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小偷”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考研政治马原暑期复习:黄金时间1+,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考研政治马原暑期复习:黄金时间1+,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突出重点马原!考研政治暑期复习完整计划
突出重点马原!考研政治暑期复习完整计划
感知着不断上升的温度,数着不断减少的考研时间,我们进入了暑期。暑期是整个考研环节中最为最要的的一环,因为暑期完整的时间给我们学习和上课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暑期也是整个考研夯实基础的关键时间。下面,给大家做一下暑期学习规划。
1、如何保持学习状态
毋庸置疑,每一个学生内心深处时时刻刻都渴望着考研的成功。在暑期的开始,大多数学生都能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和状态。但是,这种情绪和状态并不能持久,三五天之后这股气就泄了。就如何保持学习状态,在这里我建议两点:
第一,学习时间和强度要循序渐进,保持在自己精神和身体可接受范围之内。每一个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都不一样,学习习惯也不一样,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保持长时间高强度的学习。如果一开始就超负荷的学习,无疑是涸泽而渔后继无力。所以,学习不要盲目跟别人比,打“持久战”,要再不断地调整自己学习状态中适当的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强学习强度。
第二,养成学习习惯。伟大的哲学家休谟说“习惯是人生的伟大指南”。学习,当然是一件劳神费力的苦差事,尤其是保持长时间的高强度的学习无疑是极其劳累和疲倦的。但是,我们的身体其实有很强的适应力,连续一段时间有规律的学习我们就会开始适应,并不像一开始那样累了。所以,学习在于持续,切不可中断,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习惯。
2、每天要花一个半小时的时间考研政治教材和做习题
考研政治,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考研政治有马原、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当代五部分构成,其中的一些我们虽然高中和大学也有过相关的课程,一方面时间久了我们会遗忘,另一方面考研政治跟以往的'政治考试也大为不同。这也就要求我们暑期,至少要做到把考研政治五科中的前四科过一遍,并配以配套习题,打好基本功。
考研政治的内容并不算少,要想做到暑期50天左右的时间把课本和习题过一遍,每天至少要保证一个半小时左右的学习时间
3、突出重点――马原
考研政治五科,最难、最容易拉分的是马原。马原由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构成,哲学和政经是最为抽象和难懂的,这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听课和理解。所以,整个暑期至少要花三分之一的时间去学习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这门课程是同学们最为头疼的。如何学好马哲,跨考教育张华堂老师提醒大家要掌握以下几个技巧。
第一,概念。哲学是靠概念来进行理论建构的,而且这些哲学概念往往不但抽象而且跟我们的日常用法不太一样。所以,要想学好哲学,必须搞清楚概念讲的是什么,决不能想当然。
第二,体系。整个马哲的体系非常完整,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历史唯物主义,每一部分又都有着完整的逻辑框架。大家在学习马哲的过程中,可以经常翻看马哲逻辑框架,从整体把握马哲。
第三,理解。马哲的学习,从来都不是考察记忆和背诵,而侧重与考察理解。所以要想学好马原,不但要掌握基本的理论,还要学会用理论分析问题,做到活学活用。可以尝试着在学习毛中特、史纲、思修法基的时候运用马哲去分析。
4、注意学习顺序
按照我们习惯性的排序,毛中特是排在史纲前面的,我们的同学理所当然的学习完毛中特再学习史纲。其实不然,毛中特作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两大成果,是以整个近现代中国历史为背景和现实基础,所以要想更好地学习毛中特必须对近现代史有一个扎实的掌握。建议大家,先学习史纲,后学习毛中特。
最后,炎炎夏日,正保考研教育网祝愿大家能够有着烈日般的学习热情!
