:他的话值得考虑。我们可以译做:
(1) What he said was worthy of being thought about.
(2) What he said was worthy of consideration.
(3) What he said was worthy to be thought about/considered.
这样就会使学生灵活地使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会改变学生用汉语思维方式思考,用汉语表达方式表达的情况,使学生形成用英语思维,用地道的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 结 语 通过在英语教学中进行典型句教学,会使我们的英语教学摆脱那种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营造良好的外语教学环境,使学生乐于学习英语,使用英语,不在把学英语作为一种负担,为今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以上是本人一点拙见,如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教。
参考文献: 1. 胡春洞主编:1990,《英语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2. 田竟荣、田荔、柳庆厚编:1995,《外语教学研究》,济南出版社。
篇13: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情景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论文
一般而言,情景教学法指的是教师借助于相关的教学内容,按照实际的教学需求为学生提供一个模拟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该学习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教学目标。与此同时,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需要充分考虑到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对教学法应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改变原本枯燥乏味的教学气氛,将复杂难懂的英语知识理论以一种更加浅显的方式表现出来,将教学知识理论与课堂教学情境完美的结合起来,最终实现中学英语的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一、情境教学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必要性
1.有利于改善中学英语教学现状
现阶段的中学英语教学,依旧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英语单词的背诵、英语语法的讲解等“死知识”的教学。与此同时,教师过分强调英语的语言表达形式,通常用逐字逐句的手段向学生讲解文章内容,教学显得很不灵活,缺乏有效性。而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有利于这一教学现状的改善,通过情境教学课堂的建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更好的进行中学英语的学习。
2.有利于全面开展素质教育
根据教学大纲对中学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对该语言国家的文化有一个大体的认识,详细来讲要学习并了解该语言国家的地理环境、人文知识、风俗习惯等内容。目前,中学英语教学课堂很难做到这一点。而情境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很好地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发挥隐性教学的作用,为学生营造出活泼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最终实现教学目标,全面开展素质教学。
二、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措施
1.构建学习环境,开展情境教学
在中学英语情境教学的大背景之下,中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大的不足,即汉语用语习惯和英语教学存在的矛盾。众所周知,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使用的是汉语,汉语用语习惯早已经扎根于他们的思想当中。而只有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学生才会接触到英语,进行英语的学习。也就是说,如果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使用汉语上课,则很难充分发挥出英语教学课堂的作用。因此,中学英语教师要尽可能的使用英语上课,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英语环境,让学生使用英语思维来思考问题。这对于中学时期的英语教学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对于中学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在小学阶段就对英语知识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可以称得上是“入门”。而中学时期正是学生练习英语口语发音、英语听力的最佳阶段。基于这样的情况,中学英语教师尽可能要在第一节英语课堂上就使用英语进行教学,营造出一种真实而又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当中让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2.借助游戏方式,进行情境教学
就中学时期的学生而言,他们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对游戏的喜爱。对此,中学英语教师要牢牢的把握住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游戏的方式,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该情境中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可以将学生有序的分为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单词接龙”的游戏。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就准备好上节课所教的一些重点单词,在正式游戏的时候拿出来,逐一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快速的阅读。阅读正确的同学就能为该小组赢得一分,最终以分考核,分数最高的小组即为获胜。通过这样的游戏教学情境,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切实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课堂的质量。
3.采取多媒体技术,实施情境教学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中学英语教学提供了更加先进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与中学英语教学课堂的相结合,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情境。与此同时,中学英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化抽象为具体,以图像、视频的形式将知识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进行学习。不仅如此,多媒体教学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改变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进行生动形象化的教学,大大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课堂的质量。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情境教学法应用到中学英语教学中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知识,加深学生印象,从而切实提高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在中学英语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不仅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要求,还能够很好的改善中学英语的教学现状。值得一提的是,情境教学法以其强大的功能性受到教师的重视。中学英语教师要牢牢把握住情境教学法,可以借助于游戏活动或者是多媒体技术,开展英语情境教学,充分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水平。
篇14:创新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绍兴市高级中学 周智忠
[摘 要] 本文主要讨论了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英语教学的实际及要求,提出了一些在英语教学中运用、体现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旨在为英语教学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 创新教育 任务型教学 主体参与 自主发展
我国在上个世纪末提出了在基础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理念。实际上,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和深入化,它所涵盖的内容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情感以及创新人格的培养。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既要具有继承性,同时也应该而且更应该重视教育的创造性。因此,教育应发展学生的创新潜能,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贯彻并实现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教育才是真正的创新教育。
教育部最新制定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指出:我国的高中英语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高中英语课程还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发展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机会和充分的表现空间。高中英语课程应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为他们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它还提出了高中英语教学的基本理念,那就是:要重视共同基础,为每个学生的可能发展奠定基础;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课程应多样化;要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拓宽学生的学习渠道,并养成具有个性的学习方法及风格;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这些课程标准和理念与传统的英语教育观相比,明显的加入了创新教育的理念,它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只有这样才是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创新教学呢?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平时我的一些做法,我有以下感触:
一、要进行创新教育,其前提是要转变教育观念
传统的教育观的核心是以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的的,以培养能熟练掌握知识的人才为教育目标。由此必然导致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和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体系,从而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个性发展的多样性以及学生智能的培养,阻碍了学生创新性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因此,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基础的教学模式。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看, 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切实的转变:
1. 教育价值观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价值观强调对知识的积累的过分孤立追求,强调灌输,而创新教育则注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技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质基础。
2. 教育人才观的转化
传统的人才观集中表现为分数至上主义,应试分数成为人才的唯一尺度,成为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和途径。而创新人才观是以创新应变能力为本位的个体人才观。将教育的重点由放在分数上,转移到放在创新应变能力上。
3. 教育文化观的转变
传统教育文化观提倡随大流,别冒尖;提倡以不变应万变,墨守成规;崇尚无为,这些文化倾向必然阻碍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和发展,忽视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教育文化观则倡导应该更加关心学生有什么样的个人观点和想法;应该经常的帮助学生把以前的看法和现在的看法联系起来进行思考,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
4. 教育动力观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十分忽视学生的情感因素,严重忽视与学习活动以及创新潜能发展相联系的情感。创新教育只有强化被传统教育所严重忽视的情感因素才能找到自己的不竭之源。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中保持愉快和不紧张情绪,有利于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实现有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释放巨大的潜能。
以上只是需要转变的观念中一些。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和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应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不仅研究教法,而且研究学法,这些方法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是创新教育的保证
要培养创造性人才,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学习环境。《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宽松民主和和谐的教学氛围。因为学生只有对自己、英语、英语学习及英语文化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动力并取得成绩。而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对学生平等对待,尊重每个学生,关注性格内向或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英语是语言学科,同时又是学生的第二语言,所以出现英语能力不等是正常的。比如,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时,都会有怕错而不敢说或不肯说的现象。而轻松的学习环境有助于学生潜意识的运作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 。这种环境包括生活环境和心理环境,所以,我们一方面可以将教室布置得十分舒服,播放一些音乐来松弛学生的压力,强化语言节奏感,加强学生的印象。同时,作为老师,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循序渐进,更不可随意责备。心理学家洛斯蔡弗勒(Loschilffler)曾说:“学生----成年人比儿童更甚----在外语学习中受到抑制,因为他们害怕自己显得可笑或是怕用错或讲错。”所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要循序渐进。先跟读,后自己讲;先自己大声讲,后面向全班同学讲;先讲简单的内容,后讲复杂的内容。老师要多用英语与学生进行交谈,激发他们的兴趣树立他们的信心。另外还可以借助视觉的应用,创设视听课,这样使静态或动态的场景能声像并茂的映入学生的眼帘,极大的强化和丰富听力理解与记忆,激发学生开口的欲望,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为交际能力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
