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sLapus”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5篇从鲁迅《故乡》谈起 --记叙文的对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从鲁迅《故乡》谈起 --记叙文的对话,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鲁迅《故乡》谈起 --记叙文的对话

篇1:从鲁迅《故乡》谈起的记叙文

从鲁迅《故乡》谈起的记叙文

对话(包括一人独白,两人或众人对谈等),是记叙文中经常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对话这种形式看来很简单,似乎人人都会用,都会写,但是要用得好,写得活,深刻动人,却颇不容易,需要费一番苦心。

试以鲁迅的《故乡》为例。《故乡》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全文主要是通过我叙述故乡的变化和我的感受。其中运用了许多对话:有我与母亲的对话,我与闰土的对话,我与杨二嫂的对话,以及我与宏儿的对话等。作者是怎样设计和安排这些对话的呢?在写作上可以给我们一些什么启示呢?

鲁迅自己曾经说过,作品中写人物对话,应该做到即使不描写人物的模样,也应该使读者看了对话,便好象目睹了说话的那些人。《故乡》中的人物对话正是如此。请看少年闰土的那些对话:

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鸠,蓝背

我们日里到海边检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

情色彩和浓烈的抒情气氛,而且安排穿插也比较自由。

月亮地下,你听,啦啦的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

这些对话生动、形象,从内容到语气都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读了这些话,确实可以不必借助其他描写,便好象目睹了那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知识丰富而又纯朴热情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怎样才能写出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呢?鲁迅在介绍他自己的经验时说,他写人物对话决不说到一大篇,而总是要经过精心的提炼和加工,删除了不必要之点,只摘出各人的有特色的谈话来。如我和少年闰土有一个多月的交往,谈的话一定很多,但作者在写少年闰土时,只选择了他介绍如何捕鸟、检贝壳、看瓜、刺猹的几段话。因为这几段话,最能显示少年闰土的个性特征。写杨二嫂,则选择象贵人眼高、阔了、三房姨太太、八抬的大轿、阿呀呀、阿呀阿呀,真是愈有钱,便愈是一毫不放松等这样一些特定的词语和句式,以充分揭示其尖酸、刻薄和贪小、势利的小市民习气。

为了使人物语言个性更鲜明,作者还采取了对比、烘托等多种手法。如写少年闰土,除了直接摘引出他介绍怎样捕鸟、刺猹等的对话以外,还穿插了我的问话:管贼么?、他不咬人么?并写了我听了闰土的介绍以后的反应和心情: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等等。这些都不是可有可无的,对突出闰土的对话有对比和烘托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还善于从人物的性格变化中来描写人物的对话。如少年闰土说话滔滔不绝,语气明快流畅;而中年闰土说话断断续续,吞吞吐吐,三句离不开老爷、规矩、磕头,谈起生活,则是非常难、不太平、收成又坏等等。这些都深刻地反映了中年闰土的痛苦、麻木和迟钝,从前后对比中使人感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简直判若两人。又如写我见到闰土,兴奋地喊道:阿,闰土哥,──你来了?闰土却恭敬地回答:老爷这一问一答,深刻反映了我与中年闰土的关系的隔膜和变化。

此外,在对话的形式上,有的分行排列,有的不分行排列,有的注明说话人,有的则不注明。注明说话人的,或前,或后,或中,形式也不一样。这些并不是随意写来的,都和表达对话的内容、效果密切相关。最明显的是写杨二嫂出场一段话:

我们坐火车去么?

我们坐火车去。

船呢?

