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浅谈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论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浅谈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论文
一种海面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软管1内充满海水,该软管的一端与换能装置5 相连,另一端与管帽2相连,换能装置5及管帽2都由锚缆7与海底相连接,锚缆7不仅防止海面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被波浪冲走,主要是要保证海面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在海面下的布置方向与波浪行进方向一致。沿软管长度方向均布了若干个浮子4,浮子4浸泡在海面下的部分是空心的且开有进水口,以使软管1内始终能充满海水。浮子4的另一个基本功能是使整个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能漂浮在海面,但能使软管式波浪能转换装置始终浸泡在海面下。
软管1 壁面具有高度弹性,例如可由天然或合成橡胶制造。管道内的压力波的传播速度是与波浪的传播速度一样的。当波浪沿着软管长度方向行进时,软管内的压力波也沿着软管长度方向行进,此时沿着软管长度方向的软管截面也膨胀与收缩交替变化,从而将软管内的海水不断地压向换能装置,同时由浮子4的进水口源源不断地向软管1 内补充2 海水。软管1 的横截面积膨胀与收缩交替变化可达到50%。如果软管具有适当的长度,可使软管内的压力振幅达到波浪压力振幅的3倍~5倍。
对任何形状的截面为了实现上面提到的横截面积大的变化,全部或部分的周长必须是高弹性的。说明了如果一侧是一个显著非弹性板11,则其余的半圆周长10 必须是高弹性。二侧面采用波纹壁面,以期达到大变形。
一种增压缸式换能装置。缸内的大活塞21通过连杆23与增压缸式液压泵25的小活塞24刚性连接。活塞21的有杆侧空腔充满空气,通过管22排放到大气中。波浪运动使软管1 内的海水驱动增压缸内活塞21往复运动,使增压缸小腔25 产生高压油,通过连接管道26 高压油可用于驱动液压马达,进一步由液压马达驱动发电机,实现波浪能转换成电能。
软管1连接到一个弯管40、42,其顶板43位于海面上方,顶板43 有一个阀孔44,通过单向浮阀45,可以使空气能自由流入弯管42内,但是海水不会通过单向浮阀45溢出。顶板43还配置单向阀46连通到蓄能器47。波浪运动使软管1内的海水不断地向蓄能器补充高压海水,用于驱动水轮发电机,实现波浪能转换成电能。
另一种由2 个单向阀82、83控制的`软管式换能装置。软管1 的左侧装有刚性半球帽,其上装有锚缆7,用于防止软管式换能装置被海浪冲走。软管1的另一侧与高压蓄水器80及低压蓄水器81箱链接,在高压蓄水器80 及低压蓄水器81之间装有一台涡轮机84,而涡轮机84同轴装有发电机85。
当波浪行进时将挤压软管1 内的海水,通过单向阀82 进入高压蓄水器80,进一步驱动涡轮机84,再驱动同轴的发电机发电,低压蓄水器81中的低压海水可经过单向阀83返回软管1内。
篇2:浅谈蝶铰式波浪发电装置论文
蝶铰式液压波浪发电装置与海蛇式波浪发电装置一样,对不同波长波浪的能量吸收、转换效果是不同的,即蝶铰机构的节距与波浪波长有一个最优匹配问题,波浪波长与机构节距是否匹配将影响收获的能量大小。当波浪波长与机构节距匹配时能量收获最大;当波浪波长为机构节距一半时,能量收获仅为最大时的1/3;当波浪波长小于机构节距时,能化后,无法始终保证能够捕获最大能量,这便是海蛇式波浪发电装置的局限性。
3可调节距的蝶铰式波浪发电装置的创新构思
针对上一节提出的'波浪波长与机构节距匹配问题,一种创新构思是根据波浪波长调节机构节距。一种可行的方法是将前浮筒和后浮筒做成伸缩式浮筒,即通过浮筒内置的双作用液压缸,由电磁换向阀控制活塞杆伸缩,就可改变浮筒长度,达到调节机构节距的效果。
关键是如何确定波浪的波长。可行的方法是依
据波浪周期与浪高、波长三者之间的关系,只要知道了波浪的周期与浪高,即可求出本来的波长。显然波浪的周期是容易获得的,波高则可由浮筒的摆角估算。
篇3:带式输送机减速装置设计论文
学 院:
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年 级:
学 号:
姓 名:
导 师:
定稿日期: 20XX年 XX月XX 日
摘要
机械设计毕业设计是在完成机械设计毕业学习后,一次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高等工科院校大多数专业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也是对机械设计毕业的全面复习和实践。其目的是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选修毕业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本次设计的题目是带式运输机的减速传动装置设计。总体方案为:根据题目要求和机械设计的特点作者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①决定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方案,②选择电动机,计算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③传动零件以及轴的设计计算,轴承、联接件、润滑密封和联轴器的选择及校验计算, ④ 机体结构及其附件的设计和参数的确定,⑤绘制装配图及零件图,编写计算说明书。
关键词
减速器,带式运输机,机械设计,疲劳强度
一、研究背景
带式输送机自1795年被发明以来,经过200多年的发展,已被电力、冶金、煤炭、化工、矿山、港口等各行各业广泛采用,特别是第三次工业技术革命后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带式输送机的发展步入了一个新纪元。当今,无论从输送量、运距、经济效益等各方面来衡量,它已经可以同火车、汽车运输相抗衡,成为各国争先发展的行业。
带式输送机具有结构简单、输送量大、输送物料范围广泛、运距长、装卸料方便、可靠性高、运费低廉、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1],它的优越性已十分明显,是国民经济中不可缺少的关键设备。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工艺的推广应用使得矿井的开采量和运输量日益增大,从而长距离、大运量、大功率输送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2]。单机总功率达到5000kW、输送长度达到10km以上、运量超过5000t/h、运行速度超过5-6m/s的带式输送机已经在煤矿得到了实际应用[3]。
然而,长距离、大运量、高速度的带式输送机如采用传统的直接启动方式,由于启动时间为1-3s,启动加速度大于0.32/ms,会产生如下问题:
1.启动时打滑问题 由于大型带式输送机的长度和功率较大,如果启动时间过短,易出现打滑现象。为了消除打滑现象保证有效启动,增大输送带与滚筒间的摩擦力,必须提高张紧装置的初张力,由此相关连接部件的受力加大,对强度和刚度要求增加,提高了整机的初期投资。