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转变在教学中的角色,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互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展自主能力,使学生真正参与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采用任务型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课型及教学目的设计不同的任务,吸引而后组织学生参与其中,并通过他们自己的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而后使用英语。例如在处理高中英语教材时可将任务设计成以下6种---Prediction tasks, Jumbles, Comparison tasks, Problem solving tasks, Memory challenge tasks and Creative tasks。通过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深层次理解能力,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独立思考能力,甚至跨文化思维能力。
包括任务型教学在内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传递信息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和信息的获取。因此在教学中应提倡合作学习。我们在现行课堂教学中应用的pairwork,groupwork, teamwork也是合作学习的一种。
合作学习又称“小组学习”、“困难学习”或“分享学习”,是学生通过分工合作共同达成学习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它可以使小组成员在共同努力学习目标的过程中相互依赖,相互帮助和激励互动。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通过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建立和维护相互信任来有效的沟通,使小组各成员之间有更多交流和自我调节的机会,对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所采取的任何一种方式都应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活动的互动性和语言的交际性。首先,在小组合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在课堂上,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讲 ‘Trust yourself./ Never give up. /Hurry, hurry, don’t worry. / keep up your courage’等激励学生的话语,大胆的表现自己。其次,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较为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把功能项目、语法项目与话题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自编对话或进行角色扮演;还可以在合作学习中,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性的、能开拓学生思维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多提问。例如,采取游戏竞赛让各小组对所学课文内容进行快速问答,对各组讨论的结果进行体会,对教材中一些内容敢于质疑等。
四、激发直觉思维,培养求异思维是创新教育的好方法
创新必须首先求异,而求异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时思路向各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求得多种答案的思维过程。它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直觉思维又称非形式逻辑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过程。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根纳因病在家修养,在观看地图时突然发现大西洋两岸特别是非洲和南美洲两岸轮廓惊人的相互吻合,由此提出‘大陆漂移说’。这种创新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既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实物、图片、多媒体以及各种游戏活动创设一个开放的空间,激励学生直觉推新,并且鼓励他们‘异想天开’,如猜字游戏等。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分析时,应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师引导学生对某一概念或问题的理解不应限制在某个有限的范围,而应在时间和空间上作些拓宽或变换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例如,在分析At the shop 一文时, 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两个问题: !)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shop owner and his assistant? 2) What can we learn from the story? 有些学生会就事论事的回答:“店主和店员缺乏良好的服务意识。”当教师再问及“ Why did they change the attitude to the customer after he showed them the million-pound note?”时,这些学生便会无言以对。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即求异思维,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社会那种以貌取人和人和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来看问题,进而揭示资本主义社会“Money is everything. ”的本质。
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英语教学应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能力。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从属的地位,根本无自主可言。实际上,自主和创新两者不可分割,自主是创新的前提,没有自主就谈不上创新,而没有创新就无从展现自主。只有自主和创新的完整统一,才能培养新一代的进取性的人格精神。创新自主学习观主要表现在:学生能有目的的学习;能主动的规划和安排自己的学习;能有选择的学习;能独创性的进行学习;能创造性的运用所学的内容去适应新的情况,探索新的问题;能在学习上进行自我调控,对自己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结果等具有自我认识和调控的能力;能主动的发现学习中即将出现或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能对自己今后的学习前途和人生道路有美好的憧憬和丰富的想象力,并有实现理想的愿望和责任感。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以能力发展为目的的学习方式,鼓励他们通过体验、实践、讨论、合作和探究等方法,发展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要为学生独立学习留有空间和时间,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推理和归纳等思维活动用英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获得经验,增强自信,提高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引导和鼓励学生积极利用其它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解决学习中的困难。要通过设计丰富多样的交际活动,使学生在参与交际活动的过程中形成交际策略。教师要注意帮助学生独立制定具有个性的学习计划,并进行自我评价不断修正和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教师要经常与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做到教学相长。根据Dickinson的观点,所谓自主能力也就是要使学生能够理解教学目的和教学方法;能够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能够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我们可以用下面的三种主要途径来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1)教师让学生反思其学习观念和学习过程,从而使学生将其已有的知识从无意识提升到有意识层面。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反思活动。比如,写学习日记、填写调查问卷、参加访谈和讨论等。(2)教师提供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理论依据和有效实例。通过这种方法,学生有可能会转变不利于自主学习的一些观念和看法,并自觉调整自己的观念和行为。(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参与决策学习的活动。比如,确立目标、制定计划、选择学习材料、运用并监控学习策略和评价学习结果等。这三种途径是互为补充的。教师要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态度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二)”《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2期。
张国扬、黄子成:“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中小学外语教学》第1期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览”。1992年12月
廖晓青:“创新教学法介绍(四)”《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10期。
陈 瑛:“主体参与英语阅读教学过程的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第2期
郑玉琼:“论自主学习及其能力的培养”《中小学外语教学》年第7期。
篇15:“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为解决现今交际法教学存在的误区,引导学生进行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流,需要在交际法教学中积极运用含有信息沟的活动。
信息沟是交流双方所占有的不同信息,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信息沟活动是指活动中学生们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们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是交际法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
信息沟活动在高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可采用三种基本的操作形式:课前预习设置;课堂教学设置和课后信息的巩固设置。
信息沟活动的具体实践为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创造了真实有效的语言情境。
关键词: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交际法教学(Communicative Approach)、中学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教委“中学教育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到着重‘ 培养学生的
素质教育’的轨道上” 这一要求的明确提出,中学英语教学新教材便应运而生。无论是新教材的“内容选材”,还是它的“编排设计”都体现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素质”的宗旨。那么应通过怎样的教学手段来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呢?随着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法便相继而出,例如导学法、情景教学法、五步教学法、三位一体教学法、四位一体教学法、反复教学法等等,虽然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但有一点是相通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恰当地通过“信息”的传递、吸收、消化、巩固,从而达到掌握这一目的的,这就涉及到“信息沟”的基本运用。
新教材的普遍使用带动了新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交际法”在英语课
堂中的引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学英语多年的人看见外国人不敢开口的情况。但是我们同时注意到,在教改中许多英语教师只是将重点放在不同内容的教材上,而课堂上的教学方法仍是“新瓶装旧酒”,造成新教材与新教法的脱节。一些教师初步接触新的教学法后,在课堂教学中做了相应的教法尝试,开展了多种课堂活动,鼓励学生开口说英语,使得课堂气氛比以往活跃。比如说分角色表演会话,接龙复述课文等等,但这种以背和记为主的语言活动的背后仍是机械的操练,学生只顾“说”甚至 “背”自己的部分,而对对方所说的应答内容却充耳不闻。问话的学生由于早就知道了对方下一步的应答内容即使对方“出错”,也认为自己应该按既定方针办,按部就班地继续进行;应答的同学给出的回答也都是事先商量好的,对方准备过的。由于教师大量控制、学生过度配合,这种不含“信息沟”的交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交流,与实际生活中的语言运用有较大区别,我们可称之为“伪交流”。这种在课堂教学中未能使“听”与“说”有机结合“的交流活动,导致了学生在实际生活的交际中应变能力较弱。
英语教学的交际法认为,听和说是交流过程中不可独立的两部分,听是理解
和吸收信息,说是表达和传递信息,所以听说能力的提高应该是同步的,相互促进,不可分割。为了改变目前英语教学的这种落后状态,就必须注意在选择和设计课堂交际活动时要让参与交际的双方存在“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也就是说要有意识地使交谈双方都不知道对方所拥有的信息,通过口头语言的交流搭起沟通信息的桥梁。“信息沟”的存在使交际活动更接近于真实。
二、“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原理
1. 信息沟的基本特点
信息沟(Information gap),也称信息差,是指人们在了解和掌握信息方面所存在的差距,也正是有了这种差距的存在才产生了一系列人们为谋求“信息平衡”所进行交流和传递的“言语活动”。信息沟是交际双方进行语言交流的原动力。
① “信息沟”的绝对性和永恒性
由于人和人之间所处的环境和知识阅历各不相同,这就导致了人们之间所掌握的信息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是永恒的,绝对的,也正是由于这种差异的存在,才出现“交际”的广泛性和普遍性。英语教学是学生掌握某种语言项目的过程,这一过程由许多具体的信息传递和接收步骤构成。从信息论的观点看,在教学交际过程中存在传递、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在含有信息沟的课堂活动中,我们将传统的师生之间的教学信息传递转化为学生之间和学生自身的教学信息传递,发挥学生的学习潜力,既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相互合作,以及自我教育的能力。因此在中学的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尽可能设置多种多样的“信息沟”,诱使学生产生谋求“信息平衡”的渴望,使教学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②信息沟具有再生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
信息沟不仅存在着绝对性和永恒性,而且还存在着再生迅速性和不可预见性。“信息沟”是人们交际的基础、诱因和出发点,同时他的永恒性又决定了人们交际活动的多样性和持续不断地发展,因此,人们在达到“信息平衡”的同时,又会出现新的不平衡,于是又为谋求新的平衡而迅速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和追求,产生新的“交际”。事实上真正的语言交流是由于“信息沟”的存在而开始的。
2.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
信息沟活动(Information gap activities)就是教学活动中学生们被给予不同片段的信息,学生们通过交流、分享这些不完整的信息,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它是交际法英语教学的核心部分。
美国学者Krashen在他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指出,发展外语能力主要依靠两种途径:语言学习和语言习得。语言学习指有意识地学习外语的知识(包括语法、规则、语音、词汇知识),而语言习得类似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通常是在大量语言信息的刺激下,通过语言的自然交际获得的。Krashen认为对ESL(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学生来说,语言的习得比学习更重要。只有经过语言习得这一环节,学习者才能真正摆脱母语的“羁绊”,自由地运用第二语言表达思想,进行交际。为了使英语的语言习得尽量在真实有效的交流中进行,开展信息沟活动是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A所说的话能帮助B形成回答,同时这种信息交流也影响到接下来A的应答,如此往返。在此过程中,A无论能够多么精确地预测B将会说的话,但绝对不可能完全肯定B将会说什么。通常情况下,交流双方的信息差异是无法预知的。正是这种口头语言交际的“自发性”和“不可预知性”成为英语课堂教学要解决的难点,尤其是在中小学阶段的大班教学中。如果教师想要让学生进行真实的语言交流,就要想方设法创设一个同样的“信息沟”。