先坐船

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一种尖利的怪声突然大叫起来。

这里先是我和宏儿的闲话,说到先坐船,突然出现一声哈!这模样了这是谁说的,没有交代,让你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从闻其声再去猜度其人,这就比先交代说话人,再写人物对话,效果更好。在形式上,前后两个人的话并列写出,先坐船后面用了删节号,表示说话已被打断,这样写,可以更显示出来人的突然、傲慢和无礼。下面再写我吃了一吓也就有根据了。

由此看来,要写好人物对话,不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都应力求做到个性化,都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思想、遭遇和命运。当然,对话的作用并不局限于此(虽然这是最主要的),在记叙文中,对话还有交代人物、事件,推动情节发展以及在文章表达上的调节和舒缓语气等作用。如我与母亲的对话,我与宏儿的对话,很明显的有承上启下的过渡和交代作用。

前面说过,记叙文一般总是以叙述为主。叙述性语言概括性强,容量大,节奏快,能在较短的篇幅里清楚扼要地介绍出较多的事实和内容,但它一般缺乏形象性和立体感。一篇文章,如果叙述性语言过多,往往会显得呆板、单调。而对话则比较具体、形象,有时更能直接揭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变化,在形式上也比较自由。因此,在大段叙述性语言里,如果适当插入一些对话,往往能起到调节和舒缓语气的作用。如《故乡》一开始,便通过我的叙述,描绘了故乡的破败景象和我的`失望心情,还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我与母亲的会见等。这些都是很重要的。但是,文章如果就这样一直叙述下去,未免会显得平淡、枯燥。于是,文章写到我和母亲谈搬家的事时,便插入了一段对话:

你休息一两天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

三言两语家常式的对话不仅使文章的表达方式有了变化,而且很自然地引出了闰土,并点明了我和闰土的关系,又引起了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

回忆闰土的文学较长,如果都用叙述性语言,也会显得冗长和累赘。作者又把叙述、描写和对话等多种手法结合起来,交替使用,这样就使得文章显得有起伏,有波澜,文气活泼而富于变化。

总之,叙述是作者在说话,对话是作品中的人物在讲话,这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但也不是相互对立的。有时,为了文字的简洁和有变化,也可以把人物对话改成叙述,或者把叙述改成对话。如《故乡》写我和母亲谈搬家的事,是这样写的: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这些内容和我回故乡的目的有关,应该交代,但对全文来说,这不是主要的,因此只在叙述中一笔带过了,如改成对话的形式,反而会喧宾夺主。又如,写中年闰土的景况,先是通过闰土的对话来叙述,接着又通过我和母亲的叙述加以补充,这样变换着写,效果就比单用一种写法好。当然,写人物对话,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什么情况下运用对话的形式,怎样写人物对话,怎样处理好对话与叙述、描写等各种表现手法的关系,都要根据具体内容来确定。

篇2:记叙文: 从“桥”谈起

从鲁迅《故乡》谈起

记叙文: 从“桥”谈起600字

3月17日下午,阳光照耀着大地,大地一片金色,格外美丽。随着大队长赵万佳的宣布,“架起我们共同的桥梁”暨第十一届小海燕科技节正式开幕!在一片掌声,虞大明校长走上了主席台为这届开幕致词。

简短的开幕式,都是围绕“桥”这个主题进行的。陈律声等四位同学用了响板的方式讲了桥的知识,既有趣又朗朗上口;还有老师扮演的.“茅以升”爷爷来到现场,给小海燕们讲解中国桥的历史知识……同学们在这些有趣的节目中,收获了许多“桥”的知识。

操场上的开幕式结束后,本次科技节的第一个活动立刻拉开了帷幕——“架起我们共同的桥梁”班级主题研究学习活动开始啦!每个班级的同学,以假日小队为单位,各年级围绕不同的主题进行了实践研究活动。一年级“介绍一座桥”,二年级“设计一座桥”,三年级“造一座纸桥”,四年级“制作一座桥”,五年级“仿制一座桥”,六年级“研究一座(类)桥”。同学们回到教室,领到任务后,立刻热火朝天的活动起来了!我去五六年级的各班走了一圈。

看,五年级的同学用了卡纸、报纸、白胶和各种上包工具,一个半小时后,一座座有模有样的桥就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有些班级还用了盒子当桥墩,又环保又牢固。6班有个小组在仿制金门大桥,用了细铁丝和加固桥身、使桥更坚固。小海燕们动手能力都很好,桥的形态、结构都很得体。也有些小海燕在制作时一不小心损坏或者没做好,但他们并没有灰心丧气,被困难击倒,而是反复思考,不断尝试,这也体现了小海燕积极、坚持的精神。

六年级,作为学校的学长,研究自然是最深入的。同学们分组合作,资料共享,大部分小海燕都写了二三千字的论文或研究报告,颇有“专业”的研究者风范呢!

