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酱”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12篇《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概论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读后感
从昨天看完程亮先生的文章,我的头就肿得象粽子,单说文章里提到的哲学和科学方面的名人名字,要想理清他们的思想和看“一部分”他们的著作,我这辈子就没可能再做别的什么事了。要说读后感,我只敢说我自以为看懂了哪些,看不懂哪些,其实说句实话,要说看懂这篇文章,那就太牛了。所以我的第一个读后感就是“大部分看不懂”。
“自然界背后的实在究竟是一种在本质上同人类心灵所见的自然界相似的东西呢?还是一种对人和人的福利漠不关心的巨大‘机器’呢?一座山实际上是披着树木的绿袍、戴着永不融化的雪帽的一堆岩石呢?还是实质上是一批没有人的品质的小质点、一批不知何故能使人类心灵产生形式和色彩幻觉的小质点的集合体呢?”这类问题或许在普通人眼里是不需要回答的,但在哲学家眼里,这样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何谓“真”,何谓“假”,是必须得认真解决的问题。否则,哲学家就会睡不着,吃不香,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吃了的食物是不是就是上帝的化身,亦或就是下一个自己……如果纯粹从唯心分析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世界变得非常诡异,一切推演皆有可能成立。于是,在每个哲学家心目中,首先要寻找和解决的问题便是“我所认为的‘真’是什么?什么才是‘必然’的”“哪些前辈或是权威的理论是我所认同的,哪些是我必须去辩驳的”,简单地说,就是树立起自己的“必然性”目标,有了必然性,就建立了严格的逻辑推演程序,也就建立了分析这个世界的方法论和认识论。
这是从大的方向上来说的哲学观和世界观(我所认同的),另一部分学者,选择了去解决不那么大的一些局部哲学问题,比如:极限问题、龟兔赛跑谬论、宇宙中心问题、政治演变、对奕结局……哲学问题只需要下一个台阶,就成了科学问题。在这种动力的驱动下,科学家可以用数学推演的方法建立起代数模型,并且以语义学的方法定义微积分,再使用代数模型和微积分从而推导出极限的解,这是牛顿、莱布尼兹和他的支持者所创立的数学流的思想,也就是本文中所述的`“ 莱布尼兹在构想“推理算术”的时候,提出了两种推理原则:无矛盾原则与充足理由原则。他认为数学只需遵循无矛盾原则:包含矛盾的判断为假,相反,不包含矛盾的判断则为真。但对物理学,还需要加上充足理由原则:一个事实是真实存在的,则必须有一个其为何如此的充分理由。莱布尼兹认为,对于数学这类不需要寻找理由的纯推理性的真理,我们只要将复合的命题解析为由以构成的简单命题与观念即可证明其为真。”形而下的思潮创造了辉煌的近现代科学和文明,并且这种形式还在越演越烈,现在形而下的过程继续发展,不但在科学层面,而且在技术层面,更多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了技术流派,技巧流派之论战。
其实大多数科学家和哲学家(思路尚在清晰状态的)对自己所持的观点布满了怀疑,也对别的对立的思想和派别的思想保留赞同的意见,于是辩驳发生,哲学于是在不断的辩驳和求伪求真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辩驳的过程从来都是纵贯古今,列举无穷多的实验和观察,推演无数的公式和语义。在这个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问题有可被实证的,这就是本文所说的“实验分析(后验分析)”,比如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降速度与体积或是质量无关的定义;也有可顺向推演的,这就是“先验分析”,比如达尔文对进化论的贡献;还有牛顿被苹果砸到头继而联想和推论出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的“后(经)验综合”;哲学求证的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方法论的实验,在西方的哲学发展历史上,哲学思想方法与科学研究方法时而分,时而合,分分合合,这中间对哲学的本体位的争论从未间断,也从未明了,引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我们仍将面对那个最可怕的奥秘,就是所谓实在(真理)”
在大多数的争论当中,我们都可以听到哲学家们一个清晰的思路,就是“我是同意你所说的观点的,但说句实话,我看不到你的观点在现实(或是逻辑)中有什么合理的地方”,一方面,哲学家们试图找到一种“先验”的方法来到达“必然真”,另一方面,当这样的方法体系能够证明已经被证明过的大多数问题并且在学术界和世界上广泛认同的时候,他们又开始怀疑这些方法,并且对这些推导出来的新的未被证明的事物或是原理表示怀疑。卡尔.波普尔在《猜想与反驳》中对处于哲学家和科学家大脑中的这种反反复复的批判和被批判作了深刻的分析,这算是对哲学本位之本位的思考。这个循环圈往复不断,推动着人类不断去思考那些黑暗的部分。由哲学体系这个思想链条上掉落下一些粉尘或是碎末来,又形成了对现实社会的无限联想,发展成为形式科学(数学和语言),或者是实验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成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抽丝剥茧地看,本文最后一段的立意明确,导向清楚,并且不失大家风范。“澄清先验性、分析性与必然性的本义,根据不同的理论建构,我们还会有其他的关联选择,存在康德的先验综合真理和后验分析真理,也可以存在克里普克的先验偶然真理和后验必然真理,甚至还可能存在分析偶然真理和综合必然真理。”,这便是典型的中国学者的思路“管它黑猫白猫,能为我所用的都是好猫……”。
以上说中国学者的话是戏说了,不过话说回来,在世界哲学史中,中国的哲学流派独树一帜,仿佛一面伟大的旗帜,却又找不到什么清楚的线索,好象每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都是为了一些现实的目标来解释思想层面的东西,即使是在那些文学作品里面,刚刚可以看到一些可适用于更广大范围的民族、宗教、社会形态或是组织
篇2:性学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性学与爱情心理学读后感