传统教学中,对话练习中(Dialogue practice)的A、B学生都在对话开始前完全意识到对方下一步将会说什么,并已经准备好了相应的回答。这种类型的语言练习有一定的价值,但随着学生水平的提高就有了局限性,而信息沟活动正是为了那些准备进行更高一层次语言交际活动的学生(尤其是高中学生)所设计的,这使得他们进行听说练习(有时结合阅读练习)时的语言更趋向于真实的交际。
3.信息沟材料(information gap materials)
信息沟材料(information gap materials)是指教师对教材的适当处理,使之包含很多信息,需学生通过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信息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自如地应用真实语言的能力。
三、“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本原则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本原则主要可分为以下四点。
1.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相互作用,而不只是以教师为中心,最大限度地保证学生的练习时间和练习量。目前我们的英语教学都是在大班(50人以上)上进行的,这就要求教师利用学生之间的交流,给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提供充分的自我学习、自我完善的语言发展(Language development)所必需的活动。可利用列表、图示、简笔画、多媒体测试、提问等交替进行,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2.要注意所设计的活动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适应。课前应对教材仔细分析,做好教材的补充和二次设计工作。信息应包括前沿科学、环境保护、文化、自然、历史以及各方面所涉及的人物、事件等等。并且在一次交际活动中尽量启发学生的思维,结合语言的各项功能,反映语言应用的广度。将学生已接触过的各项语言功能结合起来,让学生综合运用。
3.课堂教学应以任务为中心(Task-based),而不是以单纯的语言练习为中心。教师在此类活动中常设置一个障碍让AB两组学生共同克服,转移学生口头交流时对英语语法规则过多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克服第二语言自卑感和因此而产生的交际中的紧张情绪,从而逐渐建立起交际自信(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4.在教学过程中应“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交替进行,灵活运用,使交际性原则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上都得以体现,使学生的各方面能力都能得以全面的提高。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参与交际的双方在进行交流前所拥有的信息存在一定的差异。交谈的欲望来自对未知信息的渴望,语言运用的把握来自于自然而然的口头交流,即自然习得。活动中学生通过分享所知的信息片段,掌握完整的信息。
四、“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应用实践
1.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材中的体现
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英语教育旨在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达到学习者 初步交际之目的。”因此,新教材在编辑内容,排版设计的构思与安排上都不惜以全方位、高层次、多重叠的信息差距的传递,来诱导和激发学生渴求获得信息的愿望,最终使各项工作得以在愉快、轻松的条件下顺利完成。也可以这样说,英语新教材也正是利用了“信息沟的基本原理”,把各种不平衡的信息融入了听力、对话、阅读和写作之中,通过教育者的各种教学手段的设置,使学生产生渴望获得“信息平衡”的强烈愿望,让一系列信息传递和交流的“”在积极、主动、和谐的环境下产生,来激发和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语言的动机和兴趣。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习入门的向导”伴随着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加之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最终使学习者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进而达到语言顺利交流,既“交际”目的。
2.“ 信息沟”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设置
既然“信息沟”的基本原理在英语教材中得以体现,因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和设置“信息沟”是关系到教学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课前预习设置
课前预习是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课前预习不仅能充分加强对旧知识点及语法的再认识和巩固,对新的词汇、语法及课文的重点、难点都能得以初步的认识并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尤其是为课堂的新课学习扫除障碍,同时对那些未认识到的或当时不能及时解决的问题也能在教育者的教学过程中得以有重点的有目的的解决。但是由于中学生在心理、生理还不成熟的因素的影响下,自我预习意识还不过积极主动,即使或多或少的存在这种意识也还是带有很大的“不科学性”,甚至对新课真正的“信息量”及“信息导向”也存在着“莽撞性”。因此教师在课前给予科学的“信息沟”的设置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高中英语教材第二册Unit 7 Canada,我们可以在新课讲授之前给予以下的“信息沟”设置:
America Canada England
Some words
Spelling in schoolbooks
Spelling in newspapers
Pronunciation of a few words
通过以上课前“信息”的设置,使学生对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英国英语的
共同点和不同点有了清晰的思路,他们就会迫不及待地找材料,对教材进行预习,加强对新知识的了解。这样就紧扣教材,减弱了学生自我预习的“盲目性”、“混乱性”和“莽撞性”,同时又大大地减轻课堂上处理“信息量”上的繁重压力,增强了学生对英语语言学习的兴趣和爱好。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课堂教学的“信息”设置
课堂教学是学习者获得知识信息的主要来源,是学习者对以前知识的再认识、巩固和对未知知识初步认识、了解、掌握的重要环节。因此我们可以设置以下几种形式:
换位法(filling in different blanks)
换位法是信息沟活动中最容易设计的一种活动方法,常用于听力练习与阅读理解练习。优点是将“听、说、读”有机地结合起来,便于大班教学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帮助学生及时认识自身的不足。
将全体学生分成两组,座位左边的学生为A,座位右边的学生为B,分别发给AB两组学生相应的两套练习纸AB进行填空练习,填空的内容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词组或一句短句。虽然两组学生当堂所学的内容一致,但他们所填的格子是交错不同的,也就是说,将AB 两套练习拼在一起就是完整的内容。学生A要填的内容在学生B的练习纸上,而学生B要填的内容在学生A的练习纸上。
新教材的教学参考书的每课后都有听力材料,教师也都配备磁带,这些条件都可以利用起来。教师只要在原来要求全体学生听写全文的基础上,稍微转换思想就可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含“信息沟”的课堂活动。这样一来,既避免了长时间听写的枯燥性,又可以省去教师机械批改所花费的大量时间。最有利的是将“说”与原本单纯的“听”自然地连接起来,听说练习衔接紧凑,学生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自我学习,自我订正,自我完善。通过口头交流时的信息互补,学生能够当堂发现自己未掌握的单词与词组。
这里要指出的是,教师要在听写后的交流过程中当好监视者(monitor)的角色,保证每位学生都在口头交流听写内容,而不是直接互相抄袭答案。
①听写换位法
这项活动将“听、说、写”三项技能紧密结合,将需要学生注意的语音、语法、单词与词组放在空格中让学生注意,并采取了换位的方式设计了两套填充练习,便于学习听写后进行及时有效的的有重点的订正,使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发现自己在听力与口语方面的弱点。
以高中英语第二册第48课的教参中的听写2为例,我们设计了如下含有交错空格的信息沟活动。课后学生纷纷反映自己主动意识到以往听写练习中忽略的现象,如:All of, born in, type of, kept in, kinds of 中的连读现象,be,has等词的弱读现象,以及at present中的失爆现象。另外也使学生注意了collections well-known等单词的拼写及动词的过去形式closed。
A组.
Two animal here are especially to visitors first, the of deer and second,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zoo ha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deer in the world. There are 24 different deer at present. All of the deer here ere born in this zoo. Whenever we have too many of a type of deer, we send some to other zoos to the numbers there.
One of the most popular animals in the zoo is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is the only animal being kept in cage, Dawn was London Zoo and was moved here when London Zoo . There are to move Dawn to another zoo where she will be free to run around in a field with other .
B.组
Two kinds of animal here are well-known to first, the collections of deer and second,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zoo has one of the largest collections of deer in the world. There are 24 different deer at present. the deer here ere born in this zoo. we have too many of a type of deer, we send some to other zoos to the numbers there.
One of the animals in the zoo is Dawn, the young lion. This is the only animal being in cage, Dawn was London Zoo and was here when London Zoo closed . There are plans to move Dawn to another zoo where she will be free to around in a field with other lions.
②阅读换位法
根据以上同样思路,在阅读课文后也可设计相应的练习。根据需要,在课文理解步骤中可以将需要学生扫描(scanning)获得的内容设计成错格填充。或在课文巩固步骤中有意识地将枯燥无味的生词或语音点检查融入到这种结对交流、互补互助的过程中去。这就避免了千篇 一律的老师报答案,学生埋头订正(差生可能根本不动笔写)的形式,调动了所有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由于将师生间的信息沟转化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沟,激发了学生间相互交流的动机,便于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讨论交流,同时彼此之间的听说问答也便于学生互相检查订正,节约课堂有限的时间,弥补了大班教学教师批改作业耗时过长,学生反馈不及时的不足。
口头拼板法 (oral jigsaw reading )
口头拼板阅读法是将阅读能力与听说能力的培养有效结合的另一种方法,是一种近二十年来在国外广泛运用的英语教学法,也是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ESL课上运用最为普遍的一种课堂活动方法,是信息沟活动的典型。它改变了旧的教学法中阅读练习中过多采用选择题的单一方式,改变了学生对于非磁带听力材料不够重视的弊端,将口头表达自然有效地融入其中,将无声的阅读课和乏味的听力课变为“听,说,读”多项技能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符合交际法教学的活跃课堂。
与前面提到的信息沟活动不同,口头拼板阅读法一般以三或四人为一组。每个学生只读文章(故事)的一部分,在理解的基础上复述这一部分内容给小组其他成员听。同一小组的每一个成员不但要记忆理解自己这部分内容并准确地讲述给其他成员听,而且要注意倾听理解其他成员讲述的部分,通过共同分享各人所获得的信息,以拼板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故事)。在一个成员讲述的过程中,其他成员可以针对自己听不懂的生词或对方复述不够清楚详细的地方,在其复述时或复述后,提出相关问题要求解释。有时根据学生水平高低,以六人为一小组,在组内再分成三对。每一对学生阅读的内容一致,在做拼板式的口头练习时,每对同学可以互相提醒,补充,以尽量减少与组内其他学生口头交流过程中的信息缺失或错误传递。
笔者执教高中英语第二册第50课的课文Albert Einstein,阅读理解练习设计成拼板阅读活动的形式后,在课堂上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课文的引入部分之后,我们没有按老方法,在同学阅读完全文后回答老师的若干问题,因为这样一来的话,原本完整的人物故事就被一个个细节问题拆的得过于琐碎,不利于学生对这位伟人一生的系统理解。因此,我们将文章拆成四个部分分别打印在四套练习纸上,每个小组中的四个学生只能读到爱因斯坦一生中的一段经历,分别有关于他的“早期学习、科学研究、伟大成就、美国时光”。由于每个学生掌握的信息有限,因此他们渴望从同伴们那儿知道更多的信息,以拼成完整的故事。我们注意到,在小组成员交流故事片段的时候,每个人都尽量讲得清楚,让大家听懂;听的人对他人的谈话饶有兴趣地聆听,有时追问一两句。 以往老师请一位学生复述时,其他同学有的思想开小差,有的怕被老师点名而只专注于自己念念有词地准备。采用拼板式的复述后,学生对于他人讲述的内容明显重视。另外,在最后根据自己所读、别人所述而讲述爱因斯坦完整一生时,口头表达不再是停留在“记忆与背诵”的阶段,而是融入了自己的分析,订正,调整,组织,这对于他们将来口头能力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拼板活动的过程与日常生活中的交际活动十分相似,与平时所常见的一人阅读后复述全文,及全班阅读后开小火车式的复述全文比较起来,效果要好得多。同样是阅读后的口头表达活动,存在信息沟活动的一种,显然更体现出交际法的特色,更趋向真实的交际,因为在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听”的注意力明显加强,获取信息,记忆信息,分析信息,交流信息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内容差异比较法 ( comparing similar pairs)
内容差异比较法常用于两个相似图片的比较,学生通过观察各自手中的图片,互相描述自己图片及询问对方图片,在听说并重的语言交际活动中,通过信息的交流找出图片的差异。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对语言的注意力被教师有意识地从“知识结构”上转移,使学生忘记自己是在学习一门语言知识,从而在自然放松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习得目标语言(target language)。
高二下半学期,学生已基本掌握英语中所有有关时态的语法规则,陈旧的题海战术或机械的口头操练都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为改变时态练习的陈旧模式,避免语法学习与听说能力培养的人为割裂,我们设计了含有信息沟活动的教学方案。通过信息沟活动中的口头交流,学生对时态的注意力转移至对图片情景的描述。在交流过程中,语法规则的正确运用不再成为刻意、突兀的课堂教学目标,找出图片差异成为课堂活动的目的。
AB两组学生各发到一张图片,上面印有相同的街景,但街上人们的动作看似一样,实则不同。学生被告知在规定的五分钟内找出图片中的八处差异,并尽量注意比较人物当时在做什么。学生在讨论图片内容差异时,教师在座位间走动倾听,发现大多数学生自如运用了如下含有正确时态的句子进行交流:
A----“In my picture, the man in the house was looking out of the window. What was he doing in your picture?”
