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rginia”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0篇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

篇1: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

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

社会、个人与文化鼎足而立,三位一体.由这三者所生的角色、人格与规范等范畴纵横交错,相辅相成.在指认并以此为理论前提的基础上,从理论上对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进行考察,阐明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动因及其后果.个人之所以能够由生物性机体转变成为具有人格的社会性个人,是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个人之所以能够接受社会化过程,有其特殊的心理基础.社会经由社会化得以控制个人.社会化有两种功能:一是个人功能,一是社会功能.其中个人的社会顺从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当个人因为一己利益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就形成情绪制裁.

作 者:秦龙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北京,100089 刊 名:广西社会科学  PKU英文刊名:GUANGXI 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11) 分类号:G05 关键词:社会   个人   文化   个人社会化   个人社会化后果  

篇2:个人考察材料

1

**同志考察材料**同志考察材料政治思想觉悟高,工作态度端正。

政治思想觉悟高,工作态度端正。**同志透过参加集中学习讨论、培训、自学等形式,不断提高政治和业作文务素质,以适应新形势财政工作需要。坚持“聚财为国、理财为民”的宗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财政政策法规。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思想品德,增强职责感和大局观,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持续一致。工作上用心主动,勤奋努力,不畏艰难,尽职尽责,任劳任怨。

工作扎实深入,业务潜力强。

工作扎实深入,业务潜力强。**同志工作思扎实深入潜力强路清楚,工作计划细致,工作用心、勤恳、大胆,工作作风扎实,有开拓创新精神,勇于承担职责,工作计划落实比较到位。在担任**科副科长期间,主动协助各有关单位为崇左市城市建设筹措资金;担任市城投公司项目财务总监,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使用;收集统计各财务总监城建项目资金投入状况,为领导带给决策依据,统计全市扩大内需项目建设及业务督导工作;协助科室对粮食财政资金、交通资金、环保资金、国土资金、涉农资金等一系列经济建设专项资金的管理;是认真做好经建口的文件上报及信息交流等工作。1 在工作中,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任务,有强烈的工作职责心和工作热情,经常加班加点,毫无怨言,埋头苦干。三年以来协助有关部门整理资料为我市城市建设筹集资金有**亿元之多,比如获取金融部门贷款:国开行39000万元,农行15000万元,建行17000万元,北部湾银行31000万元,信用社9000万元以及上级补助资金等等。

爱岗敬业,任劳任怨。

爱岗敬业,任劳任怨。**同志始终坚持严格要求自我,勤奋努力,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工作尽职尽责、任劳任怨,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早退,坚守工作岗位;用心主动做好日常业务工作,不讲条件,服从群众安排,随叫随到;工作沉稳,不事张扬。

团结同志,严守法纪。

团结同志,严守法纪。**同志为人坦诚、正派,能够团结同志,帮忙同事解决困难和问题,与同事关系融洽。自律较强,在工作和生活上都能严格要求自我,约束自我,自觉遵守纪律和国家法律,做到务实清廉,端正自我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无不良嗜好,无违法违纪行为及问题。

不足之处:平时与同事交流少。2 **年月日,在考察谈话中,干部考察组共找44人个别谈话了解状况,其获优秀票38票,占86。36%;称职票5票,11。36%;占基本称职票0票;不称职票0票。推荐提拔票42票,占95。45%;推荐留用1票,占2。27%。

考察组意见:综合评价为优秀,任用推荐提拔。

2

×××同志,男,汉族,1957年8月出生,出生地××,1978年8月工作,1986年2月入党,大专学历。

1975。08--1978。07:在××学校××专业领悟中专毕业。

1988。08--1991。04:在原×公司工作。先后在车间、科研室、质检部工作。

1991。05--1995。04:在×××工作,业务科业务、财务室会计的工作。

1995。05--。11:在×××任办公室副主任、计财科副科长。

2000。12--。05:在×××任计划财务科科长。

2002。07至今,

主要表现:

1、政治素质较好,作风民主。能够自觉地坚持领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领悟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同时,注重加强自身政治素质的锻炼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党性修养,始终持续政治上的坚定和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把领悟摆在第一位,有针对性地对政治理论、相关业务书籍进行自觉地领悟。

在反对民族分裂主义和非法宗教活动,维护祖国统一,维护稳定等重大原则问题始终与党中央和上级党组织持续思想上、行动上的高度一致,在一些重大政治事件上,勇于证明自我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带头执行党组织的决议、决定。

2、有较强地工作潜质和事业心。在任何一个岗位上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通一行。目前不仅仅承担着全部业务工作,而且在党支部中也负责部分党建工作,参与机关党支部先进性教育工作和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部分具体工作,参加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都能圆满完成交办的任务,表现出较好地综合素质。

熟悉工作,有实干精神,工作成绩显著。在工作上,注重改善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全面履行自我的职责。工作中不断注重钻研,始终在业务工作的第一线。不管是领导班子如何调整、变动,都能凭借自身业务工作经验丰富的特长,用心主动地协助新领导班子工作,勇挑工作重担,工作中从无怨言,出色完成了上级领导交办的各项工作。近年来,能认真做好各项基础性统计工作工作,曾连续多年获得得好评,被评为全国优秀财务统计工作者。

3、为人正派、平易近人、团结同志、群众基础较扎实。在平时工作上严格要求自我,生活上关心同志,办事公平,注重团结,用心勇跃地参加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认真严格的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表现优秀,群众口碑好,评价比较高。

主要缺点和不足:有时在工作上,存在畏难情绪。

推荐测评结果:×@46名干部参加了推荐后备干部测评,其中有33人推荐×××同志为县(局)后备干部。

3

***同志于200*年*月*日,经公开招考进入团市委工作,历任****等职,现任共青团**市委副书记,经过对该同志的认真考察,我们意见如下:

一、思想政治素质高

该同志思想上与市委、市政府持续高度一致,坚决拥护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武装自我。做到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二、工作扎实努力,敢打硬仗,勇于创新

自担任团市委学少部部长和组宣部部长以来,认真履行学少部部长和组宣部部长的职责,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寻找新时期加强少先队工作和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途径。少先工作方面,引导全市少先队组织广泛开展“雏行动”和“新世纪我能行”体验教育活动,全市少先队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少年儿童综合素质得到进一步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方面,带领全市各级团组织坚持以党建带团建,广泛开展团员先进性教育,切实加强团干培训工作,全市团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团员团干队伍建设有了进一步提高。几年来,团市委被评为全省建立五四红旗团委活动组织奖、全省少先队工作先进群众,我市共涌现出**个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个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余个全省五四红旗团委,**所省级少先队工作示范学校,有两名同志就获得省级星星火炬奖章,**名同志被评为全省十佳少先队辅导员,**名学生被评为*****,***余名同志被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多名学生受到全国、省的表彰,该同志自我也被评为全省少先队先进工作者。担任****以后,该同志认真抓好自我分管的工作,组织了“手拉手百万图书进乡村”活动和“做诚信公民,铸诚信潜江”演讲赛,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分管的工作也得到了市委、市政府和团省委的高度肯定。

在对待本职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的同时,该同志还用心参与团市委各项中心工作和大型活动,从不敷衍了事,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总是从实际出发,尽己所能,不断创新。为团市委各项大型活动的成功举办立下了汗马功劳。

三、作风严谨,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我

生活上不骄不躁,作风严谨,遵章守纪,廉洁自律,不侵占公家一分一厘,不行贿受贿。为人谦虚谨慎,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我。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尊重领导,团结同志。

四、认真学习,提高修养

一方面注重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全面系统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正确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精髓,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践。另一方面注重加强文化知识学习,平时十分注重阅读报纸杂志,从中吸取知识,93年就自费参加了华中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函授学习,目前还买了电脑、上了网,刻苦钻研电脑知识,努力从各方面夯实自我的文化功底,用心迎接wto的挑战。第三,注重加强业务学习,做到书本上学,从文件中看,在工作实践中摸索,透过学习,使自我成为业务的行家,岗位的能手,透过学习,不断提高了自我的修养。