篇2:考研政治马原暑期复习入门指导
考研政治马原暑期复习入门指导
在学习哲学部分的时候,表面看起来似乎知识体系庞杂繁多,但所谓万变不离其宗,马哲这门学科高度的逻辑统一性决定了它的几条主线的稳定性。为了大家对马哲学习更加方便,特此做了一个小小的总结。以下“三言”,涉及三对概念及其关系,对学习马哲以及作答题目颇有帮助。
第一言,“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这里涉及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学习马哲的同学,老师第一节课一定会讲到,马哲的基本立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是“唯物的”,而且还是“最彻底的唯物主义”,因为它不仅有辩证唯物主义,还有在社会领域也认为唯物的历史唯物主义。所以马哲的第一个原则是“客观第一,主观第二”。客观指的是世界有其本来的面目和规律,不以任何意志为转移。所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客观”就是世界存在有着一种本来具有的固有性规律。所以人类只能顺从规律,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进而在把握必然中实现自由。所以大家来看一看一些曾经真题考过的选项,一起判断下正误:
例一,时间和空间是标志物质运动的观念形式。(错在“观念”两字,改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例二,社会规律是由多数人的意志决定的。(错在“决定”二字,违背客观唯物原则)
例三,世界是由人创造的。(“人创造世界”说法错误,可以说“人类改造世界”)
例四,人类可以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很明显也不对。因为规律的客观性,我们必须受到它的制约,只是最多可以认识规律,把握规律,利用规律,按规律办事实现自由。所以大家注意陷阱,不要一看到“解放”两个字,就倾向于选。)
例五,A与B之间存在主观联系。(直接排除,马哲反主观)
例六,文化构造了人的本质,是历史进步的源泉。(细读之下,发现也是主观性选项,尤其是“源泉”两字导致错误,不符合纯粹客观原则)
例七,人们的意识取决于词语含义的改变。(同理,词语含义仍是主观性选项,违背客观性决定一切的根本,错误)
例八,人们的意识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正确,很明显,“社会发展变化”这是个客观范畴概念,符合唯物原理,入选)
通过上面的一些例子,大家应该通过这“第一言”,即“绝对客观”原则对我们的马哲第一条大的主线有了一定了解,其实把握住这一条这一系列涉及到唯物论部分的选项基本都能选对了,就是蒙题,也是有技巧的“蒙”。
第二言,“世界是一个多维性的世界、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的。”我们可把这一言称作“辩证法矛盾规律”,辩证法告诉我们,世界是丰富多样的,联系具有多样性,多以往往线性推理的命题都是不对的,因此绝对化选项往往不选。此外,事物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不是简单地“不是A,就是B”,或者单方面极端地“强调A,而忽略B”都是不对的,反之亦然。我们也可以来用这条原则来分析一下以往的真题选项。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本质上是对立的。(很明显,只强调对立,没看到统一,只强调区别,没看到联系,不选)
人类依附于自然是摆脱自身困境的根本出路。(“根本”两字导致错项,只强调自然的重要,否认了另一面的人类)
人类的解放包括从自然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正确,反对了“自然至上”,当然,也反对了“人类至上”,很好地平衡了二者,符合既对立有统一,二者谁也不能压迫谁,走极端,应该是和谐关系,选。注意区分前面的错项“人类解放包括从客观规律的制约下解放出来”。)
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物质运动是永恒的。(错误,只看到了“有限性”,没看到“无限性”,不符合辩证法)
人人都是历史的创造者。(错误,只强调人类能动性,没看到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理性认识高于感性认识。(错误,二者不能笼统地比较,二者各有优劣,应该是相互渗透,缺一不可,共同构成认识发展中的两个必不可少的阶段)
社会规律是比自然规律更容易认识的规律。(错误,依然是偏废了一方面,不符合辩证法)
静即是动,动即是静。(错误,只看到统一,没看到对立,还是偏废了)
通过上面所举的一些例子,大家可以大概感受到辩证法的特征,多维性地运动,反对片面化。强调一分为二地表述。当然,也有个别命题可能不符合这种语境,但多数是符合的。
第三言,“这是一个可以把握的世界”。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马哲在唯物的前提下,承认世界是可知的,人的意识可以反映世界,并且以此来指导人的实践改造世界,满足自身价值需求。所以单一的只强调认识来源于客观世界,否认其能动性的理论,一定是错误的。同样,片面夸大认识能动性,否认收到客观规律制约的理论,也是不对的。马哲认为人们具体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只能是相对的、具体的,但是通过这中相对的.、有限的认识和改造世界,可以无限地接近绝对的、无限的世界。这就是以有限趋近无限,这是个永恒的过程,所以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是永恒发展的,人的实践活动也是永恒发展的。
例一, 一起观念都是现实的模仿。(错误,错在“模仿”两字,否认能动性)
例二, 人的社会意识并不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错误,完全否认能动性)
