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小狮几”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送方希则序》阅读答案参考,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整理后的《送方希则序》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的工作和学习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篇1:《送方希则序》阅读答案参考
《送方希则序》阅读答案参考
【宋】欧阳修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激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沉冥郁堙②,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佯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选自《欧阳修集》,有删改)
【注】①贲、育:战国时勇士孟贲和夏育的并称。②沉冥郁堙:埋没湮没。③祖离:谓饯别出行之人。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奇:命运不好
B.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枉:冤枉
C.岂假予佯言之哉假:假装,冒充
D.操觚率然,辞不逮意逮:及,达到
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渊乎其大雅之君子
A. B.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形忘乎外,心照乎内以希则之资材识业而沉冥郁堙
C. D.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焉用亡郑以陪邻
18.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nb
sp; A.作者认为,方希则学识渊博,有君子之风,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尽管如此,他却始终没有被任用。
B.作者应方希则之邀写了这篇序,尽管作者与方希则认识较晚,但他们一见如故,成为知己,交往很默契。
C.方希则是一个通达之士,才能出众,但却命运坎坷。作者既为他感到惋惜,又觉得他一定会被后世儒生仰慕。
D.本文虽是一篇送别之作,但很少抒写离别之情,而是重点表达作者对方希则的评价及态度,送别之情寓于其中。
1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
20.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4分)
译文:
(2)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3分)
译文:
16.C假:借助,凭借
17.AA项,均为结构助词,的。B项,代词,那些;代词,代“书”。C项,介词,相当于“于”,在;助词,形容词词尾。D项,介词,凭借;连词,表目的,来。
18.A由“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可知“他却始终没有被任用”错误。
19.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
20.(1)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
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
(2)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
【(1)伤冤、澹乎、赍装各1分,大意1分。(2)恢,穷各1分,“非可为……道也”句式1分。】
【古文翻译】
庄子把官位当作栅栏,班伯把名声当作缰绳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它们难道会被憎恶吗?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博学多才人士的风范。
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屡次遭受不幸。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
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既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篇2:《送方希则序》文言文翻译
《送方希则序》文言文翻译
送方希则序
庄子以绅笏为柴栅,班固以名声为缰锁。夫官位爵禄,人之所甚欲,彼岂恶之邪?盖将有感云尔。是以君子轻去就,随卷舒,富贵不可诱。故其气浩然,勇过乎贲、育①,毁誉不以屑,其量恬然不见于喜愠。能及是者,达人之节而大方之家乎!
希则茂才入官,三举进士不利,命乎数奇。时不见用,宜其夷然拂衣,师心自往,推否泰以消息,轻寄物之去来,渊乎其大雅之君子,而几类于昔贤者乎!
