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llower369”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6篇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欢迎阅读与收藏。

篇1: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1.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2.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3.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4.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5.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6.电话用语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7.接受礼物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8.称呼用语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9.体贴他人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10.请客吃饭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天津军事交通学院/王宗宽
篇2: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英汉文化的十大常见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 are you?”
“Yes,I am. ”
(“No, I am not. ”)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 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考方向。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 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 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篇3: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
语言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生活的工具.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但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对应现象.从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上来说,它的'产生是因为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身所特有的语言体系与结构.
作 者:尹春兰 YIN Chun-lan 作者单位: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四川,遂宁,629000 刊 名: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1(5) 分类号:G04 关键词:传送 信息 内涵 语言学篇4: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英汉称谓的差异及其文化根源
称谓是人际交流的.重要部分,英汉称谓由于各种因素存在着许多差异.本文主要从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和”老“化称谓三个方面对英汉称谓语进行了对比并分析其差异,探讨了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根源,从而促使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能够顺利进行.
作 者:杨柳 郑涛 作者单位:杨柳(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70)郑涛(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城市建设学院,湖北・武汉,430223)
刊 名:安徽文学(评论研究) 英文刊名:ANHUI LITERATURE 年,卷(期): ”"(1) 分类号:H0 关键词:称谓 差异 文化根源 篇5:英汉最常见的十大文化差异
在开放的现代社会,跨文化的言语交际显得愈发重要,已经成为现代交际中引人注目的一个特点。交际中的文化差异随处可见,言语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受到普遍重视。下面是英汉文化中十大常见差异。
1.回答提问
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
“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
“是的,我不到20岁。”
(“不,我已经30岁了。”)
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
“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
“Yes,I am.”
(“No,I am not.”)
2.亲属称谓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
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
3.考虑问题的主体
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
你想买什么?
您想借什么书?
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4.问候用语
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
您去哪里?
您是上班还是下班?
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
Hi/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
How are you?
It's a lovely day,isn't it?
5.面对恭维
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
“您的英语讲得真好。”
“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
“菜做得很好吃。”
“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
西方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如:
“You can speak very good French.”
“Thank you.”
“It's a wonderful dish!”
“I am glad you like it.”
所以,学生要注意当说英语的人称赞你时,千万不要回答:“No,I don't think so.”这种回答在西方人看来是不礼貌的,甚至是虚伪的。
6.电话用语
中国人打电话时的用语与平时讲话用语没有多少差异。
“喂,您好。麻烦您叫一声王伟接电话。”“我是张英,请问您是谁?”
英语中打电话与平时用语差别很大。如:“Hello,this is John speaking.”
“Could I speak to Tom please?”
“Is that Mary speaking?”
西方人一接到电话一般都先报自己的号码或者工作单位的名称。如:
“Hello,52164768,this is Jim.”
中国学生刚开始学英语会犯这样的错误:
“Hello,who are you please?”
7.接受礼物
中国人收到礼物时,一般是放在一旁,确信客人走后,才迫不及待地拆开。受礼时连声说:
“哎呀,还送礼物干什么?”
“真是不好意思啦。”
“下不为例。”
“让您破费了。”
西方人收到礼物时,一般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Very beautiful!Wow!”
“What a wonderful gift it is!”
“Thank you for your present.”
8.称呼用语
中国人见面时喜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等。而西方人很反感别人问及这些私事。西方人之间,如没有血缘关系,对男子统称呼“Mr.”,对未婚女士统称“Miss”,对已婚女士统称“Mrs.”。
中国人重视家庭、亲情,认为血浓于水。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如:
“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9.体贴他人
在西方,向别人提供帮助、关心、同情等的方式和程度是根据接受方愿意接受的程度来定的;而中国人帮起忙来一般是热情洋溢,无微不至。例如:一位中国留学生在美国看到一位老教授蹒跚过车水马龙的马路,出于同情心,他飞步上前挽住老人,要送他过去,但是他得到的却是怒目而视。请看下面的对话:
Chinese student:Mr.White,you are so pale,are you sick?
English teacher:Well...yes.I have got a bad cold for several days.
Chinese student:Well,you should go to a clinic and see the doctor as soon as possible.
English teacher:Er...what do you mean?