例三, 人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具有不一致性。(这个正确,这是可以的,因为意识这个有限的范畴,去能动于物质这个无限的范畴,只能无限地趋近)
例四,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规律与合目的的统一。(正确)
例五, 人的自觉选择在社会发展中具有唯一作用。(错误,夸大了能动性了)
例六, 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错误,否认了)
例七, 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说法正确,看法很全面)
上述总结的三个思路,是大家学习的入门基础。也是“蒙”题的技巧。当然,最终的马哲需要通过认真扎实地学习来获得考点的掌握,但是我们可以从众多考点中总结出他们的共性,为后面的学习铺垫。
篇3: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规划参考
2018考研政治马原复习规划参考
首先,就考试重点来说,马哲最重要,政经其次重要,科社最不重要。所以我们复习的时候,首先要掌握的是马哲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尤其注重理解记忆唯物论、辩证法和认识论三大部分的重点难点,其次要注重政经中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两大理论的复习掌握,同时也要熟悉了解科社中的重点考点。
其次,就考试题型来说,分析题虽然分数比重大,但是真正能拉开分数差距的是在多选题上,而多选题侧重于综合多个知识点进行考察,所以前期和中期要以复习选择题为主,扎实基础,掌握客观题答题技巧,后期则应该把重点转移到分析题上,重点掌握分析题的答题技巧。
再次,就复习规划来说,前期1-5月份,肯定是学习马哲部分,用基础性趣味性的题目,去理解抽象难理解的哲学内容,此时重点在于扎实基础,争取细致理解每一个难点。到中期6-8月暑假时期,就应该全方位学习,不仅深入学习记忆马哲部分的知识点,同时还必须强化学习政经和科社部分的考点,根据考试高频考点进行重点反复学习,此时重点在于深入理解记忆。到后期9-12月份冲刺时期,应该对知识点进行系统梳理复习,此时重点在于不断查漏补缺。
最后,从做题练习来说,复习马原一定离不开做题,因为马原的考点比较抽象难理解,只有通过不断的做题去熟悉答题技巧,才能保证在考场上能够熟练运用知识点和答题技巧进行答题。在前期复习马哲时,可以结合基础型题目,理解熟悉每一个具体考点,在中期强化阶段,则要结合真题强化记忆,保证知识记忆的融会贯通,在最后冲刺阶段,则应该结合模拟题复习,对知识点进行理解深化,同时查漏补缺。
我们要相信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重视马原这个科目,同时按照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学习,一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篇4: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史纲先行
考研政治复习:马原、史纲先行
历届考研政治的大纲解析中,马原与史纲的变化是最小的,鉴于此,备考考研同学们一定尽量先复习好马原和史纲。与马原相比,同学们可能会认为史纲比较容易,甚至有同学会认为史纲纯粹就是记忆。然而,考研政治真题,实实在在地释放出一个信号,史纲可能是最难的学科。考研教育网为同学们2016史纲复习谋划支招。
20考研政治真题中,考查了适逢爆发120周年的甲午中日战争,但题目却高度综合,题点是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所给选项包括“中国海关的行政权落入外国人手中”、“中国人开始有了普遍的民族意识觉醒”、“台湾被日本侵占”、“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其中“中国海关的行政权落入外国人手中”接近超纲,极其强调理解,而其余选项更是零散分布在各个知识点,要解决这道多选题顺利拿到两分,对同学们的要求确实非常高。
年的史纲分析题直接推高了整张试卷的难度,题目背景是1925年郭沫若设想的关于“孔子与马克思的对话”的文章,共设两问,一问二人对话的背景,二问如何理解二人思想的异同。大部分同学拿到试卷,看不懂题目所问,因而无从下手,事实上,题目确实避开了当年时政热点,有点冷僻,但如果复习方法得当,加上材料关键信息的提取,题目并非不能解。
史纲的复习,历史是重要的,所以时间的把握非常重要,而其中以重要时间点切分的'时间段在解题过程中会大有助益;但更重要的是纲要即线索,如果说历史事实更多的是影响选择题,那么史纲线索的掌握就直接关系到史纲分析题的解答。2015年的分析题仍然是在考查史纲的线索,这条线索就是中国共产党。稍难的是,2015年史纲分析题没有直截了当考查中国共产党,而是考查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即是党的指导思想。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题目就可以回归正轨,回到大纲解析史纲第四章,解题自然就有眉目。
史纲的复习,不是简单的时间序列,历史事实是为了佐证纲要线索。明确了史纲学科的考查特点,就需要同学们以重要时间节点划分时间段,复习时留心周年纪念,从中国共产党或相关角度切入考点,从而做到有效备考。
古往今来,历史更迭,没有任何事物是简单的,历史就是在不断地经历纷争与抉择,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希望同学们在备考20考研过程中谨记“一个阶级、一个党派、一个思想”,以线索(中国共产党)串历史,不要陷入琐碎的历史事件。
篇5:考研政治 马原基础复习指导
2016考研政治 马原基础复习指导
一、单选题要抓住重点概念和原理,注重基本知识的学习。
《马原》单项选择题一般四道,总共4分(哲学2分,政经2分)。通过历年真题可知,考察的都是最基本的概念、理论和观点。因此,考生应该不断复习巩固知识点。
首先:掌握学科最基本的内容和逻辑结构(该学科由哪些章组成?考试重点是哪几章?)