余自来上都,寓谒舍,穿履金门者,再见春矣。会天子方向儒学,招徕俊良,开贤科,命乡举,而四方之杰赍贡函诣公车者,十百千数。余虽后进晚出,而掎裳摩趺攘臂以游其间,交者固已多矣。晚方得君,倾盖道涂,一笑相乐,形忘乎外,心照乎内,虽濠梁之游不若是也。未几,君召试中台,以枉于有司,夺席见罢。缙绅议者咸伤冤之,君方澹乎冲襟,竟于使人不能窥也。后数日,赍装具舟,泛然东下。以余辱交者,索言以为赠。
夫恢识宇以见乎远,穷倚伏以至于命,此非可为浅见寡闻者道也。希则,达人尔,可一言之。昔公孙尝退归,乡人再推,射策遂第一,更生书数十上,每闻报罢,而终为汉名臣。以希则之资材而沉冥郁堙,岂非天将张之而固翕之邪?不然,何徘徊而若此也?夫良工晚成者器之大,后发先至者骥之良。异日垂光虹,濯发云汉,使诸儒后生企仰而不暇,此固希则褚囊中所畜尔,岂假予说言之哉?觞行酒半,坐者皆欲去,操觚率然,辞不逮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亦赋诗以为别,则祖离道旧之情备之矣,此不复云。
参考译文
庄子把官位当作栅栏,班伯把名声当作缰绳锁链。官位爵禄、显耀的名声,是人们非常希望得到的,它们难道会被憎恶吗?大概只是有激发的作用罢了。因此,道德修养高的人把担任或不担任官职看得很轻,行为顺应自己的心境,财物的富有、地位的高贵不能诱惑他们。所以,他们的气节正大恢弘,他们的勇气超过孟贲、夏育,别人的毁谤或赞誉都不放在心上,他们的气量宽阔泰然,欢喜或怨恨的感情不表现出来。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然后就具有了事理通达人士的节操,博学多才人士的风范。
方希则凭秀才的身份被举荐担任官职,多次参加进士考试都没有考中,命运屡次遭受不幸。不被当朝所用,当然要平静地离开,顺遂自己的心意做事,推求好坏运气的征兆,看淡身外之物的去留,而比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深广,很像过去那些贤能的人。
我自从来到上都,寓居在旅舍,为尘俗之事奔波劳顿,已经过去两个春天了。恰好赶上皇上此时正倾心于儒学,招揽贤能优良之士,广开官吏选拔之道,命令乡里举荐人才,因而各地的有才能的前往参加科举的人,成百上千。而我虽然是后辈,出生较晚,但我也前搭后连挤在他们中间,很兴奋地与他们交往,结交的人确实已经很多了。后来才遇到方希则,一见如故,相见甚欢,行为上不拘形迹,内心里相知默契,既是庄子和惠子那样的交往也比不上啊。不久,方希则经由皇帝面试选拔做了中台,因被有司冤枉,而被罢免官职。那些议政的官绅们都为他痛心鸣冤,方希则襟怀正直恬淡,以至于让人无法窥探。此后几天,整顿好装束,准备好船只,飘然向东而去。因为和我是朋友,向我索要文章作为赠物。
扩大见识和器宇来放远自己的眼光,穷尽祸福依存的道理来知晓命运,这不是能给那些目光短浅见闻不广的人说的。方希则是通达的人,完全可以和他谈。当初公孙弘曾经退隐归居乡里,乡里人再次推荐他,射策应试取得第一;刘向几十次上书皇帝,常常听说不被准奏,然而,最终他成为了汉代名臣。凭着方希则的禀赋学识却被埋没湮灭,难道不是上天将要让他显扬却一定(先)让他收敛吗?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会困顿到这种地步呢?手艺高明的工匠最晚做成的是珍贵的器物,最后出发却最先到达的是马中的良骏。将来有一天像彩虹一样光芒四射,平步青云,让那些读书的年轻人仰慕都来不及,这本来就是方希则所拥有的学识和才华,难道还用借我详细来说吗?饯行的酒已经进行到一半,在座的人都要离开,我轻率贸然地写下这些文字,言辞不能准确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年景山、钦之、识之也分别写诗表达送别之意,那么,饯行叙旧的深情都详尽地说出来了,在这里就不再重复说了。
篇3:送丁琰序 阅读答案
送丁琰序 阅读答案
送丁琰序 阅读答案
送丁琰序
(宋)曾巩
守令之于民近且重,易知矣。予尝论今之守令,有千里者相接而无一贤守,有百里者相环而无一贤令。至天子大臣尝患其然,则任奉法之吏,严刺察之科,以绳治之。或黜或罢者,相继于外。于是下诏书,择廷臣,使各举所知以任守令。每举者有姓名,得而视之,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卒亦未见焉。举者既然矣,则以余之所见闻,阴计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而天固不生才于今哉!
使天子大臣患天下之弊,则数更法以御之。法日以愈密,而弊日以愈多。岂今之去古也远,治天下卒无术哉!盖古人之有庠有序,有师友之游,有有司之论,而赏罚之始于乡,属于天下,为教之详至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则皆得行其教;有可教之质,则皆可为材且良,故古之贤也多。贤之多,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咸宜焉,独千里、百里之长哉?其为道岂不约且明,其为致天下之材,岂不多哉?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
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士也有圣人之道,欲推而教于乡于天下,则无路焉。人愚也,则愚矣!可教而贤者,卒谁教之哉?故今之贤也少。贤之少,则自公卿大夫至于牛羊仓廪贱官之选,常不足其人焉,独守令哉?是以其求之无不至,其法日以愈密,而不足以为治者,其原皆此之出也已。噫!奚重而不更也?