2.振动问题 带式输送机在运行过程中存在着诸如输送带的纵向、横向、侧向振动,动力装置、滚筒和托辊等旋转部件的振动,装卸载时物料的冲击振动以及基础的振动等各种形式的振动,这些振动对于大型带式输送机来说表现得更为明显和强烈。当它们作用于输送带时会引起动态响应而导致速度、加速度以及张力的变化,从而产生较大的动载荷,影响元部件、输送带以及整机的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3.瞬态冲击大问题 启动时产生的动态初张力会降低输送带的使用寿命,可能引发断带事故。为了保证输送带运行可靠,必须提高输送带的强度等级,相应加大了输送带的初期投资。同时,提高输送带的强度等级还必须相应加大滚筒的直径,以满足输送带最小弯曲半径的要求,从而又加大了机械加工件的初期投资。
4.电动机功率增加问题 由于启动时间过短,启动力矩大,容易发生烧毁电机的事故,考虑电动机的选型时要相应提高安全系数,增加了正常使用的能耗。此外,大功率电动机在较短的时间启动运行,对周边环境电网的冲击巨大,其负面影响是无法容忍的。 由此可见,启动问题对带式输送机尤其是大型带式输送机来说,是一个关键的技术,它不仅对启动性能产生直接影响,而且还可以降低输送机的成本,因此必须对启动加以控制。驱动装置是带式输送机的心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驱动装置的性能就决定了输送机的性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方法就是合理和最佳地确定大型带式输送机的驱动方式。针对大型带式输送机的实际工况,理想的驱动装置应满足以下技术要求:
1.启动时间可在一定的范围内调整,使带式输送机平稳启动,并可实现满载启动;
2.启动加速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可有效降低启动时的动态初张力,降低整机输送带的选用安全系数,有效地降低输送带的初期投资;
3.在多机启动或多点中间启动时,可以实现多机的功率平衡;
4.电动机空载启动,降低对电网的冲击;
5.具有过载保护功能;
6.带式输送机瞬时停车时,可以实现不停电动机,提高电动机使用寿命;
7.带式输送机低速检带运行时,系统不会严重发热导致停车故障,确保正常检修工作。
作为带式输送机的关键技术之一,可控启动技术或软启动技术应运而生。实现软启动和软停车是解决大型带式输送机上述问题的有效措施。“软启动”是指机械设备在空、重载工况下,能够逐步克服整个系统的惯性而平稳地启动,而这种启动是可控的[7]。对于带式输送机而言,“软启动”不仅能够大幅度减轻传动系统本身所受到的启动冲击,延长输送机关键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同时还能大大缩短电动机启动电流的冲击时间,减小对电动机的热冲击负荷及对电网的影响,从而节约电力并延长电动机的工作寿命。 带式输送机可控变速装置是是一种新型的软启动装置,能很好的解决大型带式输送机工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它不仅能够实现软启动、软停车、过载保护、温度保护、检带运行、多机驱动功率平衡等功能,而且具有结构设计新颖、制造成本低、备件购置方便、维护和日常运行费用低等特点,因而它是一种比较理想的软启动装置。带式输送机可控变速装置在国外已经被广泛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国内这种产品应用还比较少。鉴于目前煤炭工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急需开展关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及推广工作.
二、文献综述
煤矿业带式输送机几种软起动方式的比较
Michael L. Nave P.E.
1800 年华盛顿路匹兹堡,PA 15241带式运送机是采矿工业运输大批原料的重要方法。从传送带驱动系统到传送带纹理结构启动力矩的应用和控制影响着运送机的性能,寿命和可靠性。本文考查了不同启动方法在煤矿工业带式运送机中的应用。
1简介
运行带式运送机的动力必须由驱动滑轮产生,通过滑轮和传送带之间的摩擦力来传递。为了传递能量,传送带上面的张力在接近滑轮部分和离开滑轮部分必定存在着差别。这种差别在稳定运行、启动和停止时刻都是真实存在的。传统传送带结构的设计,都是根据稳定运行情况下传送带的受力情况。因为设计过程中没有详尽研究传送带启动和停止阶段的受力情况,所有的安全措施都集中在稳定运行阶段(Harrison 1987)。本文主要集中讲述传送机启动和加速阶段的特性。传送带设计者在设计时必须考虑控制启动阶段的加速状况,以免使传送带和传送机驱动系统产生过大的张力和动力(Suttees1986)。大加速度产生的动力会给传送带的纹理、传送带结合处、驱动滑轮、轴承、减速器以及耦合器带来负面影响。毫无控制的加速度产生的动力能够引起带式传送机系统产生诸多不良问题,比如上下曲线运动、过度传送带提升运动、滑轮和传送带打滑、运输原料的溢出和传送带结构。传送带的设计需要面对两个问题:第一,传送带驱动系统必须能够产生启动带式传送机的最小转动力矩;第二,控制加速度产生动力在安全界限内。可以通过驱动力矩控制设备来完成,控制设备可以是电子手段也可以是机械手段,也可以是两者的组合(CEM1979)。
本文主要阐述输送机的开始和加速的过程。传送带设计师必须控制开始加速度防止过度张紧在传送带织品和力量在皮带传动系统. 强加速度力量可能有害地影响传送带织品,传送带接合,驱动皮带轮,更加无所事事的滑轮,轴,轴承,速度还原剂,并且联结。未管制的加速度力量可能造成皮带输送机有垂直的曲线的系统性能问题,传送带紧线器运动, 驱动皮带轮摩擦损失,材料溢出,并且做成花彩传送带织品。传送带设计员与二个问题被面对,皮带传动系统必须导致极小的扭矩足够强有力开始传动机,和控制了这样加速度强制是在安全限额内。光滑开始传动机可能由对驱动器扭矩控制设备的用途,或机械或电子,或组合的二完成(CEM 1979)。
2 软起动结构评估标准
什么是最佳的皮带输送机驱动系统?答案取决于许多变量。最佳的系统是一个为开始,运行 和终止提供可接受的控制在合理的费用和以及高可靠性。皮带传动系统为本文我们考虑的设计方案,皮带输送机被电子头等搬家工人几乎总驱动。传送带”驱动系统”将包括多个要素包括电子原动力、电子马达起始者以控制系统,马达联结、速度还原剂、低速联结、皮带传动滑轮、和滑轮闸(Cur 1986)。它重要,传送带设计员审查各个系统要素的适用性对特殊申请。为本文的目的,我们假设,所有驱动系统要素设置矿的新鲜空气,非允许面积全国电子编码条500防爆矿的表面的面积。皮带传动要素归因于范围。某些驱动器要素是可利用和实用的用不同的范围。为这论述,我们假设那皮带传动系统范围从分数马力对千位的多个马力。小驱动系统经常是在50 马力以下。中型系统范围从50 到1000 马力。大型系统可能被考虑在1000 马力之上。范围分部入这些组是整个地任意的。必须被保重抵抗诱惑对超出马达或在马达之下传送带飞行提高标准化。驱动器结果在粗劣的效率和在高扭矩的潜在,当驱动器能导致破坏性超速在再生,或过度加热以变短的马达寿命。扭矩控制。传送带设计员设法限制开始的扭矩到没有比150 运行中。限额在应用的开始的扭矩经常是传送带胴体肉、传送带接合、滑轮绝热材料轴偏折评级。在更大的传送带和传送带以优化大小的要素,扭矩限额110 至125 是公用。除扭矩限额之外 传送带起始者必需限制会舒展围绕和会导致旅行的波浪的扭矩增量。一个理想的开始的控制系统会适用于资格整个传送带的'扭矩传送带休息由问题的脱离决定,或运动,然后扭矩相等与传送带的运动需求以负荷加上恒定的扭矩从休息加速系统要素的惯性对最终奔跑速度。这使系统临时强制和传送带舒展。不同的驱动系统陈列变化的能力控制扭矩的申请对传送带休息和以不同的速度。并且,传动机陈列装载二个极端。一条空传送带正常存在最小的必需的扭矩为脱离和加速度 当一条充分地被装载的传送带存在最高的必需的扭矩。开采驱动系统必须是能称应用的扭矩从一个2/1 比率为一个水平的简单传送带安排,对一个10/1 范围为一个倾斜、复杂传送带配置文件。
