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千树”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4篇《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一群蚂蚁在遇到危难的时候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以及作者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和词语,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是怎样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德修养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在他人有难的时候能奋力相助。学习这篇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 敬重之情,也让学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关爱。
这一课时教学中,成功的地方有:
1.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利用率高。
2.教材中的知识点抓得比较实,注重细节,如对标点符号的 处理,进行课堂小练笔等。
3.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体现学生学习的 主体地位。
4.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的顺序,通过提纲携领式的问题直冲重点句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 效率。
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中学生放生读得比较少,对有感情朗读训练、指导的 不到位。
2.教师的 语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篇2: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这篇课文讲述了几只蚂蚁在遇到危难之时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事后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分段不是难事。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第二部分的教学上,即蚂蚁的两次救助和作者的关注。我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段落,然后直接切入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流程条理清楚,结构上一目了然,重点也凸显出来了。只是在学生找出重点语句理解感悟上,显得过于粗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朗读。通过师生的梳理整合,找出了相关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让学生明白:蚂蚁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这一种本能,令作者的心灵深受震撼,这种 “ 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 指的就是 “ 生命之间要有关爱,人们应该懂得关爱他人,学回当别人有了困难甚至面临绝境时去奋力相助,甚至不惜牺牲一切 ” 。
在学习蚂蚁的救助过程中我让学生用上 “ 先 …… 接着 …… 然后 …… 最后 ……” 的顺序自己动口说说,明白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 因为这篇课文的中心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来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要有关爱,应懂得关爱他人,危难之时互相帮助。在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中的重点词句上进行挖掘。我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感悟到珍爱生命、关爱他人这一崇高的道德品质。如抓住 “ 我放弃了与这两只黄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那么在每一次的救助中,从哪些词句体现出这种 “ 令人感动 ” ,如:用力、挣扎、衔咬、亲吻、触摸 …… 等等词语的挖掘,体会受难者的无助,需要帮助,而这时的施救者的举动是多么的温暖人心,让受助者、施助者、旁观者真正地感动,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当然,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想,每节课都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课文较长,在用了大量时间进行读的训练后,对于课文内容和字词的理解只能抓住关键和重点,而课文中的有些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对复述课文这一要求只能作为课后练习,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和指导。另外,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蚂蚁教学反思马拉松教学反思马教学反思
篇3:《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故事(刘邦谋士张良用糖做诱饵,使蚂蚁闻糖聚聚成字,最终导致霸王自杀。)导入新课-----蚂蚁的救助。接着处理生字和疑点词句,并且分组竞争,上台展示,评出最佳组。然后,分段落大意,让小组成员各抒己见,激发竞争机制,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最后,反馈练习,及时解决当堂问题,达到现学现用,不留知识漏洞。
优点:
1,小组合作,上台展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2,导入新颖,引人入胜。
缺点:
1,品读课文,讲解有点多,给学生空间少。
2,假如课的结尾,用爱的奉献的歌曲,渲染氛围会更好。
拓展延伸:
生命是可以相互感动的,爱是可以相互传播的。有时,只要我们伸一伸手,就可以握住一份美好的情缘,跟可以牵出一份人世间的温馨!孩子们,小动物都知道,相互帮助,团结友爱,难道我们人与人之间不更应该将爱心一个一个的传递下去,建立美好的家园吗?
