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头人123”通过精心收集,向本站投稿了7篇青春作伴好还乡随笔:敬老回家,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青春作伴好还乡随笔:敬老回家,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青春作伴好还乡随笔:敬老回家

篇1:青春作伴好还乡随笔:敬老回家

青春作伴好还乡。

多年前,那个初冬时节的元月20日,我和爱人结伴,专程回乡下老家,去探望至亲的姑妈。在主人陪伴下,欣赏乡村朴实美景,东南侧的镀铜大门有所动静,有一位长辈来访,他就叫万钟,外表朴实敦厚,一身老农模样。

主人聊起访客,钦佩之情溢于言表。如花美眷,敌不过似水流年。黄万钟老伯,在他步入晚年之际,他的多子多福已是远近闻名了,回家敬老的佳话,自然被传扬开来。

黄万钟节衣节食、咬紧牙根把四男三女培养成人,其中四位子女先后都考上大学,这在当地轰动一时。每年过年时,一家子欢聚一堂,天伦之乐,令人羡慕。

万钟老人记性好、孝老敬老故事多。他喜欢摆弄花木,与主人阿傻有一拼,阿傻是村里有名的大孝子,素来以孝老敬老闻名。我们临时充当听众。万钟老人的话盒子不可止歇了。女主人看我们聊得起劲,就提议进屋较为暖和。我们不时插话,老人娓娓道来,有条理不慌乱。他说:虽说我们不是大富大贵,但还不错。儿女在外,老两口就常年呆在老家生活,儿孙们也渐渐放心了。

家是什么,家是孝道之所,家是让人感到踏实温馨自由可乐的地方。与万钟不期而遇,我怀着好奇,与他热络地聊起家常,聊起家及养老敬老的话题。“百善孝为先。为何不随子孙在他乡生活呢?”“一度随儿孙辗转在广州、香港、重庆、南平等地;还是老家好呀,雇佣了保姆,起居很方便。”“去了香港?真有福气啊!”笔者不由地心生羡慕。“是的,小女儿大学毕业后,随男友去香港发展,事业有成,”提起小女儿,万钟老人一脸自豪,幸福溢于言表,“前些年,老家旧居翻新,按乡村别墅设计,无力再盖第三层了,刚好小女婿回乡省亲,赠送10万元,助力我盖房。”“及时雨呀。”可见,提及家,自然很重要的就是房屋,就是居住之所,为人们所重视,希望住的舒服安详。

“是否外出旅游?”“当然了。旅途呀很累,吃不消,去年重阳节,在镇里推荐下,参加了区里组织的西部行旅游团,去过四川、重庆,看过三峡。”“哦,三峡?不错吧?”“看过一个演出,好像叫什么‘印象·X龙’,演出一个多小时,体验了一把壮美景观,还有巴蜀风土人情。”“是‘印象·武隆’吧。我也去过,去年教师节前夕,个人游。那剧场选址在峡谷,沟壑清幽。见识了川江号子,很过瘾。孝道文化印象深刻。”

我们追问,“年收入还不错吧。”“跟有钱的比,差距至少比扁担还长。”“居家过日子,单有钱还不够,亲情真的很重要。”老人呷了一口茶说。“难道孩子们对你们关心不够?”“不,不,他们很孝顺,我们家教好,代代传承;孙辈们也争气,全都考上大学,时常打电话问长问短的,请求我们去他们的校园走走看看。”孩子呀,永远都是父母的宝。好时代,就有好机遇,肯努力,就有好前程。

留守老人,留守着家,家就是根脉的所在。老人幸福了,家就温馨了。“那平日,谁来陪伴你们呢?”“子孙在外,仍然有人陪我们。”“此话怎讲?”“我兄弟情深。我的二弟、三弟、四弟都已退休了。身体还行,他们有的是时间,也不怕旅途颠婆,主动轮流回乡专门陪伴我们。”“浓浓的亲情,难得啊。你的弟弟们,各自从事何等职业?”“有的当了小官。”万钟老人爽快地说:“退休前些年,二弟主动找县委书记请辞;三弟任闽北供销社主任;四弟是个国企工人,下岗了。”“是好政策在积德,你我都是在分享。”老伯是一名小学退休教师,依然心中有“政治”。笔者一提及他的祖上,万钟老伯眼中发光,非常健谈。遥远的故事,让万钟老人陷入了沉思。