该同志近几年年度考核分别为优秀、称职。

篇3:社会化契约:经济法的理论进路

社会化契约:经济法的理论进路

社会化契约:经济法的理论进路

肖义方

法是通过对行为的作用来调整社会关系的,[1]在商品经济中,人们之间的关系体现在商品的交换行为中,这种交换行为在经济上体现的是交易,在法律上就体现为契约。在商品经济发展的长河中,民法的契约制度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但是,经济发展进入二十世纪后,人们越来越多的谈论契约的衰落,美国权威的私法学者干脆宣告了“契约的死亡”,[2]主张由侵权法吸纳古典契约法。正当法学界宣告契约死亡时,经济学、社会学乃至整个社会科学把“契约分析”开发为理论研究的基本工具,不得不令人愕然。契约真的死了吗?死亡的是什么契约?死亡的契约能由侵权法吸收吗?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从分析个别性契约开始。

一、个别性契约的民法属性

在民法制度下,契约是完全独立对等的单个人之间通过自由谈判缔结的协议,与契约以外的其他的人、事不发生任何关系。我们把这种契约称为个别性契约,把这种契约理论称为原子化契约论,意即该理论将契约主体与契约本身都视为独立的原子。美国契约法学者麦克尼尔(I.R.Macneil)将这种契约称为单发契约(discretecontract),他分析了美国《第二次契约法重述》给出的经典定义:“所谓契约,是一个或一组承诺,法律对于契约的不履行给予救济或者在一定的意义上承认契约的履行为义务。”后认为,这个定义揭示了传统契约的本质特征,即是“一个或一组承诺”。所谓承诺是“以某种特定的方式作为或者不作为的意思表示,通过这种表示,使受诺人相信已作出了一项允诺(commitment)”。麦克尼尔对承诺的要素作了归纳,他认为承诺意味着确信人类的意志力能影响未来,即确信一个人现在能够影响未来,应当具备五个因素(1)承诺人的意志;(2)受诺人的意志;(3)为限制未来的选择采取的现时行为;(4)交流;(5)可度量的互惠性。从这五个因素出发,麦克尼尔给出了自己对承诺的理解:“承诺就是在当前交流一个从事互惠性的可度量交换的允诺。”这种规划未来交换的强有力的机制,是个别性契约的本质。[3]

在麦克尼尔眼里,以承诺为基础的个别性契约具有如下特点:

1、交易当事人的数量有限,理想状态下只有两个当事人;

2、当事人交易的目的单一,只是为了双方都十分明确的某一具体经济交换,这个经济交换是可量度的、互惠性的、一次性的;

3、当事人意志是绝对自由的,除了追求最大的个人利益,不需考虑任何社会关系;

4、达成契约通过要约和承诺形式进行,当事人双方都可以理性预期,权利义务都能在契约中明确界定;

5、当事人之间的契约关系只对当事人双方有意义,不对其他任何社会关系产生影响;

6、对于将来情势的变化,当事人需要通过再谈判或购买保险合同来解决,如果出现违约,可以寻求与双方无关的第三方来解决。

这六个特征基本上概括了个别性契约的要点。总体上看,这种契约观把当事人看作是理性预期的,把交易和契约看作是连续可分的和一次性的,把未来的变化看作是可通过概率估计的及可保险的,把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作是一系列连续的现货合同的延伸。显然,个别性契约是一种完全契约,它表现为契约条款在事前可明确地写出,在事后能完全执行;当事人能准确估计契约执行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并在签约前预先加以协调处理;一旦达成契约,必须自愿遵守其条款,若有纠纷、可自我协调,若协调不成,通过一个外在的第三方强制裁决和执行。[4]新古典经济学和近代民法学不约而同地对这种个别性契约现象进行了阐释,形成了近代自由主义的契约制度。

严格来讲,以承诺为基础的个别性交易仅仅是一种理论抽象,任何一个交易,在现实生活中,都不可能只与交易双方当事人相关,它还涉及到许多其他社会因素,至少,这个交易为什么值得信赖,是因为有一系列习惯、道德和法律等制度规范作后盾。这些制度规范的背后是一个有序的社会,因此,任何交易都脱离不了社会的影响,只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我们可以将社会秩序假设为既定的,将主体之间的交易用契约法规范起来。随着经济关系的高度社会化,传统的条件被打破,我们不可能仍然生活在过去那种变动缓慢甚至相对静止的世界,我们就应寻求新型的法律制度来规范,而不是固守陈规。比如,一个典型的买卖交易,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其契约关系可以认为是个别性契约,由传统契约法来调整。但是,在现代社会中,我们面对的更多的是买方市场或者是卖方市场,[5]如果还站在传统契约法的基础上,那会有损于法律的实质正义与公平。因此,在现代经济关系中,交易并不都是靠承诺性的契约来完成的,非承诺性契约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企业的组织体系就是很好的证明,我们有必要对这种新型的现代契约关系作理论研究。

二、社会化契约的经济法属性

麦克尼尔看来,民法把人们之间的交易关系看得过于表象化,以传统民法建立起来的契约制度与现代经济中交易的广泛联系是格格不入的,现代契约关系并不是“一锤子的买卖”,而是“安排交换于未来”的过程,他把这种契约称为关系契约,所谓关系契约就是“当事人之间在规划将来交换的过程之中产生的各种关系。”[6]麦克尼尔的契约定义摆脱了“承诺”的限制,把大量的非承诺性关系纳入了契约的范围,使契约与习惯、组织、社会性交换和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锁链,因此,我们可以把关系契约可以称作为社会化契约。社会化契约与个别契约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1、社会化契约并不象个别性契约那样具有明确的合同关系人,我们处在一个“没有委托人的世界”。现代契约关系不是当事人通过面对面的谈判而缔结的,更多的是在科层组织和官僚体系的结构中组织起来的,其背后是渗透到科层组织和官僚体系之中的众多的利益相关者。但是,组织听命于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并不听命于利益相关者个人,就每一个利益相关者来说,他既是制定契约的力量,又是契约的被迫接受者,正是这种共同参与和个别接受的矛盾关系,才使传统的民法制度无所适从,面对这种复杂的契约关系,传统民法建立起来的完善的契约规则失效了。

2、现代契约关系中存在契约性团结或共同意识,人们出于一定的目的会通过集体交换和再分配的程序组织起来,如现代社会大量出现的“第三部门”。由于现代交易错综复杂,当事人必须相互依赖和相互合作,就某些事件或交易本身达成共识,这种共识的达成具体表现为当事人之间相互的沟通,不仅是信息上的,还有情感和意识形态上的。在沟通的过程中,会产生习俗、文化等非正式的规则和正式的法律制度,用以规范交易过程中当事人的行为,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同时,这种沟通增进当事人的信任,从而增加了他们合作的可能。

3、社会化契约关注的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整体利益。整体利益与我国计划经济时代强调的集体利益不同,集体利益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的,整体利益是利益相关者个体利益的融合,代表着大多数的个体利益。[7]利益相关者个体利益的保障是通过维护整体利益来实现的,但是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简单的加和,维护整体利益并不等于每一个个体利益都可以得到全面的满足,就具体个体而言,社会化契约可能只能满足他的部分利益,也可能暂时不能满足他的利益。在社会化契约中,个体利益虽然不必绝对服从整体利益,但应当尊重整体利益。

4、在社会化契约中,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相互交织。例如在独立审计社会化关系中,审计技术本身就充满可度量性和精确性,注册会计师需要通过确定的资格考试和积累一定的经验才可以授予执业资格,这种执业标准是可度量的。同时,所有现代关系都涉及许许多多不可度量或不加度量的交换,如注册会计师的能力,执业资格只能量度达到从事审计职业所需的最低水平,对每一个够格从事审计事务的注册会计师,不能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精确衡量他们的实际能力。现代契约关系不但涉及到上述的具体性交换,而且包含有社会性交换。在社会性交换中,许多方面全部或大部分是没有度量或不能度量的,如人的威望、个人权力等。正是这种可度量和不可度量相互交织的关系,才引发突破传统契约法的革命。

