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ughrouge”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八年级上《草》阅读训练附答案,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八年级上《草》阅读训练附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八年级上《草》阅读训练附答案
苏教版八年级上《草》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14——17题 (12分)
卫生员抽噎了两声,突然抓起一把野菜,光火地:”都是敌人的围追堵截,逼着我们走草地,逼得我们吃草!”
“吃草,嗯,说得好啊!”周副主席严肃的点了点头,”革命斗争,需要我们吃草,我们就去吃它。而且,我们还要好好总结经验,把草吃得更好些!”
“应该感谢他们,感谢这些同志用生命和健康为全军换来了经验。也要记住这些草!”稍微喘息了一下,他又说下去,不过话却温和多了,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这些话,从那瘦弱的身躯里,从那干裂的嘴唇里发出来,又慢,又轻,可是,它却象沉雷一样隆隆地滚过草地,滚过红军战士的胸膛。
杨光激动地听着。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顿时,他觉得自己变得强大了,有力了,这力量足足能一气走出草地。他向着敬爱的`周副主席深情地举手敬礼,然后,那紧握着野菜的手猛地一挥,转身向总部所在的方向跑去。
医生向卫生员嘱咐了句什么,也紧抓着那个红十字挎包,向另一个方向跑去。
周副主席望着两个人渐渐远去的背影,耳边传来警卫员的话音。话是对着小卫生员说的:”……看你说的,为革命嘛,我们吃的是草,流的是血,可我们比那些花天酒地的敌人高尚得多,也强大得多呀!……”
周副主席那浓浓的胡须绽开来,宽慰地笑了。他笑得那么爽朗,那么开心。自从患病以来,他还是头一次笑得这么痛快。
14.用简明扼要的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3分)
15.为什么周副主席说:”要记住这些草”,”懂得这些草”? (3分)
16.周副主席的声音既是”又慢又轻”,为什么它却”像沉雷一样隆隆地”,这不是自相矛盾吗?(3分)
17.周副主席在小说中一直是很严肃的,为什么到最后他”宽慰地笑了”? (3分)
答案:
14、主席意味深长议吃草,战士深受鼓舞向前进
15、“要记住这些草”是因为这些草使红军战士明白了革命斗争需要正视困难,进而战胜困难。懂得正是因为这些困难,才磨练了我们的意志,使我们锻炼得更加坚强。
16、因为周付主席对革命大业的坚定信念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红军战士。
17、这是看到问题一一得到解决后的宽慰的笑。
篇2:《草》阅读附答案
《草》阅读附答案
草
①他盼着附近的地铁线路早日开通。街角那边早就围起挡板,里面有两层的简易工房。人行道内侧原来栽种着一排海棠树,前几年春天曾是他来回溜达的地方,树下还有两个长凳,他也经常坐在长凳上看车水马龙。今年春天,海棠树全给挖走了。那说明树底下就是地铁工程。混乱的街景意味着好的前景。这些日子,他忍不住仍要到没有了海棠树的杂乱环境里去漫游,望着马路上的车流想心事。
②那长凳,近日晚饭后,常有修地铁的工人占用。那日,他走过去,长凳上一个工人还没摘去安全盔,正抽着支烟。见他,便从凳子中央挪到一边,意思是给他让出一半可坐。这是礼貌,充满善意。他没坐,站着,和他有一搭没一搭说起话来。问答间,知道师傅来自南方很远的省份,属猪,四十二了,媳妇在老家经营小卖部,儿子二十岁了。儿子并不怎么争气,初中毕业不愿再上学,跑广东那边打工去了,唉!
③那以后散步,他总愿在那长凳上遇见那师傅,相互聊一聊。互询“贵姓”,知道对方姓张。他是退休人员,入夏,单位组织去承德避暑山庄游览了几天。好多日子没再往人行道的长凳去。那天终于漫步过去,远远的,就见张师傅站起来招呼他,忙加快脚步过去,竟有些亲人重逢的感觉。
④张师傅问他:“怎么好多日子没过来?是不是病了?”他就说:“谢谢你关心!没病。去承德避暑山庄旅游了!”张师傅让出半边长凳,还给他铺上事先准备好的报纸,他坐下。张师傅问:“看见山庄内午门挂的那个匾啦?康熙皇帝的御笔,他把避字多写了一笔,是不是?走之上头最右边的那个辛,他底下写成了羊字。他皇帝,就能乱写字,这么多年就都由着他!”他吃惊,张师傅怎么对避暑山庄如此了解?张师傅又问:“去看烟雨楼啦?那楼名儿,是乾隆皇帝从唐朝杜牧的诗里受启发,给取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他不免猜:“你去游览过?”张师傅笑:“没猜对。”
⑤张师傅告诉他,这辈子,还没去旅游过。就是北京,来做工这么多年了,只去过天安门,没进过故宫,没去过长城、颐和园。那怎么对承德避暑山庄那么了解呢?
