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h880”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中班美术与绘本整合:大声喊叫的闹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中班美术与绘本整合:大声喊叫的闹闹,一起来看看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中班美术与绘本整合:大声喊叫的闹闹
活动目标:1.观察绘本封面,了解闹闹的外形特征,能用简笔画绘画出闹闹的外形特征。2.能大胆想象并创编出闹闹可能在各地地方闹的不同动态及场景。3.感受闹闹的情绪变化,懂得吵闹给人们带来的不便及影响,学会做个文明的公民。活动准备:1.绘本封面一张。2.闹闹的外形及各种动态的造型图片。3.绘本书。活动过程:一.提问导入。1.教师:“小朋友,如果在你们看书的时候有人发出啊啊~~~的叫声,你会有什么感受?|2.幼儿讨论,请个别幼儿回答。3.引出绘本题目:大声喊叫的闹闹。4.追问:“听到这个题目,你觉得故事里会讲什么内容?“5. 幼儿个别回答。6.教师小结。二.闹闹外形的分解及各动态的造型图片。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闹闹的外形特征,幼儿讲述,教师用简笔画记录。2.请个别幼儿大胆设计闹闹的不同动态,教师可在旁给予适当提示。3.教师:“闹闹很爱大声叫喊,它每天到处叫,你看它来到了房子外面的大树上叫,你们猜它还会去哪里喊叫?”4.幼儿回答,教师用简笔画记录场景。三.幼儿作画。1.教师:“你们刚才说出了那么多闹闹可能会去的地方,如花园、果园、草地、公路等地方,现在让我们用画笔把它记录下来,然后与同伴分享吧!”2. 幼儿作画。3. 教师巡回观察,给予适当提示。4. 作品展示。5. 引导幼儿用绘本中的句式讲述自己的作品内容。四. 完整欣赏绘本。 教师完整讲述绘本内容,让幼儿了解闹闹的变化,从刚开始的吵闹影响大家,到最后的叫喊赶走小偷,而此懂得适当的叫喊可以受人尊敬,无缘无故的吵闹是会影响别人。
篇2:中班美术与绘本整合《变色鸟》
活动目标:1.学习变色鸟的轮廓画法,并能绘画出不同飞的姿势。2.能用绘本中的句式表述作品内容:变色鸟飞到了,它就变成了颜色。3.体验作画的乐趣,感受变色鸟的艺术美。活动准备:1.绘本封面。2.范画。活动过程:一.设置悬念,引出主题。1.教师:“小朋友,你们见过变色鸟吗?它为什么叫变色鸟,谁知道?”2.幼儿讨论。3.教师小结:因为小鸟的身体颜色多样,可能会随季节及环境而变化身体的颜色,所以大家称它为变色鸟。二.认识渐变色。1.出示草地背景图,请幼儿猜测变色鸟的身体颜色。2.幼儿讨论,得出结论:变色鸟飞到了草地上,它的身体就变成了绿色,有深绿和浅绿色。3.教师:“你们觉得变色鸟还会飞到哪里,身体还可能变成什么颜色?”4.幼儿:飞到了天空,变色鸟就变成了蓝色。5.幼儿:飞到了果园,变色鸟就变成了黄色。6.幼儿:飞到了花园,变色鸟就变成了彩色。7.教师小结:是的,变色鸟会随着环境的不同而变化出了这么多的颜色,有蓝色、绿色、黄色和彩色。三.分解重难点。1.请一名幼儿画一只鸟,教师在旁指导:先是小鸟圆圆的脑袋,胖胖的身体,两边漂亮的翅膀,后面有尾巴,最后画上小鸟尖尖的嘴巴和大大的眼睛。2.请另一名幼儿增添背景。3.其余幼儿说一说这只变色鸟该变成什么颜色。四. 幼儿作画。1. 教师:变色鸟想飞到更多的地方,让它的颜色变得更多,请小朋友们来帮它实现吧。2. 幼儿作画。3. 教师在旁巡视,给予适当提示。4. 作品展示。5. 请幼儿用绘本中的句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作品内容。
篇3:中班美术教案《小狗闹春》
中班美术教案《小狗闹春》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泥塑造不同的小狗形象,初步学习一些简单的装饰方法。
2、通过对小狗的装饰,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
3、乐意进行陶艺活动,体验泥塑的乐趣。
4、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各种小狗的图片、具有新年气氛的音乐。
2、紫沙泥人手一份、泥工板、辅助工具、毛巾等。
3、幼儿事先穿好陶艺服。
难点与重点:
学习掌握一些简单的装饰方法
活动过程:
一、谈话活动:
1、今年是什么年?(狗年)
2、狗有很多品种,你知道有哪些吗?它是什么样子的?(根据幼儿的回答展示小狗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小狗的不同之处)
今天我们一起用泥来做各种各样的小狗,好吗?