作者:(奥)弗洛伊德 出 版 社: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0-1 原价:22.80元 当当最低价:11.50元 去当当了解更多书籍资料 卓越打折价: 元 蔚蓝打折价:14.80元 去蔚蓝了解更多信息 去当当网购买本书去卓越网购买本书去蔚蓝网购买本书 性学与爱情心理学内容简介: 《性学三论》是弗洛伊德对人性了解最具创意、最永恒的贡献之一,其革命性与重要性足与《梦的解析》等量齐观。在本书中弗氏道出了对人性与人类行为动机的主要看法。第一篇《性变态》详论同性恋、性错乱、及心理症患者的性冲动。第二篇详细分析幼儿性欲的来源、目的及其表达方式。第三篇《青春期的改变》饮食弗氏著名的原欲理论。弗洛伊德的《性学三论》是独一无二的性学理论的经典。它不但是变态心理学学者们的瑰宝,而且,由于它对人性发展作了有系统和完整的探讨,也是心理学家、人类家、社会学家以及一般知识分子所不可不读的名著。 《爱情心理学》包含三篇文章,其中对男人恋爱的畸形心理,性无能的原因,以及处女的谜样的含意,都有极精辟的`分析,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读者对性学与爱情心理学的最新评论: 当当网用户flaway: 我本来想买关于正常人爱情心理的书,书的内容却不是.......只是关于儿童和一些变态爱情心理 当当网用户玛莉梦菲: 最直观的感觉就是:一般,而且是很一般!绝对的一般!让人失望!!! 当当网用户妮妮90: 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元化,如果大家不在那么讳莫如深,也许正规刊物会更普及更畅销~ 热门书籍推荐: 女人结婚前不知道de事儿篇3:舰艇电力系统保障性与保障性分析初探
舰艇电力系统保障性与保障性分析初探
提出舰艇电力系统保障性的定义,确定舰艇电力系统保障性的参数要求,提出舰艇电力系统保障性分析的`任务与保障性分析的基本过程.
作 者:侯玉 蒋桂春 HOU Yu JIANG Gui-chun 作者单位:侯玉,HOU Yu(海军驻大连426厂军事代表室,辽宁大连,116001;91257部队,浙江舟山,316000)蒋桂春,JIANG Gui-chun(91257部队,浙江舟山,316000)
刊 名:机电设备 英文刊名: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年,卷(期): 27(3) 分类号:U674.7 关键词:舰艇 电力系统 保障性 保障性分析篇4: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与价值性的内在关联
试论马克思的历史必然性与价值性的内在关联
通过追溯历史必然性观念发展的历史渊源,阐明马克思历史必然性是人的实践活动中的规律性,这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必然性观念上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关键;是揭示历史必然性与价值性的内在关联,探讨历史观与价值观统一的'理论根据.
作 者:朱静 作者单位:湖州师范学院,浙江,湖州,313000 刊 名: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COLLEGES OF SHANXI 年,卷(期): 14(8) 分类号:A81 关键词:历史必然性 社会历史发展 实践活动 价值性篇5:外部性与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外部性与环境管理的经济学分析
当今,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在环境经济学中,外部性分析是用以解释经济活动和环境问题成因的`基础理论.沿着市场激励这一思路,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借助外部性理论分析,应根据产生不同的“情势”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措施.
作 者:韩剑萍 李秀萍 高信栋 作者单位:韩剑萍(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李秀萍(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高信栋(兰州助剂厂,甘肃,兰州,730070)
刊 名: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ANSU ECONOMIC MANAGEMENT INSTITUTE 年,卷(期): 16(2) 分类号:F062.2 关键词:外部性 环境管理 经济学分析 情势篇6: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分析
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性分析
文章结合力学理论、化学反应理论、分子定向理论、静电理论,分析了沥青与集料的粘附机理,探讨了沥青、集料、水及荷载等因素对沥青与集料之间粘附性的`影响,比较了水煮法、水浸法、光电比色法、净吸附法等粘附性试验方法的优劣,并指出就我国目前状况,仍推荐使用水煮法或水浸法.
作 者:朱迪 ZHU Di 作者单位:赤峰市公路管理处,内蒙古,赤峰,024000 刊 名: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年,卷(期): “”(13) 分类号:U414 关键词: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水稳定性 粘附性 沥青 集料篇7:初一段性测评——试卷分析与反思
这次考试是进入初中的第一次段考,是对第一个月的学习进行检测。
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主要以基础知识与阅读理解为主考内容。
基础知识考查较多的是字词,特别是古诗文字词的意思。而这往往是容易被忽略的。尤其是一些短语的意思以及课文的概况(作者、背景、内涵等),扣分较为严重。还有课文内牵涉到的一些拓展知识,比如试卷第7题“敬词”,“谦词”的知识。
基础知识部分是很重要的,是必须要掌握扎实运用自如的,而对于基础知识,一定要“课上肯记。课下肯背”,做到考试时尽量不在基础部分失分。同时,对于平常书本上有的、老师课堂上补充的基本知识或是要求听、默写的部分一定要时常温习,才会有记得牢的效果。
其次就是阅读理解,对于这类题目,应该要“眼到、口到、心到”,用心去仔细体会、揣摩作者或出题者的意图,让回答能够简洁明了直击中心。
阅读理解需要平时多阅读课外书籍、文学或报刊之类的。也可以多做做这方面的习题,摸索阅读理解的规律与技巧,总结一套得心应手的方法。
这次语文考试并不难,但是分数却并不理想。我总结是在课后温习、考前复习方面做的不够好,应该系统地进行知识管理、复习。这样才不会使考试时被题目难住。
这张试卷还有一个大题目,那就是作文。这次的作文主要写的是场景描写,而如何用精炼的语言写出一段既有场景又有情节还符合主题的短文呢?这个问题就需要在阅读与写作中不断的试验、总结、实践了。
其实语文学习并不难,只要有心去记、背、读、写就能打好基础,只要肯动脑子就可以学好语文。语文是一门重要的有灵性的学科,是活的。这次考试失利,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都存在,但要慢慢总结并提升,这些原因就都不是理由。
篇8:美国第四代战斗机性分析与发展预测
美国第四代战斗机实用性分析与发展预测
美国希望其第四代战斗机F/A-22满足哪些军事需求?达到的'作战目的是什么?第四代战斗机的出现会对未来战争样式带来什么变化?
