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焊在床上了”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9篇鸟岛课文原文内容,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后的鸟岛课文原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鸟岛课文原文内容

篇1:鸟岛课文原文内容

鸟岛课文原文内容

[苏教版国标本第四册课文]

18 鸟 岛

青海湖西部有一个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沪教版第三册课文]

12 鸟 岛

青岛湖西部有一个名叫“海西皮”的小岛,那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

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它们在这里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都是淡青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手都能拾到鸟蛋,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儿是人类的朋友。

【附】《鸟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闻名中外”“密密麻麻”“陆续”的意思。

4,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自

觉地爱鸟,护鸟。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受鸟岛的美丽。

2, 在理解第三段每句话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朗读,感悟探究各句话之间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祖国的秀丽风光,对学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1, 背诵课文,了解鸟岛鸟多的特征。

2, 对学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教学难点:

理解“闻名中外”“密密麻麻”“陆续”的意思。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爸爸妈妈带你们旅游过哪些地方 (自由说),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一个美丽的地方,她的名字叫“鸟岛”(板书)

二,看题质疑:

看到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1,学生质疑

2,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近她。

三,初读感知:

1,借助拼音读一读,要求: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次,读不通的要多读几次,并标出自然段。

2,学生读,教师指导。

3,检查自读(在读的过程中,我看到有些同学遇到了麻烦,我们来帮帮他们,好吗 )

4,出示词语

因为 养育 人类 闻名中外

伸手 筑巢 陆续 密密麻麻

(图片出示,形象直观,利于学生阅读,并能在朗读中,进行重点指导)

a。指名读 b。齐读

四,细读感悟:

1,读完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鸟多)板书“多”

你是从哪段知道的 (2,3段)

2,从哪些词可以体现出来呢

引导理解“一群一群”,“陆续”

3,指导朗读:

4,鸟岛最热闹,鸟最多的时候是在六月,在这个时候鸟岛成了鸟的世界,你愿意再把第三段读一下吗

a、把你认为写出热闹的词语画一画,读一读。(各种各样,密密麻麻,一个挨着一个……)

板书:鸟多,窝多,蛋多

b、出示图片

岛上的鸟儿千姿百态,有的( ),有的( ),还有的( ),真逗人喜爱。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想象鸟儿的千姿百态,图片的展示,既出示了练习,又让学生欣赏鸟岛的特点,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c、指导朗读

d、实景欣赏

(鸟岛真实画面的再现,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通过片段欣赏,更加让学生体会到鸟岛独特的美景,为理解课文,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5,这么美的地方,她在哪儿呢

理解“闻名中外”

指导朗读第一段,读出自豪的语气。

6,美丽的鸟岛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来观赏,他们伸手就能捉到幼鸟,随处都能拾到鸟蛋,可他们都没有这样做,因为他们知道__________。

五,拓展延伸:

看来“鸟岛”这个名字名符其实,之所以会吸引这么象样儿鸟儿来这里筑巢安家,除了自然环境,还有人们的环保意识,所以说我们美丽的家园要靠我们每一个人来爱护,希望每个同学都能成为一个环保小公民,让我们的祖国多出现像鸟岛这样美丽的地方。

板书设计:

鸟 多 岛

教学反思:

〈〈鸟岛〉〉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在介绍自然知识中渗透环保意识的文章,它无论是描绘鸟岛的迷人景色还是表露作者的喜爱之情,无不闪动着美的光彩,蕴涵着美的情趣。而学生对此了解并不多,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利用,征服关系,还是一种和睦相处,永世共存的关系,这是人类生存的需要。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让学生从小增强环保意识,注意生态平衡。而在文章体现鸟多,窝多,蛋多的重点部分,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来加深理解,在动听的音乐,逼真的画面中,学生也仿佛如临其境,在美的感受中展开想像。

篇2:鸟岛课文课件

鸟岛课文课件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鸟岛》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懂得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鸟岛的特点,认识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 课文录音

第一课时

内容:初读课文 学习生字

要求: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重点:识字、写字

教具:字卡、课文录音

一、揭示课题。

1、板书:岛(dǎo)你们知道什么地方称作“岛”?(四周被水环绕的、面积比大陆小的陆地。)

2、在“岛”字前加“鸟”字,问:我们可以想象得出什么样的鸟岛是鸟岛?