⑥张师傅道出谜底前,先问:“你的书,包书皮吗?”他答:“我是有包书皮习惯的。”张师傅讲起自己的故事。上学时,发新课本是最快乐的事,就包书皮。初三上学期,母亲病重,药花费大,他想早些出来打工挣钱给母亲治病。知道最后一次有新课本,他格外用心包书。包书皮纸是邻居阿姨给他的画报。那画报图文并茂介绍承德避暑山庄,他细细读了,给语文课本包书皮,他把有康熙御笔题匾的照片放在正中,看来看去就熟了,仿佛自己游过避暑山庄了。上面的“山庄”是繁体字,是草头下面一个壮,他就念做了“山草壮”。语文考试,他把“避”字里的“辛”写成“羊”,被扣分,他拿书皮上的“题匾”给老师看,老师说:“皇帝爱怎么写就怎么写,我们这样写可不行。”
⑦“王老,”张师傅招呼沉思的他:“你看这马路上又堵成停车场了。”他望着满街的.车说:“这不又到小长假了吗?又开始自驾游了。”张师傅抽口烟,像回应他,更像自言自语:“什么时候我们这样的人也能假期去旅游,世道就大好了。”
11.请分析小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答案:①写修地铁,经济在发展,生活在变化,交代故事发生的社会环境。
②为下文“他”与张师傅的相遇作铺垫。
12.文中画线的两处句子分别写出了张师傅什么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第一句:①写张师傅为儿子有条件而不读书感到惋惜。也表明张师傅对儿子未来的忧虑。
第二句:①表明张师傅对读书机会的格外珍惜,对知识的渴求和对文化的敬畏。
13.这篇小说中多处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试举出三处并分析其作用。(6分)
答案:①张师傅的渴求读书与其儿子的不愿读书对比:深刻地揭示小说主题。张师傅将繁体“山庄”读成“山草壮”,是文化水平的限制而闹出的笑话,不难想象,类似的笑话同样会发生在儿子身上。从而表达作者的深沉忧虑。
②张师傅的生活状况与老王(文中的“他”)的生活状况的对比:表达张师傅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③张师傅的写错字与皇帝的写错字的对比:表现张师傅的平等意识以及对文字和文化的敬畏。
14.请探究作者以“山草壮”为小说题目的深刻意蕴。(6分)
答案:①“山草壮”把张师傅父子两代人的人生经历串联起来,表达了张师傅对儿子未来的忧虑,也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深沉忧虑。
②“山草”象征弱势群体,生命平凡。“山草壮”表达作者对他们的美好祝愿,希望他们能够像山草一样茁壮生长。
篇3:《怀旧草拖》阅读训练附答案
《怀旧草拖》阅读训练(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17分)
怀旧草拖
叶细细
小时候,我一直喜欢穿父亲的拖鞋。拖鞋是苇草编结而成的,穿在脚上,在夏季清清凉凉。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我该是很寂寞的。母亲回老家了,那个长长的夏天,只有我和父亲两个人在西安。
父亲总是很忙,每天早出晚归。于是,每天我可以随心所欲地睡到日上三竿,起来后吃一点父亲早晨留好的饭,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跑到楼下去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我们一直玩到傍晚,然后被大人一个一个喊回家。
父亲总是最迟回家的那个人。每天回来,总是手忙脚乱地炒菜、烧饭。父亲经常把饭烧煳。尽管这样,我依然很希望他早点下班回来。如果他不在,又没有别的小孩子玩,我只能独自待在家里,望着父亲的草拖发呆。实在闷了,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到外面,一个人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
父亲总不喜欢我穿他的草拖,他对那双拖鞋似乎格外爱惜。有一次,我不慎将那双鞋子穿丢了,竟然被父亲揪着耳朵臭骂了一顿。
后来,我才知道这双草拖是奶奶给编的。自从父亲大学毕业分到西安后,与奶奶离得很远。家里因为住房狭窄,也没有能够把奶奶接过来住。只是每年在天最热的时候,父亲总能收到一个包裹,里面装着一双清爽整洁的草拖鞋。
奶奶托人写的信里说道:孩子,妈不在你的身边,你要学会照顾自己。听说城市里害脚气的人多,妈也没事,就给你编些草拖鞋。鞋子虽然不好看,但穿起来会很凉快,也不会得脚病……
5岁的我自然无法体会这种感情,真正体会到这种亲情时,我已经16岁了。那时,奶奶仍然会在夏天给父亲寄草拖来。每次收到,父亲总会端详良久,发上一会儿呆。
而我对草拖的钟爱,也许是缘于童年时代的那个梦。我的鞋柜里,有各种样式的草拖鞋:彩色的、纯色的、麻花边儿的、菱形边儿的……
这时,草拖在西安的街头随处可见。在夜市上,常见一些上了年纪的女人推着小车,愉快地兜售着草拖鞋,两元钱一双,样式精巧,随便挑。我在推车边,握着草拖,心想,不知奶奶会不会知道,草拖在我们这里会卖得这么便宜,奶奶寄包裹的邮费也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她还要熬夜点灯费神费力地编呢。
买回的草拖,样式好看,也非常合脚。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夏天光脚穿着它,在屋内走来走去的时候,竟会因为听不到那扑嗒扑嗒的鞋声,而感到失落。于是,我依然会穿父亲大大的不合脚的草拖鞋。在父亲不在家的时候,我穿上它,会想起相距遥远的奶奶。
又过了两年,父亲的草拖忽然断了——奶奶去世了。父亲得知消息后,好久都没能反应过来。很快地,他的眼睛红了。
