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星不说话”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王维传》的阅读理解,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后的《王维传》的阅读理解,供大家阅读参考。

《王维传》的阅读理解

篇1:《王维传》的阅读理解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①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②。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当时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

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累为尚书右丞。於蓝田置别业,留心释典焉。

(选自《集异记·王维》,有删改。)

【注】①邑司:唐代为公主管理财货和封地租税收入的官员。②解头:唐代州郡保举士子到京城应考叫解,被保举的第一名叫解头。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娴音律娴:熟习

B.仍令赍琵琶赍:携带

C.洎克复洎:等到

D.留心释典焉释:解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为子画焉留心释典焉

B.令以九皋为解头子以文士,请谒贵主

C.岐王则出锦绣衣服公主则召试官至第

D.本为他人所托子诚取解,当为子力

11.以下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尤为岐王之所眷重B.岐王谓曰

C.即令独奏新曲D.令画数壁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王维同年参加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有个经常出入公主府上的客人,请公主给京兆府的考官写了一封信,让京兆府推荐张九皋做第一名。

B.王维按照岐王的吩咐,准备了自己写的诗歌和琵琶曲《郁轮袍》,并和众乐工一起来到公主府上,他的风姿和弹奏琵琶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C.岐王在酒席间向公主推荐王维做京兆府的第一名,公主表示愿意帮忙,她派人向考官传达自己的命令,最终王维以第一名被推荐并考中进士。

D.安史之乱中,王维曾经做了安禄山手下的官员。叛乱平定后,他被崔圆召到府中作画,他发挥了所有的绘画才能,后来得到了宽大处理。

13.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3分)

②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3分)

篇2:《王维传》阅读答案

王维右丞,年未弱冠,文章得名。性娴音律,妙能琵琶,游历诸贵之间,尤为岐王之所眷重。时进士张九皋,声称籍甚。客有出入于公主之门者,为其致公主邑司①牒京兆试官,令以九皋为解头②。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岐王曰:“贵主之强,不可力争,吾为子画焉。子之旧诗清越者,可录十篇。琵琶之新声怨切者,可度一曲。后五日当诣此。”

维即依命,如期而至。岐王谓曰:“子以文士,请谒贵主,何门可见哉?子能如吾之教乎?”维曰:“谨奉命。”岐王则出锦绣衣服,鲜华奇异,遣维衣之,仍令赍琵琶,同至公主之第。岐王入曰:“承贵主出内,故携酒乐奉宴。”即令张筵。诸伶旅进。维妙年洁白,风姿都美,立于前行。公主顾之,谓岐王曰:“斯何人哉?”答曰:“知音者也。”即令独奏新曲,声调哀切,满座动容。公主自询曰:“此曲何名?”维起曰:“号《郁轮袍》。”公主大奇之。岐王曰:“此生非止音律,至于词学,无出其右。”公主尤异之,则曰:“子有所为文乎?”维即出献怀中诗卷。公主览读惊骇,曰:“皆我素所诵习者。常谓古人佳作,乃子之为乎?”因令更衣,升之客右。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岐王因曰:“若使京兆今年得此生为解头,诚为国华矣。”公主乃曰:“何不遣其应举?”岐王曰:“此生不得首荐,义不就试。然已承贵主论托张九皋矣。”公主笑曰:“何预儿事,本为他人所托。”顾谓维曰:“子诚取解,当为子力。”维起谦谢。公主则召试官至第,遣宫婢传教。维遂作解头,而一举登第矣。

天宝末,禄山初陷西京。维及郑虔、张通等皆处贼庭。洎克复,俱囚于宣阳里杨国忠旧宅。崔圆因召于私第,令画数壁。当时以圆勋贵无二,望其救解,故运思精巧,颇绝其艺。

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累为尚书右丞。於蓝田置别业,留心释典焉。

(选自《集异记·王维》,有删改。)

【注】①邑司:唐代为公主管理财货和封地租税收入的官员。②解头:唐代州郡保举士子到京城应考叫“解”,被保举的第一名叫“解头”。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性娴音律 娴:熟习