B----“No, the man was watching TV. The boys have finished their homework already. They were playing football.等等。
课后信息的巩固设置
有课前、课堂上的“信息掌握”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加强课后“信息巩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把常人在课堂上所获得的知识按 100%来计算,那么在10小时之后就会忘记30%,一天之后就会忘记50%,半个月若不复习巩固的话,就会剩下25%,而一个月后却只有15%了。可见及时地复习是加强课堂知识再认识的有效途径。事实上,这种表象上的知识遗忘,其实就是“信息不平衡”的再现。因此及时而有效地加强对已获得“信息平衡”的巩固是“信息沟原理”的科学发展,是巩固教学成果的关键所在。例如高中英语第二册Lesson 42的对话学过以后,可将对话内容设置成两篇小短文,分别以Jane, Pippa和他们的父母的口吻述说。
A
One day, Jane and I enjoying walking the hills. We to go home, but we couldn’t go a river because the bridge had been away by the . So we had to find another way back. When we to climb some rocks, it suddenly started to and the blew so hard , we could see where we were . It us a long time to over the . Then we across some very ground and got with our clothes wet and . When we got home, our had been waiting for us. They were very .
B
Our went out a walk the hills, and we were at home. Suddenly we a warning on the radio a hurricane was to come. We became about them. Thank They came back at They were and dirty. Jane’s hurt. Pippa told us all that. We felt .
五、“信息沟原理”在中学英语教学的实践效果
利用信息沟活动进行英语教学活动,能引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进而激发到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样循环往返地螺旋上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持久力得以巩固和培养。笔者通过实践和调查,认为含信息沟活动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点和优势。以下是这两者教学方式的对比效果:
存在信息沟的课堂教学活动: 不含信息沟的课堂教学活动:
注重语言运用过程 强调语言的知识结构
多种语言功能交叉 只注重语言知识
培养应变力 拘泥于范文
注重对方的信息反馈 过分注意自己的口头表达
听说同步 重说轻听
自然习得 人为操练
教师备课量大 依赖教参
缺直接使用的教材 拘泥于教材
课堂不易控制 课堂次序好
学生交流不平等 学生交流不平等
由于含有信息沟的教学活动的引入不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而且不能立竿见影地从考试成绩上得到反映,因而对于在一线从事英语教学的老师来说,放弃功利的、机械的教学方式,高瞻远瞩、大胆地采用“信息沟”进行教学创新,真正培养一批 “敢说英语”、“愿说英语”、“会说英语”的英语学习者,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具有重大意义。下面是笔者任教班级在采用“信息沟”教学前后的对比情况:
接班时(55人) 一学期后(54人)
是 否 是 否
交流时是否刻意正确发音?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刻意正确使用语法?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刻意正确使用词汇?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刻意词组搭配合理? 45 15 10 44
交流时是否害怕老师指正? 46 9 3 51
交流时是否害怕同学嘲笑? 53 2 3 51
交流时是否担心交谈失败? 52 3 4 50
交流时是否准备谈话内容? 40 15 18 36
交流时是否倾听对方说话内容 42 13 52 2
交流时是否注重合作交谈? 45 10 54 0
对英语课堂教学的兴趣 40 15 52 2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虽然学生的语言并非完全标准,但他们在与同伴用英语交流时,沟通性强、表达力强,无畏缩心理,在运用语言解决实际性问题、合作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不过多考虑自己使用语言细节上的对错,如发音、语法等,而是将注意力完全转移至交流的可进行性中去。这种有“信息沟”活动的开展,有效提供了利于学生自然习得真实语言的情境,大大提高了学生运用真实道地的英语的能力,激发了对英语学习的兴趣、锻炼了他们在口头交际时的灵活应变能力。运用与自我完善。
总之,不存在“信息沟”的交流会使学生之间的交流成为单纯的“为开口而开口” 的“伪交流”, 这种无真正沟通目的的交流势必会造成交际能力的培养与发展。通过设计各种含有信息沟的教学材料,组织各类含信息沟的教学活动,我们找到了成功地解决当前英语课堂教学中交流方式与实际生活交流方式脱节的现象,也彻底地改变了当前新教材使用中,对学生口头交际能力缺乏培养的不足地现象。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英语课堂口头表达活动中“无动机、无预测、无应变、无结果”的“伪交流”问题。这一课题仍值得我们为之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六、参考文献
1. Huang Yuefa 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 Zhejiang University
2.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ELlish 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 William Little wood,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4. HTTP://www.ew.com.cn
5. Heinemann,HTTP://www.deil.lang.uiuc.edu/web.pages/grammarsafari.htm
6. Dave Sperling’s ESL Cafe,
HTTP://www.pacificnet.net/~sperling/eslcafe.html
篇16:快乐教学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语言教学活动是交际的活动,交际活动中充满着情感和乐趣。同样,英语教学活动也是寓教于乐、寓情于乐的活动。寓情于乐会使教学气氛变得轻松、愉快、自然,教师愿教,学生愿学。寓情于乐是通过趣味盎然的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兴趣,增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友谊,活跃课堂气氛。新教材突出体现语言教学的交际性,为我们提供了富有情感和乐趣的教学素材,并通过文字和图画在课本中充分体现出来。课本中蕴含的这些快乐情感需要教师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激活它,使其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提高能力的动力。
一、“快乐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教师通过剪接、粘合、浓缩、扩充等手法实现书本内容的进一步生活化,并用游戏、娱乐、趣味语言、动作手势、示范表演、简笔画等形式,为学生创设自由的意境、舒适的心境、愉快轻松的气氛,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学生饱尝愉快的感情体验,从而乐于学、乐于练、乐于记忆。
二、“快乐教学法”的课型设计。 根据新教材的特点,快乐教学法的课型可分为:表演课、游戏课。
表演课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扩充、夸张、剪接等手段把课文设计为一段小品或短剧,由教师编导,学生分组表演,使学生在表演中学习真实的语言。
游戏是学生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英语教学中,适当组织一些游戏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减轻疲劳,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游戏学习到真实语言,也有利于知识的潜移默化。根据每一课的内容设计一些饶有兴趣的游戏活动,如“猜东西”、“找朋友”等,不仅学习了教材内容,而且调节了课堂气氛,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并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好乐、好玩、好动、好问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向“我要学、我乐学、我想学”的方向发展。
三、“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
快乐教学法的教学步骤共分复习、介绍、操练和巩固4步。复习过程中,教师利用概括力和想像力,对学生学过的内容进行重新编排组合成小品、短剧等,增加趣味性,消除学生吃“回锅菜”的乏味感。介绍新教材时,利用简笔画、图片、实物等手段创设一定的语境,让学生在自然的语境中通过参加游戏,观看表演等形式去感知、意会新的语言点。在操练的过程中,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融洽的气氛,让学生大胆开口,不必有错必纠,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多采用鼓励性语言,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在巩固过程中,要注意做到掌握知识和体验乐趣的统一,有些题目可适当降低难度,分层次循序渐进地达到教学目标。
四、“快乐教学”实施的益处。
1、英语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开展“快乐教学”的有效素材,只要教师做有心人,认真发现,不断挖掘,就会从中找到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教师、学生就能享受到教与学的快乐。
2、“快乐教学法”可消除学生学习英语的紧张心理和记单词、句子的乏味感,使绝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感兴趣,从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3、快乐教学的实施,可以增进师生、同学之间的友情,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寓德育美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总之,“快乐教学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欢快愉悦的教学环境,既减轻了学生的压力、负担,又遵循了教学规律,教师越教越乐教,学生越学越乐学。寓教于乐,寓学于乐,其乐无穷。
篇17:学完英语后的成就感在哪里?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做中学英语老师以来,发现身边的老师们都会挖空心思,尝试各种教学办法,以期让学生能够把英语学好。“寓教于乐”“动静结合”“学用结合”“师生配合”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听歌,演讲,自由会话,讨论,辩论,电脑辅助教学等丰富的教学手段,悉数尝试,但最终的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很羡慕一些明星老师总能取得教学上的成功,但是细细研究他们的教学,其实方法和手段也是如出一辙的。但他们在教学上的努力让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以及教师自己的独特魅力让学生喜欢的过程对我们应该有深刻的启发。笔者认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和学生对共同的语言学属性体会不深,学生学完英语后的成就感不强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方法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本文正是藉以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来讨论相应的问题。
一、强化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对英语学科作为语言工具的体验。
英语是单独的一门学科,也是相对于我们母语的第二种语言。即使在目前中外文化交流十分广泛的情况下,英语教学还是一方面缺乏充分的实践环境,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缺乏对英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对于学习母语来说,首要任务是文化的传承,然后是交流,因为我们不缺乏交流的环境;而对外语来说这个过程却相反,先有交流,再次是对方的文化。所以学习的时候都会先翻译过来,理解了才能学习下去。这一相反的过程很明显是一种难免的“干扰”,使我们的学习并不深刻。以致我们学习英语到十分好的时候也不能像学习汉语一样得心应手,不能像使用汉语注释的汉语词典一样来使用英语词典学习英语,而只能使用双语词典。不然就往往会牛头不对马嘴。已经有了相当英语学习体验的中学生在英语学习上,随着英语学习要求偏高,难度加大,有了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情有独钟,有的深恶痛绝,更多是当作一门差事,毕竟国内英语是高考的主科。这直接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不足,学习主动性与学习热情会大打折扣。除了以上问题,一样东西,如果总是陌生的感觉,就会遭到大家一致的排斥!英语学习的兴趣如果减淡,要想取得学习上的提高和长足进步就很困难。
