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人精”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研究,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研究,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篇1: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研究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哲学研究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重要哲学家、博学的学者、政治活动家、伟大的教育家.中年以后,孔子以全部精力从事教育工作,整理、研究古典文化,并做出了卓越的成绩,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有学识、有才干的学生.因孔子青年时期曾从事过“儒”这种职业,人们便把由孔子所创立的“以六艺为法”的学派称为儒家.儒家成为中国哲学和文化的`主要代表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我们今天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大讨论,就非常有必要先考察古代哲人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取其精华,去期糟粕,为我所用.
作 者:李亚青 于海英 作者单位:李亚青(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43)于海英(莱阳农学院,山东莱阳265200)
刊 名: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LAIYANG AGRICULTURAL COLLEGE(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14(1)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教育方法 思想方法篇2: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教育思想
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
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
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
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
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
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
二、论教育作用
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
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
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
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
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
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
三、论教育目标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宪问》)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
四、论教育内容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
1、道德教育内容
(1)仁与礼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
伤人乎?不问马。(《乡党》)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2)孝悌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
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
孝慈则忠。(《为政》)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3)忠信
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
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
民无信不立。(《颜渊》)
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
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
《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
德上艺下的教育传统
五、论道德教育
1、德智关系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
2、论德育过程
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
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
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
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
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
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
3、论德育原则和方法
(1)立志乐道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颜乐处
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阳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2)自省自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
(3)改过迁善
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
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
过则勿惮改。(《学而》)
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
六、论教学原则
1、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
2、因材施教
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
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汀#ā断冉》)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3、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
4、温故知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谦虚诚实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
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述而》)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
七、论教师
1、言传身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不如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阳货》)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卫灵公》)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宪问》)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述而》)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述而》)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述而》)
3、循循善诱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子罕》)
4、宽严结合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先进》)
冉求曰:“非不悦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污也。于予与何诛?”(《公冶长》)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阳货》)
八、孔子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创立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大教育对象的范围,促进文化学术的下移;
他提出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要重视教育;
他提倡学而优则仕,为封建官僚的政治体制准备了条件;
他重视古代文化的继承和整理,进行了教材建设,奠定了后世儒家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
他总结了教育实践经验,对教育教学方法有新的创造,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原则等都揭示了许多教育教学规律。
倡导尊师爱生,提出了作为一个理想教师的要求。
篇3: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对孔子教育思想的理解
介绍了孔子对教育所做的贡献,论述了孔子在教育对象、教育目的、教学方法上的'教育思想.
作 者:王正立 WANG Zheng-li 作者单位:青岛理工大学,山东青岛,266033 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 年,卷(期): 17(29) 分类号:B222.2 关键词:孔子 教育思想 儒家思想篇4:孔子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的意义研究论文
孔子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的意义研究论文
摘 要
科学的理论研究能使事物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本文研究的对象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借鉴历史学、哲学等有关联的研究方法,查阅与孔子相关的经典著作,如由孔子的弟子编撰而成的《论语》。研读了体育界关于传统体育及体育教学等方面的资料,虚心请教曲阜师范大学的解毅飞教授、唐晓辉副教授以及山东师范大学的何仲凯副教授,听取他们的指导意见,并对收集文献资料中关于孔子教育思想所依据和遵循的原理,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理论上的逻辑推理,科学的剖析,对孔子教育思想及其特点进行分析,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们后世体育教学的启示在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他在四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中国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提倡“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有教无类”的教学平等观、正确处理“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全面发展观与注重“六艺”的教学内容及其孔子的教育实践观与“学-思-行”相结合的教育内容对古代及近代体育教学的启示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现代体育教学观念不断更新的紧迫形势下,深入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从中汲取教学经验。结合当前体育教学现状,总结其对体育教育有意义的启示,能更好地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
本文认为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其作用已经深入到体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孔子以后的教学发展中,孔子的“学-思-行”以及“启发式”教学模式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在孔子的教育生涯中,他是世界上最早、也是最完整、最全面的把“因材施教”的方法运用到了教学中去的教育家,“因材施教”在目前已经成为我们体育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教学原则。