“听说,你的村子叫仁八头,有何来历吗?”,我转换一个话题,“你村子里,仁八头就是你们共同的家,像你一样的老人,多不多呢?”说起新农村新景象如数家珍,听起来却是那么的亲切而真实,美丽家园,谁不爱呢?“眼下我的村子,生活便利,文化生活也渐渐丰富起来,有十音八乐,在我家就有家庭书屋;我家,也有小花园,空闲的时候,约好友来坐坐,弄弄花花草草,这样充实的慢生活,最适合我们这把年纪的了,”“利用子女们给的零花钱,办起家庭书屋,常年订阅老年人、青少年等爱读爱看的书刊,把它当做传播孝道、敬老的阵地,满足周边留守儿童的求知需要的同时,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得到了子孙的大力支持,附近的几所小学多次邀请去举办家庭教育、孝道敬老方面的讲座,有些村民路上碰到我,竖起大拇指予以肯定、认可,”“不同年龄段的人,都能在我家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即使子女不在身边,也不孤单,还热闹着呢。”黄老伯宽容地笑着。

“你家都快成了儿童乐园啦,成了乡村俱乐部和老年人之家,你热心公益的行为,很高尚哦。”他身上,闪耀着孝老爱亲的道德光芒。

不知不觉中,我们彼此的内心变得柔软,语言和煦通畅起来。老人不像初印象中的不善言辞,他更多的时刻,只是微笑,黝黑的脸,很难得的是他拥有一口白牙,那么亲切。不知道是不是假牙。不好意思去问。

我喜欢黄老伯描述中的乡下家园,那一草一木的自然,还有家家户户袅袅升起的炊烟。小时候,每年暑假我去河边的外婆家,寒假则回乡下的奶奶家----“到乡下去”是我一年之中最幸福的时刻。只要想想乡下那些在收割完毕之后空旷无际的稻田,那些连绵不断四季常绿的茶树坡,还有站在山顶俯瞰山脚下炊烟升起犬吠鸡鸣时的快乐,再长再累的旅途,都是可以忍受的。那到家的喜悦,久久难以平静。

他的家乡,在他表述中,一一呈现我的眼前:数百年的历史,都凝聚在古朴的仁八头村名上,辐射状的乡村小路,连接着童话般殿堂型的座座乡村新式小洋房;时光没有让村落老去,却让它有了可以追寻的古朴下的优雅。就像我眼前的黄老伯,第一眼见到他,就觉得他不一定有内容,但他良好修养以及的坦诚而不渲染,就给故事增添了传奇色彩,分享他的故事,让我觉得一面之缘实在无法承受他如此真诚的礼遇。最值得称道令我好奇的依然是他自身的善举,他渴望用更亲密的方式,与不同文化层次的人进行交流,以他所用所拥有的藏书,让村里的老与幼来挖掘宝藏,传承孝道等文明,这种文化上的接纳与包容,让人有家的温暖,这在当今村庄,格外珍贵。

这里祖祖辈辈栖居着这么一些人,他们喜爱乡村和自己的家,和谐相处,在这里种下了一个又一个的美丽的田园居之梦想。

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最终依赖的仍是一种敬重,对家的钟爱,对家乡的怀恋与依存。我起身紧握住万钟老伯,祝他健康长寿,与他道别。刚才的寒意似乎不存在了,也许为我所忽略。东边的冬日渐渐爬高,晴朗的天,清新空气,让我精神抖擞。

回望乡村,只见绿树掩映,只闻流水潺潺。一个个农家,尽在阳光中,一副慵懒舒适的模样。幸福开心,如空气清新流淌、洋溢着。可以想象,乡村里,在忙忙碌碌与安详自在中,一个个家门次第打开,迎祥纳福。一拨拨出门,一趟趟回家,各循其道,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我想,乡村振兴战略,又将给新农村带来何等意想不到的变化?真的无法想像,肯定将有一个个惊喜为我所不知,它们在不久的将来,会在新农村呈现出来,而回家的话题,常态常新。