主题研究学习活动结束后,各班的优秀作品还被展示在了门厅、童心画廊等处,所有的小海燕们都能去欣赏。

我们喜欢这样的开幕式,朴实而有意义!相信本次科技节一定会更圆满,更成功!

篇3:从《故乡》看鲁迅的“农民情结”

从《故乡》看鲁迅的“农民情结”

说到鲁迅先生对农民的情感,早在鲁迅幼年时期就开始了。照顾鲁迅幼年生活的保姆――长妈妈就是一位从乡下到城里来打工的农村妇女,她给了年幼的鲁迅太多的关爱,以致鲁迅三十多年之后还专门写了《阿长与<山海经>》一文来怀念她。年幼的鲁迅每年都要跟随母亲回到乡下的外婆家去消夏,浑厚的乡情、淳朴的民风慰藉和滋润了鲁迅幼小的心灵。年少的亲身经历以及许多的耳闻目睹使鲁迅先生获得了对“农村和农民”更多的第一深刻印象。

闰土是农民的后代,也可说是鲁迅童年众多要好伙伴中的一个代表。“我”离开故乡二十多年来一直都还惦记着他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鲁迅在《故乡》中对闰土所作的一切描述,充分体现了他对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农民深切的人文关怀和富有社会意义的深层思考。这些姑且不妨统称为鲁迅的“农民情结”吧。拙笔就此试作一点浅探,意在更多地加深对鲁迅的解读,使我们距离鲁迅更近一些,用心灵去感受鲁迅作为社会一分子对中国社会的关注,特别是对中国农民的关注所体现出来的深刻与伟大。

中国的农民是中国这个传统农业大国的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为社会主要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与提供者。农民的问题是中国社会的重大问题,即便社会发展到今天也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早在二十世纪初期,鲁迅就将自己的视焦投向了中国广大的农村社会,这是相当了不起的事情,是极具政治远见卓识的。要知道,以拯救中国劳苦大众为奋斗目标的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却还是处在创建之初。那时的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怎样,农民的生存状况如何,在对闰土所做的叙述中,鲁迅为我们作出了警醒深思的回答。仅就这一点而言,从当时来看,还有谁能够这么早地注意到农民的问题,并且通过文学的艺术手段作如此深层的追问与思考呢?

鲁迅在《故乡》中为我们客观地展现了当时中国社会农民的生存环境,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存现状,真切地叙述了农民的生活疾苦,深沉地表达了“哀其不幸“之情。总之一句话,倾注了他对中国社会广大农民的深切同情。

鲁迅在《故乡》一开始就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的“深冬黄昏图”,阴晦、萧条,没有一丝活力。极为形象地展示了中国农村社会广大农民生存的自然空间。而广大农民生存的社会空间更是糟糕透顶:连年的饥荒,繁多的`苛捐杂税,兵、匪的抢夺,官、绅的压榨等等,当时社会如此之现状,可想而知广大农民又是何以聊生呢!而作为中国农民个体之一的“闰土“以这样一副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就不能不叫人为之心寒而掬一把心酸同情之泪了。

长年的少食缺食脸上呈现出一种病态的灰黄之色;长年的吹着海风劳作两只眼睛周围肿得通红;长年的劳作双手变得又粗又笨,以致到了深冬开裂得如同松树皮一般;时至深冬身上无衣可添,仅穿着一件极薄的棉衣而冻得浑身直打哆嗦。这就是当时中国的农民苦难生活的特写。中国的农民就是这样长年劳作而食不裹腹、衣不暖身的挣扎在死亡线上。