大家都知道英语学习不言而喻的重要性,可是如果光是这样上纲上线的强调性学习,英语是难于学好的。中学阶段的英语的深度和广度,相对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来说是足以生存够用的阶段了。当我们少有机会衣食住行都“in English”时,少有使用一门语言完成任务的成就感时,少有私下里偷偷看过英语的武侠小说、电视、电影的经历,不能使用英语原版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教材时(须知母语都是阅读的工具),除了学习成绩,只有心灵的空虚和价值感的失落,这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
所以,能够在英语教学中强化语言工具的交流性、文化性,深入体会语言的魅力显得很重要。
笔者觉得要完成以上任务老师的自觉应该做到先于和强于学生。一般英语老师都具有了较好的英语能力,但是对于外语文化的掌握却要不断的提升,做到与时俱进。老师能不能将原滋原味的英文歌曲,小说,大片,体育明星,化妆品,广告,汽车,土特产,节日,国歌,党派,网站等等介绍给学生呢?在这些方面,老师与学生都受到缺乏实践环境的影响,很多自己都是不太明白的,甚至要看中文翻译,查阅很多资料,但老师拥有比学生更丰富的经验来克服,知道更合理的方法和途径来提高自己的英文素养。语文老师能够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英语老师应该在英文教学上也追求这样的境界。有同行就称英语为英语文,深以为然。针对英语学科相对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老师的作用更加明显。如果教师能将自己娴熟的英语技能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结合起来,淋漓尽致的在教学过程中展示出来,是可以超越外教的文化优势的。所以英文老师有责任为学生创造英文化的、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笔者在课堂上经常性的工作就是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讲到英文的狗与中文的狗有大不同,美国的足球和中国的足球不一样。
这样看来,做到向学生教授地道纯正的英文,时髦流行的外文化、精彩绝伦的异域生活、旁征博引、课内外结合、师生经验交流、方法多样、活动广泛必不可少,英语教学方可以带动起学生内在的学习的兴趣,并转化为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动力,取得外语学习上的真正进步。老师的进步就是学生的直接进步。师生教学相长,在英语教学上,总之都是不能偷懒的。
二、学习英语的成就感培养
有了老师的努力,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创造性尝试就易于取得成功。笔者觉得在教学外语时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让学生收获学完英语的成就感,取得自信心。
对目前中学生来说,学习英语过程中少有成就感的体验。
笔者每学期都对所教学生做过“学完英语过后的成就感”简单的调查,主要是通过课堂讨论和问卷的形式。虽然不够全面,但有个明显的结论就是很多同学觉得没什么成就感。比如:考试分很高,但看不懂原版的小说、电影,听不懂原声的音乐、电视。有学生就俏皮的说:哎,我觉得没啥成就感,而且还一直偷懒,英语水平不能大踏步的前进,不可以交个外国女朋友,两人的关系也没法与时俱进。
没有或少有成就感的体验,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尤其对于英语学科来说。脱离了课堂,脱离了教材,学生似乎找不到学习英语的收获了,这样的状况肯定会使英语教学大打折扣。这种状况,笔者觉得是我们长期以来总是强调学习成绩的获得,而缺乏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缺乏语言教学中该强调的文化品位和个人素养的培养教育,知识最终没有融入个体成长经验中,而成为阶段发展的知识积累,导致最终被遗忘。
对比语文教学和英语本土学生的学习内容,笔者觉得可以积极引导,活用教材,拓展素材,丰富活动的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诗词歌赋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要求有背诵等等。而英语教材却缺少这样的内容,主要的时间都用在了记忆单词,使用语法上。同龄的外国中学生所学习的语言方面的内容没有专门的课程,而是融入到其他非常有趣和实际的教学内容中去,比如动物,谜语,数字游戏等。这些现象都给我们教学极大的启发。
笔者觉得以下的方法是不错的尝试。
一、向学生经常性的讲一讲英语笑话、幽默。刚开始学生可能没什么反应,一旦做多了这样的形式,学生感觉就出来了。
二、教学生背诵简单现代的诗。古典英文诗历史太久,学生不容易感觉到其中的奥妙。而一些简单的英文诗旋律优美,意境深远,如泰戈尔写的一些诗歌节选。
三、教学生吟唱复杂的歌曲。这里的复杂不是指歌本身难唱,而是歌词特别地道,而唱腔却不难,比如说唱类,乡村音乐类的。
四、向学生推荐经典的带英文字幕的原声电影。
五、追踪国内外新闻报道,将有意义的消息披露给学生,特别是英语学上的灵活使用,如形象的标题,流畅的导语,和精辟的评语等,在于节选和典型,中国日报是不错的资料来源。
六、鼓励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网络活动,比如英语论坛、msn交友等。这些是难得的生活体验。像网络上的简洁用语等,可以脱离教材,学习到更深的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比如You=u,to=2,bro=brother, Yr=year等简化用法,Face-book等有名的交友网站 。
七、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推荐欣赏一些有意思的平面广告、电视广告等。广告是很典型的语言应用形式,地道的英语广告更是很有意思,比如在介绍功能上的夸张与适度与中文各有千秋,专门的体验会让我们更加了解英语应用的活灵活现。像打折他不说我们常用的discount,而是用sale等,直接有力。像Nike、Adidas的多类型广告,coke cola 与Pepsi竞争行广告都是智慧与幽默的体现。
八、向学生介绍说明书,名人名言名地名牌等等与生活息息相近的事物。如:诺基亚(Nokia)手机电池的英文充电说明书,布什=bush,沃尔玛=Wal-Mart等等。
九、经常性组织学生参与辩论,讨论,演讲等等活动。重在参与,重在竞争,重在引导,在使用英语工具进行思辨。
总之其他方式还有很多,方法不拘一格。但是都会发现其实所有的这些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而且注意与学生的兴趣保持一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
这里,笔者觉得所有这些形式,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和条件,让我们的学生能够获得“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认识,从而把握学习的方向,积极高效的学习。
学生学完一样东西过后,发现学的东西是有很多用武之地的,一旦这“有两下子”的感觉出来,成就感也就培养起来,收获是逐步体现出来,看到英文单词也“象形”了,能哼唱歌曲,引经据典,看报纸,电视,电影了,听到笑话幽默会哑然失笑,与朋友交能abcd,是“in English”,英语的听说读写!这种积极活动转移到学习上,教学目的就不难达到了。
以上是笔者就英语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深入了解英语语言文化意识和获取学习成就感的一些简单认识。总之英语教与学都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有待于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积极去创造条件,提高学习效果。
(小周)
篇18:英语快速阅读及其策略训练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本文提要: 本文通过对阅读的心理机制和学习策略理论的简要分析,阐述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快速阅读策略训练、提高学生英语阅读速度的必要性,同时结合中学英语教学实际,论述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哪些快速阅读策略以及如何进行快速阅读的策略训练。
关键词: 英语快速阅读 阅读速度 策略 训练 信息
引言
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更新速度加快。这就要求我们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多的信息,才能跟上信息时代社会的发展步伐。阅读作为我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手段,使读者与作者之间无声的信息交流,而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量的不断增大,正反映了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所以,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速度,进行快速阅读策略训练, 不仅是高考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当今信息社会的迫切要求。
一.英语快速阅读的理论根据
阅读理解的过程是眼睛从语言文字获得视觉信息的过程和大脑处理视觉信息并达到辨认和理解的过程,阅读的速度就是理解的速度(胡春洞,:79)。根据Goodman(1982)和Smith(1978)提出的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阅读是一种“思想与语言相互作用”的“心理语言学猜谜游戏”。他说阅读是取样、预期、检验和证实的循环过程。Smith认为阅读需要两种信息:(从书页上获得的)视觉信息,及非视觉信息(包括我们对相关语言的了解、对题材的熟悉程度、一般的阅读能力及世界知识等)。阅读时非视觉信息越多,所需的视觉信息就越少,反之亦然。Smith说:“阅读的技能实际上取决于尽可能少用眼睛------。当我们成为熟练的读者时,我们就会学会更多地依靠眼球背后的已知的东西,更少地依靠眼前的书页。”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可以归纳为下列过程:
1. 读者带着根据对主题的知识而形成的期待开始阅读文本。
2. 用对语言及主题的知识及背景知识代替文本的冗余特征,以对文本最少的取样从文本获取意义。
3. 在取样的基础上对期望从文本获得的信息进行预期。
4. 在阅读过程中检验预期,证实或加以修改,并根据已读部分继续进行预期。
5. 应用所读材料提供的最少的文字、句法及语义线索,在头脑中重建文本的信息。
6. 用包括从文本获得的信息和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有关该题目的已有信息检验所建文本版本的准确性。
7. (1) 如所建文本版本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相符,则重新开始取样,进行下一个循环。
(2) 如有不准确或不相符之处,则使用重读之类的补救策略。
根据阅读的心理语言学模式,快速阅读之所以可能,是因为熟练的读者不是逐词阅读,而是按意义单位进行阅读。粗看文本取样后,就能以此为基础,结合自己对该主题的已有知识对文本进行总的预期,然后阅读其余部分以证实自己的预期。快速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快速地,有目的、有选择地从文本获取必要的视觉信息,同时结合本人已有的非视觉信息达到快速地辨认和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的过程。
二.影响英语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
1. 阅读材料本身的特征
(1)阅读材料的语言。 语言在外语阅读中的作用比在本国语阅读中的作用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因为“语言在外语阅读中是一个主要问题,甚至根据经验的推测也不能代替精确的解码”(Eskey,1988:97)。阅读材料的语言包括词汇的选择,句子的长度,复杂句子结构的使用,以及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或文学语言的使用等等。一篇陌生词汇较多,句子平均长度较长,复杂句子结构使用较多,或语言较书面化、口语化或者文学化的阅读材料毫无疑问地会降低读者的阅读理解速度。
(2)阅读材料的题材。读者对阅读材料的题材或内容范畴的熟悉程度是影响阅读速度的另一个因素。试想有两篇阅读材料:Passage A和Passage B, Passage A是关于一个读者很熟悉的话题而Passage B是关于一个读者很不熟悉的话题,假定两篇阅读材料的语言难度相同或者非常接近,读者在阅读Passage A时的阅读速度和理解正确率势必会高于Passage B。
(3)阅读材料的体裁。 体裁是指各类文章篇章结构的组织形式。寓言、故事、诗歌和戏剧等体裁都有各自独特的结构。如果一篇文章中有once upon a time, beautiful young girl, dangers in the forest这些词,读者就可以很容易的预测出故事的发展和结局。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故事性的体裁很熟悉。读者对文章体裁结构的了解有助于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正确率。不具备篇章知识的读者是很难讲究阅读效率的(胡春洞,1996:51)。
2. 任务特征
阅读理解任务的类型对阅读速度也有影响。读者对不同类型的阅读理解任务有着不同的反应并且会以不同的阅读速度来完成这些阅读任务。多项选择题要比“wh”问句容易回答;回答针对具体线索的问题要比回答依据整体线索的问题容易些;概括理解和综合信息比寻找某个特定信息的难度要大。
3. 读者的特征
