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ii”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孔子与“另类”学生宰我,下面是小编整理后的孔子与“另类”学生宰我,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孔子与“另类”学生宰我
孔子与“另类”学生宰我
宰予,字子我,是孔子诸弟子中很有个性或者说很另类的一个。对大多数国人而言,宰我的出名与孔子那句很有名的骂人的话有关。自古而今,“朽木不可雕也”这句话用在谁的身上,就说明这个人缺点太多毛病不少,或智商太低脑子不够转儿,根本就不可造就难以成才了。而被孔子下了如此断语的这个人物就是宰我。宰我到底犯了何等的错误,让向以慈祥、和蔼著称的老师发此雷霆之怒呢?
据《论语・公冶长》载: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宰我白天睡觉,因而被老师目为“朽木”、“粪土之墙”,这样的学生算是没救了,还有什么必要谴责他呢?。如果说这是孔子愤怒之下的气话,那么“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就绝不是简单的批评了。因为宰我的表现竟然令夫子“调整”了一贯的“识人”准则。以前我这个人很天真善良,听到别人怎么说便会相信他会这样去做;但现在啊,我不再这么天真了!我现在是听到别人说了之后还会认真观察他是不是真的这样去做了。为什么我会这样呢?是因为宰予启发了我。可以看出,孔子老人家已经把宰我贬得很低了,这不明摆着说宰我是个虚伪的言行不一致的小人嘛!
细细想来,错儿并不大。不过是在上课的时候困了打个盹儿,或者悄悄地溜回宿舍睡懒觉。这事儿若发生在现在,修养高的老师首先要反思的是,是不是自己上课不生动,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否则学生怎么会打瞌睡?或者设想一下,这个学生是不是身体不舒服,有无必要叫醒他或请校医给他诊察诊察?稍逊一点儿的老师则会闭上一只眼,睡吧,只要不打呼噜说梦话不影响别人也就行了。只有师德修养较差的老师才会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喝一声将其唤醒并像孔子那样冷嘲热讽他几句。而这样做的结果是,如果碰上一个头比较难剃的主儿,找校长或媒体将此事炒作一番,你这个老师的饭碗就可能给打出个豁口来。
提倡人文关怀并不意味着教育功能包括惩戒功能的失效。孔子就不怕这些。他本人就是该“民办学校”的“校长”,当时的传媒又极不发达,若不是好事的孔门弟子记下了这些话,后人怎么也想像不出孔夫子声色俱厉的样子。
对孔子怒斥宰我,钱穆的解释是“因宰我负大志,居常好大言,而志大行疏,孔子故作严辞以戒”,就像后世的很多老师对很有希望成大器的学生严格要求一样。李泽厚则认为,儒学一贯强调勤奋,坚决反对懒惰,而宰我是个聪明而不够勤奋、有才华而不重修养的学生,所以才多次受到孔子的责备。两说各有各的道理,也各有其成立的理由。我想,珍惜时间、发奋自强历来被尊崇为美德,而懒惰懈怠、不思进取则历来被视为人修养上的缺陷;或者说,在孔子看来,这已经涉及到一个人的品质德行的问题了。而孔子在对学生的要求上凡与品行有关则严之厉之,如冉有为季氏敛财违背了孔子“仁学”思想,属于助纣为虐,孔子愤怒之极,甚至令众弟子“鸣鼓而攻之”,颇有些大搞群众运动的意思。如此分析孔子对宰我的怒斥,我想概因于此。
孔子还曾批评过宰我的“不仁”。据《论语・阳货》载: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子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不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为父母守制三年是古礼,孔子的解释合情合理,认为人出生后三年方能离开于父母的怀抱,所以人当为父母守丧三年。而宰予认为丧事居哀,一年即可,其理由是君子三年不行礼乐,将礼崩乐坏;而农夫若三年不事稼穑则更为不堪。师生二人在此问题上的着力点各有侧重。孔子出于感性或曰情感,他认为,这种“守”必须建立在心理情感的原则(即“心安”)上;而宰予出于理性或曰实际,似乎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有利些。
这次对话一直被认为师生之间观点的冲突。其实孔子未必就认为为父母守孝期间什么都不做,只要能做到吃美味不觉香甜,听音乐不觉快乐,住好房子不觉安适就可以了,他强调的是“情”,情感的真诚才是关键;所以他在回答宰我的疑问时便以是否“心安”反问于宰我。如此看来,宰我的`辩驳无疑有强辞夺理的成分;而宰我“心安”的回答尤令孔子不满,“予之不仁也”背后蕴含着的该是多么深的失望啊!
