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灿炉子呀”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后的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
学院化的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西方哲学参照系问题的探究,是以辨析和确认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为前提的.而中国哲学史的现实存在方式决定了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目的根本上既不是道统的传承和道统的现代复活,也不在于建构当代中国哲学,而是对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谱系的客观理解和如实叙述.在以此为目的的中国哲学史研究中,要对西方哲学实施彻底的现象学“加括号”程序,或者说,完全排除西方哲学的影响,是不可能的和不现实的.但西方哲学的思想、概念和框架也不应该成为我们理解和解析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一把“尺子”;不过,把西方哲学作为“镜子”和“窗子”,对于我们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却可能是有益的和富有启发性的.
作 者:宋宽锋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内蒙古社会科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6(5) 分类号:B2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 西方哲学 参照系 镜子 窗子篇2: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概况
二十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以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后改写成《中国哲学史新编》)、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影响较大.中国哲学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思想,可看作中华民族精神的.概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既要批判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借鉴吸取西方的先进文化.
作 者:张岱年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刊 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7(4) 分类号:B261 关键词:二十世纪 中国哲学史研究 概况 篇3:中国哲学史研究百年反思
中国哲学史研究百年反思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对中国哲学思想的研究也有久远的历史,但这种研究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才有的事.20世纪的中国哲学研究走过了曲折的历程,其轨迹与社会史的进程密切相应.总结和反省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各个阶段的'思想内容、特点及理论得失,对于展望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研究在新世纪的走向有重要的意义.
作 者:臧宏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经济法政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刊 名: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2001 33(1) 分类号: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研究 阶段 反思篇4: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改革论文
中国哲学史研究模式改革论文
在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发展史上,张岱年先生的《中国哲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无疑是一部奠基之作。中国本无“哲学”一词,中国哲学这一名称能否成立在当时争议颇多。例如,胡适认为,凡对人生切要问题寻求一根本解决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哲学。因此,中国哲学的说法可以成立。冯友兰则认为,哲学本是西方名词,因此,讲中国哲学史的工作就是在中国古代学问中选取与西方哲学相类似的内容而叙述之。如果没有西学的传入,则哲学这一名称就完全没有必要存在。因此,讲中国哲学史必须依照西方哲学的标准。自胡适以来,依照西方哲学来治理中国哲学史成为多数人的共识。
张岱年在写《大纲》时,首先分析了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他认为,哲学是一类学问的总称,西方哲学只是这类学问的一个范例,而非其唯一的范例。凡是讨论宇宙人生的思想理论,都可称作哲学。因此,中国古代的诸子之学、玄学、道学、义理之学都可归入哲学。张岱年对哲学概念的分析和厘定是深刻的,基本上解决了中国哲学这一名称能否成立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张岱年进一步对中国哲学的含义作了分析:中国哲学指中国系的哲学,也指中国人的哲学。前者是在中国本土产生出来的哲学,代表中国人对于宇宙人生的看法。而后者则指在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系的哲学、西洋系和印度系的哲学。由此,张岱年认为中国佛学是属于中国人的、印度系的哲学,不在他的论述之内。
《大纲》对于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于,它开创了以问题为纲叙述中国哲学史的先河。此前,中国哲学史的著作并不鲜见,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但二者都是以人物的时代顺序为线索叙述的中国哲学史。而《大纲》以问题为线索,把中国哲学的条理系统分为宇宙论、人生论、致知论三个部分。宇宙论又分为本根论和大化论,人生论分为天人关系论、人性论、人生理想论和人生问题论,致知论则分为知论和方法论。而这些小的部分又包含若干“问题”,如本根论包含道论、太极阴阳论、气论、理气论、唯心论和多元论,人生理想论包含仁、兼爱、诚及与天为一等;该分法按照中国哲学内含的条理,系统地把中国哲学表现出来。《大纲》以整个“中国哲学”为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中国哲学史条理系统的构建,彰显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及印度哲学的不同。该书虽然以为区分哲学与非哲学要以西方哲学为标准,但叙述中国哲学却始终按照中国哲学固有的发展脉络。这正说明张岱年所作的中国哲学史是基于中国本位主义的。
张岱年虽然终生以研究中国哲学为己任,但对于中国哲学的内容,则持批判继承的态度,即继承中国哲学中的精华,摈弃中国哲学中的糟粕。在《大纲》中,他以“中国哲学中之活的'与死的”作为结语来总结全书,认为中国哲学中有“活的”内容,也有“死的”内容。前者是现在需要继承的,而后者则是需要抛弃的。中国哲学中“活的”内容包括:宇宙论未尝分别实在与现象,没有西方哲学“自然之两分”之弊;承认宇宙有变易,也有条理;“反复”、“两一”的学说是非常精湛的思想;其最大贡献在于人生理想论,即对人我和谐之道的宣示;注重知行合一,致知论承认物之外在与物之可知。所谓“死的”内容指中国哲学中有害的、过时的内容。中国哲学的宇宙论有尚无薄有的倾向;人生理想有崇天忘人、重内遗外、重理忽生、忽略人群一体以及轻视知识的倾向。从张岱年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对于中国哲学所持的态度既不是文化复古主义,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而是文化批判继承主义,即要对中国哲学的内容进行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张岱年在《大纲》的自序中曾认为其方法主要有四点:审其基本倾向、析其辞命意谓、察其条理系统、辨其发展源流。我想这四点不仅是《大纲》的方法,也是《大纲》的宗旨、特点和贡献。
篇5: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世纪回顾
中国哲学史是20世纪发展起来的年轻学科.在近一百年的发展中,中国哲学史经历了三个阶段.本文就每个阶段发展中的`内容、特征、得失作了力求简明扼要的阐述和评论.
作 者:张祥浩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刊 名: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年,卷(期): 2(2) 分类号:B2 关键词:中国哲学史研究 方法论 前五十年 中三十年 后二十年篇6: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趋势
世纪之交的中国哲学史研究趋势
20世纪80年代初,在中国哲学史研究中,摈弃了把哲学史简单化为唯物和唯心、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军对阵的教条公式,以“哲学史是认识史”取而代之.到了90年代,则出现了两种趋向:从“认识史”到形上智慧;从“认识史”到生活世界.前者使中国哲学史的研究由知识层面进入智慧层面,表现了回归智慧的自觉意识,更契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本来面貌;后者批评以“经典话语”编织中国哲学史的写法,强调关注经典之外的生活世界的思想传统,由此促使人们思考被“经典话语”遮蔽的.中国哲学史的实际演变过程.
作 者:陈卫平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上海,200062 刊 名:南通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TO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18(1) 分类号:B262 关键词:哲学史 认识史 形上智慧 生活世界篇7: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及其方法论思考
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走向及其方法论思考
20世纪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基本上经过了三个阶段,即其建立时期的以我就西方阶段,建国后的.以古人就我阶段和改革开放后的全面繁荣发展阶段.经过20年的发展,当前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在方法论上应该注意处理好三个关系,即中国哲学史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哲学史与中国哲学的关系以及其自身研究的“纯化”与“泛化”的关系问题.
作 者:赵涛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哲学系,湖北,武汉,430072 刊 名: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NXIANG TEACHERS COLLEGE 年,卷(期):2003 17(3) 分类号:B2 关键词:中国哲学 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