5、现代契约关系中出现了阻碍契约自由的权力、等级和命令。与古典契约中契约自由的精神相比,社会化契约逐渐加大了约束性力度,如企业组织内部的科层中上级对下级的约束,下级对上级的单方接受。这种约束不但体现在利益相关者个体对契约的单方接受上,而且还体现在“第三部门”组织的内部约束,如注册会计师协会对注册会计师的约束。在社会化契约中,某一当事人个体的行为不但影响到他个体的利益,而且影响到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如一个注册会计师的审计失败,不但自己须承担损害赔偿的不利后果,而且他的行为损害了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声誉,现代契约关系授权行业组织对此进行事先的预防和事后的处理,通过行业组织的教育、惩戒达到维护行业群体利益进而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目的。

6、社会化契约关系中存在权利和责任不对称的问题。社会化契约产生的基础是通过付出较小的社会成本而获得巨大的社会利益,从而节约交易成本。社会化契约中具体当事人履约获得的个人收益往往是有限的,而履约产生的社会性收益却十分巨大,当然违约的社会损失亦十分巨大,即当事人承担巨大的社会责任。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社会化契约的当事人有可能造成“不对称损害”。[8]契约关系的当事人为了获得非常有限的利益,可能对社会化契约中的其他人施加巨大的损害。因为社会化契约中的契约关系人众多,个人的利益并不总能与整体的利益保持一致,随着现代社会中生产的专业化不断加剧,大大增加了施加不对称损害的可能性。例如,一个注册会计师为了相对很少的审计公费,而做出欺诈性的审计报告,结果使大量投资者遭受严重损失,证券市场受到严重冲击,安达信的财务造假案就是实证。这种权利和责任的不对称,或者说损害的不对称对民法的补偿性赔偿制度提出极大的难题。以独立审计为例,按民法的赔偿原则,注册会计师一旦造成损害,要承担经济赔偿将是天文数字,其直接后果是无人敢进入审计行业,行业逐渐萎缩,使旨在节约交易成本的独立审计制度不复存在,进而更加损害社会公众利益,大大妨碍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

可见,社会化契约从本质上突破了个别性契约的樊篱,它表现为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和谐与统一,它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建立在个别性契约基础上的民法不可能通过所谓“私法公法化”的改良而适用之,它已经表现出一种质的不同,必须有新的法领域走向前台,这个法就是经济法。

三、经济法:调整社会化契约的法

证券市场独立审计是一种社会化契约,社会化契约关系既不同于传统的民事契约关系,也不同于行政管理关系,而是国家的经济职能与政治职能分离,借助社会中间体的力量,使传统的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扩展,构成公共的私人领域后形成的法律关系,我们认为这种关系才是经济法关系。

本文所称的社会化契约与自然法学派的“社会契约论”是不同的概念,虽然社会化契约与社会契约都起源于罗马法的契约理论,蕴涵着同质的契约思想,但是两者的法学意义根本不同。社会契约通过理论虚构上升到哲学高度,成为自16世纪以来在西方乃至全世界极有影响的一种国家学说,它虽然与自由资本主义的契约经济有密切的联系,但主要仍是解说国家政治权力的学说。不管是在霍布斯描述的原始混沌的恐怖状态下,还是在洛克描述的自由、平等的和平状态下,人们都是通过让渡与生俱来的自然权利,建立起国家,形成规范的制度,从而对人们个人的自然权利有所限制。[9]人们牺牲部分权利的目的是要求国家提供确保人们自由与安全的服务,这种服务通过由人们让渡的权利建立起来的国家政治权力而实现。洛克认为,在人们拥有的自然权利之中,并不是所有权利都可以让渡的,人们的生命、自由和财产权利属于不可让渡的权利,这些权利不但不可让渡,而且国家必须尊重和保护,因此,国家的政治权力并不能干涉人们的财产与自由权利。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不但追求拥有财产,而且更渴望财产通过交换而增值。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化大生产处于初级阶段,社会分工并不复杂和精细,由交易引发的竞争完全而充分,交易过程相对简单。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靠自己的力量完成交易,只需国家提供交易规则和通过强制力保护交易,制裁违约行为。于是,传统契约法发达,国家处于“守夜人”的角色。那个时代的国家只具有政治职能,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完全分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发达,社会分工精细而复杂,完全竞争由垄断竞争所取代,人们之间的交易过程不再单纯,参与同一交易的主体不再限于相对双方,而可能是庞大的群体。群体中必然存在复杂的关系,我们把群体中两两之间产生的传统契约关系称为个别性契约关系,群体中可能会产生许多个别性契约,而这些个别性契约之间又通过主体内部的相互关系结成契约链,我们把形成链的个别性契约的集合称为契约群,而将群体的整体或者群体的部分达成的契约称为群契约,群体内达成的群契约亦可能有许多。契约群和群契约的集合构成本文所称的社会化契约。

在社会化契约关系中,由于契约主体众多,契约关系复杂,契约主体为了实现契约目的,往往在自己精力和能力不济的情况下,需要寻求代理人,而且,庞大的交易群体内部如果通过两两谈判达成社会化契约的话,需要巨大的签约成本。于是,正如前所述,契约当事人通过约定,选择国家(政府)作为共同的代理人,赋予了国家新的经济职能,国家以经济职能的角色向公民社会渗透,成为社会公共利益的代表。可见,本文所称的社会化契约与社会契约至少有二点不同,一是社会化契约是现代经济关系的法律化,是产生国家经济职能的基础;而社会契约是国家理论的虚构,是国家政治权力的理论解。()二是在社会化契约中,公众的经济权利是完整的,人们的财产和自由依然没有让渡给了国家,也不是从国家那里把让渡的权利收回来交给社会中间层(第三部门),[10]而只是委托给国家代理;在社会契约中,公众的部分权利让渡给了国家,其权利受到限制。

社会化契约与社会契约这两点区别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社会契约授予国家以政治权力,这种政治权力是政府行政权力的基础,由于公众将形成政治权力的权利已经让渡给了国家,那么政府享有完全的支配权,公众只享有间接的监督权。规范政府行政权力的法是行政法,在行政法的范围内,政府部门及其人员可以直接通过国家强制力来行使。而社会化契约只授予国家的代理权,国家行使代理权利不能直接利用国家强制力,不能与政府行使行政权力混淆,如某行业达成同行之间公平竞争的社会化契约,而有人违约采取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同行和消费者的利益,国家(或通过行业组织)可以行使代理权要求违约方停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并赔偿受害人损失。如果被代理人的权利得不到实现,国家不能直接使用强制力,只能寻求司法解决。如果国家不主动行使代理义务,公众或者同行的个体有权直接行使自己的权利,并要求国家赔偿违反代理契约造成的损失,或者通过司法起诉要求国家履行代理义务。以上这些法律关系既不可能是民事关系,也不可能是行政关系,只能是经济法关系。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国家行使代理权时不能直接利用国家强制力,但是可以间接利用国家强制力。所谓间接利用国家强制力是指国家根据行使代理权的需要,可以利用强制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或者从事其他类似的抽象行为。

社会化契约与社会契约的区别从根本上把经济法与行政法区别开来,使经济法初步走出了“管理”、“干预”的理论误区,为经济法责任的研究打下了理论基础。

燕子是否仍在检察机关的控制下。不料,他却遭到了情妇“温柔”的反戈一击:几天前,达州市检察院找陆某了解情况时,把肖洪波的所作所为都告诉了陆。她痛恨肖洪波。24日,接到肖洪波的电话,陆故意告诉肖洪波:“前几天检察院的人是找过燕子,但不知找去问了些什么又放了出来……”陆某的话使肖洪波基本上消除了对燕子的怀疑。

肖洪波买好7月27日到重庆的火车票,准备在车过达州时,冒险将燕子带走。但在开车前的一小时,肖洪波突然发现车站旁有一汽车配件门市出租的“启事”,他马上改变了主意:不去重庆了,就在此地做汽车配件生意!