没有了草拖,父亲仿佛没有了灵魂。有时,路过卖草拖的摊子,他也会蹲下来,擎着其中的一双,端详良久。我陪在一边,心是疼的。
我开始学编草拖,编与奶奶一模一样的草拖。我没有想到看起来简单的草拖编起来那么繁琐。经过了三个月的时间,我终于可以将编草拖的流程熟稔于心。我还记得将第一双草拖放在父亲面前时,父亲有过的惊喜。我想,以后每年,我都会送父亲这样一双草拖。因为我知道,草拖对父亲来说已不是一双单纯的草拖,它已是奶奶爱的延续了。
(节选自《文苑.经典美文》第12期)
小题1:“我”钟爱父亲的草拖,你是从哪些叙述中知道的?其钟爱的原因是什么?(4分)
小题2:父亲为什么不喜欢“我”穿他的草拖?(3分)
小题3:联系上下文,为下面语句作批注。提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关键是要写出读这些文字时所产生的真情实感。(6分)
示例:我在推车边,握着草拖,心想,不知奶奶会不会知道,草拖在我们这里会卖得这么便宜,奶奶寄包裹的邮费也不止于此吧?更何况她还要熬夜点灯费神费力地编呢。
批注:真情岂可用金钱来恒量?
(1)听说城市里害脚气的人多,妈也没事,就给你编些草拖鞋。鞋子虽然不好看,但穿起来会很凉快,也不会得脚病……(2分)
批注:
(2)可不知为什么,我在夏天光脚穿着它,在屋内走来走去的时候,竟会因为听不到那扑嗒扑嗒的鞋声,而感到失落。(2分)
批注:
(3)没有了草拖,父亲仿佛没有了灵魂。有时,路过卖草拖的摊子,他也会蹲下来,擎着其中的一双,端详良久。我陪在一边,心是疼的。(2分)
批注:
小题4:读文中划线句子“每次收到,父亲总会端详良久,发上一会儿呆”想想,父亲此时会想些什么?“我”又会想些什么?(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从“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跑到楼下去和我差不多大小的'孩子一起玩游戏”“望着父亲的草拖发呆”“就扑嗒上那双大草拖到外面,一个人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等叙述中可看出“我”很钟爱父亲的草拖。
我对父亲草拖的钟爱,也许是缘于童年时代的那个梦。我的鞋柜里,有各种样式的草拖鞋。
小题1:因为父亲很爱惜他的草拖,生怕被我穿坏了。因为这草拖是奶奶亲手为父亲编织的,寄托着奶奶对父亲的一片深情,在父亲看来,也隐含着父亲对奶奶的歉疚。
小题1:(1)古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今有“慈母手中草,游子草拖鞋。千里细细编,遥寄脚力好”
(2)还是奶奶编织的草拖好呀!真是心心相印呀!
(3)一家三代骨肉相连心连心,阴阳相隔长相思苦。
小题1:父亲想:唉,妈妈,你还吗?儿子也好想您好呀!可惜,儿子我不能陪伴在您的身边,我内心有愧呀!
我想:我知道,他肯定是想奶奶了。因为工作繁忙,他已经很久没有回老家了。
小题1:了解文本内容,要求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事件的内容,从中理解钟爱父亲的草拖的原因。
小题1:学会用原文的内容来理解问题,做题时,学会从原文中找答案。
小题1:只要观点正确,表述合理,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这是一道半开放题,只要有一定的道理,有理有据,文通句顺即可。
篇4:《日日草》四年级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日日草》四年级阅读训练题附答案
一株日日草生长在路边,矮矮的身材,平凡的叶子,普通的花朵。她每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抱怨上帝对她不够公平。
有一天,来了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看见日日草垂头丧气的样子,便问道:“小妹妹,你在叹什么气呀?”“我在埋怨,上帝怎么不让我开出美丽的花朵?”日日草说。“好!我就让你实现这个愿望。”老人说。老人嘴里喃喃念诵,日日草立刻开出朵朵绚丽的花朵。“谢谢老伯伯,您使我变得如此美丽!”日日草高兴地说。“不用谢。”老人微笑着走了。
下午,一群孩子发现日日草开出漂亮的花朵,便一朵朵摘回家。日日草痛得眼泪直流,后悔不该拥有美丽的花朵。
过了两天,那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又经过这里,看见日日草在伤心地流泪,便又问道:“小妹妹,你为什么伤心呀?”“我不要拥有美丽的花朵,我要变回我原来的样子。”日日草恳求说。“好,我就让你实现这个愿望。”老人说。老人又一次喃喃念诵,日日草便立即恢复了她原来的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在短文最后一自然段中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内容。
2.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短文,我的感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矮矮的身材,平凡的叶子,普通的花朵。
2.日日草嫌弃自己的模样,一位老人让她开美丽的花朵,但她却更痛苦了,最后在老人的帮助下,她又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3.提示:一个人不能只追求外表上的美丽,而应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意思对即可)
篇5:咏草阅读附答案
咏草阅读附答案
咏 草
〔宋〕俞紫芝
满目芊芊野渡头,
不知若个解忘忧?