篇2: 青春作伴好还乡

是出自《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名句。

【全诗如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意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像小孩子一样欢乐得手舞足蹈还不能表达自我的喜悦,还需要“放歌纵酒”才能把喜情抒尽。“白日放歌”纵酒,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今日之高歌,不是长歌当哭,而是愉悦地欢唱。他恨不能立即归去,“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正是诗人归心似箭的心理写照。“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穿”、“下”二字,贴切、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想象中在险峡中穿行疾驶与出峡后顺流而下的畅快之情。

【赏析】

杜甫在这首诗下自注:“余田园在东京。”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剑外忽传收蓟北”,起势迅猛,恰切地表现了捷报的突然。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可能,就是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如今“忽传收蓟北”,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郁积已久的情感闸门,令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初闻”紧承“忽传”,“忽传”表现捷报来得太突然,“涕泪满衣裳”则以形传神,表现突然传来的捷报在“初闻”的一刹那所激发的感情波涛,这是喜极而悲、悲喜交集的真实表现。“蓟北”已收,战乱将息,乾坤疮痍、黎民疾苦,都将得到疗救,诗人颠沛流离、感时恨别的苦日子,总算熬过来了。然而痛定思痛,诗人回想八年来熬过的重重苦难,又不禁悲从中来,无法压抑。但是,这一场浩劫,最后像噩梦一般过去了,诗人能够回到故乡了,人们将开始新的生活,于是又转悲为喜,喜不自胜。这“初闻”捷报之时的心理变化、复杂感情,如果用散文的写法,必需很多笔墨,而诗人只用“涕泪满衣裳”五个字作形象的描绘,就足以概括这一切。

颔联以转作承,落脚于“喜欲狂”,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必须的因果关联。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却看”就是“回头看”。“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亲人的.喜反转来增加了诗人的喜,诗人再也无心伏案了,随手卷起诗书,大家同享胜利的欢乐。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就“喜欲狂”作进一步抒写。“白日”,指晴朗的日子,点出人已到了老年。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这句写“狂”态,下句则写“狂”想。“青春”指春天的景物,春天已经来临,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作伴”,正好“还乡”。诗人想到那里,自然就会“喜欲狂”了。

尾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到达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巴峡”与“巫峡”,“襄阳”与“洛阳”,既各自对偶(句内对),又前后对偶,构成工整的地名对;而用“即从”、“便下”绾合,两句紧连,一气贯注,又是活泼流走的流水对。再加上“穿”、“向”的动态与两“峡”两“阳”的重复,文势、音调,迅急有如闪电,准确地表现了诗人想象的飞驰。“巴峡”、“巫峡”、“襄阳”、“洛阳”,这四个地方之间都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那里需要指出的是:诗人既展示想象,又描绘实境。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因此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因此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因此用“向”,用字高度准确。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情绪。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浦起龙赞其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也”(《读杜心解》)。

此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诗人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诗人的思想感情出自胸臆,奔涌直泻。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引王嗣]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篇3:青春作伴好还乡散文

青春作伴好还乡随笔:敬老回家青春作伴好还乡散文

时间的洪流走的湍急而迅速,每个人每件事都在其推动下走的越来越远,它不管我们的好坏,只管推动发展。转眼,我都已离开家乡甚久,去看过了城市的浮华和美好,却觉得家乡的一隅之地也让人觉得心安和舒适。

你是否在年少时无比企盼离开家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去感受灯红酒绿,看看你只能从电视机中臆想出的世界?只能说我是。那个时候啊,一直努力的丰满自己的羽翼,希望能走出家乡看看。

后来我真的走了,用自己去丈量了城市的温度。

却发现城市的味道也许不太适合我这个有乡土气息的姑娘,城市有更多的机遇,可是也有更多的勾心斗角。不是说城市不温暖,在此期间我也遇到了很多温暖的人和事,但是有的时候快节奏的生活,也让我觉得有那么一点力不从心。

我更喜欢家里软糯的乡音,小镇上大都是熟悉的面孔,甚至很多人都有点沾亲带故。其实挺好的,大家见面都会问问近况,做了好吃的也会四处分享。

记得小时候家里还是泥巴的小路,下起雨来都有一个个小泥坑,我以前特别喜欢穿着雨鞋在里面跳来跳去,看水花溅在雨鞋上都觉得很欢喜。那是年少时童稚的欢乐。哪怕一身泥泞却觉得黄土泥巴很舒服。近年来,家乡早已修筑了一条条的水泥路,车来车往,再也没有小泥坑和黄土泥巴了,我也长大了。