办好承租手续,肖洪波打电话查了留言,他发现燕子在这3天内一共给他打过17次传呼,并有12次传呼留言。那些充满哀怨和绝望的留言使肖洪波心动了,他想给燕子打个电话。但不巧手机没电了,充电器又落在了阿克苏。见门市里有部电话,他抓起来就打。在燕子与肖洪波周旋时,达州市检察院反贪局的办案人员马上与新疆警方取得了联系。一张法网悄悄张开了,他还未来得及放下话筒,几名警察便提着手铐闯进门市说:“肖洪波,你被捕了!”(文中除罪犯外,均系化名)

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的理论考察

篇4: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财政支出理论的历史考察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理论发展都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因此,研究当代中国的财政支出政策理论,首先需要对中外历史上前人业已形成的支出理论和支出思想进行考察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博大精深,本文只能择其要者,作一简要的历史考察和分析。??

一、中国历史上财政支出思想的简要回顾??

我国在夏、商、周奴隶制社会,就产生了财政支出思想。如西周时期,产生了“以九式均节财用”的支出思想,规定用九种用途来节制财政支出。九式主要是:邦中之赋,供宴请宾客之费;四郊之赋,供饲养牛马与家畜之费;邦甸之赋,供工需制作物品之费;家削之赋,供分赐诸侯百官的物品之费;邦县之赋,供赠劳宾客的礼物之费;关市之赋,供国王及家庭吃穿之费;山泽之赋,供丧礼与救荒之费;币余之赋,供国王需要的玩物珍品之费。目的是做到收支对口,专款专用,限制财政支出无限膨胀,避免王室过度浪费,保证收支平衡,财政有余。?

春科战国时期,主张节用成为主要的财政支出思想。孔子提出“节用以爱人”,后人司马迁解释孔子的“节用”为“政在节财”,即节省财政开支,减轻农民的赋税徭役。墨子在财政支出上主张“去其无用之费”,反对君主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奢侈浪费。提出:“暴夺民衣食之财,以为宫室,台榭曲直之望,青黄刻镂之饰,……是以其财不足以待凶饥,振孤寡,故国贫而民难治。”由此总结出“节俭则昌,淫佚则亡”的经验教训。墨子判断财政支出的合理与否,是以“利民”为标准的,对人们有利的“有用之费”主张一定要支出,不利的“无用之费”坚决去掉。如必要的军费、交通费、建筑费等,是绝对不能省的,因为“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库无备兵,虽有义不能征无义;城廓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墨子的节用思想并不是单纯的节省开支,而是为了加强储蓄,备战备荒,发展和扩大生产。战国时期的荀子进一步发展了春秋时期“节用”的思想,提出了“强本节用”的财政支出理论,这与孟子清心寡欲的节用观相比更具有积极的意义。他认为“强本而节用,则天下不能贫……本荒而用奢,则天不能使之富”。由于旬子的“节流”思想是建立在“强本”基础之上的,所以他强调节流不应该减少农业开支,而在于精兵简政,裁减冗官冗员。他说:“士大夫众而国贫,工商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而国贫,下贫而上贫,下富则上富。”在财政支出上,荀子十分强调收入平衡,国有余藏的原则。但是,荀子不反对统治阶级的各项开支,主张根据“礼”的规定来满足其要求,即“节用以礼”。这反映了荀子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财政支出思想的.特色。战国晚期的管仲对以前的财政支出思想加以总结和发展,提出了“用之有止”的支出理论。即:“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大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所谓“用之有止”,就是用财有度,财政支用要有一定的限额。管仲认为“度”是财政支出的关键所在:“审度量,节衣食,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由此出发,管仲反对奢侈浪费,主张节用应该从宫庭开支入手。他指出统治阶级营造宫殿要有“度”,制轩冕以分贵贱不求其美,设爵禄以守其服不求其观,建宫殿以避寒暑不求其大。与此相反,对于有利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必要开支,管子认为一定要满足,“用财不可以啬”。在这一类开支上“用财啬则费”,因为“用财啬则不当人心,不当人心则怨起,用财而生怨,故曰费。”?

进入封建社会以后,财政支出思想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两汉时期,财政支出思想主要表现在压低财政支出方面。如西汉的贡禹指出节约财政开支的重点在于减少宫廷消费,他说方今宫室已定,无可奈何也,但“其余尽可减损”,其中包括皇室的生活费用、人员数量、宫廷奴婢等等。东汉王充针对当时厚葬造成的财政浪费现象,提出了“薄葬节用”的观点,他说:“论死不悉,则奢礼不绝,不绝则丧物索用。用索物丧,民贫耗之至,危亡之道也。”荀悦不仅把奢侈看作财政支出问题,而且提高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来认识。他把奢侈视为危及政治的“四患”之一,“四患不除则政未用行矣”。西晋的傅玄提出节用反奢的思想,并把节制封建君主的欲望作为节省国家财政开支的最根本的途径。同时,还提出减汰冗官,使其改业入农,以减少国家的财政开支。唐代白居易特别主张节用,而且他的节用思想包括的范围很宽。其中主要是反对统治阶级的奢侈浪费,认为在宫室、车马、仆御、器服、饮食、宾婚、祠葬等方面都应该“节之以数,用之以伦”,否则必“伤财力”。而且“上行则下效”,使“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聚敛之臣将置力”,“此又为害十倍于前也”。?

宋代王安石的财政支出思想与以上有所不同,他不是单纯地、孤立地看待支出,而是把支出和收和紧密地联系起来,重视二者之间的关系,强调二者之间的平衡。他认为国家财政的充裕,关键在于开源,收入不增加再节省也无济于事。但同时又认为开源只是保证国家财政充裕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截

[1] [2] [3]

篇5: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三、简要评价

二语习得研究领域出现的社会学转向并不是偶然的,这与长期以来人们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有关。从二语习得理论的发展历史来看,普遍语法学派的影响由来已久。根据Chomsky的普遍语法理论(简称UG),世界上所有的语言都有着某些共同的语言原则和尚未定值的语言参数,由于每个人的语言认知体系中都有uG知识系统,而UG体现了每个人的心脑语言机制,因而UG由一套高度抽象、高度概括的广义规则和原则构成。20世纪80-90年代的二语习得研究大都是在上述UG的框架里进行,并成为当时二语习得研究的主要流派。基于语言普遍性的观点,也有学者(如Anderson,Kasper等)主张把二语习得纳入认知科学的领域进行研究,认为习得一门语言意味着建立一套新的知识结构,应该在认知科学的框架内解释二语习得现象,社会文化在语言习得研究中则仅仅起着辅助l生的作用。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Vygotsky的认知心理学观点,因此,两者都不否认认知在第二语言学习中的作用,但与传统的普遍语法学派和认知学派观点明显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强调认知源于人的社会交互作用,因此,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既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过程。社会文化理论则把语言学习看作社会活动与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不仅展现了这一问题的多维视角,而且也是对语言习得认知过程复杂性的全新解读。

不过,无论是社会文化理论还是语言社会化理论,还都有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就前者而言,有的学者指出,社会文化理论没有将语言本质作为一个系统做出深入细致的研究,难以回答一些涉及语言本体习得方面的问题。例如,二语初学者在习得英语过去式时,可能会将不规则动词(如go)误用为规则动词形式(goed),这种不正确的用法显然是学习者错误推论的结果,单从社会文化因素的角度很难对此作出合理的解释。另外,也有学者批评说,社会文化理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i+1”)没有本质的区别,因此很难在实际研究中确定最近发展区的内涵。针对这一点,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解释说,最近发展区强调学习者之间的协同活动,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则涉及被动性的接受过程。Lantol也曾辩护说,把最近发展区等同于Krashen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完全是一个误解。不过笔者认为,人们对最近发展区概念的批评是有一定道理的,无论是在实证研究中还是在课堂教学中都难以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边界,这也使得人们把对Krashen的批评指向了社会文化理论。