3、出示课文插图,要求学生按一定的顺序观察画面,让学生说说都看到了些什么,初步感知鸟岛的鸟多、鸟窝、多鸟蛋多的特点。

4、简介鸟岛。

5、听课文录音,学生边听边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

要求:

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圈出生字带出的词语,多读几遍。

②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③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2、检查。

① 出示生字词:

西部 筑巢 养育 密密麻麻 玉白色 拾 因为 人类(生字注上拼音)

各自拼读,同桌互相检查, 比比谁读得准。教者抽查,相机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②小组讨论记生字的方法,全班交流。

③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④齐读全文。

三、指导书写。

1、带领学生书空生字笔顺。

2、指导学生观察生字的结构和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学生练习描红,教师相机指导。

4、学生写习字册。

第二课时

内容:指导细读课文。

要求:

1、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懂得鸟是人类的好朋友,从而自觉地爱鸟、护鸟。

教学重点: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鸟岛的特点,认识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教具:字卡

一、复习。

1 、认读生字词。

西部 筑巢 养育 密密麻麻 玉白色 拾 因为 人类

伸手 鸟岛闻名中外

2、比较并组词。

鸟( )玉( )密( )拾( )

岛( )王( )蜜( )抬( )

二、精读训练。

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思考:你从这一段中知道了什么?

2、“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

3、指导朗读。

这句话比较长,怎么读?要注意断句。指导学生画停歇号。

4、练习熟记第一段。

5、指导背诵。

过渡:鸟岛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先来学习第二段,看看春天时鸟岛有哪些特点。

学习第二段。

1、学生轻声读第二段。思考:春天时鸟岛有哪些特点。

2、指名回答。理解“陆续”(不是一下子都飞回来,而是有先有后。)

3、指导朗读。结合图画,体会春天鸟岛的景象。

4、练习熟记第二段。

5、指导背诵。

学习第三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

2、读了第三段,你们看出了什么?(鸟岛有三多。)

3、哪三多?文章是怎么具体写的?

4、你们怎么知道鸟岛上鸟儿多?

5、哪些词语写出了鸟岛上鸟窝多?

6、鸟蛋多呢?

7、教者小结:这段话中作者没有用一个“多”字,通过一些词语让我们看出了鸟岛上鸟儿多,鸟窝多,鸟蛋多。我们也来学学作者的写作方法,好吗?

有个小朋友写站在上海市“东方明珠”塔上朝下看到的情景,他写到:啊,地面上的人就像蚂蚁,汽车就像火柴盒,公路就像带子。他这段话说的是什么呢?

8、我们也来学着说说。“国庆节,公园里的人(多)

9、指名说说。

10、下课后,把这段话写在本上。

11、指导朗读。

12、练习熟记第二段。

13、指导背诵。

学习第四段。

1、各自轻读第四段。,说说你读了以后懂了什么?

2、为什么这么说?

3、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是呀,我们小朋友也知道。现在请你们讲一讲为什么说鸟是人类的朋友呢。

4、齐读第四段。

5、指导朗读。

6、练习熟记第四段。

7、指导背诵。

三、齐读课文。

四、背诵课文。

五、课后练习。(第四题)

1、读读句子。

(1)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所以没有人碰一下幼鸟和鸟蛋。

(2)没有人碰一下幼鸟和鸟蛋,因为大家都知道鸟是人类的朋友。

2、讨论:这两个句子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3、学生回答后,教者小结:

相同的地方:都是说大家爱鸟和爱鸟的原因。

不同的地方:(1)先说原因,后说结果;(2)先说结果,后说原因。

4、教者说前半句,学生说后半句。

(1)他今天没有到校上课,因为( )。

(2)因为他生病了,所以( )。

苏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第18课《鸟岛》2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鸟岛,初步认识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保护鸟类。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或投影。

2、关于鸟岛的小知识资料每人一份。

3、录音(配乐磁带、课文磁带)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个神奇的地方--齐读课文:19 鸟岛。这神奇的鸟岛在什么地方呢?

二、以读代讲,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第1自然段,告诉老师你知道了什么?