二、教师讲解示范制作方法
1 、请幼儿说说小狗身体各部分的形状,并根据幼儿的回答按头―身体――尾巴等顺序用泥塑造出“小狗”的基本外形。
2、请幼儿说说想把这只狗做成什么样的小狗?(根据幼儿的回答,引导幼儿讨论装饰的方法)教师选一方法对“小狗”进行装饰。
三、幼儿制作,教师巡视
1、现在这已经有一只“小狗”了,现在请你们也来做一只可爱的“小狗”,可以利用你身边的辅助工具进行装饰。
2、鼓励幼儿大胆取泥,进行制作,并能大胆地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
四、“小狗闹春”
1、请个别幼儿上前介绍自己的作品,引导其他幼儿进行评价。
2、播放喜庆音乐,请幼儿手拿自己的作品进行表演。
篇4: 静与闹作文
楼上的装修声越来越大,嘈杂的让人越来越烦躁。
不过也没有办法,人家要装修是天经地义的,只要不是休息时间,不是节假日,你也没办法去阻止人家。
所以,时不时的传来厚重地敲墙声,不然就是电钻声。
那种咕噜咕噜的声响,真心让人听了心烦。
不过当他们停下来时候,你会突然间感觉世界很安静,也许这就是对比吧!
因为你在一个越安静的地方,稍微一点的动静,在那听来就会觉得特别的特别的大声。
有对比才会觉得有珍惜吧,就像有的同学说他们家就住在公路边,经常有来来往往的车辆声,所以时间久了,他也就习惯了车辆来往的嘈杂声喇叭声,可能也不以为意。
但他到一个比较安静的地方时候,他才会觉得说特别特别安静,因为有对比,你才知道有原来可能他在家里那样子,听习惯了吵闹的声音,所以也就没有觉得说安静安静下来什么样子的,但如果是到说一个山里面,或者是清晨的时候那个时候去对比一下,因为知道说原来真正的安静是那样的。
而真正的安静,真的会影响一个人的心情,有句话叫静能生慧,当我们安静下来的时候,真的会给更多的思考。
当然,这个要每个人去,自己去深切体会才懂得,否则的话,就像有的人喜欢去k歌和吵杂的音乐厅之类的,所以说这是每个人的个性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不管怎么样?还是每个人都是还是需要自己的独处的安静的时间比较好的。
篇5: 静与闹作文
城市中的喧嚣,闹市中的净土。
――题记
广场与公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广场是市民休闲娱乐的地方,而公园是城市中的世外桃源。
在广场上,人们呼吸着拥挤的空气,狭小的空间内人们却干着不同的事情。轮滑、扭秧歌、唱歌比赛 、和观看电影。人如洪流,拥挤着冲向广场,你挤一下 ,我挤一下有些人打了个趔趄,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就看见广场上的人们,脚尖碰着脚跟,肩膀碰着肩膀。一波接着一波的声浪开始翻滚起来,扭秧歌的锣鼓声,玩轮滑的摩擦声,青春少年的高声谈笑,买衣服的吆喝声......各式各样嘈杂的声音,拧成一股,刺激着人们的耳膜。
公园里,一阵阵幽凉的清风轻抚着人们的面庞。声音被风吹的很小很小,走在林荫小道上不知名的野花为你灿烂,不知名的树木为你开放。一种纯净的透明的情感从心底油然而生。在这样绿意盎然的小道上,我们只听见几声清脆的鸟叫,却没看见小鸟的影子。这就是所谓的“未见其人,却闻其声”吧。在我们的眼里,满眼都是翠绿的植物,哪里还有人的影子?采一朵小野花,把它放在鼻子下,呼吸着大自然的气息,摘一朵树叶,把它放在手掌上,感受生命的跳动。没有了喧闹,没有了热闹非凡,没有了 拥挤的人流,剩下的只有一颗颗似野花般灿烂的心。
闹与静的定律代表着动与静的结合,让我们记住:尘世的浮华永远取代不了自然的幽静......