中国人建议患上感冒的人马上去看医生,表示真诚的关心。而美国人对此不理解,会认为难道他的病有如此严重吗?因此,只要回答:“I'm sorry to hear that.”就够了。
10.请客吃饭
中国人招待客人时,一般都准备了满桌美味佳肴,不断地劝客人享用,自己还谦虚:“没什么菜,吃顿便饭。薄酒一杯,不成敬意。”行动上多以主人为客人夹菜为礼。
西方人会对此大惑不解:明明这么多菜,却说没什么菜,这不是实事求是的行为。而他们请客吃饭,菜肴特别简单,经常以数量不多的蔬菜为可口的上等菜,席间劝客仅仅说:“Help yourself to some vegetables,please.”吃喝由客人自便自定。
可见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可忽视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倾向,要适时导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以充实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提高认知能力。
篇6:[写作技巧] 英汉表达差异
--英语写作中的拦路虎
有位专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找了两位二十岁左右的西班牙小伙子和中国小伙子,让他们在同一时间内用英语写同一篇作文,结果,西班牙小伙子潇潇洒洒地写了五百多字,意思表达基本明了,但拼写语法错误不胜枚举,改动处不多;而中国小伙子只拘谨地写了不到三百字,拼写错误不多,但语法改动不下二十余处,使人难以流畅地阅读。显然,前者只注意思想的表达,后者则有很强的语法意识---生怕犯语法错误,这种意识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思想的表达。由此可见,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在学习新的语言时,人们会很自然地把这种习惯带到新的语言里去,产生这样或那样的不良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人与西方人看问题的方法的确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的确确在束缚着中国学生,成为他们英文写作中的拦路虎,使他们不能畅所欲言,不能准确而简洁地表达思想。因此,本文就大学英语写作中常出现的问题谈谈英汉表达的几种差异。
一、首先,让我们关注一下英美人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英美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他们在遣词造句谋篇上遵循着从一般(general)到具体(specific),从概括(summarize)到举例(exemplify),从整体(whole)到个体(respective)的原则。请看短文:
Soccer is a difficult sport.(1)A player must be able to run steadily without rest.(2)Sometimes a player must hit the ball with his or her head.(3)Players must be willing to bang into and be banged into by others.(4) They must put up with aching feet and sore muscles.
上面的这则短文中,主题句(main idea sentence)也就是文章的中心是第一句,(1)(2)(3)(4)句是用来说明主题句的。
而在汉语中,我们习惯于先分后总,先说原因后说结果,即所谓的“前因后果”,如果要表达相同的意思,我们通常这样说:
足球运动员必须能不停地奔跑,有时得用头顶球,撞别人或被别人撞,必须忍受双脚和肌肉的疼痛,所以说,足球运动是一项难度大的运动。
再比如写下面一则便条,因你母亲突然生病,周末你不能和汤姆去跳舞了,你找了舞跳得很好的时黛来代替你,并表示抱歉。
此英语便条为:
July 6,2002
Dear Tom,
I am sorry to inform you that 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 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ill.In order not to disappoint you,I have asked Shi Dai to take my place.She is a better dancer,I think.My regrets.
Joe
从便条中可以看出,英语表达先“果”-I won't be able to go to dance with you this weekend后“因”-my mother is suddenly
taken ill,即所谓的“先果后因”。
一般来说,在单个句子中,英语句子也是先中心,也就是将主要思想、结果放在句首,放在主句里表达;而汉语正相反,一般为后中心,主要的观点、信息往往放在句末。如:
He had to stay at hom e yesterday because he was ill.因为他病了,昨天他不得不呆在家里。
Tragedies can be written in literature since there is tragedy in life.生活中既然有悲剧,文学作品就可以写悲剧。
所以说,大学生用英文写作时,就要按照英美人的思维模式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要学会用英语进行思维,避免写出中国式的英语。
二、接下来,让我们看一下英汉句子结构的特点。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相距甚远,英语结构紧凑,汉语结构松散。语言学家以“竹节句法”来比喻英语句子,即英语句子是由断不可缺的各种连接词衔接而成,宛如节节相连的竹子;而汉语句子则被比喻为“流水句法”,所谓的流水指少用乃至不用连接词仍行文流畅。所以说,英语重形和,汉语重意和。英语句子中如果少了连接词如or,but,if,so,because,when,although , in order that,so that,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支离破碎了,而汉语如没连接词,只从句子本身的意思就可以把概念或关系表达清楚。如:
Conquer the desires,or they will conquer you.你如不能战胜欲念,欲念将要战胜你。
An Englishm an who could not speak Chinese was once travelling in China.一个英国人,不会说中国话,有一次在中国旅行。
三、就是因为英语中各种连接词与替代词的广泛使用,使得英语中出现“多枝共干”式的长句,复合句;汉语则常用短句,简单句。请看下面一个英语长句以及其汉意。