其次:记忆并理解最基本的哲学概念,如实践、人的本质等。当在教材中看到下列文字时就需要特别注意,它们往往以单选题的形式考核。例如:“原则”“核心”“本质”“关键”“最重要”。
最后:从头到尾再精读一遍教材。每读完一章,就做相应章节的练习题。这样做,就可通过习题训练,查漏补缺,找出遗漏知识点和未精准掌握的知识点。单项选择题是得分率比较高的题型,只要认真读书,考生都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二、多选题复习要注意原理和概念的延展以及运用
选择题可分为定义型试题(对概念外延的考察),案例型试题(从具体到抽象)、关系型试题(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比较)。比较型(古今对比、中外对比)试题。
《马哲》的多选题一般都是以案例型试题方式考核,即通过哲学案例和小故事,让考生分析其背后的理论依据。这样就要求在复习时不死记硬背,而应该真正掌握其内在原理。
政经部分主要为定义型题型(对原因、表现的考察)和关系型试题。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则主要为比较型试题。其复习难度远远小于哲学,只要在复习时充分研读教材并结合模拟题加以训练即可。
三、主观题(材料分析题)的复习
材料分析题考题越来越灵活,但再灵活,也总是有和它相适应的知识点。而这个知识点是不会超过考试大纲规定内容的。所以对考生来说,做《马哲》分析题的时候,首先就是认真审题,从宏观上分析它考核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般来说考得不多),如果是辩证唯物主义,那么考核的是辩证法的原理还是认识论的原理,弄清楚了,接下来答题就容易了。
考生平时要注意了解具体概念、原理的'有可能的多种表达方式和转化的具体形式,并着重培养抽丝剥茧,发现原理的能力。擅长将抽象还原为形象,将形象上升为抽象,是解题的内功。解题往往需要综合以下三方面的能力:解读题义、选择与之相关的知识、灵活思考组织答案。材料分析题一般是有答题套路可以遵循的:
(1)提出问题。是什么?联系原理,阐明方法。例如:“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分析……巧在何处?”:“该材料联系的是……原理。该原理认为……”。
(2)分析问题。联系材料,解释说明。批驳错误观点(如果有错误观点的话)。怎么讲?例如:“这个材料告诉我们……”。
(3)解决问题。提出建议措施,启发行动。例如:“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四、从真题中总结命题规律
复习《马原》当然要做模拟题,只有这样,才能查找出自身知识的不足,但学习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万不可陷入题海战术,而应当有选择性的做一些模拟题。建议做选择题带有答案解析的习题,这样,当你的答案与给出的标准答案不同时,就可知道自己错在何处。
历年真题是一个很好的学习工具,提醒考生注意,历年真题,尤其是哲学部分,历年已经考核过的题目,在未来考研中重复考核的几率仍然是很大的。所以务必多研习真题,从分析真题中得出考点出题的角度,以及被考察知识的深度。
做真题不能只停留在“做”,而是要“研究性地做”。不能停留在“做对、做错”这个层次,而是要弄明白搞清楚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说的简单一些就是在练习真题时,必须对四个选项所体现的知识点都要加以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成绩。
篇6:考研政治马原精选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
A.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
B.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规律的科学认识
C.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D.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它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
C.马克思恩格斯的革命实践和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
D.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前人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3.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是因为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
A.无产阶级革命学说
B.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C.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学说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4.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
A.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B.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D.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正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位列榜首。马克思逝世已100多年了,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产生如此广泛而巨大的影响,表明以他名字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生命力。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A.它吸收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
B.其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具有广博知识
C.它在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D.它在实践基础上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其中,作为马克思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2.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表现在
A.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
B.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C.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
D.坚持唯物辩证法,具有彻底的批判精神
3.在1872年《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指出:“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这表明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
B.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运用应当从实际出发
C.必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
D.《共产党宣言》的原理过时了
4.坚持从一切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这种与时俱进的品质是马克思理论本质的反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是
A.鲜明的阶级性
B.彻底的科学性
C.坚定的革命性
D.自觉的实践性
5.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即实现
A.无矛盾的和谐社会
B.物质财富极大丰富
C.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
D.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A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创立和发展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是马克思主义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根本立足点和出发点。故A项正确。BC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故不选。D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故不选。
2.【答案】A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创立和发展
【解析】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矛盾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实践基础,故不选。C项属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思想来源,故不选。D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两大发现,故不选。
3.【答案】D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产创立和发展
【解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资本主义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故本题答案选D项。