细随绿水侵离馆,
远带斜阳过别洲。
金谷园中荒映月,
石头城下碧连秋。
行人怅望王孙去,
买断金钗十二愁。
3.有人说,这首诗的颔联所写的'草,富有意境美,请加以分析。
4.颈联从金谷园的草写到石头城的草,有什么用意?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难点提示 以上两题是分别从写法和内容方面进行设题的,第一题侧重于诗歌的表现手法,第二题则侧重于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以今日之衰败反衬往日的盛况,名为“咏草”,实则写人。蕴涵草枯可荣、人败不盛之意。
篇6:古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古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甲】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乙】
七年,入见,帝①从容问曰:“卿得良马否?”飞曰:“臣有二马,日啖刍豆数斗,饮泉一斛,然非精洁则不受。介②而驰,初不甚疾,比行百里始奋迅,自午至酉,犹可二百里。褫③鞍甲而不息不汉,若无事然。此其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不幸相继以死。今所乘者,日不过数升,而秣④不择粟,饮不择泉,揽未安,踊跃疾驱,甫百里,力竭汗揣,殆欲毙然。此其寡取易盈,好逞易穷,驽纯之材也。”帝称善,曰:“卿今议论极进。”(选自【宋史.岳飞传】)
【注释】①帝:宋高宗赵构,此次谈话后遂封岳飞为太尉。②介:备上鞍甲。③褫(chǐ):脱去,卸下。④秣:喂食。
1.下面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执策而临之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初不甚疾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D.帝称善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2.下面各项中加粗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骈死于槽枥之间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B.策之不以其道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C.驽纯之材也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D.此其寡取易盈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比行百里始奋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斜线(/)为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两段文字表面谈马,实则都告诉人们什么道理?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你对这个道理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B
3.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出来。
⑵等跑到百里之后才奋力奔跑。(意对即可)
4.受大而不苟取/力裕而不求逞/致远之材也
5.告诉人们要善于识别人才、选拔人才、任用人才、重视人才(不要不识人才)的道理。/第二问可以从正面答善于识别人才和正确使用人才的好处,也可以从反面答不善于识别和使用人才的坏处,可以谈如何选拔人才,也可以谈如何用好人才留住人才,要结合具体事例(人物或事件)来谈,言之成理即可。
篇7:醉翁亭记 阅读训练附答案
醉翁亭记 阅读训练附答案
(1)故事发生在美国西部的一个小镇上。那天,狂风夹带着雪花,提前送来了寒冷的夜晚。鲁兹太太开始费力地关店门。
(2)自从丈夫鲁兹走后,她独自经营着这个零售店已经十多年了,只要她想,她总能在这屋子里看到鲁兹熟悉的身影,仿佛他从没有离开过这里一样,她实在是舍不得把这个小店盘兑出去,尽管她已经是70岁的老人了。
(3)有个年轻人急促地闯进来,递上50美元,说要一份热狗和一杯牛奶。在接过那张钞票的一瞬间,凭经验鲁兹太太断定那是张假钞,在黑市用5美元就可以搞到。她瞟了年轻人一眼,他低垂着头,神情怠倦,衣着单薄,一副穷困潦倒的模样。那该是一个失业的流浪汉,鲁兹太太在心里暗自思忖着。能换一张吗?或者给我零钱?鲁兹太太不动声色地问道。年轻人开始紧张慌乱起来,脸上泛起了红晕,像个做错事的孩子,头垂得很低,窘迫、羞愧得不知所措,他犹豫了半天说:没有,太太,我只有几美分,我我很想要一份热狗,我一整天没有吃东西了。这是一个还没有丧失羞耻感的孩子,鲁兹太太在心里这样评判着眼前的年轻人。能害羞,说明他知荣明耻,才会内心不安于心不忍,或许是失意让他暂时迷失了自己,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一块面包的温暖远比一声顿喝更有震撼力。想到这儿,鲁兹太太不再迟疑,马上找零钱。
(4)在年轻人转身离开的当口,鲁兹太太忽然大叫一声,手捂着胸口踉跄了几下。年轻人吓坏了,赶紧上前扶着老人。快!鲁兹太太把那50元的假钞塞到年轻人手里:到盛大诊所买药,就说鲁兹太太病了。年轻人走后,鲁兹太太麻利地抓起电话,打到那个诊所,那是她弟弟开办的。鲁兹太太在电话里说:如果有个年轻人来给我买药,给他几美分的药好了,另外,他手里有一张50美元的假钞。如果他是个善良富有爱心和责任感的孩子,他就一定能回来。鲁兹太太默默地祷告着,她真的不希望他走得太远。一会儿,诊所的电话打过来了,告诉鲁兹太太年轻人已经拿着药走了,没有用假钞。鲁兹太太长吁了一口气,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她禁不住喜形于色。那个夜晚,年轻人不离左右地陪伴着病中的鲁兹太太。天亮后,鲁兹太太感激年轻人救了自己,竭力挽留要离开的年轻人,恳求他帮她照看几天零售店。几天过去了,几年也过去了,那个小零售店变成了小超市,小超市又有了子超市,而年轻人也一直陪伴着鲁兹太太走完了她生命的最后一程。随着小超市星罗棋布地展开,那个年轻人的名字也渐渐地被人所熟知,他就是在美国靠零售发迹的怀特。