姑苏人丁君琰佐南城,南城之政平。予知其令,令曰:“丁君之佐我。”又知其邑人,邑人无不乐道之者。今为令于淮阴,上之人知其材而举用之也。于令也,得人矣。使丁君一推是心以往,信于此,有不信于彼哉!
求余文者多矣,拒而莫之与也。独丁君之行也,不求余文,而余乐道其所尝论者以送之,以示重丁君,且勉之,且勉天下之凡为吏者也。
(本文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举者 堪:胜任。
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诬:诬蔑。
C、则数更法以御之 御:防备。
D、南城之政平平:安定。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则皆可为材且良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B、今也,庠序、师友、赏罚之法非古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逍遥游》)
C、人愚也,则愚矣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D、拒而莫之与也 恐年岁之不吾与(《离骚》)
3、下列对原文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赠序的重点不是写丁琰的才干,而是针砭吏治不修、地方官员才德低下的`社会现实,进而建议推行古代庠序、师友、赏罚之法,以培养足够的人才。
B、本文首段感慨贤人之少,一唱三叹,再通过古今对比,叹问之间,忧虑国事之情溢于言表;文末由勉励丁琰推及天下为吏者,更使文章深意无尽。
C、作者认为有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是造成“今之贤也少”的重要原因,这种见解可谓一针见血,深中肯綮。
D、作者通过南城县令、邑人的评价来称赞丁琰的政绩,为他能得到有司举荐并被任命为淮阴令而发出“得人”的感叹,体现了爱才若渴之心。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犹 恐 予 之 愚 且 贱 闻 与 见 焉 者 少 不 足 以 知 天 下 之 材 也 则 求 夫 贤 而 有 名 位 闻 与 见 之 博 者 而 从 之 问 其 人 之 孰 可 举 者 卒 亦 未 见 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4分)
(2) 奚重而不更也?(3分)
参考答案:
(19分)
1、B
【解析】B。岂天下之人固可诬,此处的诬是欺骗的意思。对于实词,除了平时的积累,也可以将可供选择的意思放进文章内来理解,就可以得出正确的意思。
2、B
【解析】A前一个表递进,意为而且,后一个意为将要;B皆表陈述语气;C前一个则表判断语气,意为“就”,后一个表转折,译为“却”;D前一个宾语前置,为代词,后一个是结构助词,取独。
对虚词的学习一定要立足于课本,将常规的十八个虚词的用法(之、以、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焉、因、于、与、则、者、也)分类,配上课文中出现的原句,放在具体的语境中来记忆。
3、C
【解析】C造成“今之贤也少”的原因是学校、师友、赏罚的方法不是传承古代,而不是“圣人之道的世人匮乏并且缺少激励机制,学校又严重不足”。
4、犹恐予之愚且贱/闻与见焉者少/不足以知天下之材也/则求夫贤而有名位//闻与见之博者/而从之问其人之孰可举者/卒亦未见焉。
5、(1)哪里会有搜求上费力却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严密却弊端无穷,(导致)像今天这样的忧虑呢?
(2)为什么如此严重却不改变呢?