2、汇报交流。

鸟岛在青海湖西部。

这个岛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海西皮”,现在人们知道更多的则是“鸟岛”这个名字。

这个岛闻名中外。

3、指导朗读。

这么有名的鸟岛,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指名读--评--再读--齐读。

过渡:

这个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去瞧一瞧呢?我知道小朋友一定都和老师的心情一样,急切地想去岛上看一看,可老师要提醒大家,今天你们不仅仅是一名游客,我还想请大家当一回小小的考察家,就象英国科学家达尔文一样。到岛上边游边考察,好吗?在去鸟岛考察以前,你对什么问题最感兴趣呢?

要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方法?(查资料、读书、查字典)

三、自由探究,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学习第二自然段,解决部分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1、分小组学习,读书,查小资料再讨论解决问题。

2、汇报交流

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汇报一下你的考察成果吧。

(1)鸟儿为什么喜欢到青海鸟岛来。

通过读书查资料,知道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湖里水草丰美,鱼虾成群,因此,这儿是候鸟非常理想的栖息地。

(2)鸟儿是怎样来到鸟岛的?

出示: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①“陆续”是什么意思?(先先后后。时断时续)

你是怎么知道的?(查字典)

②(出示投影)你们看,在蔚蓝色的湖面上一群一群的鸟儿展翅飞来的样子,多么-- (指名表达感受)

③那你能把这美丽的景象读出来吗?

④指名读(评)

⑤齐读

(3)鸟儿到岛上来干什么?(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4)小结:

是呀,这儿的水草丰美。鱼虾成群,有吃有住,怪不得候鸟们喜欢这里了,小朋友喜欢这里吗?那就请你用朗读来表达你的喜爱之情吧!

(5)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春天很快就过去了,转眼间到了六月,这时的鸟岛又会是怎么样的.景象呢?你们这些小小的游客一定等到急了吧!走,我们快来和这些美丽的鸟尽情地欢乐吧,和它们共享这六月的好时光。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听第三自然段的课文录音。

2、我看小朋友都被这鸟岛迷人的风光陶醉了,可你们别忘了自己还是一名小考察队员呀,请小朋友边读第三自然段边在岛上考察一下,这次你们又发现了什么?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读给同桌听一听。

3、交流汇报。

这儿的鸟窝多,鸟蛋多(板书:鸟窝多,鸟蛋多。)

出示: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都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①你能把鸟窝多、鸟蛋多读出来吗?

②指名读。(评议)

(圈出“密密麻麻,一个挨一个,到处”)

③齐读

有这么多的鸟窝和鸟蛋,这说明了什么?(鸟多)

发散思维:这么多的鸟聚在一起会做些什么呢?

出示图:你看到了什么?仔细听一听,你又听到了什么?这里真成了(鸟的天堂,欢乐的海洋、鸟的世界)

怪不得课文中说----引读:

六月是鸟岛最热闹的时候,各种各样的鸟儿聚在一起,小岛成了鸟的世界。

①你能用朗读并加上你的表情来表现这欢乐的世界吗?

②自由表情,朗读。

③集体表情朗读。

4、小结:我看小朋友们都仿佛成了这岛上的一只小鸟了,这儿的鸟确实太多了,岛上最多达10万多只鸟类,有这么多可爱的小精灵在活动,发出的多种声音汇成一首雄壮的交响曲,回荡在小岛的上空,怎么不热闹呢?让我们用集体的声音来表现一下这热闹欢乐的场面吧。

5、齐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青海湖的“诲西皮”小岛真不愧为世界的鸟岛啊!所以它吸引了许多的中外游客。

四、明理,引读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四自然段。

2、是呀,鸟岛之所以闻名中外,不仅因为气候适宜,食物资源丰富,还因为来这儿的人们都是十分爱护鸟儿,告诉大家,1977年,我们国家特设鸟岛为自然保护区。

3、总结谈话

今天我们观光考察鸟岛,你想说些什么或做些什么呢?

篇3:语文课文《鸟岛》教案

语文课文《鸟岛》教案

教学目标:

知道我国青海湖西部有一个鸟岛,初步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从而爱鸟护鸟,初步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词,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技能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图文对照,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手段

借助录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鸟岛风光的迷人之处和六月鸟岛热闹的景象,体会文中谴词造句的准确、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游览的目的地是鸟岛。准备好了吗?我们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鸟岛在哪儿?请哪位小导游来告诉我们?指读第一段。

2、各位游客,听了小导游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

3、“海西皮”这个小岛就是闻名中外的青海湖鸟岛,闻名中外是什么意思?(不仅中国人知道,连外国人也知道)说的真好!