作为中国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广大农民为什么就不能得到满足生存的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呢?鲁迅从《故乡》中借为闰土之“取名” 却是这样告诉了我们: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农民千百年来一直没能拥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那就是脚下这片赖以生存的土地。在广大农民的“生辰八字”即命运里,缺少的就是一个“土”字。所以鲁迅要叫农民闰(认)土,那就是真正地认定并拥有属于农民自己的土地。中国的农民不应成为土地的奴隶而应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便是新中国建立之前的历代社会制度一直都未能为中国的农民所具体解决的一个根本的问题。这也就是造成当时中国农民的生存状况如此悲苦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此精辟独到的认识中国社会的农民问题,这就是鲁迅先生的深刻。

中国的“闰土们”只知道日子过得“非常难”,有口说不出的难,但却找不到“难”的症结所在,更不用说找到解决问题“难”的出路了,便只好把改变“难”的现状的希望寄托在了香炉和烛台上,这等于是希望无所谓有。看来中国的农民要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像闰土这样的农民是没有希望可言了。那么“闰土们”的下一代水生又如何呢?然而闰土的那一声“老爷”的称呼,却又让鲁迅的心情变得更为沉重:如果水生和宏儿仍然重复《故乡》中“我”和闰土昨天与今天的故事,如果水生仍然重复闰土父辈们的生活,那么中国农民的苦难日子岂不是就要永无尽头了?这正是鲁迅在为中国农民的现状和未来所深深忧虑的。

中国农民自身的症结在哪里?中国农民的出路又在哪里?鲁迅借“我”在《故乡》中乘船离开故乡时所作的思考中再一次地给我们答案。闰土这一代农民之所以毫无希望,那是因为沉重的生活负担(多子、饥荒)和社会负担(苛捐,兵、匪、官、绅)压得他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封建思想意识的毒害侵蚀了他们的灵魂,使得他们一个个变得像木偶人,永远失去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斗志和力量,这样的一种精神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社会农民的悲剧还将会继续传演下去。

中国的农民再也不能继续这样的日子了,他们应当有新的生活, “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于是鲁迅就将希望寄托在了水生的身上。其实,“水生”一名就是希望的意思,水乃万物生命之源,既然“水”生了,那不就是有希望了吗?所以只要众多的水生们在朝着《故乡》中的“我”所构建的“理想故乡”走去,一条通向未来新生活的光明大道不就形成了。这样看来,《故乡》结尾的那句名言,应当说最初可是在对中国的农民所讲的!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鲁迅在《故乡》中为中国社会广大的农民所作的“预言“早己实现了。这不正是鲁迅先生的伟大之处!

鲁迅在《故乡》中从物质层面到精神世界为当时的中国农民所作出的全方位深层透视,并且又为中国农民的未来所作出的理想故乡构建,这种对于中国农民倾注的关照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因为历代的文人墨客对农民的关注仅仅只是停留在生活层面上。所以纵观鲁迅凝聚在《故乡》中的“农民情结”,不禁使人想到伟人邓小平所讲的“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的真挚表白是相得益彰的。

1.鲁迅《故乡》原文阅读

2.鲁迅代表作《故乡》教学反思

3.鲁迅作品《故乡》赏析

4.鲁迅《故乡》读后感

5.鲁迅《故乡》阅读题目及答案

6.鲁迅《故乡》教学反思

7.鲁迅精华作品赏《故乡》

8.鲁迅作品《故乡》原文赏读

9.鲁迅短篇小说《故乡》

10.鲁迅的《故乡》写作背景

篇4:从《故乡》看鲁迅小说的民族忧患意识

从《故乡》看鲁迅小说的民族忧患意识

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坛上有极大成就的作家之一。他出生在以传统农业为主要生产方式的旧中国,自幼跟随乡村保姆的生活,让他有机会接近并熟悉农民的困苦处境,更使得日后的从事文学创作中倍加关注受封建旧思想、旧观念影响最深的农村社会,对广大农民的生存疾苦倾注了最深切的关怀和最炽热的同情。鲁迅是一个善于把农民问题放在重大社会事变中表现的作家,创作了很多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反映农民深受剥削压迫和急需革命又缺乏民主主义革命意识间的矛盾,提出一个摆在革命者面前的现实问题:如何把占中国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农民从混沌中解放出来,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引导他们走上民主革命的道路。因此,在他的作品里总能看到一幕幕“吃人”与“被吃”的人生悲剧,尽现旧中国“大小无数的人肉筵宴”,激发人们起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宴、毁坏这厨房”,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下面就以《故乡》为例来看鲁迅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强烈民族忧患精神。