篇4: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送石处士序阅读答案
韩 愈
河阳军节度、御史大夫乌公为节度之三月,求士于从事之贤者。有荐石先生者,公曰:“先生何如?”曰:“先生居嵩、邙、瀍、谷之间,冬一裘,夏一葛,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人与之钱则辞,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坐一室,左右图书,与之语道理,辨古今事当否,论人高下,事后当成败,若河决下流而东注;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而王良、造父为之先后也;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大夫曰:“先生有以自老,无求于人,其肯为某来耶?”从事曰:“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方今寇聚于恒,师环其疆,农不耕收,财粟殚亡。吾所处地,归输之途,治法征谋,宜有所出。先生仁且勇,若以义请而强委重焉,其何说之辞?”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卜日以授使者,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冠带出见客,拜受书礼于门内。宵则沐浴,戒行李,载书册,问道所由,告行于常所来往。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酒三行,且起,有执爵而言者曰:“大夫真能以义取人,先生真能以道自任,决去就。为先生别。”又酌而祝曰:“凡去就出处何常,惟义之归。遂以为先生寿。”又酌而祝曰:“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惟先生是听,以能有成功,保天子之宠命。”又祝曰:“使先生无图利于大夫而私便其身。”先生起拜祝辞曰:“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于是东都之人士咸知大夫与先生果能相与以有成也。遂各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驷马驾轻车、就熟路就:走
B.于是撰书词,具马币具:具备
C.使大夫恒无变其初恒:永久
D.敢不敬蚤夜以求从祝规蚤:通“早”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石先生言行“与众不同”的一组是(3分)
①食朝夕饭一盂,蔬一盘②坐一室,左右图书
③若烛照,数计而龟卜也④求先生之庐而请焉
⑤先生不告于妻子,不谋于朋友⑥晨则毕至,张上东门外
A.①③⑥B.②③⑥C.②④⑤D.①②⑤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段记叙乌大夫与从事的对话,两问两答,问简而答详,意在用石处士衬托乌大夫的为人。
B.后段主要叙写送行者的祝酒词,四祝一答,祝详而答简,表露出担心、忧虑以及劝勉之情。
C.本文从表面看,通篇没有作者自己的话;其实是用间接手法来议论,是一篇以记叙形式发表评论的佳作。
D.这篇散文的.语言颇有特色,如叙说石处士辩论古今人事时,运用了比喻、类比、排比等手法,气势不凡。
【小题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请与出游,未尝以事辞,劝之仕不应。(3分)
⑵大夫文武忠孝,求士为国,不私于家。(3分)
⑶无务富其家而饥其师,无甘受佞人而外敬正士,无昧于谄言。(4分)
【小题1】 B(具,准备)
【小题1】D(③说别人听了石先生的话收获很大,这是间接表现。④说乌大夫派使者去请石先生。⑥说朋友为石先生饯行)
【小题1】A(“意在用石处士衬托乌大夫的为人”错,前段重在表现石处士的品行才学)
【小题1】⑴(别人)请他和自己出游,不曾找借口(或用某些事)拒绝;劝他当官不应答。(得分点:补出省略1分,“以事”、“仕”各1分)⑵大夫您文武全才忠孝具备,为国家寻求贤才,不是为自家谋取私利。(得分点:补出“文武忠孝”的省略1分,“求士为国”和“不私于家”中的倒装1分,“私”1分。注意:古制中称大夫为“家”)⑶务必不要为了使他自家富裕却使他的军队饥饿,不要甘心接纳奸佞小人却在表面上尊敬正直的士人,不要被谄媚的话欺骗。(得分点:使动用法“富”“饥”各1分,“于”表被动1分,“昧”1分)
篇5:赠魏方甸序阅读答案
方苞
余穷于世久矣,而所得独丰于友朋。寓金陵则有同里刘古塘、高淳张彝叹;至京师则有青阳徐诒孙、无锡刘言洁、北平王或庵及邑子左未生、刘北固;而吴越、淮扬间暂游而志得者又三数人。虽贫贱羁旅,未尝一日无友朋之乐也。
惟乙亥客涿鹿,自春徂冬,漠然无所向,课章句毕,辄登城西南隅,坐谯楼,望太行西山,至暝而不能归,虽风雨之夕亦然。自生徒及仆隶、居人皆怪诧,不知余尔时心最悲,思念平时所与游处者,意怆兄不能自克也。踊岁东归,将遂农力以事父兄,而家穷空,又时为近地之游。
戊寅冬,督学滏阳张公招至使院,宾从杂然,酣嬉聒谑,而余孤孑无与,不异客涿鹿时。有魏生者,居常嘿嘿,而意独向余。问其世,则明天启中给事吏科忤逆阉而死厂狱者,其曾王父也。
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草露间。回忆曩者客涿鹿时,与生寂寞相慰,转若有以自得者。
余倦游以匝岁为止,将就一二故人谋所以归隐者,果竟得之,终老不出矣。然余纵得归,而平生故交自彝叹、未生外,皆飘零分散,无得安居而从己所务耆,用此常以自恨而为诸君子忧。而魏生言,自给事时家无旧业,其父兄、伯叔父十数人皆仰食于生。生之孤行远游,盖自此始,而未知其所终也。然则,生之别又遗余忧者矣。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自春徂冬 徂:到
B.将遂农力以事父兄 遂:从事,用尽
C.其父兄、伯叔父十数人皆仰食于生 仰:依赖
D.生之别又遗余忧者矣 遗:赠送
6.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思念平时所与游处者 今者项庄拔剑舞
B.将遂农力以事父兄,而家穷空 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C.而未知其所终也 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D.生之孤行远游,盖自此始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草 露间
A.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 草露间
B.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 徊草露间