篇6:中班绘本美术《蚂蚁和西瓜》
活动目标:
1.通过欣赏绘本故事《蚂蚁和西瓜》的主要情节及绘本中蚂蚁的各种表情和动作,感受绘本色彩简约、情趣生动的美。
2.尝试用简单线条表现蚂蚁的各种动态
3.体验创意绘画带来的愉悦感。
活动准备:
1.幻灯片《蚂蚁和西瓜》。
2.蜡笔
3.纸盘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最近我们一直在看的一本有趣的书,叫什么名字呀?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吧!

二、回忆故事,欣赏幻灯片。
(故事:在一个炎热的夏天,小蚂蚁们又热又渴,出门找水喝,他们惊喜地发现了一块大西瓜。,便迫不及待的爬上大西瓜尝了起来。“真好吃啊,咱们把它搬回家吧!”一只小蚂蚁跳下来,伸开了胳膊,蹬开了两腿,咬着牙使出了浑身力气推西瓜,瞧,连小触角也来帮忙了,可还是推不动。于是,他们只好跑回家,请来更多的蚂蚁兄弟帮忙,你们瞧,大家忙开了,有的用铲子铲,有的用手推,有的用绳子吊,有的用肩扛,有的两人抬……经过大家的齐心努力,大西瓜终于被顺利的搬回了家。可没想到啊,小蚂蚁把剩下的大西瓜皮当成了一个西瓜大滑梯。瞧!大家玩得多开心啊!)
三、分析画面的趣味性
1.看了这本书你最喜欢哪一副画呢?为什么喜欢呢?什么地方最吸引你?
2.这些蚂蚁有些什么动作?谁来学一学他的动作?(手、脚)
四、动态形象 ,添画示范。
1.师示范画不同动作的蚂蚁
我最喜欢这幅画面了,这只小蚂蚁在努力的背西瓜,我觉得他真能干,还有许多蚂蚁也很能干,你来说说你最喜欢哪只小蚂蚁呢?
示范画蚂蚁:圆圆脑袋,圆圆身体,小手弯一弯,小脚抬一抬,触角翘一翘,瞧我们的蚂蚁跳起来了。
小蚂蚁看到这一片大西瓜,叫来很多她的好朋友,他们看到这一片大西瓜,会怎么做呢?谁来画一画!(请2个幼儿上来画画)
你的小蚂蚁在干嘛呀!(2-3组)
五、绘画创作。
1.师讲解操作要求
今天又来了一群小蚂蚁,看见了这个大西瓜,又会发生些什么故事呢?
想不想也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先画什么,再画什么?两个小朋友合作完成一幅画,画完之后把你画的编个故事,等下讲给大家听。
2.幼儿创作,师个别指导
六、评价。
1.展示幼儿作品
2.幼儿自己介绍作品
教师请个别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创编的故事。
你们这一组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一个小朋友来说一说。
篇7:中班绘本《聚宝盆》
活动目标:
1、喜欢阅读情节简单、结构复杂的故事书。
2、理解故事内容并与主角的心理产生共鸣。
3、感知并认识数量:1、2、3和许多。
活动准备:
图画书
活动过程:
1、出示图画书《聚宝盆》,引导幼儿阅读封面。让幼儿说一说看到了什么,引发幼儿听故事的兴趣。
2、朗读图画书给幼儿听,用停顿或手势提醒幼儿翻页。根据故事情节,用适当的声音和表情来帮助幼儿连接口头语言与图画,加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
3、完整地读完一遍故事之后,可以和幼儿谈谈他们听到、看到的故事内容。再回头带着幼儿逐页阅读画面,侧重引导阅读多多和小狗的表情,体会多多总是想要更多的心理。
4、带着幼儿数一数“1、2、3”,通过画面的对比,了解“许多”的含义。
篇8:中班绘本:晚上
中班绘本:晚上
目标:1、感受夜晚的美,观察讨论画面,了解天黑时的一些事物和生活情景。
2、欣赏散文,并学说“晚上,是……的时候”的句式。
准备:《晚上》PPT课件
过程:
一、出示第一张幻灯:
你们看到什么?
二、出示第二张幻灯。
1、图画有什么变化吗?这是什么时候啊?
2、小结:(出示第三张幻灯)晚上就是太阳下山回家休息的时候。
三、出示第四张幻灯。
1、这也是晚上,你看到了什么?小青蛙在干什么?
2、小结:晚上是青蛙唱歌的时候。
四、出示第五张幻灯。
1、这个是晚上,人们在干什么?鼓励小朋友们描述画面。
2、小结:晚上是开灯的时候。
五、出示第六张幻灯。
1、晚上还是……..时候?