作 者: 作者单位: 刊 名:国际航空 PKU英文刊名:INTERNATIONAL AVIATION 年,卷(期): “”(5) 分类号:F27 关键词:篇9:陶瓷碎片与景观设计结合性分析论文
陶瓷碎片与景观设计结合性分析论文
一、陶瓷碎片在景观设计中的特点
1.陶瓷碎片的环保性
陶瓷原料来源于天然的泥土,对于生态环境没有污染,也没有辐射,而且陶瓷还能够对各种工业原料进行提炼,比如工业粉煤灰等。同其他类型的塑料、玻璃相比,陶瓷碎片在景观设计中有着更出众的环保功能,这也是陶瓷原料的优势所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到处都能够看到环保型的材料,比如木材和石头,这些天然性的材料能够更好地同自然环境结合起来,不但对于自然有着更好的融入性,而且同社会上所追求的回归自然的人文思想相得益彰。
2.陶瓷碎片的材质装饰性
陶瓷碎片的表层釉色非常丰富的,这也是陶瓷碎片在人们感官视觉上的最直接感受,能够带来多层次的美感。釉色是陶瓷作品所具有的特殊品质,各种色彩的的釉、透明釉、无光釉等材料,都赋予了陶瓷作品强大的艺术色彩表现能力,能够在美学上实现各种开片、裂纹、斑驳等视觉效果,从而形成各种各样的肌理纹路和色彩特效。在陶瓷的制作过程中,如果对泥土进行压印、手捏或者刻划等方式,能够非常轻松地在陶瓷作品中表现出各种肌理纹路效果以及形状体态。而陶瓷作品肌理纹路中所带有的质感,纹路的连续疏密、重叠交错、粗细浓淡等形式的运用,给人们带来广阔的视觉联想空间。陶瓷碎片还能够根据自身采用原料泥土组成成分的不同,颗粒大小的不同以及其中蕴含的金属氧化物比例的不同,在烧制完成后会产生相异的质感纹理效果,比如龟裂、气泡等变化。由于烧制火候的掌握不同,粘土所体现出来的触感也是不同的,或温暖或粗朴,能够将材料所含有的人文美感展现得非常全面,而且烧制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也能够为陶瓷的釉色肌理带来更多的发展方向。在景观设计中利用陶瓷碎片釉色和纹理的装饰性,能够极大程度地加强景观的表现力和色彩层次。
二、陶瓷碎片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陶瓷碎片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可以视为一个发展的新型方向,能够丰富景观的艺术表现力。在当前的景观设计中,如何充分合理地利用多种多样的陶瓷碎片来配合设计是现代化景观设计中研究的热点。
1.陶瓷碎片在建筑中的运用
在现代化的景观设计中,主体大多是各式各样的建筑物。建筑物是景观设计中的主角,自然也是陶瓷碎片艺术设计的主要载体之一。对陶瓷碎片如何在建筑中运用这一课题,很多的建筑工程师通过大量的设计实验,已经能够高水平地将陶瓷碎片应用于建筑物的装饰上,并且取得了很好的装饰效果。有关陶瓷碎片在建筑中的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西班牙建筑大师安东尼奥·高迪,他喜欢在建筑的外面尝试艺术性的装饰效果和图案设计,他经常在建筑物中混合使用精致的陶瓷碎片以及富有特点的石头原料,来对建筑进行装饰和美化。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品就是他在19设计的巴特罗公寓。巴特罗公寓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公寓的屋顶上铺满了釉的鱼鳞状瓷片,这个设计的灵感来自于加泰罗尼亚地区广为流传的“圣娇治屠龙救公主”的故事,以此故事作为背景,在色彩的运用上从粉红色过渡到了浅蓝色,好比恶龙的背部,同时还使得龙脊背上刻画出来的十字架十分鲜艳,在巴特罗公寓临街的墙面上,设计了多种颜色的陶瓷碎片,有紫色、蓝色、黄色等,在陶瓷碎片中夹杂了天然的贝壳,通过这种绚丽多姿的美学设计,拼贴出了海洋的艺术主体。从上面的例子能够看出,陶瓷碎片的使用和建筑之间能够产生紧密的联系,两者通过在形体上的组合,能够给人们构造一种全新的视觉形象,有效地美化建筑的景观设计。
2.陶瓷碎片在雕塑作品中的运用
在景观设计中,如果运用陶瓷碎片,能够将传统古典的装饰材料和富有现代艺术气息的雕塑结合在一起,必然能提升景观艺术价值,美化景观的环境。陶瓷作品原料所带有的自然属性能够很轻易地将景观环境融入到自然中去,拉近人们和景观之间的距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将雕塑所带来的距离感柔化。在当前景观设计中的大多数硬性雕塑的背景下,运用陶瓷碎片能够给予人们温暖亲近的感觉,通过陶瓷釉色的多姿多彩,能够将生命的本质感受赋予观赏的人们。陶瓷碎片和雕塑作品的结合,能够具有立体的美感,并且适合人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赏。西班牙著名的艺术大师米罗的巨型抽象雕塑作品《女人与鸟》,是为巴塞罗那的米罗公园特意创作的。在这幅作品的外部,米罗贴满了数以千计、各式各样的陶瓷碎片,通过这种抽象的表达方式来抒发一种简单概括的艺术形象。整体来看雕塑的颜色绚烂多彩中带有一份柔和,其中又能够让观众感受到女人和鸟之间的自然舒适。景观雕塑的运用和景观设计的结合,是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过程,景观设计中雕塑运用并不仅仅是整体景观设计环境中的一个简单装饰,而是应该和周围的景物环境相配,形成一种协调的状态。高迪的拼贴方法是将陶瓷碎片融入到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手段,无论是在景观的外面还是内部,或是在景观之中都起到不可替代作用。比如处于古尔公园入口处的巨型蜥蜴雕塑,整体都是根据蜥蜴的自身形态特点,通过陶瓷碎片的规律拼贴来进行设计的。整体雕塑的色彩饱满有层次,与镶嵌有白色碎瓷片的台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四周的景观设计风格形成了高度的和谐统一。
3.陶瓷碎片在道路方面的运用
