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醒”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4篇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后的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

篇1: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

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

司徒雷登(John Leighto Stuart 1876-1962),一个在中国出生并生活了50年的美国人,在近30年燕京大学校长任上①,为化解宗教与世俗、中国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一系列的`矛盾,在精神、知性、管理方面的文化思想范式作了学理的探究,我们应对他在这一范式的推动下为建设中国一流大学所作的努力作充分的肯定.

作 者:罗义贤 LUO Yi-xian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学院,博士后工作站,北京,100875 刊 名: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年,卷(期): 23(3) 分类号:G02 关键词:司徒雷登   文化思想   范式探析  

篇2:《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司徒雷登》

【目的要求】

1.联系时代背景,把握全文主旨,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2.学习文中运用的正反对比论证、引证法和例证法,体会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与形象性。

【课文解析】

1.注音释义

①业已(已经)

②如意算盘(比喻只从好的一方面着想的打算。)

③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 不韪:过头;不对。冒犯世界上最大的错误。)

④茕茕孑立,形影相吊(qióng 茕茕:形容孤孤单单,无依无靠。吊:慰问。孤单无靠,只有自己和身体和自己的影子相伴相慰。)

⑤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民众不怕死,怎么用死使他们害怕呢。)

2.内容主旨

题目“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题面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目揭示的是一种现象,题底蕴含的是它的本质。全文的论述,就是由题面到题底,逐层深入,逐层生发,逐层体现的。语意双关使题目生动、形象、醒目,主谓倒装,更增强其表达效果,它尖锐地嘲讽了司徒雷登的滚出中国和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也洋溢着对中国人民取得革命胜利的自豪和欢欣。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南京国民党政府南逃广州,这标志着国民党政府的垮台。当时美国及西方的一些外交使团仍然留在南京,持观望姿态,为的是摸中国共产党的底,为美国寻找机会。7月,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离开南京回国。7月30日,美国国务卿艾奇逊给杜鲁门总统写了一封信。8月5日,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与艾奇逊的信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这已从反面教育了人们进一步认请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可是,当时一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仍对美国抱有幻想,这对于革命的事业是极其有害的。

毛主席为新华社写的这篇评论。就是为了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及其失败的必然性,同时也批评了当时那些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这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

全文共18个自然段,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指出司徒雷登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其人的特点是:“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

第二部分(第2~10自然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实质。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②~⑤段,正面揭露其侵略政策的实质。

第②段,指出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战争的实质是“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战争”。接着通过对美国侵略政策的三个主要部分的分析,指出美国对华的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侵略政策的一个重大的部分”。

第③段,分析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论述美国为何不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

第④段,用大量事实论证美国虽然没有“公开宣布作战”,但已经“直接参战”,并采用了“大规模地出钱出枪出顾问人员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侵略方式。

第⑤段,对第②~④段作一小结,进一步指出美帝国主义采取这种侵略方式的原因;即“是被中国和全世界的客观形势所决定的”,揭示了美帝国主义所处的孤立地位。

第⑥~⑩段,从反面驳斥艾奇逊的论调。

第⑥段,摆出艾奇逊提出的'“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

第⑦段,论述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第一个政策”。

第⑧段,论述美国“为什么不采取第二个政策”,只能采取第三个政策。

第⑨、⑩段,模拟艾奇逊的语言,暴露美帝国主义“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心态后无可奈何的困境。

第三部分(第 11― 17 段),教育我国部分知识分子。

第 11 段,直呼让那些认为“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的中国人听着。第 12 段,直呼让“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指出他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了。教育他们应丢掉幻想。

第 13 段,揭露美国政府的阶级本性和对中国的态度。“美国确实有科学、有技术”,“有很多钱”,但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美国也有‘民主政治’”,“可惜只是资产阶级一个阶级的独裁统治的别名”。

司徒雷登文化思想范式探析

第 14 段,颂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的英雄气概。

第 15 段,激励全国人民不要害怕眼前的困难,要树立建国的勇气。

第 16 17 段,再次把锋芒指向司徒雷登和白皮书,再次表达了团结教育对美国抱有幻想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愿望。

第四部分(第18自然段),呼应题目,表达了对胜利的欢欣和对敌人的蔑视。

3.写作特点

①严密的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由两部分构成,一方面是揭露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实质,另一方面是教育国内一部分知识分子丢掉幻想、准备斗争。这两方面紧密联系,揭露实质为说服教育提供了依据,而说服教育又是揭露实质的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文章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和说服力量。

②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合运用。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14段中,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有正面的引用,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有反面引用,文章里多处引用艾奇逊的言论,让他来作反面教员。