篇4: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结合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及中年段学生的认知水平,指导学生采用多读多想,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课堂上,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进行引导,把大量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让学生去读,去谈读后的收获,去说读后的感悟,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和词语,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是怎样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德修养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在他人有难的时候能奋力相助。在学习过程中,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也让学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关爱;既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调动起来,又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5: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以及作者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和词语,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是怎样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德修养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在他人有难的时候能奋力相助。学习这篇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 敬重之情,也让学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关爱。
这一课时教学中,成功的 地方有:
1.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利用率高。
2.教材中的知识点抓得比较实,注重细节,如对标点符号的 处理,进行课堂小练笔等。
3.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体现学生学习的 主体地位。
4.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的顺序,通过提纲携领式的问题直冲重点句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 效率。
不足之处:
1.在课堂中学生放生读得比较少,对有感情朗读训练、指导的 不到位。
2.教师的 语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篇6:《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精品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讲述了一个蚂蚁在遇到危难的时候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了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以及作者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和词语,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是怎样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德修养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在他人有难的时候能奋力相助。学习这篇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也让学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关爱。
这一课时教学中,成功的地方有:
1.教学环节紧凑,时间利用率高。
2.教材中的知识点抓得比较实,注重细节,如对标点符号的处理,进行课堂小练笔等。
3.教师讲得少,学生说得多,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4.能够创造性的利用教材。在教学中打破教材的顺序,通过提纲携领式的问题直冲重点句段,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不足之处:
1.课件制作不够精细,在出示学生找的句段时,一下全出来了。
2.在课堂中学生放生读得比较少,对有感情朗读训练、指导的不到位。
3.教师的语言有待进一步提高准确性。
篇7: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讲述了一个蚂蚁在遇到危难的时候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了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为了突破这个难点,在这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以及作者是怎样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让学生通过理解重点句和词语,引导学生知道蚂蚁是怎样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的,再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受,使学生明白:做人要做一个具有良好道德品德修养的人,要懂得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在他人有难的时候能奋力相助。
学习这篇课文既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也让学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要学会关爱。
篇8: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这篇课文讲述了几只蚂蚁在遇到危难之时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事后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分段不是难事。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第二部分的教学上,即蚂蚁的两次救助和作者的关注。我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段落,然后直接切入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流程条理清楚,结构上一目了然,重点也凸显出来了。只是在学生找出重点语句理解感悟上,显得过于粗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朗读。通过师生的梳理整合,找出了相关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让学生明白:蚂蚁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这一种本能,令作者的心灵深受震撼,这种 “ 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 指的就是 “ 生命之间要有关爱,人们应该懂得关爱他人,学回当别人有了困难甚至面临绝境时去奋力相助,甚至不惜牺牲一切 ” 。
在学习蚂蚁的救助过程中我让学生用上 “ 先 …… 接着 …… 然后 …… 最后 ……” 的顺序自己动口说说,明白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 因为这篇课文的.中心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来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要有关爱,应懂得关爱他人,危难之时互相帮助。在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中的重点词句上进行挖掘。我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感悟到珍爱生命、关爱他人这一崇高的道德品质。如抓住 “ 我放弃了与这两只黄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 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那么在每一次的救助中,从哪些词句体现出这种 “ 令人感动 ” ,如:用力、挣扎、衔咬、亲吻、触摸 …… 等等词语的挖掘,体会受难者的无助,需要帮助,而这时的施救者的举动是多么的温暖人心,让受助者、施助者、旁观者真正地感动,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当然,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想,每节课都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课文较长,在用了大量时间进行读的训练后,对于课文内容和字词的理解只能抓住关键和重点,而课文中的有些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对复述课文这一要求只能作为课后练习,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和指导。另外,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9: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
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会认的字7个,会写的字15个,会掌握的词语14个。
3.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能够从中感悟到做人就应该具有崇高的道德品质,要知道去关爱他人,关爱生命。
4.帮助学生学习课文按顺序叙述的方法,理解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感悟到课文的主题,认识到做人应该遵循怎样的道德准则。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学习新课。
1.导语:
同学们,蚂蚁是一种体型极小的昆虫,然而就是这种小昆虫的相互救助之举,却给了作者以巨大的启迪。我想,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你们会对小蚂蚁产生一种新的情感,会有更多的感悟。
2.板书课题,揭示课题
齐读题目,思考问题:
(1)“救助”是什么意思?
(2)“蚂蚁的救助”是什么意思?
3.默读课文,了解大意
(1)边默读边想全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说一说课文大意。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请学生提出预习生字时有什么困难。
2.重点指导学生易读混,易写错的生字。
3.出示生字卡,检查学习情况。
4.自读全文,画出新词,再把词语放到语句中读一读。
5.理解词语意思。
6.小结:
同学们已经掌握了生字的读音,写法,还要注意多音字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读音。如“挣扎”与“挣到”都是在本课中出现的词语,但它们的读音却不一样。希望在课文的学习中,不仅能掌握字的读音,写法,还要进一步深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作用,积累下来加以运用。
三、再次读书,理清课文顺序。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
3.在书中画出不懂的地方。
4.小结:多有意思的一件事呀!读后你有什么想法,请你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和同学交流。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把学会的新词放入“词语花篮”。
2.继续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昨天的课上,我们结识了一位可敬的动物朋友。我们了解了一个感人的故事,这就是——(齐读课题“蚂蚁的救助”)
1.回忆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汇报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记叙的。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读中感悟,体验情感。
1.出示自学提示:
(1)是什么事引起蚂蚁相互救助的?
(2)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3)我在一旁又做了什么呢?
(4)从这件事中,我受到什么启发?