道路是现代景观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的构成中具有一定的主导性。道路除了有最初的交通功能之外,同时也是社会公共生活环境的展示平台,在道路中,陶瓷碎片主要是作为道路表面的铺装材料,一般都是用于人流量比较少的地段,比如公园的小道、广场中的走道等,陶瓷碎片装饰的道路主要是起美化作用,由于陶瓷碎片拼贴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能够轻松地调节周围环境的气氛,而且耐磨持久,受到了景观设计师的偏爱。陶瓷碎片拼贴的道路路面,还有一些其他的功能,如果部分区域碎瓷片排列组合得和人们日常认知不一样的话,则表示这一部分区域是区分于其他部分的,设计师也能够通过陶瓷碎片的图案来对人们进行引导。
三、小结
总之,在景观设计中运用陶瓷碎片,能够采用艺术的表现形式来回收废物,不仅处理了大量的碎瓷片,节约资源,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还为景观设计拓展了新的表现空间,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装饰风格。陶瓷碎片和景观设计相结合,能够时刻向人们传达其中所蕴含的人文意义,促进人们精神世界的发展,在人们和景观之间搭建起交流沟通的桥梁,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篇10:简论法学语言与文学语言的比较性分析
一、法学与文学之间
法学学科有着极为深远的历史传统,遗憾的是,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其学科自主性的地位渐渐衰弱。究竟何为“法”?古今中外,众说纷纭。因为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理论问题,各法学学者或者学术流派基于不同的考量,加之自身之外的因素限制,便有许多不同的认识。一般来讲,法是国家制定或者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权力义务为调整内容,以人的行为为调整对象,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由当时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社会规范。法保护或体现的价值是统治阶级认定的社会关系和价值。法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才有的产物;法的产生有一个从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演变过程;除此之外,法刚出现时便受到宗教和道德的极大影响,带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和道德印痕。毋庸置疑,正是因为法在社会生活中的调整作用和规范作用,我们国家的社会秩序才得以保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才有了保障。
文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文学一种特殊的反映生活的意识形态。简言之,就其本质,文学是作家从一定的观点出发,站在一定的立场,对社会,对人生所做的一种评价,是生活的产物。但是,它与哲学、社会科学等一般的意识形态有所不同,它通过作家本身的审美体验和感受来反映社会人生,是作家审美意识的外化形式,因此,文学的反映对象具有特殊性,并有自己独特的反映方式。
现实地看,我们把文学作品从法学的理论研究中完全驱逐是不可能,也是不应该的。中西学术传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通过文学作品去研究法律与社会,具体的法律研究中,文学可以弥补法律的某种不足。正如徐忠明所言:“文学作品的叙事角度虽然不乏‘正统’意识,但是,其中毕竟有着更多的民间思考、民间的视角。”文学不仅上演具体生动的典型“故事”,触动读者的同情心,体悟社会伦理意识,还会让你明白,光读《唐律疏议》、《名公书判清明集》这些是不够的,弄不好还会被蒙,不如听《红楼梦》中那门子讲“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护官符”来得中肯。文学作品总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或者从一定的角度去挖掘社会生活的真实,即“一般地说,文学叙事是对在社会生活中的人物和事件恰如其分的、合乎逻辑的‘真实’概括。在这个意义上,文学‘真实’依托的社会,其实与历史‘真实’凭借的社会生活是基本想通的。两者之间没有本质上的差异。”所以,文学作品长久以来是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材料,当然,也能成为法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二、比较——试从语言的视角
“法是语言!”无论是谁,也不管他是从哪个角度给法下定义,都需要语言的支持。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者把法看成是统治阶级的意志,而意志需要借助语言才能呈现;持功能观的'人认为法是工具,而工具却是语言。从实践中看,立法者们立的法是意志和命令,而这都需要语言的表达;司法官们的法是判决,判决需要书写语言;普遍守法者们的法是行为规范,规范是语言。法律规范中,权力的分配与制约、权利的拥有与义务的承担以及法律对自由、正义、秩序等法价值的追求都是凭借语言实现的。具体到法律的运作环节,立法机关制定颁布法律、法令时使用立法语言,它是法律语言的重要内容。被授权行政立法的机关,其制定的法规语言使用上与法律大致相同,是准立法语言。法律解释的语言,介于法律语言与司法语言之间,更与立法语言相当,可以归为立法语言。法需要语言来诠释,文学同样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传统的语言学认为,文学所要创造的是形象,而形象的塑造却需要一种语言的概念系统。语言是文学的媒介,文学文本总是由语言构成的,即有一定的语言行为及其产品构成,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阅读,都必须也只能根据这种语言特性——文学文本即便有无数种特性,也都要以这种特性为生成的基础,这就是文学的语言性。