《故乡》是一篇描写20世纪代辛亥革命前后农民生活和精神现状的作品,写于191月,发表于5月的《新青年》杂志,后收入小说集《呐喊》。作品取材于19返乡举家北迁时与童年时的农民朋友章运水见面的亲身经历。以进步知识青年“我”回故乡的见闻为线索,透过二十年间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性格的巨大反差,对比出两个不同时期的生活画面,同时又将这种差异加以烘托和渲染,反衬出现实故乡的萧条和惨败,揭示了动荡社会中人们精神面貌的可悲变化及造成这种变化的深刻社会根源。

小说一开始就是两段景物描写,营造出弥漫全篇的环境氛围。家道中落,“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也已经变卖,不得不搬家,于是“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却看到“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勾勒出旧中国农村破产后的衰败景象,让“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这与“我”记忆中那个有着“深蓝色的天空、金黄的圆月、海边沙地上的碧绿西瓜”的童年故乡完全不一样了。童年故乡是美丽的,“但要我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言辞了”,或许是儿童纯真心灵的直接感受,只因有着“我”和闰土孩提时代难忘的稚趣生活而异常的美丽,深植于心底。作品通过“我”对儿时美好回忆的概述,呈现出一幅童年唯美的意境画,是作者对真、善、美理想世界无限渴求的自然流露,更是对儿童天性与成年世界认识间矛盾冲突的揭示,体现了鲁迅对儿童问题的深切关注。

小说写“我”回到家里,见到了许多亲属和故人,尤为着重描写儿时的伙伴、贫苦农民的典型――闰土。相隔二十年后再见闰土,完全变成了另外一种样子,“先前的紫色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粗又笨而且开裂似树皮样”。二十年前的闰土,在“我”的记忆里是一个朝气蓬勃、生机焕发的“小英雄”,“他见人很害羞,只是不怕我”,“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事,都是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眼前这突然呈现的外貌变化不仅再现了一个人由稚嫩到衰老的生理过程,而且暗含着一个纯朴农民可悲的精神裂变。小说有两处细节描写揭示了闰土这个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这巨大精神变化之后发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一是二十年前的“我”与闰土是哥弟相称,但二十年后的今天,当“我”在与闰土见面后仍旧称呼他“闰土哥”时,他的表现却是“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没有出声,态度终于是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刹那间的神态变化,包含了丰富的内心活动。原本两个童年挚友几十年后的重逢,喜悦与兴奋不言而喻,本可以尽情释放的情怀,在此刻嘎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二是写闰土不但以“老爷”这样称呼“我”,而且还让其子水生也这样“给老爷磕头”,对此“我”打了一个寒噤,说不出话来。“我”的母亲让闰土随便一些,与先前那样“哥弟相称”,闰土却绝对不肯答应,说:“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现在则不成”。小说正是通过这些朴素无华又细致传神的描写,让读者清醒地看到封建制度所形成的礼法关系及维系这种礼法关系的封建等级观念已深深扎根于这个被压迫、被奴役农民的精神和思想,成为不可动摇、无法改变的生活准则。

小说里写闰土,并没有细致地描述他二十年来的辛酸经历,只有寥寥几笔,将他前后两个时期的两幅肖像和两种性格展现了出来,让人物漫长的生活道路和辛酸历程高度而集中地压缩在这外部特征和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之中,如:在“我”搬家剩下的东西中选香炉和烛台等细节描写,看起来虽只是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琐事,却正好表明了闰土受封建旧思想侵蚀的程度和无法与自己命运抗争的悲哀。生长在旧中国的农村,没有机会接受教育,因循守旧、没有文化,使得成年闰土对社会现实和个人苦难不能正确地认识,只好将社会动荡和苦难困境归咎于天地鬼神,希望用服从和祭拜的方式来感动“神灵”,寄予“神灵”来改变自己命运的封建宿命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作品写闰土不仅承认统治阶级所规定的最根本的制度,相信阶级地位的不可动摇,上下界限的不可逾越,尊卑观念的不可破坏,而且还依赖于统治阶级愚民政策最得力的工具――鬼神,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人物性格和命运发展的主观必然性,深化了人物的悲剧色彩,让读者能更深层次的去理解人物在作品中所体现出的思想内涵。