3热量评级
在开始和运行期间,各个驱动系统也许消散废热。废热也许被解放在电子马达、电子控制、 联结、速度还原剂,或传送带制动系统。各个起始时间热量负荷依靠相当数量传送带负荷和起始时间的期限。设计员必须履行被重复的起始时间的申请需求在运行传动机以后在全负荷。典型的开采传送带开始的责任变化从3到10 个起始时间每时数等隔或2到4 个起始时间在连续。被重复的开始也许要求减税或系统要素。有一个直接关系在热量评级为被重复的起始时间和费用之间。可变速度。一些皮带传动系统是适当的为控制开始的扭矩和速度,但只运行以恒定的速度。一些传送带申请会要求一个驱动系统能运行延长的期间以较不比最高速度。这是有用的当驱动器负荷必须与其它驱动器被共享传送带被使用当处理饲养者为被表达的物料的费率控制,传送带速度被优选为货车使用费费率传送带被使用以慢速运输人工或材料,或传送带运行缓慢的检验或移动速度为维护目的。可变速度皮带传动将要求一个控制系统根据某一算法调控操作速度。再生或翻修负荷。一些传送带配置文件存在翻修传送带系统用品能量对驱动系统的负荷的潜在。没有所有驱动系统有能力接受被重新生成的能量从负荷。一些驱动器可能接受能量从负荷和退回它到输电线供其它负荷使用。其它驱动器接受能量从负荷和消散它入选定的动态或机械刹车的要素。一些传送带描出切换从开汽车对再生在运算期间。驱动系统可能接受有些巨大的被重新生成的能量为申请吗?驱动系统控制或必须调整相当数量减速的强制在翻修期间吗翻修发生当运行和开始 维护和支持系统。各个驱动系统将要求定期预防维护。可替换的项目会包括马达画笔、轴承、闸填充、散逸电阻器、油 和凉水。如果驱动系统被设计和保守地被管理 更低的重音在可消耗导致更低的维修费用。一些驱动器要求支持系统譬如流通的油为润滑油、冷却空气或水,环境尘土过滤,或计算机仪器工作。支持系统的维护可能影响驱动系统的可靠性。
4费用
驱动器设计员将审查各个驱动系统的费用。费用合计是第一基建成本获取驱动器,费用安装和委任驱动器,费用运行驱动器 ,和费用的总和维护驱动器。费用使力量运行驱动器也许广泛变化用不同的地点。设计员努力符合所有系统性能要求在最低的费用合计。经常超过一个驱动系统也许满足所有系统性能标准在竞争费用。更喜欢的驱动器安排是最简单 譬如一个唯一马达驱动通过一个唯一顶头滑轮。但是机械,经济和功能需求经常需要对复杂驱动器的用途。传送带设计员必须平衡对优雅的需要反对伴随复杂系统的问题。复杂系统要求额外设计工程为成功配置。经常被忽略的费用在复杂系统是培训人事部的费用或停工期的费用由于不足的培训。
5起动驱动控制逻辑
各个驱动系统将要求一个控制系统调控开始的机制。最共同的类型控制被使用在更小对中等大小驱动以简单的外形被命名“开环加速度控制”。在开环控制系统早先被配置程序化开始的机制以被规定的方式通常准时根据。在开环控制,驾驶使用参数譬如潮流,扭矩或速度不影响序列操作。这个方法假定控制设计师充分地塑造了驱动系统表现在传动机。为更大或更加复杂的传送带”闭合回路”或”反馈”控制可以他运用了。在闭合回路控制在开始期间控制系统显示器通过传感器驾驶使用参数譬如马达的当前层,传送带的速度或力量在传送带并且修改起动程序控制,极限或优选或佩带了参量。闭合回路控制系统修改开始的被应用的力量在一台空和充分地被装载的传动机之间。常数在数学模型与被测量的可变物有关对系统驱动反应被命名定调的常数。这些常数必须适当地被调整为成功的应用对各台传动机。最共同的计划为传动机开始闭合回路控制是车头表反馈为速度控制和压电池力量或驱动力反馈为扭矩控制。在一些复杂系统,它是中意安排闭合回路控制系统调整自己为各种各样的遇到的传动机情况。这被命名“能适应的控制”。这些极端可能介入浩大的变异在装货,围绕的温度,装货的地点在外形或多个驱动选择在传动机。有三个共同的能适应的方法。介入决定做在开始之前如果控制系统能知道传送带是空的 它会减少最初的力量和会加长加速度力量的应用对最高速度。如果传送带被装载 控制系统会应用资格力量在摊位之下使较少时刻和供应充足的扭矩及时地充分地加速传送带。因为传送带只成为了装载在早先赛跑期间由装载驱动平均驱动潮流可能被抽样当连续和被保留在反射传送带搬运器时间的缓冲记忆。然后在停工平均也许是预先处理一些开环和闭合回路为下个开始。第二个方法介入根据驱动观察发生在最初开始或行动期间证明的决定。这及时驱动潮流的或力量通常介入比较对传送带速度。 如果驱动潮流或力量必需及早在序列是降低并且行动被创始,传送带必须被卸载。如果驱动潮流或力量必需是高的。在开始 传动机必须被装载。这个决定可能被划分在区域和使用修改起动程序控制的中部和结束。第三个方法介入传送带速度的比较对时刻为这个开始反对传送带加速度历史极限或加速度信封监视。在开始,传送带速度被测量对时间。这与被保留在控制系统记忆的二限制的传送带速度曲线比较。第一曲线描出空的传送带加速并且第二个充分地被装载的传送带。 因而 如果当前的速度对时间比被装载的外形低,它也许表明,传送带被超载,妨碍或驱动故障。如果当前的速度对时间比空间的外形高级,它也许表明一条残破的传送带结合或驱动故障。无论如何当前的起飞中止并且警报运行。
6结论
最好的传送带启动系统要求在不同的传送带负载条件下,能够以合理的代价带来可靠性高的可以接受的运行性能。但是至今没有一个启动系统能够达到这样的要求。传送带设计者必须为每个传送带设计启动系统属性。总得来说全电压交流发动机启动适合于简单结构的小型传送带。减电压SCR交流发动机启动是地下中、小型传送带的基本启动方法。最新的进展显示固定液体填充耦合系统的交流发动机是简单结构中、大型传送带基本启动方法。对于那些大、中型而且需要重复启动的复杂结构传送带绕线转子发动机驱动是常用的选择。在结构特别复杂运行需要不同速度的传送带启动中传送带直流发动机驱动、不同填充液体驱动、和相异机械传递驱动系统一直实力相当的候选者。具体选择哪个启动方式由使用环境,相对价格,运行能耗,反应速度和使用者习惯来决定。变频交流驱动和非电刷直流驱动主要限制于中型传送带,这些中型传送带需要精确的速度控制,高代价和复杂性。但是随着持续的竞争和技术进步,波形综合技术的电子驱动器的使用将越来越广。
三、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传动装置的总体设计
第二部分 传动零件的设计计算
第三部分 轴的设计
第四部分 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第五部分 密封及密封的选择
第六部分 主要尺寸及数据
四、进度安排
五、参考文献
[1]刘朝儒、彭福荫、高政一.机械制图(第四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濮良贵、纪名刚.机械设计(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孙桓、陈作模、葛文杰.机械原理(第七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
[4]武建华.材料力学.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篇4:一个基于相对垂荡波能转换装置的对比试验
一个基于相对垂荡波能转换装置的对比试验
本文介绍了一个基于相对垂荡波能转换装置模型实验,对模型按既定要求进行改造,实验对比模型改造前后的'各种工作状况及能量转换效率.
