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飞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世说新语》阅读题附答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世说新语》阅读题附答案,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世说新语》阅读题附答案

篇1:《世说新语》阅读题附答案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 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 太丘舍去

2、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变化。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人惭,下车引之。

4、《咏雪》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6、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7、《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篇2:《世说新语》阅读题附答案

1、不如 不久,一会儿 差不多可以相比 相约通行 丢下 回头看 拉 离开

2、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古义:拉;今义:领。

3、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5、营造了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6、“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即“您”,指代友人;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7、“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象的统一。

8、做人要重礼守信。

篇3:《世说新语》阅读附答案

《世说新语》阅读附答案

一篇课外文言文,完成完成小题。(7分)

王恭从会稽①还,王大②看之。见其坐六尺簟③,因语恭:卿东来,故应有此物,可以一领及我。恭无言。大去后,即举所坐者送之。既无余席,便坐荐④上。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对曰:丈人⑤不悉恭,恭作人无长⑥物。

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会稽:地名。②王大:人名,王恭的族叔。③簟diàn:竹席。④荐:草垫。⑤丈人:古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⑥长:旧读zhàng,多余,剩余。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2分)

①因语恭( ) ②即举所坐者送之( )

【小题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后大闻之,甚惊,曰:吾本谓卿多,故求耳。

【小题3】成语身无长物出自本文,从文段看,它的意思是 ,从中可以看出王恭具有 的品德。(3分)

答案

【小题1】①对说 ②拿

【小题1】事后,王大听说此事,十分吃惊,就对王恭说:我原来以为你有很多竹席,所以才向你要。

【小题1】自己没有多余的东西 俭朴清廉

篇4:《世说新语》阅读理解附答案

《世说新语》阅读理解附答案

桓南郡小儿时,与诸从兄弟各养鹅共斗。南郡鹅每不如,甚以为忿。乃夜往鹅栏间,取诸兄弟鹅悉杀之。既晓,家人咸以惊骇,云是变怪,以白①车骑②。车骑曰:“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问,果如之。(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白——告诉。②车骑——车骑将军桓冲。

1、解释下列加粗字的.意思。

⑴甚以为忿( )

⑵家人咸以惊骇( )

⑶云是变怪( )

⑷果如之( )

2、“取诸兄弟鹅悉杀之”句中的“之”,与下列哪个选项中“之”的用法相同

A、何陋之有

B、录毕,走送之

C、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D、辍耕之垄上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无所致怪,当是南郡戏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桓南郡是怎样的一个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⑴很、非常、十分⑵都⑶说⑷果然、果真

2、B

3、没有什么能引来怪异,应该是桓南郡开玩笑罢了!

4、斗鹅“每不如,甚以为忿”表明他心胸狭窄,“夜往鹅栏”“取诸兄弟鹅悉杀之”表明他也是一个凶残的人。

篇5:《世说新语.贤媛》阅读附答案

《世说新语.贤媛》阅读附答案

阅读与赏析。

①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①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②,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其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顷之,允至。

②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早知尔耳!”门人欲藏其儿,妇:“无预诸儿事。”后徙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③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④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⑤;不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选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

【注释】①虎贲(bēn):官名,负责侍卫君主和保卫王宫。②举尔所知:语出《论语.子路》,意思是“提拔你所了解的人”。③才流:指才能品级。④才具:才能,才干。⑤会止便止:古人按礼节慰问死者家属时当哭泣。

1.选出“儿以咨母”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以其境过清

B.策之不以其道

C.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对文章的内容判断不正确的是( )

A.第①节主要通过叙述吏部郎许允推荐乡人做官,表现他为官清正不阿、不徇私的品质。 B.选文主要通过记言来表现人物形象,寥寥数语,人物形象毕现。

C.当初许允被捕,全家号哭,只有其妇自若,一点都不忧虑,这是运用对比,来表现许允妇的镇定和胸有成竹。

D.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贤媛》,把许允妇归为“贤媛”篇,这是对其高度的赞美。

3.解释下列加粗的字。

①为称职与不 不:___________

②勿忧,寻还 寻:____________

③早知尔耳 尔:_____________

④景王遣钟会看之 遣:__________

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会反,以状对,卒免。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3.①通“否”②不久③这样 ④派遣

