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草莓的猪”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8篇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篇1: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理解答案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l℃,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l℃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欠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优。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⑧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天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加粗词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度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

3、“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

5、措施:减排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建人工湖,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控制人口增长等。

篇2:气温变化作文

我感觉今天早上的气温明显的回升了。

在上早操的时候,我就感觉没有平时那么寒风刺骨的感觉,也不知道是不是自己在这里怒火中烧的缘故,我们又一次在这里等了二十分钟,所以使得我们大家抱怨冲天。我觉得这都暂时是过去了,都是在等待时间爆发出来。

尤其是跑步的时候我自己也没有冷风袭人的感觉,自己的双手也没有放在衣服里头。

早操以后我而且回到宿舍的时候,我的眼镜也没有了平时那么水雾弥漫,或许是严寒之后的温暖小插曲。

看来,今天早上的天气确实回升了一点!

篇3:月球上的气温变化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A Temperature Change on the Moon

Astronomers can tell just how hot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gets. The side of the moon toward the sun gets two degrees hotter than boiling water. The night side reaches 243 degrees below zero.

In an eclipse, the earth's shadow falls on the moon. Then the moon's temperature may drop 300 degrees in a very short time.

A temperature change like this cannot happen on the earth. Why does it happen on the moon? Astronomers think that the surface of the moon is dust. On the earth, rocks store heat from the sun. When the sun goes down, the rocks stay warm. But the dust of the moon cannot store heat. So when the moon gets dark, the heat escapes quickly. The moon gets very cold.

篇4:月球上的气温变化

天文学家们能准确说出月球表面的温度:月球阳面的'温度比沸水高2度,其阴面温度低到零下243度。

在月食时,地球的阴影投射在月球上,这时月球的温度可以在瞬间下降300度。

像这样的温度骤变在地球上是不会发生的,但为什么会发生在月球上呢?天文学家们认为,月球的表面是尘埃,而地球上岩石能储存太阳的热量。当太阳下山时,岩石依旧保持温暖,但月球上的尘埃不能存热。所以当月球变得黑暗时,热量便迅速消失,月球便变得不胜寒了。

篇5:立夏的气温变化

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稳定升达22℃以上为夏季开始,“立夏”前后,中国只有福州到南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18--20℃上下。立夏时节我国南北的气温差异较大,而且同一地区波动频繁,华南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而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故此时也是农作物病虫害的多发期和人们易于犯感冒的时期,正如左河水所云:“南国似暑北国春,绿秀江淮万木荫。时病时虫人撒药,忽寒忽热药搪人。”

立夏为什么会有挂蛋

南通民间传说,早先天上有个凶恶的瘟神,平时爱睡懒觉,直到每年的立夏节,才苏醒过来,带上一只瘟疫的口袋,溜到下界播疫作祟。凡是被它染上病的,就是“疰夏”。于是,孩子的母亲们哭哭啼啼,到女娲娘娘庙烧香磕头,求她消灾降福,保佑后代。女娲娘娘知道此事后,就去找瘟神说理。娘娘说:“今后凡是我的嫡亲孩儿,决不准你去伤害他们。”

瘟神知道女娲娘娘法力无边,不敢跟她作对,说:“不知娘娘有几个嫡亲孩童在下界?”娘娘笑道:“这样吧,我立夏这天,命我的嫡亲孩儿在衣襟前挂上一只蛋袋,你认谁记号,干万不得胡来。”这年立夏那天,瘟神醒来,背起疫袋,又急冲冲来到下界,但是从早跑到晚,见到的孩子胸前都有个网兜,不敢动手,最后瘟神精疲力尽,气呼呼地累死在路上。瘟神死后,孩子们也就把挂在胸前的蛋吃掉了。

为了纪念这一胜利,感谢女娲娘娘的大恩大德,以后每年立夏,家家户户都煮蛋给孩子们吃,立夏吃蛋的风俗就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篇6: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气候变化的利与弊阅读答案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2.请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3分)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3分)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低碳生活”已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下面问题。(2分)

【材料连接】

中国环境保护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4月20日向媒体通报,“六·五”世界环境日中国主题为“低碳减排?绿色生活”,号召公众从我做起,为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贡献力量。

