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ongy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1篇孙维纲老师,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孙维纲老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孙维纲老师
成绩:
他可以把二流三流的学生经过六年或三年的教学,变成一流的学生。他多年来总是让学生德、智、体、艺几方面全面发展。有一届学生班里35个人是省级三好学生。高考全班40人都考上了大学,39人上本科,38人上重点本科,22人进入清华北大,但这40人中六年前大部分达不到重点中学的最低分数线,六年后无一例外地培养成了一流的的学生。孙老师所教过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获过高中数学竞赛的一、二、三等奖。多人是体育、文艺上的高手。
教学理论:
孙老师的教学管理有六大方面:
1.时时事事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每个概念、公式,每个教学环节都使用见树木更见森林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一个习惯,对每个细节都追根溯源,凡事都问为什么,去寻找与它相关的其它事物。
2.看重哲理的升华。站在哲理的`高度让学生去思考、去分析、去学习。把具体的方法综合出能势如破竹的哲理。
3.在课堂上,使学生在老师面前,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而老师退居幕后,做导演。把课堂导演成一出戏,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总结,去发现、去归纳、去证明、去总结。这对老师的要求就更高了,要求你不但要有导演能力,更要有能应付学生千百种问题的知识。
4.正确对待做题。不留书面家庭作业。留作业时,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在于做题的方法和质量。孙老师主张学生一题多解,熟练到由练习上升到规律,由规律上升到哲理。
5.指导学生探讨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写论文。从初一开始就指导学生进行问题研究,练习写小论文,到刊物上去发表,这样一举三得,一站在哲理的高度看问题,二能提高同学的写作能力,三能使学生学会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6.在保证学生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的情况下,开展有益的体育锻炼和课外活动。孙老师要求学生每天睡足九小时。每天让学生进行长跑锻炼。
篇2:孙老师
今天我一天都没见到孙老师,因为她请假了,我很想她。
孙老师上课严格要求我们,教师里一会儿安静,一会儿热闹,我们都注意听讲,都喜欢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我们都抢着回答,都会把手举的高高的,等待着老师的提问,不管同学们回答是对是错,孙老师都会夸奖我们,我喜欢老师的表扬。孙老师还爱笑,说话的时候,和我们玩的时候都笑,很 亲热。我最喜欢听孙老师朗诵课文,她的声音很宏亮,很好听,我们有一次还闭着眼睛听老师读,就像听广播里的声音一样。我回家也学着孙老师的样子把课文读给妈妈 听,妈妈说很棒!你们孙老师真会教。老师教我们写字时一笔一画可认真了,哪里大,哪里小,哪一笔长,哪一笔短,这个字和谁很像,要组什么词,都一一教给我们。老师教的真好,我一定把字写好。
篇3:孙老师
亲爱的孙老师:
您好!
日月如梭,时间过得可真快,转眼间,我从一年级的小妹妹变为六年级的大姐姐啦!孙老师,您像太阳一样温暖着我们,照耀着我们,给我们信心和力量。
孙老师,您是我的良师益友。在此感谢您陪伴我们度过了整整5年,虽然您今年因要外出学习,不能再继续教我们了,心中有许多不舍,也有一丝遗憾。您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总是那么的愉悦,至今我都能回忆起,一年级的我们对外界很陌生,您带着我们一起认数字:“1、2、3……”。
孙老师,您就像我的妈妈一样。您在上课时,十分有耐心,向我们传授着知识,现在您的声音还时常在我耳畔响起。课余时间,您还经常带一些小礼物、小零食分享给我们,我们觉得,自己是全世界最最幸福的学生,有这样一个好老师,像妈妈一样的老师。我爱您,亲爱的孙老师,您赐予了我比生命还要重要的东西,您永远都是我的老师,是我受益一生的恩师。
您现在也像我们一样,一样在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我们要向您一样努力学习,早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祝您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您的学生:
年月日
篇4:孙老师
敬爱的孙老师:
您好!
