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魏义虎”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庞安时,字安常》阅读答案和翻译,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庞安时,字安常》阅读答案和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您。

《庞安时,字安常》阅读答案和翻译

篇1:《庞安时,字安常》阅读答案和翻译

《庞安时,字安常》阅读答案和翻译

文言文阅读(19分)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 聩:耳聋 B.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 祥:详细

C.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 踵:跟随 D.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屏: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医者仁心的.一组是(3分)

①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②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③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⑤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⑥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将《脉诀》传授给他,他却认为过于浅显不足为奇,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阅读答案及译文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 “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 聩:耳聋 B.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 祥:详细

C.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 踵:跟随 D.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屏:停止

5.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庞安时“医者仁心”的一组是(3分)

①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 ②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

③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 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

⑤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⑥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庞安时出身于世医家庭,自幼聪明好学,读书过目不忘。其父曾将《脉诀》传授给他,他却认为过于浅显不足为奇,而后认真研读黄帝、扁鹊的脉书,逐渐通晓医理,悟出新意。

B.庞安时旁涉经史百家,融会贯通,著有《难经辨》《本草补遗》,诊脉重视人迎脉和寸口脉并用,在医学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真知灼见,为祖国的中医学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

C.庞安时医术精湛,面对桐城孕妇七日而子不下的疑难杂症,他沉着冷静,仔细观察,找出了孕妇难产的根结所在,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巧施针术,使孕妇顺利产子。

D.庞安时不仅医术精湛,活人无数,而且医德高尚,一切从患者角度考虑,不以私利为重。晚年他对自己的病情了然于心,乐观豁达地面对死亡的到来,最后平静地告别了人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5分)

(2)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 (5分)

参考答案

4.【C】 踵:名词用作动词,登。

5.【B】 ①是说庞安时的学识渊博,③⑥指其医术高超,均与“仁”无关。

6.【C】 “最终在徒弟李百全的帮助下”于文无据。

7.(1)不久,(庞安时)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别人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采分点:通(通晓,精通),意(见解,意见),屈(使……屈服),未冠(没有成年),句意,各1分]

(2)有人曾用与华佗有关的事情询问他,(他)说:“医术像这样(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是虚妄的(没有什么根据)吧!”[采分点:以华佗之事(介词结构后置),非人所能为也(判断句),其(大概),妄(没有根据)]

参考译文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治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普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不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门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用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停止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篇3:“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李时勉,名懋,以字行,安福人。成童①时,冬寒,以衾裹足纳桶中,诵读不已。中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进学文渊阁,与修《太祖实录》。授刑部主事,复与重修《实录》。书成,改翰林侍读。

性刚鲠,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十九年,三殿灾,诏求直言。条上时务十五事。成祖决计都北京。而时勉言营建之非,忤帝意。岁余得释,杨荣荐复职。

洪熙元年复上疏言事。仁宗怒甚,召至便殿,对不屈。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明日,改交n道御史,命日虑一囚,言一事。章三上,乃下锦衣卫狱。时勉于锦衣千户某有恩,千户适莅狱,密召医,疗以海外血竭,得不死。仁宗大渐②,谓夏原吉曰:“时勉廷辱我。”言已,勃然怒,原吉慰解之。其夕,帝崩。

宣帝即位已逾年,或言时勉得罪先帝状。帝震怒,命使者:“缚以来,朕亲鞫,必杀之。”已,又令王指挥即缚斩西市,毋入见。王指挥出端西旁门,而前使者已缚时勉从端东旁门入,不相值。帝遥见骂曰:“尔小臣敢触先帝!疏何语?趣言之。”时勉叩头曰:“臣言谅阴中不宜近妃嫔,皇太子不宜远左右。”帝闻言,色稍霁。徐数至六事止。帝令尽陈之。对曰:“臣惶惧不能悉记。”帝意益解,曰:“是第难言耳,草安在?”对曰:“焚之矣。”帝乃太息,称时勉忠,立赦之,复官侍读。比王指挥诣狱还,则时勉已袭冠带立阶前矣。

宣德五年修《成祖实录》成,迁侍读学士。帝幸史馆,撒金钱赐诸学士。皆俯取,时勉独正立。帝乃出余钱赐之。正统三年以《宣宗实录》成,进学士,掌院事兼经筵官。六年代贝泰为祭酒。八年乞致仕,不允。十二年春乃得请。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英宗北狩,时勉日夜悲恸。遣其孙骥诣阙上书,请选将练兵,亲君子,远小人,褒表忠节,迎还车驾。景泰元年得旨褒答,而时勉卒矣,年七十七。谥文毅。

初,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

(选自《明史》卷一百六十三,列传第五十一。有删节)

【注释】①成童:十五岁以上。②大渐:病重。③谅阴:居丧。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改交n道御史改:改任

B.趣言之趣:通“促”,赶快

C.比王指挥诣狱还比:等到

D.褒表忠节节:节约

5.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说明李时勉“慨然以天下为己任”的一组是()