然而,法学终究是法学,文学毕竟是文学,两者之间的价值取向是不同的。法学语言重在追求真实性、准确性、严谨性,以及由此引起的强有力的证据效果。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法律就是秩序,有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这一点与文学的审美道德价值追求一致。柏拉图就曾在他的《理想国》中宣扬他的政治观,即艺术的社会作用是有益与规范。可见,柏拉图的文学艺术承担了亚里士多德的法律任务。其实,广义文学在我国古代有着很强的道德教化作用,统治者十分强调文学的政治功用,提倡“文以载道”,就是要有与正统意识形态相符的价值观和社会共识,以加强对社会的控制。这种情况直到法学现代化之后才有所改观。
文学的语言则是以精神性、形象性与生动性的文学审美效果为其追求。文学语言是衡量文学作品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人们往往喜欢看到语言形式丰富、描绘形象得心应手的艺术作品。也就是需要在文学语言上琢磨,力达语言的性质要求。显然,这两者之间有明显的差异,也正是如此,我们才能深刻了解它们的语言,洞察它们的精神。
法学语言的适用性是其最大特征,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实现它的价值追求。就法的基本价值而言,主要是自由、正义、秩序,还有基本价值以外的一般价值,如效率、利益等。语言在法条里的表现通常是准确的、规范的,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自由决定了法律语言的表达要精确,否则会因表达过泛而造成对公民自由的侵犯;正义决定了法律语言必须是严肃的、中立的,这样才能树立法的权威,保证执行力;秩序决定了法律语言要合乎逻辑、富有系统性;效率则决定了法律语言最大程度的避免歧义化。法律用语的可替代性相当差。这些特点与文学语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文学是审美的学科。语言首先也是审美的,文学语言的功利性远没有法学强烈,其独特的审美价值追求,使得我们在审美认识、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可以达到语言的无拘无束,在不同的语境下选择适合的表达。
当然,有一点我们是必须明确的:语言和符号都是一定的“意义之网”,一方面它不可能完全传达“真实”,另一方面也不可能完全传达表达者本人对事实的感触。这就是说,语言的表达存在局限性。法律是规范人的行为的,但它首先要受到语言的规范,只有语言上规范之后,才能更有效的规范人的行为。当我们在进行规范性研究时,什么样的法律语言能够更好的追求正义,实现权力、权利、责任等才是要甚佳考虑的。法的意义在于法律实践的语言互动之中。法条是死的,法律机构也是死的,它们只有在语言的应用中才是有意义的,法才能显示出其旺盛的生命力,其灵魂正义也才能表现出来。文学语言是不能仅仅从符号的角度来理解的,它还必须从语用的角度进行考察,只有这样它的多重性功能才能体现出来。
篇11:《性与社会的宗教学思考》读后感
《关于性与社会的宗教学思考》读后感
亚当,是上帝认为最原始的一个人,夏娃则天生是个附庸。这里似乎天生铸就了夏娃的不平等。有谁问一问夏娃生有何乐? 作为男人,我们可以这样认识生存的意义,就是你终于有了一个归宿,这个归宿让你欢喜让你忧,有了一个这样的目标,并为之奋斗,看来也可以了。 而换位思考一下夏娃似乎还缺少一些存在下去的理由,不过这已是题外话了。 下面忽悠老祖用“命结论”分析一下这个命题: 一个命结,假设的前提是,他已具备了维持存在的基本维生素,可以轻松地活下来,但是从成就其发展的角度看,依然受到时限的影响,命结并不能独立发展下去。他必然要依赖生命的延续,制造出一个克隆式的命结,来使个体命结无限延续下去,也即满足了命结的发展需求。至此,这一命结才获得了所谓快乐。 但是仅此就能达到命结的快乐吗?不能。即使是将此命结假设为拥有丰富的物质性维生素,并且性取向被无限放大都是做不到的。因为这只能满足一时之需,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要知道存在的维生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物质性的维生素,也有精神性的维生素。一个人一旦获得了这样的维生素,必然会向另一种没有掌握的维生素努力。由此我们说人的欲望是无底洞,就是从这说来的。 在性取向中获取快乐,我不能说这是色鬼的特色,只要是命结,就不可避免地陷入无限的烦恼之中。给你一个夏娃,你会想到一群夏娃。年龄不同、姿色各异、其所承载的文化符号有别于其他。而即便是是只有一个夏娃等待你去追寻,那么这个夏娃本身也不会使自己获得完全的`满足。因为你既想完全占有,又想使之保持相对独立。既要彻底了解,又要保持一定的神秘特征,使你总处于逼近的状态来获得拥有的快乐。然而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只有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才会上演无穷变化的戏剧,才会使你永远也猜不透完整的意义。而这种追求,也会随着部分重复性的存在,及无穷的演变,使自己的探索永无止境,而陷于疲惫。 附梧桐更细雨《关于性与社会的宗教学思考》 亚当:我们生有何乐? 上帝:我在她身上洒满奇香。 亚当:我们何以再生? 上帝:我在她体内藏有奇香。 亚当:我们可否永生? 上帝:她在私密处自制异香。 亚当:愿闻其详。 上帝:那里是一道门, 你们自己在门上写下生死存亡!篇12: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定义与哲学考察
引言