过渡:“海西皮”这个小岛为什么会成为闻名中外的'鸟岛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景象吧。

播放鸟岛录像。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看了鸟岛的情况,你有什么感想?(鸟岛的鸟真多啊!鸟岛上的鸟蛋真多啊!鸟岛真热闹!)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是怎么介绍的吧。

1、指名读第三段,思考:什么时候鸟岛才有这样热闹的景象?

2、这么多的鸟儿聚在一起干什么呢?出示投影片,进行说话练习。

3、在鸟岛上,天上飞的,地上跳的,水里游的都是鸟,的确,这里成了鸟的世界。说明了鸟儿——真多呀!

4、鸟儿多了叽叽喳喳,怪不得六月的鸟岛最热闹了,那是什么时候都比不上的,“最”字就能说明。

你能用“最”来说一句话吗?

5、这儿仅仅是鸟儿多吗?指名读2—3句,其他同学看图,鸟岛上还有什么?

6、出示句子,比较:

(1)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鸟窝很多,鸟蛋很多。

(2)小岛成了鸟的世界。一眼望去,密密麻麻的鸟窝一个挨着一个。窝里窝外,到处是玉白色的、青绿色的鸟蛋。

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理由。

你愿意把第二句话来给大家读一读吗?

密密麻麻的鸟窝,窝里窝外是什么?哪个词儿告诉我们蛋很多?

7、一眼望去,这么多鸟窝,这么多鸟蛋,真让人眼花缭乱,六月的鸟岛可真热闹啊!齐读这一段。

四、学习课文第二段。

1、轻声读第二段,思考:鸟儿们从什么时候到鸟岛来的呢?

2、春天来了,天气变暖,湖水解冻,鸟儿都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是一起飞来的吗?

出示句子:每年春天,天气变暖,湖水解冻,一群一群的鸟儿就陆续从远方飞来。

3、你从哪个词儿看出它们不是一起飞来的?(画出:陆续)“陆续”是什么意思呢?(有先有后,一个连着一个)

对啊,下课了,同学们陆续走出教室。

早晨,同学们陆续走进学校。

谁来读读这句话?

4、鸟儿们一群接着一群飞来了,这么多的鸟儿来干什么呢?

5、出示词语:筑巢安家养育后代指名读,齐读。什么是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6、指导朗读:春天,鸟儿飞到小岛上安家了,多高兴啊!

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春天,鸟儿们从四面八方飞来,在这儿筑巢安家,养育后代。

7、现在再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鸟岛的风光吧。重放鸟岛录象,让学生再次感受到鸟岛的景象,从而更好地体会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第四段。

过渡:这么富有魅力而闻名中外的鸟岛,谁不想亲眼瞧一瞧呢?所以来岛上游玩的人——很多。

1、游人对鸟儿怎样呢?默读第四自然段。

2、你从那些地方看出游人爱鸟?为什么游人会这么爱鸟?

3、你能用“因为……所以……”来说一说吗?(你真棒)

小结:游客们的周围有这么多的鸟蛋和幼鸟,可是却没有人去碰一下,人们是多么爱护这些可爱的小鸟呀!

4、有感情地读描写人们爱鸟的句子。

5、看图:如果我们也在鸟岛上游玩,这时看到有人去捉鸟,或去拿鸟蛋,你该怎么做?

看,蓝天碧水间,鸟儿飞得自由自在,多么快乐!

爱鸟、护鸟,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呀!