4.【答案】A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故本题选A项。B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故不选。C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故不选。D项属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故不选。
5.【答案】C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解析】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故答案选C项。
二、多项选择题
1.【答案】ABC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和发展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故本题选ABC项。
2.【答案】ABC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解析】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其科学性表现在:坚持世界的物质性和真理的客观性,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如实地认识世界;力求全面地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而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自觉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故本题选ABC项。D项属于马克思主义批判性的表现。故不选。
3.【答案】ABC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解析】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的和最鲜明的特征。这就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我们必须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故本题选ABC项。
4.【答案】BCD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其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属性,在于它的彻底的科学性、坚定的革命性和自觉的实践性,而彻底的科学性是最根本的。故选BCD项。
5.【答案】BCD
【考点】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解析】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故选BCD项。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故A项错误。
1.2018考研政治马原提分试题
2.2018考研政治马原强化试题
3.考研政治马原备考试题
4.20考研政治马原练习试题及答案
5.2018考研政治马原模拟题精选
6.2018考研政治马原备考试题
7.2018考研政治马原预测试题
8.考研政治马原多选试题及答案
9.2018年考研政治马原精选模拟题
10.考研政治马原单选试题
篇7: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研已经进入最后冲刺的黄金阶段。如何在考研的几百个知识点中梳理出最核心的通关必背、提纲挈领的知识点,对于广大考生的复习大有裨益。近期将陆续更新考研政治几门课程的核心知识点,敬请大家及时关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整个考研政治试卷占22分。根据所占分值情况将核心必背考点梳理如下:
1、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极其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矛盾分析方法。
2、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质变/度;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3、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于联系;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社会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
4、实践与认识。
实践的定义和属性;实践的形式;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意义;认识的本质及规律;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5、真理与价值。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真理与谬误;真理的检验标准;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实践活动的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价值评价及其特点;价值评价的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建议,广大考生以上面例举的通关必背的知识点为纲,回归到冲刺讲义,精准强化记忆重要的马原考点,助你轻松拿下考研政治分析题。
■篇8:考研政治马原考点
考研政治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基础阶段,同学们要理解和记忆理论框架,争取系统掌握。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从命题的依据、方法、原则、题型设置、答题要求等方面加以熟练认知,才能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从教材的主题和贯穿教材的主线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紧紧围绕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主题,以阐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重点,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主线,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树立为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
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的全部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的问题。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的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等七大理论。后四章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进一步展开和应用。马克思恩格斯既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进一步丰富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同时又发现了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阶级剥削雇佣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的必然性,从而为工人阶级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
其中,第四章着重阐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经济制度及政治制度的实质;第五章则着重从发展、变化和趋势的角度对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的新变化及其实质进行了分析。其基本观点是:看不到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完全否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变化和调整,是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资本主义,也不利于我们在与资本主义进行斗争时采取正确的战略和策略;认为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否认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也是完全错误的,它不利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不利于我们在与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的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方向。第六章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形态,其发展和完善有一个过程,特别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更是一项长期和艰巨的任务。第七章着重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主要观点,深刻认识共产主义社会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树立和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篇9: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马原要趁早
考研政治复习指导 马原要趁早
在历年的政治考试中,马原部分占据政治考试的22%.各位考生要想在政治考试中获得高分,马原部分就不能轻视。那么,我们又该怎样去复习?考研教育网编辑团队做一下总结,希望对各位正在准备复习的同学们有所帮助!