作 者:周晖 王冬姣 叶家玮 Zhou Hui Wang Dongjiao Ye Jiawei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广州,510640 刊 名:广东造船 英文刊名:GUANGDONG SHIPBUILDING 年,卷(期): 29(1) 分类号:U6 关键词:波浪转换装置 模型改造 转换效率
篇5:梁式转换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建筑施工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重视,在梁式转换层的建筑施工技术应用中,应当分阶段进行相关的技术分析,从而在建筑施工中,更好的应用该项技术。
1转换层概念
转换层是指构件所在的楼层,在综合性建筑工程中,用于空间转变的重要结构层,而相关的梁式转换层是在建筑工程中比较常见的转换层结构,这种建筑结构进行转换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建筑多功能的需要,通过对原有的建筑结构进行构件转换,有效的疏通上下的自然通道,在相关的轴线布局时,可以形成有利的自然缓冲地带,因为整个建筑的构造,受力并不是均匀的,下部的结构中受力相对较大,上部的结构中受力较小,因此,为了平衡这种受力不均的现象,应当根据的具体情况,设置结构转换件,使下部柱网要密集一些、墙要多,上部柱网要稀疏、墙要少。确保转换层起到良好的作用。
篇6:梁式转换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3.1钢筋放样和下料
在梁式转换层钢筋施工技术中,对钢筋放料和下料的技术要求比较高,需要对整个横梁进行施工过程控制,在做好环节、流程合理控制的同时,要利用钢筋放料的主筋长、设置紧密、硬度大的特点,进行集中排列,在遇到大量的柱筋时,可以有效的保持良好的分布,确认相关节点的位置是否交接合理,保证对梁施工过程中,进行合理的控制,另外,在主筋进行固定时,确认主筋的排列顺序,并进行合理精确地计算,确保主筋位置放置恰当合理。这就需要完善两个方面的操作:一方面是对主筋做好锚固弯起操作,在具体的实际施工中,这项工程的施工难度比较大,如果对这项施工能良好安全的进行,与设计方案的部门进行良好沟通是有必要的。另一方面是要根据整个方案的规划,摸清设计的目的、意图,尤其在关键点的施工,在施工操作前,做好方案图纸分析,将相关的方案进行透彻的分析,充分了解施工的关键内容,为顺利施工做好准备[2]。
3.2钢筋连接方法
在另一个施工关注点是钢筋的连接,这对整个梁式转换层技术成功实施起着关键的作用,在实际的施工中,应当按照相应的'施工标准和策划方案进行施工,避免钢筋发生弯曲、变形,影响整个施工的质量,同时还应注意施工的安全问题,在钢筋的连接方式中,多采用冷挤压的方式进行施工操作,对于不受外力影响的钢筋连接区域,也应当给与必要的重视,比如,可以用细铁丝进行绑扎主筋。虽然这种操作方案比较简便,但是仍需要施工人员给与重视,避免影响整体工程的质量。
篇7:梁式转换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在建筑施工技术中,混凝土浇筑技术的使用范围是比较广的,尤其是浇筑作业,在整个工程量中,占比较大,因此在整个工程的安排中,要确保工程合理预期完成,就应当合理安排好梁式转换层混凝土浇筑进程,掌握好各个环节的协调时间。另外,还要熟练使用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提高浇筑施工技术,在同样的时间规划下,保证浇筑质量[3]。
4.1混凝土浇筑时间
建筑施工中,对于混凝土的时间有特别的要求,例如,浇筑时间适合在夜间进行的,就不应当安排在白天,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制定施工方案时,应当优先考虑这一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保证混凝土在浇筑时连续而不间断,同时对浇筑施工时,要合理分工,明确责任,提高混凝土的浇筑效率,节约混凝土浇筑时间。
4.2混凝土振捣
在整个梁式转换层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中,混凝土的振捣是整个过程的关键环节,在浇筑完成后,混凝土凝固前,应立即进行振捣工作,在振捣过程中,注意振捣均匀,科学合理进行,避免出现气泡,影响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因此,在振捣时,应选择合理的振捣方式进行,比如,使用专业的混凝土振动棒,并进行后续人工作业,相互配合进行。另外,器材要坚持快速插缓慢拨原则,直到振动出泛浆,振捣插入位置也较为关键,要做好测量。在一些区域,由于钢筋比较密集,不容易捣实,这时需要人工用钢扦插入,通过人工的方式,达到合理的施工效果。
4.3浇筑楼板
在梁式转换层混凝土施工技术中,按照构件的要求,用形式振动设备浇筑楼板,在施工时,保证浇筑方向的垂直,保证整个浇筑工程的整体、规范,从而确保整个浇筑的质量。
5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梁式转换层的技术施工中,应当根据不同的构件特点结合实际的施工要求,合理利用施工技术方式,有效保证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的模板施工、钢筋施工的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梁式转换层建筑施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华.关于梁式转换层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33):264.
[2]鲍广洲,林雷,穆瑞宝,叶春达.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09):19-22.
[3]杜曰武.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J].建筑,2014(14):54-55.