作为一个新兴的流派,语言社会化理论也存在概念解释不清的问题。就语言社会化这一概念本身而言,大多数研究者依然沿用Schieffelin和Ochs在人类学早期研究中所下的定义。其实,正如zuengler和cole所指出的那样,这一定义并没有揭示语言社会化概念所蕴含的深层含义。从广义上说,语言社会化是一个伴随人们终身的过程,不是仅限于儿童时期。因此,学者们在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二语习得研究时,应该对其涉及的各种关系和因素进行明确界定,否则,就会由于概念的模糊而导致实证研究的解释力被削弱。其次,二语习得领域的语言社会化研究起步较晚,许多基础性的研究比较薄弱,这一点也得到了语言社会化研究者(如watson-Gegeo和NEIlsen)的承认。另外,从研究方法来说,语言社会化研究不仅需要对学习者的语料进行微观的分析,发现语言认知的细微变化,而且还要研究宏观的社会文化结构对语言认知的影响。而如何将这两方面的影响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难题。

四、结语

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说明这一领域的研究越来越明显地呈现出多学科融合的趋势。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二语习得作出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其遵循的路线是一致的,即从社会情景互动的视角考察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为认识二语习得的过程和规律提供新的视角。同时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教学方面的启示。例如,教师可以根据社会文化理论对支架概念的论述,在课堂中组织合作学习,开展同伴互评作文等。同样,我们也可以把语言社会化的概念引入课堂,通过分析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课堂交际,发现课堂话语所蕴含的认知价值倾向,进而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实现第二语言的社会化。因此,在社会学转向的背景下如何将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应用于课堂实践,是二语习得研究者和语言教师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LANTOLFJP,THORNE SL.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the Gebesis of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WATSON K A,NEILSEN s.Language Socialization in SLA[M]//DOUGHTY c J,LONG M H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Blackwell,.

[3]VYGOTSKY L s. Mind in society[M].Cambridge,MA:HarvardUniversity Pre%1978.

[4]俞洪亮《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导读[M]//BOXER D,COHENAD口头话语分析与第二语言习得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5]高一虹,周燕习得社会心理研究:心理学派与社会文化学派[J].外语学刊,(1):123-128.

[6]SCHIEFFELINB,OCHSE Language socialization[J].AnnualReviewofAnthropology,1986(15):163-169.

[7]BRONERM,TARONEE Is it fun?Language play in fifth gradeSpanishimmersion classroom[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85(3):363-379.

[8]K1NGINERC,Defining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rnent in US forEignlanguage education[J].Applied Linguistics,,23(2):240-261

[9]ELLIS R.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Oxford:Oxford Univenity Press,2003.

[10]WATSON—GEGEO K A Mind,language and.epistemology:Towards alanguage socialization paradigm for SLA[C]//Plenary Address presentedat PacSLRF,Honolulu,October,2001.

[11]ZUENGLERJ,COLE K Language soclalizatio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LM]// HINKEL E Handbook of Research m SecondLanguageTeachingandLearning.Maha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12]CHOMSKYN,Lectures on Government and Binding[M].Dordrecht:Foils,1981.

[13]ANDERSON J.The Architecture of Cognition[M].Mass:HarvardUniversity Press,1983.

[14]KASPER G“A”stands for acquisition:a response to Firth and Wagner[J].TheModemLanguageJournM,,81(3):307-312.

[15]李霞,兰英基于社会文化学派理论的第二语言学习观及其述评[J].国外外语教学,2007(2):54-61.

[16]KRASHEN S.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1985.

[17]LANTOLF J P,Thorne s L Sociocuh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M].//VANPATTERN B,WILLIAMSJ. Theories in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An Introduction. Mahwah:Lawrence ErlbaumAssociates,2007.

篇6: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摘要]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两个二语习得流派,前者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后者则把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过程。这两种理论流派相辅相成。反映了当下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趋势。

[关键词]语言习得;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社会学转向

20世纪80年代,基于普遍语法的研究在诸多二语习得理论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该学派以研究人类语言习得的内在机制为其主要目标,试图解释第二语言发展的普遍规律。20世纪90年代以后,二语习得领域出现了新的研究路径,人们开始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探索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如以Lantolf为代表的社会文化理论(Sociocultural Theory)和以Watson-Gegeo为代表的语言社会化理论(Language SocializationParadigm)。这两种理论模式相辅相成,不仅体现了将语言系统复归于社会系统的认识观,同时也反映出了当下语言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趋势。本文拟从其理论基础和主要观点等方面对这两个理论模式进行简要评述。

一、理论基础

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侧重研究学习者如何通过与社会环境的互动来发展语言认知能力,但其理论基础并不完全相同。社会文化理论基于前苏联心理学家Vygotsky对儿童心理与认知发展的研究,认为语言符号具有社会属性,语言学习就是社会活动和认知过程联系在一起的社会文化现象。儿童在与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借助语言符号的中介作用不断重构自己的心理结构。因此,在Vygotskv看来,语言学习过程就是连接社会语言和心理语言的支架,学习者则是在复杂的社会认知任务中的积极参与者。Vygotsky关于调节、活动、支架和最近发展区等概念的论述形成了社会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核。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Lantolf为代表的一些研究者将Vygotsky的理论在二语习得领域进行了不断的解读,并尝试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揭示二语学习者的自我建构过程。

语言社会化理论最早是由人类学研究者Schieffelin和Ochs提出的,后来被Watson-Gegeo等一批学者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研究。根据Schieffelin和Ochs的研究,将语言社会化定义为儿童或初学者通过语言形式的学习实现其社会化的过程,其间包括接受相应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社会习俗。其概念的形成可追溯到早期人类学家Sapir和Who等人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论述,即认为儿童在获得语言的同时亦形成了自己观察世界的视角。然而从其心理学基础看,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受到了Vygotsky的学习理论影响,即强调交际活动中的语言运用在心智功能发展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另外,生态语言学的整体论思想也为语言社会化研究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为此,学界有人主张从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出发分析和研究语言,把语言的学习和社会文化的适应看作同一过程,即个体的社会化过程。

作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两大新兴流派,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均吸收了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前者的理论来源为认知心理学,后者则主要源于语言人类学的研究;社会文化理论着眼于社会心理的互动与语言习得之间的关系,语言社会化理论则把儿童对语言、文化和社会行为的学习看作三位一体的连续性的过程。

二、主要观点

在语言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背景下,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从不同侧面对语言习得现象进行了解释,两者虽有一些重叠的地方,但仍不难看出其观点上的差异。根据社会文化理论,人类独特的高级认知功能需要借助语言这一辅助工具的调节才能得以发展起来。由于认知能力有限,儿童或不成熟的个体总是离不开父母、老师等他人的指导或调节,所以儿童的语言主要经历了从社会言语、自我中心言语、自我言语到内在言语的发展路径。其中,自我言语是学习者进行自我调节的一种常见形式,儿童的这种自我话语不是针对外在的谈话伙伴,而是有意或无意的自言自语。儿童常用的自我话语形式包括模仿、重复等,在交互作用中具有特殊的功能,可以作为语言发展从外部转向内部的过渡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儿童的这种自我言语对第二语言习得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随后进行的针对成人二语学习者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学习者的自我言语能够帮助他们进行自我纠正,从而提高语言表达的准确程度。

除了调节理论和自我言语之外,社会文化理论还阐述了活动在语言交际中的作用。社会文化学派的研究者将活动定义为心理发展得以实现的社会实践,包括主体、客体、行动和操作的集合。对语言习得而言,活动的意义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增进语言规则内化的社会文化背景。目前,活动理论在二语发展研究中的应用包括主体性研究、词汇学习、交互活动分析等。