①诏求直言②时勉言营建之非③对不屈

④时勉独正立⑤皇太子不宜远左右⑥遣其孙骥诣阙上书

A.②③④ B.②⑤⑥ C.①②⑥D.①④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时勉进谏仁宗,居丧期间不可以寻欢作乐,皇太子不宜离开皇上。

B.李时勉性格刚毅耿直,曾多次上疏言事,因直言敢谏屡次触怒龙颜;其忠诚终被宣宗发现,因此受到了重用。

C.成祖皇帝征求大臣的直言,却又把李时勉下诏入狱,还差点把他打死。

D.李时勉待人平和宽厚,所以深得同僚和学生敬重。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命武士扑以金瓜,肋折者三,曳出几死。

(2)朝臣及国子生饯都门外者几三千人,或远送至登舟,候舟发乃去。

【参考答案】

4.D。(节:有节操的人)

5.B。(①叙述主体是皇帝;②反对皇上大兴土木,符合题干要求;③回答皇上诘问时不改变自己的观点,不符合题意;④说的是李时勉能自尊自重,不符合题意;⑤劝诫皇上,皇太子不宜远离左右,也是以天下为己任;⑥派他的孙子帮他送奏章到朝廷,关心国家大事)

6.C。(李时勉差点被打死,是上书触怒仁宗皇帝)

7.(1)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死了。(5分)

(2)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有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5分)

【评分细则参考】“扑以金瓜”,状语后置,1分。“肋折者三”,定语后置,1分。补出主语“仁宗”或者“皇帝”、“李时勉”各1分。“饯都门外”状语后置,1分。“几”,1分。“发”1分。“去”1分。句子通顺各得1分。

《庞安时,字安常》阅读答案和翻译【参考译文】

李时勉,名懋,凭字号行于世,安福人。少年时,冬天寒冷,他常用被子裹着脚放在桶中,诵读不止。永乐二年中进士。选为庶吉士,进学文渊阁,参与编修《太祖实录》。被授予刑部主事之职,又参与重修《太祖实录》。编修完成,改任翰林侍读。

李时勉性格刚正耿直,常慷慨激昂,把治理天下当作自己的责任。永乐十九年,三殿遭火灾,成祖皇帝下诏征求大臣的直言之谏。李时勉上奏章列举十五件时事的弊端。明成祖决定迁都北京,然而李时勉却说了许多营建北京的不利之处,违背了成祖的心意。不久,李时勉被谗陷下狱。一年多才得以释放,经杨荣举荐,李时勉才官复原职。

洪熙元年他又上疏谈论政事。仁宗非常愤怒,把他召到便殿,李时勉对答不屈服。仁宗命令武士用金瓜打他,李时勉被打断了三根肋骨,拖出去时差点就死了。第二天,李时勉被改任交陆道御史,仁宗让他每天审理一名囚犯,上奏一件事。上了三次奏章,李时勉就被关入锦衣卫监狱。李时勉曾对一个锦衣千户有恩,恰好这位锦衣卫千户到监狱时遇到他。此人秘密找来医生,用海外血竭治疗,李时勉才得以不死。仁宗病重,对夏原吉说:“李时勉在朝廷上侮辱我。”说完,勃然大怒,夏原吉劝慰了半天才消除了仁宗的怒气。这天晚上,仁宗皇帝就死掉了。

宣宗皇帝即位一年后,有人对他说起当初李时勉如何得罪先帝的事。宣宗皇帝听后非常生气,命令使者说:“把他绑了来,我要亲自审问他,一定要把他杀了。”过后,又命令王指挥即刻就把他绑起来在西市斩首,不想再见他了。王指挥从端西旁门出去,先前的使者却已经绑着李时勉从端东旁门进入朝廷,没碰上。宣宗皇帝远远看见李时勉,就大骂:“你这个小臣竟敢触犯先帝!上疏都说了些什么话?赶快告诉我!”李时勉说:“我说居丧期间不宜亲近宠幸妃嫔,皇太子不宜远离皇帝身边。”宣宗皇帝听剑这样的话,怒色渐渐平息。李时勉慢慢数到第六件事就停了。宣宗皇帝让他全都说出来。李时勉回答说:“我恐怕已经记不全了。”宣宗皇帝的怒气越发消解,说:“这只是难说罢了,奏章草稿在哪里?”同答说:“烧掉了。”宣宗皇帝长长地叹息一声,赞扬李时勉忠诚,马上就赦免了他,恢复他的侍读官职。等到王指挥从监狱回来,李时勉已经穿好官服站在台阶前了。宣德五年,《成祖实修完成,之后,李时勉升任侍读学士。宣宗皇帝到史馆视察,抛撒金钱赐给众学士。学士们都趴在地上捡钱,只有李时勉一个人正身站立。宣宗皇帝于是就把其余的钱赏赐给他。正统六年李时勉接替贝泰做了国子监祭酒。正统八年请求退休,英宗皇帝没同意。正统十二年春天才得到批准。在都门外给他饯行的朝中大臣和国子监学生将近三千人,有的还远远地把他送上船,等到船开了才离去。