B.仍令赍琵琶 赍:携带

C.洎克复 洎:等到

D.留心释典焉 释:解释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吾为子画焉 留心释典焉

B.令以九皋为解头 子以文士,请谒贵主

C.岐王则出锦绣衣服 公主则召试官至第

D.本为他人所托 子诚取解,当为子力

11.以下各句,句式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尤为岐王之所眷重 B.岐王谓曰

C.即令独奏新曲 D.令画数壁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与王维同年参加考试的张九皋名气很大,有个经常出入公主府上的客人,请公主给京兆府的考官写了一封信,让京兆府推荐张九皋做第一名。

B.王维按照岐王的吩咐,准备了自己写的诗歌和琵琶曲《郁轮袍》,并和众乐工一起来到公主府上,他的风姿和弹奏琵琶引起了公主的注意。

C.岐王在酒席间向公主推荐王维做京兆府的第一名,公主表示愿意帮忙,她派人向考官传达自己的命令,最终王维以第一名被推荐并考中进士。

D.“安史之乱”中,王维曾经做了安禄山手下的官员。叛乱平定后,他被崔圆召到府中作画,他发挥了所有的`绘画才能,后来得到了宽大处理。

13.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线为文中加波浪线的文字断句。(4分)

后 由 此 事 皆 从 宽 典 至 于 贬 黜 亦 获 善 地 维 累 为 给 事 中 禄 山 授以 伪 官及 贼平兄 缙 为 北都 副 留守 请 以 己 官 爵 赎 之 由 是 免 死。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维方将应举,具其事言于岐王,求庇借。(3分)

②维风流蕴藉,语言谐戏,大为诸贵之所钦瞩。(3分)

【参考答案】

9.D(佛教)

10.C(副词,就。A.代词,代王维应试这件事;兼词,于之,在那里。B.介词,把,和“为”连用,译为“把……作为……”;介词,凭……的身份。D.介词,与“所”连用,表被动;介词,替。)

11.A 被动句(其他均为省略句)

12.A (公主并没有给京兆府的考官写信,信是他手下的邑司官员写的。)

13.(1)后由此事/皆从宽典/至于贬黜/亦获善地/维累为给事中/禄山授以伪官/及贼平/兄缙为北都副留守/请以己官爵赎之/由是免死。

(每错两处扣1分,扣完为止。)

(2)①王维正要参加进士考试,就把这件事详细地告诉了岐王,并且希望求得歧王的帮助。

(大意1分,“具”1分, “庇借”1分。)

②王维风流潇洒,而且说话诙谐风趣,很受各位达官贵人的钦佩瞩目。

《王维传》的阅读理解

篇3:李商隐传阅读理解

李商隐传阅读理解

商隐,字义山,怀州人也。令狐楚奇其才,使游门下,授以文法,遇之甚厚。开成二年,高锴知贡举,楚善于锴,奖誉甚力,遂擢进士。又中拔萃①,楚又奏为集贤校理。

楚出,王茂元镇兴元,素爱其才,表掌书记,以子妻之。除侍御史。茂元为李德裕党②,士流嗤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摈之。来京都,久不调。更依桂林总管郑亚府为判官,后随亚谪循州,三年始回。

归穷于宰相绚③,绚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从小人之辟,谢绝殊不展分。重阳日,因诣厅事,留题云:“十年泉下无消息,九日樽前有所思。”又云:“郎君官重施行马,东阁无因许再窥。”绚见之恻然,乃补太学博士。

商隐廉介可畏,出为广州都督,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未几,入拜检校吏部员外郎。罢,客荥阳,卒。

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号“獭祭鱼”。而旨能感人,人谓其横绝前后。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白死数年,生子,遂以“白老”名之。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待郎后身,不亦忝乎?”后更生子,名衮师,聪俊。商隐诗云:“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此或其后身也。商隐文自成一格,后学者重之,谓“西昆体”也。(选自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

[注释]①拔萃:唐代科举考试科目之一。②李德裕党:“牛李党争”是中唐以后一段时期宫中的宗派斗争,牛党主要成员有牛僧儒、令狐绚等,李党以李吉甫、李德裕父子为首领。③宰相绚:即令狐绚,令狐楚之子。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为( )

A.高锴知贡举——知:主持。

B.从小人之辟——辟:邪僻。

C.士流嗤谪商隐——谪:谴责。

D.每属缀,多检阅书册——属缀:写文章。

2.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完全相同的一组为( )

A.①授以文法②以子妻之

B.①遇之甚厚②共排摈之

C.①遂擢进士②遂以“白老”名之

D.①乃补太学博士②衮师我娇儿,英秀乃无匹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够表现李商隐才能的一组是( )