另外,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的作用在于协调社会互动和更高层次的心理发展之间的关系。Vygotsky的最近发展区概念为揭示二语学习者可能达到的心理表征水平提供了理论依据。最近发展区指的是儿童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水平和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时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Kinginer从技能、支架和元语言等三个方面阐述了最近发展区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就技能习得而言,Kinginer认为,就是在语言课堂中,学习者通过参与各种类型的交际活动,发展其语言使用的技能。而所谓支架就是能在最近发展区内,帮助儿童通过他人调节的方式完成原本无法独立完成的任务,获得新的知识技能的一种辅助物。Kinginer提出了支架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两种途径,即RIF(激发一反应一反馈)模式和IRE(激发一反应一评价)模式。Ellis的研究认为,支架对第二语言学习具有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初学者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如果缺少教师交互性的反馈,就很难在课堂上获得提高语言技能的机会。

与社会文化理论相似的是,语言社会化理论同样着眼于学习者语言能力的发展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但其关注的焦点是学习者如何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语言社会化理论认为,语言的学习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学习者所参与的社会交互过程密切相关。在儿童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许多社会文化信息,如社会习俗和规范、社会观念和价值观等都是通过语言的习得内化为学习者的知识系统的。因此,在儿童母语习得中,认知能力的建立与儿童的环境体验和社会交际密切相关,语言习得过程与儿童个体的社会化属于同一过程。由此可见,特定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环境必然会制约儿童所接触的语言形式,同时也对儿童如何使用语言产生影响。由于语言集中反映了文化,语言中蕴含的知识、规范与观念必然对掌握这种语言的个体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句法、语义和语篇能力的习得对儿童构建其语言与文化知识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基于上述思考,一些学者(Watson-Gegeo和NEilsen,Zuengler和Cole等)指出,语言社会化理论不仅适用于儿童母语习得研究,而且也能解释第二语言习得现象。因为语言学习总是离不开特定的社会环境,各种社会、文化和政治因素直接影响所教语言的具体形式以及语言的表征方式。就课堂学习环境而言,其中蕴含的语言社会化过程也是不容忽视的。第二语言课堂虽然无法复制外界的真实社会环境,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一种不同于母语文化的全新文化体系,有助于儿童和成人克服第二语言学习中的文化障碍,促进语言社会化的进程。把语言社会化概念引入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使语言、学习和认知等概念获得了新的解释。与传统的语言习得观不同,语言社会化理论不再把语言看作单一、孤立、理想化的系统,而是把语言和社会文化行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使二语习得研究摆脱了模块化的语言观。

虽然社会文化理论和语言社会化理论对语言习得的解释不尽相同,但两者均认为,语言与文化的习得以及认知水平的发展均取决于特定社会历史情境下的社会互动,这与过去基于普遍语法的二语习得流派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以普遍语法为导向的研究剥离了语言的社会属性,着重研究语言内在的原则与参数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二语习得研究的社会学转向体现了人们对语言属性本质的再认识。

篇7:研究社会化理论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研究社会化理论下青少年心理健康论文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而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由于确定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依据不同,国内外学者提供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异。例如:马斯洛认为充分自我实现的青少年就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而美国学者阿特金森认为,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认识、能够承担个人责任和社会责任、具有稳定与协调的人格结构的青少年才是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总体来看,心理健康的青少年具有以下几种标志:一是能够全面地认识自我,有良好的自我意识,能够做到自知自觉,既对自己的优点长处感到自豪,又不因自己的缺点而感到沮丧,保持自尊,自信;二是有理想,生活有目标,既有敢于拼搏的勇气,又能正确地看待生活中的挫折,做到“胜不骄,败不馁”;三是有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够接纳他人的短处,以包容、积极的心态与人交往,在相处的过程中,尊重多于嫉妒,信任多于怀疑,欣赏多于憎恶;四是当遇到外界刺激时,有较强的情绪控制能力,保持行为协调,心理平衡;五是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对待事物乐观开朗,满怀希望,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进取态度。所以,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多持有一种积极的、开放的、现实的、辩证的、通达的人生态度。

二、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威克曼根据青少年不适应行为的指向将其分为外攻性问题和内攻性问题,外攻性问题与对待他人有关,如旷课、挑衅、反抗、不合作、撒谎、盗窃、打架、破坏公物等叛逆行为;内攻性问题与对待自我有关,如退缩、消极、悲观、自卑、自残、自杀等自我贬低行为。威克曼的研究还发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更加注重外攻性问题,高估其严重性,并想尽方法对青少年的叛逆行为进行约束。而时常被忽略的是具有自贬性的内攻性问题,其往往是青少年出现叛逆行为的根源。所以,心理健康研究人员更加重视青少年的内攻性问题。只有真正走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设身处地地了解他们,才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国青少年常见心理健康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外攻性问题

1.自私

都说“自私自利,是立人达人之障”,但是处于转型期的青少年都会有不同程度上的自私心理。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风气盛行。所以,有很多人说,自私是人之本性。正如一句民谚所说,自私自利从来弄不明白,究竟它是全人类的一部分,还是全人类是它的一部分。其实,当婴儿刚出生的时候,他的自我概念如同一张白纸。在经过无我有物、有我无物和物我整合三个阶段的顺序发展之后,儿童健康的自我概念才逐渐发展出来。在这个三个阶段的过程中,家庭和社会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家长对孩子过分宠溺,并灌输类似“只扫自己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不良思想,以及社会上的负面影响,导致有些青少年仍然停留在有我无物的阶段,并没有把主观和客观、自我和环境有机整合起来。这种由自我概念发展障碍所导致的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在行为表现上就是自私和没有责任感,凡事只看到自己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这就会间接地导致青少年出现人际交往危机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所以,自私不仅仅是一种不健康的自我观念,同时又是引发其他异常心理和行为的根源。

2.叛逆

引起青少年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原因是由于身心发展不同步。青少年时期身体迅速发育,使其产生长大成人的感觉,觉得自己可以不依赖家长、老师独立做很多事情。但是事实上,青少年时期只是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期,其能力还是不足的,思考问题还是幼稚的。所以,在家长和老师眼中,青少年仍然是需要指导和照顾的小孩儿。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自然会引起青少年内心的反感,他们的成人感驱使他们去反抗。由于担心自己的存在被忽视,青少年往往也会做出一些出乎意料的事情,以渴求标新立异,引人注目。叛逆心理虽然没有发展到不健康心理那么严重的程度,但是当它遭受刺激,反应强烈时却也是一种反常的心理。它虽然不等同于变态心理,但是已有变态心理的特征。从成都发生的“沈鹏弑母”案,到温州发生的砍死奶奶案,再到广东发生的少女杀死奶奶案,这些接二连三发生的杀害至亲的案例说明,对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一定要加以重视,平时要能注意到孩子细微的心理变化,及时地与其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平等地交流。

(二)内攻性问题

1.抑郁

常言道:“少年不知愁滋味。”但是这句话渐渐被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所打破。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心理压力而饱尝愁滋味。因为青少年不需要承担来自家庭、社会的压力,所以很多人不理解为何青少年会抑郁,会有解不开的心事。但是,单就学业压力、家庭问题、交友障碍这些成年人看似微不足道的问题就足以摧垮部分孩子的心理防线。青少年的抑郁症的主要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面:

(1)内在因素,即与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特征有关。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每个人的性格也多种多样,各有不同。有些孩子天生性格外向、乐观,凡事都往好的方面想,对生活抱有正面积极的态度。而有些孩子,则性格内向、文静,不爱与人交流,孤僻多疑,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不善于表达自我内心情感。当生活中遭受意外挫折时,他们更倾向于自我封闭,逃避现实。第二种类型的青少年往往是抑郁症发病的高危人群。

(2)外在因素,即与家长的教育方式及社会影响有关。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学校课程紧张,学习压力大给青少年造成极大的思想负担。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抑郁的原因是家庭的教育方式不当。父母给孩子提供了优良的物质保障但却忽略了与其心理上的沟通。同时,社会上评断标准的失误也是导致青少年抑郁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过分地重视学业成绩,而忽略孩子内在品格的培养,认为成绩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成绩不好的孩子做什么都不对。长此以往,青少年生活在迷茫,不自信,忐忑之中,变得越来越不爱讲话,继而引发抑郁症,从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酿成一桩桩的悲剧。