听说学期结束前,班里要举行评选“小标兵”的活动,在此我想向你推荐一个人——徐颖,我觉得她可以荣获“小小雷锋”的称号。
记得一个多月前,我得了肺炎,住进了市人民医院。徐颖一得知这消息后,便给我打了电话,询问我的病情,还主动要求帮我在生病期间记作业,做课堂笔记。
星期五晚上,徐颖又带着一大群班上的同学来看望我,买了一大篮子水果和礼物给我。我推辞不要,她却说:“这是同学们的心意,收下吧,再说多吃水果也有好处。”我听后心中暖洋洋的,似乎有一股暖流涌进我的心里。望着她,我笑了。
等同学们走后,徐颖又留下来给我辅导功课,把几日来的课堂笔记和作业统统都拿了出来。我赶紧写作业,一遇到不会的题目便请教她,徐颖又耐心地给我讲解,直到我弄懂为止。一直到夜幕降临,星星顽皮地眨着眼睛时,她才离开医院,回家去。
我坐在病床上欲哭无泪,多好的同学呀,简直比我的亲妹妹还要好啊!
孙老师,我真心地推荐徐颖,希望她能荣获“小小雷锋”的称号,因为她当之无愧!您看您能同意吗?
祝您在即将来临的圣诞节中快乐!
您的学生吴赟
20xx年12月24日
篇5:神奇的孙维刚
神奇的孙维刚
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走神”吧。但蔡冰冰的成绩却使他反思起“听课”的效率――听讲要专心,专心的标准是什么?精神集中,不走神。孙维刚觉得这不是一个思想的回答,只把精神集中到老师的讲授内容上,很可能是跟在老师的后面亦步亦趋,处在被动姿态。他建议它;一个例题提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判断它的真假;一个定理或公式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去证明它;一个例题写出来了,自己先试着分析、解出它。甚至在学习进程中自己设想,该提出什么命题了,该定义什么概念了,让思维跑在老师的前面。如果达不到大幅度的超前,也要设想正在说着的这句话的下一句是什么。 从1987年开始,孙维刚就不再给学生留家庭作业。而这时的第二实验班,数学成绩却相当惊人――1989年,全国初中数学联赛,北京赛区一、二等奖共15人,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用千所中学,重点赛区前137名,这个班占12名(北京拥有千所中学,重点中学50所以上),中考数学平均成绩96分(满分100),高考平均102分(满分120)。 大多数中学生,上到高三,数学课就不再学新东西,他们要开始整整一年的复习。而孙维刚则要把高三教材的全部内容都讲完――微积分、概率,他相信,让同学们掌握的东西越多,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会越强,而讲课越琐碎越重复,学生思维受到的限制就越多。 孙维刚说:“人们喜欢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很多学生的家长信赖孙维刚这个“品牌”,尽管这个“品牌”的另一面听起来颇为“残酷”,1983年初,孙维刚给他的第一轮实验班立下了班规:不许留长头发,不许穿皮鞋,不许唱庸俗的流行歌曲,男女生不许轻浮地说笑,不开生日晚会,不寄贺年卡。 这套班规是怎么出台的?那一年,北京22中一位物理老师跟孙维刚聊天,提醒孙维刚注意,那些中考成绩前几名的学生在22中上完高中后,考大学往往名落孙山,为什么?因为他们相对优秀,更容易引起异性同学的好感,更容易分散注意力…… 孙维刚这套班规一出台,就流传于附近的诸多中学,在不少学生的想象中,孙维刚堪称“凶神恶煞”。但10余年来,这套班规却被孙维刚的学生遵守着,更有不家长正因为这种严厉,才更愿意把孩子交给孙维刚。 1991的,学生桑丽芸母亲把孩子送到孙维刚的初一新班时说:“我宁可孩子将来是个笨蛋,也不能让她成个混蛋。”如今让这位乡亲自豪的是,她的女儿桑丽芸就读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系。 “宁可孩子是个笨蛋,也不能让他成个混蛋”这句话曾被孙维刚多次在家长会上引述。学生温世强的父亲还保留着1994年1月12日的家长会记录――孙老师:“一如既往,我们要坚持品德第一,学习,第二;训练发达的脑子第一,学分第二。” 