①令狐楚奇其才

②奖誉甚力

③王茂元镇兴元,素爱其才

④楚又奏为集贤校理

⑤人谓其横绝前后

⑥多检阅书册,左右鳞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①⑤⑥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为( )

A.李商隐被选拔为进士,与令狐楚对他在主考官面前的极力赞赏是分不开的。后来令狐楚又奏请让李商隐任集贤校理。可见令狐楚十分赏识李商隐。

B.令狐绚为牛僧儒派成员,王茂元为李德裕派成员。牛、李斗争十分激烈。后来李商隐得到了王茂元的赏识,这样自然也就为令狐绚所憎恨。

C.为了让宰相令狐绚谅解自己,李商隐发挥了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长处,这就是用诗歌来做令狐绚的'思想工作,结果他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D.作为官员的李商隐,他刚直廉洁,遗憾的是由于官场险恶,他一时不慎站错了队,这样,纵使他有天大的本领,也难以做出让人认可的政绩来。

5.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或袖金以赠,商隐曰:“吾自性分不可易,非畏人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时白乐天老退,极喜商隐文章,曰:“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长,殊鄙钝,温飞卿戏曰:“以尔为待郎后身,不亦忝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B

2.D

3.A

4.D

5.(1)有人袖藏黄金来贿赂他,李商隐拒绝他说:“我的性格本来就是这样,难以改变,不是怕此事被人发觉。”

(2)当时白居易年老谦退,非常喜爱李商隐的诗文,说:“我死后,转世能当你的儿子就够了。”

(3)白老长大了,非常鄙陋迟钝,温庭筠跟他开玩笑说:“以你为白居易侍郎的转世之身,不也太惭愧了吗?” 马上分享给同学

篇4:《春秋传》阅读理解答案

《春秋传》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题目。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吾久欲注,尚未了。听君向言,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

(2)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

【参考译文】郑玄想为《春秋传》作注,还没有完成时,(他)有事到外地去,与服子慎不期而遇,同住一个客店,起初彼此不认识,服子慎在客店外的车上和别人谈论自己为《春秋传》这部书作注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觉得服子慎的看法)多数和自己的相同。郑玄于是走到车边对服子慎说:“我早就想为《春秋传》作注,目前还没有完成。听了您刚才的话,(看法)大多与我的相同。现在,我应当把自己所作的注全部送给您。”于是成了服氏注。

篇5:齐宣王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齐宣王传阅读理解及答案

【原文】

齐宣王为大室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①。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香居③问宣王曰:“【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王曰:“为无主。”“敢问荆邦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居曰:“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王曰:“为无臣。”香居曰:“臣请避矣!”趋而出。王曰:“香子留!何谏寡人之晚也?”遽召尚书④曰:“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②具:备办。③香居:齐国大夫。④尚书:官名。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问题】

12.(1)与“敢问王为有臣乎?”句中“为”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齐宣王【为】大室

B.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全石以【为】底

D.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2)解释加点字。(1分)

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邦( )

13.对画线句子理解最正确的一项是( )(2分)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A.荆王放弃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却喜欢淫乐,冒昧地问一下荆国还有君王吗?

B.荆王解禁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并且喜欢淫乐,冒昧地问一下荆国还有君王吗?

C.荆王放弃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却喜欢淫乐,岂敢再询问荆国有君王吗?

D.荆王解禁了先王的礼乐礼仪,并且喜欢淫乐,岂敢再询问荆国有君王吗?

14.请根据文章具体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香居进谏的`缘由。(3分)

①【 】;②【 】。

15.从文中可知,香居是个【 】、【 】的人;齐宣王是个【 】、【 】的人。(4分)

【参考答案】

12、(1)D(2分)

(2)诸侯的封国或国家(1分)

13、A(2分)

14、①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②群臣莫敢谏(3分)

15、勇敢或敢于劝谏

有谋略或善于劝谏

善于纳谏或能听取意见

勇于改过(4分)

篇6:柳宗元传阅读理解答案

元和十年,例移①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②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③钱,过期则没④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以没者,乃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有删改)

[注释] ①例移:古代官员按惯例调任。②怂播州:今责州遵义,当时为偏远荒凉的地方。③质:抵押。④没:没收。⑤营护:料理,护送。

5.解释下面加点的字。(2分)

(1)禹锡终易连州:

(2)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

6.下列加点字与“请以柳州授禹锡”中的“以”意义相同的是( )(2分)

A.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黔之驴》)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以啮人,无御之者。(《捕蛇者说》)

D.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吾与禹锡执友,何忍见其若是?