总结:只有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行为爱护鸟儿,爱护大自然,人们才能真正拥有美丽的大自然,我们才能看到如此美丽的鸟岛。

现在让我们拿好书,来读读这篇课文,再仔细领略一下鸟岛美丽的风景吧。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书后练习三)。

2、用“陆续”、“最”各说一句话。

鸟岛课文原文内容(精选9篇)

篇4:缝纫鸟课文原文

我们来到坦桑尼亚首都访问,住在远离市区的一个幽静的饭店里。这个饭店正好坐落在印度洋海岸上,可以说我们的窗户底下就是印度洋。这里有一种特殊的鸟,引起我极大的兴趣。这种鸟叫缝纫鸟。

在饭店门口,有一棵大树,几百只缝纫鸟就栖居在上面。缝纫鸟,顾名思义,是有缝纫技能的。它们的窝,不是泥糊的,而是用一根根韧性很强的嫩草,巧妙地编织成的。我曾经细心地观察过它们的劳作。它们从印度洋沿岸的草丛中,衔来两三尺长的嫩草,先用尖嘴把草圈成几道圆圈,而后像织布那样,有经有纬地把长长的嫩草编织成窝。看上去它们那尖嘴的灵巧程度,一点也不比人的双手差,但那劳作是相当艰巨的。它们的爪子,要紧紧抓住树枝,唯一能劳动的就是那张尖嘴。一只鸟不停歇地劳动,要两三天才能编织成一个窝。那窝活像个圆葫芦,奇怪的是口朝下,底朝上。我真想爬上树去看个究竟,但作为一个外国客人,显得很不礼貌,只好作罢。

有一天拂晓,海潮猛涨,溅起的浪花打在窗户上,把我从梦中惊醒。我爬起来往外看,不知什么时候下起雨来,夹着阵阵狂风。我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忽然想起那群缝纫鸟来,它们那像葫芦一样挂在树枝上的窝,经受得住风吹雨淋吗?我披上雨衣,向饭店门口走去。走到那棵大树底下一看,果然,缝纫鸟辛勤编织成的几十个窝,都被风雨打落在附近的草丛中。

不一会儿,雨停了。我拾起缝纫鸟的窝,看了又看。那简直就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它特别像我们小时候用秫秸皮编织的蝈蝈笼子,编织得那么结实,即使从树上掉下来,一点儿也没变形。可惜的是:缝纫鸟虽然聪明,毕竟还没有能够把这样精致的杰作,牢固地编结在树枝上。只一场狂风暴雨,窝便被打了下来,落得个前功尽弃!

早餐后,阳光灿烂,晴空如洗。我外出工作,又路过那棵大树,听见缝纫鸟叽叽喳喳,一片喧闹。抬头望去,只见缝纫鸟飞来飞去,又开始忙碌了……

篇5:缝纫鸟课文原文

缝纫鸟又叫“灵雀”,又被称为“攀雀”,蒙古族称之为:“乌仁·巴丽珠海”,意思是缝纫技艺好,灵巧的鸟儿。它略小于麻雀,羽毛呈黄色,颈上有一道黑圈儿,鸣叫声婉转动听。夏季多以蚂蚱、蝗虫、蠓虫和蛾子等昆虫为食,属于益鸟。

玛拉沁夫笔下的非洲“缝纫鸟”,筑巢的原材料是草,中国“缝纫鸟”——灵雀筑巢的原材料是马尾、兽毛。两者相比,后者的筑巢技艺要高于前者,筑巢难度也大于前者。

每年春暖花开之际,缝纫鸟正是紧张劳作之时,它们双双忙碌着筑巢建窝。幽幽的'河岸,寂静的山林,人迹罕至的高山草原,都是它们的理想家园。它们在筑巢时,就地取材,首先选择长一些的马尾,用嘴缠绕在树技上,拴牢后衔来羊毛、牛毛和马毛等,开始缝纫编织,还要用嘴衔来水,洒在上面,并用爪子不断地蹬踩,直到踩实为止。灵雀筑巢,主要是靠那灵巧的尖嘴,然后才是爪子。筑巢的时间较长,付出的辛苦是可想而知的。

缝纫鸟编织成的巢,像一个带把的葫芦,又像蒙古族婴儿脚上的小靴子。若从远处望去,颇像一盏精致的小灯笼悬挂在绿荫深处。

缝纫鸟编织的巢,长约五寸左右,细小的巢口,位于“葫芦把”上。因为是用韧性很强的马尾吊在空中,巢口所在的“葫芦把”弯曲平伸,这样就巧妙地避开了雨水。用兽毛缝纫编织而成的巢,还能防寒保暖。此外,吊在空中的巢,使对鸟儿和鸟雏垂涎的毒蛇也无计可施。