(5)鲁兹太太临终时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其实怀特知道,不仅是善良更是鲁兹太太富有智慧的爱,牵引了他的心,让他感恩至今。那个风雪之夜,鲁兹太太用心智营造了一个美丽的契机,用善意的谎言让他体面而又不失自尊地接受了她的帮助,她用善良给予了他生活上的温暖。
(6)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爱也总是无痕的,因为它蕴涵了智慧的灵光,不彰显,也不哗然,却高尚持久,如润地无声的涓涓细流,如吹面不寒的杨柳和风,给人贴切的关怀,却不留任何痕迹。
12、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13、结合文章揣摩并用第一人称写出文中画线句中那个年轻人的心理活动。(3分)
14.文中说对这样的孩子也许一块面包的`温暖远比一声顿喝更有震撼力,请根据你的生活经历,举出一个这样的例子给以说明。(3分)
15.结合全文内容,说说善良让我们彼此都找到了灵魂的归宿,互惠共生的含义。(4分)
16.鲁兹太太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加以归纳。(4分)
17.仔细研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相关内容,探究文章标题挚爱无痕的含义。(3分)
材料一:一个男孩拿一美元到处购买上帝,一位老人问他购买上帝干嘛,他告诉老人说父母去世,叔叔抚养他,但叔叔病了,医生说只有上帝能救他。老人卖给了他一瓶上帝之吻的饮料,并告诉他叔叔喝了这瓶饮料就没事了。后来老人请来了世界上最好的大夫治好了小男孩叔叔的病。
(材料来源《购买上帝的男孩》)
材料二:2月新学期开学之日,长沙市近10万贫困生拿到了中央和地方提供的义务教育阶段免费教材。教育部门在这些免费课本上盖上了一个本书由国家免费提供的印章,这种做法引起了网友的热烈讨论。持反对态度的网友认为,人穷志不能短,为了获得政府的照顾而以贫困身份示众为代价,对于同样具有人格尊严的学生及其家长来说是一种伤害。那些同学有可能因此产生自卑感,最终影响其健康成长。(材料来源《扬子晚报》209月)
参考答案:
12.不设统一答案。参考:鲁兹太太以突然生病假借买药为由试出用假钞买食物的失业流浪汉怀特只是一念之差,于是决定帮助他,用感谢他照顾的方式留下了怀特,最终成就了他的事业。(2分,内容概括准确,语言简洁即可)
13.不设统一答案。参考:难道这位太太认出这是假钞了吗?不会的,不会的,我真的是找不到活干啊,只能用这张假钞买点吃的了,我实在是没有一点办法啊,我还从来没有干过这种丢人的事啊,我该怎么办呢?唉,实在没有办法,只能和太太说我没有别的钱了,而且实在需要一点吃的东西。(3分,只要能抓住抓住怀特慌乱、窘迫、羞愧、犹豫的神态来写,并能具体地写出其心理变化的过程,写出慌乱、羞愧、犹豫各得1分)
14.不设统一答案。只要是生活中的例子,能反映出教师或家长对待孩子的错误能用关怀而不是打骂的方式,使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并改正。(3分,视内容和表达分3、2、1给分)
15.参考:善良让怀特生存了下来并取得了鲁兹太太的信任,最终成为美国零售业的知名人物;善良让鲁兹太太成功地挽救了一个有可能走上邪路的失业流浪汉,晚年有靠,自己的事业也有了很好的帮手和接班人。(4分,分别从两个人物来谈,每个人物2分,意对即可)
16.参考:鲁兹太太是一个善良的人。(1分)明知是假钞还是买食品给流浪汉,自始至终不需要他的任何回报。(1分)她也是一个有智慧的人。(1分)对于怀特,她巧妙地照顾他的自尊心并且用买药试探他的本性,不留下任何痕迹,然后假借需要照顾让怀特心安理得地接受她的帮助。(1分)
17.不设统一答案,参考:挚爱无痕就是以善良之心待人,对于需要帮助的人真心付出自己的爱,用善良与智慧巧妙地维护对方的自尊,尤其是对孩子或者落难中的人更是如此,给予别人帮助却永不求回报。(3分,视内容和表达分3、2、1给分)
篇8:敝帚自珍阅读训练附答案
敝帚自珍阅读训练附答案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凡人总是善于看到自己的优点,然而文章不是只有一种体裁,很少有人各种体裁都擅长的,因此各人总是以自己所擅长的轻视别人所不擅长的,乡里俗话说:”家中有一把破扫帚,也会看它价值千金。"这是看不清自己的毛病啊。
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
(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
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1分)
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
答案:
1.(1)这样 (2)轻视(3)少(4)害处2.B
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
篇9:大蜻蜓阅读训练附答案
大蜻蜓阅读训练附答案
大蜻蜓
饭后,我和姐姐正在门口乘凉。忽然飞来一只大蜻蜓,落在一棵小树上,我悄悄地跑去,把它捉住。大蜻蜓真漂亮!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我真喜欢它,就拿着玩起来。
姐姐看见了,大声喊:“快把它放了,它是益虫!”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就把它放了。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音节,对的打“――”。
蜻蜓(qīn qīng) 扇着(shān shàn)
乘凉(niáng liáng) 捉住(zhuō zuō)
2、写出与下面词语意思相近的词语。
漂亮――( ) 喜欢――( )
3、用“下划线” 画出描写蜻蜓外形的句子。
4、读读短文中的这个句子“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
这是把蜻蜓的_ _比作 ___。
5、我非常喜欢大蜻蜓,为什么又把它放了?