英宗皇帝身陷北方,李时勉日夜悲恸,派他的孙子李骥到朝廷上书,请求朝廷选拔将领,训练士兵,亲近君子,疏远小人,褒奖表彰忠臣节士,把英宗皇帝接回来。景泰元年得到代宗皇帝的嘉奖回信,然而此时李时勉已经去世,享年七十七岁。朝廷追封谥号为“文毅”。当初,陈敬宗和李时勉都供职于翰林院。陈敬宗仪容魁梧,李时勉相貌稍丑,后来二人同时做了两京祭酒。李时勉为人平和,能推己及人,士人多与他交好,陈敬宗正直严厉。整个明代为世人称为贤能的国子监祭酒,就是“南陈(敬宗)北李(时勉)”。

篇4:《常安民,字希古》阅读答案和翻译

《常安民,字希古》阅读答案和翻译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常安民,字希古,邛州人。年十四,入太学,春试,考第一,主司启封,见其年少,欲下之。判监常秩不可,曰:“糊名较艺,岂容辄易?”具以白王安石。安石称其文,命学者视以为准,由是名益盛。安石欲见之,不肯往。登六年进士举,授应天府军巡判官,选成都府教授。与安惇为同僚,惇深刻奸诈,尝偕谒府帅,辄毁素所厚善者。安民退谓惇曰:“若人不厚于君乎?何诋之深也。“惇曰:“吾心实恶之,姑以为面交尔。“安民曰:“君所谓匿怨而友其人,乃李林甫也。”秩满寓京师。妻孙氏与蔡确之妻,兄弟也。确时为相,安民恶其人,绝不相闻。确夫人使招其妻,亦不往。调知长洲县,以主信为治,人不忍欺。县故多盗,安民籍尝有犯者,书其衣,揭其门,约能得它盗乃除,盗为之息。追科不下吏,使民自输,先它邑以办。转运使许懋、孙昌龄入境,邑民颂其政,皆称为古良吏。

是时,元丰用事之臣,虽去朝廷,然其党分布中外,起私说以摇时政。安民窃忧之,贻书吕公著曰:“善观天下之势,犹良医之视疾,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今日天下之势,可为大忧。虽登进忠良,而不能搜致海内之英才,使皆萃于朝,以胜小人,恐端人正士,未得安枕而卧也。

帝大飨明堂,刘贤妃从侍斋宫。安民以为万众观瞻,亏损圣德,语颇切直,帝微怒。曾布始以安民数憾章惇,意其附已,屡称之于朝。其后并论,曾布乃取其所贻吕公著书,白于帝。它日,帝谓安民曰:“卿所上宰相书,比朕为汉灵帝,何也?”安民曰:“奸臣指擿臣言,推其世以文致臣尔,虽辨之,何益?”

徽宗立,以提点永兴军路刑狱。政和末,卒,年七十。建炎四年,赠右谏议大夫。

(选自《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五》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B.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C.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D.方安宁无事之时/语人曰/其后必将有/大忧则众必骇/笑惟识微见几之士/然后能逆知其渐/故不忧于可忧/而忧之于无足忧者/至忧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目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在京师长安设立大学。

B.进士,指在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延考试者。唐朝始设进士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C.兄弟,在古代可以是对同性宗亲或对姻亲之间同辈男子的称呼,也可以是对姐妹的称呼,如《孟子万章上》:“弥子之妻与子路之妻,兄弟也。”

D.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亨祭天并配祀祖宗的.建筑物,古人认为,明堂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常安民进入太学学习,参加会试卷=时夺得第一,因文章写得好赢得王安石的称赞,让求学的人以其文为标准,常安民名气愈来愈大。

B.常安民与安惇作同僚时,安惇阴险狡诈,表明上和内心厌恶的人交好,而在上级面前又对其加以诋毁,常安民对此直言不讳地加以批评。

C.常安民为人正直,不攀附权贵,担任成都府教授任职期满居住在京城时,在想蔡确实其姻亲,常安民厌恶他的为人,不和他来往。

D.常安民曾写信给宰相吕公著阐述对时政的担忧,后来曾步将信中内容禀告了给皇上,面对皇上指责,常安民据理力争,洗清了罪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判监常秩不可,曰:“糊名较艺,岂容辄易?”具以白王安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安民籍尝有犯者,书其衣,揭其门,约能得它盗乃除,盗为之息。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10-12:CBD

13(1)判监常秩不答应,说:“排列名次比较能力,怎么容得下轻易更改?”具体事情用来告诉了王安石。

(2)安民统计曾经有犯过案件的人,在他们衣服上写字,造访他们的家,约定如果能够捕捉其他的盗贼就除去,盗窃案件因此平息下来。

篇5:谢安字安石阅读答案及翻译

谢安字安石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谢安,字安石。年四岁时,谯郡桓彝见而叹曰: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及总角,善行书。少有重名。

寓居会稽,与王羲之及许询、支遁游处,出则渔弋山水,入则言咏属文,无处世意。尝与孙绰等泛海,风起浪涌,诸人并惧,安吟啸自若。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风转急,安徐曰:如此将何归邪?舟人承言即回。众咸服其雅量。时安弟万为西中郎将,总藩任之重。及万黜废,安始有仕进志,时年已四十余矣。

西大将军桓温请为司马,将发新亭,朝士咸送。既到,温甚喜,言生平,欢笑竟日。既出,温问左右:颇尝见我有如此客不?