8.选文体现了柳宗元为友、为官、为师三个方面什么样的特点?试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1)为友:

(2)为官:

(3)为师:

答案

5.(1)交换,改授(1分)(2)妻子儿女(1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词语的含义。解答时要注意古今异义 词,如“妻子”是两个词,指“妻”和“子”。

6.A

解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以”的用法。“请以柳州授禹锡”的“以”是“把”的.意思。A把;B因为;C如果;D按照。

7.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2分)

解析:此题考査文言文的翻译。注意关键词和句式。关键词“执友”“何”“若是”。

8.(1)为友:为朋友着想,无私帮助朋友。(1分)为官:为老百姓着想,替老百姓办实事。(1分)(3)为师:水平高,指导有方。(1分)

解析:此题考查信息的提炼。“为友”体现在对刘禹锡的帮助上;“为官” 表现在到了柳州便改革掉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的风俗上;“为师”主要体现在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

【附译文】

元和十年(815),(柳宗元)按旧例被移作柳州(今属广西)刺史。那时朗州司马刘禹锡被移作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哪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却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

柳州风俗,用男或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人质便被钱主所没收。柳宗元到了柳州,便改革掉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女,柳宗元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 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元和十四年(819)十月五日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篇7:孟德传阅读理解答案

孟德传阅读理解答案

孟德者,神勇之退卒也①。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嘉祐中,戍秦州。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自念:“吾禁军也。今至此,擒亦死,无食亦死,遇虎狼毒蛇亦死。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惟山之深者往焉,食其饼既尽,取草根木实食之。一日十病十愈,吐、利②、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然遇猛兽者数矣,亦辄不死。德之言曰:“凡猛兽类能识人气,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德以不顾死,未尝为动,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③而去,试之前后如一。”

后至商州,不知其商州也,为候者所执,德自分死矣。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吾视汝非恶人也,类有道者。”德具道本末,乃使为自告者④,置之秦州。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至今往来诸山中,亦无他异能。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世之君子皆有所顾,故有所慕,有所畏。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而其色见于面颜,人望而知之。故弱者见侮,强者见笑,未有特立于世者也。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不自见而物见之矣。推此道也,虽列于天地可也,曾何猛兽之足道哉!

注释:①神勇之退卒也:神勇,禁军兵营名。退卒,逃兵。 ②利:同“痢”。 ③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④自告者:自首的人。

小题1:下列句中 “以”与“以其子与人”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可以一战B.扶苏以数谏故

C.以塞忠谏之路也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小题2: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孟德,是禁军神勇营的逃兵,逃到华山脚下,依然勇敢地向山的`深处走去,吃光了饼就挖草的根摘树上的果子吃,吃得一天要病十次好十次,但是他依然坚持着,几个月之后,吃这些如吃五谷一样平安。

B.孟德在山中的几年里多次与猛兽相遇,但他不怕死,最后猛兽都服服帖帖地走了。

C.孟德后来来到商州,他不知是商州,被哨兵抓住,孟德自料要被处死。商州知府宋孝孙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于是派人向上级报告,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D.孟德可以说是一个有道之人,他的盛大刚直之气表现在外,自己虽不觉得,但众人却见到了。

小题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4分)

①以其衣易一刀十饼 易: ②食其饼既尽 既:

③德具道本末 具: ④弱者见侮 见: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吾视汝非恶人也。(2分)(2)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2分)D

小题2:(2分)C

小题3:(4分)易:交换 既:已经 具:详细(详尽) 见:被

小题4:(2分)(1)我看你不是坏人。(得分点:汝 判断句式)(2分)(2)张安道恰巧担任(做)秦州知府,孟德自称有病,能够(得以)解除兵籍成为平民。(适、知、得、为)

小题1: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全文内容,弄清例句中字词的意思,然后根据自己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各项中字义,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进行比较。D句与例句中“以”皆为“把”。

小题2:

试题分析:根据注释,读懂短文,了解内容。C表述错,商州知府宋孝孙认为他是个有道之人,并不是先向上级报告,而是自己把孟德安置在秦州。

小题3:

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小题4:

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解释清楚关键词语“适”“知”“得”“除”,最后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