It was on a Sunday evening,when he was lying in the orchard listening to a blackbird and composing a love poem,that he heard thegate swing to,and saw the girl coming running among the trees,with the redcheeked, stolid Joe in swift pursuit.一个星期日的傍晚,他正躺在果园里,一面在听画眉鸟的啁啾,一面在写一首爱情诗,忽然听得大门砰地关上,接着看见那姑娘从树丛里奔出来,后面飞跟着那呆头呆脑的红脸的乔。
这是个英语强调句,其重心是:he heard the gate swing to and saw the girl com ing running am ong the trees.,而when he was ly- ing in the orchard listening to a blackbird and com posing a love poem是一个时间状语从句,这两个句子通过itwas...that...这个强调句型巧妙地合为一个复合长句,整个句子简单明了,结构紧凑,若用汉语表达则须分成好几个短句。再如:
The president said at a conference dominated by questions on yesterday's election results that he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 Republicans had suffered such a widespread defeat,which in the end would deprive the Republican Party of long-held superiority in the House.在一次记者招待会上,问题集中于昨天的选举结果,总统就此发了言。他说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共和党遭到了这样大的失败。这种情况最终会使共和党失去在众议院长期享有的优势。
这个英语长句是由一个带有分词短语的主句,两个宾语从句和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组成,整个句子的主干简单明了:The pres-identsaid...that....,若用汉语来表达,须把此长句拆开分成三个单句来分别叙述。
四、英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被动句多。英语重物称,常常选择不能施行动作或无生命的词语作主语,由于这些“无灵”物称充当主语,使得被动句大兴其道。在英语被动句里,不必强调动作的施行者,就将其置于句尾由by连接;不必、不愿或不便言明动作的施行者,就干脆将其省略。相对而言,汉语习惯于人称化的表达,主语常常是能施行动作或
有生命的物体,所以汉语中主动句多。请看例句:
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re is a 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liver.长期以来,大家知道心脏与肝脏的关系是最主要的。
The fam ous hotel had been practically destroyed by the big fire.大火几乎使这家有名的旅馆全部毁灭。
They were given a hearty welcome.他们受到热烈欢迎。
五、英语的又一显著特点是其丰富的时态。不同的语言具有不同的时态,有的语言甚至很少或没有时态,汉语基本上就是借助词汇来表示各种时间和动作的,汉语动词除了只有“着”、“了”、“过”的若干说法与英语的进行时、完成时或过去时相对外,别无其他与英语相对应的时体形式;而英语不仅有时态,而且种类繁多(共有16种时态),区分细微,习惯性强。英语就是通过这些固定的语法手段将动作的进行过程与状况描绘得更准确更精细,有时甚至能表达说话人的感情色彩。如:
You're always asking me such questions!你老是问我这样的问题!(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厌烦)
I am now living in a very pleasant flat.我现在住在一间非常舒适的公寓里。(用现在进行时表示满意)
所以,传递同样的意思,英语只要选用合适的时态就可以了,汉语则必须使用词汇手段。又如:
It has been noted that those who live,or have lived,in the shadow of death bring a m ellow sweetness to everything theydo.人们已经注意到大凡受到死亡威胁的人或是死里逃生的人对于他们所干的任何事总是兴趣盎然。
六、从词汇方面讲,英汉两种语言也有很大差异。就词组而言,英语中的词组或短语可谓林林总总,丰富多彩,有名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不定式短语与独立结构等,它们的语法功能不一而足,可作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与表语等。如:
Marriage may be compared to a cage:the birds outside despair to get in and those within despair to get out.婚姻好比鸟笼,外面的鸟儿想进进不去,里面的鸟儿想出出不来。(不定式短语to get in,to get out作状语)
I am utterly in the dark about the matter.我对这件事完全不知道。(介词词组in the dark作表语)
Christmas is coming up.圣诞节就要到了。(动词短语come up作谓语)
相比之下,汉语更偏重以单音节或多音节的单词为其基本的句法成分,而且其短语用法十分有限。
语言的形成与发展深受本国、本土、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各方面的影响,英语、汉语也不例外。英语中某些词的含义并不完全与汉语对等,比如lover这个词,大多数中国人认为是“爱人”(丈夫或妻子),其实在西方lover指的是情夫或情妇;再比如First Lady,在英美等国指的是总统夫人或州长夫人,而在中国常会被误解,认为是“原配夫人”,说不定还会有“二奶”、“三姨太”之类;又如intellectual这个词,在英美等国其范围较小,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不包括普通的大学生,而多数中国人认为intellectual就是“知识分子”,而且汉语中的知识分子所指范围很广,大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生、医生、工程师、翻译人员以及一切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
此外英语中的许多词常常一词多义,它们所表达的各个含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相对应,所以,在用英文写作时,一定要慎重地选词用词,以期贴切地表达思想。
综上所述,只有充分了解英汉表达的各种差异,才会胸有成竹,下笔有神,行文流畅。
转自英语辅导报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