简文帝疾笃,崩,温入赴山陵①,止新亭,大陈兵卫,将移晋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坐害之。坦之甚惧,问计于安。安神色不变,曰:晋祚存亡,在此一行。既见温,坦之流汗沾衣,倒执手版。安从容就席,坐定,谓温曰:安闻诸侯有道,守在四邻,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温笑曰:正自不能不尔耳。遂笑语移日。坦之与安初齐名,至是方知坦之之劣。

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诸将败退相继。安遣弟石及兄子玄等应机征讨,所在克捷。坚后率众,号百万,次于淮肥,京师震恐。加安征讨大都督。玄入问计,安夷然无惧色,答曰:已别有旨。既而寂然。玄不敢复言,乃令张玄重请。安遂命驾出山墅,亲朋毕集,方与玄围棋赌别墅。安常棋劣于玄,是日惧,便为敌手而又不胜。安遂游涉,至夜乃还,指授将帅,各当其任。

玄等既破坚,有驿书至,安方对客围棋,看书既竟,便摄放床上,了无喜色,棋如故。客问之,徐答云:小儿辈遂已破贼。既罢,还内,过户限②,心喜甚,不觉屐齿之折,其矫情镇物如此。

安少有盛名,时多爱慕。安本能为洛下书生咏,有鼻疾,故其音浊,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或手掩鼻以学之。

(选自《晋书谢安传》,有删改)

注:①山陵:皇帝的陵墓。 ②户限:门槛。

6.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言生平,欢笑竟日 竟:从头至尾B.安从容就席,坐定 就:靠近,趋向

C.时苻坚强盛,疆埸多虞 虞:忧患 D.已别有旨 旨:皇上的旨意

7.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安常棋劣于玄 多于南亩之农夫 B.名流爱其咏而弗能及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不觉屐齿之折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其矫情镇物如此 其皆出于此乎

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谢安少年时便颇具声名,长大后寄情山水诗文,不愿做官;在弟弟谢万遭到废黜以后,他才考虑当官,这时候已经四十多岁了。

B. 桓温非常看重谢安,请他做司马;谢安到了以后桓温和他相谈甚欢,等他走后还问左右,你们以前有没有看过我有这样的客人,意思是谢安这个人才实在难得。

C. 淝水之战前,谢玄问计,谢安不作答,反而和他以别墅作赌注下围棋。谢安棋艺上本不如谢玄,加之内心紧张害怕,未能取胜。

D. 谢安少时,当时很多人爱慕他,有些人摹仿他进行洛下书生咏的时候,竟连他因为鼻子的毛病而发出的浑浊的声音也一并摹仿。

9.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舟人以安为悦,犹去不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6:《石康伯,字幼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石康伯,字幼安》阅读题答案及翻译

石康伯,字幼安,蜀之眉山人,故紫微舍人①昌言之幼子也。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不求人知。独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遇有所见,脱衣辍食以求之,不问有无。居京师四十年,出入闾巷,未尝骑马。在稠人中,耳目谡谡然②,专求其所好。长七尺,黑而髯,如世之所画道人剑客,而徒步尘埃中,若有所营,不知者以为异人也。又善滑稽,巧发微中,旁人扺掌绝倒,而幼安淡然不变色。与人游,知其急难,甚于为己。有客于京师而病者,辄舁③置其家,亲饮食之;死则棺敛之,无难色。凡识幼安者,皆知其如此。而余独深知之。幼安识虑甚远,独口不言耳。今年六十二,状貌如四十许人,须三尺,郁然无一茎白者,此岂徒然者哉。为亳州职官,与富郑公俱得罪者,其子夷庚也。

其家书画数百轴,取其毫末杂碎者,以册编之,谓之“石氏画苑”。幼安与文与可④游,如兄弟,故得其画为多。而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子由尝言:“所贵于画者,为其似也。似犹可贵,况其实者。吾行都邑田野,所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当赖画而识,然人亦何用见鬼。”此言真有理。今幼安好画,乃其一病,无足录者,独著其为人之大略云尔。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注:①紫微舍人:即起草皇帝诏令的官员。②谡谡然:精力充沛的样子。 ③舁:抬。④文与可:北宋仁宗时期的一位著名的画家姓文,名同,字与可。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与人游(          )      (2)亲饮食之(          )

(3)死则棺敛之(          )  (4)无足录者(          )

17. 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读书作诗以自娱而已           铸以为金人十二

B.而幼安淡然不变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死则棺敛之                   临视,则虫集冠上

D.乃其一病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8.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举进士不第,即弃去,当以荫得官,亦不就。

(2)余亦善画古木丛竹,因以遗之,使置之苑中。

19.根据第一段内容,用两个成语概括石康伯的性格特点?(2分)

20.本文是苏轼为石康伯画苑作的题记,但苏轼行文却“独著其为人之大略”。其用意是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6.(1)交游、交往  (2)喂给吃喝  (3)用棺材   (4)值得(每小题1分)