逻辑真、必然性和分析性是逻辑哲学和哲学经常讨论和涉及到的重要概念。今天逻辑真和必然性都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严格刻画,唯有分析性还是个空白。这并不表明分析性的重要性弱于其他两个概念。50年代,奎因的一篇檄文《经验论的两个教条》曾在西方哲学界掀起了一场持续十余年的激烈争论。其中所反对的第一个教条就是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之间存在根本的区别。奎因首先区分了两类分析陈述,逻辑真的分析陈述以及依赖同义性概念或其他处理的第二类分析陈述,它们分别以以下两个陈述为典型:
(1)没有一个非已婚男子是已婚的。
(2)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的。
奎因也认为问题主要不在于逻辑真的分析陈述,而在于第二类分析陈述。(参见《从逻辑的观点看》,威拉德·奎因著,江天骥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2页)因为逻辑真的概念已得到了逻辑语义学的严格刻画,所以奎因无法否认逻辑真的陈述的存在。但是,正是由于没有刻画第二类分析陈述的分析性(以下称为“狭义分析性”,概括这两类分析陈述的分析性称为“广义分析性”)的严格方法,由于有这样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的存在,最终使得奎因似乎有理由宣布“尽管这一切有先天的合理性,分析性和综合性的界线却一直根本没有划出来。认为有这样一个界线可划,这是经验论的一个非经验的教条,一个形而上学的信条。”(同上书,第35页)尽管这个结论显得武断了一些,但是,由于狭义分析性也确实没有严格的定义,在这场争论中,奎因似乎多少占了一些上风。甚至有观点认为,这是逻辑经验主义后来萧条甚至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实际上分析陈述与综合陈述的区别是相当直观的,并不仅仅为逻辑经验主义所主张、所接受。即使奎因的责难看起来击中了要害,还是有许多人不接受奎因的意见,也有过各种对奎因的反驳。但是时至今日,这些努力都缺少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于分析性概念从正面给出严格的定义或界定。这使得分析性概念仍处于不够清晰的境地,也使得奎因的观点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近半个世纪了,虽然已是老问题,但仍有讨论的必要。首先要做的就是正面解决什么是分析性的问题。本文以逻辑语义学为工具,试说明,对任意的一个语言,如果我们能对该语言中的陈述给出逻辑真的定义,那么我们同样也能得到分析性这一概念的严格定义。
带涵义约定的逻辑语义学
今天一阶语言的逻辑语义学已经完全成熟,下面已此为例来建立分析性的定义。
附图
附图
另外,从定义S-有效的过程不难看出该定义方法的一般性:对任何一个与上类似的外延的逻辑语义学,总可以在其基础上类似地给出带涵义约定的逻辑语义学,给出相应的S-有效定义。
S-有效性与分析性
S-有效性就是对直观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刻画,就像有效性是对直观的逻辑真概念的严格刻画一样。通常所说的逻辑真可以由逻辑语义学的严格概念有效性来刻画:如果一个命题的命题形式是有效的,那么该命题是逻辑真的;更严格地说,如果一个命题的命题形式是某一逻辑的语义解释下有效的,那么这一命题就是相对于该逻辑来说的逻辑真的。在今天,有效性是直观的逻辑真概念的严格刻画这一点应该说已没有异议。下面说明S-有效性就是对直观分析性概念的严格刻画。
哲学史上首次对分析陈述和综合陈述作出明确区分的是康德。他称之为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简单地说,分析判断就是谓项的内容都包含在主项之中的判断。更早一些,这一区分的历史渊源还可以上溯到莱布尼茨的理性的真和事实的真的区分以及休谟对于观念的联系与经验事实所作的区分。数理逻辑产生后,康德的表述被现代的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们作了两点今天大家一般都接受的修改:不再用“判断”,改为“陈述”或“命题”;取消了主谓式语句的限制,可以对任何语句考虑它的分析性或综合性。在此之下,哲学家和逻辑学家们试图对于分析性给出一些现代的表述和刻画。例如,艾耶尔认为:“一个命题若其有效性仅依赖其中的符号的定义,那么该命题就是分析性的;而一个命题若其有效性根据经验事实来确定,那么它就是综合的”(艾耶尔:《语言、真理与逻辑》,转引自《哲学逻辑导论》,A.C.格雷林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5页)。
附图(参见R.Carnap,Meaning and Necessity,Chicago,Seconded. 1956)王浩曾转述哥德尔对“分析的”一词挑选出的两种涵义:重言的以及分析的。后者指的是:一个“命题被称为是分析的,其成立的‘理由在于其中出现的概念的意义’……”(《分析经验主义的两个戒条》,王浩著,载《中国社会科学》1985年第4期,第96页)。这也是王浩所赞同的一种涵义。凡此种.种,不一 一列举。各种看法、表述不尽同一。对于哲学上的不同意见,大概无法简单地说哪一种是最好的。退一步,略去细节,本文前面提到的奎因列出的两种分析性,大体上概括出了现代哲学对分析性基本看法。
概括历史上分析性概念的形成以及现实的理解和看法,一个命题或陈述是分析的,最低总满足以下一些条件:(1 )与其中词项的涵义或意义有关;(2)与语言内部的约定有关;(3)与事实和经验无关。S-有效性符合这些条件:S是语言表达式之间的映射,与词项之间的涵义有关;S(P)=S(Q)说的是在S的作用下,P与Q同义,特别地, 当还有S(Q)=Q时,可以看作在S的作用下P具有涵义Q;S 是语言内部关于词项的涵义约定,与语言外部的事实无关,因而命题形式是S-有效的命题无经验内容。所以,如果由S-有效性得到分析性,应该说具有相当的概括性。出于这一考虑,可以认为,如果一个命题的命题形式是S-有效的,那么该命题在S表示的涵义约定下是分析的。 下面据此给出确切定义。