可是却真的少了那份欢喜的初心。其实家乡就是一个可以容纳你所有的地方,无论你走到哪里,她总以一种永恒的姿态等着你,陪你。

小时候读不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觉得要是我离开了家,离开了家乡我一定不会思念我的原乡。但现在我终于明白,我的骨血里永远有家乡的影子。我在城市的钢筋水泥里穿行,却开始怀念田埂里的`一畦畦青翠。想再看着风吹麦浪的模样,感受那份闲适。

于是后来,我在城市闯荡了几载。毅然决然的回到了家乡。找了一份闲适的工作,说我贪恋安逸也好,说我不思进取也罢。我想啊,在那些浮华背后,我的一生可以是清淡却怡然的。不必每天画着精致的妆容去和每个顾客周旋。不必在某些时间和自己拧巴了。

我可以在家陪陪家人,去重新找回一些小时候的欢乐。我可以一个人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感受微风拂面,偶尔和路上的人唠唠家常。这就够了。

我可以一个人去走微微濡湿的林荫小径,找一个温暖的栖息地,睡个长长的懒觉。去和自己的内心和解。

其实吧,每个人估计都有想偷懒,想放松的时候。或者你可以给你自己放个假。回到家乡,听听久违的乡音,找一找儿时的欢喜,去感受溢满心头的喜悦。涤荡自己觉得有点沧桑的心。

青春做伴好还乡,是想啊在你累了的时候去找一找你心里的原乡。陪你度过一段温暖的岁月。

篇4: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作文

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作文

沈阳的三月,草儿待绿,花儿待放,远望婆娑的杨柳已经泛起了鹅黄,细看迎春花也蕴藏着小小的花蕾,这或许就是诗圣笔下的“青春”吧。

我就读的是所寄宿学校,每周回家一次。坐在温暖的车里“还乡”,聆听着风铃奏响的彩霞音乐,在ipad上浏览着“杜甫很忙”,看着一个涂鸦,心中萌生出莫名的感伤。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应该理性面对。带着阳光心态来看,一位位学兄、学姐的“杰作”,可能是让绘就黄鹂、翠柳、白鹭的杜工部共享下当下繁华世界的果实吧,也许是年少的轻狂宣泄出“会当凌绝顶”的笔触,或许是课堂的无奈表现出的“浑欲不胜簪”,仿佛是对“此曲只应天上有”的挑战,犹如是对“飞扬跋扈为谁雄”的应答,也似是让“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诗人感受下我们学业的纷繁和求学的辛苦……成年的师长在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同时,更应领略到“不尽长江滚滚来”。

我的家人敬重诗圣—杜甫,我幼小时在家人和亲友面前背诵过无数次“霜叶红于二月花”。爸爸、妈妈带我参观过成都的杜甫草堂,我的小手也抚摸过诗圣的大手。在我稍大时,知道了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在我上学后,认真学习过他的《石壕吏》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深感他的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但感到他没有苏东坡大江东去的豪放,没有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的潇洒……但诗圣已成为我学习生活的永恒记忆。

中学生都知道希腊人不会戏谑荷马,英国人不会亵渎拜伦,俄国人不会幽默普希金,印度人不会谐谑泰戈尔,美国人不会作弄惠特曼……让我们带着敬畏的心境感受历史的辉煌,让我们带着渴望去探求未知,让我们珍惜时间,感恩生活,即使让杜甫真的忙起来,也应收获到更多的“青春”和“放歌”。

篇5: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上诗是什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朝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篇6:教师教育随笔之青春作伴好读书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校园里,春暖花开,少年云集,既是读书的好季节,又是读书的好年龄。

本学期,学校将周五中午自修定为课外阅读时间,引领学生阅读、悦读。这是我校“阅读点亮人生,书香浸润校园”活动的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很有远见的举措。

试想,学生从清晨开始一直做功课,直至黄昏时分,住校学生甚至奋战到夜晚八九点,哪有时间读书?学生在枯燥的题海中只会焦躁抑郁,何谈快乐?即便是语文课,也被考试指挥棒所驱使,为了高分而将文章分析得支离破碎,一天也只阅读一两篇短文而已,学生苦不堪言。长此以往,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呢?