③语言具有严密性、讽刺性与形象性。

A.语言的严密性。如“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句中“业已”“快到”“尚未到”几个词语对“日子”进行了严格的限定,突出了美国政府在发表白皮书的时间上是作了精心选择的,从而揭露了美国政府想掩盖其彻底失败面目的用心。

B.语言的讽刺性。如第9段的“好办法”一语,既写出了艾奇逊在穷途末路之际抓住了一棵救命草(第三种选择)时的心理状态,又写出了作者嘲弄与蔑视。

C.语言的形象性。如第13段,写“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这“洒”字把美国侵略者的险恶用心刻画了出来。又如第16段,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重点语段研读】

第14自然段“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一段中,所谓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是指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和美国侵华野心的暴露,大多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如闻一多、朱自清,他们“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但“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的是“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下面写到“伯夷”,伯夷在武王灭殷后,宁肯饿死不食周粟,从形式上看,伯夷也是个“有骨气”的人。但他维护的是昏庸腐败的殷王朝,他不能对周武王的进步行为给予支持,是“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他的行为是不值得称颂的。

第18自然段,“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在“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时,司徒雷登并没有马上走,他曾“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的,意思是说司徒雷登所代表的美国政府并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他们曾寄希望于中国共产党也会象国民党政府一样听他们的话,但是他们的最终下场是“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所以说,司徒雷登的“走”象征着美国对华政策的彻底失败,宣告了美国“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彻底破产。因此对中国人民来说,是“很好,很好”的令人欢欣鼓舞的事。

再说“白皮书”来了,在第1段中已明确指出白皮书是“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美国国务院公开发表的文件。当时美国的执政党是以杜鲁门为总统的民主党,杜鲁门的在华惨败遭到了在野的共和党的指责,民主党为了脱卸责任,在文件中作出许多辩解,虽然不乏对事实的歪曲,对中国人民的污蔑,但客观上暴露了美国在华侵略的目的与手段,成了一份不打自招的侵华罪行的自供状,因此这个时候白皮书“来了”,对全世界面前暴露了其侵华,反华的真相,无论是从揭露美帝国主义狼子野心方面,还是从教育全中国人民,特别是教育那些“自由主义者”方面,当然都是“很好,很好”的事。

这篇文章以一“走”,一“来”结束,是对全文的总结,也是对题目和文章开头的照应。并用反复的修辞手法说“很好,很好”,指出这是两件“值得庆祝的”事,其欢欣之情已谥于言表。

【解题指导】

一、见【课文解析】1 内容主旨。第3自然段。

二、见【课文解析】1 内容主旨。第1自然段。

三、见【课文解析】3 写作特点②多种论证方法的结合运用。

四、见【课文解析】3 写作特点③语言的形象性。

五、这篇文章写于1949年8月18日,当时正是新中国即将诞生之际。毛泽东指出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就是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1949年时美国曾彻底失败了。但是,今天的美国又在鼓吹美国的“民主”与“人权”,企图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进行颠覆,使一部分善良的人们受到迷惑。今天重温这篇文章,让我们

篇3:上册 别了,司徒雷登・教学示例之三

教学目的

一、帮助学生了解当年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弄清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二、理解课文运用多种论证结构和方法的写作特点;体会本文语言的严密性、讽刺性和形象性。

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点:文章中对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二、教学难点:两个中心论点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方法:议论文,在高中第一、第二册里,已学习了“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内容,对本文整体内容的理解应采用自学的方法,对论证结构和语言等,都应以讨论加精讲的方法来进行。

教学时数二教时

第一教时

导入课文

一、简介本单元、本课文的主要教学内容。

议论文在高中第三册中有两个单元。第一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这个单元里的第一篇文章,除了以上的学习重点之外,还应了解美帝当年对华侵略的实质。

二、介绍写作背景。

1949年4月下旬,中国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这标志着国民党反动政权的垮台。7月,积极支持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反人民的内战并进行反对中国人民的各种阴谋政治活动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悄然离开南京归国。8月,美国国务院发表了题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的白皮书。白皮书中公开暴露了美国政府“出钱出枪”帮助蒋介石打内战,“借以变中国为美国殖民地”的阴谋。当时,由于美国反动阵营内部关于对华政策的争吵,迫使杜鲁门、艾奇逊等帝国主义分子不得不采取白皮书的形式公开暴露若干反革命的真相,企图以此说服对手。这样,白皮书就在客观上成为一篇美帝侵华罪恶的供状。为了揭露美帝对华侵略的实质,教育当时那些对美国怀有各种幻想的人们,毛泽东同志为新华社写了这篇评论。