请你为“六·五”世界环境日写一条倡导“低碳减排”的宣传标语。

参考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准确地说明了气温上升或下降1℃对经济效益产生的影响。(大意对即可)

3.不能。“可能”表估计,推测。说明出现海平面上升1厘米到16厘米的情况几率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

4.内容:为了更全面、客观地说明气候变化带来的利弊。写法:把气温升高的利与弊进行对比,更加突出地说明了气温升高的弊大于利,(大意对,答出一方面即可)

5.示例:⑴清爽地球靠大家,低碳走进你我他。⑵少坐汽车多行走,低碳健康我拥有。⑶低碳走进千万家,节能环保我参加。

篇7:白露养生注意事项及气温变化

白露后养生要注意些什么

白露之当心“秋燥”

伤人白露时节,秋燥伤人,容易耗人津液,因此常会出现口咽干苦、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的现象。中医认为,这是肺气大肠相表里,肺主皮毛的缘故。因此,从饮食上看,应注意滋阴,此时养生应“顺四时”。秋季对应的是肺,因此白露时节要注意养肺。

白露身不露

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了。另外,白露之后天气冷暖多变,尤其是早晚温差较大,很容易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如果这时候贪食寒凉,更容易把脾胃的机能变得不正常,损伤脾胃阳气,尤其是脾胃虚寒者更应禁忌。

白露之.喝粥更健康

白露时节,很多人认为炎热的夏季已过去,秋冬季节已经到来,所以刚到秋天,就开始大量进补,却忽略了季节性的易发病,如秋天好发的过敏性鼻炎、气管炎和哮喘等,所以在进补的同时要因人而异。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对于体虚者,这时候,最好通过食补代替药补,而食补首推粥。

白露之做好保暖

每年这个季节患感冒的人尤其多,主要是忽视了季节间的温差变化,平时也没有注意提高自身抵抗能力,所以就容易患病。在秋天开始有凉风、气温逐渐下降时,一定要注意保护头部,尤其是婴幼儿最好戴上帽子,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脚的保暖也不能忽视因为脚上分布着人体的6条重要经脉,并且脚远离心脏,血液循环最为不畅。传统养生也非常重视“脚暖腿不凉,腿暖身不寒”的理念。双脚受凉是引发感冒、支气管炎、消化不良、失眠等病症的元凶。

白露之加强身体锻炼

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锻炼身体的好季节。而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虽然秋天比较适合户外运动,但白露季节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

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7.谨防悲秋来袭由于肺对应于五志中的悲,秋天花草树木开始凋谢,人们易于悲伤。因此,白露过后,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如多与朋友进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郁。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能使心肺的气血调和。常笑还是一种健身运动,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秋天气候宜人,是一年中难得锻炼身体的好季节。而白露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

白露之心静

据《黄帝内经》:“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生之道。”虽然秋天比较适合户外运动,但白露季节选择运动项目应因人而异,量力而行并持之以恒。老年人可散步、慢跑、打太极拳、自我按摩等;中青年人可跑步、打球、跳舞、爬山、游泳等。市民在进行以上运动锻炼的同时,还可配合一些“静功”,如呼气、闭目养神,做到动静和谐。

另外,市民应注意心理养生。由于肺对应于五志中的悲,秋天花草树木开始凋谢,人们易于悲伤。因此,白露过后,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如多与朋友进行交流,以免心情抑郁。“中医认为笑能宣发肺气,调节人体机能,消除疲劳,恢复体力。”陈太日说,笑可以使肺吸入足量的清气,呼出浊气,加速血脉运行,能使心肺的气血调和。常笑还是一种健身运动,能使胸肌伸展,增大肺活量。

白露反应气温变化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从气象的角度,节气至此,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阳光尚热,但太阳一落山,气温便很快下降。

俗话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这时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暖空气逐渐退避三舍。

冷空气南下逐渐频繁,加上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南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日照强度减弱,夜间常晴朗少云,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

因为白天的温度虽然仍达三十几度,可是夜晚之后,就下降到二十几度,两者之间的温度差达十多度。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

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俗语云:处暑十八盆,白露勿露身。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处暑仍热,每天须用一盆水洗澡,过了十八天,到了白露,就不要赤膊裸体了,以免着凉。