读者的阅读能力是有个体差异的。读者的语言知识水平,文化背景知识,篇章知识, 推理、概括、分析、综合等能力, 阅读习惯, 阅读心理以及阅读的技能和策略都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重要因素。扎实的语言知识可以帮助读者进行精确的解码。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必要的篇章知识有助于读者进行想象和猜测,对新信息进行推理、概括、分析、综合等加工处理。良好的阅读习惯、坚定的自信心和浓厚的兴趣也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效果。阅读技能和策略的掌握与合理使用可以实现上述因素在阅读理解过程中的最优化,从而提高阅读理解速度。
三.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现状
1.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目标和要求
现行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和新课程标准都对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见表一至表三 )。
表一 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高中一级目标与要求)
1.能以每分钟50---70个词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内容的材料。
2.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
3.能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4.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10万字以上。
表二 英语教学大纲对阅读教学的要求(高中二级目标与要求)
1.能以每分钟70---80个词的速度,独立阅读生词率不超过3%的有关人物传记,故事,记叙文,科普小品和有关社会文化,文史知识等不同题材的材料。
2.能读懂简单的应用文,如信件、请柬、通知、便条和常见标志等。
3.能运用一般的阅读技巧,基本把握所读材料的中心思想、主要事实、主要逻辑线索、时间和空间的顺序。
4.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
5.能根据已知的事实推断语篇未直接写出的意思。
6.除教材内容外,课外阅读量应达到20万字以上。
表三 英语课程标准对阅读技能的目标描述(普通高中毕业要求)
1. 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
2. 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
3. 能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
4. 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文学作品。
5. 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电子读物或网络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
6. 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
英语课程标准虽然没有对高中学生的阅读速度提出具体的要求,但是它对高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量的要求却足以说明它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丝毫没有降低。
2. 高考英语NMET阅读理解试题的要求
近几年高考的阅读理解试题体现了知识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了WTO的背景下)对人才英语素质与创新能力的要求。除阅读量较大幅度增加(见表四)、突出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外, 试题还考察了学生对文章整体意义的把握及创新思维能力(见表五),要求考生具备较高的阅读速度和快速思维能力。高考不断提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正反映了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迫切要求。
表四近四年NMET的阅读理解题量与读速要求
年
份 短文词数+
对话篇词数 短文选项词数+
对话选项词数 合计词数 参考时间(分) 读 速 要 求(WPM)
1187+56 632+40 1915 50 38.3
1244+56 735+36 2071 50 41.4
1327 679 35 57.3
1353 692 2045 35 58.4
表五 高考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考查要求
1.掌握所读材料的主旨和大意,以及用以说明主旨和大意的事实和细节。
2.既理解具体的事实,也理解抽象的概念。
3.既理解字面意思,也理解深层含意,包括作者的态度和意图等。
4.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短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
5.能根据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结合中学生应有的常识,正确判断生词和短语的含义。
这里还需要特别指出两点:
(1)表四所列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是根据参考时间或者说理论时间计算的。事实上,很多考生花在阅读理解试题上的时间远远多于参考时间(35分钟),他们往往从其他试题(如书面表达)中挤出了时间。换言之,考生在高考阅读理解试题中的实际阅读速度并未达到表四所列数据。即使在此种情况下,每年仍有相当多的考生因不能按时完成英语试卷的答题而导致失分。
(2)尽管近几年阅读理解题量在逐年稳步增加,对阅读速度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仍未达到英语教学大纲中所列要求(见表一和表二),与英语国家低年级学生的阅读速度相比,差距较大(见表六)。这说明今后几年的高考阅读理解试题对阅读速度的要求还有提高的空间。
表六 美国全国统一的阅读速度标准
年级 每分钟的单词量(WPM)
低年级 80---158
中年级 175---204
高年级 214---250
大学生 250---280
3.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的现状可谓是希望与挑战并存。一方面,信息社会的迫切需求和高考英语对阅读速度逐年提高的要求势必引起学校、师生对提高英语阅读速度的关注和重视;另一方面,由于教学任务紧、课时有限、班级人数众多、快速阅读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等因素, 显然使得快速阅读教学的开展、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坦言之,我国关于中学英语快速阅读教学及理论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很多方面还存在着广大的探索空间。目前中学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很多的阅读课被上成了语言知识讲解课,过多地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只让学生被动地接受一些词汇、语法等知识,疏于背景知识和篇章知识的学习, 忽略了阅读习惯、阅读心理和阅读技能的培养,不重视阅读策略的训练。这种单纯的语言知识讲解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情感压抑,反应冷漠,教学效果不理想。
我们认为,真正的快速阅读教学不仅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有益于提高阅读速度的针对性练习(如一些限时阅读材料),还必须注重相应的学习策略训练,以帮助学生“内省”,找到快速阅读中的困难及其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适时对自己的阅读活动进行计划、反思、评估和调节。策略训练在提高学生阅读速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英语快速阅读策略及其训练
1. 快速阅读策略的概念
快速阅读策略是一种语言学习策略。Oxford, R.L.认为“语言学习策略是语言学习者采取的一种行为或行动,从而使语言学习更成功、自主意识更强、学习过程更为其乐无穷”。它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
元认知策略指的是语言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对自己的语言学习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估的策略。认知策略则与学习者的学习任务有直接的关系,它涉及对输入信息的处理,如重述,借助上下文,推理,联想发挥等策略。社会/情感策略指的是学习者为促进某一学习任务的完成而与别人合作,或自己控制和调整兴趣、态度、动机、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消除紧张和不安等。
有关快速阅读策略的研究表明: (1)语言学习策略对语言学习成绩有明显的影响; (2)有意识地调整语言学习策略是取得语言学习成功的关键; (3)语言学习策略因人而异,因时而变; (4)语言学习策略训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语言学习兴趣。因此,教师不但要向学生提供快速阅读实践的机会,还要加强快速阅读策略训练。
2. 快速阅读策略训练的内容
语言学习策略训练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语言学习能力为最终目标的。有效的快速阅读策略训练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其阅读能力,还有助于提高学生进行快速阅读训练的主动性, 为日后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快速阅读训练的内容包括情感策略、管理策略和认知策略。
(1)情感策略训练。学生在学习英语时,容易产生焦虑、害怕、缺乏信心和毅力等心理障碍。因此,在快速阅读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控制和调整自己的兴趣、态度、动机、信心、意志等情感因素,帮助学生形成以下情感策略:
a.认识快速阅读在英语学习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下决心努力提高英语阅读速度。
b.对快速阅读训练持积极的态度,认真对待每一次训练机会。
c.克服对英语快速阅读的畏惧心理,树立坚定的信念。
d.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困难不急躁。
e.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集中全部的注意力。
f.能正确看待考试中的阅读成绩,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2)自我管理策略训练。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对自己的快速阅读活动进行计划、反思、调整和评价。具体地说,就是指导学生:
a.明确快速阅读策略训练的阶段性目标,同时结合自身实际确定个人目标。
b.制定详细的训练计划,选择适合自己英语水平的快速阅读材料并作出合理的时间安排,善于创造和把握训练机会。
c.及时总结快速阅读训练的成功经验,或反思自己快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例如,语言基础知识不扎实、文化背景知识缺乏、短时记忆能力不强以及逐词阅读和出声阅读等不良阅读习惯等等。根据实际情况,强化、调整或改进训练方法。
d.学会根据不同材料、不同的阅读目的控制和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e.遇到困难时知道如何获得可能的帮助,与老师或同学交流学习体会和经验。
(3)认知策略训练。指导学生利用它们已经具有的母语阅读能力和有效的思维方法,有目的、有选择、快速地获取相关的信息。
a.利用文本的标题,引言,图表及已有知识预测文章大意。
b.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地阅读全文,回答老师提出的启发性和挑战性的思考题。
c.略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掌握篇章结构进而领会文章大意,弄清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d.查读文章细节,找出支撑某些观点或结论的例证、数据或者事实。
e.遇到生词时通过上下文猜词悟意。利用同义词、反义词、构词法知识、逻辑关系及生活常识等猜测生词意义。
f.以短语或短句为单位进行意群阅读(phrase reading)。阅读时一眼读懂一组词的意思,然后将这些意思联系起来理解一个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g.将目光从文本某一行的末端快速地移动至下一行的开头,学会目光快速移行,进行有节奏的阅读。
f.克服出声阅读及心读的习惯,学会由眼及脑(人脑直接从字形获得意义)的视觉阅读(sight reading)。
3. 快速阅读策略训练的三个层次和方法
(1) 三个训练层次。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分为三个层次进行策略训练:
a.盲目的训练。学生做一种需要某种策略的练习,但不指明该策略及其价值,也不加以讨论。
b.有意识的训练。告知学生具体的策略及其用途。
c.控制的训练。向学生提供机会,让他们去比较和评价使用不同认知策略的情况。
(2)三种训练方法。一般来说,训练方式有三种:集中训练、分散训练和个别指导。集中训练和分散训练都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前者必须脱离正常的语言教学活动进行;而后者可以贯穿于平时的教学活动中。因此,从操作层面上看,分散训练更容易被一般教师接受。个别指导通常用于解决个别学生存在的严重问题,其特点是针对性强,但耗时费力,难以大范围开展。上述三个方法各有利弊,教师应针对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主要参考书目:
1. 胡春洞,1996,《英语阅读论》,广西教育出版社。