缝纫鸟的巢中,铺有许多长长的棕毛,缠绕着雏鸟的腿爪,使小鸟不能爬出巢外。即使大风将鸟巢吹得倒转一百八十度,雏鸟也安然无恙。

有时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也偶尔采集灵雀遗弃的巢,拿回家后,大人、小孩子欣赏一番。因为它是用兽毛缝纫编织的,就按其形状,用剪刀简单地加工一下,就制成一双小巧、样式奇特的小毡靴,给还未学步的幼童穿上。

篇6:“鸟“和“岛“

“鸟“和“岛“_小学作文

小时侯,我很爱捉弄人,现在六年级了,我这个毛病还没改,而且“春风吹又生“.

一天,数学课下课后,我正在收拾书,瞧见同桌桌子上摆着一本《快乐鸟》数学作业,一个古怪的念头挤进了我的脑袋。哈,曾治啊曾治,你不是一直自诩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吗?今天我倒要看看你怎么办。

我拿起书,指着“鸟”字问他:“你说这个字读什么啊?”“鸟啊,你不会连这个字都不认识了吧?”他满脸疑惑。“我怎么觉得读岛啊!”“岛?你别开玩笑了。”“那好,我们去问几个人,你看是读岛还是鸟。”

我转过头去,指着鸟字,问郑涛金:“这个字是读鸟还是岛啊?”“这个嘛……”他开始没反应过来,后来看见我冲他眨眼睛,便说:“哦哦,读岛啊。”我接着说:“曾治说它读鸟。”“曾治,你连这个字都不认识了啊,太笨了。”

曾治满脸不相信,说:“郑涛金自己都搞不清楚,我们去问冯苏婷嘛,她成绩最好。”说着,冲着冯苏婷喊:“冯苏婷。你说这个字读什么啊?”冯苏婷一瞧我满脸奸笑,想了想,“读岛啊,dǎo。”

“这下你没话说了吧?”曾治还是不信,又去问了几个人,回答都是读“岛”。

次日下午,我和冯苏婷又去问他,“这个字读什么啊?”“岛,dǎo。”“错了,读鸟,niǎo。”“你们上午不是说读岛吗?”“上午我们说了读”dǎo的吗?我怎么不记得了啊,你听见了吗?”

我问冯苏婷。“没有啊,我们一直都说读niǎo啊!你自己听错了吧?”

曾治拿我们没办法了,看来还是古人有先见之明,“三人成虎”还是很有道理的嘛。

篇7:过秦论课文原文内容

过秦论课文原文内容

秦孝公据肴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举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朋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仰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以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河山。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施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驽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戌之众,非亢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篇8:《手指》课文原文内容

我们每个人,都随时随地随身带着十根手指,永不离身。一只手上的五根手,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人家有两个关节,他只有一个。但在五指中,却是最肯吃苦的。例如拉胡琴,总由其他四指按弦,却由他相帮扶住琴身;水要喷出来,叫他死力抵住;血要流出来,叫他拼命按住;重东西翻倒去,叫他用劲扳住。讨好生活的事,却轮不上他。例如招呼人,都由其他四指上前点头,他只能呆呆站在一旁。给人搔痒,人舒服后,感谢的是其他四指。

常与大拇指合作的是食指。他的姿态可不如其他三指窈窕),都是直直落落的强硬的曲线。他的工作虽不如大拇指吃力,却比大拇指复杂。拿笔的时候,全靠他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的'机会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他具有大拇指所没有的“机敏”,打电话、扳枪机必须请他,打算盘、拧螺丝、解纽等,虽有大拇指相助,终是以他为主。

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身体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一文一武,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无名指和小指,体态秀丽,样子可爱,然而,能力薄弱也无过于他们了。无名指本身的用处多用于研脂粉、蘸药末、戴戒指。小指的用处则更渺小,只是掏掏耳朵、抹抹鼻涕而已。他们也有被重用的时候,在丝竹管弦上,他们的能力不让于其他手指。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除了这等享乐的风光事以外,遇到工作他们只是其他手指的附庸。

手上的五指,我只觉得姿态与性格,有如上的差异,却无爱憎在其中。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手指》课文简说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在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认识五根手指的不同特点,体会手指带给我们的启示,了解作者采用的表达方法。