此外,作者还试图透过闰土这样一个普通农民前后二十年的巨变来找到复杂社会变迁及人物悲惨命运的深刻社会根源。闰土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个人有什么过失,也不是因为他比别人特别不幸,和其他农民一样,他辛苦繁忙地劳作着,诚实安分地生活着,却仍免不了遭此惨变。闰土他不到四十岁就有了六个孩子,并且“孩子们都会帮忙了”,但全家还仍是“不够吃”,“种出的东西都折了本”。小时候的闰土戴着银项圈,童年生活也有着天真活泼的欢乐气氛。可随着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的不断加深,国内阶级矛盾日益锐化,军阀混战连绵不断,地主阶级加紧剥削,处在社会低层的农民的生活更加贫困,童年那个有生命力的闰土也伴随着成长的磨难消逝了。所以作品在写二十年后的闰土时完全没有了田园牧歌式的轻快笔调,而是换以低沉伤痛的笔触抒发出自己的'愤恨与忧虑。如对四十来岁闰土的景况是这样描写的:“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通过对人物环境的客观分析,得出一个不容置疑的结论:像闰土这样贫苦农民的悲惨遭遇并非他个人所造成的,而是整个社会对他们的欺压所致,且这种悲剧命运具有很明显的普遍性。因此,作者在讲述回乡故事的同时,更多的是在向读者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在当时社会环境下,解决亿万贫苦农民困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并不是他们个人自身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乃至整个民族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要想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就必须先解放被压迫在最低层的农民阶级。

小说最后以“我”在离开故乡的船上的思考作为全篇的结束。在想起与闰土隔绝般的相见时,“我”希望后辈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直截了当地指出了闰土之前数辈农民的生活境遇不能再这样一代代的延续下去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除旧制度、打破封建枷锁束缚的革命斗争迫在眉睫。这种亢奋情绪的大胆流露不正是鲁迅强烈民族忧患意识最纯粹的表现吗?他跨越了历代文人对百姓关注只停留在物质生活层面的思想局限性,选择了一条从精神层面为苦难百姓探寻解放的新路。尤其是小说结尾那句经典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力图唤起像闰土一样的旧中国低层百姓的觉醒,“号召人们行动起来,从只有荆棘的地方践踏和开辟出一条路来”。

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在黑暗中前行,在风雨里战斗的猛士,作品具有强烈的震撼力,是“在高的意义上写实主义者”。在他看来,“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第一要著就是在于改变他们的精神”。因此,他一生致力于文化批判和社会政治批判,专心于对人的心灵剖析和疗救,不仅是《故乡》,而且还有《祝福》、《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Q正传》等,都不同程度地描写了旧中国农村破产的惨败景象,揭露当时的“吃人”社会,痛斥旧思想、旧礼教带给农民精神上的伤害。正是因为有着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强烈的责任感,他选择东渡求医、治病救人;正是因为有着对中国社会现状深刻的思考和大丈夫救国救民的宏图伟愿,他后来又做出了弃医从文、拯救灵魂的惊人之举。在鲁迅身上所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影响和激励着无数有志于中国革命和解放事业的人们,他是我们民族旧思想斗争中的一面旗帜,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不愧为“二十世纪最忧患的灵魂”。

1.鲁迅《故乡》原文阅读

2.鲁迅代表作《故乡》教学反思

3.鲁迅作品《故乡》赏析

4.鲁迅《故乡》读后感

5.鲁迅《故乡》阅读题目及答案

6.鲁迅《故乡》教学反思

7.鲁迅精华作品赏《故乡》

8.鲁迅作品《故乡》原文赏读

9.鲁迅短篇小说《故乡》

10.鲁迅的《故乡》写作背景

篇5:从《故乡》中体味鲁迅小说的写作特色

从《故乡》中体味鲁迅小说的写作特色

文学作品来源于现实,却又高于现实。鲁迅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平(今北京),耳闻目睹了农村的破败疮痍的残酷现实和农民的凄苦,加之在这个风雨如磐的社会中求索了30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在1921年1月便以这次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就了这篇悲凉沉郁的小说—《故乡》。