2. 托玛斯-克拉尔(美)著,杨林等译,《英语教学新思路》,广西教育出版社。
3. 文秋芳,1996,《英语学习策略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 张登芝,2001,中外外语学习策略综述,《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第6期,9-11页。
5. 施丽华,2001,语言学习策略的培养,《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第3期,9-12页。
6. 周文筑,2000,常用的中学英语学习策略,《中小学外语教学》,第4期,10-12页。
7. 梁丽冰,2000,“英语科考试说明”评析, 《中小学外语教学》,20第4期,8-10页。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2000年10月第2版。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刊载于《中小学外语教学》,2001年第11、12期和第1期。
篇19: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一、提高英语语言能力
英语语言能力是指英语语音、语法、词汇知识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理解篇章和造句的能力。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能力是获得较强的阅读能力的前提,没有这个前提,阅读能力便无从谈起,因为任何一篇阅读材料,都是集语法知识、词汇知识以及对上下文的理解等几个方面于一体的,缺少任何一方面的知识都会增加阅读理解的难度。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扩大词汇量。词汇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关键。词汇作为阅读中语言的最小单位,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基本单位。著名的语言学家D.A.Wilkins曾经说过:“事实上,没有语法便不能传授和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便不能传达任何东西。”所以,同学们在英语学习中一定要经常性地集中复习、记忆以前学过的单词,同时又要有意识地去扩大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不是要求考生无限度地去背新的英语单词,而是指在掌握了教材中的词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去多记一些单词,尤其要注意牢记词的多种用法,因为一词多类、一词多义和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是英语的一个重要特点。
考生应该充分利用构词法知识学习、记忆英语单词。了解英语中的构词法知识,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和词根,可以帮助自己借助旧词迅速增加词汇量。
扩大词汇量的另一个好办法就是阅读。扩大词汇量不能仅仅依靠死记硬背词汇表,在英语和汉语之间找对应关系,阅读时套用单词在词汇表上的释义,而不去注意词汇的语境意义。学习词汇时要遵循一条根本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因此,通过阅读来学习词的用法,掌握词汇在不同上下文中的不同含义,弄清楚词汇的形式与意义的关系,注意领会词语在一定的上下文中的交际功能,这是扩大词汇量的最重要的途径。
提高英语语言能力的另一个方面就是要巩固语法知识。孤立的单词不可能准确地表达完整的意义。词要通过语法规则的支配,构成一个规范的句子,才能表达一定的意思,传达一定的信息。一篇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段落又是由句子组成的,句子是表达意义的基本单位。一篇文章不管以何种形式出现,都必须合乎语法,并做到语义连贯、合乎逻辑。在篇章的内部,句子与句子之间、句子与段落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都存在着语义和逻辑上的连贯性。因此,只有巩固并提高对语法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才能正确地理解句子、正确地理解篇章中的语境和语义上的连贯性,才能有助于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考试中的阅读理解部分测试的目的是:“测试考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既要求理解准确,又要有一定的阅读速度。”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许多考生平时阅读时常有以下不良的阅读习惯:
“指读”:用手、笔指着文章,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读。这样,无形中就限制了眼睛的“扫描”速度,从而降低了阅读速度。
“声读”:受平时朗读课文的影响,阅读时必须读出声来才能理解,也就是说,必须先把文字符号转化成声音,再进行理解,这样也影响了阅读速度的提高。
“译读”: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单词、短语、句子的翻译,通过翻译成母语来理解文意。
“回读”:一遇到生词或不熟悉的短语,便返回到句首或段首重新阅读。
“析读”:在阅读时,对每个句子都进行语法分析。
这些阅读习惯,不仅妨碍了考生的阅读速度,而且影响了考生对文章的准确理解。因为,考生理解的很可能仅仅是文章中的某一句话或其中的无关紧要的细节,而很难掌握文章的整体含义和深层含义,更无法培养利用文字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和就语篇内部逻辑进行联系的能力。
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要尽量运用下面这些阅读技巧:
1.意群阅读法
“意群”通常是指在意义上和语法结构上都有紧密联系的一组词语。阅读文章时,在一个意群内是不应该停顿的,否则就会影响对文章所要表达意思的理解。
试用“逐词阅读法”和“意群阅读法”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比较目光停顿的次数。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 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 through the forest by 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 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 we tie the boat 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用“逐词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are//having//a//wonderful//time.//I//am//in//the//middle//of//this//great//for-est//in//South//America.//We//can't//travel//through//the//forest//by//road,//because//there//aren't//any//roads.//So//we//have//to//travel//by//air//or//boat.//We//are// enjoying //our //boat//trip //very//much.//At//night//we//tie//the//boat//to//a//big//tree//by//the//river//bank//near//a//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65次。
用“意群阅读法”阅读这段文字,目光应作如下停顿:
We //are having a wonderful time.//I am //in the middle of this great forest//in South America.//We can't travel//through the forest byroad,//because// there aren't any roads.//So //we have to travel//by air or boat.//We //are enjoying our boat trip //very much.//At night//we tie the boat//to a big tree //by the river bank //near a village.//
目光共停顿了20次。
由此可以看出,以意群为单位阅读文章,速度要比逐词阅读文章快得多,而且能更好地理解文章大意,获取重要信息。
2.扩大视幅法
“视幅”是指眼睛每停顿一次能清晰地感知文字的广度。视幅对阅读的影响表现在:一方面是看一眼或每一次看清楚词数的多少;另一方面是眼睛定量的次数和时间。每次看清的语言单位应该是意群而不是分散的单词。在快速阅读时,考生的视线不应该是逐词地向前移动,而应该是跳跃式地前进,从一个意群跳到另一个意群。
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考生要努力扩大视幅,使每次看到的语言单位由一个意群扩大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群。这样,视幅越大,阅读速度就越快。同时,扩大视幅有助于读者从整体上把握阅读材料,更好地理解、记忆所读内容。
需要注意的是:在考试中进行快速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节省时间,做更多的题目或检查已经做过的题目,但是,强调了阅读速度,理解的准确率往往会下降。很多同学在阅读的时候,容易出现因为图速度而不能准确理解文章的问题,往往是一目十行,大脑中却一片空白,根本不知文章所云。要解决阅读速度和准确理解这一对矛盾,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需要多加训练。
一般来说,我们提倡的快速阅读必须是在对文章有较好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考生在平时的阅读训练中一开始不能图快,不求速度,但求准确,什么时候读懂了什么时候结束。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理解能力提高了,再逐步加快阅读速度。
如何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
3.掌握猜词法
猜词技巧是阅读理解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巧。在阅读时碰到生词是常有的事,尤其是在考试的时候,因为“猜测词义题”是阅读理解的常见题型之一,所以学会猜词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的猜词能力取决于他熟悉语言的程度、所具有的知识和经验、所具有的逻辑推理和判断能力。常用的猜词方法有:
(1)根据构词法知识猜生词
英语构词法主要有合成法、派生法和转化法。
A.合成法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组合成一个词的构词方法叫合成法。由合成法而得来的词叫合成词。合成词在英语中非常活跃,而且数量很大。如果遇到的生词是合成词,可以把它还原成一个一个的独立词,看每部分是什么意思,再把各个意思综合起来,便可得到这个合成词的大概意思了。例如:
bedroom-bed(床)+room(房间)-bedroom(寝室)
schoolmate-school(学校)+mate(伙伴)-schoolmate(校友)
B.派生法
通过给一个词根加上前缀、后缀而构成一个新词的构词方法叫派生法。通常情况下,前缀只改变词义,而后缀既改变词义又改变词性。牢记一些常见的前缀、后缀的用法,可以猜出许多单词的词义。例如:
care(小心)+ful(有……的)-careful(小心的)
use(用处)+ful(有……的)-useful(有用的)
hope(希望)+ful(有……的)- hopeful(有希望的)
im(不)+possible(可能的)-impossible(不可能的)
im(不)+polite(礼貌的)-impolite(不礼貌的)
dis(不)+like(喜欢)-dislike(不喜欢)
C.转化法
由一种词性转化成另一种词性的构词方法。例如:
hand(手)n.-hand(传递)v.
water(水)n.-water(给……浇水)v.
late(迟的)adj.-late(迟地)adv.
after(在……之后)prep.-after(在……之后)conj.
(2)根据上下文语境猜生词
A.根据常识、经验猜生词
例如:
My parents went out and bought a new TV.That afternoon my father put an antenna on the roof(屋顶)so that we could watch the pictures on TV clearly.
根据经验,我们可以判断出“antenna”是电视机的“天线”。
The old man put on his spectacles and began to read.
根据常识,我们可以猜出“spectacles”的意思是“眼镜”。
The door was so low that I hit my head on the lintel.
结合常识,我们可以猜出“lintel”的意思是“门上方的门框”。
B.根据文中的定义、解释猜生词
例如:
Skimming means looking over a passage quickly to get the main idea before you begin to read it carefully.
从所给的定义,我们可以猜出“Skimming”的意思是“快速阅读”或“略读”。
The harbor(港口)is protected by a jetty-a wall built out into the water.
根据定义,港口是由延伸到海水里的大墙保护的,所以,“jetty”的大概意思是“防波堤”。
C.利用文中的对比和对照猜生词
例如:
Most of us agreed;however,Jack dissented.
由于“however”是起转折作用的,所以我们可以推断出“dissented”是“agreed”的反义词,意思是“不同意”。
Mary was talking all the time while Jenny kept reticent.
从前后对照的逻辑关系推断,“reticent”的意思是“沉默不语的”。
His shirt was clean but his shoes were grubby.