4.①查验以后,知道各个职位都用人得当,于是就释放了他。

②钟会回去后,把情况回报景王,许允的儿子终于免祸。

(意思对即可)

篇6: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林道人①诣谢公②。东阳③时始总角④,新病起,体未堪劳,与林公讲论,遂至相苦。母王夫人在壁后听之,再遣信⑤令还,而太傅留之。王夫人因自出,云:“新妇少遭家难一生所寄唯在此儿。”因流涕抱儿以归。谢公语同坐曰:“家嫂辞情慷慨,致可传述,恨不使朝士⑥见!”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林道人:指晋代和尚支遁,世称林道人、林公。②谢公:谢安,东晋名相,死后追封太傅,世称谢太傅、谢公。③东阳:谢朗,谢安的侄子,曾任东阳太守。其父谢据早亡,下文“家难”即指此事。④总角:儿童头结发成小髻,常用以指代儿童。⑤信:传信的人。⑥朝士:朝廷官员。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东阳时始总角( ▲ ) (2)再遣信令还( ▲ )

《世说新语》阅读题附答案

(3)而太傅留之( ▲ ) (4)谢公语同坐曰( ▲ )

23.根据文意,用“/”把文中画线部分断成三个短句。(3分)

新 妇 少 遭 家 难 一 生 所 寄 唯 在 此 儿

24.王夫人为什么坚持要“流涕抱儿以归”?(2分)

参考答案:

22.⑴才 ⑵派 ⑶他,代东阳(或谢朗)⑷告诉或“对……说”

评分标准:每词1分,第⑶题只写出“他”,得0.5分。共4分。

23.新妇少遭家难/ 一生所寄/ 唯在此儿 。评分标准:第一处2分,第二处1分,共3分。

24.⑴新病起;⑵一生所寄,唯在此儿。评分标准:两个要点,答到一点得1分。用自己的话表述意对也可。共2分。

篇7: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世说新语两则阅读答案

学完《世说新语两则》之后,大家对课文掌握了吗?下面是世说新语两则阅读答案,欢迎同步练习、对答案。

一、据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给下列句子中的加粗字注音并作解释。

(1)尊君在不(    )________________   (2)歆辄难之(    )___________

(3)王欲舍所携人(    )____________   (4)遂携拯如初(    )_________

(5)宁可以急相弃邪(     )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有一人欲依附(    )               (2)幸尚宽,何为不可(    )

(3)陈太丘与友期(    )               (4)太丘舍去(    )

(5)既已纳其自托(    )               (6)宁可以急相弃邪(    )

3.根据课文填空。

(1)《乘船》中表明王朗轻诺寡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乘船》中表明华歆重诺重信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你的积累,写出两句你所熟知的'关于“诚信”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理解

期  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5.翻译下列句子。

(1)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期行》这个小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惭,下车引之”,而元方却“入门不顾”。他这样做你认为过分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发挥你的想像,把“友人”遭驳斥后的神态、心理活动及言行描述出来,100字以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训练

荀巨伯探友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胡贼攻 ,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 ,子令吾去, 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 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 而还,一郡并获全。

(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值:适逢。②郡:城。③相视:看望。④败义:毁坏道义。⑤一:整个。⑥班军:调回军队。

9.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

(1)吾今死矣,子(你)可去(    )    (2)贼既至(    )

(3)遂班军而还(    )                (4)一郡并获全(    )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胡贼“班军而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fǒu;同“否”    (2)zhé;当即    (3)xié;携带

(4)zhěng;救助      (5)yé;相当于“吗”

2.(1)搭船             (2)幸而,恰巧   (3)约定

(4)不再等候而离开   (5)请托,请求   (6)难道

3.(1)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2)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4.(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2)天有云方雨,人无信不立

5.(1)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同行,却丢下别人走了。

(2)朋友感到很惭愧,走下车去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走进门去,连头也没回。

6.提示:做人要明礼诚信;做人要有宽容别人的胸怀。

7.提示:回答“过分”与“不过分”均可。“不过分”的理由是:无礼无信之人不足与交。“过分”的理由是:别人已深感惭愧并表示了歉意,就应原谅宽容别人,做人应有宽容原谅别人错误的心胸。

8.提示:想像合理,语言通顺即可。

9.(1)离开    (2)已经    (3)于是    (4)一起

10.朋友有病在身,我不忍心抛下他,宁愿用我的生命换朋友的命。

11.示例: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12.胡贼受到教育和感动;突出荀巨伯舍生守义的精神。