学生张悦的父亲说,孙老师班里的学生跟别的孩子不一样,他们懂礼貌,知道向收发室的大爷和电梯工问好,家长会服务时站得笔直,双手接物,毕恭毕敬。学校劳动,图书馆搬书,都愿意找这个班的学生,因为他们干活儿认真。我们这些家长也都是在50年代、60年代成长起来的,对那个时代中一些美好的东西非常留恋。在孩子上中学的这6年里,孙老师就是我们和孩子最多的话题――孙老师怎么样了,孙老师说什么了,等等。 孙老师说什么了呢?他给学生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讲《普通一兵》,讲“活着,是为了他人的幸福”。在一次数学讲座之后,他给学生们布置的作业是:今天回家,向爸爸妈妈问一声好。 第三轮实验班的建班方针是,第一,诚实,正派,正直;第二,树立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争取为人民做较大贡献;第三,做一个有丰富情感的人。 198月,这个班的学生毕业之后,孙维刚曾这样谈论他的高三(1)班:“快乐幸福的标准因人而异对于我们班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理想是成为划朝代的科学家,他们应考虑更大的例题,比如国家、人民。我以为,我他们的幸福快乐就是刻苦学习,磨炼自己,奉献于他人。这一阶段的成功就在于获得一种高水平的思维能力和卓越的品格修养,人们说,这是一个多元的时代,做人成长没有惟一的标准,但我认为还是有最高标准的,比如正派、诚实、无私。” 4月27日,孙维刚住进了肿瘤医院接受第8次手术,这一次是直肠癌,前7次是膀胱癌。30多位学生家长日夜轮流陪床护理,直到孙维刚6月1日出院。这些家长都还记得,7年前,当他们把学生送来时,孙老师被查出患有膀胱癌,他对学生家长说:“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活6年就行,一定要把他们送进大学。我要让一半的学生考上清化、北大。” 一位学生家长回忆说:“那一年,孙老师患膀胱癌,手术治疗时不去协和医院,要去北京六院。因为六院离22中近,他住在高层,上课间操时,孩子们看见孙老师站在窗口。” 很难说是孙维刚的情感还是孙维刚的班规在无形中约束着他的学生――因为每个中学都强调纪律和秩序,但布鞋、短发、不谈恋爱所标榜的价值观正被普遍地漠视。孙维刚说:“作为一个中学老师,面对流俗,我是苍白无力的,我无法左右社会上的大气候但可以构建自己的小气候。”
篇6:神奇的孙维刚
神奇的孙维刚
1992年,孙维刚执教的北京22中高三(4)班,高考平均分达534分,全班40人中有15被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录取;1996―19全国数学联赛中,全班共14人获奖;年高考,全班40名同学平均分为558.67分,数学平均分为117分,38人达到全国重点大学录取线,600分以上的9人,22人考入北大、清华。而在当年升入中学时,这个班2/3的学生,成绩低于区属重点中学的录取分数线。
孙维刚怎样教数学?他说:“八方联系,浑然一体,漫江碧透,鱼翔浅底。”
孙维刚的教学方法被称为“结构教学法”,讲究新知识和旧知识的比较和联系。他从不担心学生的脑子够不够使,比如教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时,课本上只是延长三角形底边并做出一边的平行线引导学生做出证明,而孙维刚则是把问题交给学生,上来就让学生猜想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再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证明。几种证法出来后,孙维刚再问“那么多边形内角和是多少”,学生答“(n―2)180,”并把几种证法写在黑板上,孙维刚做总结―这就是数学归纳法的思想。数学归纳法是高二才接触的东西,可是,求三角形内角和的初一学生就知道了,这么教学生受得了吗?可跟着孙老师学下去脑子就会“强大”起来。
一个初一的学生问他的数学老师:“您在课上讲,有理数是整数和分数的总称,有理就是有道理的意思,我不明白整数和分数有什么道理呢?”