(5)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小组讨论,交流想法:
(1)分组汇报自己自学后的想法。
(2)小组内解决不懂的问题。
(3)小组中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3.交流过程:
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读:找出事情的起因。
(2)出示语句: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援,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就会渗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3)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这句话。
(4)提问:读读改写的句子,你明白了什么?书中为什么这样写?(强调原因)
学习第二部分:
(1)当花盆水渗下去时,发生了什么情况,我怎么想的,准备怎么做?
(2)按提示填空回答问题。
当时,我想,我准备。
(3)我为什么放弃救助蚂蚁的行动?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品味“意想不到”的意思。换一个词,意思不变。(意料之外、出乎意料等)
(4)体验这种情感再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5)读第四自然段,说说蚂蚁是怎样相互救助的?
在谈救助过程时,品味词语、句子,体验作者情感。
①区分“用力”与“奋力”两个词。
明确:“用力”与“奋力”都是使劲的意思,“奋力”比“用力”程度更深;从“奋力”一词,体会到什么:作者为了与第三自然段区分,避免了重复。
②哪幅插图画出了这个情景?看图说说蚂蚁怎样救遇难的同伴?
③画出描写获救蚂蚁被救出后的动作的词语,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④我看到还在水中的蚂蚁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样救助落难的蚂蚁的?
⑤出示句子: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⑥蚂蚁被救出后,又有怎样的举动呢?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⑦品味“立即、亲吻、触抚、试图、衔、碰”等词语并想象它们当时想什么呢?说什么呢?
(6)指名读第二部分,用“先„„接着„„然后„„最后”等词语说一说蚂蚁相互救助的过程。 学习第三部分:
(1)指名读,作者看到蚂蚁的救助过程是怎么想的?有什么感受?
(2)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道德品质?
三、总结全文,深化理解。
1.作者写蚂蚁的救助这篇文章是为了什么?
2.总结:
小蚂蚁虽然弱小,然而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它们奋力相揪,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面对它们,我们怎能不升腾起敬重之情呢?从它们身上,我们也得到了启示,那就是——(看板书总结)。
3.请你对小蚂蚁说一句话。赞美它的品质、精神或谈自己的感受。
篇10:蚂蚁的救助教学设计
《蚂蚁的救助》阅读原文:
夏天的一个午后,我给阳台上的几盆花木浇水。在浇石榴(liú)时,发现有几只黄蚂蚁浮在水面上挣(zhēng)扎着。我知道,蚂蚁虽不会游泳,但它们是生命力极强的小生灵。我没有对它们实施救援,因为花盆中的水很快就会渗(shèn)下去,蚂蚁就可以着陆了。
不一会儿,水没有了。几只蚂蚁在湿漉(lù)漉的泥土上又恢(huī)复了正常活动,但有两只不幸的黄蚂蚁被湿泥埋(mái)住了半截身子,正努力挣扎着向外爬,可又爬不出来。我想,我应该救助一下这两个落难者了。我必须找一样细小的工具,不然,用手指或稍微粗点儿的小棍儿,都有可能使救助变成杀生。
但是,当我从室内取了一枚大头针走出来时,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两只被埋的蚂蚁同时被另外两只同伴救助着——那两只来救助的黄蚂蚁正用力向外拉它们的同伴。我放弃了与这两只黄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
一只蚂蚁先被同伴救了出来。另一只在同伴的奋力救助下,也从泥土中挣[zhèng]出了身子。它们小心翼翼地向四周试探了一番,便迅速(xùnsù)逃离了。奇怪的是,有一只黄蚂蚁却没有离开,而是在救助现场继续衔咬泥土,似乎下面还埋着什么东西。我想看个究竟,就没有打扰它。不久,我看到有一对小小的触角晃动着露了出来,原来下面还有一个落难的同伴。这次我必须要帮助它们了,因为这场“水灾”是我造成的,我在这些小生灵面前是负有责(zé)任的,甚至可以说是罪过。我极其小心地用针尖挑[tiǎo]开泥土,使这只小蚂蚁露了出来。黄蚂蚁看到同伴后,立即上前去亲吻(wěn)触抚(fǔ),并试图将它衔走。这时,被救助的蚂蚁已经恢复过来,与黄蚂蚁互相用触角碰了一下,便一起离开了。
我不是昆虫学家,不知道蚂蚁的救助行为是一种偶然还是出自本能。但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它们确实表现出了一种我们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
《蚂蚁的救助》教学反思:
《蚂蚁的救助》这篇课文讲述了几只蚂蚁在遇到危难之时相互救助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界生命的敬重之情,从而也告诉人们应该学会关爱动物,关爱生命。