今天,我们重新学习这篇评论,对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无疑是有深刻的现实意义的。

三、释题。

提问:本文题目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和句式?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双关──题目明言司徒雷登离开中国,题底隐寓美帝国主义对华侵略政策的失败;题面揭示的只是一种现象,而题底蕴含的却是它的本质。语意双关使题目十分生动、形象、醒目。在句式上,主谓倒装,强调了“别了”一语,突出了司徒雷登“挟起皮包走路”的无可奈何之状和中国人民欢庆喜悦之情。

指导预习

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一、画出生字新词,并通过查词典有侧重地掌握如下词语:

业(yè)已──已经(多用于公文)。

脱(tuō)卸(xiè)──同“推卸”。其义是摆脱(责任)。

诲(huì)人不倦──诲:教导。倦:厌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冒天下之大不韪(wěi)──冒:冒犯。不韪:过错,不是。指不顾公众舆论的反对明目张胆地干坏事。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

以死惧之──惧:恐惧;这里是吓唬。

如鸟兽散──像聚集的鸟兽受到惊吓四处飞奔逃散。比喻崩溃逃散的情景。

茕茕孑立,形影相t──茕(qióng)茕:孤独的样子。孑(jié):孤单。t(diào):同“吊”,安慰,怜悯。孤孤单单,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出自李密的《陈情表》。

补充注释

民主个人主义者──旧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坚持中间道路的一部分人。他们大多数受过现代资本主义的教育,向往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寄希望于美国的支持,建立资产阶级的国家。但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迅速进展和美国政府幻想的迅即破灭,除少数人外,大多数民主个人主义者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帮助下,改变了原来的认识,变成了坚定的爱国者。

二、总结课文层次,并写出主要意思。

研习新课

一、学生阅读课文的首段和末段。讨论:文章的首段和末段在写作上有何特点?

明确:文章的开头:“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一个普普遍遍的驻外大使,为何能够象征一个国家某种政策的成败呢?这,发人深思,令人寻味。如此开篇,就给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引人入胜。议论文开篇,采用记叙文的手法,可谓新颖、别致。

结尾为:“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贺的。”文章收篇,不以议论作结,却以抒情告终,实为别出心裁,独具一格。作者运用拟人、反复等修辞手法,首尾照应,艺术地再现了美帝侵华政策的彻底失败,抒发了中国人民欢庆胜利的无比喜悦之情。

二、讨论:课文除首尾两段外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可划分为几个层次?

明确:可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2─10段):揭露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政策的实质。

第二部分(11─17段):对当时中国一些“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批评教育。

其中,第一部分可分为二层。第一层(2─5段):论述美帝侵华战争的实质,即要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第二层(6─10段):剖析白皮书,批驳艾奇逊的谬论。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层。第一层(11─13段):揭露美帝国主义的反动实质和它对中国人民的敌对态度,纠正自由主义者的错误认识;第二层(14─15段):奉劝自由主义者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第三层(16、17段):交代写作目的,说服教育某些知识分子,使其站到人民方面来。

3 在文章第一部分第二层中,第6、7、8段对艾奇逊的言论已有大量详细的引用,为什么在9、10两段还要“重复”摘引?

明确:在9、10两段中,对艾奇逊言论的再次摘引并不是6、7、8段的简单重复。

因为,在议论文的论证部分,叙述和分析相结合的写法是很重要的。没有叙述就没有分析;反过来说,如果仅有叙述,但没有分析,那么,论据与论点的内在联系读者何以看出?文章的第6、7、8段,作者摆出艾奇逊提出的“美国在中国碰到了三种可能的选择”,这是叙述;第9、10两段,作者以模拟人物语言和旁述、评点的方式,有意提出艾奇逊之流的强盗逻辑、心曲神思和无奈窘境,这是分析。在第9、10两段中,作者对第6、7、8段的引文加以提炼、集中,抓住艾奇逊们最险恶、最虚伪、最隐痛的地方,给以讽刺和暴露,因而,该两段的揭露就显得尤为深刻。没有第

篇4:文化边缘的行走-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

文化边缘的行走-司徒雷登与燕京大学

十九世纪末,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狄考文创办了登州文会馆,公理会传教士谢卫楼任职了华北协和大学首任校长,此后,美国传教士逐渐改变了以前在中国“直接布道”的`做法,转而从事教育工作,以期通过教会学校来发展传教事业.

作 者:胡美  作者单位: 刊 名:书屋 英文刊名:THE STUDY 年,卷(期):2007 “”(2) 分类号: 关键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