老师回答:“这是数学上的.规定,没有什么。”
这一问一答被孙维刚听到了,他为学生旺盛的求知欲而欣喜,也为老师轻率的回答而遗憾,甚至感到了残酷―几经如此,求知的火花将熄灭,孩子们将会懒于思考。
孙维刚说:“科学上的任何规定都有为什么,数学尤其如此,世界上没有没有为什么的事。”
“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1980年9月,孙维刚开始了从初一教到高三的“大循环”实验,这下就3轮17年。
有一位同事满腹委屈地跟孙维刚说:“这点儿东西(指教学内容)开揉碎地给他们(指学生)讲了8遍啦,可一考试,48个有47个照错不误,这学生可怎么教?而人家重点中学的学生,你怎么教,他怎么会,你不教,他也会。”
孙维刚说,应当承认,学生的聪明程度是有差别的,有的老师曾用这样的办法―找来重点中学的练习与作业连夜复印,第二天布置给学生。重点中学讲什么,怎么讲照过来,这套办法当然行不通。因为你的学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作业,这么做永远赶不上重点中学的学生。
他说,根本的办法在于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让不聪明的学生变聪明,让聪明的学生更聪明。”
第一轮实验班上到初二结束时,不少学生的数学考试成绩不及格,但孙维刚的教学实验并没有因此止步。等到这个班初三毕业参加中考时,数学平均分达到了94.47。
1985年春节,班里女生蔡冰冰因为平常学习成绩很好,上课时有点儿无所适从,所以来跟孙维刚聊一聊怎么学习。孙维刚说,我上高中时听数学课,有一次忽然觉得老师在讲以前讲过的东西,我就掐大腿,结果还疼。这说明,我不是在梦里,老师的确在重复以前的知识。这种感觉在以后的课堂听讲时经常出现,而且频率越来越高。为什么?实际上是许多知识都是互相联系的,比如高中时要学的余弦定理,你就应该明白勾股定理就余弦定理的一个特例。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系,那么数学就变得简单多了。
那次“春节谈话”之后,孙维刚和蔡冰冰约定,谈话内容不要向别的同学透露,这或许是怕别的同学误以为孙维刚在鼓励“上课
[1] [2] [3]
篇7:孙老师作文
在我上二年级时,我的班主任是孙老师。她很关心我们,哪怕是在自己不舒服时,也会想着我们。就拿这事来说吧!
二年级下学期,我们二(2)班闹了一次蟑螂,我们只好到看电影的教师去上课。都打上课铃了,孙老师还没来。这时,孔老师跑来说:“孙老师不舒服,你们自己做作业吧!上自习课。”我们有些失望,于是开始写作业。过了一会,孙老师来看我们了,可是当她看到门口的蟑螂时,不禁吐了出来,孔老师连忙来扶着她回宿舍。她临走时还说:“要多穿点衣服,外面很冷!还有做完作业再玩,知道了吗?”我们齐声喊:“知道了!”我想:“老师真关心我们。”于是我对班长说:“现在太吵了,孙老师肯定休息不好!我们在黑板上写一些话,让她们安静吧!”班长决定写:“安静一些,就是对孙老师的关心!”我扶着班长,让她写在黑板上。写完后,班上安静了许多。放学了,孙老师又来看我们了,看见了黑板上的字,不禁笑了出来,说:“这是谁写的?”“是我提议的!”“是我写的”孙老师说:“谢谢你们俩关心我。”我说:“这是应该的!”
到现在我还忘不了孙老师对我的教育,我要对她说:“谢谢您,孙老师!”