参考答案:
1、qīng shàn liáng zhuō
2、丑陋 讨厌
3、两只眼珠像小玻璃球,亮晶晶的。一对红翅膀不住地扇着。
4、眼珠 玻璃球
5、我听了姐姐的话,想到益虫的好处
篇10:《隆中对》阅读训练附答案
《隆中对》阅读训练附答案
隆中对
亮答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共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羊土,高祖因之以戍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图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刹寸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改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蒋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日:“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3)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蒋军者乎?
3、诸葛亮认为刘备可以担当“成霸业,兴汉室”重任的自身条件是什么?(用文中原话回答)
4、刘备的一个“善”字意味深长,请写出“善”的内涵。
[参考答案]
1、(1)大概 (2)兴旺富裕 (3)率领、带领 (4)一天天,一天比一天
2、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浆来迎接将军您呢?(意对即可)
3、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4、“善”是对诸葛亮对策的高度评价;对诸葛亮的由衷敬佩;请诸葛亮出山的坚定决心;对兴汉事业的必胜信念。
篇11:无期徒刑 阅读训练附答案
无期徒刑 阅读训练附答案
在城郊这专门关押无期徒刑犯的巨大监狱里,有一条看似十分人性、实则极为残忍的规定。我们每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都有一次站在大众面前向全体市民发表半个小时演说的机会。犯人由牢里被带到典狱长和其他人的办公室所在大楼的露台上,前方是供听众聚集的三圣广场。若演讲结束听众鼓掌,演讲者就重获自由。
为了了解情况,可供参考的就是那些已做过演说、但未获青睐的前人的经验谈,至少也要探听一下他们采用了什么方法。但这些被“筛掉”的家伙一句话都不肯说。
最棘手的却是那些来听演讲的市民。我们固然是十恶不赦的坏蛋,外面那些自由的男男女女,也不是省油的灯。一宣布有犯人要上露台讲话,他们就蜂拥而至,不是因为有人的命运掌握在他们手上,事关重大,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万头攒动中不仅有低下阶层,还有卫道人士、公务人员、专业人士、劳工携家带眷一起来,他们是来看热闹的。当我们中的某个倒霉鬼出现在露台上时,等着他的——可想而知——不是尊敬和令人胆怯的静默,而是口哨、脏话齐飞,外加阵阵哄笑。虽然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确定的是,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
有一天,轮到我上场了。他们打开牢房铁门,带我穿过整个监狱,进入一间庄严的大厅,然后站上露台。我身后的门被锁上,我一个人面对黑压压的人群。
我连眼睛都张不开,光太强了。台下发出长长的嘘声,骂声四起。我憔悴的脸,惊慌的表情,逗得大家乐不可支。“喔,绅士出场了!你说话啊,无辜的受害者!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你的小孩了,对吧?”
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心里已盘算好了,它说不定是惟一能救我脱困的妙计。我无动于衷,无所谓,既不要求他们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
很快我就欣慰地发现,我的举动让他们不知所措。显然在我之前站在露台上的牢友都用了另一套策略,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下面安静,结果都不讨好。
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吵杂声渐渐平缓下来,偶尔还冒出一两下嘘声,然后一片静默。
不动。我鼓起全部的勇气,不出声。
最后,一个声音说:“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
我孤注一掷。
“我为什么要说话?”我说,“我站在这里是因为轮到我了,如此而已,我并不想感动你们什么。我有罪。我不想再看见我的家人。我不想离开这里。我在这里过得很好。”
台下交头接耳。然后有人喊:“别装了!”