根据前后对比的语义判断,“grubby”是“clean”的反义词,因此,它的意思是“脏的,不干净的”。
D.利用事例或解释猜生词
例如:
The doctor is studying glaucoma and 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
从other diseases of the eye可以判断出“glaucoma”指的是“一种眼睛疾病”。
E.利用重复解释的信息猜生词
例如:
Mr Smith always arrives home punctually,neither early nor late.
根据neither early nor late这一解释,可以推断出“punctually”的意思是“准时地,守时地”。
需要注意的是:在阅读中碰到生词时,如果该词无关大局,既不影响答题,又不影响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读者就可以不去管它;如果该生词很关键,影响了对文章整体语义的理解,就应该设法运用正确的猜词方法,尽可能地把握该生词的意思。
三、掌握阅读文章的三种方法
通常情况下,一篇文章需要读两遍:第一遍阅读,掌握文章的大概意思,也就是了解文章的中心要点和主旨大意;第二遍阅读,理解支持文章中心思想的细节。有时要透彻地理解一篇文章,就需要对文章进行第三次阅读。阅读一篇文章的常用方法有以下三种:
1.略读法
“略读”是指以尽可能快的速度进行阅读,目的是为了了解文章的主旨和大意,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有个总体印象。
略读时要学会“抓关键,跳障碍”的技巧。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的关键就是要学会找主题句---概括全段中心思想的句子,然后把每段的主题句的意思综合起来,就能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了。主题句的位置一般在段首或段尾,有时候也会出现在段中,少数情况下,短文中没有具体的主题句,这就需要读者自己归纳。如果短文包括几个自然段,阅读时应该特别注意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因为,文章的主旨通常出现在这两段中。
在略读的过程中,读者不必去研读细节,遇到个别生词或难懂的语法结构,也可略去不读。
2.查读法
“查读”是指有目的地到文章中查找某些特定的信息,也就是说,在通过略读对文章有所了解后,到文章中去查找与某一问题有关的信息,寻找解题的可靠依据。
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快速浏览问题后,要确定所需查找的信息范围,并注意所查信息的特点。例如: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人名、地名,就应该寻找首字母大写的单词;如果问题或选项涉及到时间、日期、数字,就应该寻找具体的数字。
3.研读法
“研读”就是仔细地阅读,以求获得具体的信息,对文章有深层次的理解。研读主要是指围绕文章后面的问题进行细读,包括理解支持主题句的细节,根据作者的意图和中心思想进行推论,借助语法知识对涉及问题的难句、长句进行分析,力争达到准确地理解,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等。
上面谈到的三种基本阅读方法是阅读一篇文章并要达到完整准确地理解时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
在考试时,考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例如:要了解一篇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段落大意,就可以用略读法;要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就可以用查读法;要掌握确切的内容,深入理解文章,就要用研读法。
总之,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同学们在掌握了基本的语言知识和正确的阅读方法的基础上,一定要多读书,以扩大知识面,这对提高英语语篇阅读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
篇20:浅谈在牛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中学英语教学论文)
浅谈在牛津英语教学中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摘 要] 本文论述了在牛津英语教学中加强文化意识教育的意义及内容。主要阐述了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开拓多种渠道,引进各国文化知识。
[关键词] 牛津英语 文化意识
语言是一面镜子,它反映着一个民族的文化,揭示该民族文化的内容。
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曾说过:“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文化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之一,两者局部交叉渗透。语言不能脱离社会文化而存在,任何语言都是某种社会文化的反映,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而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语言是文化得以生存的力量。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应注重所教语言的文化背景因素来教授,使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来体会和应用英语。
新课改更是把文化意识单独列出作为课程目标的一部分。课改要求六级水平要“能体会交际中所使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背景”,七级则要求“能理解交际中的文化差异,初步形成跨文化交际意识”。应课改要求,江苏省从2005届学生起使用牛津高中英语教材,此套教材处处都渗透着英美文化,因此如何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就成了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本人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 以教材为中心,渗透相关文化内容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英美文化渗透在牛津英语的每个章节中,学习英语就包括学习有关语言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和生活特点。就以school life这一单元为例:中国的学校上课时间长,教室固定,课外活动缺乏;而西方一些国家的中学校园宽阔,学生在校时间短,教室不定,课外活动丰富。中国学生每天背着大大的书包上学,而西方国家学校每个学生都有属于自己的小柜子,可以把私人物品锁在柜中,不必每天背来背去。于是在结合教学内容时,我把我在加拿大期间拍的一些关于高中校园,学校生活的照片以及DV带进了课堂,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加深他们对中西方校园文化差别的理解。
在这一单元中还涉及到了西方人喜欢在餐后用甜点的习惯,那么教师可以趁此机会介绍一下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西方国家的生活习惯。
二. 开拓多种渠道,引进各国文化
学习和掌握外语仅仅靠课本是远远不够的,学生还必须吸收课本之外的资源来提高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具体本人有一些做法可供参考:
1. 把英语文学作品带进课堂
文化渗透在生活中,而文学作品是生活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合理使用英语文学作品,有利于学生深入了解英美文化。英美文学题材多样化,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学生了解西方文化的有效途径。例如,小说《数星星》(Number the Stars)从哥本哈根女孩安玛莉的视角,描写了二战中丹麦被占领期间纳粹分子对犹太人的迫害。小说《局外人》(The Outsiders)讲述了居住在美国贫民窟的孩子同出生上流社会的孩子之间的矛盾。小说《滚滚雷声,听我呼喊》(Roll of Thunder, Hear My Cry)涉及美国黑人遭受种族歧视的问题。这些文学作品俨然是反映西方社会的百科全书。鉴于高中生的语言水平有限,教师可以选用一些文学作品的简写本,其语言简单易懂,适合高中学生阅读。
在选择作品方面,一要注意少而精,高中生平时课业繁重,过多的赏析文学作品会使之成为负担;二还要注意把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不同语言分格的作品相互搭配;三要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2. 让英语报刊杂志走进学生生活
英语报刊杂志的内容涉及政治、社会、科学、文化、风俗和信仰等各个领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通过课内外的报刊杂志阅读,学生可以从中获取信息,增长知识,扩大视野,了解很多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参加不同类型宴会的着装,美国大学的入学方式以及棒球的打法等等。
比如在上牛津英语模块二第三单元,讲到旅游的时候,可以介绍学生阅读《空中英语教室》2005.8月刊上的《Spotlight on London-Take a look at England’s capital city-from a local’s perspective》。文章从当地人的角度,写了the London Eye, Bloomsbury, The University of London以及a local’s hangout几个方面内容,再配以图片。所以学生读后,一幅伦敦全景图顿时跃入脑海。再有《疯狂英语》2005. 8月刊上有几篇文章都是很值得引进到教学中的,如“Universal’s Islands of Adventure”, “Two Days in Islands of Adventure”,介绍了著名的环球历险之岛。而“Bakken-The World’s Oldest Amusement Park” 介绍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园--贝根乐园。学生通过阅读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丹麦贝根乐园的很多情况。
报刊杂志如果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那么学生可以从中轻松、有趣的获取外国文化知识。
3. 使英语影视作品和英语歌曲成为学生的朋友
学生的外国文化知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来源就是英语影视作品和英语歌曲。
影视作品是我们了解他国文化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它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学生可以通过他们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了解了影视作品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观看影视作品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美国著名的情景喜剧《成长的烦恼》就是我们教学中可以很好的利用的一部作品。牛津英语模块一第二单元“Growing Pains”正是讲述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烦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引进《成长的烦恼》这部喜剧,不仅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增加学生对美国家庭文化的了解,与中国家庭生活加以比较,更深入体会中外文化差异。
再说说音乐,大家都知道英语歌曲是学习英语很好的途径,同时它也可以提供给我们很多英美文化背景知识。
歌曲《Another day in paradise》的作者Phil Collins 将目光投向身边贫苦百姓,投向冬日寒冷的街头,以蒙太奇手法摄取了城市街头的一个普通场景:在繁华都市的街角,以为无家可归、流离失所的妇女正乞讨一味从她眼前走过的、体面的先生伸手援助,铁石心肠的他掩面而过,对耳边哀怨的求助置若罔闻,还吹起口哨,企图掩盖内心的不安。再看一看这位贫穷的女人,虽然为生活所迫而沿街乞讨,但她并未失去活下去的渴望,一张饱经风霜的脸和一双磨出水泡的脚板上分明刻着求生的期盼。整首歌昭示了严酷的现实,批判了全社会与政府对贫民大众的普遍漠视。而这正是八十年代英国社会的真实写照。
《Donna Donna》是一首深受犹太民族喜爱的歌曲,歌词并不复杂,平白如话。时运不济的小牛涕泪涟涟,自在轻盈的燕子正振翼高飞,多么鲜明的对照。每次聆听这首歌,都会让人想起犹太人民千百年颠沛流离的苦难史,而正是这样的苦难使他们体会到了自由来之不易。因此,就在经理了一场又一场战火的洗礼后,他们依旧没有屈服。不自由,毋宁死,崇尚自由的犹太民族一自己的声明和鲜血谱写了一曲自由赞歌。
谁能说歌曲不是文化的再现呢。
4. 请外籍教师一同教学
请外籍教师参与一起教学,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亲自体会到的中外文化差异告诉学生。这样既丰富了学习形式,又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比如在上school life 这一内容时,可以请外教到课堂来亲自说说他们国家的中学校园,说说自己在中学时代的生活,再谈谈对中国的学校的看法。学生也可以问一问他们所感兴趣的外国中学生活的一些内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把中外校园生活加以比较,更加了解了国外的中学生生活,以及中外校园生活的差异,丰富了知识。
三. 对于教师的要求
要加强学生的文化意识,就要求教师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所以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意识,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主动地、自觉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
1. 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渗透到英语教学中。
2. 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图片和物品,让学生了解外国的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使学生对英美的文化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阅读英语的报刊杂志,或者是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外籍教师讲授中外文化的差异。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以及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