篇8:孙老师作文
我时常想起那双透着严肃和关切的大眼睛,也时常想起那因中风后而一瘸一拐的身影。尤其是在我自己也走上讲台之后,面对小豆豆们的天真的神情,于细微中一次次回忆起孙老师来。
那会考研队伍里考教育学的大军中,无不要看孙俊三老师的《教育学原理》,那时他是教育学界领军人物之一。当时教育学世界中,孙老师和叶澜、钟启泉等名师都是我们学教育学的学生心中的泰斗人物。以至于到后来的毕业论文,大家的参考文献中似乎都写了孙老师这本书。我第一次到湖南,就是参加研究生面试,时值四月吧,天气有些闷热,公交车穿过了师大校园。车窗外就是师大的篮球场、图书馆,球场上有高个子的学生们在奔跑、抢球。——真是奇特,公交车居然在校园里穿梭。
这就是我当时的感叹。我坐在车上想着未曾谋面的面试老师,内心是惴惴不安,忐忑又忐忑,还准备了英语和中文的两种自我介绍陈述。进了面试教室,看到几位传说中的名家、学者。坐下后,老师居然说——愿意用英语地用英语,愿意用中文地用中文,自愿。随后椭圆会议桌我们几个参加面试的学生依次谈,没有很严肃的学术问题,只是简单地谈了谈各自的求学意向,诸如此类,很快,就结束了。和我之前的忐忑心情比来,这再次让人诧异。后来,我匆匆回了湖北,忙毕业的各种手续,事宜。不久我就收到了录取通知书了,还是公费。这是有点意外的小惊喜。九月开学,我就陆陆续续见识了那些曾经看着让人紧张的面试官的各种和蔼。
孙老师在研二时教我们《元教育学研究》,整个课程是研究周作宇先生一本博士论文,理论很强。我们一次讨论一节,孙老师提问,大家回答——只有看了这本书,有所思考,才答得出老师的问题。这种上课一扫我们读本科时百多人的大课堂的懒惰。读研的同学都是成年人,有些已经成家了,谁都不好意思回答问题时被问得哑口无言,所以每次课前都要好好研读《元教育学研究》这本书,圈圈点点,做笔记——孙老师上课真是有一套!只是课程还没最后结束,却得知孙老师中风了。我们的这门课暂停。这样子,我们很久都没看到他。有一天在教科院门前,刚下楼的我们看到孙老师颠簸着慢慢走过来,我们惊喜地急步围上去,我们都想要搀扶着他走,但他执意不肯,他说要自己锻炼锻炼。我们看着他慢慢进了教科院大楼,我们才走了。直他身体好些了,又开始上课了,我们已经研三了,他教我们《美育原理》。每次他坐在那个扇形会议桌的扇柄或扇柄旁边的位子,跟我们讲课,带着湖北乡音的普通话,嗓音有些低沉、浑厚。
他带一个陶罐色而略显沧桑的杯子。讲美的“隔”与“不隔”,讲一个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讲他求学时的'事情……他中风后,腿脚不便,我们看着走路,会有一种来自内心的敬佩和怜悯。敬佩,他这个样子还坚持教学,带博士、硕士。怜悯,是觉得他也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人老了,身体毛病就多了,真是不容易。我下课时经常帮他去楼上办公室倒水,每次把办公室钥匙和沧桑的陶罐色水杯子给他时,他都很认真地说“谢谢你!”每次我都是真不知说什么好。研三的时候,我稀里糊涂地准备着考博和考老师这两种考试。孙老师帮我写了考博专家推荐书,虽然他中风了,手有些颤抖,他还是很认真、很用心写字,帮我签字。言谈中,他又显出一些担心来——你还读博,年龄也不小了,个人问题怎么办?我说,试一试吧。后来赶考一样,天未亮,起来看考博英语。虽然过了英语六级,还是敌不过考博英语,终究是败北了。考老师倒是又考上了,坊间各种传言考老师的艰难,大概因为我们那会试一试的态度,所以没有很体会那层艰难。后来我走上了讲台了。