篇8:梁式转换层建筑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模板施工技术是整个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建筑转换层施工中,应当重视该模板施工技术的应用,尤其在后期的施工中,可以在建筑中形成稳定的基础,另外,在转换层的施工中,模板施工技术要梁式转换层技术是相通的,可以相互转换,但是由于施工条件、施工数据、技术方案的不同,还应当利用好以下技术才能保证模板施工技术充分发挥其功能[1]。
2.1斜撑杆的技术施工
斜撑杆技术是建筑工程施工中首先要考虑的施工技术方案,在实际的运用中,斜撑杆的技术要保持一定的角度,这个角度的设定一般是小于等于四十五度,在设置柱体之间的相互距离时,应保持大约一米的距离,这样可以使梁底模板和斜撑杆保持一致的协调度,从而完成统一布局,另外,在斜撑杆上部与模板底部外钢楞互相连接时,做好一定的措施准备,比如防滑措施,需要对双扣件的使用进行详细的使用了解,才能保证正确使用,同时在实际的施工作业中,梁下斜支撑架和排架要同步设定,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做好相关的设置准备,确保施工压力相同。
2.2同立杆的技术施工
在整个模板施工技术应用中,立杆施工也是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施工中,要做好同立杆的技术施工,保证技术施工的安全性能,避免出现滑动现象,对此,可以采取在同立杆下部垫上钢垫,以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
2.3支撑钢管技术施工
在转换层的工程技术施工中,转换支架的模板是施工技术的重点,这需要保证钢管的支撑度,例如可以脚手碗扣式进行支撑钢管的技术施工,同时控制好支撑钢管之间的距离,一般要设置在支撑钢管的顶部位置,另外,如果需要钢管碗扣式支柱起到控制作用,需要做好钢管的安装工作,控制好钢管的向心力、承受力度,避免出现超过额定荷载量的情况出现,支撑钢管中,对脚手架钢管进行碗扣式支撑,可以有效的防止防止模板倒塌,对模板排架设计和施工应当按照一定的保全措施进行施工。
篇9: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一、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由于高层建筑物各个部分的功能用途各不相同,现代化城市建筑也逐渐朝向多功能化方向发展,由此而来的梁式转换层的现代高层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梁式转换层技术概述
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是建筑物不同结构相互连接的重点部分,它即是对下部建筑的封顶建筑,又作为建筑上部结构的基础,在整个建筑物结构构成中具有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转换层可沿着建筑的高度方向在建筑任意楼层进行布置,转换层的空间常常作为技术设备层,在其内安装管道、设备等附属设施,结构转换层的常见形式有实体板式、梁式、箱型等,其中梁式转换层使用最为常见,其具有设计简单、施工方便、受力清晰等特点,通常用在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上,在梁式转换层当中,最常见就是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所用结构材料相对便宜,施工和设计相对较为简单,且经验及技术较为成熟,其缺点为自重和截面很大,在施工时模板支撑系统建设难度大。
三、梁式转换层结构的形式及受力分析
在实际工程中,梁式转换层结构的形式的应用相对较多,其原理是通过对下部转换大梁对上部结构实施支托。根据相关技术规程中的要求,对转换梁的最小高度及宽度进行了规范: 对于框支梁截面的宽度应小于框支柱相应方向上的截面宽度,与上墙体截面厚度相比应超过去2 倍,且不能低于 400mm。在实施梁上托柱时,应不能与梁宽方向的柱截面宽度低。在设计抗震过程中,与转换梁跨度相比,其高不能低于跨度的 1/6。在非抗震设计时,转换梁的高不能低于跨度的 1/8。从设计规程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多方面的制约是为了使转换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得到保证,进一步将结构的可靠性得到增强。
对于梁式转换层结构的传力途径来说,其形式主要是墙、梁、柱之间的传力。具有直接及计算方便的特点。上部剪力墙刚度、剪力墙、转换大梁的相对刚度、转换大梁与下部支撑结构的相对刚度等对转换大梁的受力造成影响。从计算分析着手,不论转换大梁上部墙体是何种形式,只要墙体的长度足够,转换大梁中的弯矩与不进行还上不墙体作用分析进行比对,存在较小的`作用。同时,在一定范围内,转换大梁也会有受拉区出现。
四、梁式转换层的施工
1、模板与支架的施工
在施工技术中,混凝土梁式转换层的模板工程技术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得到应用,与施工技术的基本属性及特点发挥着密切关系,这就将参数具备的难控性、条件自身的多变性以及理论和实际情况之间的差异性得到体现。作为技术研究的基本要求,确保与实际情况达到最大程度的符合。在设计模板工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模板装置的结构及构造设计、设置模板装置、装拆设计、模板装置的使用以及周转设计等。
(1)斜撑的施工
在设置斜撑杆时,应采用小于或等于 45°角的方式进行运用,沿柱面竖向排距应控制为 1m,梁底斜撑杆协调梁底模板的外钢楞,将其间距控制在 400mm,将其上端与模板底伸入,并扣接梁度模外钢楞,采用双扣件抗滑保险进行保护。梁底斜撑支架与梁下排架尽可能实施同时搭设,若跟不上也应对大量钢筋骨架就位之前实施搭设结束,促使斜撑支架及梁下排架的同步受力得到保证。将所有斜撑杆尽可能扣接梁下排架的立杆及横杆,同时连接楼层满堂架,促使斜撑支架的稳定性及整体性得到加强。
(2)立杆及扫地杆的施工
立杆的上端应和梁底的内楞、外楞实施分别扣接,促使产生双扣件抗滑移保险。立杆的下端在楼面上铺设的通长木板上存在的钢垫块上进行支撑。梁下排架下对扫地杆进行设置,中间运用两道大小横杆,运用斜撑在梁底排架两侧进行横向设置,纵向对双肢剪力撑进行设置。并在梁下排架和楼层满堂架构成一体,从而将排架的空间刚度得到增加。
(3)钢管支撑施工
在支撑体系中,一定应对木楔的顶紧状态、钉钉子及防止滑动现象进行检查,避免钢管对楼板进行作用,从而出现集中荷载现象。详细检查及验收进场的构配件,确保扣件及底托都具备出厂合格证书,对于碗扣脚手架应对碗扣及杆件的焊接质量进行检查,确保杆件不存在变形现象。当与规定要求相符后即可投入使用。要求各级对施工方案进行共同制定,逐级实施技术交底,结合碗扣脚手架施工方法及梁式转换架体支设的施工经验进行施工作业。
2、钢筋的连接及绑扎施工
对于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来说,存在大量钢筋用量,且型号多样。转换梁存在较大截面,梁上下的钢筋布置状况相对复杂,确保放样及下料达到准确效果,最为重要的则是对钢筋连接及绑扎进行合理安全。
(1)钢筋翻样及下料
转化大梁施工中存在大量钢筋用量,具有主筋长且布置密的特点。在两梁相交的柱节点区存在较多主筋,且包括腰筋及柱筋等,应对主筋实施弯起锚固,因此出现钢筋密集现象。任何主筋就位出现问题,都会导致大量返工出现,所以,钢筋顺利施工的前提这是准确地翻样及下料。
①在钢筋翻样前应对设计意图进行掌握,对设计文件及相关说明进行审核及熟悉。确保现行规范的相关规定得到掌握,在翻样过程中应与实际相结合对施工方便进行考虑。
②通常在柱节点区对转换大梁的主筋进行设计时,都应将其进行弯起锚固,具有施工难度较大的现象。在解决的过程中应与设计单位进行协调处理。
③应在跨中 1 /3 跨长内对梁上部的主筋接头进行设置,下部主筋接头应与支座 1/3 跨长内临近位置进行设置。由于梁中存在较多主筋,因此在主筋下料过程中,应对每根钢筋的接头位置进行考虑及调整,确保主筋的焊接接头处于相互错开,并能够与相关规范要求相符。