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谚语还有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喝了白露水,蚊子闭了嘴。说明到了这个时候,蚊虫活动也少了。

白露的养生要点

白露是典型的秋天节气,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夜晚常在草木等物体上凝成白色的露珠,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

古语说:“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意在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已凉,打赤脯容易着凉。

白露时节,支气管哮喘发病率很高,因此要做好预防工作。此时秋高气爽,正是人们外出旅游的大好时光。但是,常有不少游客在旅游期间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其实不一定是“感冒”,可能是“花粉热”。“花粉热”的发病有两个基本因素:一个是人体体质的过敏,另一个是不止一次地接触和吸入外界的过敏原。此节气的养生重点是加强身体锻炼,注意早晚不要受凉,对过敏性疾病积极预防。

白露时节要防止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因体质过敏而引发上述疾病的患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平时要少吃或不吃鱼虾海腥、生冷炙烩腌菜和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在白露一节气中要预防秋燥,燥邪伤人,容易耗人津液,而出现口干、唇干、鼻干、咽干及大便干结、皮肤干裂等症状。预防秋燥的方法很多,可适当地多服一些富含维生素的食品,也可选用一些宣肺化痰、滋阴益气的中药,如人参、沙参等,对缓解秋燥有良效。

篇8:小雪节气气温有什么变化

小雪含义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进入“小雪”节气后,气温会越来越低,直接表现就是气温逐步降到零摄氏度以下。我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小雪”分为三候:“一候虹藏不见;二候天气上升地气下降;三候闭塞而成冬。”意思是说此时彩虹不会出现了,万物失去生机,天地闭塞而转入严寒的季节。

小雪会很冷吗

“小雪”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频数较高的节气。中央气象台预报,21日开始,一股冷空气将开始影响新疆北部及内蒙古等地,带来降温和雨雪天气;23日至25日冷空气东移,中东部地区将有大范围雨雪降温天气过程。

小雪节气的天气特点

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入冬季

立冬节气我国北方地区基本上都进入了冬季,到了小雪节气,长江中下游许多地区陆续进入冬季。虽说全国降水随着冬季的到来,降水逐渐跌入一年中的低谷,但江南比江北雨量还是偏多,即便这一地区12月中下旬才有初雪,但此时的阴雨天气,给人们的感受已经不是深秋凉意,而是湿冷了,这种感觉比北方干冷地区有供暖条件的人们要难受得多。

气温继续走低

在立冬节气,我国的西北、东北的大部分地区已经有雪,到了小雪节气,意味着华北地区将有降雪。如果说立冬节气标志着我国北方大部地区进入冬季的话,走到小雪节气,冷空气的直接表现就是使这些地区的气温逐步达到0℃以下。我们都知道只有在云层内及云下气层的气温都在0℃以下时,降水形式才由雨变成雪。所以,小雪阶段比入冬阶段气温低,是不争的事实。

冷空气南下

1小雪节气时,人们会觉得冷空气开始频频光顾,引起天气骤降,小雪节气时东亚地区已建立起比较稳定的经向环流,西伯利亚地区常有低压或低槽,东移时会有大规模的冷空气南下,我国东部会出现大范围大风降温天气,降温时注意添衣。

小雪节气一般气温多少

视具体情况而定。

中国疆域辽阔,很多地区不是位于同一纬度,因此气候上也有较大的差异,例如小雪节气时北方的某些地区已经开始出现降雪了,而南方沿海地区还是一派小阳春的景象,因此,小雪节气的气温要以实际情况为准。

小雪天气特点小雪节气天气有哪些变化?

小雪表示降雪的起始时间和程度。雪是寒冷天气的产物。小雪节气,南方地区北部开始进入冬季。“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霜枝”,已呈初冬景象。因为北面有秦岭、大巴山屏障,阻挡冷空气入侵,寒潮减弱,致使华南“冬暖”显著。全年降雪日数多在5天以下,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少得多。大雪以前降雪的机会极少。由于华南冬季近地面层气温常保持在0℃以上,所以积雪比降雪更不容易。然而,在寒冷的西北高原,常年10月一般就开始降雪了。高原西北部全年降雪日数可达60天以上,一些高寒地区全年都有降雪的可能。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