2、小结:晚上是吃晚餐的时候。
六、出示第七张幻灯。
1、晚上还是…….的时候?
2、小结:晚上是月亮出来的'时候,晚上也是星星出来的时候。
七、晚上真美啊!
1、晚上是青蛙唱歌的时候,老师还有一句说这个晚上更美好的话:“晚上是青蛙一起快乐合唱的時候。”你觉得哪一句更美?
2、晚上是开灯的时候,老师还有一句:“晚上是开了灯才能看得见东西的時候。”哪一句更好玩?
3、第一件事后面红色的那句比较美,第二件事后面红色的那句比较有趣。
4、仔细看看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一样?说晚上的那个句子如果长一点,如果多一些字可能会把这个晚上说得更美好。
八、现在我们来试试看。
1、晚上是一起吃饭的时候,有没有人能比这句话说得更美好,说得更长呢?
2、晚上是月亮出来的时候,有没有人能比这句话说得更美、更长呢?
九、根据动作,用“晚上,是……的时候”的句式说句子。
1、晚上你还会做什么事?说“晚上,是……的时候”。
2、老师做一个看书的动作,谁来用“晚上,是……的时候”说一说?鼓励小孩子说更长的句子。
3、让小朋友出来做一个晚上会做的动作。其他小朋友用“晚上,是……的时候”的句式讲出来。
4、老师做一个动作(弹钢琴)让幼儿猜。用“晚上,是……的时候”的句式讲出来。鼓励小孩子说更长的句子,只说一件事。
十、完整欣赏绘本《晚上》:
1、听听这本《晚上》的书说了哪些好听的,很美好的晚上的事。
2、除了晚上,白天有没有很美好的事呢?你能不能用长长的一句话说白天的美好的一件事呢?好我们明天就来说白天的事,好吗?
篇9:中班绘本《我妈妈》
中班绘本《我妈妈》
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图片中妈妈不同角色的变化,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感受母爱的温暖。
活动准备:
《我妈妈》PPT、图书。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阅读兴趣
1、出示图1:(“爱心和花朵”图案),说说自己的感受。
2、出示图2:(绘本《我妈妈》封面)。
引导幼儿观察后猜测这是一位怎么样的妈妈?
过渡:这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的妈妈很棒,他把妈妈画在这本书里,书的名字叫《我妈妈》,我们一起阅读。
二、结合课件,阅读、理解绘本。
(一)、观察阅读,理解画面内容并大胆讲述。
1、这位是谁?为什么妈妈是大厨师?从哪里看出来的?
2、这位是谁?妈妈在干什么?你妈妈也为你唱歌吗?什么时候?
3、现在该看第几页了?妈妈在做什么?现在该看第几页?
4、这回妈妈变成什么了?你从哪里看出是妈妈的?为什么要把妈妈画成蝴蝶呢?你的妈妈也像蝴蝶一样美丽吗?
5、这是谁?坐在沙发上是什么感觉?为什么妈妈会像沙发一样呢?
6、妈妈为什么会变成小猫咪呢?猫咪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妈妈像猫咪一样?妈妈什么时候像狮子?是因为发生了什么事情?不管妈妈像猫咪还是像狮子都是因为妈妈爱我们。
(二)整体讲述故事
感受母爱的温暖
你们爱妈妈?妈妈也爱你们,而且妈妈永远都爱你们,什么是永远?