再如,宰我在回答鲁哀公问“社”即祭祀用的木牌所用的材料时,说“周人以栗”目的是“使民战栗”,孔子听说后就很不高兴。因为在孔子心目中,西周武王及周公所推行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就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礼和仁的范本,而宰我有些“想当然耳”式的回答则是对孔子心目中理想的周代社会的解构与颠覆,所以孔子便批评宰我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如果撇开“德行”与“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宰我的个性来的。他绝对不是个“听话”的、老师说什么是什么的学生,用今天最时髦的话就是――不唯师、不唯上,敢于怀疑,善于思考。所以尽管孔子很无奈地批评他“不仁”,但并未因此而大光其火。毕竟,在自己的学生当中,像宰我这样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敢于和老师“叫板”的学生实在是少而又少。从感情与“面子”的角度,老师大都喜欢听话的、勤奋的、成绩好的学生。比如颜回,孔子视如己出,多次称赞他的“贤”与“好学”。从理性上讲,老师又希望学生能超过自己,而要超过自己,光是听话、勤奋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创造性思维”。但造化往往弄人,听话的学生往往创造性不够,而有创造性的学生往往又不怎么听话。孔子也承认“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而宰我又太“冒进”,太另类,谁能接过自己的衣钵并发扬光大之还真是个令孔子伤脑筋的问题。
实际上,在孔子的诸弟子中,能与孔子做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探讨的也就那么有限的几个。既是学术探讨,当然就应该允许不同的声音哪怕是“异端”的存在。做为大学者、大教育家的孔子应该是有这样的胸怀的,尽管他对这不同的声音或“异端”心理也不是很舒服。要知道,孔子可一直幻想着以他的礼乐思想来匡正这动荡的天下,以他的“仁”学理想给天下的百姓带来安宁。而宰我可以说既不守“礼”而又“不仁”,他的意识、理念与孔子的追求并不在一道辙上,孔子能包容宰我是需要多广的胸怀啊。不像今天的某些学者,口口声称欢迎“批评”,但若真的有谁“批评”起来了,那可不是舒服与否的问题,简直就是横眉立目誓死捍卫的架式;更不像今天有的老师,活出自我、张扬个性喊得震天响,可一旦学生真的“自我”了“个性”了有了“异端”思想了,那度量往往小得可怜,不分青红皂白一阵狂风暴雨,结果往往把创新的火种浇灭了。由此看来,孔子还真是伟大得了不起!