17.  B。(2分)

18. (1)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祖先的功德而得以为官,但他也不就任。(“第”、“荫”、“就”)(2)我也擅长画古木丛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善”、“遗”、省略)(每小题3分)

19. 淡泊名利、乐善好施(2分)

20.作者表面上声称“幼安好画,乃其一病”,好像不愿意评写其“画苑”,实际上通过介绍、赞赏石康伯“为人处事”的高洁品性(2分),更巧妙含蓄揭示“石氏画苑”的高雅品位(1分)。(大意对或言之成理即可)

【译文】石康伯,字幼安,四川眉山人,已故紫薇舍人石扬休的幼子。他参加进士考试未被录取,就干脆放弃应举,本当因父祖的门荫而受封得官,但他也不就任,只以读书作诗自寻快乐罢了,不希求别人了解。他唯独爱好法书、名画、古器、异物,每遇到这些书画文物,就脱衣换钱或省下伙食费去购买,不管家中还有无积蓄。居住京师四十年,从街巷进进出出,往来也不骑马。在稠密的人群里,耳健目锐,精神矍铄,专心寻求喜爱的书画器物。他身高七尺,面色黑而有胡须,风度颇像世人画中的道人剑客,徒步跋涉在尘埃之中,似乎有所需求,不了解的人会以为他是一位怪人。他又善于滑稽幽默,出言巧妙一语中的,常引起别人拍手大笑倾倒叫绝,然而他本人却若无其事,不动声色,他与人交往,一旦知道对方遇到了危急艰难,便慷慨相助,胜过办自己的事情。有位客人病倒在京师,石氏就把他抬到家中安置,亲自照顾饮食,死后给他买棺材料理丧事,没有为难的表情。凡是认识幼安的,都知道他的为人,而独有我最了解他。石康伯识见谋略极深远,只是不肯轻易张扬罢了。他今年六十二岁,相貌却像四十多岁的人,须有三尺长,繁茂浓密没有一根白的,这难道是偶然的吗?在亳州做官,并与富弻郑公一起获罪的,是他的'儿子夷庚。

石康伯家藏书画数百轴,又把零星细小的收藏品,装编成册,称作石氏画苑。他与文同交游,情谊犹如兄弟,所以得到文同的画很多。我也善画古木丛竹,因而赠送给他,让他收藏在画苑中。我的弟弟子由曾说:“人们所以重视绘画,因为它与所画的实物很相似。相似的画还值得重视,何况画得形神逼真的呢?我步行在都市、田野中,所见人物都可入我的画箱。所不能看到的,只有鬼神,鬼神应当借看画去认识,但人们又哪里用得着见鬼呢。”这话说得真有道理。现在石康伯喜爱名画,是他的一种癖好,没有值得说的,这里只着重记述他做人的大概情况罢了。元丰三年十二月二十日赵郡苏轼书。

篇7:“阳固,字敬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阳固,字敬安”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阳固,字敬安。性散傥,不拘小节。少任侠,好剑客,弗事生产。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遂博览篇籍,有文才。

太和中,从大将军宋王刘昶征艾阳。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栗无敢言者。固启谏,并面陈事宜。昶大怒,欲斩之,使监当攻道。回在军勇决,志意闲雅,了无惧色。昶甚奇之。军还,言之高祖。年三十余,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

初,世宗委任群下,不甚亲览,好桑门之法。尚书令高肇以外戚权宠,专决朝事;又成阳王禧等并有衅故,宗室大臣,相见疏薄;而王畿民庶,劳敞益甚。固乃作《南北二都赋》,因以讽谏。

世宗末,中尉王显起宅既成,集僚属飧宴。酒酣问固曰:“此宅何如?”固对日:“晏婴湫隘,流称于今;丰屋生灾,著于《周易》。此盖同传舍耳,唯有德能卒。愿公勉之。”显默然。他日又谓固曰:“吾作太府卿,库藏充实,卿以为何如?”固对曰:“公收百官之禄四分之一,州郡赃赎悉入京藏,以此充府,未足为多。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显大不悦,以此衔固。又有人间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

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著《演赜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肃宗即位,大军征硖石,敕为仆射李平行台七兵郎。平奇固勇敢,军中大事悉与谋之。又命固节度水军,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军罢,太傅、清河王怿举固,除步兵校尉,领汝南王悦耶中令。寻加宁远将军。时悦年少,行多不法,屑近小人。固上疏切谏,以感动悦,悦甚敬惮之。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丁母忧,号慕毁病,杖而能起。练禅之后,犹酒肉不进。时田年逾五十,而丧过于哀,乡党亲族咸叹服焉。

神龟末,清河王怿领太尉,辟固从事中郎。属怿被害,元义秉政,朝野震悚。怿诸子及门生吏僚莫不虑祸,隐避不出,素为怿所厚者弥不自安。固以尝被辟命,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仆射游肇闻而叹曰:“虽栾布、王脩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

固刚直雅正,不畏强御,居官清洁,家无余财。终殁之日,室徒四壁,无以供丧,亲故为其棺敛焉。 (节选自《魏书》)

注:①桑门,即“沙门”,佛教专指依戒律出家修道的人。②衅故:罪行。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二十六,始折节好学——折:改变