2.自残

据调查证实,有自残行为的青少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把自残行为当作宣泄内心压力的一种方式。自残与自杀有着本质的区别,自残者也许没有自杀的念头,仅仅是希望通过残害自身身体的方式获得快感。常言:“身体发肤授之于父母。”到底是什么原因致使青少年如此不爱惜自己的身体?总体而言,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家庭的因素。不和睦的家庭,过多的童年不幸,父母管教太过严苛,或者经常性地遭到辱骂殴打等,都会引发青少年的自罚、自残行为。二是自我施压。有很多青少年太过追求完美,如果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成果的话,便会用自残的方式进行自我惩罚。三是从众效仿心理。据有关报道,两名台北中学生为表义气,竟约定同时用刀具割手腕,然后用相同的手帕包扎以作为标记。此等自残行为竟被同学们认为颇有勇气,十分英雄,纷纷效仿。青少年思考问题的方式还不成熟,很多时候都是在盲目地追逐他们所认为的“潮流”。近些年来,青少年的自残现象已经越演越烈,各种关于青少年极端自残行为的报道屡见不鲜。

3.自杀

这是人们最不愿看到的一幕,孩子对于家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为何青少年自杀率居高不下?自杀可以分为:自杀威胁和自杀行为两类。前者是想用自杀对抗家长和老师的管教,动辄以自杀相威胁。这种行为可能源自于对于自我自尊心保护的逆反心理,其内心还是希望更好地生活。而后者则是由于悲观厌世所致,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和信心。往往这种青少年都深深地遭受常年抑郁的折磨,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看不到自身存在的价值,觉得生不如死,以至于产生轻生的念头。无论是作为一种手段的自杀,还是作为一种目的的自杀,都反映出一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三、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一)家庭因素

不管何时,家庭教育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父母在孩子的人格塑造培养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所以,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往往就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根源所在。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溺爱型。现如今,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家长过分宠爱孩子,迁就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自我感觉是爱孩子的表现。但事实却是害了孩子,过分地溺爱,养成了一个个任性、自私的“小皇帝”和“小公主”,不懂得分享,难以合群。放任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优点不给予表扬鼓励,缺点不给予纠正。自认为这样做是效仿西方的自由教育方式,还有助于养成孩子不骄不躁的好品行。殊不知,家长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指路灯,明确地告诉孩子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样才能保证孩子在人生轨道上有着正确的行驶方向。此外,家长不注意自身的道德、思想修养,不良行为潜移默化地侵蚀着孩子的心灵,使孩子养成了我行我素的不良行为和蛮横不讲理的不良品性。专制型。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干涉过多,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应该听从自己的所有安排。孩子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同时也丧失了私人的时间与空间。如果孩子稍加反抗,或达不到家长的预期要求,就粗暴地对待孩子,甚至出现体罚的行为。长此以往,孩子内心的反感越积越多,这不仅会影响与父母的感情,还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问题。过度教育型。家长对孩子总有一种过高的期望,自己曾经没有做到而后悔的事情,总希望子女能够替自己做到。这样就会不顾及孩子本身的兴趣爱好,要求孩子学特长,阅读书籍,参加各种比赛,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留下了不良的心理隐患。这是目前家庭教育中的弊端,是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学校因素

中国自古便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论,很多人为了考取功名,付出了一生的心血。社会发展至今,我国的学校教育仍未能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分数似乎成为评断一个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尺。在此单一的评价标准下,每一次考试都等同于一次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战争,导致孩子心理超负荷运行。面临着激烈的升学竞争,孩子在题海中冥思苦想、死记硬背,整天有写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题,双休日也要参加补习班、特长班的学习,根本就无法体会学习的乐趣。孩子因此身心疲惫,精神紧张,一遇不顺心的事如考试失利、人际关系紧张等,便恶劣情绪郁结心头,久而久之,遂成病态。曾经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女孩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我真怕考不上大学,老师说考不上大学的话,一辈子就完了,将来肯定没有多大的出息。”高考的竞争、升学的压力使她始终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青少年的身心还处于发育,待完善的状态,心理承受能力还十分稚嫩脆弱。学校不恰当欠科学的教育方式,会导致青少年过重的心理负担,造成心理障碍,形成一旦没有考上理想学校就产生一定前途无望、理想成空的想法,最终抑郁成疾。

(三)社会环境因素

改革开放政策给我国经济上带来了空前的繁荣,人们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的同时,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近年来,我国的本土文化一直与外来文化处于一种持续冲突又相互妥协交融的状态。我国尚处于社会转型阶段,目前很难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效整合。文化的迥异很容易导致人们对于原有的价值观产生怀疑,原有的价值观正在逐渐减弱甚至丧失其功能,新的价值观又比较零散杂乱而不成系统。这增加了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在适应社会生活方面的难度,造成青少年在认知上的失调和行为上的失范,引起心中的迷茫、焦虑不适,行为出现偏差、越轨。社会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一是社会刺激因素增多,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生活节奏加快,环境污染、噪音增多等,严重地干扰着中小学学生的正常休息、学习和健康。二是社会不健康因素增多,如充满暴力和色情的音像制品和书刊、大量的计算机游戏软件等,十分容易让自我约束能力不强的青少年沉溺其中。青少年网瘾问题,寒暑假宅童问题都严重妨碍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和人格的发展。三是住宅越来越多地成为独门独户,生活越来越封闭,甚至出现了居住十几年还不认识周边邻居的情况,这严重限制了孩子与伙伴的交往,致使孤独感增加。青少年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使许多心理品格得不到发展和完善。

四、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及意义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时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其本源入手,提出如下三个方面的对策:

(一)家庭成员之间进行友好沟通

父母与孩子之间最重要的莫过于沟通,良好的沟通不仅可以消除父母与孩子的隔阂,还可以让孩子深切感受到父母之爱,健康阳光地成长。首先,作为家长要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愿意倾听孩子的心里话。当彼此想法发生冲突时,不搞强权管理,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能够心平气和地与孩子交流,慢慢地让孩子理解父母的观念,同时也接受孩子的认知想法,从而对事物达成共识。

(二)学校科学营造学习氛围

学校是教书育人,传授知识的地方。学校应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而非过分重视学习结果,按成绩把孩子等级化。教育工作者要做到真正地放弃比较,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心理讲座等活动,让青少年真正地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或者不定期地请专业的心理教师对心理有问题的孩子进行心理疏通。

(三)社会媒体环境积极引导

社会要加强对于青少年的保护措施,切实保护青少年的利益。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了青少年思想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国家有关部门应进行立法,规范人们的网络行为,对传播不良信息的大众传媒电视、书籍、网站等进行严厉打击。此外,还应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图书馆、科技馆、少年宫、博物馆等文化阵地的导向功能和陶冶功能,因势利导,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引导到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身心的活动中。社会各界要多多宣扬正面积极的精神,引导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篇8:同志个人考察材料

同志个人考察材料

xxx,男,41周岁,硕士研究生,中共党员,1985年7月参加工作,一直从事税收工作,8月任xxx国家税务局副局长。xxx同志多年来,严格地要求自己,能注重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和业务素质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个人政治素质,团结关心同志,有创新意识、进取意识、争先意识。尽心尽力地做好自己分管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得到了领导与同志们的好评。

xxx同志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在思想上,能够坚定政治方向,自觉按照上级的要求办事,头脑清醒,是非分明,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能够站在“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的

范文搜,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政治高度,加强理论学习,充实头脑,能够认真地学习党和国家现行路线、方针、政策,阅读有关理论文章,并能坚持不断地学习税收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为做好自己分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工作上,xxx同志有较高的工作事业心和责任感;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开拓进取,与时俱进,及时提出新思路、新建议、新打算,有超前意识,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实效,摒弃形式主义花架子,在工作中能够身体力行,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敢于面对困难,面对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千方百计抓好组织收入工作