宰予敢于给老师提意见,这一点和子路很相似。《孔子家语》有这样的记载:
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康子不悦。孔子又见之,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于刑罚。”自此之后,国无争者。孔子谓宰予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
这是一次友好的“进谏”,学生希望老师言行一致,有不解者即提出质疑,而老师则根据自己的政治思想对其行为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以实际行动使宰予知道什么是大小轻重。孔子认为,参与政治的目的是为了使政治清明,故当勤而为之,忧而理之。灵活变通为的是弃小取大,孔子的一片仁义爱心昭然可见,也可以说这是孔子“教育机智”的体现,他适时地对宰我做了一次很成功的“言传身教”。
应该承认,宰予的确聪明,而且总爱提一些刁钻的问题,更多的时候显然是给孔子出难题。《论语・雍也》有载: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有人落井了,救之,自然是仁义之事,但是入井即有生命之虞,所以宰予提出了“其从之也”。这是个两难的问题。孔子显然对宰予提这样的问题很不满,所以说怎么能这样呢。孔子的回答是可“君子可逝”,也就是应该前去看一看并设法救人;但君子不可“陷”,也就是自己跟着也陷下去。因为这非但救不了人,反而害了自己。孔子认为这样的事情在理论上可能是存在的,而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君子可能被欺骗,但不能被愚弄;因为“仁人”并非笨蛋,“仁”中本身即含有“智”。孔子尽管对宰予的提问并不高兴,但因为其中并没有涉及到道德品质问题,也没有涉及到对“礼”“仁”实质问题的否定,所以孔子还是耐着性子、尽量平和地给宰我做了解释,并委婉含蓄地指出宰我的问题是故布疑阵,是和老师“耍小聪明”。
平心而论,宰予是个很认真的学生,他对学习中产生的问题有执着的探寻精神,非要追根问底,问个水落石出不可。哪怕是老师不愿回答的问题、与老师的思想相抵触的问题,哪怕是可能会惹老师生气的问题,他都敢于提出。比如“子不语怪、力、乱、神”,乃人所共知,而宰予却“固”问之。据《孔子家语》载:宰予问于孔子曰:“吾闻鬼神之名,而不知所谓,敢问焉。” 毕竟好学不是错,做老师的哪有拒绝学生求教的道理。――当然前提是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应该有较深的了解。宰予的问,终于使夫子谈出了他对于鬼神的认识:“人生有气魄。气者,人之盛也;魄者,鬼之盛也,夫生必死,死必归土,此谓鬼。魂气归天,此谓神。……”
紧接着,宰予追问上古帝之德:
“昔者吾闻诸荣伊曰‘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 孔子曰:“禹、汤、文、武、周公,不可胜以观也。而上世黄帝之问,将谓先生难言之故乎。” 宰予曰:“上世之传,隐微之说,卒采之辩,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则予之问也固矣。
可以看出,宰予的问是为获得知识与真理、为求得“君子之道”,而孔子起初不愿答,则是认为了解近世禹汤文武周公则足矣,没必要对上古再作深入的探求。而对黄帝生年的疑问,是不是你宰予认为先生难言而明知故问呢?辞气之间孔子的不满是明显的。而宰予却很固执,孔子只得就其所知者简要作答,对关于黄帝的神话传说作了历史性的解释,由神话转而为史学了。
读《论语》与《孔子家语》等书中的相关章节,常常感喟不已。我曾设想,如果我遇到像宰我这样的学生,我该怎么办?我有没有可能为了所谓的“面子”而对其冷眼而视冷言相加?我能否像孔子那样以博大的胸怀包容他并比孔子做得更出色?宰予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不会唯唯诺诺,不会不懂装懂,他爱给老师出难题,敢于提出不同意见,不像颜回“不违如愚”。客观地评价,可以说宰予是老师的忘年诤友,他的问题可以促进老师深入思考,从“教学相长”的角度来说,宰予这样的学生对老师的促进大概比颜回那样的学生作用更大。孔子的确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对宰我的缺点他绝不姑息,对宰我的优点与长处同样肯定并细心呵护,他精心培育这棵另类佳木,依然把他作为自己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并许为“言语”科的高才生,而宰我也始终尊重自己的老师,他说“以予观于夫子,贤于尧、舜远矣”,他也没有辜负老师的期望,最终成为“孔门十哲”与“七十二贤”中的佼佼者。
作为“另类”的宰予和作为“导师”的孔子,其行为和思想都是很耐人寻味的。今天的时代已远非孔子时代可比拟,多元化的世界,学生思维活跃,崇尚自我,学生群体中“宰我”的人数要远远超过孔子的那个时代。教育即人学,做为教师,如何以教育者的胸怀与责任感耐心而理性地对待身边的“宰予”,使之茁壮成长,长成参天大树,这是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并身体力行之的很严肃的课题。
篇2:孔子与学生作文
孔子与学生作文
尽管我看起来文雅、柔弱,其实,我是一个坚强、不怕吃苦的小女孩。
,我参加了“哈哈帆船夏令营”,那时我只有七岁。其他成员都比我大,老师担心我坚持不了,还留了爸爸妈妈的电话号码。在训练的'十四天里,我们每天顶着火辣辣的太阳,迎着风浪,艰难地拉扯着帆绳。有的学员坚持不了,退出训练了,而我却绝不放弃。
比赛的时候,由于船友受了伤,退出了比赛。我不甘心落后,一个人操控起帆船,我的手磨破了,脚也刮伤了。但最终,我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
我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坚持不懈就是我的优点。

篇3:《孔子与学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认识生字新词。辨别多音字“教、处、为”的读音。能联系课文内容说说“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意思。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孔子的教育艺术,激发学生对“万世之师”的尊敬之情。
【教学目标】
一、导入学习
1、出示“孔子”的画像,认识他吗?(板书:孔子)(媒体出示孔子的图片和资料)
2、请学生介绍孔子。(板书课题:孔子和学生)
3、齐读。(媒体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学课文
(媒体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孔子受到学生敬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用两个词概括。)
2、交流。
(板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三、研读课文
1、学习孔子的“有教无类”
(1)什么是“有教无类”?学生理解词义,老师评价点拨。
(2)读读课文,哪几句话可以看出孔子的有教无类?