教学这篇课文,重点理解五根手指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什么表达方法表现这些特点的。难点是领悟其中的道理

五指的特点:

它们各有不同的姿态,各具不同的性格,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大拇指特点:算不上美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最肯吃苦。

食指特点:不窈窕;工作复杂

中指特点: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养尊处优。

无名指和小指特点:体态秀丽,样子可爱;能力薄弱。

《手指》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

1、拿笔的时候,全靠它推动笔杆;遇到危险的事,都要由他去试探或冒险;秽物、毒物、烈物,他接触得最多;刀伤、烫伤、轧伤、咬伤,他消受的机会最多。

这句话是对食指的描写,运用了排比的句式,写出了食指的作用及他勤奋卖力、敢于探险、不怕牺牲的性格特征。

2、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

中指所处的独特位置,受到无名指和食指的保护,所以才有“曲线优美”的姿态,“养尊处优”的性格。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中指美的姿态和高傲的特点。

3、舞蹈演员的手指不是常作兰花状吗?这两根手指正是这朵兰花中最优美的两瓣。

作者运用设问的句式,强调了舞蹈演员的手指常作兰花状,这兰花状的姿态是优美的,而无名指和小指则是最优美的。

4、手指的全体,同人群的全体一样,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这句以手指的全体比喻人的全体,阐明“团结就是力量”的人生道理,是文章表达的主旨。可结合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蕴含的道理。

二、对词语的理解

堂皇:形容气势宏大。文中形容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附庸:泛指依附于其他事物而存在的事物。文中是指无名指和小指遇到工作时就只能依附于其他几根手指。

养尊处优:指生活在优裕的环境中。文中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

篇9:鸟的天堂课文原文

生:“我仿佛听见几只鸟扑翅的`声音,等我注意去看,却不见一只鸟的影儿。”这一句中,作者为什么用“仿佛”呢?

师:你读书真仔细!发现问题也能及时提出来。同学们,请想一想,“仿佛”是什么意思?

生:“仿佛”就是好像。

生:“仿佛”就是似乎。

师:作者为什么在这一句中用“仿佛”呢?

(学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上下文读读,想一想“仿佛”这个词语写出了什么?

(学生自由读课文后,陆续举手。)

生:我认为当时有鸟儿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没看到鸟,不能确定是否真的有鸟,所以在这句话中用了“仿佛”。

生:我认为当时没有鸟儿在扑翅膀。这是作者听了朋友的介绍后,急切地想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仿佛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我想,大家都有这样的体验,当我们急切地想见到某个人时,眼前就会浮现这个人的形象,耳旁也会响起他的话语。所以,我认为“听见鸟儿扑翅膀的声音”是作者的错觉。这是作者用上“仿佛”的原因。

生:我认为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当时真的有鸟在扑翅膀,但作者注意去看时,却没看到鸟,不敢确定是否有鸟;另一种可能是当时鸟儿都在巢里栖息,作者听朋友介绍后,渴望见到鸟,以致于耳旁传来了鸟儿扑翅膀的声音。这一句话中用上“仿佛”,其实也反映了作者用词的准确,反映了作者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

(学生热烈鼓掌。)

师:同学们的发言都很精彩。一个“仿佛”竟有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解释,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以及他治学态度的严谨。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奥妙无穷,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还可细细体会,在平时写作文时,也要像作者一样,准确地用好每个词,把作文写生动。

【评析】

本教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让他们读、思、议,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1)鼓励质疑。古人云“学贵有疑”。学生之“疑”,是仔细阅读课文的产物,教师应鼓励提倡。本教例中教师组织全体学生对“疑”讨论研究,不就是对学生最好的褒奖吗无形中也激励其余学生认真读书,积极思维。

(2)指导解词方法。在学生理解词意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引导,让学生把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体会其内涵。把词语教学与对课文的理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加了学生对词语的感知能力,有利于今后迁移运用。

(3)发展学生思维。由于教师延迟评价,学生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讲得都有道理,思维由单一性走向多向性,由常规性走向创造性。

(4)渗透作文教学。最后,教师将作文教学有机地渗透在阅读教学之中,提示学生作文时用词应注意准确、生动,也是值得借鉴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