B.始辟大将军府参军事——辟:征召

C.显大不悦,以此衔固——衔:贬谪官职

D.以明幽微通塞之事——明:表明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军还,言之高祖②邪曲之害公也

B.①因以讽谏②相如因持璧却立

C.①以为举得其人②吾其还也

D.①既无事役②管仲既用,任政于齐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阳固“不畏强御”的一组是()

①固启谏,并面陈事宜②且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岂不戒哉

③以明幽微通塞之事④固设奇计先期乘贼,获其外城

⑤怿大悦,以为举得其人⑥遂独诣丧所,尽哀恸哭,良久乃还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固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不营正事。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勤奋好学。

B.面对严暴的将军,阳固敢于直谏,凭勇敢果决终获认可;面对敌人,他有勇有谋,设奇计取得胜利。

C.皇帝昏庸,权臣专断,阳固写《南北二都赋》《演赜赋》讽谏;中尉王显侈奢自夸,他毫不客气,直言相劝。

D.阳固为人至孝至义。母亲去世,他“丧过于哀”,让人叹服;为报清河王知遇之恩,他不顾安危,“尽哀恸哭”,令人敬佩。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昶严暴,治军甚急,三军战粟无敢言者。(3分)

(2)又有人问固于显,显因奏固剩请米麦,免固官。(3分)

(3)虽栾布、王倚何以尚也?君子哉若人!(4分)

参考答案

1.C

2.D

3.A

4.C

5。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发表意见(说话)。

又有人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向朝廷启奏,告发阳固曾向朝廷申请过多的粮食,(朝廷)免去了阳固的官职。

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啊?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啊!”

参考译文

阳固,字敬安,性格洒脱大方,不拘小节。年轻时,好行侠仗义,喜欢和剑客交往,不营产业。到二十六岁时,开始转变志向,勤奋好学,于是博览群书,有文才。

太和十八年(494年),跟随大将军刘昶出征义阳。刘昶性情暴躁,治军非常严苛,军中官兵都恐惧战栗不敢发表意见(说话)。阳固劝谏他,并当面陈述各种事项。刘昶大怒,想杀他,后来又派他担任开路先锋。阳固却勇敢果断,表现得儒雅悠闲,一点也没有害怕的表情。刘昶这才觉得他是个奇才,(不敢怠慢他)。军队凯旋,刘昶把这事告诉了高祖。他三十多岁时,才被征召为大将军府参军。

当初,世宗把国事随意交给大臣处理,并不亲自处理,他又喜好佛事。尚书令高肇凭自己外戚的身份专横骄宠,独揽朝中诸事;又有成阳王禧等人也各有罪行,王室大臣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关系也日益疏远;京城周围百姓,辛劳痛苦却越来越严重。(针对这种情况)阳固写了《南北二都赋》,用以指责规劝。

世宗末年,中尉王显建造新宅完工,召集众臣大办酒宴。饮酒至酣畅时,王显问阳固:“这座新宅怎么样?”阳固回答说:“晏婴的宅院低洼狭小,可他的事迹却流传并为人称道至今;高大豪华的住宅容易引起灾祸,这个道理《周易》已经讲得很清楚了。(对于人的一生来说),这宅院大概只是像旅馆一样罢了,而唯有有高尚品德的人才能善终。希望你好自为之啊!”王显听了这些话默然不应。过了些日子,他又对阳固说:“我担任太府卿之职,府库财物充盈,你认为(我的能力、业绩)怎么样?”阳固回答说:“你抽取大小官员应领俸禄的四分之一,又把各州郡的赃赎款全部收缴到京都,凭这个来充实府库,里面的财物能不多吗?况且既然有了善于聚敛财富的官员,还能不出贪污盗窃的蠹虫吗?这难道不值得警惕吗?”王显听后极为不悦,因此对阳固怀恨在心。又有人在王显面前说阳固的坏话,王显就趁机向朝廷启奏,告发阳固曾向朝廷申请过多的粮食,(朝廷)免去了阳固的官职。

免职后的阳固,没有了政务缠身,就闭门不出,修身养性,创作了《演赜赋》,来阐明深刻的哲理以及处境顺利与时运不通的道理。

肃宗即位,朝廷大军征讨硖石,(肃宗)任命阳固为仆射李平的行台七兵郎。李平认为阳固作战勇敢非同一般,军中大事都与他商量。后又命令他统领水军。阳固设奇计,攻打贼寇,预先战胜(乘:战胜)敌人,占领外城。战争结束后,太傅、清河王元怿推举阳固,阳固被任命为步兵校尉,兼任汝南王元悦的郎中令。不久升为宁远将军。汝南王元悦当时年少,行为多有不法,器重亲近小人。阳固上疏直言规劝,以情动之,元悦十分敬畏他。元怿非常高兴,认为自己推举得到了最合适的人选。这一年,阳固的母亲去世,他恸哭思念哀毁成病,拄着拐杖才能起身。居丧期(练:指白色的丧服。祥:除丧服之祭)已满之后,仍然不食酒肉。当时阳固已年逾五十,然而却面对母丧哀痛过于常人,乡党亲族全都为之叹息敬服。

神龟末年,清河王元怿兼任太尉,征召阳固担任从事中郎。接着元怿为政敌所害,元义主持朝政,朝野上下都震惊恐惧。元怿的儿子及门生、下属官吏没有不担心灾祸的,都隐藏躲避不出,平素为元怿所器重的人更是恐惧不安。阳固因为曾受到元怿的征召任命,就独自到为元怿举办丧事的地方,尽情表达哀痛之情大声恸哭,很久才回家。仆射游肇听到这事叹息说:“即使是栾布、王修(在世),又能凭什么超过他啊?像这样的人真是君子啊!”