(媒体出示: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做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作学生。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3)齐读
2、学习孔子的“因材施教”
(1)什么是“因材施教”?文中哪几小节写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因材施教”体现在哪里?(引出对3、4小节的研究)
(2)交流
①在孔子和子夏对话中出现了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叫什么名字啊?
(板书:颜回、子贡、子路、子张)
②孔子分别对他们做了什么评价?孔子跟他们相比,感觉自己怎么样啊?
(板书:信用好,聪明,勇敢,严谨庄重。)
③听到孔子这么说,子夏很迷惑。
(媒体出示:既然他们都各有长处,而且比您还要了不起,那他们为什么还要跟您学习呢?)
④大家是不是也有同样的疑问呢?那就让我们跟子夏一起去问问孔老先生,看看能不能解除我们的疑惑。问明白的同学请举手告诉老师,孔子和你们说了些什么?
(板书:不懂变通,不够谦虚,不够忍让,为人严肃)
⑤分角色、分组读3、4小节,能读出孔子和子夏对话时的语气。进一步启发学生,使学生们进一步理解孔子的“因材施教”。
四、小结复习
孔子不但受到学生的敬重,也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万世之师”,他为什么享有这么高的盛名呢?齐读第五节。(板书:万世之师)
(1)为什么说他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呢?四人一组,讨论一下,看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哪些方面体现了孔子的教育思想。
(老师可以先举例说明,例如不同年龄的人上不同的年级,学不同的东西,体现了因材施教等)
(2)可见,孔子是一个多么有远见的人!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想对他说什么?(媒体出示说话练习:如果我是孔子的学生,我会对他说:)
五、拓展作业
1、课文在语言直播厅中列举了一些关于孔子的名言,教师可以组织同学进行各种形式交流。
(媒体出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2、照样子,改写句子
(媒体出示:照样子,改写句子。
例: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孔子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是因为他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
(1)因为孔子能够做到因材施教,所以他受到了学生的敬重。
(2)孔子对中国的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后人对孔子十分尊敬,称其为“万世之师”。)
篇4:孔子与学生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课一共四段,内容简短。第一段主要讲孔子是春秋时代的大教育家,他主张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受到学生的敬重。第二段主要讲孔子在评价学生的优点的同时谦虚地表示自己的不足。第三段讲孔子教育子夏,他的学生各有优点但也有不足,需要不断学习。最后一段讲后人对孔子的评价。
二、教学目的:
1、基础知识: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正确掌握本课的生字、词语。
2、基本技能:能够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习惯;训练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能够大胆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3、思想教育:在学生的心目中树立起孔子的高大形象,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含义。
2、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同学们,认识这个人吗?(板书:孔子)你们了解孔子吗?