“我过得比你们好。”我说,“我不能说细节,不过我兴致一来,便穿过一条没人知道的秘密通道,可以从我牢房直通某栋美丽别墅的花园,当然不能跟你们说是哪一栋,反正这附近多得是。那里的人都认识我,很照顾我。还有……”
我故意停下不说卖个关子。台下的人群一脸的迷惘与失望,好像眼睁睁看着手中猎物跑掉。
“够了,不要再说了!”有人痛心大喊。得知我过得那么幸福,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
“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我声嘶力竭,“我求你们。好心人!可怜可怜我吧!让我留在这里!嘘我,快,嘘我呀!”
我意识到群众中传开一股愤恨不平之意,他们恨我,只是还在怀疑我说的是真是假,我真的快乐吗?他们苦恼不已。他们依然犹豫不决。
我整个身体探到露台外面,做作地颤着声音喊:“答应我,大慈大悲的先生小姐们!你们又没有任何损失!求求你们,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
人群中传出一个恶毒的声音:“你想得美!才没那么好的事!”说完就鼓起掌来,第二个人跟进,然后十个、百个,全场响起一片如雷掌声。
我搞定了,这些白痴。我身后的门打了开来。“你走吧,”他们说,“你自由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的那个被判无期徒刑的罪犯“我”,通过一次演讲活动而能够获得释放,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
B.“传说中曾经有无期徒刑犯通过这个考验,但只是传说”,作者通过设置悬念,使读者急切地想知道“我”的命运会怎样。
C.“我双手扶着栏杆,不为所动”“我还是不说不动,像尊雕像”,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
D.由于听众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而来,而“我”的表现太差了,扫了听众的兴,所以他们便“一脸的迷惘与失望”。
E.文题“无期徒刑”,既说明小说写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的故事,也隐喻着那些听众陷于道德牢狱的无期徒刑之中。
(2)从小说中看,“从我入狱至今这一年来,还没有人成功过”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我”“脱困的妙计”是分几步实施的?请概括说明。(6分)
(4)在小说中,讲故事和表达主旨是密不可分的,你认为小说这样讲故事对表达主旨有什么好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EB(E 3分,B2分,D1分)
(2)①犯人把自己说成“无辜的受害者”,以家有老母在等自己、想念自己的孩子等原因来试图打动听演讲的人们,但来听演讲的人们不为所动。②来听犯人演讲的人们并不是真正关心犯人的死活,而是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来看热闹。(每点3分。)
(3)①首先,见到那些决定他命运的听众后,一反先前那些演讲者的做法,既不要求听众安静,也不做任何表示。②其次,向听众承认自己有罪,说明自己不想再见到自己的家人,不想离开监狱,而且自己在监狱中过得很好,以此来刺痛听众。③最后,把听众称为“好心人”“大慈大悲”的人,哀求他们可怜自己,通过发出嘘声别让自己离开。(每点2分。)
(4)本小说这种讲故事的方式更有利于主旨的表达。①作者虚构了一个被判处无期徒刑的人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获得自由的故事,引发读者对这种特殊的做法产生极大的兴趣,有利于读者对小说主旨的思考。②这种虚构,划分出了演讲者和听众两类人,产生了罪犯想离开监狱和决定罪犯命运的.听众是否让他离开监狱的矛盾,揭示出听众的阴暗心理,突现了小说的主旨。③这种虚构,使小说更具有讽刺意味,当权者荒谬的释放犯人的方法造成主人公以一种荒谬的做法逃脱刑罚,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中某些制度的不合理。(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观点明确,理由充分,亦可。观点明确2分,理由充分6分。)
【解析】
(1)试题分析:A“为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带来了一丝光亮”分析不准确,作者是以辛辣的讽刺鞭挞了那个黑暗扭曲的社会的。C“表现出‘我’是一个性格坚毅顽强的人”分析错误,是一种善于应对或狡诈性格的表现。D对“‘我’的表现太差了”理解错误,是一种成功。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因此解答时要认真阅读文章,把握主旨,理清结构,研究技法。
(2)试题分析:这类题目需要通读全文,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总结。从文本内容看,本题可以从犯人和听众两个角度分析。从犯人的角度,由听众口中说出的“无辜的受害者!你家有老母在等你,对不对?你想你的小孩了”可知,以前的犯人演讲时都把自己说成“无辜的受害者”,以“家有老母”“想小孩”之类的理由请求得到听众的同情与帮助,“或许大吼大叫,或许用软话请求”,这些根本打动不了听众,反而引起讥笑;从听众的角度看,他们“带着逛庙会、看戏的心情”“来看热闹”不关心这些囚犯的死活。
(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情节的梳理,难度不大,考生解答时首先找到“我”“脱困的妙计”过程的相关内容,然后将这一过程分层即可。从“带我穿过整个监狱”到“你说话啊,你说。我们听”是第一阶段,坚持不开口说话;从“我孤注一掷”到“想必触痛了他的伤口”是第二阶段,承认自己有罪,但自己过得很好,不想出去;从“所以你们最好别来烦我!”到“嘘我这个幸福的犯人吧”是第三阶段,请求听众让他留在监狱中。这三个阶段逐渐刺激听众,使听众由原来的看热闹的心理转变为不能让犯人得逞的心理,进而使“我”顺利“脱困”。