④为了便于钢筋的安装就位,且与相关规范要求相满足,必须按照就位顺序对所有梁主筋进行编号。
(2)各部位钢筋的连接方式
由于转换层钢筋的种类存在较多,钢筋在不同位置的受力状况也各不相同,所以,应对各部位的受力状况、经济效益、施工难度等内容,运用各不相同的连接方式进行使用。
①作为转换层中最为重要的受力单元,转换层大梁的主筋的连接方式应采用最为可靠的且不会对钢筋造成损害的方式,通常使用的连接方法是冷挤压连接法。
②应运用电渣压力焊对转换层柱钢筋及剪力墙竖向分布筋进行运用。
③通常运用闪光焊接的方式对转换层主梁腰筋、箍筋及连续梁的主筋和板钢筋进行操作。
(3)混凝土浇筑施工
转换梁混凝土浇筑存在施工量大,操作速度快,浇筑时间长的特点。在浇筑的过程中还应对温度应力所产生的作用进行考虑。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应对以下几点进行关注。
①尽可能在白天对混凝土施工进行运用,促使混凝土输送处于连续状态。运用分层的方式对混凝土进行浇筑,进各层浇筑的厚度控制在 300 ~500mm 范围内。使其每层之间的时间间隔控制在 1. 5 ~ 2h以内。
②运用机械振捣的方式对混凝土振捣进行操作,还应辅助人工扦插。在对振动器进行插入时,应运用快插慢拔的方式,当出现泛浆即可停止振动。将振动棒有半径 1. 25 倍的范围内对插入点距离进行控制。在梁柱节点位置,当出现密集的钢筋时,无法实施振动插入,则应运用钢扦插的方式,在梁柱侧模位置运用橡皮锤实施敲打,并使用人工振捣的方式对其进行弥补。
③浇筑楼板混凝土时,除了运用插入式振动器在梁处进行施工以外,还应在垂直浇筑方向运用平板振动器实施来回振捣。平板振动器实施成排施工,运用搭接的方式在排与排之间进行使用,促使混凝土振捣达到不漏的现象,进一步将其密实度得到保障。为了使楼板混凝土的厚度得到保证,除了标注出柱墙筋外的标高,还应采用钢筋构成的移动式高度控制件进行设置,从而保证楼板厚度,使其与设计要求相符。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施工时,要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对转换层的施工方案进行合理安排,精心落实转换层的组织施工,不断为其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改变原有施工中存在的一些不利因素,最终实现工程质量的控制,保证高层建筑的施工安全。
参考文献:
[1] 陈军:《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信息系统工程》,10期
[2] 蒋冬球:《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研究》,《山西建筑》,33期
[3] 毛学墙:《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支撑体系的优化》,《工程质量》,23期
篇10:建筑工程梁式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建筑工程梁式转换层高支模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高层建筑已逐步发展为多功能、多用途的建筑形式,因建筑物各个位置具有不同使用功能及需求,进而对建筑物结构形式、柱网布置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达到此类结构型式的有效过渡改变,转换层发挥了极大作用。
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梁式转换层能够对高层建筑中上部结构在竖向不连续的问题进行有效处理,因此在广大建筑工程施工中得到了应用与推广。
1工程案例
某建筑工程1#楼A区共有32层位于地上,1层位于地下;2#楼共有31层位于地上,1层位于地下,其中商业门面主要集中于1~2层,架空层为2层,住宅楼为4~23层。梁式转换层结构为三层梁板,标高为+4.750-+9.850m,5.1m为其层高,200mm为其板厚。C50为剪力墙与柱混凝土标号,C45为梁板混凝土标号。由于转换层超大梁具有极大荷载,1m自重荷载能够与高支模需求相符,具有极大危险性。
2梁式转换层高支模施工工艺
2.1模板施工
选取18mm胶合板作为板底,选取尺寸为50mm×100mm的木枋作为次龙骨。选取直径为48的普通钢管作为主龙骨。以普通钢管满堂支撑体系作为支撑体系,900mm×900mm为立杆之间的距离,通过U拖对立杆上端高度进行调节。以钢管满堂支撑架用于超大梁支撑系统,沿梁长度方向梁底立杆设置450mm间距,按照具体施工现状进行顶部适当加密,顶部水平杆与顶托之间的距离则需控制在200mm,且贯通连接一般梁板的满堂架纵横向水平杆,选取U托将立杆上端的高度进行调整,确保主龙骨传送的承载力能够向立杆直接作用,在U托顶口位置需进行2根直径为48mm钢管并排放置,以此将主龙骨卡住,防止滑动现象出现。间隔3跨进行剪力撑双向设置,如长度在4m以上的梁,可遵循施工规定进行2%起拱作业。并将一道U托支撑于梁侧中部位置,稳固连接满堂架。
在立杆固定梁钢管脚手架后,需向立杆上引测楼面标高,且做好相关标识,如+500mm,通常情况下,只需将梁两端立杆标识做好即可,当具有较大跨度时,可将一处标识增设到量中间位置。随后按照+500mm标高进行梁底板安放横杆的安装,梁的定位线可通过梁排架2端吊线定出,并遵循定位线的实际情况进行架梁钢管进行安装。
2.2高大模板支架搭设
选取单立杆用于高大排架,选取直径48扣件式钢管进行施工,以顶托支撑作用于顶部,同时以高大排架双向连接柱子柱箍的.方式作为固结点连接方法,并按照从下到上的顺序在外侧进行竖向连续式剪力撑设置,纵向方面可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间隔10m进行竖向连续式剪力撑设置。在立柱底与地面距离200mm位置,顺着纵横水平方向以横上纵下的方式进行扫地杆设置。在搭设水平拉杆时,应拉通所有纵横向水平杆,选取对接扣件的方式进行水平杆件接长连接。满堂模板支架立柱环节,需将竖向剪力撑设置于外侧周圈,4~6m为其宽度。为避免板下出现变形现象,可选取双钢管放置到可调支座的方式用于该工程所有高支模位置,并将一根立杆设置到双钢管搭接位置,顶撑到双钢管搭接位置,以此提升钢管抗弯强度。
对接钢管扫地杆、水平拉杆,搭接剪刀撑,要求在500mm以下控制搭接长度,同时利用两个旋转扣件在与杆端相距低于100mm的位置分别进行稳固作业。选取抱箍对满堂模板支架和附近混凝土结构柱一层一层地拉结,要求分开浇筑竖向结构和水平结构,以此为连接其和支撑架体提供便利,进而形成良好的整体。
2.3钢筋工程
在梁柱接头处因安装、绑扎柱箍筋难度较大,一般可将竖向连接筋增加设置到该位置,以此确保其间距合理化。同时,因箍筋作业量较大,箍筋弯钩度数在穿送环节往往会出现角度变化,此时将对主筋位置、间距等造成严重影响。基于此,在结束箍筋绑扎穿送工作后,做好箍筋弯钩角度设计工作。根据施工图及相关规定,确定上部插筋伸入转换层墙柱、框支梁的长度。插筋施工中,可在梁筋上直接进行放线,完成插筋工作后,绑扎墙水平定位筋和梁,确保其稳固性。同时,为避免偏移现象出现在插筋位置,校正插筋垂直度后,需点焊斜向支撑一端和插筋的水平筋,斜向支撑另一端则需点焊梁钢箍筋。顺着墙体2侧相隔1.5m进行墙斜向支撑对称设定,并在柱四角位置设定住斜向支撑。
2.4混凝土浇筑
完成墙柱子钢筋模板后可先浇筑墙柱混凝土,向梁底位置浇筑时,需进行施工缝留设,如梁头存在竖向加腋现象,需绑扎锚固、定位加腋钢筋,随后向加腋最低位置进行混凝土浇筑。浇筑混凝土时,其下料、振捣都可一层一层进行,400mm为一次浇筑厚度,因转换层具有极为复杂的受力情况,分层施工中混凝土不能存在冷缝留设问题。要求前一层混凝土初凝前30min,需浇筑完成下一层混凝土,以此重复浇筑施工,最终达到全面浇筑的目的。
2.5模板拆除及养护
本工程拆除转换层模板底模、支架时,应确保其强度满足100%的设计值。拆除梁侧模环节,应避免拆模对混凝土表面、棱角等造成影响,在拆模时禁止预埋件、裸露钢筋插铁出现松动问题。按照先支后拆的原则,先将非承重位置拆除,随后将承重位置拆除,不得选取大锤等硬撞。18mm多层板为梁、板模板,拆装环节,不得抛掷多层版面,尽可能降低损耗。