按照省局和市委、市政府对税收工作的总体要求,xxx同志在组织收入工作中制定了坚持“严格执法、应收尽收、挖掘潜力、压缩欠税”的工作方针,巩固已有成果,在提高收入质量上下功夫。几年来,他始终重视税源监控工作,把准确了解和掌握税源作为指导组织收入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在做好重点企业税源监控的前提下,将中等税源企业纳入监控范围,建立重点税源企业日常监控系统,随时掌握税源变化情况。每月都要对重点税源企业财务经营指标完成情况及其对税收的影响进行分析,做到心中有数,掌握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权。把坚持实行税收计划动态管理,并作为组织收入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同时挖掘税源潜力,哪里发生了欠税就监督到哪里,而且都一追到底,夯实了组织收入工作基础。从收入情况来看,全地区不仅彻底消灭了虚收税款,而且基本做到实现税款应收尽收、均衡缴库。

二、全面加强税收会统及财务管理等项工作

一是加强了会计统计人员培训和会计统计分析工作,抓好落实和完善,以确保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准确性。二是强化考核,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保证会统数据的准确、完整,提高会计统计报表的报送质量。三是抓好财务审计工作,强化财务审计监督制约机制。四是抓好票证的使用管理,加强票证检查,堵塞了票证管理漏洞。五是贯彻勤俭持家原则,强化政府采购管理。

三、健全完善税收法制工作体系

一是完善组织机构,重大税务案件审理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按照省局要求,积极组织并亲自参与依法治税典型材料的撰写工作。经过大量调研和搜集资料过程,xxx同志撰写的《依法治税重在治权》一文,先后被《xxx政报》和《xx税务》杂志发表,受到普遍好评。三是积极推进税收行政执法责任制和税收行政执法过程责任追究制。制定了《xxx国家税务局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规定过错

范文搜,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追究条款144条。

四、狠抓干部队伍思想建设

几年来,xxx同志与教育处、机关党委的同志们共同研究策划,采取多种形式狠抓干部队伍思想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作用,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培训教育贯穿于队伍建设的全过程,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广大基层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五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引导广大干部坚定理想信念,更新思想观念。健全了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完善了科学的考评机制,使思想政治工作看得见、摸得着、抓得住、量得准,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形成了良好的运行态势。

在作风上,从严要求自己,严以律已,宽以待人,谦虚谨慎,作风正派,为人谦虚。xxx同志还特别善于学习,工作中努力钻研税收理论,认真执行国家税收政策和上级的指示。身为领导,工作中自己能够经常上机操作,练习打字,而且打字的速度非常快。平时能够注意多看报纸,听广播,时刻关注国际形势及事态的发展变化,以提高自身素质,为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能够把所学运用于工作实际,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同志个人考察材料》

篇9:个人考察工作总结

游贤伦,男,中共党员,于 年分配到花炮安监局工作至今, 年开始任引线科 科长职务。一年多来,我始终坚持认认真真学习,踏踏实实干事,清清白白为人,在上级领 导、班子成员和同志们的关心、支持、帮助下,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增强政治理论水平和

思想

道德素质理论。

学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成事之基。近年来,随着职务的变化和岗位的变动,我一 直将理论学习作为自身的重要任务,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做到勤学多想,努力增强党 性观念,提高思想政治素质。一年来,先后参加多种

培训

班和平时的理论学习,较为系统地 学习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并努力在掌握理论体系和精神 实质上下功夫。

自觉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 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审视工作, 谋划思路,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重视以科学理论武装头脑,不断改造自身的世界 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自己真正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牢固的群众观,努力 做到讲党性、讲纪律、讲原则、讲风格。

二、狠抓工作落实,努力推动工作取得新成效。

游贤伦同志善于在工作中学习和提高业务本领。

对本职工作的情况掌握得十分熟悉, 理 解得十分透彻,工作上始终能保持一种驾轻就熟的状态。不仅如此,该同志由于工作需要, 经常牺牲双休日、 节假日的休息, 有时连续工作几周没休息过, 但他从无怨言, 也从不计较, 始终保持一种扎实敬业、昂扬奋进的工作精神,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带领引线科同志 下到企业现场,一对一、面对面指导企业改造提升,改善企业的安全生产条件。

三、注重求真务实,不断提高自身驾驭全局和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

直面工作难点,不回避矛盾,不上交责任,从容应对,深入细致地解决急、难、险、重 问题。如带领引线科的同志深入企业一线,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目前已取得了一定进展。

通过诚恳踏实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使企业受到感化,通过思想教育取得良好的成绩,受到领 导的肯定。

当然,工作中也有一些不足和问题,有待于在今后工作中努力改进。

篇10:个人考察工作总结

作 总 结我叫 XXX,男,汉族,xx 年 x 月 x 日出生,籍贯 xx 市,2003 年参加工作,2010 年 5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专科学历 (在 职),法律专业,身体健康。2003 年 12 月入伍在中国人民解 放军 xx 部队服役,历任副班长、班长。现在 xxxx 局办公室工作(科员) ,局党支部宣传委员。现将近三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政治思想方面 工作以来,我认真研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文选》、 《公文写作》等理论知识以及业务工作相关政策、 法规和条例等,增强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的认识,提高了自身政治修养和政策水平,增强了执行党和 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政治坚定,立场鲜明, 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具有可靠的'政治思想品格。

自参加工作以来,严格地要求自己,能注重加强自身政治理 论和业务素质学习,将部队上的优良作风带到地方工作上 来,在思想上,能够坚定政治方向,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 政治敏锐力和分辨力, 自觉按照上级的要求办事, 头脑清醒, 是非分明,自觉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具有 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清醒的政治头脑,具有明确的政 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始终保持了一名共产党员纯正的 思想品格和旺盛的工作热情,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党 性修养和可靠的政治觉悟。二、业务工作方面 自 2007 年由分配至 xx 工作以来,先后在基层、市委组 织部等多个部门工作学习过,不论在哪里工作都能够认真钻 研业务,很快掌握工作思路。2010 年参加地公开选拔,进入 xx 局办公室工作,同时兼任机要员工作,党支部宣传委员。

我服从组织安排,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虚心向有经验的同 志学习,认真探索,总结方法,增强业务知识,掌握业务技 能,很快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熟悉了办公室业务流程,协 助办公室主任做好单位文件收发,综合材料的起草和印制, 工作机要文件领取保管清退工作。

由于单位人员缺少工作,除了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兼 顾后勤工作及其档案资料整理等工作。为了能按质按量完成 各项任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不讲报酬,牺牲个人利益。

在工作中发扬乐于吃苦、甘于奉献的精神,对待各项工作始 终能够做到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作风严谨,遵纪守法,清 正廉洁。不论是在上班工作时间,还是八小时以外,均能够 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遵守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爱岗敬业、热情服务,始终能够以敬业、热情、耐心的 态度投入到本职工作中,能与其他同志处理好工作关系,努 力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为老干部服务,主动解答 老干部提出的困难和疑惑。发现问题及时加以解决,开拓进 取,与时俱进,及时提出新思路、新建议、新打算,有超前 意识,讲求工作方法,注重工作实效,摒弃形式主义花架子, 在工作中能够身体力行,认真负责,严格把关,敢于面对困难,面对问题。不管在什么岗位上都能爱岗敬业,吃苦耐劳。

狠抓细节,严谨细致。我牢固树立“细节决定成败”理念, 努力养成一丝不苟、善始善终的工作作风。政府发文具有很 高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代表着单位的形象。对印发的材料, 我每次都认真核稿和校对至少三遍以上,保证了发放文件准 确、及时。在办会、办事等其它政务工作中,自己始终坚持 “大出着眼、小出着手”认真把握工作细节,高质量完成工 作任务。

回顾三年来的工作,在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帮助和支 持下,我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办公室工作的要求还有 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学习的系统性、自觉性不够,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还需增强;工作思 路和工作方法上开拓创新精神还有待提高;在执行力上还需 要进一步加强。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 人民服务的宗旨,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和党性修养,不 断提高综合素质和履职能力,更加努力地做好各项工作,我 将认真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一如既往,求真务实,开拓进 取,在党组织的关怀和培养下,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力求 为社会做出更多、更大贡献而努力奋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