分析性定义 设S是任意的涵义映射,
(1)一个命题是S-分析的,当且仅当,该命题的命题形式是S- 有效的。
(2)一个命题是狭义S-分析的,当且仅当, 该命题的命题形式是S-有效的并且不是有效的。
由该定义得到的S-分析性和狭义S-分析性分别相应于直观的广义分析性,即包含逻辑真的分析性,和狭义的分析性。
带涵义约定的语义解释以及上述严格的分析性概念可以用来考察奎因的例子。
在原来的解释下,对于命题(1 )“没有一个非已婚男子是已婚的(男子)”来说,其命题形式为(用P表示“已婚男子”)?ヨx(?Px∧Px)是有效式,所以该命题是逻辑真的。对于命题(2)“没有一个单身汉是已婚男子”来说,其命题形式为(用Q表示“单身汉”,还用P表示“已婚男子”)?ヨx(Qx∧Px)是非有效式,所以(2 )不是逻辑真的。
根据通常的涵义约定,“单身汉”指的就是就是非已婚男子。在带涵义约定的语义解释下,可以设S是一个满足以下条件的涵义映射:S(单身汉)=非已婚男子,S(已婚男子)=已婚男子,用P[-] 表示“非已婚男子”,即S(Q)=P[-],S(P)=P,于是
S(?ヨx(Qx∧Px))=?ヨx(S(Q)S(x)∧S(P)S(x))=?ヨx(P[-]x∧Px)
因为P[-]x←→?Px,所以S(?ヨx(Qx∧Px))←→?ヨx(?Px∧Px),
即在这个S映射下?ヨx(Qx∧Px)是个S-有效式。
根据以上说明,命题(2)在该S所代表的涵义约定下,是S-分析的,并且是狭义S-分析的。在该解释下显然还存在许多非S-有效的命题形式,除去其中的不可满足式,凡具有这些命题形式的命题,就是在该涵义约定下的综合命题。这样的的命题亦由S所决定,因而可称为S-综合 命题。
一般地,只要给定映射S, 我们就可以在分析性命题以及综合命题之间划出严格的界线。尽管对于不同的涵义映射S来说有不同的划界,因而有不同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但是一旦给定了涵义映射S, 也就有了综合命题和分析命题的严格区分,有了确定的分析性,特别是狭义的分析性。当然,在这里所说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指的还都是其命题形式可以为一阶逻辑所处理的那些命题。对于其他命题,还需要以其他逻辑和逻辑语义学为基础的分析性定义。
关于S-分析性的哲学讨论
S-分析性存在三个问题:
(1)我们的目的似乎是要得到一种绝对的分析性,即不带S的分析性,但是现在得到的只是S-分析性,S-分析性是否刻画了直观的分析性?
(2)在满足S(Q)=P[—]和S(P)=P的情况下,S(?ヨx(Qx∧Px))是个S-有效式。这表明,存在这样的的公式,在某些涵义映射下它是S-有效的,在另一些涵义映射下它又是非S-有效的,相应地,存在这样的的命题,在某些情况下是分析的,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又是综合的,那么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是否还有确定的界线?这似乎反倒支持了奎因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无法划界的观点。
(3)S-分析性以S映射为基础。S映射的根据何在, 是否清楚明白,是否还需要说明?
先看问题(1)。我们在上面定义的只是S-分析性, 即总是相对于某个涵义映射S的分析性,可以称为相对分析性。去掉了S后的分析性,即对任意的S都是分析的这样的的分析性, 可以看作某种意义下的绝对的分析性,就是逻辑真。因为这种分析性对应于对任意S都S-有效, 即有效性。如果我们还要将逻辑真与狭义分析性加以区别的话,那么只能得到相对的分析性。用逻辑语义学来刻画分析性并不是要找出绝对的分析性,其根本目的是借助于这个工具使得我们可以将这一问题加以澄清。在这个刻画中,我们离不开涵义S映射, 这正是说明了任何分析命题都有涵义约定作为其分析性的一个先决条件。有涵义约定在先,恰恰说明了分析性的基本性质。借助逻辑语义学这个性质现在更为明确。
再看问题(2)。的确,对于不同的映射S有不同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划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确实没有绝对的界线。应该说,奎因看到了这一点,甚至可以说他首次把这个问题明确地摆在人们前面,引起人们的注意。如果奎因的意见就此为止,那么他是正确的。但是从这里出发,他走得太远,认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没有严格的界线。实际上,给定一个涵义约定S, 总会得到一些确定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而且我们只要使用一个语言,总要遵循该语言的某些约定,如果再考虑到具体的语言环境,可能还会有某些特殊的约定,因此总有某些在一定的约定下的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这一点是不可否定的。尽管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约定来说都可以被替换或被取消,即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但总有约定存在,这是绝对的。我们不能从每个约定的相对性出发来否定在总体上约定存在的绝对性,即不能由每个命题的相对的分析性来否定分析命题存在的绝对性。事实上,逻辑真也有一定的相对性。相对于不同的逻辑,有不同的逻辑真。但我们不能据此说不存在逻辑真。如果我们不否定逻辑真命题有严格的界定,那么我们同样不能否定分析命题也有严格的界定。