3结语
综上所述,将高支模施工技术充分应用到建筑工程转换层施工中,可全面提高转换层施工的质量,延长建筑工程使用寿命,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进一步发展。
篇11:高层建筑的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论文
在梁式转换层施工期间,受业主、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等多方主体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设计矛盾问题,引发了工程事故。为此,为了打造良好的高层建筑施工环境,需在高层建筑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基于模板施工技术、转换梁截面设计技术、混凝土浇筑技术、钢筋安装技术等应用的基础上,约束梁式转换层设计操作,规避施工不当现象。以下就是对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应用要点等问题的详细阐述,望其能为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梁式转换层受力性能
就当前的.现状来看,梁式转换层受力性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梁式转换层中大梁与普通梁相比,大梁需承担多重重力,如,上部若干层重力、下部悬挂重力等,因而,在梁式转换层设计过程中,竖向荷载所受内力增大。同时,由于大梁垂直荷载与施工进度加载息息相关,为此,在梁式转换层施工作业开展过程中,应观察内力变化情况,同时,考虑若干层结构共同工作状况,规避梁式转换层结构变形现象。
第二,梁式转换层在设计过程中跨度大,需在大梁设计中控制竖向挠度,且确保转换层具备一定的刚度和承载能力,缓解梁式转换层自重大等问题。
第三,梁式转换层设计环节复杂,劳动强度大,造价昂贵,耗费材料多。为此,需在实践施工中,做好技术把控工作。
2.高层建筑中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
2.1模板及支架施工技术
在高层建筑施工中,模板及支架是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设计关键,为此,需在水平结构设计过程中,将纵向水平杆长度控制在3跨以内,并保持相邻纵向水平杆间处于同步状态,如若两个接头不同步,可将两个接头水平距离错开500mm,且将各接头距离主节点位置控制在纵距的1,3,满足模板与支架设计条件。而在模板搭接设计过程中,应将搭接长度控制在1m以内,然后,利用3个旋转扣件固定模板位置,其中,端部扣件至杆端距离大于100mm。此外,在横向水平杆构造设计过程中,需将主节点横向水平杆数量控制在1根,然后,在主节点施工中,于两个直角位置设置扣件,同时,保持扣件中心距离在150mm以内,且在双排脚手架处理中,保持外伸长度>0.41,但<500mm,就此达到最佳的横向水平杆结构设计效果。另外,在横向水平杆设计中,需控制支架立杆设计误差,即2m立杆允许误差为15mm,且当伸出长度大于300mm时,将立杆固定于梁模板中心位置,偏心距小于25mm。除此之外,在底膜拆除工作中,需严格控制混凝土强度,如,当板构件跨度≤2m时,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需≥50%,当梁构件跨度≤8m时,混凝土抗压强度需维持在≥75%状态下,以期提高模板及支架施工水平。
2.2混凝土浇筑技术
在钢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项目开展过程中,做好混凝土浇筑工作是非常必要的,首先,在混凝土浇筑期间,应选择在白天进行浇筑程序,同时,采取分层浇筑方法,保证每层浇筑高度为300-500mm,间隔时间为1.5-2h,规避转换梁混凝土浇筑期间裂缝现象的凸显。同时,基于混凝土浇筑完成的基础上,需针对混凝土进行振捣处理,采取“机械振捣为主,人工振捣为辅”方法,在振捣期间,将振动器插入到混凝土中,然后,保持插入点距离振捣棒半径1.25倍,继而在“快插慢拔”振捣作业中,完成混凝土振捣工作。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为了规避温差应力诱发裂缝问题,需在混凝土浇筑期间,设置一层φ[email protected]钢筋网,提高混凝土温差承载能力,达到最佳的混凝土浇筑状态。
2.3钢筋安装技术
在筋混凝土梁式转换层施工期间,为了提高整体高层建筑施工质量,需做好钢筋安装工作:
第一,在转换层钢筋安装期间,应结合众筋“抢位”现象,在钢筋安装过程中审核钢筋翻样,然后,在大梁上排钢筋安装中,对钢筋进行向下弯曲处理,而底筋最下排靠柱边上弯25d,就此增大节点空间,达到最佳的钢筋安装状态。同时,在钢筋安装过程中,梁上部主筋应处于1/3跨中位置,下部主筋处于支座1/3位置,并在钢筋安装期间,考虑主筋下料等问题,满足钢筋安装要求。
第二,在钢筋连接过程中,由于转换层钢筋受力情况不一,因而,在转换层大梁主筋连接过程中,为了增强转换层承载力,需采取冷挤压连接法等无损害连接方式,而在剪力墙竖向、柱钢筋等连接过程中,以电渣压力焊方式连接各部分钢筋,并在箍筋、腰筋、板钢筋等连接中,采取闪光焊接办法,以期提高钢筋安装水平,规避低质量施工现象的凸显。
3.结语
综上可知,在高层建筑施工项目发展背景下,梁式转换层结构工程设计数量逐渐增多,但由于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方式复杂、密集,因而,在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为了提升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水平,需严格把控钢筋、模板、混凝土等关键性设计环节,其中,混凝土施工工序的展开需考虑收缩、水化热、形变等问题,就此达到最佳的工程设计状态,同时,合理应用现代梁式转换层结构,增大转换层结构荷载承受力,解决高层建筑设计中结构不稳定等问题。
篇12:梁式转换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和技术论文
梁式转换层在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和技术论文
近年来,城市建设无论是在发展速度还是在发展规模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城市高层建筑不断增多。然而,许多高层建筑的建筑功能还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了提高城市建筑物的功能性,对于高层建筑结构形式的转换显得尤为重要。梁式转换层施工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优点,能够很好的实现建筑结构之间的转换。目前梁式转换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梁式转换层的施工实践中,其施工技术和施工工艺方面还存在不足之处。在为了保证梁式转换层的施工质量,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要掌握施工方法,把控施工要点,实现建筑结构的有效转换。
1、梁式转换层概述
梁式转换的转换层施工中常用的转换方式,在实现建筑物结构转换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施工情况,梁式转换层的方式也具有多样性。从施工方式来说,有单跨和多跨之分,从施工材料方面来说,有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等。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综合上述因素,根据转换梁的转换方式和结构特点,日常施工中常用的梁式转换层的结构如图1所示。
图1梁式转换结构类型