而窗外春光明媚,花草树木尽情生长。草长莺飞,春暖花开,因为有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书籍正是人们成长的“阳光雨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阳光雨露”。阅读,特别是“悦读”,正是青少年汲取文明精华、先进文化的最佳途径。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青少年时期是人的身体机能快速成长的时期,记忆最强大,精力最旺盛;思虑单纯,不为闲杂事务所牵绊。这正是“无边光景一时新”的人生之春,正是勤奋读书的最好时期。

晨曦照室明,绿树入帘青,学生不释卷,琅琅读书声。此情此景,用朱熹的《观书有感》来表达则恰如其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阅读如同打开一面镜子,知识思想映眼前;阅读就像打开一扇窗,杨柳春风扑面来。

寄语学生,大好春光,正好读书,博览群书,内修积淀,外阔眼界,视通千载,神骛八极,为人生发展打下坚定基础。

我说人文教育(二)

西方:人的价值具有首要意义,其是指对人类生存的关怀;

中国:以价值伦理道德为核心,其是指人类世界区别于自然世界的法则与秩序。

两者都以人为中心,以人为关怀的对象。

人文素养就是做人的基本修养,它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上。

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的最高境界,它主要是通过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和审美情趣等体现出来。

人文教育就是要教育人活得高尚,活得对他人、对社会有价值、有贡献,要合乎社会进步价值的标准;这就要求受教育者形成对他人和社会的友善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现代人文教育的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社会进步的现代人,注重培养人性的理智、高尚、高雅的人文精神。

在学校教育中,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牢记:我们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学生,即便他(她)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不足,我们的任务是提高人、发展人、引导人。所以,让每一道火花都闪亮,让每一个孩子都进步,让每一位学生对人生都充满热情,这是教育者的责任。

“一匹狼,为了减少对手而咬死另一只狼,或者把肉夺到自己的嘴里,对狼来说,也许是它的快乐;!人是天底下最具有灵性、具有思想、具有感情,能判断善恶和是非的高级动物;人讲成败,更应该讲善意。所以,人的快乐,除了享受成功等等之外,还有更高的::‘仁者爱人’。

教室里的红绿灯(三)

到聋哑学校阅卷,我发现在每个教室的墙上,竟然有两个灯泡。虽然大白天,灯没有亮,但很明显能看出这是两个彩灯,一个是红灯,一个是绿灯。

教室里竟然有红绿灯?本人生性愚钝,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干什么用的呢?

当我把我的发现和疑问,告诉其它老师后,他们有的和我一样惊讶和疑惑,有的却笑眯眯地看着我们。很明显发笑的老师,早就知道聋哑学校有这两个东东,并且他也一定知道红绿灯的作用。

在我们反复的追问下,这位老师不再卖关子,告诉了我们答案。

原来聋哑学校教室里的红绿灯,就相当于其它学校里的钟或铃。因为这里的孩子很多既哑又聋,无法听见上课或下课的铃声,于是正常的钟铃派不上用场。但是他们大多人视力正常,不能听却可以看呀!于是便有人发明了聋哑学校的“红绿灯铃”,上课亮红灯,学生肃静,老师“讲课”。下课亮绿灯,学生自由休息,教室内外放行。

听过这位仁兄的讲解,对这个东东的发明人,我油然而升无比的感激与崇敬。别看这一样小小的发明,给聋哑儿童解决了多大的问题呀!这里面又凝聚着发明人多少智慧,多少爱心啊!

我又不禁联想到其它一些专为残疾人士发明的东西,比如轮椅;比如盲文;比如盲道,比如助听器等等,哪一项不是发明人爱心、汗水、与智慧的结晶啊!

我想:作为普通人,或许我们没有发明家的才智,不可能给残疾人太多太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呀!

首先,对他们不要歧视,不要冷漠,不要刁难!

其次,应该给于他们应有的平等、自由、民主、尊重、关爱以及帮助!

还有一条,那就是:关键要有行动!