首先,我们在早期的复习当中,政治方面需要精读、精看的就是马原,所以马原部分的复习要放在早期的复习当中。现在马上5月份了,复习早的同学应该已经把马原部分都看过一遍了。如果还有没有开始复习的同学,那就得抓紧时间,从现在开始复习,一直到7月之前。都是复习马原的好时机,8、9月份大纲出来之后,各科的复习都将变得紧张,想要精细地复习马原就不大现实了。
另外,在学习方法上,建议同学们现将指定的教材精读一遍,建立总体的知识框架,理清思路。按照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四个部分来复习。其中唯物论主要是讲世界本源,特质和意识以及实践的问题;而辩证法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归纳起来主要是两大特征、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认识论部分就是实践的.观点,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而展开的,第四个问题也就是历史观,这样把哲学总体划分为: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和历史观,清楚的了解每一个知识点的范畴和包含内容,在回答问题的时候也就比较清晰明了了。第二遍就可以配合着习题,看一章,就做一章的习题,对比看自己理解多少,会做多少题。如果又不会的,就要去问,问同学。如果基础太差,也可以报个政治的基础班,老师的讲解往往是针对大多数同学困惑的地方,这是同学们理解马原的一个捷径。
同学们前期阶段的马原复习可以以看书为主,注重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概念,原理。并能逐渐掌握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等到基本原理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在开始做题也来得及。最后,考研教育网预祝大家备考顺利,都能取得理想的成绩。
篇10: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通达五观
2015考研政治马原复习:通达五观
从现在开始,考生必须开始有计划地对考研政治进行学习。在考研政治的学习中,马克思主义原理是基础学科,必须夯实基础。而其中的唯物论部分一直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唯物论部分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五个观点:物质观、意识观、运动观、时空观、实践观。本篇文章将主要阐述唯物论五观中的物质观和意识观。
(一)物质观
物质观部分考点,一直以来常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主要考点有四个:
1.物质的内涵:
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握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本考点主要掌握列宁对物质的定义以及物质的唯一特性。
2.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其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其二,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其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其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本考点主要掌握两个统一,即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记住: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
3.社会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表现在:首先,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人类社会产生以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还要以自然界为基础。离开了自然界,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便无法进行,脱离一定的自然环境的社会是不可能存在的。其次,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意识作指导,但仍然是以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的活动。仅仅停留在意识或思想的范围内,人类是无法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最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本考点主要掌握人类社会也是物质性的存在,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
4.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这一原理的内容包括:其一,世界是统一的,即世界的本原是一个;其二,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而不是某种“始基”的物体;其三,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现象,包括意识现象,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表现形态或物质的属性和存在形式;世界上的一切发展、变化和过程都是物质运动的具体表现,其原因在物质世界自身。正如列宁所说:“除了运动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原理和原则都是以此为根据和前提的,从而成为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其实践意义在于,它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哲学基础。
本考点主要掌握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于物质的。尤其是列宁所说的:“除了运动者的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
(二)意识观
意识观主要包括两个考点,在近年来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比如2007年第17题;2009年第17题;2010年第17题。
1.意识的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本考点主要掌握意识产生的两个条件:人脑和社会实践。需要注意的是意识并不来源于人脑,意识只能来源于物质。有人脑并不等于有意识。
2.意识的本质:
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表明,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本考点主要掌握的是意识的本质,即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所有的意识都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其物质“原型”。意识可以反映物质,可以反作用于物质,但不可以创造物质、决定物质和代替物质。
物质观和意识观是马哲里的基本理论观点,必须熟练掌握,才有助于后面其它考点的学习,希望同学们掌握考点并结合习题进行巩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