2、学生结合资料谈对孔子的了解。
3、教师补充资料:孔子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大教育家,后人为了纪念他,专门修建了孔庙。(课件出示孔庙的图片)孔庙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孔子同时受到世界人民的敬仰。
4、补充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课件出示词语,检查读音情况。
3、指名朗读,要求:仔细听,有没有读错的地方;同时画一画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
4、课文提到了哪几个学生?(课件出示:颜回子贡子路子张子夏)点明颜回、子贡、子路、子张是孔子得意的四大弟子。
5、快速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组交流对孔子的印象。
三、学生谈对孔子的初步印象。
1、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教师随机板书:(可能有以下的认识)
有爱心谦虚伟大受人尊敬了解学生不贪财
善于教育大教育家
四、教师因势利导,深化对孔子的认识,激发学生对孔子的敬佩之情。
(一)、第一段的学习依据学生对孔子的初步印象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1、你从哪部分读出孔子有爱心的?请你给大家读读这个自然段。
2、说说看,你怎么觉得他有爱心?
3、谁有和他不同的感受?引导学生结合句子说出自己的见解。课件随机出示重点语句:
当时,只要你想跟孔子学习,哪怕是带上一束肉干作见面礼或学费,孔子也会乐意收做学生。
孔子从不以家境贫穷或富裕、天资聪明或愚笨来选择学生,所以他门下的学生,包罗各种各样的人才。
4、小结:看来孔子确实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们再来读读书,书中有一个词和大家说的意思差不多。(板写:有教无类)为了让学生得到一样的教育,不管贫穷或富裕,不管聪明或愚笨,他都乐意收做学生。他的确是位令人敬重的好老师!
(二)、第二、三段的学习
1、刚才同学们还谈到了谦虚,你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
⑴、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⑵、谁来说说孔子什么地方让你感到谦虚?
小结:一位德高望众的老师敢于在学生面前说出自己的不足,孔子的谦虚真让人敬佩啊!
⑶、朗读孔子的话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课件出示四句话)⑷、指名分角色朗读孔子与子夏的对话。
2、刚才有同学谈到孔子非常了解他的学生,你们又是从哪部分读出来的?(第三自然段)
⑴、在阅读这部分的时候,你们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现在可以提出来。
引导学生弄懂“变通”、“和颜悦色”、“谦厚”等词语的意思。
⑵、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思考过孔子这么了解每一位学生,对他教学生成才有没有什么帮助?
⑶、小结:的确如同学们所说,孔子这么了解学生,使他有针对性地教育学生。课文第一自然段有一个词和我们说的意思一样,那就是“因材施教”。(板写:因材施教)孔子正是善于把握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的优势,改进学生的不足。培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才,造就了七十二个才华超众的贤人,创造了一个了不起的培育人才的纪录。
3、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
⑴、指导朗读,孔子和子夏的话分别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⑵、指名分角色朗读。
⑶、练习朗读二、三自然段。
4、(课件出示句子: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这段对话让子夏点头称是,他明白这也是老师对自己的教育。那么老师对子夏的教育是什么呢?
5、小结:看来孔子在教育学生方面的确是位了不起的老师,他的思想和人品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生,影响了他学生的学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被世世代代的人们尊为先师。(板写:万世先师)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7、(课件出示孔子的画像)如果你是孔子的学生,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五、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孔子的名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全班齐读。