课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即事情的起因、经过,以及事后的感受。条理非常清晰,分段不是难事。我把教学的重心放在了第二部分的教学上,即蚂蚁的两次救助和作者的关注。我先让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划分段落,然后直接切入重点段落,让学生找出重点语句进行分析理解。这样的流程条理清楚,结构上一目了然,重点也凸显出来了。只是在学生找出重点语句理解感悟上,显得过于粗略。没有针对性地进行细致深入的分析和指导朗读。通过师生的梳理整合,找出了相关的重点词句,加以理解,让学生明白:蚂蚁奋不顾身地救助同伴这一种本能,令作者的心灵深受震撼,这种“人类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指的就是“生命之间要有关爱,人们应该懂得关爱他人,学回当别人有了困难甚至面临绝境时去奋力相助,甚至不惜牺牲一切”。在学习蚂蚁的救助过程中我让学生用上“先……接着……然后……最后……”的顺序自己动口说说,明白什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因为这篇课文的中心是通过一些重点语句来体现出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要有关爱,应懂得关爱他人,危难之时互相帮助。在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中的重点词句上进行挖掘。我让学生在思想上真正感悟到珍爱生命、关爱他人这一崇高的道德品质。如抓住“我放弃了与这两只黄蚂蚁争功的机会,静静地观察着这个令人感动的故事。”这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那么在每一次的救助中,从哪些词句体现出这种“令人感动”,如:用力、挣扎、衔咬、亲吻、触摸……等等词语的挖掘,体会受难者的无助,需要帮助,而这时的施救者的举动是多么的温暖人心,让受助者、施助者、旁观者真正地感动,从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
当然,教学设计只是一种预想,每节课都会有一些遗憾,在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课文较长,在用了大量时间进行读的训练后,对于课文内容和字词的理解只能抓住关键和重点,而课文中的有些资源没有充分地被利用,对复述课文这一要求只能作为课后练习,学生得不到相应的训练和指导。另外,在整节课中,留给学生展开联想的空间不足,使学生丰富的想像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展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将不断进行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将此次教学中的一些思考和困惑,作为今后尝试和改进的起点,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篇11: 《蚂蚁救助》读后感
20xx年3月28日星期日
今天我读了《蚂蚁的救助》,我觉得那5只小蚂蚁是有爱心又有团结精神的小蚂蚁,我们要向它们学习,下面我就给大家讲讲蚂蚁是怎样救助的吧!
一天,我在阳台正给心爱的石榴浇水,浇着浇着,我突然发现有两只小蚂蚁不小心掉进我浇的水里。我想小蚂蚁的生命力强,不会有事。过了一会,水没有了,果然湿漉漉的那两只小家伙在泥土上恢复了正常,又在继续玩耍。
我发现又有2只小蚂蚁沉在泥浆里,我必须用细小的东西把它们挑出来。当我回房拿来一根针想把它们挑出来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前面已经恢复正常的那两只小蚂蚁正在帮助这两只陷进泥浆里的小蚂蚁。它们多用劲呀,终于把第一只救出来了,马上它们又合力把第二只也救出来了。
它们正准备回家,不知是什么气息还是它们的语言,吸引着它们都朝一个方向张望,原来还有一只小蚂蚁掉进泥浆里了,它们赶快爬向那只蚂蚁,很快把那只小蚂蚁也救出来了。它们排着队高高兴兴地回家了。
我觉得蚂蚁这种团结友爱的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
篇12:《蚂蚁》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在教学《蜻蜓和蚂蚁》一时,我细细品读课文,蜻蜓由于夏日里悠闲自在而冬日来临时则又冷又饿,故事短小有趣耐人寻味,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孩子们很自然地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再配上直观的插图,有利于学生的观察,理解课文。基于对文本的理解,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注重了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训练,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通过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朗读品味去感悟人物形象,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及表达的欲望。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一,为说话训练搭建平台
在阅读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通过多种方式了解词语意思,积累好词佳句,运用词语,丰富语言积累。这也是本课教学力求体现的重点。认真而扎实地教学生字和词语,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理解能力都很有限,更需要教师的指导。为避免生硬呆板的解释,我采用抓住重点词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体验情感的方法教学。在提倡感悟体验的同时又注重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积累了词语,感受语言文字的奇妙。例如积累叠词“嘀嘀咕咕”,ABAC式词“逛来逛去”,ABB式词“软绵绵”,及“愁眉苦脸”等好词。积累句式“哪有……呀?”,“难道……吗?”教学中围绕重点语句,训练词语的掌握与理解,重点句式练习说话,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多积累,多运用,改变学生词语贫乏的现象,为三年级的习作打好基础。
二,为朗读创设环境。
