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kkkkkkkkkk”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2篇教育部门严查高考考生冒名顶替入学,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教育部门严查高考考生冒名顶替入学,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育部门严查高考考生冒名顶替入学

篇1:教育部门严查高考考生冒名顶替入学

教育部门严查高考考生冒名顶替入学

随着高考第一阶段录取工作的临近,教育部门日前再次下发通知,要求加强20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工作规范流程,各高校须将新生报到所应提交的录取通知书、身份证、户口迁移证(不迁户口的考生应提供户籍地派出所提供的证明)等材料,与考生所在省级招办传送的电子档案和寄送的录取考生名册、纸质档案进行仔细核对,对骗取高考加分资格或企图冒名顶替入学的新生,取消其入学资格的同时,要配合有关部门一查到底。 通知同时指出,严禁高校利用调整计划降低标准指名录取考生;严禁高校避开省级招办、通过社会中介机构或中学教师自行组织生源违规录取考生;严禁高校超出省级招办核准的录取考生名册范围违规发放录取通知书;严禁高校通过虚假宣传等方式吸引甚至欺骗考生入学;严禁高校向考生或家长收取与录取挂钩的任何费用;严禁军事院校招收所谓“地方委培生”或“自费生”;对违反招生工作规定的高校将予以下年度限制招生或暂停招生的处理,并追究主管领导的'责任;对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考生和违规录取的考生,一经核实,坚决取消其报考或录取资格,已入校的一律不予新生学籍电子注册,考生的违规事实须记入其高考诚信电子档案;触犯法律的,交由司法机关依法惩处。

教育部门严查高考考生冒名顶替入学篇2:高考考生接到教育部门来电 银行卡被掏空

高考考生接到教育部门来电 银行卡被掏空

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柳波 刘然)7月初,家住松滋市的小梅接到了一个电话。正是这通电话,小梅银行卡中的钱便没了,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松滋市陈店镇桃岭村的小梅今年刚刚高考完,7月3号下午2点左右,他接到了一个陌生电话。对方在电话里声称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并说要给她退学费。

同时,对方还在电话中告诉小梅可以拨打另外一个号码对退学费一事进行查证核实。小梅拨打第二个电话后,对方也声称自己是教育局的工作人员,要为小梅退学费1849元,并要求小梅提供银行卡。

小梅的姑爹说:“问他该不会是骗人的吧他说不得的。之前初中也有退过学费几百块钱。”

因为小梅有过退学费的经历,他便和姑爹来到陈店镇南街邮政储蓄所门口的柜员机前,按照对方的`要求进行操作小梅的姑爹回忆:“就按了几次确认后来就说没有余额了,就报案了。”

说是退学费给小梅,怎么小梅银行卡里一分不剩,到像是小梅将卡中的3801块钱退给了对方呢?

松滋市公安局陈店派出所民警武俊介绍:“嫌疑人知道她的姓名很清楚,身份信息可能被泄露了。”

民警进一步了解到,当时受害人小梅第一次和对方交涉的是一张余额为170多元的银行卡,而对方却说那张卡联不上网,叫小梅再换一张。民警分析,犯罪嫌疑人很可能嫌钱太少。

受害人小梅输入两次验证码后,银行卡中所有的钱便以转账的方式被骗走。而小梅当初错以为对方让自己选择柜员机上转账的图标,是对方给自己转账的意思,并没有认识到实际是将自己卡中的钱转给对方。

当民警对受害人提供的两个号码进行查询时,发现两个号码的归属地都为上海,但是,都没有身份登记,令此案陷入难题。而就在近段时间,松滋市的斯家场镇黄家岭村村民龚某和新江口镇的居民张某都接到了“所谓教育部门退学费”的电话,以同样的方式被骗走308和298元。

【编后】其实,此案中犯罪嫌疑人的手段并不高明。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句老话说得多好啊。生活中不乏陷阱和骗人伎俩,但只要我们不贪心,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任何高明的骗术也不会得逞。同时也呼吁全社会行动起来,积极发现、举报各种诈骗手段和行为,形成公安机关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结合的强大力量,让骗术无法得逞,骗子无处藏身。

(责任编辑:卜范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