阳固刚毅儒雅端正,不畏强权,为官清正廉洁,家里没有多余的财物。他去世的时候,家徒四壁,没有用来举办丧事的财物,亲戚朋友置办棺木收殓了他。

篇8:《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

庞安时,字安常,蕲州蕲水人。儿时能读书,过目辄记。父,世医也,授以《脉诀》。安时曰:“是不足为也。”独取黄帝、扁鹊之脉书治之,未久,已能通其说,时出新意,辨诘不可屈,父大惊,时年犹未冠。已而病聩,乃益读《灵枢》、《太素》、《甲乙》诸秘书,凡经传百家之涉其道者,靡不通贯。尝曰:“世所谓医书,予皆见之,惟扁鹊之言深矣。盖所谓《难经》者,扁鹊寓术于其书,而言之不祥,意者使后人自求之欤!予之术盖出于此。以之视浅深,决死生,若合符节。且察脉之要,莫急于人迎、寸口。是二脉阴阳相应,如两引绳,阴阳均,则绳之大小等,此皆扁鹊略开其端,而予参以《内经》诸书,考究而得其说。审而用之,顺而治之,病不得逃矣。”又欲以术告后世,故著《难经辨》数万言。药有后出,古所未知,今不能辨,尝试有功,不可遗也。作《本草补遗》。

为人治病,率十愈八九。踵门求诊者,为辟邸舍居之,亲视、药物,必愈而后遣;其不可为者,必实告之,不复为治。活人无数。病家持金帛来谢,不尽取也。

尝诣舒之桐城,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安时之弟子李百全适在傍舍,邀安时往视之。才见,即连呼不死,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其家惊喜,而不知所以然。安时曰:“儿已出胞,而一手误执母肠不复能脱,故非符药所能为。吾隔腹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既痛即缩手,所以遽生,无他术也。”取儿视之,右手虎口针痕存焉。其妙如此。

有问以华佗之事者,曰:“术若是,非人所能为也。其史之妄乎!”年五十八而疾作,门人请自视脉,笑曰:“吾察之审矣。且出入息亦脉也,今胃气已绝。死矣。”遂屏却药饵。后数日,与客坐语而卒。

(选自《宋史庞安时传》

篇9:《宋史·庞安时》原文及翻译

庞安时,字安党,是蕲州蕲水人。很小的时候就能读书,过目就能记住。父亲是位世医,教他学脉诀,安时学后认为:“这不能够成为冶病的依据,”只拿黄帝和扁鹊的脉书研究,不久,已能通晓书中全部内容,时常有自己的新见解,与他辩论驳诘不能使他屈服。他的父亲大为惊奇,当时庞安时还没有成年。不久,因患 病而耳聋,于是他更加刻苦研究《寻枢》、《太素》、《甲乙》等珍贵罕见的医书,经史百家凡是涉及医学内容的,没有不能融会贯通的。庞安时普说:“世上的所谓的医书,我基本上都看过,唯存扁鹊的《难经》一书比较深奥。所谓《难经》就是扁鹊在书中将其医学要旨隐藏,但是讲述得并之详细,意思是让后人自己从书中去学习领会吧!我的医术就是来自扁鹊的`《难经》之中,按照该书所言来诊断病患的深浅,诀断死和生,就象符合到一起一样恰当。而且观察脉象的要点,最重要的莫过于人迎脉和寸口脉。这两脉阴阳相应,犹如两条引绳,阴阳平衡,则以绳大小相等。扁鹊《难经》大体开启了诊治这两种脉象的端倪,而我用《内经》等书加以参考,考索研究然后得出这种结论。仔细考察病症以后才应用,顺着这个理论然后治病,所有疾病都逃不出这一范围。”他打算将自己的医术告知后世,所以著《难经辨》数万言。药物后来增加有的,古人所不知道的,今人不能辨别的,经过尝试,确有功效的不应该遗漏,为此他写了《本草补遗》一书。

庞安时为人治病,大都十有八九痊愈,登六求医的病人,庞安时替他们腾出房间使他们居住,并且亲自察看患者的药物,一定要等病人痊愈然后才让他们回家,那些无法救治的病人,一定如实告诉他们病情,不再为他们治疗。治好了无数的病人,患者持金帛来感谢,他并不都收下。