C.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 徊草露间
D.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 草露间
8.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余穷于世久矣,而所得独丰于友朋。(3分)
(2)而余孤孑无与,不异客涿鹿时。(3分)
(3)用此常以自恨而为诸君子忧。(3分)
9.文中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4分)
参考答案
5.D(遗:留下。)
6.D(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A.助词,的;代词,时间词后,不译。B.连词,表转折;代词,你们的。C.代词,他;
连词,表选择,是……还是。)
7.A(次年春,滏阳公按试诸郡,惟余与生留舍署之西偏。庭空无人,时荫高树,俯清池,徘徊草露间。)
8.(1)我在这个世上已经困窘很久了,但我在朋友方面独独收获颇丰。(得分点:穷,困窘;得,收获;倒装结构。)
(2)而我孤独一人没有朋友,跟客居涿鹿时没有不同。(得分点:与,亲从、朋友;不异,与……没有不同;客,客居。)
(3)因此常常我为自己感到遗憾并替各位君子担忧。(得分点:用,因为;恨,遗憾;为,替。)
9.早年朋友交往的愉悦之情;客居涿鹿时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与魏生相处时的欣慰之情;对魏生远行、故旧离散的忧虑和遗憾之情。(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我在这个世上已经困窘很久了,但我在朋友方面独独收获颇丰。寓居金陵时则有同里的刘古塘、高淳的张彝叹;到京师时则有青阳的徐诒孙、无锡的刘言洁、北平的王或庵和同乡的左未生、刘北固;后来在吴越、淮扬间短暂游玩又有志趣相投的几个人。虽然我贫困且没有地位,又作客他乡,但未曾一日没有朋友相聚的乐趣。乙亥年客居涿鹿,从春天到冬天,茫茫然没有方向,(每天)教授完章节句读之后,总是登上城楼的西南角,坐在谯楼上,眺望着太行西山,直到天黑也不想回去,即使是风雨交加的黄昏也是这样。从门生到奴仆、旁边的居民都感到很奇怪,他们不知道我那时心里最为悲痛,我想念那些平时跟我一起游玩的人,内心悲怆而无法自我克制。一年后回到东边老家,将从事劳力来侍奉父母兄长,但家里贫穷匮之,又不时地在附近的地方教授生徒。
戊寅年的冬天,滏阳的督学张招到使院,跟从的宾客多而混杂,一起喝酒嬉戏、吵吵嚷嚷相互戏谑,而我却孤独一人没有朋友,跟我当年客居涿鹿时没有不同。有一个姓魏的读书人,平日里常常沉默不语,而内心独独与我接近。问他的家世,原来明代天启年间任吏科给事,因忤逆阉党而后死在东厂监狱的那个人,就是他的`曾祖父。
第二年春滏阳公到各郡巡视考试事宜,只有我与魏生留在官署的西边偏房,庭院空寂没有人,我们时时在高树下乘凉,俯看清池,在草露间徘徊留连。回忆从前客居涿鹿时,与魏生在寂寞中相互安慰,转而觉得现在有了让自己得意的地方了。
我在一年之后倦于宦游,想找一两个老朋友一起谋划一个可以用来归隐的地方,最后果然得到了,就想终老都不再走出这个地方了。但是纵然我得以归隐,而我平生的老朋友除了彝叹、未生以外,其他都已飘零分散,不能安居而从事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因此常常我为自己感到遗憾并替各位君子担忧。而魏生说,自从祖辈任给事时家里就没有旧的产业,他的父兄、伯叔父十几个人都依赖魏生生活。魏生孤独一人远游他乡,大概(就是) 从现在开始,却不知什么时候结束。既然这样,那么与魏生的分别又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忧虑。
篇6: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⑴腰白玉之环 ( ) ⑵同舍生皆被绮绣( )
⑶媵人持汤沃灌( ) ⑷感泣辞母 ( )
2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
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
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23.翻译句子(2分)
送东阳马生序阅
译文:
2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 (要求填写两个)。(4分)
【答案】21.⑴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⑵通“披”,“穿”或“穿着”;⑶热水;⑷辞别。(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2.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2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2分,大意正确l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 2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黄冈市20xx年中考语文试题)
篇7: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9-11题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 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意思(2分)
(1)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游:________________
(2)援疑质理 质: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________________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________________
3.选文记述了作者年轻时求学的经历,从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些关于求学的道理。例如,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一句中可以感悟到:在求学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向名师求教,请你从文中另外找一个记述作者求学经历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悟。(4分)