孔子的教育思想无疑应该是民主的、进步的、积极的。他的教育思想无论是在当时还是以后的社会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在隋唐时期形成了著名的“东亚文化圈”,其核心就是孔子的儒家思想。直到今天,儒家思想在推动东亚诸国如新加坡、韩国、日本等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方面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而其中孔子的教育思想功不可没。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举国上下团结一致为之奋斗的战略目标的今天,使孔子的教育思想在新世纪的曙光中重新焕发出青春和生命的活力,提高全民的整体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平,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志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甘于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奉献青春和生命的文化人,应该勇敢地挑起这份重担,使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再次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漫长的教育实践过程中,孔子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等宝贵的教育主张和教学原则。这些经验和主张,不仅对过去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是对今天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习惯,以及怎样发挥好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等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就以孔子的教育思想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以求更好的把握体育教学的规律,促进体育教学的提高。
关键词:孔子思想 体育教学 启发式 因材施教 有教无类
篇5:孔子教育思想论文
摘 要:在东方的教育发展史上,孔子是不可不提及到的人物,他的教育思想至今对我们产生影响。解读他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教育具有启发和教育的重大意义。
关键词:孔子 《论语》因材施教仁 教学思想 启示
孔子(约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学说的核心是“仁”和“礼”,提倡“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
教学思想与教学方法是承认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主张“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这些思想在《论语》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孔子的教育思想从多方位的分析和总结,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了解他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
一、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据记载,孔子门生三千,而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教育沿袭着“学在官府”的传统,教育被贵族子弟垄断,平民子弟是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的。
之所以有这么多学生,是因为孔子首次提出“由教无类”认为世界上一切人都有享受教育的权利。
无论贫贱之人,还是富贵之人,都有接受的权利。孔子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
“束修”是一条腊肉干,是当时贽见老师的礼物,只要有愿行束修之礼的,也就是愿意在孔子门下接受教育的,孔子是不会拒绝的。
这并非孔子受他的礼,而愿意教他学习,只是“束”是当时人们都能承担的,任何人均可到他们下接受学习。
这是其中之一,另一个故事跟能说明孔子对待受教育者资格的要求。有一个名为互乡的地方,此地之人不善,难与言。
互乡一童子求见孔子而孔子接受了,门人非常疑惑,孔子解释说:“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论语述而》)这就是说,只要一个人肯进取,不管其曾经怎样,只要现在能洁身自爱,以求获得教育机会,我们就不可以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充分说明了有教无类的教学思想。
二、教育方法,内容和目标
1.教育方法
在孔子的教学思想中,“因材施教”和启发诱导是教育的基本方法。
因材施教,根据学习的人的志趣、能力等具体情况进行不同的教育。
孔子说:“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论语子路》)这就体现了孔子对学生的了解。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也。”(《雍也》第21章)意思是教学上要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智力水平,教授难度不同的教学内容。
此举虽无“因材施教”四字,但在朱熹的《四书集注》中“夫子教人,各因其材”,充分说明孔子教人,因材施教。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意指: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
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
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句中一“启”一“发”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
这个方法对当代教育具有启示的作用。
2.教育内容
孔子教育内容:“孔子教学继承了西周六艺教育传统,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乐。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道德教育内容:仁与礼、孝悌、忠信。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意指:人心若没有了仁,把礼来如何运用,人心若没有了仁,把乐来如何运用。说明仁礼在教学的重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论语里仁》)意指侍奉父母,他们若有过失,要婉言劝告。
话说清楚了,却没有被接纳,仍然尊敬他们,不要违逆对抗,继续操劳而不怨恨。
这是孝悌充分体现。子曰:“民无信不立”(《 论语颜渊》)意指人没有信用就没有立足之地。
一个国家不能得到老百姓的信任就要垮掉,强调忠信在教育上重要性。
他向学生讲授“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孔子儒学思想中教学内容后又增加“六艺”,包括为礼、乐、射、御、书、数。
包含了道德修养、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和训练。孔子教学不以书本为学习全部资料,而是在书本学习同时,在生活中也同时学习。
这样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
3.教育目标
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意指一个真君子做到了内心的仁、知、勇,从而就少了忧、惑、惧。
这体现了孔子在教育人学习要达到的教育目标。而在培养目标上,孔子注重“举贤才”为国家培养人才也是孔子教育的目标。
“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与孔子的举贤才是一致的,从这句话中就体现了孔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目标。
孔子告诫学生“不患无位,患所以立”(《论语里仁》),孔子推荐学生担当政治事务,在举荐人才时有原则,首先,学习不优异,不可做官:其次,要在国家政治开明时才可做官,否则宁可隐退。
所以在孔子教育思想中只有做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和“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才达到了教育的目的。
孔子教育思想对历史的贡献,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扩展了教育对象;“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重视文化的传承,对教材进行建设,为后世儒家奠定了进经籍教育体系的基础;更提出了“终身学习”的思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通过他自己证明了这一说法,对教育的启示:在教学中,教师不放弃每一位学生,了解每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思想,从而选择适合学生方法进行教学,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从而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的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教育的发展做出的贡献更是不可磨灭的。
参考文献:
[1] 朱熹(宋).《论语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2] 刘嘉铭.《教育公共基础笔试》[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论文期刊:
[3] 曲红艳.《孔子教育思想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 21期
篇6:孔子教育思想名言
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3)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4) 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 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6)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7) 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8)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9) 过,则匆惮改。
10) 不迁怒,不二过。
11)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12) 孔子曰:“有教无类。”
13) 孔子曰:“因材施教。”
14) 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5) 刚毅木讷近仁。
篇7:孔子教育思想名言
1)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2)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3) 士可忍,孰不可忍?
4) 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5) 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7) 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8)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9)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 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11) 不学礼,无以立。
1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 孔子塑像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15)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篇8:孔子教育思想名言
1) 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 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3)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4) 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5) 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 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8) 放于利而行,多怨。
9)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10)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1)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2) 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13)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4)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15) 贤哉,回也!
16)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7)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18) 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9)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0) 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