一次,庞安时去舒州的桐城,有位民家妇女恰好生产,已经过了七天但是胎儿还没有生下来,有了许多办法都无效。庞安时的学生李百全家恰好是他家邻居,于是邀请庞安时前往治疗。刚刚看见产妇,就连声说不会死的,并告诉产妇家人用热水温敷产妇的腰腹部,并亲自为产妇上下按摩,产妇感到胃肠部一阵微痛,呻吟间,一个男孩子就出生了。她的家人既惊又喜,不知为什么会这样。庞安时说:“婴儿已出胎胞,而一手误抓着母肠不能脱出来,故不是符药所能治疗的,我隔腹抚摸胎儿手所在有位置,然后针刺的他虚口,胎儿既然感觉疼痛就会立即缩手,所以马上就生了下来,并没有别的方法。”取来孩子观察,右手虎口针眼痕迹仍在。他医术的高妙就是这样。

有人曾问他有关华佗的事,他说:“华佗医术如此高明,不是人所能达到的,大概史书的记载没有什么根据吧!”五十八岁时疾病发作,他的学生请求他给自己诊脉,他笑着说:“我已仔细地研究了,而且呼吸出入也是脉象,现在我的胃气已绝,该死了。”于是他不再服用药饵。过了几天,坐着与客人谈话时去世了。

篇10:知止常安现代文阅读答案

知止常安现代文阅读答案

①年幼时,父亲不止一次以“知止”二字教育我们。当时觉得这两个字既玄又深,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有一年中秋,乡亲送来了两篓上好的白石榴,香甜多汁,我不禁吃个不停。夜晚腹泻,父亲趁机训诲说:这也是不懂得吃东西也应该“知止”的缘故啊。

②到了中年,每读名人传记,或观察时人的成败升沉,发现其中灾祸发生的起因在于不懂得“知止”之道的,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问题是这个“限度”并没有科学的计算方法,也没有客观的标准。能够估量得恰到好处的人,全凭他的自知与自省的功夫,外加一二肯直言规劝的朋友的适时谏阻。 山东省平邑县兴蒙学校李传鹏输入

③困难的是,已揽大权、已赚大钱的人对“知止”特别地听不进去。像王安石,其能力、政见可以说是卓绝一代,在宋神宗的宠信之下,他独揽军政、经济大权于一身。然而他做事太急、太贪,总想一下子就“全面”改革,结果根本无法建立真正的功业。其不懂“知止”之道可谓极矣。

④由王安石想到乔治·华盛顿,就觉得华盛顿高明。华盛顿虽然指挥过美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独立战争,但战争结束后他不以功臣自居,决心回到老家种田。他说:“我毕生最大的兴趣在农作。”其“知止”功夫可以说是到家了。

⑤我对培根的散文百读不厌。他有一句讽刺不懂得“知止”的人的话:“升级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们费了很大的劲,一级级往上爬。结果地位愈高,愈是痛苦,而且有时还是很卑鄙的。人们用不尊严的手段爬到尊严的地位,结果是怎样呢?他们的地位是岌岌不保的。说垮便会垮下来,不然也会慢慢减色,渐渐地被淘汰……

⑥我有些近十年来在商界曾经呼风唤雨过的朋友,如今不少已潜逃海外,身败名裂,或者正在苟延挣扎之中。其中一二位在他们春风得意,夜夜逐酒征歌,结纳权贵,炒地皮、卖军火的时候,我就曾婉劝他们适可而止、相机打住。可惜他们听不进去。

⑦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钱”“权”都是如此。要想生活得心安理得,培养一点“知止”精神是很必要的。在一个高度进步而民主的社会中,人的观念有法律、道德和知识来随时制衡,自然会产生一些“知止”的想法。而在眼下这个嘈杂浮躁的社会里要懂得“知止”之道,就只有靠自我修养了。

(选自浙江文艺出版社《张继高散文》,有删改)

1.本文鲜明地提出了“知止”这一观点,“知止”在文中的含义是 (3分)

2.本文③④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3.本文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4分)

4.结合本文和现实生活,谈谈你获得的启示。(3分)

答案:

1.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要懂得从社会上取得多少才是适当的。(一个人理应知道他从社会上取得的最大限度是多少,超过这个限度,命运便会报复他。或:不能从社会上取得过多利益,应适可而止。)

2.举例论证(例证法)和对比论证(正反论证)。通过列举王安石的反面例子和华盛顿的正面例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人要“知止”这一观点。

3.总结全文;再次阐述“知止”的含义,突出了中心论点强调自觉培养“知止”的精神。

4.观点明确, 能适当阐述,言之有理即可。

古诗文阅读原则

一、抓诗眼、抓意象、明意境

1、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一般是动词、形容词。如“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

2、意象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这客观的“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所言的“志”的完美结合。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3、意境是文艺作品中和谐、广阔的自然和生活图景,渗透着作者含蓄、丰富的情思而形成的能诱发读者想象和思索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意境(情景)关系往往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特点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等等。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二、掌握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三、把握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阅读理解句子赏析答题技巧

1、从修辞的角度

修辞方法﹢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3_3_3_3感情(或_3_3_3_3主题)。

2、从哲理的角度

表层义(即字面义)﹢蕴涵了_3_3_3_3哲理。

3、从用词的角度

_3_3词用得很好﹢效果﹢语境作用﹢表达了_3_3_3_3感情(或_3_3_3_3主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