(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小说的写作手法与主旨表达之间的关系。解答此题,考生必须首先弄清楚,“讲故事”也就是小说常用的虚构手法。分析时可考虑文本虚构了怎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情节、什么样的人物,表达了怎么样的主题。本小说从情节的角度看,虚构了一个被判终身监禁的人可以通过一次演讲而改变自己命运的故事,虚构了“我”巧施妙计通过演讲“脱困”的系列情节,那么,犯人犯罪可以通过演讲逃避处罚,而且这是一种制度,这就揭示出社会中某些制度的荒诞、不合理性;从人物角度看,文中虚构了两类人,一类是被判终身监禁的犯人,一类是由各界人士组成的听众,这两类人的对立使小说中的矛盾冲突加剧,分别揭示出两类人的心理,使情节波澜起伏,既起到了吸引读者的作用,又突出了小说的主旨。
篇12: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文言文阅读训练两篇附答案
【甲文】 三峡
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文】
冰雪文序
张岱
鱼肉之物,见风日则易腐,入冰雪则不败,则冰雪之能寿物也。今年冰雪多,来年谷麦必茂,则冰雪之能生物也。盖人生无不藉此冰雪之气以生,而冰雪之气必待冰雪而有,则四时有几冰雪哉?
若①吾所谓冰雪则异是。凡人遇旦昼则风日,而夜气则冰雪也;遇烦躁则风日,而清净则冰雪也;遇市朝则风日,而山林则冰雪也。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②鱼与龙不之觉耳。
故知世间山川、云物、水火、草木、色声、香味,莫不有冰雪之气。其所以恣③人挹④取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此期间真有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即使其能解能说矣,与彼不知者说,彼仍不解,说亦奚⑤为?故曰: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
【注释】①若:像。 ②特:只不过。③恣:放纵,任凭。④挹(yì):舀。⑤奚(xī):什么。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的划线词语。(4分)
(1)不见曦月 (2)每至晴初霜旦
(3)作之者固难 (4)无不藉此冰雪之气
【小题2】请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特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
【小题4】(1)【甲文】结尾引用巴东三峡巫峡长,袁鸣三声泪粘裳有什么作用?(2分)
(2)张岱文风任情适性,文笔流丽清新,为人慷慨亮节,性格孤高傲物。请问,文中哪句话最能反映他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心情?(1分)
答案
【小题1】日光,这里指太阳; 早晨; 本来; 借,凭借
【小题2】 冰雪之在人/如鱼之于水/龙之于石/日夜沐浴其中/特鱼与龙不之觉耳。
(划错一处扣1分)
【小题3】(1)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2)只不过遗憾的是遇到的不能理解,理解的不能评说。(特恨解说四个关键词,译错一个扣0.5分。)
【小题4】(1)渲染秋天萧瑟的氛围,表现三峡的凄婉美
(2)诗文一道,作之者固难,识之者尤不易也。或恨遇之者不能解,解之者不能说。(作者通过这句话所流露出的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自傲和天下无人能识君的无奈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曦,日字旁,与太阳有关;旦是会意字,从字形也可理解是早晨,固通故,原来的意思。
考点:古文字词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学生所学名篇,对内容很熟悉。对学过的字词,要注意记忆,尤其是注释中的字词,记清楚它们的含义和用法,注意词义的变化。
【小题2】
试题分析:阅读前后文内容,了解语境,推测句意,根据句意分析结构,将每层表达相对完整意思的短语划开。
考点:文言句子朗读节奏划分
点评:本题有难度,学生平时在学习中对古文朗诵节奏的掌握不太好。学习文言文,首先要朗读,朗读就要注意句子的停顿,学习时要多听教师的.范读,听取老师对朗读停顿方法的指导。做此类题,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意思来判断朗读停顿,也是一种办法。一般来说,被陈述的主体(主语)和陈述的内容(谓语)之间要划分,如果句子很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要划分。
【小题3】
试题分析:第一句,虽:即使;奔:动词名用,意为奔马,以:比;疾:快。第二句,特:只不过,恨:遗憾;解:理解。
考点:文言解释
点评:本题不难,句意浅显。文言翻译,要注意几点,一是解释清楚每个字的意思,二是句式要符合现代语言的习惯,三是语句要通顺,四是语气情感要译出来。
【小题4】
试题分析:从诗文句子中的关键词理解分析,甲文中泪沾裳,指伤心,猿声像人的哭声,猿啼叫得让人伤心,表现三峡环境的凄凉。乙文最后几句表达了作者的怀才不遇不被人理解的郁闷心情。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有难度,文中作者的情感比较含蓄。理解古文中的问题,读懂内容是前提,不仅要文字上的意思要明白,作者表达的意图也要有所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