再后来,我有时在师弟师妹的答辩照片看到孙老师,他还是那和蔼而夹杂几分严肃的表情,还是用那个沧桑的杯子,只是不知道他中风的后遗症好些没。只是心里时时回忆、想念孙老师。有时我在这边看着湘江对面苍茫的岳麓山,料想教学楼前面的桃子湖杨柳依依,看着白墙碧瓦的教科院掩映在湖光山色中,料想此刻的孙老师又会在扇形桌前面给学生们提问吧?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伴着来自学生心灵认识自我的理性的力量和精神。那么,教育才有可能是伴随着精神成长。其实,这些精神和力量,孙老师于无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孙老师的对学术的执着,对学生的真诚,对有些世俗的抵制,他为人处世的低调、锋芒不露而谦逊的个性,这些,都让后辈的我们肃然起敬。
篇9:孙老师教你写
孙老师教你写500字
你是否有过写作文时,绞尽脑汁,半天都挤不出一个字的烦恼?一写作文就愁眉苦脸的发呆?今天听了知名作家孙道荣老师的讲座,你就再也不会为写作文而头疼了哦!
孙老师在课堂上先给我们看了一篇作文,讲的是一位失去爸爸的女孩,妈妈死了的内容。看了之后,我感到鼻子酸酸的,想哭,那个女孩太可怜了!通过这篇范文,孙老师告诉我们这篇文章之所以能感动大家,就是因为小女孩表达出了真情实感。好的作文能让人看了发出:“哇、耶、嗯、嘿、哦、哼、奥、哈”的'感慨,那么这样的作文就是好作文。
其次他还提到写作文能:培养观察力,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锻炼组织能力和丰富内心世界呢!我听了,不禁在心中惊呼:“哇塞!写作居然有这么多好处,那我以后一定要多写好作文。”
最后,他又告诉我们平时生活中要善于观察生活,作文的素材都是来源于生活,所以我们平时一定要多观察,多思考。因为写出好作文的条件是:兴趣、多读、勤写、遇到一个好老师。
讲座结束前,孙老师还告诉我们:“好文章一定要实写,虚写。”虽然我不太懂,但我相信,等我长大了,一定会明白!不但如此,孙老师还通过范文举例向我们认真讲述了好作文是怎么写出来的步骤:1、结构调整;2、添枝加叶;3、收尾、点题。
听了孙老师的讲座,你是不是觉得写作文其实也没想象中那么难哦!
回到家,小王立刻开始写起作文。过了半小时,小王的作文写完了,他读了一遍,觉得挺通顺的。他想起老师对作文的要求是:要写100字的作文。于是,他数了数自己的作文字数,可是,数了几遍作文的字数还是88个。怎么办?老师一定会给低分的。他想增加几个字,可是加些什么呀?加在哪里好呢?
正在小王绞尽脑汁想的时候,从客厅里传来电视机的声音:“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他在嘴里轻轻数着刚听到的那句话。“耶!正好12个字。”他拍手欢呼起来。立刻拿起笔在作文的最后写上:“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王长长地吐出一口气,安慰自己说:“哈哈!终于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文了。”
你说小王的作文能得高分吗?
篇10:作文 走近孙老师
作文 走近孙老师
有时是严厉的,有时耐心的,有时却是活泼可亲的,她是谁?对了,她就是我们的孙老师。
“高八度”印象
上课的乐曲声响了,这是开学后的第一堂数学课。从教室外面走进一名陌生的女老师。她梳着马尾辫,前额上的头发一丝不苟,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散发出冷峻逼人的目光,好似能读出我们的心思。
“请拿出一本本子,”她竖着眉毛,瞪着眼睛,用高八度的声音说道,“下面我们来记录一下家庭作业的要求!”