因此,在梁式转换层施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工程要求和现实条件,由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施工方案设计,选取恰当的转换结构,保证梁式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技术人员对施工人员进行梁式转换的施工技术和相关技术规范的培训,规范施工行为,保证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的工程质量。
2、工程案例
某工程项目的高层建筑工程集商业和住宅于一体,拟用建筑面积为25000O,商业用地面积为12480O,建筑高度为98.5m,共33层。在5层和6层之间设置转换层,转换层以下使用框支剪力墙结构,转换层以上则是剪力墙结构。在转换层部分采用梁式建筑转换层的施工方法,在转换层结构中,横截面尺寸控制在1000(厚)×1950(高)之间。
3、梁式转换层施工的技术要点
3.1、转换层施工顺序要点
在高层建筑施工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为了保证转换层的施工质量,应严格按照施工顺序进行施工作业,其大致施工流程如下:首先进行钢筋绑扎作业,对要设置转换层的楼层结构部分的钢筋进行绑扎,进行模板安装。
然后在大梁底部进行混凝土浇筑,进行转换梁钢筋的绑扎,在转换梁侧模安装完成之后,进行转换梁底部的混凝土浇筑作业,转换梁底部的浇筑过程需要严格控制浇筑位置,保证转换梁的牢固程度。在所浇筑的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强度之后,进行顶部浇筑。在混凝土浇筑的过程中,注意对施工缝的预留。一般情况下,在转换过程中预留2条施工缝,根据浇筑的具体位置进行预留。
3.2、模板及支架施工
在梁式转换层的施工过程中,模板的设计和安装对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是施工中的关键步骤。
3.2.1、斜撑的技术要点
在进行斜撑施工中,要将斜撑的角度控制在45°的范围之内,保证斜撑杆与外部钢筋结构相协调。为了保证模板安装的质量,必须要保证支撑杆的牢固程度。依据施工图纸来确定支撑杆的位置和支撑间距,使支撑杆与下部支撑板同时受力,降低模板的负荷,提高模板的稳定程度。
3.2.2、钢管支撑的技术要点
在对模板进行支撑的过程中,注意安装的牢固程度,检查所用模板连接处是否牢固,支持杆是否与墙体紧密结合,减少钢管对模板的压力。在模板支架搭建的过程中,要选用规格较高的钢管,确保搭建的支架负荷能力,避免因压力过大导致支架散架,不仅影响施工的进度,还会极大的危害施工的质量,增加工程资金投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3.2.3、模板拆除的技术要点
在浇筑混凝土完全固结,强度满足能够工程施工的要求之后,确保模板拆除之后不会对混凝土固结体的质量产生影响,才能进行模板的拆除作业。模板的部位不同,所承载的负荷压力也不相同,对固结强度的要求也不相同,不同部位模板拆除的强度要求如表1所示。
表1模板拆除强度要求表
影响模板拆除的因素除了固结强度之外,还要充分考虑模板负荷压力的大小。按照承重能力由小到大依次进行拆除。在拆除过程中,时刻注意固结体的情况,如果出现异常或者松动现象,要立刻停止拆模作业,组织技术人员对现场情况进行勘测,确认无质量问题之后才能继续拆除。
3.3、钢筋绑扎的技术要点
在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过程中,转换层大梁交界处需要用到大量的钢筋以保证转换层的承载能力。在下料的过程中,要根据转换层的着力点和承载部位,合理规划钢筋放置的位置,做好钢筋的绑扎,对受力钢筋的接头进行焊接。转换层中所用的钢筋之间进行连接时,根据钢筋的位置和受力情况选取不同的钢筋连接方式,在保证钢筋连接牢固程度的同时,尽量节约工程成本。
3.4、混凝土浇筑的技术要点
在梁式转换层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浇筑对于整体的工程质量有着重要影响。首先要保证在混凝土浇筑时原材料的供应充足,避免出现混凝土浇筑中断的现象,影响浇筑质量。其次,为了保证浇筑质量,采用分层浇筑的方法,根据浇筑的总高度合理划分每一层的浇筑高度。等到混凝土出现泛浆现象之后才能停止振捣作业。对振捣的质量进行检测,振捣不到位的地方组织人工进行捣实。
4、梁式转换层施工的质量控制
4.1、确定抗震等级
在进行高层建筑的梁式转换层施工之前,根据建筑的具体高度、地质条件以及地理位置,确定建筑物需要达到的抗震等级。根据抗震等级来对转换层上下部分的抗震能力进行设计,避免出现转换层抗震能力不足的情况,埋下安全隐患。对于竖向建筑来说,转换层部位的抗侧力要高于上一层的80%才能满足施工要求。
4.2、重视转换层结构平面设计布局
在转换层施工过程中,不仅要考虑转换层的承载能力和抗震系数,还不能忽视转换层的平面设计布局工作,做到实用和美观的统一。在进行平面设计布局工作时,为了保证外部的美观,在技术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降低竖向构件的使用。现代建筑的设计已经不局限于建筑物的实用性,也在不断的追求建筑物的美观,展现独特的建筑魅力,所以在转换层的建筑施工中也要注意结构布局的美感。
4.3、做好原材料的检测和选配
高层建筑对于稳定性有着更高的要求,在进行梁式转换层施工要做好原材料的质量把控,在梁式转换层施工中所采用的钢筋、混凝土要提前进行质量检测,检测合格后才能投入到施工过程中来,这是保障梁式转换层施工的质量的基础,减少安全隐患。在转换层钢筋进行配置的时候,根据不同位置的承载能力,选取相应规格的钢筋材料,保证梁式转换层的稳定性和负荷能力。对于钢筋的变形情况应配备专门人员进行观察检测,若钢筋形变过大,则应停止施工,对相关材料和设备进行调整之后,再重新进行施工。
4.4、混凝土的温控
温度对于混凝土的初凝及牢固程度有重要的影响,在混凝土浇筑作业的过程中,对混凝土的温度需要进行实时测量,当混凝土的内部与表面温差过大时,要对混凝土的温度进行调控。同时注意混凝土的养护作业,施工过程中常用的养护方法是薄膜覆盖法,混凝土表面用薄膜覆盖,减少水分流失,若施工环境温度较低,会影响混凝土的固结,可以在薄膜覆盖的基础上加盖帆布,增加混凝土的温度。此外,在混凝土养护期间,混凝土的表面要有充足的水分,这样混凝土在固结过程中不会出现裂缝。
5、结语
综上,通过对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的分析,探寻提高梁式转换层施工质量的有效方法,对该项技术在施工过程中的实际应用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工作也在深入开展,城市中的高层建筑也不断增多,如何保证高层建筑功能的多样化,实现转换层结构的转变,是我国城市建设发展中面临的一大难题。梁式转换层施工施工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对于实现高层建筑功能多样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陆燕.浅谈高层建筑结构梁式转换层的设计与施工[J].建筑与发展,2010(05):152-154.
[2]李小强.浅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分析工[J].科学家,2016(01):131-133.
[3]吴锴.高层建筑大梁式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29):239.
[4]力胜.某高层结构转换层的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探讨[J].山西建筑,2010(20):129-131.
[5]徐成志,王威娜.高层建筑结构转换层施工技术要点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03):25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