《故乡》全文共6000多字,小说一开头用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冷风、苍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画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显现了一幅“寒江荒村归客图”,透露出作者“悲凉”的心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流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为全文涂抹了感情的底色——冷色调。《故乡》开启了我国现代感伤悲凉型乡土文学的先河,体现了此派小说创作的许多可贵特色,小说《故乡》的写作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一、多方面地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多视角地解释主题思想,给作品增添了更加浓重的悲剧色彩。

例如:萧索破败的荒村与海边沙地神异的图画,构成景物的对比。少年闰土的活泼可爱与中年闰土的饱经沧桑,“豆腐西施”与“圆规”的强烈反差,构成人物今昔的强烈对照。人物对比中,又有诸多层次:有闰土、杨二嫂前后的肖像对比;有闰土前后的语言、行动、气质、性格的对比;有闰土与杨二嫂性格的对比;有“我”和少年闰土的友谊与“我”和中年闰土的隔阂的对比;有中年的“我”和闰土的隔膜与宏儿和水生的“意气”的对比。各方面的对比,把旧中国农村日趋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人与人日趋冷漠的主题思想揭示的更加宽广和深刻。

二、传神的肖像描写,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点。

例如:少年闰土的肖像描写,勾勒出一个健康活泼的农家少年的形象,而对中年闰土所刻画的是一个受尽折磨和压榨的旧中国典型农民的形象。对于杨二嫂素描式的勾勒虽无一贬词,却刻画了一个泼辣粗俗、令人生厌的农村妇女的外部形象。

三、景物描写中深沉地激荡着作者思想感情的波澜。

例如:

小说的一开头就用隐晦的天气、呜呜作响的冷风、仓黄的天空、萧索的荒村,勾勒出冬日江南农村死气沉沉的景象,透漏出“我”悲凉的情绪。在小说里,作者将荒凉的景物与悲凉的情绪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创造了情景交融的意境。小说里也有一幅闪着灿烂光彩的图画,即作者回忆少年闰土的那幅“神异的图画”,景物描写中寄托了作者对美好景物的深切向往。

四、精心选择锤炼字词,形象描绘的惟妙惟肖,表现出一个中国现代语言大师的风采。

鲁迅非常重视自己作品中字词的'选择和锤炼,可以说是一个中国现代语言大师。在他的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锤炼斟酌推敲使用词语的身后功力。他在写人的时候,如见其形,他在状物的时候,如临其境,他在模拟声音的时候,如闻其声。他总是用最简洁的笔墨,用最流畅的语言来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事物描摹出来,仿佛是绘画一样,天地万物,凝聚在笔端,而有条不紊,井然有序。

五、议论性的文字,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起到了推波助澜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鲁迅的小说中议论的成分其实是不多的,但每当出现议论性的文字的时候,总是那些闪耀着光芒的文字。议论性的文字常常能够给小说锦上添花,更深刻地阐释思想主题。《故乡》结尾这样说:“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说得很好,虽然没有尼采式的那么深刻,但却深远得多了。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体,其实并没有拒绝议论,鲁迅小说的这种写法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学习的。

总之,《故乡》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忧郁的美,忧郁是悠长的,这种美也是悠长的。

1.鲁迅《故乡》原文阅读

2.鲁迅代表作《故乡》教学反思

3.鲁迅作品《故乡》赏析

4.鲁迅《故乡》读后感

5.鲁迅《故乡》阅读题目及答案

6.鲁迅《故乡》教学反思

7.鲁迅精华作品赏《故乡》

8.鲁迅作品《故乡》原文赏读

9.鲁迅短篇小说《故乡》

10.鲁迅的《故乡》写作背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