篇8:《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许允妇是阮卫尉女,德如妹,奇丑。交礼竟,允无复入,家人深以为忧。会允有客至,妇令婢视之,令婢视之,还答曰:“是桓郎。”桓郎者,桓范也。妇云:“无忧,桓必劝入。”桓果语许云:“阮家既嫁丑女与卿,故当有意,卿宜查之。”许便回入内,既见妇。即欲出。妇料其此出无复入理,便捉裾停之。许因谓曰:“妇有四德,卿有其几?”妇曰:“新妇所乏唯容尔。然士有百行,君有几?”许云:“皆备。”妇曰:“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允有惭色,遂相敬重。

许允为吏部郎,多用其乡里,魏明帝遣虎贲收之。其妇出戒允曰:“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既至,帝核问之,允对曰:“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既检校,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允衣服败坏,诏赐新衣。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作粟粥待。倾之,允至。

许允为晋景王所诛,门生走入告其妇。妇正在机中,神色不变,曰:“蚤知尔耳!”门入欲藏其儿,妇曰:“无豫诸儿事。”后徒居墓所,景王遣钟会看之,若才流及父,当收。儿以咨母,母曰:“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不须极哀,会止便止;又可少问朝事。”儿从之。会反,以状对。卒免。

(选自《世说新语・贤媛》)

【文言文参考译文】

许允的妻子是既卫尉的女儿,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元比五陋,举行交拜礼后。许允欲不想再进去.家里人为此忧心如焚。这时.正好许允来了客人。新娘叫丫环去看客人是谁。丫环回来回答说:“是桓公子。”所说的桓公子,就是桓范。新娘说:“不用担心.桓范一定会劝他回到洞房来。”桓果然对许允说:“阮家把相貌最丑的女儿嫁给你。必然有其用意.你应当仔细观察她。”许允于是重新回到洞房。见到新娘后,就立即往外走。新娘井定他这次出去就没有再回来的道理,便拉住他的衣襟让他留下。。许因此时她说:“女人蟹须具备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客、妇功).你有其中几样?”新娘说:“我所欠缺的只是容貌。然而读书人应该有各种好品行,夫君又有几种呢?”许允说:“全都具备。”新娘说:“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全都具备呢?’’许允面有愧色,从此就敬重她。

许允在当吏部侍邓期问。起用了许多同乡为官,魏明帝派武士来拘捕他。临去的时候许允妇追出来嘱咐许允说:“君主是贤明的,可以用分辨道理来争取(他收回成命).不要用情感去哀求。”到了朝廷上,魏明帝审问他为什么要起用那么多乡党,许允回答:“我只是在‘举尔所知’罢了。我用的那些同乡,都是我所了解的人。请陛下去查查这些人为官称职与否.如不称职。我甘愿领受罪名。”后来一调查。许允的这些同乡都是称职的.于是就释放了他。许允当时的衣服破了,明帝还下诏赐给他新农。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还亲自煮米粥等着他。果然不出她所杆,一会儿.许允就重新回到了家里。

许允后被晋景王所杀。消息由家中门生传回来的时候.许允妇正在纺织机前织布.但是她的神色一点都没有改变.说:“我已经料到这步了!”门生打算把许允的弦子们藏起来,许允妇说:“现在还不关孩子们的事情,用不着躲藏。’’后来他们搬到许允的墓地上居住・晋景王派钟会去打探,要是弦子们的才识比得上许允.就将他们抓回来。弦子们去问母亲怎么办,母亲说:“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当然也不要太哀痛,该停就停。也不要多问朝廷政事。”孩子们听了母亲的话就去见钟会了。钟会回去把情况向晋景王做了汇报,孩子们终于免脱了灾祸。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交礼竟,允无复入 竟:结束

B.魏明帝遗虎贲收之 收:拘捕

C.明主可以理夺。难以情求 夺:夺取

D.若才流及父 及:赶得上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阮家既嫁丑女与卿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许因谓曰 相如因持璧却立

C.皆官得其人,于是乃释 蒙冲斗舰乃以千教

D.若才流及父.当收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3.下列各项中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B.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C.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 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D. 举尔所知/臣之乡/人臣所知也陛下/检校为称职与/不如不称职/臣受其罪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许允妇是阮德如的妹妹,相貌奇丑,以致当婚礼结束后,许允竟对其不予理睬,后经别人劝说,方才回到洞房内。