呀!这么严肃的老师呀!她的声音又高又脆,好严厉啊!我的心咯噔了一下,这下我们没有好日子过喽!
近距离印象
打那以后,无论是上课还是做作业,我都十分小心,生怕出差错。可就这么小心,我还是犯错了。
一天,我的《导学练》上出现了几个鲜红的“×”。
当我把订正好的作业交给孙老师进,我的'心里不禁打着小鼓。她平时上课那么严厉,会不会批评我呀!而且我还错了这么多!我的心里像装了15个水桶一样――七上八下。
“来,这些类似的题目都会了吗?”孙老师一边用手托着本子,一边微笑着,一边用用手点着我做错的题目亲切地问道。
“会……了!”看着孙老师这么亲切,我一下子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
“那你来说一下你做这道题的思路是什么?”她微笑着对我说。
我定了定心,开始流利地讲了起来。孙老师一边认真听,一边不住地点头。
呀!原来孙老师没有想向中的那样可怕啊!
“3D”新印象
跟孙老师相处的时间越长,你会看到一个“3D”的全新孙老师。
体育课上,孙老师展现出她活泼可亲的一面。你看!孙老师一会儿和我们玩捉迷藏,一会儿带领我们跳绳,一会儿还和我们玩过家家……她开朗的笑声在操场上回荡。
在开学的短短一个月里,我渐渐地走近了孙老师,而孙老师也渐渐地走进了我们的心里。
江苏南通如皋市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四年级:缪言
篇11:学孙国华老师心得体会
周末在校园网上学习了孙国华老师的事迹,我的心灵深处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激荡。孙国华老师高尚的师德情操、无私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催人奋进。平凡之中见伟大,简朴之中见激情。他为教育贡献出了自己的全部,在看似波澜不惊的平凡生活中赢得了尊重。
如今物欲的强光让人迷失,财富和权力霸占一席之地,社会的价值取向被影响,我们静下心来听听孙老师的事迹,他在用自己生命的热忱让我重拾感动与感激之情,拨动我心灵深处最柔软的那根弦。
作为新老师,我从三方面谈谈本人学习孙老师的心得体会:
一、学习他淡泊名利,扎根农村的优秀品质。在捐赠仪式上,他总说:“这只是件偶然的善事,他没有领导说的那么好,思想境界没有那么高,其实不值得大家那么关注。”但他捐出的是他和老伴节衣缩食、辛辛苦苦存了一辈子的积蓄,试问又有多少人能有如此广博的胸怀。他外貌的质朴,他讲话时的谦虚,他捐赠时的勇气,他对于教育事业的慷慨,他对于社会的大爱都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留下了太深的烙印。
二、学习他爱岗敬业,爱生精业的教育情怀。孙老师在退休后,还能免费帮孩子们补习,可见他对于教育事业的这份执着早已不是单纯意义上的谋生,而是在工作中能享受到教育带给他的精神愉悦,这些胜过一切。除此之外,孙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上也很有自己的方法,许多数学成绩不好的学生在他的悉心指导下成绩有了提高,我想这是每个做教师的最大的光荣。我在文章中看到一个细节,他的学生说他上课只要一拍手,就表示下面讲的都是重点,要仔细听讲了。作为新教师,我们也要向老教师学习这些上课的技巧,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质量。
三、学习他的勤俭节约、乐于奉献、舍得吃苦的精神。在孙老师的生活中,基本上晚上只点一盏灯,每天一般都吃一个菜,难得买上个一斤多的鱼全家能吃上一个星期。他不是没有经济基础,他只是对生活没那么苛求,对物质没那么迷恋,他更舍得将这些钱用在他觉得更有意义的地方。如果说这种思想境界还算不上高尚,试问怎样才是思想高尚的标准定义呢。
他朴实的像一块石头,他把苛刻留给了自己,却把慷慨留给了他人,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今天他看起来依然文弱,但是在精神上,他从来都是强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