《我妈妈》绘本教材分析:
《纲要》提倡在选择活动内容时首先要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充分了解幼儿的现有水平。本次活动是借班上课,作为上课老师我能把握的是中班年龄段大部分幼儿的年龄特点,结合前期在与该班级幼儿的接触,结合自己以前的经验我认为幼儿园活动内容的选择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越能引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的学习也就越有效。“妈妈”是幼儿生活中最亲近的,最喜爱的角色,也是幼儿情感上最依赖的人,结合我自身的教学特点(语言优美,较为擅长语言领域活动),我选择了《我妈妈》绘本最为本次活动的载体。
《我妈妈》这本绘本是作者安东尼给妈妈的献礼,书里的妈妈是体形富态、充满爱心、笑口常开的一位妈妈,书中借着孩子天真、自豪的口吻,描绘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妈妈。图画里的妈妈造型都是身着睡袍、脚登拖鞋,不过妈妈的睡袍像是一座花园,拖鞋则是粉红色的,这种家居式的打扮,极具亲切感。用来象征妈妈的是红色的爱心,爱心和花朵一再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每个画面中。书中运用对比的句子,形容妈妈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妈妈的歌场像天使,吼叫起来又像狮子;或者说妈妈像猫咪一样温柔,又像狮子一样凶猛。此外,作者还使用比喻手法,说妈妈美丽得像蝴蝶,柔软得像沙发。在每一个孩子心中,妈妈都是最好的、最爱自己的,加上作者极具想象力的形容,内容本身就很吸引孩子。但是要让幼儿理解这些比喻和夸张背后的“潜台词”就需要老师仔细分析,从绘本的特点、内涵和孩子的经验基础两方面出发,当好幼儿和绘本进行充分对话的桥梁和纽带。
绘本本身的内容很多,对于中班孩子不可能全盘接受。在内容选择上,我分别从妈妈的本领、妈妈的职业、妈妈对我的爱三方面选择了其中比较有价值的`八页作为活动内容。内容选择精练、能吸引幼儿参与活动,更能让幼儿在活动中愿意倾听,发挥他们语言的主动性愿意说、主动说。
《我妈妈》活动反思:
一、活动过程分析
活动开始,幼儿能把漂亮的花布和妈妈直接联系起来,顺利进步下一环节。
在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每看到一个画面,我先让孩子们说说,绘本中的妈妈是什么样的?她做了什么?接着启发幼儿:你的妈妈和书中的妈妈一样吗?你的妈妈是怎么做的?为什么妈妈要那样做的呢?你的妈妈有了不起的地方吗?以引领幼儿从记忆中搜索生活经验,以唤起他们发现自己妈妈的优点。绘本中妈妈的特点和几个孩子的正确表述彻底打开了其他孩子的记忆大门,孩子们慢慢地从头脑中搜索着、努力回忆着,他们自己妈妈的了不起的地方(我妈妈也会唱歌,我妈妈也很漂亮,我妈妈会为我做好吃的等)。随着《我妈妈》的一页页地翻过,幼儿积极参与回答老师的问题,能主动用语言描述绘本中妈妈的特点和自己妈妈的特点,幼儿逐渐认识到,妈妈对我们很好,是因为妈妈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早阅活动以两次开展是最好的,在第二次的活动中我们可以继续讲述怎样表达对妈妈的爱,阅读小书等,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活动目标分析
最初活动的目标是:
1、仔细观察图片,理解画面所表达的内容。
2、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讲述自己对画面内容的理解,感受母爱的温暖。这两条目标可以用在本活动中,但是从目标一看出,目标的提法,针对性和指向性不明确,如:观察什么图片?表达什么内容?这个目标提的过于宽泛,适用于很多的中班早期阅读活动。因此,将目标1调整为,仔细观察图片中妈妈不同角色的变化,理解妈妈对自己的爱。调整后的目标更贴切与本活动。
篇10: 中班绘本:每一次
中班绘本:每一次
教学目标
1、能自己阅读故事,初步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2、感知故事中母子之间的感情。
教学准备
幼儿图书、头饰、大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引出游戏的话题,激发幼儿对阅读的兴趣。你喜欢你的妈妈吗?为什么?你和妈妈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
小结:每个小朋友都很爱自己的妈妈,都能说出和妈妈在一起的很多事情。
2、出示熊宝宝头饰:有一只可爱的熊宝宝,它最喜欢和妈妈玩捉迷藏的游戏,他们是怎样玩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里是怎样说的。
二、自由阅读――培养幼儿的'阅读能力。
1、教师引导幼儿阅读小图书。小熊和妈妈在玩什么游戏?(出示子卡捉迷藏)在书上,你看到了哪些季节?不同的季节,小熊和妈妈在哪里捉迷藏?从他们的活动中,你们能猜出他们在说什么?
小结:你们真聪明,小熊和妈妈在玩椅子。
2、幼儿分小组阅读。幼儿两人一组,共同阅读,可以互相讨论、阅读。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当中,与他们一起讨论。
小结:故事中表达了妈妈对宝宝每一次的爱,所以故事的名字就叫做每一次。
三、讨论交流――说说故事中的话。
1、请幼儿试着讲述自己看到的故事,也可以让幼儿给故事取个名字。 2、请有不同见解的幼儿也来发表自己的观点,大家一起讨论。教师适当小结,引导幼儿说出故事中的语言。
四、游戏活动
1、教师事先把小熊和熊妈妈的头饰藏于教室中,让幼儿到教室四周去找一找小熊和熊妈妈的头饰,看谁最先找到。
2、小结游戏感受,并从中体验到快乐。
小结:宝宝和妈妈椅子做游戏真开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