句子: ①___________ 感悟: ②________
参考答案:
1、游:交往 质:询问
解析:实词背诵,课下注释。
2、(1)因此人们大多都会把书借给我
(2)所以,虽然我愚钝,(但是)最终都会有所收获
解析:第一个句子中出现了两个“以”,考查了虚词“以”的两个用法:第一个“以”是“因为”;第二个“以”是“把”。
3、句子: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怠也。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要不辞辛苦,坚持不懈。
句子: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感悟:求学的过程中对老师要毕恭毕敬,时刻保持谦虚的态度。
(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文言文部分与往年中考相比,几乎没有变化。新增的虚词考查,放到了句子翻译中,这样考查是把虚词的考查难度降低了,只要学生们平时背诵了翻译,这道题都能拿满分。
篇8: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
[甲]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 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⑤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4分)
(1)未尝稍降辞色(2)俟其欣悦
(3)以求其是非之所在 (4)今人可不勉乎
小题2:以下四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既加冠若既不出户 B.故余虽愚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夫以孔子之圣 D.益慕圣贤之道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小题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小题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有何异同?(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4分)(1)色:脸色 (2)俟:等到、等(3)是:正确 (4)勉:勤勉、努力
小题2:D
小题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或:(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执、叩各0.5分,意思通达)
(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退步。(为、日、进、退各0.5分)
小题4:(2分)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答到其中一点即给1分)
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不同点各讲出一点即可得1分)
篇9:送东阳马生序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10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A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词的意思。(2分)
(1)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
(3)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 )
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B.当余之从师也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河曲智叟亡以应
D.足肤皲裂而不知佣者笑而应曰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2)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小题4:下列各项内容全都体现作者学习生活艰苦的一组是( )(2分)
①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②足肤皲裂而不知 ③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④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⑤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⑥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①②③⑤ B.②④⑤⑥ C.①②④⑥ D.①③④⑥
参考答案:
小题1:(1)跑 (2)最终、终于 (3)等待 (4)提出
小题2:B
小题3:(1)前辈德高望重,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2)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
小题4:C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即可,有时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小题2: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因”“用来”;D项分别为转折关系连词,表修饰关系。
小题3: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要求具有落实重点词语的能力,不能遗漏,同时要与上下文连贯,有时还要补出省略的主语,同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比如:填、被、朱缨宝饰、腰等字。
小题4:本题考查理解文章的能力。解答此题时,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之上加以概括即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