最后,看问题(3)。从技术的角度说,S映射作为一种函数在概念上是严格和清楚的,就像该语义解释中的其他函数η,ρ等一样,似乎从来没有人对它们提出怀疑。当然,从哲学的角度说,考虑到分析性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对于直观分析性概念的刻画,可以继续追问实际中的S是什么。在一个实际使用的语言中,这个S可以是自然形成的同义词之间的对应,可以是为某种需要而设立的约定,如为说话方便设立的约定,为保密设立的约定,为游戏设立的约定等,还可是出于其他原因而形成的某种约定。总之,不论是什么,只要满足S 映射的抽象性质,都是一个具体的S映射。面对这类具体的S映射,可能有些还可以追问其产生的原因,是否均据某些经验事实形成,是否清楚等,但肯定有些不存在这类问题。例如,为保密而设立的“密电码”。每一个密码表都是一个S映射。 我们可以在一台计算机上随机地产生成千上万个密码表。由这些密码表所确定的映射清楚、严格,而且它的形成只与机器的自身的内部状态有关,与我们的经验无关。相对于每个密码表,都有一些分析命题。用什么东西来确定分析性,给分析性下定义,定义项中的成分本身是否清楚,这些问题固然重要,但是这并不能使我们仅根据一些个别的例子中的某些问题,如同义性概念是否清晰,语义规则的根据何在等,否定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的界线。
分析性定义的定义项中的成分是否清楚明白,根据何在,正是在寻求这些问题的答案中,讨论被引入了更深更广的哲学领域。历史上曾出现过借助于逻辑真和必然性甚至先天性来定义或说明分析性,虽然这些方案,特别是卡尔纳普对逻辑真和必然性的探讨,对于模态逻辑语义学的产生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解释分析性来说并不是好办法。事实上今天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些概念属于不同领域:“分析性是一语义学概念,必然性是一形而上学概念,而先天性是一认识论概念”(《哲学逻辑导论》,同上书,第61页)。至于逻辑真,可以看作真理论概念。因此,虽然这些概念有某种相似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说明,但是也仅仅是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说明,并不能相互定义和刻画。否则,势必把分析性概念的讨论引向更复杂的境地,将多种问题纠缠在一起。实际情况就是如此。既然分析性是个语义学概念,在逻辑学已提供了强大的语义分析工具的今天,应该可以在语义学本身到解决,而无需借助其他领域的概念。S-分析性就是这样一个概念,仅仅是一个语义学概念,只需要最少的基础,也无需涉及其他哲学问题。例如,如果一个S映射来自于词项的同义性,只要规定一张同义词的对照表,不论同义性概念是否清楚,也不论一规定出自何处,这个约定本身是清楚的,而且在这个约定下,就会有一些确定的分析命题。在S 映射的分析性的定义下,我们可以探讨分析性的根源是什么,但不存在因这个根源不清楚而使得分析性概念不清楚的问题。特别地,从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出,用逻辑真或必然性来解释分析性,实际上也是在寻求一种绝对的分析性。但是这种分析性是不存在的。利用逻辑语义学的考察为我们指出了这一点。这是以往对于分析性概念的正面研究的一个误区。
奎因作为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存在严格界线的最有力的反对者,在此有必要对他的方法和观点提出作者本人的一些看法。应该承认有一点奎因是正确的,即不存在绝对的狭义分析性。从过去的正面意见也是在寻求一种绝对的狭义分析性来看,仅就这一点来说,奎因向传统观念的挑战是成功的。但是,不存在绝对的狭义分析性并不等于不存在严格的分析性概念,不等于不存在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的严格界线。在这里,奎因为了得出过强的结论,一方面用任何一个涵义约定的不必然性去否定总有涵义约定存在的必然性,混淆问题的层次,另一方面,只在认识论的意义下讨论分析性概念的来源,是否清晰等,以否定相对于每个涵义约定都有一个综合命题与分析命题的严格区分,转移论题。事实上,奎因只是批判了当时的几种对于分析性的理解或定义。尽管他的批判不乏正确之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只是通过指出这些定义问题就否认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界线的存在。即使到目前为止我们仍然没有找到分析性的严格定义,仍然没有在分析命题与综合命题之间划出一条严格的界线,没找到不等于没有,我们也仍然不能断言一定不存在这样的定义和界线。所以,尽管奎因在认为不存在绝对的狭义分析性上是正确的,但是在总体上他的方法和观点是错误的。
S-分析性的提出有两个意义:
1.S-分析性依赖于S-有效性,而S-有效性是个逻辑语义学概念。为了给出分析性概念,我们先要确定一个逻辑。以不同的逻辑为基础,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性。这表明命题的分析性是以逻辑为基础的。
2.S-分析性可以对命题给出更细致的划界。原来仅依赖有效性和可满足性所有命题可以分为三类:逻辑真的命题,非逻辑真但可以为真的命题。(即其命题形式为非有效但可满足式的命题),不可为真的命题。逻辑真命题就是对任意S都是S-分析的命题,即绝对分析命题。S-分析性可以将第二类命题进一步分为其命题形式可S-有效的命题和不可S-有效的命题。对于后者来说,因为其命题形式不可S-有效,即在任何情况下后不可能成为分析命题,但又是可满足的,因此这类命题可以看作绝对的综合命题。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没有绝对的狭义分析命题,但是有绝对的综合命题。对于前者来说,在给定的任一涵义映射S 的情况下,还可以再分为S-分析命题和S-综合命题。它们都是相对S而言的,因而是相对分析命题和相对综合命题。相对分析命题也即狭义的分析命题。据上所述,所有命题现在可以分为四类:逻辑真命题(即绝对分析命题),相对分析和相对综合命题,绝对综合命题以及不可真命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