语文教学,不但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还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篇课文重点部分小蜻蜓和小蚂蚁的对话是分角色朗读练习的好段落,指导学生练习分角色朗读,使孩子们身临其境,去想象当时的情境,去体会小蜻蜓的心想,理解小蚂蚁的话的寓意,让孩子们在边听边想中品赏课文,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分角色朗读是为了让孩子们在品味中升华对文章的理解,感受到读书的快乐,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主动获取知识,体验阅读的乐趣。
三,为想象力插上翅膀
语文课堂教学应成为儿童创造力想象力驰骋的广阔天地。学生的想象力需要保护,创造力需要培养。为了让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教学最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第二年夏天又到了,蜻蜓又会怎样做呢?引导学生想象,一方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另一方面深化了对文本主题的认识,使学生懂得了只有辛勤劳动,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课堂上不禁锢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去自由想象,畅所欲言,这样学生自身潜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培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想:语文课堂应是学生语言训练的平台,我一直在努力,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创造条件,搭建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
篇13:《蚂蚁》教学反思
通俗地说,语感是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东西。如何通过“有形”的训练来提升学生“无形”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二年级语文上册《上天的蚂蚁》一课的阅读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小练习,引导学生想象:
练习1
在上天的路上,即使,小蚂蚁也不(),即使(),小蚂蚁也不()。
生:即使遇到暴风骤雨,小蚂蚁也绝不退缩。
生:即使摔了又摔,小蚂蚁也决不放弃。
通过这样的小练习,引导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拓展想象,发展语言,提升语感,也帮助他们深刻理解了文本主题。
练习2:
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
生: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坚持不懈。
生: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充满自信。
生:小蚂蚁一定能成功,因为它永不放弃。
耗时少,收获大,小练习的功劳高,当然,有效的阅读是完成小练习的最好铺垫。
篇14:《蚂蚁》教学反思
我执教的《上天的蚂蚁》这篇童话,是通过一只小小的蚂蚁立志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从通天树爬到天上的故事,赞扬了蚂蚁敢于立大志,为了实现远大志向而一往无前的精神。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以下三方面的处理:
一、内容更简约。这是一篇结构很完整的童话,篇幅相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还是比较长,如果按照一段一段地讲解,平均用力,一课时就很难完成。根据教学目标,我深钻教材,对这篇比较长的童话故事做了取舍,最终把重点内容确定为8――13段,通过品读小蚂蚁和白胡子爷爷的对话,体会蚂蚁个小志气大,为了理想不懈努力的精神。对于前面的内容只抓住描写树高的句子和“连连告退”这个词,感受上天有多么困难,为后文理解小蚂蚁的精神作一个铺垫。在教学中,我既突出重点,又注意整体把握。让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读完描写树高的单个句子后,我把这四个句子放进故事情境中,师生合读,再次感受树的高。指导读好小蚂蚁的话后,全班分角色读完8至13段,最后再将课文通读一遍。既做到了点面结合,又做到了取舍适度。
二、环节更简便。第一:课前我精心挑选要出现的生字、生词,这些词与文意密切相关,能展现文章的脉络,为接下来孩子们讲述故事提供帮助。第二:精读课文。在精读课文时,我将设计分成三大版块,清清爽爽,一目了然。第一个版块抓住“树高”,体会上天很难。第二个版块通过师生对话,巧妙地理解了“连连告退”,体会巨人的懦弱,为下文反衬蚂蚁的坚强毅力作铺垫。第三个版块围绕“蚂蚁能爬上天吗”这个问题进行开放性、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培养边读书边思考的学习惯。
三、方法更朴实。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本堂课,我抓住描写树高的句子、巨人和小蚂蚁的话,小蚂蚁和白胡子爷爷的话,用默读、自读,师生配合读,分角色读,引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琅琅的读书声中理解文意,感悟情感,发展语言,培养语感。
上完课以后,我感觉学生学得还不够主动,在引导学生想象:“你认为小蚂蚁和巨人比较,谁更容易爬到树顶”这一问题时;大部分学生局限于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缺乏自己的想法,使这一环节的矛盾冲突不够明显,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怎样在课堂上给学生更大的思维想象空间,让教真正做到为学服务,这我需要要思考、努力的方向。
通过上这堂课,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简单教语文,实在是不简单,需要我像这只小蚂蚁一样,下大力气进行不懈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