B.许允在洞房内责问其妻,却被其妻以“好色不好德”反驳.他哑口无言,感到内心有愧.自此以后对妻非常敬重。

C.许允作吏部郎官时,因大量任用自己同乡做官引来嫌疑被皇帝拘捕。后经查实,用 人称职没什么问题便将其释放。

D.许允被杀后,门人惶恐,想藏匿许允的儿子。但被许允妇阻止,认为只要坦诚说话, 坚决不过问朝廷之事即可免祸。

5.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

(1)夫百行以德为首。君好色不好德,何谓皆备?(5分)

(2)初允被收,举家号哭。阮新妇自若,云:“勿忧,寻还。(5分)

(3)汝等虽佳,才具不多,率胸怀与语,便无所忧。

答案:

1.C(夺:改变)2.B(A项中“与”分别为“动词,给予“动词,结交,亲附”;B项中“因”都为“副词,于是”;C项中“乃”分别为“副词.于是.就“副词.竟然.甚至”;D项中“若”分别为“连词,如果,帜设”“代词,你们”)

3.A

4.D(“坚决不过闸翩廷之廖”错,因原文是“可少问朝事”)

5.

(1)“在各种好品行中德行居首位。夫君好色不好德。怎么能说金都具备呢?”(得分点为“百”“行”“好”“何谓”“备”等,每点1分)

(2)当初许允被捕时.全家人都吓得号哭起来,只有许允的妻子神态自若,说:“不必担忧,许允不会有事。不久就会回来”。(得分点为“收”“举”“号哭”“自若”“寻”等,每点1分)

(3)你们虽然都很好,但是现在的才识还不是很多。只要和钟会坦诚说话,就不会有什么值得忧虑的事情。(得分点为“才具”“ 胸怀”“ 与语”等,每点1分)

篇9:《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初,注《庄子》者数十家,莫能究其旨要。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竟而秀卒。秀子幼,义遂零落,然犹有别本。郭象者,为人薄行,有俊才。 见秀义不传于世,遂窃以为己注。乃自注《秋水》《至乐》二篇,又易《马蹄》一篇,其余众篇,或定点文句而已。后秀义别本出,故今有向、郭二《庄》,其义一也。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3处)(3分)

2.向秀,字子期,河内怀人,是魏晋竹林七贤之一。请写出竹林七贤中其他任意两人的名字。(2分)

3.下列哪一个成语故事不是出自《庄子》?( )(3分)

A.南柯一梦 B.朝三暮四 C.庖丁解牛 D.望洋兴叹

4.为何向秀、郭象的两种《庄子》注本内容基本一致?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2分)

参考答案:

1.向秀于旧注外为解义/妙析奇致/大畅玄风/唯《秋水》《至乐》二篇未竞而秀卒。(3分)

2.嵇康、阮籍、山涛、刘伶、王戎、阮咸(写出任意两人得2分,有错字不得分)

3.A(3分)

4.郭象见向秀注本未在世流传,便窃为己用。仅自注《秋水》《至乐》,改注《马蹄》, 余篇修订文句。后来向秀释义副本出现,所以两种注本内容基本一致。(2分)

篇10:《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甲)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乙)王戎①七岁,尝与诸小儿游②。道边李树多子③,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④。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王戎:晋朝人。②游:玩。③子:果实。④信然:真是这样的。

小题1:下面各项划线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两项是( )(2分)

小题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B.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C.故时/有物外/之趣。D.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小题3:翻译句子(4分)

(1)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2)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小题4:“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果如鹤唳云端”两个“果”字有什么表达效果?(2分)

小题5:用现代文给文章加一个结尾,要归纳出作者之所以能取得物外之趣的原因。(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1)抬起头来看群鹤舞空的景象,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2)李树长在路边却结有很多果实,这一定是苦李子。

小题1:强调作者想象的逼真。

小题1:要突出要点:爱观察,观察仔细;想象奇特丰富;视小为大的童心童趣(写到两点)

篇11:《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未若柳絮因风起 俄而雪骤

撒盐空中差可拟 陈太丘与友期行

相委而去 入门不顾

下车引之 公欣然曰 太丘舍去

2、指出下列加点词古今词义的变化。

陈太丘与友期行

太丘舍去

下车引之

3、翻译下列句子。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人惭,下车引之。

4、《咏雪》中两个以雪为喻句子是:

5、《咏雪》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6、指出下列称呼所指代的对象:

(1)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尊君:

(2)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君: 家君:

7、《咏雪》中的两个以雪为喻的句子,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8、《陈太丘与友期》这则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世说新语》二则阅读题答案:

1、不如 不久,一会儿 差不多可以相比 相约通行 丢下 回头看 拉 离开

2、古义:约定;今义:日期。 古义:离开;今义:前往。 古义:拉;今义:领。

3、不久,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道韫)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去拉元方。

4、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5、营造了其乐融融、温馨、民主的那种世家特有的文化氛围。

6、“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即“令尊”,指代陈太丘; “君”是对别人的尊称,即“您”,指代友人;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即“家父”,指代陈太丘。

7、“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 “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象的统一。

8、做人要重礼守信。

篇12:《世说新语》阅读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②之,何所履行③?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④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⑥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⑦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注解:①候:拜访、问候 ②称:称赞、赞许 ③履行:实践、做 ④绥:安抚

⑤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谦称 ⑥法:效法 ⑦师:学习

【小题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

⑴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 ⑵尊君在不 不:

⑶元方入门不顾 顾: ⑷下车引之 引:

【小题2】下列各句中之字与下车引之中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故时有物外之趣。

B.驱之别院。

C.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D.邑八景之一也。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小题4】袁公两问绵里藏针,颇有学问,但元方两答精彩纷呈,请你说说元方第二答的巧妙之处。(3分)

【小题5】从这两则故事中,你怎样评价元方这个孩子的?(3分)

答案

【小题1】略

【小题2】B

【小题3】略

【小题4】借用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小题5】(1)机智、聪明,头脑灵活、能言善辩(2)守信、明礼、为人处世得体(意近即可)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1)期根据语境意思为约定,不能理解为期限、时期等意思;(2)不根据语境意思为与在相对;(3)顾在此为动词,意思为转头看;(4)引在此意思为拉,不能理解其他意思。

考点:本题考查对文言字词的理解的理解能力。

点评:文言实词的考查,最常见的命题形式是,指定文中若干个词让考生作解释。要求解释的词,一般为常见实词,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往往是命题的重点,当然也应该成为同学们备考的重点。在理解时,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一些字的特殊用法。

【小题2】试题分析:A、结构助词,的;B、代词,代蛤蟆;C、助词,无意思;D、结构助词,的。例句中之的用法为代词。根据题意,选B项。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之的用法的能力。

点评:文言虚词之的用法很丰富,比如:一、1、结构助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定语的标志。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使原来的主谓句成为句子成分或复句的成分。不必译出。其格式为:主语+之+谓语。3、用在不及物动词、形容词或时间副词后起协调音节、舒缓语气作用。不必译出。4、宾语前置标志。通常出现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放在动词谓语前。其格式为:宾语+之+谓语。5、定语后置标志。为了强调定语,常把定语放在中心语的后面。 二、作代词用 三、作动词用,相当于到、往、去。

【小题3】试题分析:翻译此句时,注意期是约定的意思,委是放弃的意思,去是离开的意思,翻译时,还要补出主语陈太丘,同时还要使整个句子翻译的流畅性。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

点评: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文言翻译的标准是三个字:信、达、雅。对于初中生而言,能达到前两个标准信(准确无误)和达(通顺流畅)就很不错了。因为中考要求文言翻译要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对关键词语的理解、特殊句式的判断要求较高。

【小题4】试题分析:面对袁公的咄人之词,陈元方巧用典故,表明父亲和袁公不好互相仿效,各有特色,这样的回答,即体现了本人的善辩的才能,又能尊重袁公。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点评:解答此题,先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人物的具体描写来分析元方的回答体现的巧妙之处。如:本文主要是通过语言描写来表现其答话技巧的。

【小题5】试题分析:根据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分析出其是一个守信、明礼的人;根据用典故巧妙的回答了袁公分析出他是一个机智、聪明、善辩的人。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点评: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需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根据文章围绕这个人写的那几件事来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除了直接对该人物进行描写,还可以通过侧面描写来表现这个人物形象,直接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这样的人物形象才会丰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