教育教学工作随笔:孩子是我们的监督者(四)

记得我第一次下幼儿园见习时……

早上,我起了个大早来到幼儿园,跟主班老师打过招呼后,便来到洗手间洗手。这时第一位到园的孩子也来到洗手间洗手,小女孩望着我叫“老师”。“哎”我心里高兴的应着。不一会儿小女孩突然瞪着我说:“邓老师昨天才说要节约水资源,洗手时不能开那么大的水,你还开那么大,哼!”我听完她的话后又惊又羞地冒一身冷汗。愣了一下后,我连忙整理一下脸部尴尬的表情。蹲下来对孩子说:“不好意思,我昨天没来听课,不过谢谢你告诉我,我以后一定注意的。你真聪明,老师说过的话都记着呢!”这时小女孩高兴的对我说:“不用谢。”然后蹦蹦跳跳地出去了。真是深受教育啊……在幼儿园里你的一行一举都有这么多的孩子在监督着,可不容得有一丝的错误和马虎啊!

见习生活中,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真的让我学到了很多!

教育教学工作随笔:不要剥夺孩子动手的机会(五)

现在的家长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只可惜太多的家长却因为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而在有意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许多成长的机会。比如,生活中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孩子吃的橘子、鸡蛋、苹果、核桃等等,都是父母事先去了皮的,为的是孩子吃起来容易,更不会遇到什么危险。可是不知道这些父母有没有意识到,他们在为孩子提供这些方便的同时,不仅剥夺了孩子亲手实践的机会,而且剥夺了孩子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喜悦,甚至会因此养成孩子害怕挫折、不思进取的不良品性,从而耽误孩子的一生。

篇7:教师教育随笔之青春作伴好读书

幼儿园的孩子们,大多3-6岁,正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能让孩子多听故事,多说儿歌,多朗诵散文,将对孩子以后的口语表达、说话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班的孩子年龄不大,但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听故事。

早上,孩子们到园的时间等等不一,为了充分利用这段时间,不让早到的孩子感到无事可干。每天早上,我都播放故事磁带或音乐磁带。我发现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针对孩子们爱听故事的特点,我将听故事这一环节穿插在午饭、睡觉前后和放学前,个多月下来,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孩子们在午饭期间边听故事,边做饭前的准备工作,一举多得。

孩子们从听的故事中学到了不少的生活常规,自觉性提高了。

孩子们敢大胆举手讲话,并且口语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

讲故事有诸如以上的好处和功效。我们当老师的又何乐而不为呢?

教育教学工作随笔:关注每一位幼儿

今天刚走进活动室,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掉在地上的两幅画。通过我的仔细观察,属人为破坏。

“一定是维镇干的。”我心想。

维镇是我班年龄最小的孩子,活泼聪明又调皮,类似的事件他干过不止一次,这次肯定也不例外。

维镇来园后,我把它搂在怀里说:“告诉老师,你昨天干了什么?”“我跟妈妈去姨妈家,跟妹妹玩了。”我这才记起维镇昨天没来园。

“老师,这是寒寒弄下来的。”鑫源大声喊道。

怎么可能呢?寒寒是个爱静的孩子,说话声音也很小,经常让人注意不到她的存在。

“真的是你弄下来的吗?”我问寒寒。她笑眯眯的看着我没有辩解。“是不是你看到画太陈旧了,想换张新的?”“不是,我想让老师叫我的名字。”

原来是这么回事,每天老师都会表扬很多优秀的孩子,鼓励一些表现较差的孩子,而寒寒既不优秀,也不顽皮,所以老师极少叫到她的名字,她想用这种方法引起老师的注意。

这件事给了我不小的启示,作为一名幼儿教师,要时刻关注每一个孩子,让他们都能享受到老师的关怀和照顾,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抢站排头的孩子我是这样做的

每次放学,我们班的孩子总喜欢抢占排头,喜欢插队。目的是想跟老师挨的近一点,以“小老师”的身份在前面带队。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站队抢排头的孩子们越来越多。

为了改变这种现象,满足孩子们的心愿,我想出了一个办法。站队前,我对孩子们说:“请把你们的小手伸出来”。孩子们高兴的伸出自己的小手,我走到他们身边,一一和他们拍手,亲切地在他们的耳边说一句:“你的小手真有劲”。或者说:“你的小手热乎乎的……”孩子们笑了,高兴的也在我耳边说一声:“你的手也热乎乎的。”或者说:“你的手和我妈妈的手一样大。”“我爸爸的手比你的大…….”随后孩子们脸上都露出得意和满足的表情。我说:“站队吧!”话音刚落,孩子们个个忙着找位置,很快就站好了队,没有抢排头的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