3、推荐学生阅读漫画版的《论语》和反映孔子生平事迹的连环图画《孔子胜迹图》。
1.小学生教学设计模板
2.小学生课文《化石吟》教学设计
3.小学生《散步》教学设计
4.暑假学生安全教育教学设计
5.中学生全国爱眼日教学设计
6.《中学生与网络》教学设计
7.小学生《中秋节》教学设计
8.小学生落花生教学设计
9.《蝉》教学设计
10.《春雨》教学设计
篇5:我与孔子见面
““好吧,你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于是,孔子就认认真真地讲了起来:“我小的时候,家里很贫穷,连吃饭也很困难,更不要说交学费读书了,于是我只能自己学习。经过我十几年的刻苦学习,又去拜访其他有学问的人,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知识,因而人们就称我为教育家了。“听了孔子的话,我忍不住又问:“那您当上教育家后,最想做什么事?“这时孔子捋了捋胡须,笑眯眯地说:“成为教育家后,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让所有的小孩都能上学,学到知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孔子的话音刚落,我的时空机就响了起来,表示我该回去了,我连忙变回原形,按下“放大“按钮,时空机又立即变大,我跑到时空机里,依依不舍地回到了现代世界。
虽然孔子对我说的话很简短,但让我非常感动。想想自己,家里有那么好的条件,我想学什么,妈妈就让我学什么;我想吃什么,穿什么妈妈就给我买什么,但我却没有能象孔子那样认真学习。而孔子家里那么贫穷,他却经过刻苦学习成为了大教育家。我真应该学习孔子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希望将来我也能成为一个大教育家。
篇6:我与学生(网友来稿)
广州港湾小学 张海英
刚接该班,说心里话,我有点不寒而栗。为啥?学生太调皮了,整个班都在动,个别甚至有暴力倾向。小孩子本来就好动,而这班的男生竟比女生多出12人,竟然有五、六个鬼灵精怪的“臭皮蛋”。我,个子小,年轻,看样子凶不起来 ,确实有点招架不住之感。
有教育家说过:教师不是生来就是教训别人的。不错,我“教训”不了顽皮的学生,可我能用爱心去感化他们。我有的是爱心,这是我的自豪,为何不用呢?于是,我摸清底细,着手感化心灵。因调皮捣蛋而美誉为“四大天王”之一的林敏聪就是典型的教育对象。敏聪很小就父死母走,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不幸爷爷近来被诊出患上癌症,无疑给这不幸家庭雪上加霜。敏聪因此变得暴躁,性格更古怪,往往对别人拳头相加。可这小孩也有他的亮点:知错能改,荣誉感极强。病根找到,接下是开良方。敏聪脾气不好与家庭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缺少爱,缺少温暖,他心理不平衡。因此,我给予他老师对学生的爱,给予母亲对孩子的关怀。一个本子,一支笔,一句问候,加上鼓励、表扬,他感到温暖多了,也信任我了。为了解决他的学费问题,我向少先队大部队、学校领导反映情况,极力要求给予帮助。学校了解情况后同意帮忙,少先队大部队慷慨解囊。敏聪的学费解决了,他安心读书了,对我更加信任了。校运会上,敏聪竭尽全力为班争取了不少分。我看着瘦肉弱的敏聪,既感激又心疼。于是给他捎去一只鸡补补身体,他激动得热泪盈眶。以后的日子里,他学习更加认真了,对班里的一些工作更热心了,负责关灯、关窗、关风扇、开关门……琐碎的事再不用我操心了。
四年级的学生,别以为他们年龄小,啥事不懂,谁做得对?谁对他们好?谁值得他们尊敬?他们心里比谁都清楚。所以,我喜欢与学生谈心,真正地与他们沟通。班里大部分学生都和我谈过心,是平等的、坐下来的谈,像朋友般的谈心。同学们的心与我接得很近,办起事来当然很齐心。
由于我爱学生,学生尊敬我,班里形成一种和气的班风,积极的学风。当班中有活要干(摆桌椅、搞卫生)时,不必我这个子小的班主任操心,个头高大的学生成为先锋队;当班中有事要处理时,不用我这年轻、好欺负的班主任烦心,鬼灵精怪的学生以成智囊团。带这个班其实不可怕,现在的我,觉得既顺心又舒心。
[我与学生(网友来稿)]
篇7:孔子与“偷食”的学生的哲理故事
孔子的一位学生在煮粥时,发现有肮脏的东西掉进锅里去了。他连忙用汤匙把它捞起来,正想把它倒掉时,忽然想到,一粥一饭都来之不易啊。于是便把它吃了。刚巧孔子走进厨房,以为他在偷食,便教训了那位负责煮食的同学。经过解释,大家才恍然大悟。孔子很感慨的说:“我亲眼看见的事情也不确实,何况是道听途听呢?”
启示:因为人多,人事问题也多。我们不时听到是非难辨的话,如某公司攻击另一间公司,如是者往往令人混淆是非,影响信心。因此找出事情的真相,不是轻易相信谣言,辛辛苦苦建立的事业才不会毁于一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